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垃圾回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废弃纸包装;回收;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纸包装的学名叫“复合纸包装”,由75%的纸浆、20%塑料和5%铝合成6层复合结构。由于消费者并不了解纸包装可再生利用的特点,喝完饮料,往往将废包装随手扔掉。因此,大量复合纸包装混在生活垃圾中,或者被运往垃圾焚烧厂,付之一炬,或者被送往垃圾填埋场,一埋了之。由于复合纸包装含有大量不可降解的材料,当垃圾烧掉埋掉,不仅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1 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率低,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负担
由于垃圾分类意识尚未在中国消费者中普遍形成,简便易行的垃圾科学分类标准也存在缺位,中国消费者通常把厨余垃圾和包括无菌纸包装在内的其他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使得其在回收时难以被分拣,这也为后端的再处理增加了难度,甚至埋下了隐患。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包装产业开始起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以纸、塑料、玻璃、金属、包装印刷、包装机械为主,拥有一定现代技术装备、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包装工业体系。
包装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包装废弃物的持续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场中,有1/3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尽管有一部分包装废弃物通过拾荒者的途径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如纸箱、饮料瓶等回收率达到90%以上,但大部分包装物的回收率较低,整体回收率不足20%,相当部分的本来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却白白地流失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包装废弃物给本来就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包装工业属于资源耗用型产业,包装产品生命周期比其他工业产品要短。而科学、高效地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个体的环保行为如果能够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互相配合,将会产生更大的效力。而从回收方面来看,任何产品的再生回收都是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有效运行,必将促进整个回收价值链的效率最大化。
2 从资源到资源,推动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产业链运转起来
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方面,作为全球领先的食品加工和包装解决方案提纲商,利乐公司在走了前面。尤其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利乐公司给世博园捐赠了2000把由回收回来的牛奶包装袋制作的长椅,更是引起了世人关注。
资源完全回归到资源,完全不用担心市场空间,因为它们作为工业原材料来讲空间是无限的。废弃的牛奶饮料盒送到造纸厂去,首先把原生长纤维纸浆提取出来,接下来是铝跟塑再进行分离,最终产生的产品是纸浆、铝粉与塑料3种材料。从资源回到资源,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物尽其用和资源节约的最大化,同时推动复合纸包装回收与再生利用的产业链高效运转起来。
包装牛奶和饮料的复合纸包装属于无菌复合纸包装,在中国,无菌复合纸包装的再生利用量逐年大幅度提高。最初绝大部分的包装回收后,回收企业采用水力碎浆技术,分离出纸浆,用于生产再生纸,剩余的铝塑筛渣则简单加工为铝塑颗粒,成为生产铝塑制品的原材料。尽管铝塑产品的用途广泛,但从市场反响和利润空间上看,其仍无法与彻底分离的铝和塑料媲美。
如何将纸、塑、铝实现彻底分离,成为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从2007年起,山东天艺塑胶有限公司联合山东聊城大学的专家,共同研发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铝塑分离技术,经过两年的攻关研发和反复调试,“中国版”铝塑分离技术终于取得成功,并于2009年3月在杭州富伦生态循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这项技术可以从利乐包装中分离出高纯度的铝粉和塑料,不仅实现了利乐包装的资源化,也提高了再生产品的附加值。
铝塑分离技术对于复合纸包装回收利用产业链具有三重深远意义:首先,三种包装材料的完全分离将充分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其次,更好的经济效益将促进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最后,下游收益增长可以“反哺”上游回收环节,以经济手段拉动废弃纸包装回收量的增长。
3 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推动垃圾分类从源头做起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垃圾人均产生量也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想推动源头减量,仅凭政府在观念上的引导和公众的自觉意识,无疑显得苍白无力。而对于分类回收来说,哪些垃圾可以回收由其利用价值来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回收范围由市场说了算,政府的倡导、公众的行动、环保人士的宣传都拗不过市场之手。
要想把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利用做好,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之外,还必须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做保障。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主要缺乏的是对产品生产者的责任约束和对回收市场的经济激励。这两方面其实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管理机制。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实行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必须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包括最终的回收和处理。通过按照产品包装的体积和重量征收相应的“包装税”,一是可以支持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或最终处理,二是提高了企业包装成本、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可以从两方面有效促使企业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包装,实现源头减量。
对于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来说,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样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一些大型的乳业企业已经把包装物回收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活动来抓。以蒙牛为例,2010年6月份,蒙牛就在上海首次启动了覆盖500个社区的“喝完压扁、支持回收”的活动;2010年12月,蒙牛在北京、上海等5座城市开展包装回收,40天的活动共回收奶盒超过50万个。今年上半年,蒙牛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发起包装回收行动,并提出不限品牌回收利乐包装,并计划2011年的同比回收量实现翻番。
