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范文第1篇

一、更新城市决策层观念

建设循环型城市,城市决策者具有循环经济意识最为关键。要从根本上转变环保和经济发展矛盾、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树立预防在先、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以提前预防污染、资源循环利用,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市决策层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靠其自身认识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还需要对GDP指标进行调整,增加环境要素,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减轻城市决策层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

二、加快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制定《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的综合性法律,以推进循环型城市的建设。尽快出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配套的其他单项法律,如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废旧汽车、包装物品等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应将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税,以便从法律上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各级地方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要注意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对一些从局部利益出发,在环境污染上搞地方保护主义的直接责任人,要按照法律法规,严惩不贷。

三、制定政策鼓励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循环型城市,政府必须有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用以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针对我国城市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环保产业、企业治污以及城市居民消费等现实情况,要从资源消耗、利用、再生、技术等各个层面,尽快考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综合利用的财税政策。比如对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和减轻污染的企业,购买排污设备和装置,可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甚至全免税。还可以考虑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专项补贴基金,用于奖励综合利用资源和有效减少污染的企业。特别是对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物组织生产的环保产业,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优惠,以扶持其尽快发展。

四、循环型城市的系统工程建设

1、建立循环型城市的生产系统。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淘汰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建立物质闭路循环体系,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污染排放少甚至零排放;推进共生企业的生态园区建设。

2、建立循环型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工艺、用材等都要尽可能地体现循环经济的思路,尽可能地用太阳能、天然气等自然、清洁能源,尽可能地使用有利于提高各种设施性能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和污染。针对城市水资源极为短缺的窘况,要考虑建设城市的“中水道”,或对现有的公共设施进行改造,以提高水的利用率。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武威市;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34-04

1.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精要

基于对传统线性经济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反思,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理念[1];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提出要在生产的技术方式上遵循生态规律,建立封闭的机制,以减少对自然系统的污染和破坏[2];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ce)和凯利・图纳(Kerry Turner)指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3];我国学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4]、生产的技术范式[5]、经济形态[6]等不同的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实践层面上,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响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推广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废弃物再生利用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逐步推动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我国也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渐渐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理论特征首先表现在把遵循生态规律引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生态系统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对应,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也通常包括利用基本资源要素产出产品的生产者;利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供自身运行发展的消费者;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转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分解者。其次,循环经济强调使用价值是创建经济模式的重要基础。与最大限度地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着眼于优化物品的可长期使用性,是一种功能经济[7],强调享受服务而不是拥有产品,从而促进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第三,循环经济是以工业物质循环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工业生产部门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最多、对资源需求最大的部门,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反馈式、网络状的工业生态链网,通过物质代谢,实现能源和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第四,循环经济仍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模式。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也必然遵循“效益最大化”的一般原则,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利益机制。区别在于循环经济配置资源的标准不再单纯指经济系统当中的个体的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整体考量;循环经济的效益不仅仅考虑当时的效益,还要保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调。当市场主体追求各种效益的差异性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时,政府干预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补充,对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发展模式,以一定范围的区域为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区域内部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规律相一致,同时,又必须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消费、分解体系,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形成以可循环再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针对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相关联的地域特色,区域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和调整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覆盖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不仅能促进区域整体上的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循环经济在实现区域内功能互补、集群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际及更大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强化区际联系,提升循环层次,达到空间有效利用和区域平衡发展,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开。因而,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2.研究对象的现状与问题

