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班级管理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课任老师之外的一些能力,诸如要有更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要有更机智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更加敏锐的思维和判断力……总体说来,班主任的工作更多体现在与课任教师、学校领导以及与家长之间联系和纽带的作用。一个好的班主任造就一个好的班集体,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能。那么,如何做好农村牧区小学班主任工作,并形成班级管理的正能量呢?
一、班主任要身先士卒,发挥榜样的正能量
农村牧区的小学生接触新事物机会少,所处环境相对比较闭塞,普遍具有好动的天性和善于模仿的能力。教师成为他们的榜样和效仿的对象。他们的班主任也就具有榜样的引领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角色发挥正能量,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作为班主任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学生。例如每年冬季作为牧区小学总要经历大雪纷飞的日子,清扫学校的积雪成为几乎每天的家常便饭。每次劳动我总是冲锋在前,带领我的“小兵们”完成清雪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的清雪任务不是因为我的加入,恰恰是因为我的引领和榜样的力量,我们班速战速决的秘诀就是没有偷懒和溜边的学生。这样久而久之我班的学生逐渐养成了爱劳动、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的好习惯。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要善于在学生面前露一手。例如一手好看的书法,一曲动听的演奏,一首婉转的歌曲,亦或是会打篮球等,这些小特长都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同样,也会激发学生思想和行动的正能量。
二、班主任要角色定位,激发师生关系的正能量
班主任要对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准确的定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基础上的。教师要以一颗博爱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而这种关爱是没有学习优劣的界限,没有成绩的干扰,没有学生家庭背景的障碍,应该是阳光的,是正能量的。要成为每位小学生的朋友其实并不难,只要班主任放下身架走到学生中去,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感悟他们的悲喜,去化解他们的困惑,在冰雪也会被融化。我们班有一名小女生父母离异,无人抚养,唯一关心照顾她的姥爷,总是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在万般无奈下将她寄养在朋友家。可怜的孩子感受不到亲人的疼爱,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了解到这些情况,在她生病时,我会用心去安慰、鼓励、照顾她。尤其每年换季的时候她的衣物我都会想办法来解决,发挥班级的群体力量献爱心。在爱心的照耀下她健康快乐成长着。这种爱心同样体现在其他的方面,诸如学校的卫生大扫除,学生们都会自发为平日辛勤工作的老师们打扫办公室的卫生。可见,班主任角色定位,激发起了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精神。
三、班主任要培养优秀的助手,发挥组织的正能量
【关键词】 爱心;融入;小学;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将爱心融入到班级管理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感化。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充分的表现出来,并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中融入爱心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学生的内心比较脆弱,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比较注重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这就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利用爱心来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生活,增强对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对于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从而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教师应该适当的在管理中融入爱心,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也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达到班级管理的目的。
二、关注学习与生活中的细节,沟通中融入爱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加强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只有洞悉学生成长中的细节,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想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道德水平,教师在深入研究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掌握其他科目的知识,学生在提出各种问题时,教师都能够灵活的应对,通过正确的指导,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付出和爱心;其次,教师应该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与时俱进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再次,教师应该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后进生”,教师应该多给予关注,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多给予“后进生”发言的机会,并帮助“后进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弥补“后进生”在学习中的不足,这样才能让班级所有成员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提醒学生增减衣物,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教师的爱心。
三、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管理中融入爱心
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发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严格要求他们,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时刻督促他们,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意见,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在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管理,在管理中应该充分融入爱心,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从而使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形式中融入爱心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适当的增加文化活动,能够使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层次,并带动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自我管理。在举行班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创造出团结、积极、文明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义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间的知识,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这种形式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含量,也能促进学生进行课后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身的情感,增强对家长和教师的感恩之心,并了解教师的爱心,这样就能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活动更加有效。
五、总结
对小学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汗水和爱心,“爱心”是管理的动力,爱心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教师、热爱班级、热爱学习。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将爱心融入到管理当中,以身作则,才能真正的做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拥有爱心的班级管理,会给班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荣珍.如何把爱心有效的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3).
