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平台,将居家养老服务站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机融合,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服务,推动我乡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持续发挥居家养老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下面我提几点意见:
一、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服务。
投入了6万余元推进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按照“助餐、助安、助医、助娱”的标准,配备了厨房、用餐室、休息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功能室。你们要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制定有效服务措施,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周到、便捷、体贴的服务。
要以改善老年人生活为出发点,对孤寡、空巢、困难、残疾、高龄老人为主体,通过建立由党员干部、热心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实施结对帮扶与“特殊”老年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及时了解老年人困难及需求,帮助解决困难,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周到、便捷、体贴的服务。
三、创新活动形式,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精彩的服务。
充分利用“老年人之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各种服务,确保老年人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精彩的服务。
马克思认为,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如:钱伯海教授,断言,“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有人认为稀缺性也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应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回到三要素价值理论上来等等。马克思认为新科技是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如:谷书堂认为:“二战以来,科技迅速发展,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至于戴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桂冠。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60%-80%,活劳动的作用日益下降。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只增加使用价值的数量,而对价值的增加不起作用,这显然与现实矛盾”。又说他的解决思路:“把科技劳动即进行研制,设计,和形成软件等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视为一个由于分工而分开的过程,这种高智能的劳动被利用到直接生产过程,就不仅可以把自身的价值生产出来,而且如同活劳动一样还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科技进步同样创造价值”。钱伯海认为:“如果只承认科技转移价值,不创造价值,哪还有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言呢?”当然也有人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吴易风认为:“如果认为活劳动和新科技创造价值,就会陷入二元论”,并认为由于新科技,新知识的使用,活劳动减少,但是新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自从劳动价值论产生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往往有相反地解释,并得出不尽相同的思想结论和政策主张。这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以外,主要因为经济学家所研究的材料具有特殊性,它直接涉及到不同的社会群体,集团,阶层,阶级和国家的权益,接受反映特定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利益集团的价值判断”。[1]上述问题争论的本质焦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价值一元论的争论。
二、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科学劳动价值论有两个根本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将价值归结为劳动;第二个特点就是将价值归结为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从第一个特点看,即:价值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马克思采用了抽象的方法,抽去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抽去了劳动产品的属性,劳动形式的差异,使用价值的差异,即自然的,化学的,物理的等自然属性的差异消失了,剩下的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他指出,“彼此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他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了,它们已被还原为作为人的力量的耗费,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2]因此,在价值的实体中,没有使用价值的一个原子,价值的形成只不过是劳动的凝结,劳动的物化过程,就好像是水凝结为冰的过程。因此,形成价值的只能是劳动,是人的活劳动。西方的要素价值论者认为土地,资本,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实际上,土地,资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创造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从第二个特点看,价值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劳动对价值最抽象层次的定义,最难理解。生产关系就是在劳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体现出来,表现为在物的掩盖下不同产品所有者的劳动交换关系。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就决定了创造的价值的只能是以某种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劳动。价值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创造价值的只能是劳动。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是用来交换的劳动,是在某种社会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表现为价值。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是否正确?这个问题也可以集中在对如下两个问题的回答上,第一,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第二,稀缺性是否创造价值。如果说上面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正确性。
