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启示

建构主义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启示

建构主义启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商务能力,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但目前的商务英语的教学模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单一乏味也缺少创造性,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务英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对培养商务英语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都是要反复进行消化的,所以,建构理论提出让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学习的建构,学生自己设定建构内容并且消化。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进以掌握的知识内,另外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作用的转变,强调教师可以充当理论的引导者,但是不能是理论的绝对权威者。建构主义理论是希望学生能够自我建构相关系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能自由掌控,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2]。以真实情景为背景来进行教学,在交流中会是双向的反馈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新的想法与理念,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协调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观念

首先,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范围,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情景的设定。如果超出学生的认识范围,不仅不能让新知识得到巩固,也无法让学生建构起相关的理论框架。其次,教师要转换原有的教学模式,成为引导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位置过于突出,处于中心位置。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阶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教师要转换角色,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多与学生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实施互动教学,相互合作。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纠正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所接受,那么就应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以他们所特有的沟通方式来完成对问题的分析,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建构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知识提炼出来通过一些真实情景来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用自己的建构框架完成知识的吸收。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学情景应真实生动,教学内容不单一。通过调查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非常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设定一个真实的情景,而这个情景源于生活,对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因为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但是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产生了一个知识迁移,这种迁移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其次,调整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著名哲学家维根斯坦(Wittgenstein)有句名言: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他所强调的是:游戏重在参与,重在互动,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游戏[3],关键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建构的主体,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他们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最后,完善商务英语评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估方式无非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对象,这样的评估过于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真正去判定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评定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而且要从多方面进行考核,更多的考核内容要与实际的商务活动联系,培养学生的商务能力。多方面考核的优点就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

四、结语

在充分理解建构主义理念的基础上,将建构主义理念应用到商务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教师应从中受到启发,对建构主义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更好地推动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

作者:侯玉爽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楠.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发[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4):69-70.

建构主义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学习理论,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从8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让位于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西方开始流行,在90年代迅速发展,并传入我国。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倍受欢迎。笔者在此结合教学实际,初探建构主义方法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Piaget)于1966年提出的(奥布霍娃,1988),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一书,主要研究知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他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并提出了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这种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个体把刺激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Schema”)中,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顺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有关的信息,从而使个体受到刺激或环境的作用而引起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扩充,是量的变化;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是质的变化。认知个体就是通过“适应(Adaptation)”(包括“同化”与“顺应”)使这两种形式来达到相对“平衡(Equilibration)”。当个体去同化新信息时,事物得到认知,平衡被打破,就会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以达到新的、较高水平的“平衡”。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一是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Organizer)。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如在例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Research shows we make up our minds about people through unspoken communication within seven seconds of meeting them.”,教师可以据此提出几个问题:1.What did you feel and think?2.How did you ‘read’ the other person?3.How do you think he read you?从具体的范式中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方法,变具体为抽象,再变抽象为可知、可学、可用。二是哥伦布式的发现者(Explorer)。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错误很可能是学生再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的表现,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三是中介者(Intermediater)。教师是整个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如在课文“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所用的列举法、设问法和举例法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动地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随机进入(通达)式(Random-access Instruction)

源自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或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与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

(二)支架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源自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以他的辅助学习观点(Assisted-learning)为基础,形象地借用了建筑行业的“搭脚手架(Scaffolding)”的概念,是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按照先小后大的步骤,逐步建构起整体的概念,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最后,撤走“脚手架”。该教学特点的要求是: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如在“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我们最终可以通过“You are the message.”“Be yourself.”“Use your eyes.”“Lighten up.”这几个概念而得到整体认知。

(三)情景式(或抛锚式)(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也叫“实例或案例式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是指以具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实例(或案例)为基础,使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与它事物的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即认知图式的形成,从而触类旁通,选定的教学代表事例即为“锚(Anchor)”。

(四)自上而下式(Top-down)

针对传统教学“自下而上式(Bottom-up)”提出的教学模式,即首先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子任务。是要在教学实践中避免全面否定“自下而上式”的做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条件而定,对传统教学理论并非“形而上学”地全盘否定,而是一种“重建”、“创新”。