关键词:小学;教师;班级管理;成才
班级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体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整合、组织、协调及控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有步骤的管理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教育目标,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进而成才。
一、走近和了解学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具有纯真、可爱、简单的特点,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与学生做好朋友、好伙伴,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首先是心理发育情况,其次是生长环境的情况。在班级中,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学习比较吃力,对班级活动也毫不热心,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上与同龄学生大不相同,后来经过了解才发现他在3岁的时候曾患过一场大病,没有及时治疗留下了后遗症,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性格内向,家长也没有特别留意。后来,笔者找到这位学生的家长,让他们给予这位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开导,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去看看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导和治疗,这位学生的“后遗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学生对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抓好班级干部的培养工作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领头羊”,相对来说与其他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班干部还负有一定的职责,就是配合教师做好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班干部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抓好班干部的培养工作是教师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做好班干部培养工作不仅能帮助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公仆意识”,为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笔者认为,为了更显公平、公正,小学班级管理可以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有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并且能够学会与同学和老师的协作配合。当然,在选择班长等重要班干部的时候必须按照民主的程序进行投票,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选举出来以后,教师要做适当的培训工作,让他们端正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引导他们树立一定的威信,争做合格的班干部。
三、营造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班集体必须强调的是集体荣誉感,每一位学生的态度、行为或者言语都影响着整个班级的荣誉问题。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想管理,旗帜鲜明地宣传正确的思想,批判错误的言论;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比赛活动,为班集体增光添彩;当班集体遭到他人的非议或者不公平对待时,可以组织班级学生采取正当的手段,扶正祛邪,为班集体的尊严和荣誉而战。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正义感,更加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当明确的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笔者认为,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建立一套可以持久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班级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班级管理活动有章可循。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在班级管理中,没有教师的强权,也没有什么,有的仅仅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监督者”,这样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班级管理人员的约束。
五、采取正确的管理方式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管理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些管理活动的接纳程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制定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达到管理、控制和教育的目的,确保班级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制定管理办法,在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切忌不可强硬地逼迫。最后,当学生误入管理上的误区时,教师要做到以德服人,进行说服教育,以更加宽容、更加真诚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
总之,事实和实践证明,良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不仅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治与自理。当然,上述管理的方式方法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和拙劣见解。在21世纪的今天,小学班级管理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就要求教师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研究更具创造力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才能营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阎雪.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精神关怀[J].成功,2012(2).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构成学校这一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学校的教育功能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得以发挥,而且班级管理能直接关系到班级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学习习惯刚开始形成的阶段,班级管理的健康向上与否将会对其成长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和领导者,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升班级管理水平是每一位班主任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难题。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存在感不强
由于一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加之小学生自身缺乏自律性、自觉性和基本的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得不成为了被管束的客体,班级活动的大小事务都由班主任亲力亲为。一方面,由于班主任不仅需要面对、处理每天班级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仍要兼顾教学,长此以往,其身体和精神上都将受到较大的负担和压力,久而久之,则会影响其日常的工作效率和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学生丧失了在班级活动中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班集体,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班集体,也就不可能形成高效运转的班级管理机制。
(二)放权班干部,致使班级管理的民主程度较低
据笔者了解,在中国,小学的班级学生数一般在30至60人之间,人数较多。由于班主任自身精力有限,需适当地减轻工作负担,以及锻炼、培养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班主任通常会赋予班干部一部分权力,从而协助其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但是,有利也有弊,由于班干部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和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致使他们不懂得如何有效协调、处理好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甚至无可避免地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形成对立派别,最终破坏了单纯、友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在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时,班主任有时会过于感性地偏信班干部单方面的说辞,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问题,也不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严”与“爱”的认识和把握不够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将“严”与“爱”的关系处理好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对于“严”与“爱”,现在很多班主任仍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有些班主任威严有余而亲和力不足,他们认为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的是严厉,应该让学生对其有一种敬畏感,甚至是惧怕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却无法使学生真正对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从长远来看,还会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反的,有些班主任对待学生十分有亲和力,与学生保持着较近的距离感,有时甚至没有把握好“爱”的力度,对学生过度的关爱会演变成为宠爱和溺爱,这样也使得班级管理无法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
二、给予小学班主任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建议
(一)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和角色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活动载体,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成长的机会,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得以发展与激发,鼓励学生培养大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感受、体验、判断,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换言之,学校和老师应该将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新形势下,班主任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成为班级建设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并尽可能地创造使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的机会,逐渐促使其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同时使班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得以体现。
(二)民主选举班干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在评选班干部时,班主任应该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让学生自由竞选,例如,以演讲的方式详细阐述自己参与竞选的班级职务的理由及优势等,然后由学生进行投票选举,这样体现了班干部选举的民主性与合理性。而且,由此组成的班委会才能真正使学生信服,并有效提升班级凝聚力,让班干部管理班级的重要作用切实得以发挥。值得一提的是,在班干部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同时,班主任仍需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与性格特点,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知晓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及个性,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三)班主任树立良好的形象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且自律性不强,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严格对待学生。但是严格不等同于严厉,严厉会让学生惧怕班主任,只能得到学生表面的认可,反而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当然,在班主任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不能缺少爱。唯有班主任充满感情地对待学生,时刻将学生放在心上,才能真正打动孩子的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状态。总而言之,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掌控好“严”与“爱”的力度,做到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作者:钟忠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娜.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教学管理,2015,(5):89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形
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
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
问题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