总之,在倡导循环经济、节约社会的今天,废弃纸包装回收再利用技术不但可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将废弃纸包装充分利用,变成很多的生活日用品。这其中需要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回收再利用技术的保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废弃纸包装变废为宝,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同时还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这些建筑垃圾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堆放和填埋则需占用大量耕地及耗用清运费用,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加重了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环境治理造成了不堪重负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的建筑物又急需大量的砂、石材料,这些砂、石料的产量正在逐年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能将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砖瓦等,经破碎、筛分、除杂、清洗等工序,加工成一定颗粒大小的粗细骨料或细分掺合料,用来部分取代或全部取代砂、石骨料,制成再生骨料混凝土,实现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砂石资源,也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建筑垃圾的组成
建筑垃圾的来源包括以下6个部分:
建筑物拆除下来的砖、混凝土、木材等;
旧建筑拆除后不能再使用的废弃部分;
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未用完的材料、落地砂浆、混凝土、有色金属制品、钢筋头、塑料、五金等;
建筑物施工中,开挖基础的基坑土、边坡土和碎石等;
家庭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料:
道路翻修产生的废料。
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再生
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再生技术包括三部分,即建筑物的拆除、回收和加工。常用的拆除方法有整体爆破、无声破碎、局部爆破和机械拆除等,要根据拆除现场对环境的要求,建筑物的类型以及拆除的需求等制定具体方案。
为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率和再生产品质量,可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控制回收建筑垃圾的质量:选择性拆除、选择性回收、分类回收,并建立拆除建筑垃圾档案。
在再生建筑垃圾的装备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均有成套设备,这些装备可进行建筑垃圾的破碎、筛分和钢筋分离,然后按组分及粒度进行分类使用。例如,美国建筑营造商协会正在推广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是用再生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钢料是从建筑工地回收来的,所用的板材是锯木和碎木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的。这种住宅不仅利用了废弃的金属、木料、塑料,而且较好解决了住房紧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建筑垃圾的利用途径
建筑垃圾是一种多组分混和物,其中以废混凝土、废砖瓦为主,它们具有一定强度、硬度及耐久性,加工后可作为道路路基或再生混凝土骨料。其他垃圾废料如木材、沥青、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等,分离加工后都可作为相应的工业原料。当然,最后还会剩余一定的杂质无法利用,甚至是有毒或有污染的成分,这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建筑垃圾具体利用途径如下:
砖、瓦经清理可重复使用。
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粉煤灰砖等产品。
废钢筋、钢门窗、铸铁管、铁钉、铁皮等经分拣后送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 废陶瓷洁具、瓷砖经破碎筛分、配料压制成形,生产烧结地砖或透水地砖。
废玻璃分拣后送玻璃厂做生产原料。
木门窗、木屋架可重复利用或经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
废油毡填埋处理。
基坑土及边坡土送烧结砖厂生产烧结砖,碎石经破碎、筛分、清洗后作混凝土骨料。处理建筑垃圾新思路
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处理而言,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建筑垃圾源头消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使之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经预处理不能用的建筑垃圾,则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采用焚烧法进行集中的处理。
建筑污泥的再利用及高质量混凝土骨料的开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外已展开大量实践,例如,将建设污泥作为混凝土骨料和农业培土:混凝土作为填筑材料、路基材料、混凝土骨料等。而对于废旧的沥青,由于技术进步,大部分已可以作为沥青铺设材料被广泛再生利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启示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早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广泛重视,纷纷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探索缓解资源危机的各种途径,提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经济等不同理念。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我国,必须开拓新的资源观,着眼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因此,深入分析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行者”的做法,对于我国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可以从国外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循环消费模式
美国是开始循环经济实践和探索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推行循环经济概念,制定了一系列以资源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1976年,美国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和罗得岛等州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从1997年开始,美国把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循环利用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涉及传统的造纸、炼铁、塑料、橡胶以及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和家居用品等行业。美国是一个环保主义流行的国家,不仅重视废旧物品的处理和加工利用,使其成为再生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循环消费。所谓循环消费是指当你认为某件消费品没有使用价值想扔掉时,应先想象它对其他人是否还有使用价值,如果有,就让他人再消费,直到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时,才将其作为垃圾进行回收处理,从而使一个消费品经历多个消费过程。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美国开展循环消费的途径很多,主要形式有庭院甩卖、旧货交易、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的旧货买卖等。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回收系统(DSD)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实施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也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德国的循环经济是以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处置为主线演变而来,起源于“垃圾经济”。
