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第1篇

中图

>>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研究 电子废弃物物流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零售商自利行为下电子废弃物回收的激励机制研究 浅谈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电子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研究 湛江市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的探讨 浅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韩国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经验 废弃物再利用形式的循环农业战略研究 促进快递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政政策研究 循环经济理念在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与逆向物流 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商品砂浆 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固体废弃物利用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研究 探析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 铜冶炼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环保治理体会探讨 高校在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协同处理机制中的作用 固体废弃物治理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俞翰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80-02

着眼于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可谓乐观,从PX 事件废弃物又不可或缺,相较于本土的高额、低质固体废弃物,到PM2.5 ,从水域污染到土地功能退化,无一不引起全民生产者更倾向于进口低额、高质固体废弃物,由此造成的关注,政府亦不断地受到质问和指责。其中,这加剧本土循环利用市

“垃圾围城”落差降低了本土固体废弃物的效益,个实在又颇为棘手的难题更加具象地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场的无序。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速的现代化更新速率产生的固体废二、法律激励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弃物与日俱增,不断挑战我国环境承受限度。近年来,国家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的疲软和法律规定的不合和各地政府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力求将固体废弃物控制理直接影响循环利用效果。鉴于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然而成效甚微。另一方面,法律的激励功能的动力不足、法律约束有余而激励不足,唯有增强市场主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并且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体的内部积极性和增强市场活力才能保障固体废弃物循进行系统化的探索。法律激励的深入探索为环境法律的创环利用的稳步前进。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需要法律激励加新带来契机,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念和思路。以刺激和鼓动,而法律激励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使循环利

一、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现状用市场蓬勃发展。因此,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中,强

在科技进步的年代,“垃圾是错位的资源”这一观念早化法律激励的功能和作用必不可少。已深入人心。纵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再传统的法理学认为法律功能研究强调的是规范,法律利用已成为解决“垃圾围城”的最佳方案。然而,我国固体是作为命令形式的工具,尤其体现在强制力上。随着理论废弃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滞后于经济发展[1] 。固体废弃物界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法律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具绿色循环利用,不仅是“变废为宝”的第一步、资源循环发有“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或规范,实现“非强制性”的法律激展的前提,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垃圾围城”困境、实现循环励,调整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3] 。法律经济的关键。激励功能逐渐被法理学界所认可,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法律

现今,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的速率远远落激励的课题研究上[4] 。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后于固体废弃物产生的速率,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无的背景下,正激励的法律激励模式更有利于人从“经济人”一不是固体废弃物的生产者。而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在循环到“社会人”的转变,促使人更加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利用市场上缺乏有效作为,导致整个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责任;也有利于从内部激发人的积极性,促进法律主体从市场无序。行为到思想的升华,防止表面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法律正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缺乏成熟的循环利用链条和完善向激励,即法律正激励才是促进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根的循环利用体系,致使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无法突破耗时本动力。耗力且品质低的瓶颈,因此,出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成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激励是法治文化发展的本高、收益低的尴尬[2];与此同时,作为资源一部分的固体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良性的激励环境是指通过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科学设定与有效实施,构建出体现法律之公平、正义、高效、权威等价值属性的良好法治环境[5]。合理管理和控制固体废弃物,仅仅依靠市场是不够的,必须以法治文化为指引,以法律为指导,在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下逐步推动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

三、构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激励机制

我国的激励措施多呈碎片化分布,法律激励制度尚未成形,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建立新制度。充分利用现行法律规范,将法律激励合理地融入现行法,实现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激励制度的理想化运作。

(一)扩大激励范围,增强激励效果

目前,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主要由市场进行选择,而企业作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力军,其力量不可小觑。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激励中,企业的决定性作用必须重视,而其他循环利用主体的存在也不可忽略。个人、个体户、环保组织和机构、高校志愿者,都是循环利用主体多元化的表现,在法律激励中应予以体现,扩大循环利用主体的层次。

除了扩大激励主体的范围外,激励循环利用方式的扩大也是重要内容。从农村到城镇,从住宅区到商业区,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方式制造固体废弃物。因此,循环利用方式也应积极转变,不再局限于人工循环利用、逐户循环利用、逐厂循环利用,将其扩展到机器循环利用、智能循环利用也不失为另一种循环利用思路。