1、物化劳动与价值创造(1)劳动的三种形态:①潜在的劳动。在没有使用劳动力之先,劳动的能力就已经存在于劳动者体内,这种劳动就是潜在的劳动形态。②劳动的流动形式。劳动的流动形式就是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的直接消耗过程,就是人的脑力体力等的支出过程。这种形态的劳动,它是以劳动的流动形态存在的,因此它就是劳动的流动形式。③劳动的静态形式。劳动凝结于商品之中,便取得了劳动的静态形式,成为物化劳动,也就是价值。价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劳动形态的转化过程,即:由潜在的劳动形态到流动的劳动形态,在到劳动的静态形式。这个过程是个单向的过程,决不会是双向的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决不会由静态形式转化为劳动的流动形式或潜在形式。(2)劳动与物化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活劳动是以劳动的流动形式存在,物化劳动是以劳动的静态形式存在。劳动作为生命力的消耗,作为生命力的支出,是工人本身的活动,“劳动被使用,被推动,因而工人的一定量体力等等被消费了,结果是工人筋疲力尽。但是劳动不仅被消费,而且同时从活的形式转化为对象形式,在对象形式中被固定,被物化”。[3]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价值的凝结过程,是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过程,是劳动的活的形式变成为对象形式,静止形式的过程。物化劳动是空间上存在的劳动,活劳动是时间上存在的劳动。作为时间上存在的运动,“如果劳动必须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劳动,作为活劳动而存在,它就只能作为活的主体而存在,在这个主体上,劳动作为能力,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从而他就只能作为工人而存在”,[4]唯一与物化劳动相对立的是非物化劳动,即:活劳动。前者是存在于空间的劳动,后者是存在于时间中的劳动,前者是过去的劳动,后者是现在的劳动;前者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中,后者作为人的活动进行着,因而还只处于它物化的过程中;前者是价值,后者创造价值。(3)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价值只不过是物化劳动,如果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话,那就等于说价值创造价值,在逻辑上这就成了同义语的反复,价值不具备自我增值的特性。如果说价值能够自我增值,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准则就被破坏了。价值以对象形式,静止形式而存在,所以它才能成为交换的依据。如果它是以运动形式,变化的形式而存在,那它也绝不会成为交换的依据,那么形形的商品也不会在价值的面前统一起来。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劳动积累过程。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劳动产品的特性,脱去价值的物质外壳,我们发现,价值的创造过程也就是劳动的积累过程,劳动的凝结过程,劳动的对象化过程。物化劳动就是已经存在的劳动,已经被对象化的劳动,价值的创造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累积。譬如物化劳动为m1,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在m1的基础上累积的过程,新创造的价值是Δm,那么新的价值是m1+Δm,这个m1+Δm已经不是原来的载体中,它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载体。新的载体的价值就是m1+Δm,从这个载体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m1只是从原来的载体中转移到新的载体中,根本不存在一个价值的创造过程。因而价值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劳动的凝结过程,是一个劳动的累积过程,一旦它物化了,就只存在价值的转移问题,它再也不会创造价值了。如果说物化劳动能创造价值,那就等于说物化劳动具有自我增值的功能,死劳动能够活过来。物化劳动表现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创造价值的只能是人,而绝不是物。“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5]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绝不是表现为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物化劳动创造的。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是以人的劳动作为推动力,这种人和物的关系就应凝结在价值的范畴中,但是,价值表现为“人和人”的关系,而不是表现为“人和物”的关系,因此作为表现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物化劳动是不创造价值。(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稀缺性创造价值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有着一定的现实根源。随着改革的深入,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他们自然会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坚持资产阶级的三要素价值论的理论冲动。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旧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进行辩护。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也就说,创造价值的不仅仅是劳动,资本也是价值的创造者,这就淡化了资产阶级的剥削程度,从而使资产阶级的收入合理化,也就不存在资本家凭借资本对工人进行剥削的问题了。坚持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劳动创造价值一元论,而不是多元论。说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也就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也是价值的源泉,这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恰恰相反,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根本否定。价值源泉唯一性原理是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命题。否定了它就是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我党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精髓。如果将物化劳动也纳入价值的创造中,就有可能改变我党指导思想的性质,影响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影响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柱,否定劳动价值论,坚持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观点是为私有制、为剥削辩护,其主义的性质很明显。