武威市地处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1°49″至104°16″,北纬36°29″至27″,南依祁连山,北靠腾格里沙漠,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区三县,总人口193.11万人,聚居着汉、回、藏、土等26个民族。总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分祁连山山地、河西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地貌类型。武威市是我国西北地区距离沙漠最近的区域中心城市,所辖天祝县、古浪县境内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涵养着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两大水系,石羊河流经凉州区,下游为地处腾格里和巴达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的民勤县,其沙漠化防御和治理影响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态势。民勤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多次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8]。对于整个石羊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武威市耕地面积382.32万亩,人均耕地2.014亩;森林面积601.2万亩,其中天然林343.2万亩,人工林258万亩,森林覆盖12.06%,各县区森林覆盖率分别为天祝32.23%、民勤8.3%、古浪7.20%、凉州区9.1%。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钛铁矿、石墨矿属国内特大型矿产,储量分别为600万吨和400万吨以上,煤炭探明储量10.68亿吨、油页岩2.48亿吨、芒硝773万吨、石灰岩11.7亿吨、石膏1.4亿吨。水资源总量为14.9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650立方米,远低于甘肃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150立方米的水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3,比国际公认的1 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低1/2多,处于500-1 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界限内,水资源严重匮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特殊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武威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也使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与此同时,武威市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以及甘肃省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肉类繁育生产基地。农畜土特产品丰富,啤酒大麦、玉米、酿造葡萄,瘦肉型猪等种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粮食、油类、肉类、瓜果蔬菜、大板瓜子、红枣等产品已形成批量。依托农业生产优势,武威市已形成以酿轻工、食品,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产业体系,例如,以甘肃皇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莫高酒业为龙头的酿造产业,以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轻化产业,以红太阳面粉集团为龙头的面粉产业等。此外还有石灰石、黑色金属冶炼、煤炭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经济优势。

总体来看,武威市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尤以水资源短缺较为明显。近几年,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保证全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武威市近年来依托本区域优势,在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工业(食品加工业)和资源再生产业之间,初步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相互耦合、食品加工企业之间互利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同时也避免或减少了污染排放,降低了环境风险,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效益,客观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前提和良好基础。因此,基于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以及生态效应的跨区域特征,武威市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不仅是实现本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干旱区的生态保护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3.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基本模式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3R”原则,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重新定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整体的“再重组(Reorganize)”

[9]。要构建覆盖三次产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即新型生态工业、绿色生态农业、环保型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静脉产业。静态保护与动态维护相结合,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工业生产是消耗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领域,以新型生态工业为核心的循环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在产业上的实施分为小、中、大三个层次,一是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生态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以达到整个园区系统的高效产出和低污染或无污染。三是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以产业“绿化”为基础,改造和重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在区域层面上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生产环节,企业为主体;消费领域,社会公众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的制定及监管方面,政府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实施和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的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3.2 基本运行模式在主导产业层面上的展开

3.2.1 新型生态工业

新型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核心,武威市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环境制约与特色产业,构建以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首先,武威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丰富、稳定的原料资源,同时,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武威市已扶持和培育了皇台、荣华、莫高等一批龙头企业。因此,武威市应立足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依托农业传统优势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玉米淀粉加工业、调味品业、酿酒业、面粉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绿色瓜蔬加工业等产业,建成稳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循环体系。其次,武威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播种面积大,麦草资源丰富,同时,亚麻抗旱性能高的特点非常适宜武威市这一干旱地区种植,应通过建设造纸生态产业链与麻纺生态产业链,促进武威市轻纺产业的生态化、循环型转变。第三,煤炭、水泥灰岩、石墨等矿产资源是武威市的优势矿种,也是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应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加深产品开发能力,构造煤炭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石膏化工产业链以及水泥生态产业链,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形成武威市重化工业的循环型体系。同时,在产业聚集和企业关联程度较好的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和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提高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生态关联度,延长产业价值链。

3.2.2 绿色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通过控制环境,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有害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尘埃污染达到或符合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要求,其基本特征是无污染、无公害、生态性及资源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性。绿色生态农业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绿色原材料,是“绿色”产业循环的基础环节。围绕特色农业生产,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观点出发,武威市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认证工作,同时将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如把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依托当地的饲料工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实行牧、农、林相结合,构建畜牧业―种植业模式;以农村小康住宅建设为契机,以沼气为纽带,将大棚菜种植与畜牧业联合发展,建设“四位一体”农牧交错型生态家园。从而提升能源循环、促进能量转换,有机联系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3.2.3 环保型第三产业

对传统第三产业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改造。在综合开发以独特自然风光和特色民族风情为基础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武威市应采用建设污染处理工程、选用节能环保设备、选用绿色与可循环使用的用品、加强废物的回收利用、严格绿色管理、提倡绿色服务、鼓励绿色消费等手段,对餐饮、饭店等服务行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改造,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型商品和带有循环标志的商品,减少过度消费,增强反复利用和多次使用意识,尤其是节约使用水、电、纸张等资源性产品。