(二)针对各主体,设置最佳激励模式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第2篇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其主要目标是:(1)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强调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2)强调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3)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4)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以物质循环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1循环经济评价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制定方案,规划蓝图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依据方案来测定发展速率,评价发展水平,跟踪监测战略实施的进程,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循环经济评价。循环经济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系统为评价对象,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和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指导循环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通过评价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对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来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判断和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监测循环经济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数据,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归到良性发展的轨道。

(3)预警。在循环经济系统中,对于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输入端的物质投入量(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投入量)、输出端的废弃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等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行区域,如果超出了正常合理范围,循环经济系统将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要在建立有关警戒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安全区域内运行。

(4)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循环经济评价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发现阻碍其发展的不利环节,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决策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政策性工具,也是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重要信息来源。

2.2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地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为国家、地区、部门以及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优化原则:循环经济是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方面,应追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为实现系统优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应采用系统方法,例如系统分解和目次分析法等,由总指标(总目标)分解成次级指标,由次级指标再分解成三级指标(可将这三个层次分别称为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并组成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使体系的各个要素(单个指标)及其横向结构(层次结构)能满足系统优化要求。

(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体现在:评价指标能对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物质和资金投入、产出内容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揭示其性质、特点、关系和运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可行性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都力求标准的规范化,有明确的释义。当然,我们也不能因片面追求可行性而损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造成指标体系理论上的过多破绽甚至重大残缺。所以从现有制度中获取不到,但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现象、体现其特征的指标也应适当选择,想办法采集,以体现指标体系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3)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评价一个系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评价其目标所达到程度。因此,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绩效评价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实质含义。达到一致性,不仅能够正确评价系统的发展程度,而且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循环经济既是目标亦是过程。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循环经济现有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指标。

3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及解释

3.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对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定和计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系列指标的总称。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遵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它与现行国民经济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增加了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评价指标。

3.2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与解释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责层、指标层)、6个子模块(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36个指标。

3.2.1目标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我们通过测算所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可反映循环经济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其计量来源于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

3.2.2准责层:由经济增长指数、科技进步指数、资源消耗指数、废弃物排放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等6个子模块构成。其中:经济增长指数(A)用于评价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第1~5个指标反映综合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水平;第6~10个指标反映经济结构水平和趋势;第11~13个指标反映经济效益水平和趋势。科技进步指数(B)用于评价系统科技进步状况,包括7个指标,重点突出绿色技术导向。资源消耗指数(C)用于评价系统资源消耗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物质投入量和消耗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废弃物排放指数(D)用于评价系统输出端废弃物排放水平和趋势,包括4个指标,体现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数(E)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包括2个指标。循环利用指数(F)用于评价系统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和趋势,包括5个指标,体现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6个子模块指数的计量分别来源于指标层相对应的指标。

3.2.3指标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计量工作是在指标层进行的。对应准责层的6个子模块,我们要在指标层完成36个指标的基础测算。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1)资源密集型产业(以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主要生产原料,且此类原料价值在产品价值中占有较大比重(50%以上)的产业)产值比重减少率,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依赖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对该类资源的替代程度越高。

(2)静脉产业(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占GDP比重增长率,是指报告期静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基期增长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静脉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静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循环链构建程度越高。

(3)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比重,是指报告期资源密集型产品净出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占净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某个国家(或地区)循环经济系统的对外贸易,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以下指标的计算公式略)。

(4)绿色技术(减物质化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占新技术比重,是指报告期绿色技术项数占新技术总项数的比重。它是用来评价系统中绿色技术发展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绿色技术发展水平越高。

(5)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使用比率,是指绿色能源的使用量与能源使用总量的比率。它可能用来评价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程度。

(6)万元GDP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消耗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越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和替代程度越高。

(7)产品物料流失(损失)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产品物料流失(损失)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资源损失程度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资源损失越少。

(8)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率,是指报告期万元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数量,比基期减少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系统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的动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排放量越少。

(9)包装物回收利用率,是指报告期产品包装物被重新回收,以其初始的形态被重新用于产品包装或作为某个生产制造环节的资源经处理后被循环利用的数量,占产品包装物总量的比率。它是用来评价产品包装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的程度越高。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 循环农业 江苏省农科院 基地

循环农业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将农业副产物或废弃物转变为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之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现代循环农业基地根据循环农业原理,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既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又能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通过技术集成、装备,自主创新,将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现代农业科技与先进农业生产设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将原本孤立的种植、养殖单位有机整合,探索出一条种养加一体化的循环农业节能减排新模式。