为了改变“垃圾经济”的二次污染,德国的环境政策发生较大变化,从废弃物倾倒逐步向废弃物循环管理转变。1972年,德国出台了第一部垃圾处置法律――《废弃物处理法》,该法确定了垃圾无害化处置业务可以由私营企业承担等重要原则,标志着垃圾处置走向了有序化和法制化轨道。1974年,德国颁布了《联邦污染物排放控制法》。1975年,德国了第一个国家废弃物管理计划,首次提出了“预防、减量、回收和重复利用”、“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分担处置成本”等重要原则和目标。1986年,德国全面修改了1972年制定的《废弃物处理法》,重新制定了《避免废弃物产生及其妥善处置法》,提出了两条具有开创性的规定:首次规定了预防优先和垃圾处理后的重复使用;首次对产品生产者的责任进行了规定。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出台了许多旨在提高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完善经营和管理体系的新条例,如《避免废弃包装品和容器的政令》、《包装条例》等,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问题。在总结这些法律法规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德国于1994年正式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并于1996年开始生效。该法定义了废弃物的概念,把废弃物分为“可利用废弃物”、“妥善处置废弃物”,并将废弃物的管理级别分为三级,即特别监管、监管和无序监管。该法的目的是使德国的垃圾管理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垃圾处理废弃转向垃圾回收再利用。
德国负责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实践和运行的典型模式。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公司在德国工业联盟(BDI)和德国工商企业协会(DIHT)支持下由95家零售、日用品生产和标志生产的公司发起,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德国自1991年开始对包装物进行分类,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有此标志的商品,表示它的包装可以回收,也就是要求消费者把它放入盛包装物的分类垃圾箱,然后由DSD系统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DSD系统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运作的资金来源于向生产厂家授予“绿点标志”时收取的注册费,这些注册费全部用于包装废弃物的管理。对没有“绿点”标志的包装,则交由零售商回收处理。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立法机构在2000年前后自上而下颁布了6项新的重要法规。这些法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法,即《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二是综合性法律,包括《废弃物管理与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三是专项法,包括《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从而构成了日本循环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了“三个要素和一个目标”,即减少废弃物、旧物品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以及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国民等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使相关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官、产、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以丹麦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模式
丹麦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建设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
总的看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借助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或替代部分原材料;减少了包括水、煤炭、石油、石膏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有效缓解了工业发展对大气、水和土地资源的污染;在能源生产过程中提高了其综合利用效率。
二、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
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应当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特点,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一)建立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
各国在建设循环经济的同时,都将立法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日本有全面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丹麦及欧盟区其他国家也都建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并且这些法律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之中。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备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由政府负责,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实行经济激励措施。
(二)开发构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的载体。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带动了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促成了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杜邦公司之所以历经300多年而经久不衰,不仅是生产制造技术领先,更重要的是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科学技术也走在世界前沿。他们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R”原则发展成为与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我国应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园区,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避免走弯路。
(三)利用经济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政策,包括建立征收环境税费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制度等,通过治污、清洁生产等途径使外部不经济性转入内部解决,从而实现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除了经济政策外,还发挥其他政策的作用。如在政府奖励政策方面,美国就设有“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对化工业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的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新方法的研发。日本为了鼓励居民进行资源回收,制定了针对居民的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
(四)重视政府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服务指导。继续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三、小结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变革,循环经济体发展模式既受自身约束条件制约,也受到社会约束条件的制约。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借鉴他国经验,应该重视经济激励手段在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作用,积极探索不同经济手段的具体应用途径,设计针对经济实体的多目标激励机制,完善宏微观约束激励体系,引导实体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郭正涛.美日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杨嘉倩.欧洲“心脏国家”的循环经济――德国的循环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企业,2006(2).