2、稀缺性与价值创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学者主张将“稀缺性”引入价值的创造中,认为稀缺性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其实这种观点并非现在的发明。很多资产阶级的学者就持有这种观点。庞巴维克说:“一切物品都有用途,但并不是一切物品都有价值。一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决定物品价值的最终因素”。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疑惑,他说:“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源泉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6]但是他认为这只适用于极少数商品。要弄清楚稀缺性是否创造价值,首相要弄清楚什么是稀缺性。所谓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把稀缺性理解为某种物的稀少性是不够的。这样理解是立足于物与物的比例来说的,就是一物相对于另一物是太少了。假如A物品相对于其它物品是太少了,仅仅由此是不能得出A具有稀缺性的,因为A相对于它物是很少,但是人对它的需要更少,那么,A仍然是富裕的。假如人根本就不需要A,那么A就无所谓稀缺性。因此稀缺性是立足于人和物的关系来说的,它的本质仍然是人和物的关系,是使用价值,是效用。承认稀缺性是价值的源泉就等于承认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是有着本质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水火不容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将价值归结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和西方的效用价值论是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说的价值实质上是效用,是人和物的关系。因此,将稀缺性引入价值的创造中不是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反而是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倒退。
现将市物价局《关于对因工负伤、职业病劳动鉴定收费的函复》(京价〈收〉字〔1994〕142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物价局关于对因工负伤、职业病劳动鉴定收费的函复
(1994年6月10日 京价(收)字〔1994〕第142号)
市劳动局:
你局京劳法函字〔1994〕23号“关于申请对因工负伤、患职业病职工劳动鉴定收费的函”收悉。经商市财政局,同意市、区县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因工负伤、患职业病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劳动能力丧失程度和护理依赖程度做出鉴定的,每例按200元向申请进行劳动鉴定职工的单位收取鉴定费。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起动式支架 DHS 骨折固定 微创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60岁以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排除标准:起动式支架术中闭合复位失败、骨折过于粉碎、严重骨质疏松、明确手术禁忌症及伤前髋关节功能障碍者。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起动式支架组和DHS组,其中起动式支架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60~92岁,平均79.2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34例,A2型16例,A3型2例。DHS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64~90岁,平均78.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26例,A2型17例,A3型3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术前对合并有内科疾病的患者请内科、麻醉科会诊处理。起动式支架组选用硬膜外或局部麻醉,DHS组选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
起动式支架组:采用江苏张家港富康公司起动式支架外固定。有合并症的患者术前积极治疗合并症,并行股骨髁上骨牵引且此牵引针作为以后支架固定的远端牵引的固定钢针。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无明显禁忌症的患者则可以急诊手术。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可透视手术床上,患肢于外旋位外展20°~40°,给予足够牵引稍超过正常长度,然后内旋患肢直至股骨内旋20°~30°,复位操作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复位重点纠正颈干角及股骨距,满意后维持牵引。术区常规消毒、铺单,用一枚φ2.5mm克氏针贴股骨颈前缘经皮插入至头颈交界处轻轻敲入5mm,以此针作为颈干角和前倾角的导向针,然后于大转子下8~10cm开始,靠近股骨颈内侧皮质,由股骨外侧皮质沿压力骨小梁方向钻入两枚φ5.0mm带丝骨园针至股骨头下5mm,第一枚针前倾10°,位于股骨头的后方,第二枚针于稍上方股骨头中间,第三枚针经大转子基底沿张力骨小梁经颈入头,后倾约5°侧位位于股骨头前方。若为A3型骨折,于小转子下再垂直于股骨干穿入一枚同样的骨圆针,穿出对侧皮质2~3mm。然后于股骨髁上髌骨上缘上方2~3cm处,由股骨外侧方向向内侧,根据骨质情况,若骨质情况良好,则穿入φ5.0mm带丝骨圆针,并使螺纹穿出对侧皮质2~3mm,若骨质疏松则再穿入一枚φ4.0mm骨圆针,由内侧穿出皮肤穿上消毒好的薄木板或硬纸板,锁上锁扣,以防骨圆针向外滑动。最后将在近端已穿入的三枚骨圆针固定于支架悬梁上,调整好长度后向内侧推移调整螺旋杆固定在股骨髁上骨圆针上,C型臂下透视髋关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活动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活动良好,剪出多余的骨圆针尾部,无菌包扎,术中拍股骨颈正侧位X线片,手术完毕。
DHS组:采用江苏海鸥斯公司DHS内固定固定系统。患者同样仰卧于可透视手术床上,从大转子顶点下30mm做长60~80mm纵切口,自股骨外侧肌后方分离软组织直至骨折处,在股骨颈下方1/3区域平行于股骨颈下缘及前皮质钻入导针,至股骨头软骨下5mm,测量主钉长度,开口,攻丝并拧入主钉,安装钢板及螺钉,放置引流,关闭切口。
1.3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情况预防应用抗生素3~5d,术后8h开始低分子肝素钠4100U皮下注射7~10d,术后针孔滴75%酒精,每日2次,共7~10d,根据情况换药。术后2~3d开始床上功能锻炼,每4W复查1次X线片,根据X线结果第3~4W伤肢不负重行走,第5~8W伤肢部分负重行走,第9~12W完全负重行走,视骨折愈合情况10~14W拆除外固定支架。