1 基地概况

基地总面积233.45km2,位于苏皖交界处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金磁村,远离工业区。处江淮分水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温度15.1℃,无霜期229天,年日照2199.5h,年降水量979.5mm,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南京市大气对照区;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另一面有100m宽排水沟,沟中栽种杨树与外隔绝。内有红阳水库与半山水库,为农业灌溉优良水源。生态环境保护较好,适宜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基地从2006年起已投入1亿多元资金建成了万头猪场、万只羊场、万只笼位种兔养殖场、200.1km2标准化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以及一个农产品加工中心,并建成了800m3沼气发酵装置与2000m3秸杆青、微贮设施为纽带的废弃物再利用,“种-养-加”衔接配套系统。融合了基于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开发利用为纽带的三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 循环农业的构思和意义

种植和养殖这两个产业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肥料、饲料、水、电等),还会排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秸秆、废草、粪尿等),加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及能源(水、电)。为尽可充分做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循环”,以最低量的投入和排放,最高效率地生产优质农产品,使整个农业循环体系得到最高效益。“种-养-加”循环模式的主要思路是种植、养殖和加工这三个产业所需要的能源、肥料、原材料尽可能从循环体系内获得,而三个产业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均依靠循环体系进行处理,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肥料化、能源化等技术为体系内提供一定的能源、肥料和原材料。严格控制进入循环体系内的各种外源性资源,以及排出体系之外的各种废弃物。

图中是基地整个循环农业的示意图,在整个大循环体系中,包括了种植、养殖、和加工是整个循环体系中的基础,所有循环都是围绕这三个基础进行。其基本构成是种植产生的农产品送到加工厂,生产的饲料供养殖;种植产生的废弃物(秸秆、废草)也提供给养殖。养殖产生的粪便生产为肥料供给种植,产生的肉、蛋、皮、毛等产品提供给加工;养殖产生的粪便还可以产生沼气发电供加工使用,沼液沼渣用于种植。

3 种-养-加规模

3.1种植业

3.1.1无公害农作物种植区

总面积80多km2,周边设隔离带,采用江苏省农科院育成自主知识产权优质良种水稻(南粳46)、玉米(苏科花糯)品种,轮作豆科作物和牧草。采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沼液、沼渣),减少化学使用量,使用生物农药和农业生物防治病虫害,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

3.1.2有机设施蔬菜种植区

总面积13.34km2左右,按照有机蔬菜的生产要求,采用蔬菜连栋大棚、单体大棚、防虫网棚设施栽培,采用膜下滴灌节水管理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黄板诱蚜、灯光诱集等物理防治及植物药剂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备有喷滴灌系统,施肥以沼液为主,并建立了有机蔬菜全程质量监控可追溯体系技术体系。

3.1.3经济果树区

充分利用坡地,种植桃树、梨树,发展优质桃、梨品种,提高土地附加值。肥料使用有机肥产有机肥料和沼气工程产沼液沼渣。

3.2养殖业

集成规模养殖场建筑设计技术,规模养殖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配套建设雨污分流、粪尿排污管理管道,集中处理家畜粪便。优化布局繁殖区、保育区、育肥区及生活区,各区间设置隔离带。

3.2.1原种猪场

占地面积约133300m2,建筑面积约23000m2,建有猪舍自动加温系统和自动通风湿帘降温系统,配有10套种猪选育自动测定系统。饲养的品种苏钟猪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基础历时二十余年系统选育而成。现有基础母猪500多头,年出栏种、仔、肥猪近万头。

3.2.2羊场

羊场按照规模化养殖的标准设计,突出了低成本和高效率理念,为国内流的创新性设计。主要饲养品种为波杂羊。占地面积40000m2,建有繁殖母羊舍、羔羊哺育舍、育肥羊舍。总建筑面积8500m2,配套综合用房325m2、草料场1000m2和饲料库400m2、青贮池7500m3,污水处理池50m3。现年饲养量3000~5000头。

3.2.3兔场

主要饲养品种为美系獭兔和新西兰肉兔,占地5.2km2,总笼位12144个,其中控温控湿全封闭繁殖兔舍2栋(3312个笼位)、产业化养殖示范兔舍7栋(8832个笼位),年出栏獭兔1.5万只。