四、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较清楚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并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使教学实践有了明确的基本立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指导性的启示。

(一)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双重积极性应同时并重,既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或者多边活动。知识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有诸多弊端,因此,教育方针的贯彻、教学理论的采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设计、教材的选定等都要有利于师生发挥积极性、调动主动性,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打破“平衡”。

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级的“平衡”状态发展,关键是通过“不平衡”的重建完成的。比如在“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中,当学生学习stride这一生词时,教师应着重讲解stride与它的最原型的概念walk之间的关系;向学生阐述清楚在以walk为核心和原型(prototype)的语义范畴(semantic categorization)当中,stride为一非典型成员,同样和stride处于同一地位的单词有:march,pace,stagger,totter,toddle,amble,stroll,wander,ramble,hobble,limp。讲授的目的在于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一种联系,并且激活学生大脑当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即所形成的语言范畴。如果所列出的单词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词,那么单词的讲解都应该围绕walk这一范畴中的典型词汇展开。同样,所不能否认的是在讲授这些单词时,学生已有的汉语词汇的范畴也会被激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关心体贴、真正了解学生,做到教学实践“有心人”,才能创设引起不平衡的因素,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意义建构”是指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实现“图式化”,即所学的内容的认知结构。而“合作”和“会话”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其作用是可以做到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因此,在社会文化背景大环境下的教学小环境即学习环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到尽可能的“情景化”,但这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做到高屋建瓴,理论与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四)注重培养哲学思维与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但是使学生认识世界,而且要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具有辩证法的思想、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使之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这才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Translated by W.Mays.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

[2]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建构主义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创设情境 归纳演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29-02

一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由维果斯基、布鲁纳等补充完善。其内容很丰富,但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的主要内容有:(1)知识学习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2)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3)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4)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二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对时态教学的启示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建构时态的概念和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学习和建构知识离不开相应的背景。作为语言学习更是如此。任何语言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而作为英语重要组成部分的时态,更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此,老师在教授时态时,可借助创设真实的语境来使学生感知和建构时态的概念和意义。

以现在进行时态为例,老师就可以借助课堂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建构起对这种时态的准确理解。如老师可以这样导入:

Now,you are listening to me,and I am teaching you.

You are sitting and I am standing.

老师把这两句写在黑板上,接着一边写一边说:

Now,you are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I am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老师告诉学生,这是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描写的。然后老师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再如在教授现在完成时态时,老师可以这样开始:You began to study in the school two years ago,and you still study here now,so it means you have studied in the school for two years. 然后老师再根据自己在这个学校工作的时间(如五年)说:You know I began to work in the school five years ago,and I still work here now,so I can say I have worked in the school for five years. 接下来,老师可以对学生解释画线部分就是现在完成时态,它表示从过去持续到现在的状态。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体验和感知时态,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意义,进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

2.采用归纳、演绎等活动,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感知和使用时态

传统时态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记。学生由于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主动运用和感知目的时态的机会很少。这种方式不仅老师觉得累,学生也觉得枯燥,因此教学效果不好。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教学的重心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即学生的主动建构。在时态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归纳和演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条件。

在学生学习时态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对时态的意义和结构把握不准,如学生使用现在进行时态时常把be动词或动词的ing漏掉,如She listening to music. 或She is listen to music. 再如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时常把have/has漏掉等。通过学生的自己归纳、演绎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情况。以现在进行时态为例,老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其基本句子结构,而是给出一组例句,如:

I am looking at the blackboard now.

She i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at the moment.

They are sitting on the floor.

We are running.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句子特点,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现在进行时态陈述句的基本结构,即“主语+be+doing”。当学生通过归纳知道其一般意义和结构后,老师可以先出示一些简单的动词填空练习,如:

Some children are _______(play)in the room now.

Look! the little girl ________(dance).

She _______(have)a good time at the moment.

Is he _______(read)at this time?

What are you _____(do)now?