1.4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X线评定及髋关节功能。X线评定参照骨折复位标准和骨折临床愈合的评定标准,髋关节功能参照Harris评分。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起动式支架组有2例患者失访,50例患者术后获8~24月随访,平均11.2月随访,DHS组3例失访,43例患者术后获10~26月随访,平均14.2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起动式支架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起动式支架组优良率为94%;DHS组优良率为9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7)。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
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为切开或闭合复位,应用钉板系统、髓内钉系统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等,常用的钉-板系统包括DHS和动力髁螺钉等。髓内钉系统包括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及改进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因DHS被认为能更好地利用螺钉的滑动机制而促使骨折端嵌插,且有多种角度和长度可供选择,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仍是多数临床医生的主要选择之一,甚至一度成为“金标准”,但临床发现具有以下缺点:①创伤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及术中失血较多,其在术中及术后激发一系列全身并发症;②DHS无有效地抗旋转作用,易产生骨折端旋转移位。
3.1起动式支架的特点与优势 起动式支架由江苏张家港富康公司研制和提供,其由斜形的悬梁和直形的螺旋杆组成。重量轻,仅为0.25kg;可调距离长255~330mm;支架设计角度为-160°;穿针选择距离大;材料由304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抗弯强度大、抗疲劳、耐腐蚀等特点。其近端三枚骨圆针由悬梁固定,远端两枚骨圆针由螺旋杆远端锁扣固定。具有以下优势:①其符合解剖学要求和生物力学原理:股骨距有多层致密骨构成,始于小转子区域内侧皮质,向下止于小转子下,向后外融合于股骨大转部松质骨内,与压力骨小梁和张力骨小梁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负重系统,是股骨上端偏心受载的着力点[1],此处相当于悬梁的根部。第一枚骨圆针以股骨距为支点沿压力骨小梁小转子内侧皮质钻入,并向后约10°交叉,第二枚针于其上2cm同样沿压力骨小梁方向钻入,于股骨颈侧位中间方向,具有撬拨、坚强固定作用,第三枚针于大转子基底沿张力骨小梁方向钻入,侧位于股骨颈前方约5°,三枚骨圆针经悬梁连为一体,再通过螺旋杆与股骨远端连为一体,通过调节螺旋杆加强对股骨近端撬拨反弹作用,对抗了髋内翻的力量,且股骨远端锁针器愈靠近肢体对抗髋内翻力量愈强,增强了股骨距部位对应力的承受能力,同时其构成了一个密闭的钢架固定系统,将骨折连为一体,加强了抗内收及抗扭转力量[2];治疗范围由稳定型到不稳定型骨折。另外,三枚骨圆针于股骨颈不交叉,构成了三角固定平面,增加了固定面积,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②具有牢固固定作用,同时有适当弹性刺激对于骨折端愈合的有利性,并有防止断钉的优点。③经皮微创穿针钻入,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创伤小,术中岀血少,手术时间短,局部及全身反应轻,术后疼痛轻,恢复快。④骨折闭合复位,无需要暴露骨折端,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及骨膜破坏较小,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BO)。支架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71天。⑤该器械价格便宜,无需要较高的手术条件,需要C型臂X线机透视即可完成手术。⑥本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Parker等报告一致,认为外固定架与滑动髋螺钉效果相似。
3.2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常见的并发症如下:①针道感染:有报道为2%~25%,预防措施为进针处首先用11#尖刀切开皮肤并深达骨膜,避免拧入带丝骨圆针时绞伤皮肤、软组织,以降低日后组织坏死、感染的几率;术后针孔换药,常规针孔滴75%酒精。②固定针松动、移位:由于远端固定针带有防滑的螺纹,有效防止了钉体的松动和移位。松动的主要是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是骨圆针置入位置不佳,术后过早或过度负重;另外钻入骨圆针时最好用慢速钻或手摇钻,减少骨坏死而减少松动;除此外锁钉松动还要及时调整。③髋内翻及短缩畸形:多注意观察,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纠正之。④膝关节活动受限:术中即充分切开进针处阔筋膜,并在外固定架安装完毕后被动活动膝关节屈伸达正常活动范围,而术后早期应行关节被动功能锻炼。
3.3经验与体会 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最终治疗目的是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动式支架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较快等优点。是现代骨科的一项新技术。此外手术治疗费用低,且手术条件要求不高,很适合我们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参 考 文 献
当代社会敬老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素质,大学生进行敬老会有更新的举措以及更有力度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的上升,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敬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表明国家应实现的目标,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来引导,否则,一切都无从实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方面的价值取向。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该四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及优越性,保障了公民权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公民个人密不可分,要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党巨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并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持的指导,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伟大的理论成果,坚持它的指导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实现我国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依据,是制定一系列政策的依据,只有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进一步彰显出来。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形成荣辱观,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及道德绑架现象的原因