3.3加工业

总建筑面积4990m2,其中加工车间2990m2,两条生产线,一条是即食玉米软罐头生产线,另一条是速冻玉米棒、速冻蚕豆等速冻产品生产线;储藏保鲜库2000m2,包括高低温库各400t、气调库400t、实验库12间、日产5t速冻库2间。种植业产出的初级农产品直接进入加工中心加工和贮藏,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通过贮藏可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实现优质农产品的均衡上市。

4 种养循环节点建设

循环农业中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做到农业废弃物的再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做到节本增效。因此,在基地循环农业过程中最重要的设施就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主要是三个基础设施:沼气工程、堆肥场和青贮池。

4.1沼气工程

沼气池主要与万头原种猪场配套,沼气工程占地3000m2,按功能划分为粪污发酵处理区、沼气净化和储存区两大部分,包括调浆沉淀池、计量加热池、厌氧发酵罐(CSTR和USR反应器各1座)、沼气净化机房、沼气贮柜、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脱硫塔、100kW发电机组、控制室等。厌氧发酵装置包括400m3的全混式厌氧发酵(CSTR)和升流式污泥床(USR)反应器各1个,日处理动物粪尿能力70t,可以完全接纳基地养殖场全部的粪尿处理;夏季日产沼气1000m3,冬季日产沼气600m2。配套装机容量为100kW的沼气发电机组,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经过脱水、脱硫并通过增压后,可以稳定燃烧发电;同时建有5000m无堵塞管道沼液输送系统,连通了厌氧反应器和田间地头,途中设置增压泵增压以实现沼液的顺利输送。为耦合作物需肥的季节性和反应器沼液排放的连续性,田间还设置了30个容积为90m3的沼液储存池,以保证连续排放的沼液得到消纳。在设施大棚中,沼液输送的管道统与滴灌系统连通。

4.2堆肥场

内设堆肥发酵车间、厌氧发酵、菌种扩繁、二次加工、肥料加工等车间,年处理废弃物能力为5000t,采用钢结构墙体和保温砌块砌筑,屋面采用双层聚苯泡沫夹芯彩板,建筑保温隔热性能满足当地防寒防暑的要求,并有地面防渗漏处理,避免对地下水源的污染。采用槽式动态连续发酵工艺,对水分含量相对较低的干清猪粪、羊粪、兔粪等进行无害化处理,粪便达到无害化标准并腐熟后,生产有机肥料。不能饲料化利用的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进行粉(切)碎沤肥。

4.3青贮池

2000m3秸杆青、微贮设施,作为秸杆资源化再利用纽带,“种、养、加”衔接配套系统。年可处理1000t玉米秸秆,山芋藤、花生藤,不但处理自产种植的秸杆,而且收购周边农户种植的秸杆,可作为5000只羊的粗饲料。

5 种养加循环利用及成效

养殖场采用干清粪技术收集粪便,每天收集的干粪运送到堆肥场,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进入大田,种植玉米、花生、蔬菜等优质农产品,果实加工成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食品;少量的粪尿进入沼气池,经过沼气发酵装置,产生沼气、沼液和电能,沼气、电能通过线路输送给养殖区、饲料加工厂和农产品加工中心使用。沼液作为优良的有机肥通过沼液输送管道输送到种植区,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施肥;种植区和加工中心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经过秸秆青、微贮设备的处理成为羊、兔等草食动物的优质青粗饲料,实现了种养加无缝链接和循环利用。

“种-养(沼、肥)-加”一体化循环农业系统模式,经过五年多时间的运行检验,效果明显。采用秸秆青贮、微贮技术,对秸秆进行饲料化,每年利用秸秆约2300t。年产生沼气约2.6万m3,发电约5万kw/h,处理粪便约2500t,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000t,并产生沼液6000m3,减少了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

该模式实现了规模种植、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对大气、粪便对环境、水体的污染问题,还为养殖环节提供清洁的能源和优质饲料来源,减少了种植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成本投入,实现粮食果蔬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环保、零排放的目标。有利于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秸杆焚烧,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该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循环再生 环保包装 生态环境

随着世界包装工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高速增长,包装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因而对尚处于发展中的我们来说,更有必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人均资源的短缺,决定了我国的发展无法依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这就意味着更应着重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从四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在企业层面,要着力推进企业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污染减排。通过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投入。支持建设一批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零”排放示范企业。二是在产业间或工业园区层面,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三是在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层面,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建设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同时,要坚决防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生的“二次污染”。四是在全社会层面,要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支持和推动一批试点城市、地区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产生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包装工业作为资源消耗的大户,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大有可为,如何为循环经济做出贡献,责无旁贷。目前我国包装废弃物每年的产生量在1600万吨左右,同时还在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和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