从环保设施、环境治理、参与环保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入手,积极引导村镇、社区、超市、宾馆、医院、学校等创建绿色单位。同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计、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良好氛围。

3.3 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置与循环利用

武威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是武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首先,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静脉产业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生的产业部门,而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对已有产业部门的新的划分方式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服务业体系构成的循环型生产模式只有与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形成的循环型消费模式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县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涉及到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储存、运输、加工、处理、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武威市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完善现有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建立覆盖全区的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实现生活废弃物的直接再利用或再生循环利用。对于最终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则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强化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管措施,预防经济系统尤其是工业生产系统“废气、废水、废渣”的过量排放。第三,针对武威市水资源极其匮乏的现状,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及种植结构,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比例,逐步压缩农业用水,扩大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力度,保证区域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四,针对武威市农村种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植物秸秆等废弃物堆积现象,充分利用牲畜粪资源,生产有机肥,推行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使之成为农村的新型能源。

3.4 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是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武威市应坚持污染防治与建设保护并举的原则,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局。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生态经济林。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农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决制止对天然林的砍伐和毁林毁草开荒,加快治理“三化”草场,扭转草原的超载过牧问题,建设以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系统的过载和破坏从根本上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于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就要实施生态移民,从根本上降低生态环境承载人口、缓解资源压力。采取政府统一组织和鼓励群众自筹相结合,区内集中收缩和县外易地搬迁相结合,项目移民和教育移民、劳务移民相结合的办法,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生态移民搬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资扶持,广泛开辟区外搬迁和就业渠道,建立稳定的移民搬迁基地,从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南部祁连山区到2010年计划移民8万人,其中流域内移民4万人,流域外移民4万人;北部民勤县到2020年累计移民15万人左右,总人口控制在15万人左右。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思・E.布尔丁. 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A]. 见赫尔曼・E.戴利等著马杰等译. 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2001,334-347.

[2][美]巴里・康芒纳著.侯文蕙译. 封闭的循环[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215.

[3]David W. Pearce and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35-41.

[4]曲格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

[5]冯之浚. 循环经济是一个大战略[N].光明日报,2003-9-22.

[6]马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

[7]诸大建. 作为一种整合发展方式的循环经济[A].见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71-180.

[8]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N]. 人民日报,2005-3-7.

[9]陈锐,牛文元. 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 中国发展,2002,(2).

[作者简介]张燕(1978-),女,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 天台降雨积水 水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29-01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非常严重的国家,且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全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1]。

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生活平均日用水量构成中洗澡占(25%),洗衣服占(17%),做饭占(14%),洗涤占(11%)冲厕占(9%)洗漱占(7%),饮用占(2%),其他占(15%)。如果把其中洗衣、洗涤、洗漱用水中较为干净的二手水用于厕所的冲洗那么厕所冲洗用水便不再要用洁净的自来水了。这样既节省9%的冲厕用水量,也减少了更多的脏水排放量。同时降雨水的循环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单位为了收集利用雨水,使用上了众多高科技的手段,在北京更是把降雨水的收集利用写入地方性法规。

1、洗漱间厕所用水循环设备设计原理

1.1 设计原理及思路

图1所示就是此次设计中的宿舍、家庭及公共洗手间洗漱用水池[2、3]。其中盆1通过B管用来排放太脏而不适合用于冲洗厕所的水,盆2通过C管把洗漱+洗头+洗衣等较干净的二手水储存于水池,通过D管(D管需添加阀门)用于厕所的冲洗。因为蓄水水位不能超过线a—b(因为水位超过a—b,则水将涌出盆来),所以布设A管用于控制蓄水水位,使多余的水排出,其中E管则根据需要来添加。添加E管则可以把上下两层楼的水池通过A管和E管连通(此时A管和E管功能相同,既起到控制水位作用,又使上下楼水池相连通),使上层楼多余的水通过E管流到下层楼的水池,使水得以充分循环利用。因为在居民楼和宿舍楼为了不使上下两层楼用水相互影响,所以不宜添加E管(此时A管仅仅起控制水位作用,不连接下楼)。而在公共场所添加E管就比较合适。