建构主义启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结构化学”课程;建构主义理论;能动参与性;学习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56-02

“结构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出发,探究分子、原子、晶体结构、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结构和性质,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结构化学”相比其他课程具有综合度高、理论性强和内容抽象的特点。学好这门课,学生要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较强的逻辑推导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扎实的数理功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要求对老师而言都很高,更何况是对学生,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不注重学习方法和自主性的引导,学生易滋生厌学情绪和抗拒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从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新旧教学理论的对比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构主义理论观点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后的又一发展,是目前比较盛行的一种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强调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成的。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和协作性。”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重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灌输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观指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所以知识是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深化,会被新的知识所取代,我们不能将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接受。虽然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而且也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是同样的知识针对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而言会存在不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需要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基于个体经验的自主建构。福斯诺如是说:学习并不意味着有更多发现,而是通过一种不同的方式或结构去解释。

2.学习观指出,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老师的教授而习得,是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是通过主动的信息吸收,然后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合,通过通化和顺应两种图式来实现知识量的一个丰富和质的一个提升。这种自我意义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强调特定背景下的主体能动性。

3.教师观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真理”的直接给予者,而是在一定的领域中,在学生概念的意义建构上给予引导和帮助,是“助产士”而非“工程师”。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建构中,教师从教学的决定者、权威者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维持者、提供者。

二、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探究“结构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的恐惧心理和情感体验的缺失。可能在学生还没有开始正式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就从老师或高年级同学那里得知它的抽象难懂性,从心理上对课程产生了一种害怕和抵触情绪,它本身的高难度性也易滋生学习的厌倦和焦虑心理。而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仅仅将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们将无法体验和感受在知识形成中的愉悦感和合作、会话、交流的过程,进而难以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被尊重、被接纳的情感体验”。

2.学生对知识的碎片化认识。一直以来老师把知识当成一种定论直接对学生进行传授,虽然学生能够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能简单地运用,但是由于对知识习得的过程缺少体验和能动参与性,所以无法从本质上去理解它的来龙去脉,很难从整体上形成对知识的理解。

3.微观分析能力的缺乏。“结构化学”是以微观思维为主的课程,研究的是一种看不清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和运动规律,具有高抽象、强理论并且脱离生活实际的特性,需要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立足新的视角去找到学习的新起点。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且易受宏观思维定式的缚束,微观分析能力相对缺乏。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教学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如果不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注重兴趣的培养,不能调动学生的能动参与性,不仅学生难以顺利地完成对知识的把握,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问题,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内化吸收所学知识,必须从新的视觉出发,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正确对待书本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不把现有的知识当真理,而是对特定情境做出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长期以来,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形成了麻木接受的习惯,他们不会问“为什么”,不会怀疑,老师和书本就是权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土壤被移走,学生的能动性更是无从发挥。

欲提高学习的兴趣,必须转变知识观。课堂教学,老师不能做书本的奴隶,把书本看成是对真理的一个系统整合,不能把知识的讲授看成是对书本的简单解读,原封不动地进行移植。直接向大脑转移的学习,压制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形成于复杂环境下的特定知识,需要深化,因地制宜地去应用,而不是满足教条式的掌握和复杂环境下的简单套用。

2.激发学习的能动参与性。“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性,老师通过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引导个体的主动建构。老师不能直接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也不能全盘机械地对所“呈现”的知识进行接收,相反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吸收很重要。知识的建构和转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便是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随着认识的深化,也会出现局限性。对待知识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对知识提出质疑,来调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做统一答案的给予者,而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总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从思考和探索中获得启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把梯子,是学生向上攀爬的“工具”,学生借助这种工具逐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创造新的能力。

重视个体的主体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教师要因材施教,要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教师通过方法的指导、方向的引导和自我完善内在动力的激发,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在对现象或规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培养,注重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和新思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用探索的眼光去追溯事物的本源,培养学生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科学处理信息的能力。

