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 人文性

一、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性教育

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为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创设多元开放的课堂,与鲜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旨在陶冶性情、唤醒心灵、自我构建,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炼词需要设计成语接龙,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比赛,诗词意境描绘;根据课文讲故事、演讲比赛,联系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访谈;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以及举行书法比赛等活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

二、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些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如基于语文学科的专题学习就是与此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要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同时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定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转变观念,更新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对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关、能提供一个有关学生学习的丰富描述的多元评价系统。(1)内容更新。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如把学生课前训练,平时发言次数、社会实践报告等项目也纳入期末成绩评定,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参与到学习中来,树立新的课程观。(2)功能更新。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学生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3)方法更新。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泯灭于僵硬的数字、分数,而应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应适当加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名著课外阅读、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定性评价,树立新的教学观。(4)对象更新。应由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超越,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5)主体更新。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以人为本,由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换成评价的自觉构建者,由评价客体转换成评价主体,达到人的自由。注重积极肯定、欣赏式的评价,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的作用,以获取更广泛的评价信息来源,促进被评学生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的提高,树立新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不足

1 评价目标单一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其评价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2 评价主体唯一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评价主体是一元的,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生处于被动的被评判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评价持冷漠、应付心态。

3 评价方式单调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一般采用基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测试为主的试卷评价模式,缺少主观性、开放性和情景化试题,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过分依赖量化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机械、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从一开始就对传统的评价目的、评价方式提出质疑和批判。它对评价的最大贡献在于建议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对多元智能理论颇有研究的carnpbeu等人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评价是多角度的;(2)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3)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4)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可见,多元智能的评价观不同于传统的评价观那样着眼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而是把评价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多个角度和多种方式的评估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时地调整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同时,评价的方法也要尽可能多样化并且与学习情景紧密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理想的评估方法可以是一种有趣的学习体验,在学生自然地投身于完成那些十分吸引他们的习题、专题、和作品的背景下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更有可能发现学生的各种技能,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安排提出有用的建议。

每一种智能虽然都具有独立性,但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致力于至少这几种支持性智能的测评:言语――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问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教育的目的是发现智能强项,发展弱能弱项,引导其向困难领域转移。它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密切相通的:要求学生能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三、中学语文教学多元评价及其实践

基于多元智能的评价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多元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评价内容多元化

中学语文教学多元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主能力、合作精神等。因此它能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

语文教师在设计评价活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语言智能和其它智能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活动生动有趣,让学生有信心运用多种智能来完成它,以达到全面综合的评价目的。例如,通过演讲比赛评价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通过周记、观察作文评价学生的自我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通过制作板报、组织各种活动评价学生人际交往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等。

总之,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不仅应关注语言智能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况,还应同时关注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语言智能是语文学科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评价内容。教师应通过多元多维的评价,给予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从而推动语文水平的提高,促进全面发展。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语文教学多元评价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主体间的沟通协商,鼓励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之间展开互动与合作。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成评价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由评价的权威变成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家长由评价的旁观者变成评价的参与促进者。

(1)学生自评。学生自评能培养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发展自我内省智能,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学习者。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果的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可使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提高人际交往智能。互评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更加清楚同伴和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己和对人,对培养自我内省智能大有益处。

(3)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参与评价更大地发挥了评价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孩子在家的学习表现、与孩子交谈、与老师讨论、查阅孩子的学习档案或填写家校联系本等,全面具体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协助老师督促教育好孩子,成为教师的教学伙伴。

3 评价方式多元化

语文教学多元评价摈弃以往单一的纸笔测验和考试的评价方法,将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引人到评价活动中来。如采用观察记录、面谈采访、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日志、项目活动和学习档案等形式。

在可供选择的评价方式当中,学习档案袋特别值得广大评价者重视。它是指用于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档案袋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的确定都有学生的参与,同时包含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由此可见,档案袋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和选择自己成长、发展的相关材料、信息,展现自己在一种或多种智能发展的进步与成就;档案袋既可反映学生的成就、进步,也可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可记录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档案袋体现了评价自主性的特点;档案袋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成就与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自我反省智能。档案袋其自主、自省、注重发展的特点也恰好符合音乐这门力求在实践中、发展中学习的学科特点,是语文学科评价的有效工具,有利于语文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多元内容的系统化,评价形式的人性化,评价主体的自主化。