3、黄英娜等.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J].环境经济,2004(8).
4、肖光进,赵莹.安全视角下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其立法的经济学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5、Edward J.Feser,Edward M. Bergman.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 [J].Regional Studies,2000(1).
【关键词】资源管理;电子电气;设备处理;探析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力发展电子电气技术以来,因其研发速度与产品转化率越来越高,在更新换代的模式驱动之下,产生了数量庞大的WEEE-废弃电子电气设备,通常也称为电子垃圾,它是自城市化、工业产业发展以来,除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之后的最大污染源,既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也因其毒害作用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因此,近来来基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提出了关于资源管理的新思维,希望借助这种回收利用方法实现对它的有效管理与处理。
一、电子电气设备特征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需要抓住其中的“废旧”属性,然后,按照种类、数量进行分析。以我国的环保局相关规定电子电气设备可以分为十大类。比如,在家电方面,就包括大型、小型两种;而在设备方面,则包括远程通讯设备、用户设备、电子信息技术设备、休闲运动设备;工具层面的电子电气工具、监视或控制工具工具玩具,医用设备装置以及电子玩具等。大类下设的小类也因其产品型号、体积、结构、功能、材料、元器件等不同而存有诸多差别。因此,从这种基本的分类分析,要实现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相应的困难。从其主要特征分析,资源性、污染性并存。比如,以电脑、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废弃物材料组成为例,其中既包括金属、塑料橡胶,也含有玻璃、气体,加上配套安装应用还涉及到纸类、布类、砂土以及其它材料等。而且目前运用罗多的电路板、显示器、灯管、电池等也因其存在诸多危害性金属因素,如铅、汞、砷、铬等会引起多样化污染。
二、处理现状
以当前的处理为现状观察,发达国家优于发展中国家。比如,在德国就根据小型工业、大中型工业设置了诸多加收处理公司,针对线路板、电池、显示器、机壳、电线等废旧电子电气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自动识别、拆分、熔炼等,由此也产生了以废旧垃圾处理为经济收益的相关产业。再如,日本在这个方面就以其《家用电器收回法》令其在电子电气方面针对废旧设备的处理率达到了80%到90%;从其采用的方法分析,包括对制造商进行勒令回收,对消费者进行废物投放管理,同时开发了针对WEEE的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效的在投资后获得了收益。与此类电子电气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在WEEE的资源管理方面相对较弱,其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不足、不重视,也存在技术瓶颈与环保问题较为严重的事实。现行的处理方法中基本上以个体有偿回收为主;其中包括人工拆解、低水平处理这种初级实践。而且,既使居住者能够提前做好分类,一旦投入到垃圾回收站,也会产生进一步的混合,从而造成分类的无效性。从主要的回收利用材料分析,以金属类回收较多,如铜、铁、铝、塑料等;但在毒害大、价值低的WEEE类型中,往往以丢弃、焚烧、酸浸处理居多。但是经过多年的初级发展,当前的中国在沿海一些国家,如广东、浙江等大省出现了一些大型WEEE回收处理中心,分布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化,而且聚烯烃的热解油化技术目前已经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因此从未来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管理分析,其从回收处理到获得经济效益依然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
三、关键技术
公民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提升与自主性的环保分类与习惯养成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完善;但由于中国发展速度快、使用电子电气设备数量大,产生的垃圾较多;因此当务之急是面对WEEE在关键技术方面做一些努力。比如,在拆卸技术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并依此为据进行拆卸手段的选择;如根据连接方式、拆卸手段、拆卸对象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主要部件的拆卸问题。具体如在焊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采用机械力切割手段,针对金属外壳、密封件等实施拆卸;而在粘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借助化学方法或机械力对不同类型的标签、涂层加以处理;若是铅锡焊接宜通过机械力、加热,实现电子元件、电线之类材料的拆卸处理;至于焊接或插头、铆接等,则可以运用相适用的加热、剪割、机械力、切割等手段,完成设备外壳、电子元件及电线之类的拆卸等。再如,针对塑料材料、有毒金属则应该从回收处理、分离技术层面进行实践。以塑料材料回收为例,可以在拆卸的基础上,对其中占据30%左右的塑料材料进行种类细分,然后再利用填埋、焚烧、简单物再生等回收利用技术加以处理。但对于含有卤素阻燃剂、溴系阻燃剂依然缺少较有效的技术处理方法,因而建议这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至于有害、有毒金属的分离处理要求做到无害化;由于常规的利益取向往往很难达到目标,建议借鉴德国ACCUREC集团的真空熔炼技术处理方法,并加强热化学处理方面的研究,以此提高分离回收率与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匮乏,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有有义务为其自身发展所产生的恶果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联合国在几届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报告可以了解到电子电气设备作为一种废弃垃圾产生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因而面对当前的处境,既需要对这类垃圾的特点进行分析,也需要根据其中的材料组成、污染程度、危害等级等制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处理方法,如拆分、分类、分离、回收利用、深度掩埋处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处理需要采取综合方法,从管理、垃圾分类、技术处理多个方面开展。因此建议制定一项符合公共卫生章程的综合型资源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定雄.电子电气设备的接地分析与处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4):77-78.
