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实践的反思

劳动实践的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实践的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实践的反思

劳动实践的反思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实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论文摘要: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苍山县、郯城县三个区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情况的实地调查,结合临沂市正在运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看出,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不出社会保险的根本属性.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离帕累托最优状态甚远;市政府还需加大力度进行制度建设和财政投入,探索科学的养老保险城乡衔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临沂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6月开始,按照1992年民政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开展此项工作,该项事业发展较快(见表1)。但从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如今的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的困境和难题。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出存在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过程中。

二、临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践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临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践情况实地调查首先,临沂市三个区县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愿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明确回答“不愿意”的仅占13.12%。此外,2/3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不了解其具体内容。

其次.虽然大部分被调查农村居民表达了对其他养老方式的需求,但更为现实的想法仍是“靠自己”和“靠子女”来养老,选择“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养老目的的仅占17.19%。

其三.有些被调查者只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受调查区的养老保险实际参加者占回答“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者的比例为48.15%。

其四.调查点67.56%的农民对制度能否持续和能否保障养老尚存疑虑。显然,农民渴望有新型养老方式来满足未来养老的需求.而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却作用有限,并未得到农民的完全认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多数村民了解并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但是人们并不指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养老目的。村民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方式及其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可见,该地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同时对社会养老保险尚有很深的疑虑从表1得出,2004年,该区人均养老金月领取额不到50元。2008年人均养老金月领取额不到70元。就该区农村生活水平看,绝大部分投保者领取的养老金不能真正解决其老年基本生活问题。65%的参保农民认为“只当是补充”。正是由于该方案在缴费标准的设计上并没有达到保证农村老人基本生活的目的。动摇了农民对这一制度的信心,抑制了他们参保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投保人数60.89万,约占应参保人数的8%.距山东省拟定的“2010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70%”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临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1.制度设计不完善,体现不出社会保险的根本属性。(1)在制度设计上,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实施制度仅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加之政策缺少连贯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就带有随意性。(2)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国家立法、政府强制组织实施,正在实施的《基本方案》规定政府组织、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没有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难以形成制度。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也没有行政法规,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和执法监督的力度。(3)现行制度缺乏公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对象的参保年龄为1周岁一60周岁,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人并没有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那样予以补偿。他们成了制度的“真空”人群。第二,《基本方案》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和国家政策扶持三方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由于个人能力不同,收人有高有低:集体补助主要依靠当地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经济实力也有很大差别,因而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积累额相差较大。第三,参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只补助干部。不补助群众;少数村即使补助所有参保者,也存在干部多补、群众少补的情况。(4)现行制度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互济性。《基本方案》采取个人账户积累制模式,由于大部分地区集体经济逐渐弱化,农村集体补助资金缺乏保证,再加上政府没有对投保者有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承诺,现行农民养老保险类似于商业保险,实行的是个人自我平衡,养老金既不能实现代际调剂,也不能实现同代人之间不同收入者之间的调剂。

2.贫困群体未能从中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离帕累托最优状态甚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反映目前的生活仅够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并没有富裕的钱拿来参保。农村养老问题的重心在“经济收入问题”。低收入农户和贫困户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农村老龄化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一群体的问题。穷困者不能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受益,参保群体与未参保群体所占受调查总人口百分比和年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1%、0.54万元和85%、0.134万元,这无疑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再分配的根本原则。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体基本上是较为富裕的农民,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民则不能从社会保险制度中获益。

3.没有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机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城乡之间不能相互衔接,限制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间流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如何转移和衔接,《基本方案》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相互隔离,给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造成制度障碍。

三、构建临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一)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遵循的原则

1.强制性原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强制性规定.以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稳定的财政基础;并且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分担比例、运用以及管理也要用法律进行规制:二是对农村社会保障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2.互济性原则。互济是社会保障制度思想和意识基础。农民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通过互济将极大地提高农民整体的经济福利水平.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经济效用最大化。

(二)构建临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1.增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直接财政投人力度。据资料反映,北京市大兴区政府每年拿出1500万元,对全区符合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的24.6万人进行保费补贴和建立储备金,使政府补贴真正落到农民身上。这一经验显示政府对制度建立的支持,可以为构建新型的临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提供有益的启示。其次,取消提取管理费,农村社保机构经费由财政拨付。应尽快考虑修改现行制度中从农民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3%管理费的规定,由财政按机构正常运行需要拨款。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投保收益,有利于落实“政府积极扶持”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经办机构因经费不足、借支基金而造成的管理和基金运营风险。第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基金。为了避免和应对这些风险的发生,市政府应每年从财政收人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基金,并专户储存。提取比例建议按当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的1%~3%左右确定。

2.尝试建立国民年金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对于农村居民,应当根据“反哺”的基本策略,建立非缴费型的国民年金制度;对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短期内可为其建立劳资双方共同缴费的个人账户制度。在长期内可通过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处于流动状态的非农劳动者进入“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劳动实践的反思范文第2篇

经历这几个月的导购实践,认为自己变了很多。无论是从心思仍旧对劳动的主动和畴昔有了很大的分歧。固然在这段实践的日子里很专注的学习,很全力的劳动。但也存在不敷之处,为了更好的适宜新的处境,更好的完成实践职分。进步自己的本事,填充自己的不敷。现将实践时期做一总结,期盼能在陆续的总结和反思之后能有更大的前进。