4 评价标准多元化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 阅读教学 作业设计 评价 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它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有机构成部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把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整合,构建全新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大大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效果。

一、多元智能理论理念的提出

以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传统智能观,过分地重视学生语言和教化功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多元潜能的拓展。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这一全新的智能观作为理论依据,小学语文的阅读也为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好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多元智能理论所指出每个人的智能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智力结构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将它们进行最佳配比,充分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挥,实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多元智能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强项,使教育产生最大的功效。找到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新途径,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掌握全新的教育方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从而使他们有时间通过阅读,逐步展开多方位、多层面的联想想象,阅读时,读者与读物在进行无声的对话,理解是两者间互相沟通的必经之路。联想和想象对理解有重要作用。它能将眼前的信息和以往的知识勾连起来,并能根据文字进行再造想象,使文字衍化为语言,幻化成画面,最终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得到锻炼。在学习语文诗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诵读诗句,一边想象这些诗句所幻化成的画面,脑海里,画面伴随着音律不断浮现,学生慢慢就进入到了诗句的意境之中。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都得到了拓展。学生阅读这些作品,音乐智能、画面智能、语言智能等都会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升华。阅读太过简单与粗略,有时很难理解和吸收书中有用的知识,更不用说作者隐藏文字背后的意境了。我一直提倡和坚持品读,让学生去悟,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作者,去吸收书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涉及多种智能领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潜能,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并从阅读中收获成长,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向学生展示多方面智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激发不出学习热情。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然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实践性作业正可以发挥它的独特优势。根据课文内容编绘连环画,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编出多幅画,发展空间智能。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没有写出的内容写出来。如学习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在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把它们的故事写下来。教育的任务就应该是促使个体尽快地在其所具备天赋的那些智能渠道里充分发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向全体,就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给学生一些权利,还学生一些自由,让学生自由起来,快乐起来。正如加德纳所说“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四、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传统教育观;突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笔者爱思考,在教学工作之余,常常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文本读解的程式化,文本有机整体的破碎化,文本主题理解的传统化,教学内容的规范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凡此种种,学生觉得闷,厌得滞,学得了无兴趣。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桎梏了学生的思想,摧残了学生的个性。最近,我读到的多元智能理论使我对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的反思以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点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他先后提出了: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种不同的智能。他指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注重整体性。八种智能是一个整体,同等重要,教育者应对这八种智能给予相同注意力。

(2)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由于不同的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3)突出实践性。多元智能理论最终的目标及考核的重点是实际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他所注重的是主观能动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4)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育者的开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发

(一)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定位

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其内涵极其丰富。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教师对学生作个性化分析,对他们的智能作准确的定位,本着一个“人无全材,人人有材,发展个性,便是人才”的观念,明确每个学生的绩优股和潜力股,明确每个学生的现在时和将来时。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把智能开发与语文教学重点联系起来。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优势智能和潜能是什么。

(二)对教学过程认识的突破

程式化的传统教学是一种静态模式的教学。与之相反,多元智能理论以其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动态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更具放射性,探究的结果更具多解性。它更重视学习的过程与个体的积极参与。加德纳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时,提出了学校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场景化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条件的可以深入社区进行学习。

(三)对教学目标认识的突破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语文教学的目标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可能。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通晓基本学科的内容和技巧,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特定学习主题的深入理解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改革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事不同的职业,各职业有着不同的智能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所需具备的智能不同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专业学习和提高专业所需智能紧密结合起来。调整更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学习,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二)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改革教学方法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多元智能的潜能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在发展程度上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并且,对于不同的专业,智能要求也是不同的。就拿导游专业来说,对于他们的语言智能要求较高;而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对他们的数理智能要求较高;而对于商贸专业来说,对他们的人际智能要求较高。

四、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应更新观念。霍华德的明朗化经验与麻痹化经验可以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明朗化经验如民主平等而富有亲和力等能够开启学生智能,促进智能的发展。相反,麻痹化经验如公开的羞辱,愤怒等负面的情绪通常会阻碍学生的智能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没有“好生”与“差生”,只有智能的不同。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要多些表扬,少些批评,用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启及发展。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广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同智能、不同智能发展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再次,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智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后结合本职工作的一点体会,错误之处,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 石颜萍: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5):154-155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80-02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而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将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对中国历史形态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苏岚.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J\].教育评论,2006,(4).

\[2\]段宇辉.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美术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