(一)当代社会道德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总体道德风气较好,但仍存在不文明现象。总会有一部分人,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遵守公共道德,肆意破坏公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交车上为了一个座位而争吵,更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更严重的是存在道德绑架现象。道德绑架意指一些人,以道德作为借口,认为社会中资源多、有能力的人必须帮助资源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道德不同于法律就在于道德通过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人们思想水平,而法律是通过其强制性和约束力约束社会成员行为。道德绑架以强制性要求道德行为,失去了道德的应有状态。
(二)出现道德绑架现象的原因
首先,心理学上有一个种叫做“公正世界假设”的溯因机制,这种观点与以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相反,认为“善报必有善,恶报必有恶”,把充分当做必要,认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必然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具有了足以成功的品质,付出了能与他的成功相对应的努力;而失败的人也如此,一定是做了必然导致失败的行为,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由于这种心理我们在看到别人的不幸时倾向于寻找不幸者的问题,以求自保,在此种观念指导下根本没有道德而言。其次,所谓的流氓逻辑与强盗逻辑,流氓逻辑认为还会有比已发生的结果更坏的结果,所以目前的结果就是好的结果,以此观点来看就没有什么事是违背道德的。而强盗逻辑就是在流氓逻辑被揭穿时撕破脸,就算这件事情不好,但已经发生了,能怎么样。在这两种观念的指导下都难以发扬道德。针对这些引发道德问题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帮助社会公民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自觉践行道德。
三、大学生敬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敬老现状
敬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孝”。从总体上来看,敬老现状比较好,对于自家的老人,大部分人在给老人物质供养的同时会注重精神上的慰藉。由于所处环境、思想观念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一部分学生认为“孝”体现在顺从,对老人言听计从便是尊老,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还是应当坚持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孝行出于主动,来自于对父母的尊敬,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主动的“孝”更体现在独生子女身上。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赡养父母是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更加倾向于主动承担。而对于社会上的老人,很多大学生也能够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在“孝”得到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孝”成为一种功利性行为,对父母尽孝是因为父母首先养育了我们;“孝”成为我们做出一些选择的障碍,在自身的发展与对父母尽孝发生冲突时难以两全;农村所奉行的孝道教育观念是孩子应当无条件顺从父母,同时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可以影响几代人,这也是不健康的孝道观;孔子强调“仁爱”,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爱的观念,因此待人冷漠,不够关爱老人。第五,当代社会仍存在很多虐待老人、歧视老人的现象,这也是敬老主旋律下不和谐的声音。
(二)大学生敬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注重思想教育而缺乏行动。我们都具备浓厚的孝的观念,却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第二,敬老观念弱化。当代社会人们越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在敬老方面更多地倾向于满足老人物质生活。我们走访过敬老院,大部分老人表示对目前的物质生活比较满意,而最缺少的就是精神上的陪伴。第三,敬老主动性差。虽然我国注重孝道观的培养,但教育要起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分不开的,所以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敬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受到了更高水平的教育,思想更加完善,进行敬老有更新的想法;社会对大学生有自觉的认同感,大学生敬老可以带动社会敬老风气的转变;各大学专业丰富,能够满足老人大部分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动用大学生敬老的力量,而让大学生产生敬老的观念,就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能够培养大学生接受孝道教育的自觉性,其次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发自内心进行敬老行为,真正考虑老人的需要,而不是功利性的养老。
(二)大学生敬老实践活动
一是提供生活必需品。有些老人生活困难,大学生可以力所能及通过兼职赚钱为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物品,满足生存资料的需要后才能让老人追求更高品质生活。二是开设兴趣班。由于儿女在外工作,出现很多空巢老人,精神方面极度空虚,大学生多才多艺,可以通过兴趣班丰富老人生活。三是开设心理咨询。随着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人极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大学生知识丰富,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及时解决老人心理问题。还可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座谈会,保障老人心理健康。四是举办文艺活动。大学生可以进行文艺汇演,同时呼吁老人加入,既能够丰富老人的生活,更有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五是举办健康讲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出于节俭不愿去医院就诊,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老人思想落后,有些生活习惯不健康,健康讲座能够矫正老人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能够进行的活动还有很多,无论什么形式,目的都是让老人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