包装废弃物对城市造成的污染在总的污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据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统计,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约占城市固态废弃物重量的1/3,体积的1/2。包装废弃物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损耗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包装材料中扔掉的废弃物其中光是包装纸就占了42%以上,可想而知这会消耗掉多少绿色资源,君不见风起兮满天七彩塑料袋飞舞,浪涌兮江河上白色餐盒各色塑料瓶逐波漂流,更有缠绕在树枝电杆上随风作响的马甲袋,不仅污染了我们的视觉,更是大自然对我们环保意识的淡薄、漠视包装废弃物的处置而发出的警报。

我国包装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包装技术和包装设备、包装设计模式及观念等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包装工业对环保材料的开发应用。目前对环保包装问题,世界各国包装组织都在积极向国际环保组织要求的方向努力,如新的环保包装IS014000等标准和法规的出台。相比之下,我国的符合环保标准的包装材料无论从国产化生产能力、应用品种、适用范围等方面都还比较欠缺,从这个意义上,我国从包装大国到包装强国之路也并非一蹴可求。

环保型包装是主要指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包装,但我们有必要避免一个误区:只要环保包装推广开来,环境污染就迎刃而解,这是因为:(1)包装制品不可能样样都是降解材料制成,如食品、药品或对气味比较敏感的产品就不合适。(2)相对而言,要求有一定承重或装载时期的外包装,如考虑避免使用期间发生降解则也断然无法采用。(3)即使是降解的包装制品也有一个降解的条件和过程,如果处置不当,在尚未降解的情况下,仍然会造成环境污染。(4)降解的塑料包装更不容易回收,而且无论是在土地、水源还是空气中都会造成污染,同样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所以并非让包装材料都做成可降解的制品就一劳永逸高枕无忧。要使我们的生存环境真正能达到天蓝水清宜人,最最行之有效而符合环保、经济的应该是建立完整有序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据报道,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废旧包装物的回收,无论是森林资源丰富的芬兰、经济发达的英法诸国还是近邻的日韩等国,都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可观的成果供我们参照。美国人爱德华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发明了一种工艺,可以将回收的废旧木材改制成为风格独特、十分美观的建筑装饰。德国建立了全国性的包装废弃物回收系统,将回收的废旧木材,经过加工处理,制成用途广泛的人造板。日本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利用率很高,年均达82%。发达国家除重视废旧木材的回收外,还很重视回收以木浆为原料的废纸。椐统计,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优质纸800千克,折合木材4立方米,相当于少砍伐有30年树龄的树木20棵。如果我们每年回收1 000万吨废纸,就相当于保住了2亿棵树。法国规定生产和进口商每年必须完成70%的包装回收:英国要求对60%的工业包装物和35%的家用包装进行回收处理:像芬兰每年的废纸回收率可高达74%以上:而瑞典对各类包装材料的平均回收率达到65%以上:韩国的空瓶回收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日本不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市民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问题,居民将用过的饮料瓶、易拉罐之类都自觉清洗干净,并且将各种包装物分门别类等待定期回收,上上下下已经养成了非常自觉的习惯。,日本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单独收集已基本覆盖全国范围。从简单的数据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的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方法和回收率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那么我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会有多大!

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范文第5篇

新疆天业集团一行16人日前赴日本太平洋水泥株式会社就“电石一聚氯乙烯一水泥循环产业链清洁生产项目”进行了为期21天的学习。学员们对日本水泥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水泥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趋势以及水泥生产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日本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完备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记忆深刻,为天业集团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找到了现实参照。

一、收获与体会

(一)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废弃物处理状况明显改善。

自2001年日本实施《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以来,循环型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实效,废弃物的处理状况明显改善。一是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保持稳定,一般废弃物排放量下降。1990年以后,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一直徘徊在4亿吨左右。2006年,一般废弃物的排放量是5204万吨,比2000年减少了5.1%,人均日排放量从2000年的1185克下降到2006年的1116克,下降5.8%。二是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产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率从1993年的39%稳步上升到2006年的51.4%。一般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率从1993年的8%提升到2006年的19.6%。三是填埋量减少,填埋场残余寿命提高。产业废弃物的填埋量从1993年的8400万吨持续下降到2006年的2200万吨,减少73.8%。一般废弃物的填埋量从1997年的1200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681万吨,减少43.2%。产业废弃物填埋场的残余寿命从1993年的2.5年提高到2005年的7.7年。一般废弃物填埋场的残余寿命由1997年的11.7年提高到15.6年。新设立产业废弃物填埋场的数量由1988年的136个减少到2005年的32个。