1.2 需考虑的因素

a.此设计主要要考虑的因素是冲洗厕所用水的压强。如果压强不够则需要通过调节D管的高度以及增大D管直径以提高水位差达到增强压强的效果。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把上层楼蓄水池的水用于下层楼的冲洗(这样就有足够的水位差),但考虑到下层楼受上层楼的影响,因此此种方法应有选择性的使用,而在公共厕所(例如学校的教学楼)通常都使用节水水箱冲水,因而可以把上层楼的蓄水直接输送到下层楼的节水水箱,所以压强因素可以解决。b.水池的清洗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把盆2设计成活动式,清洗时把盆2提出就可以进行水池的清洗。也可以在a—b上方设计开口用于水池冲洗。当然有了此种设施原有的厕所冲水设施也必须保留,使水池在没有水时厕所仍可以正常冲洗。

2、天台降雨水积蓄池设计原理

2.1 设计原理及思路

如图2所示为天台降雨蓄水池,原理简单实际,可用于积蓄雨水,同样也起到隔热作用。底部铺沥青用来隔水,上面再铺上图2所示小块水泥板用来盖住水面,在降低水的蒸发的同时也便于在天台上行走。接上A管,再在每层楼道上接上水龙头就可以利用天台所积蓄的雨水。可以用此水来进行许多清洗工作,也可以用来浇花等,因为雨水较为洁净所以有多种用途。

2.2 需考虑的因素

a.此设计需考虑降雨积水的水位,因为如果降雨量过大,积水过多,水位过高则会盖过小水泥板,影响天台空间的综合利用。b.此设计还需考虑天台楼板所能承受的压力大小,所以积水所产生的压强必须小于天台所能承受压强的能力。因此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设计B管,用于控制蓄水的水位,使超量的水由B管排出。

本文设计的水循环系统,既降低了自来水的用量也大大减少了生活废水的排放量,充分利用了降雨水,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所设计的结构物具有造价低、使用方便、适用性较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张灿,周从直.污水的资源化与回用[J].西南给排水,2002,24(6):20-23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范文第4篇

古代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水作为液体所能起的各种作用,其他物质多半无法替代。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水是工业的血液、庄稼的命根子,无水难成美景,我们身上六成都是水。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在太阳系大家庭中独一无二,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尽管地球上的水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世界各国水资源量不尽相同,如果按水资源量大小排队,前几名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印度。若按人口平均,就是另一种结果了。因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

目前,水体惨遭污染、水环境恶化以及干旱的威胁,使世界各国均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在世界军事史上,曾经有过“以水代兵”、“水攻”的战例,也曾有过为争夺水源而发生的战争。但是近现代水资源矛盾日益加剧,由供水而引起的纠纷使140个地区出现紧张局势。40年来,阿以之间5次大规模战争,都与水资源密切相关。联合国发出警告:21世纪的战争,很可能是以争夺水资源为主的战争。

作为人均水资源极其贫乏的我国,却随处都可见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农村土渠送水一路渗漏,大水漫灌浇了土地;水的一次性利用;落后的洗车方法;跑冒滴漏惊人;不合理的包费制,等等。为此,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节水型社会。

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推行节水工程,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比如:日本的节水日及东京的“水道纪念馆”;以色列农民通过自动化的滴灌系统“用茶勺喂庄稼”;美国严格规定用水标准,其制造工业的水重复利用次数达到17.08次,纽约开发免冲洗小便器,佛罗里达州的圣彼得堡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新加坡征收节水税,等等。(摘自全国节水办公室网站)

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住宅小区;发展趋势;思考;建议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城市建筑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了,新的更为环保的绿色住宅小区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因此,加强对住宅小区的关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对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节约型绿色住宅小区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绿色住宅小区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住宅小区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的环保小区,它实现了自然和技术的恰当融合,避免了因为人为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生存环境的破坏,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营造出一种以人为本为理念,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的生态建筑体系。绿色住宅小区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2.1 高效益的循环转换系统。绿色住宅小区将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其中,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升级,从而实现了满足了消费需求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双赢,也实现了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2.2 高质量的环境系统。和传统的住宅小区相比,绿色住宅小区有效地实现了环境的绿色化和优美化。对小区的各种污染以及废弃垃圾,能够分门别类地处理防治,从而使各项环境指标和指数达到适合人类居住标准。