[2]江博新,薛红伟.物理法回收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25(3):31-34.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成本收益;质疑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77-03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作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日趋突出,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各国政府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生活垃圾都直接倾倒而没有任何家庭对其进行回收利用;而时至今日,接近全国48%的人口,约8875个社区已经实施“路边回收计划”,垃圾回收的比例从1990年的10%上升到2000年的30%(Kaufman, Goldstein, Millrath, and Themelis, 2004)。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任何的垃圾回收行为,在垃圾管理方式上主要以收集、清运和简单堆放或倾倒为主的被动、粗放式垃圾管理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日趋完善,大多数城市都实施了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预计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1]。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增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垃圾填埋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各国政府都对垃圾填埋场的建设、运行和关停等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如:美国1976年的资源保护和恢复法案(RCRA),中国1997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2008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这些法案或标准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从场址的选择、建设、运行与封场后的全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一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垃圾填埋场被迫关闭。美国在1988年至1997年间,运行的垃圾填埋场的数量从超过8000个减少到不足3000个(Kinnaman and Fullerton, 2000),使得垃圾填埋场压力不断增大;二是环保主义之风盛行,通过回收减少垃圾排放成为主要的环保运动之一。
当前,无论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把垃圾回收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美国,有22个州要求所有的社区实施“路边回收计划”,还有22个州虽然没有要求实施“路边回收计划”,但要求所有的社区必须达到回收目标[2](P219-32)。而我国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等政府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提高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回收利用率,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对于个人来说,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不会随意把报纸、铝罐、塑料瓶等扔进垃圾桶,而是在抛扔垃圾的时候将其分类回收,而他们根本没考虑能否将这些东西有效处理。政府和个人偏爱垃圾回收的情结是否理性?近年来,国内外垃圾回收的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使我们得以较深入的分析垃圾回收的效应、成本和收益。
一、回收减轻了垃圾填埋场的负担吗?
众所周知,垃圾填埋处理具有一定的外部负效应。首先是对填埋场附近居民的影响。运用享乐定价法对昆明周边的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对居住地远离垃圾填埋场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李正升,2010)。Defra(2004)研究发现,垃圾填埋场带来的不适成本约为每吨垃圾3.05~4.39美元。其次,垃圾填埋场可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再次,垃圾填埋处理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两种温室气体。Davies and Doble (2004)研究发现,上述两种温室气体排放的边际外部成本为每顿垃圾3.27美元(产生的甲烷未被利用)或2.22美元(产生的甲烷被充分利用)。最后,垃圾填埋处理的负外部性还包括垃圾运输过程产生的道路拥堵、空气污染和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Davies and Doble (2004)研究发现,这些成本约为每吨垃圾0.51美元。将上述负外部成本加总,处理每顿垃圾的外部成本约为5.38~8.76美元。
传统观点认为,通过回收减少垃圾流向填埋场将弱化上述负外部性。或者通过向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政府和居民支付费用而进行内化。但对美国宾夕法尼亚的研究发现,垃圾填埋场向当地政府和居民支付的费用约为每吨垃圾4.05美元,缺口为1.33~4.71美元,政府将不得不通过强制性垃圾回收来降低这部分外部性,而回收的预算投入却高达每吨40~50美元(SWANA,1995)。这种成本收益倒置的现象刚好验证了中国古代的成语“杀鸡取卵”,可以说通过垃圾回收来降低垃圾填埋场的负担将会得不偿失。唯有对垃圾填埋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减少其外部效应的根本措施。
二、回收能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