3.注重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创新思维模式是“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的核心要求,它是以演绎思维模式为主,以类比思维模式为基本元素,以学生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为指南针来进行架构的。回顾有关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应用于化学的发展过程,都不难发现只有敢于打破理论的缚束,基于实验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概念,才能真正地推动科学的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培养的基本过程要从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结构化学”课程的学习少不了公式的推导,教师要尽可能地弱化推导的过程,强化对整体知识框架的认识,引导他们在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由得出的结论再对推导过程进行一个回归,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本质把握。学生在一个清晰的思路指导下继续向后学习,就不会出现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断层。在对知识本质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对概念和理论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

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核心。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迪,要有积极的心态情绪和丰富的形象化言语,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拓宽内容,丰富信息,把最新的科学成果纳入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案。这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活化,是对学生探索精神的一个强化。

四、结语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改变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如何在主动的学习中学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最优化仍然是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楠,王星.试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设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

[2]何克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建构主义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文教学范式转换;作文学习;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133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作文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学者将这些问题归纳为:“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1]作文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障碍,阻碍了在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目的的实现。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者迫于应试教育压力,不顾学生内部条件(即学生是否已存在创作的欲望与动机)成熟与否,功利性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刺激-反应-强化”的作文规则训练,让学生在还没有爱上作文的时候就厌恶起写作来。社会取向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完全不同,它把知识和学习置于社会文化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本文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当今作文教学范式变化,探索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效用,以期给语文教学工作者关于如何提高作文教与学的质量以启示。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学习的研究全面步入创新阶段后,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观成为创新性学习、教学、课程及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依据之一。以维果茨基(Vygotsky)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由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此理论有别于具有极强客观主义倾向的结构主义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它不仅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而且认为知识首先“以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知识的内化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完成。

社会建构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观念的颠覆。它使众多研究者参与到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型建构实验中,并提出了一系列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课堂教与学范型。如:布朗、柯林斯、达吉德(Brown,Collins,Duguid)的情景性学习、约翰・布朗斯福德(John Bransford)领导下的旺达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t vanderbilt)提出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2]、基于维果茨基“辅助学习”的支架式教学,以及由计算机领域引入教育学研究的分布式学习等。这些教与学模式的研究表明,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校所学知识的原因是教师在去情景化的教学环境中“一厢情愿”的单向知识传递造成的。而且,知识的获得是“活动(activity)、背景(context)、文化(culture)”[3]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顺利发生迁移就必须在有联系的、具象化的情景下传授给学生知识,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学习,从而阻止“惰性知识”产生,这样的学习才能使学习者吸取知识的本质,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来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成了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并且已经应用于教与学的实践中。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文教学范式转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冲击不是细枝末节(如作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的调整,而是对旧有作文教学范式解构后的重新建构。在传统作文课堂上,教师会依据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采取单一的知识传授方法,要求学生记住他们怀疑、毫无意趣的作文内容。例如:在真实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孤立地分析作文范本,并极力强调某篇作文中某字、某句运用的妙处与独创性,意图以直接讲授缩短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习者对文本呈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必须加入个人的社会性经验,以及作文动机产生的本质源于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1辨析了以知识接受为取向的作文课与以社会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作文课的差别[4]。

表1作文课堂:接受教学模式与社会建构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组织结构 知识接受取向的作文教学社会建构取向的作文教学教学思路依据课程目标中的作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具有个人意义的独特发现教学目标认识各类作文体裁;通过作文范本的字、词、句细分与行为主义式的写作训练,熟练掌握写作技巧除作文形式训练外,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作文学习策略教学内容以某篇或某一体裁的作文范例为教学文本借助多元化作文范本及相关作文资料为作文教学材料教学评价标准以专家即教师评价为准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反馈性评价的综合性评价作用教学方法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要的作文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作文学习共同体。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提示关键信息,为学生提供建构作文知识的社会环境教学与学习策略学生作文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投入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掌握多种作文学习策略教学效果评判教师仅以学生复制写作形式技巧作为作文教学成效的凭证除掌握写作技巧外,把能否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纳入教学效果的评判范围

从以上两种作文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可知,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作文教学范式发生转换,其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