2.3 多功能、全面化的绿化系统。绿色住宅小区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绿色化,更实现了生活设施的方便化,点线面的全套化配套设施,方便的生活设施形成了一个现代绿化网络,给小区人们提供了生活、娱乐、休闲住宅的优雅场所,实现了全范围的网络覆盖。

2.4 高技术的管理水平系统。绿色住宅小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需要各方面功能的资源整合,只有加强对物业管理、环境保护和治安防灾等各方面功能的整合利用,才能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和谐。高水平的管理实现了绿色住宅小区的统一化和个性化的协调,使得各项功能井井有条地运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高效率系统。

3 绿色住宅小区未来发展的思考。

绿色住宅小区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 环境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因此,要协调好人与自然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三者之间的发展,才能将绿色住宅小区打造成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住宅模式。近年来,我国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方面也投入和关注不少,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促进绿色住宅小区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对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研究。

绿色建筑材料的运用是绿色住宅小区的首要要求,如若材料都不环保健康,势必给室内环境和人的居住造成伤害,因而一般提倡用可重复利用,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材料,这样既保证了安全,也是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途径。此外,对于小区的室内装修,也要符合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不得使用有挥发性气体的胶合板和其他装修材料,从而从源头上促使住宅小区走向环保型发展。同时要关注新的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和研究与使用,要利用高科技解决现有的污染痼疾,实现真正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使用环保可再生能源。

绿色住宅小区对能源的使用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风能,太阳能等环保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构建生态节约型小区。在设计时,要注意布局和建筑形态的整体规划,考虑好通风、采光等结构设计,做到既经济又实用环保。要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思想,实行分户供暖和热表技术, 实现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节约。此外,从生态角度来看,对于高层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环保能源,要合理利用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摆脱传统的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实现清洁化、节约化、经济化。只有从能源使用上跟得上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绿色住宅小区的发展。

3.3 协调绿色住宅小区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

绿色住宅小区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发展,因而,必须协调好人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三者关系,实现三者的平衡发展。首先,对土地资源要合理利用,在小区规划阶段,要做好前期调研,对小区的建设规划考虑周全,做到节约用地和高效利用有机结合,尽可能减少浪费,做到规模合理,优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做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要在整体小区建立循环净化水系统,保证水资源的源头不被污染,另一方面,要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建立循环收集系统,要实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这样经过收集的雨水就满足了小区植被的浇灌和其他非生活用水的利用。此外,要对生活用水实行净化处理,随着工业的发展,饮用水也遭到了污染和破坏,要在小区整体安置净化设备,提高饮用水的健康与安全。最后,要有效利用和保护人文资源。一是要保护小区绿地植被覆盖率,优化小区环境,二是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区居民能够有好和谐。三是丰富社区活动,让小区居民能够住的安心,顺心,舒心,有归属感,为小区自豪。四是完善小区物业系统,做到方便安全。

3.4 创新绿色住宅小区的开发和居住理念。

绿色住宅小区要从开发和居住理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考虑人们生活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特别关注儿童,老人,残疾人的生活需要和居住要求,营造和谐、健康和友爱的社区环境,要在设计和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人居环境,人居特点,做到以需定区,因地制宜,另外,要做好和谐社区的宣传工作,标语或是媒体进行宣传,定期评比和谐家庭,把小区的和谐和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一个人,这样就调动了整个小区居民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人人都呵护,家家都积极,自然小区就会更和谐更健康,绿色住宅小区也就成为人们的理想居住之地。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必将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只有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将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才能实现人们的健康和谐之居,才能促进建筑住宅小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天志,张贵荣等,节约型社会背景下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发展的思考[J],建筑经济,2011,(07).

[2]周滔,李启明,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10,(10).

[3]景星蓉,张健,林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开发与建设[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4]于光楠,郭蕊,绿色生态住宅在中国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5]史勇,王进,生态绿色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与走向[J],建筑经济管理,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