(二)日本水泥行业是利用与处置废弃物的重要产业。

经过10年的努力,日本水泥行业吨水泥废弃物和副产品利用率从332千克提高到436千克,成为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样板产业。它不仅向社会提供工业产品,还循环利用废弃物,是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一环。

1 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情况。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水泥生产国,其水泥行业能效居世界首位,吨水泥综合能耗是118千克标准煤。1996年12月,日本水泥行业制定节能自愿协议,目标是2010年综合能耗比1990年低3.8%,目前已经实现这个目标。在2001年7月“水泥产业在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所起作用研究会”上,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2010年水泥行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率是每吨水泥400千克。通过努力,2004年就达到该目标。2007年度每吨水泥废弃物和副产品利用率达到436千克。日本水泥行业利用的高炉矿渣、粉煤灰和废轮胎,约占日本废弃物总量的7%,占再生利用量的14%。

2 政府高度重视水泥行业在循环社会事业中的作用。一是没有产生二次废弃物污染。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副产品全部被用作生产用的原料、热能。二是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进入水泥厂的废弃物与其他水泥原料一起在1450摄氏度的高温下煅烧,几乎不会产生二恶英等危害人体的物质。三是减少天然原料的使用。水泥厂生产水泥主要以石灰石、粘土、硅岩以及氧化铁为原料,通过循环再利用废弃物、副产品,可以减少天然原料的使用量。四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水泥厂回收废塑料、废木材等,作为热能源加以利用,可以减少煤炭使用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五是为构筑地区循环型社会作贡献。通过回收城市垃圾及其焚烧灰渣,为延长生活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作贡献。

(三)日本在废弃物处置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法律体系健全,可操作性强。2001年日本开始实施的《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明确了通过控制废弃物等的产生以及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循环利用、处置,控制天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再利用法》、《家电循环再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建筑废材循环再利用法》等多部法律,形成了健全的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

2 政府职责明确。在日本,废弃物分为一般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两大类,二者均被纳入《废弃物处理法》管理框架。《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出台后,管理体系得到统一,监管力度加强。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政府责任明确。

3 政府与水泥厂签订长期处置协议。政府和水泥厂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规范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了政府与水泥厂之间的互信。

4 冰泥企业成环保教育基地。水泥厂向民众提供科普教育机会,每周都有工厂开放日,让参观者了解水泥厂如何利用垃圾、污泥、废塑料和废轮胎等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燃料,如何控制污染物排放,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四)日本水泥生产企业的先进工艺和管理经验。

1 生产管理有序,自动化程度高。在设备管理方面,根据设备所属类型,首先考虑安全、环保、质量因素,其次根据对生产系统影响大小、是否有备品备件、可否短期更换维修等问题,对设备进行分类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品质管理方面,各控制点物料的取样、化验、适时反馈调整均为自动化操作,远程控制。

2 把员工有目标、企业有方向作为企业稳定的基础。二是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对入社后一年、五年或十年的员工都要进行集中培训。三是人才选拔实行“年功序列制”。人才的选拔使用没有“破格”,只能按“台阶”,使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了企业内部凝聚力,稳定了企业员工。

二、思考与建议

学习和借鉴日本水泥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对于推动天业集团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兵团党委的要求。天业集团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将各类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发展思路。

一是要坚持从思想源头抓起,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解决环保问题。在设计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时,将电石渣综合利用作为聚氯乙烯项目实施的前提,自主开发电石渣生产水泥新工艺,延长化工产业链,实现电石渣的再利用、资源化;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切实解决几十年困扰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难题,努力改变传统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旧格局。

二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对科技和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发降低能耗和物耗的新工艺,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从人才层面讲,必须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外脑、外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要主动投入、舍得投入,不断加大研发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三是要实现生产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成熟的科技为支撑,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在解析集成中升华,在自主研发中前进,把技术进步同先进技术装备的“自主化”有机联系起来,把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制定出优于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内控指标,并通过严格的工艺操作管理和完善的指标考核,使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