在实践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的书籍里学不到的用具,格外是我的店长教会了很多做人的原理,对劳动的态度等等。结果谈一谈我对的企业文化知识的懂得,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进步的企业文化,能影响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为配合的目的去斗争,这是我进公司后的感想。的意思便是俊美特殊聚合在此扬国邦之威固国邦之威,团体的主题代价观是诚信正直、一心专注、活力时尚、拥抱转变、追求完备,主题竞争力是品牌力、商品力、终端力、信息物流力、人力,这些都是进步的企业文化的展现。的职责与愿景是成为环球成衣,为环球花费者提供新时尚的生存体验。企业理念是不走普通路,做大众不想做的事,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勾引;做大众未做过的事,勇于创新,陆续超过。杰出的企业文化吸引着很多的结业大门生前来成长,在这个品牌走向光辉的历程中进献自己一份气力,也为成绩个体的人生代价而全力拼搏。在公司实践的历程中我还学习了产物知识、店肆任事礼节、陈设知识、任事十步曲、色彩基本知识、基本面料知识、打扮工艺等,这些天感想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充足,由于学习到那么多的知识,也因此发生对衣饰的喜好,感想自己对这方面仍旧有一些天资的,因此要掌握住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志愿,成绩我自己的职业企业。

我刚到时做的是打扮导购,为什么我而今做的是堆栈治理那是由于当导购可以学到很多用具治理知识,而不是由于当导购有压力也许其他什么,实在当导购有压力,由于每月要完成指定的职分和目的。原来不管做哪行都离不开对劳动的认真认真和对劳动小心谨慎。要做好每一件事是很困难的,固然我现在做的是导购,但是对其他导购来说我或者回从容一点,但是在从容中我也感觉到劳动的压力,劳动使我每天都得到了充足,也使我更快的懂得到出来社会劳动基础分歧于畴昔的想象,出来劳动是不或者偷懒,不或者给你时机犯大谬误的。也知道了劳动里不克由于太辛劳就粗心完成,也不克企图舒服,把辛劳的劳动留给别人,也许徐徐来完成。应该不怕困难,主动加入劳动,在劳动中充足、锤炼自己并全力进步劳动效果,主要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宜这种气氛。这使我领会到了日后踏入社会对人对劳动的态度。

我的职位是导购,因此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差事,由于店肆导购要做的服务是每一个人都要做好的事我们不仅要完成每一天的指标还要做好自己的业绩.美斯邦威实践的过程中,很多的让我深刻记,也让我觉得踏入社会的艰难与穷苦,白到了劳动的重要性,我的目的是当一位好的治理员,既然有机缘,我们就要掌握住,因此在以后的劳动中我会陆续全力去斗争,让以后的每一天活的更精美!

劳动实践的反思范文第3篇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因此,应该从学校教研制度的角度加以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构建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结构应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新的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及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学校及教师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学校及教师可从两个层面开展校本研究:

一是学校层面的团队性的课题研究。学校及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力量,集中力量,自主选择本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这种共同的需求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订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他们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二是教师个体层面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课堂专业生活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对可能导致自己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关键性决策。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劳动实践的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 活力课堂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5-02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的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由师生共同参与的,通过灵动、精彩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

那么如何构建灵动、精彩的综合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间彼此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的心理气氛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个性的发展。赞可夫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培养,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高高兴兴地学或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广大师生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师生为之共同努力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教育孩子们做一个好的听众,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让他们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当学生的见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应该平等的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独特体验。当然,情感上的亲近交流不仅要在课前、课时作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外与他们的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或参与他们讨论“家长里短”,或倾听他们“成长的烦恼”,实实在在与他们交朋友。长此以往,学生就乐于亲近你,尊敬你,这也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突破了第一道最为关键的防线――心灵防线。在这样的过程中,彼此收获了相互尊重的幸福,交流的温馨,共同成长的喜悦。

二、有趣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它超越了书本,超越了体系化的教材,也超越了封闭的课堂,使儿童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全新课程的出现,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新大纲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可以筛选使用,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编排顺序,活用教材、改造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发展目标服务。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经验,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才会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学期,区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酷玩酷乐”的实践活动。开学初,全班学生召开了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座谈会上,学生各抒己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活动形式上,为我们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出了不少的金点子。喜欢手工的学生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设计出一些非常有新意而且十分环保的活动项目:如利用废旧纸盒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利用生活垃圾――蛋壳创作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图画;爱好花草的学生建议全班开展种植花草的活动,为校园增添绿色……

在学生的积极提议下,我们的活动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彩。有形式多样的劳技活动,有自己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也有研究性的实践活动;甚至连教室外走廊的墙壁也成为我们的小小植物园。在这一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热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在课余搜集信息、寻找资料,创作作品,他们所焕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是令人震惊的。实践证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特长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丰富的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活动的细节都考虑周全,如何能让学生在活动结束,也能有意无意地从生活中延续对课堂活动的关注,这就对教学设计中的“拓展生成”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得在“玩转老游戏”的活动设计中,为了让传统游戏――“翻花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苦练了几十种花绳的式样。课堂上,老师层出不穷的花绳翻新,让学生目不暇接,而临下课的一句:“想学到老师翻绳本领的同学,必须教会老师一种传统游戏。”这样的交换条件,使得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传统游戏的开发和利用中。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向爷爷奶奶讨教经验、翻阅书籍查找研究……全班竟收集到几十种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传统游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孩子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四、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一起玩、一起乐;同思考、同讨论;共创造、共分享,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探究性非常强的课,教师在课前的备课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与动手能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既能避免课堂上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也能为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记,你看见的就会记住,你做过的就会学会。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教师的机械讲解,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掌握实践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为了摒弃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方式,更好的体现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每次活动前,总要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做好的样品,告诉学生,可以拿起来观察,也可以拆开了研究,然后在老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着模仿制作,而教师只负责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做适当的点拨。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五、有效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是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同时也关注实践活动的结果。这就要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表现。传统的教学评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效果、个性心理品质不能有效地得到检测,窒息了学生的智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的正确评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以及家长的激励评价,同样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教师评价 激发实践的欲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不同于学生和家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了解,比较全面、真实、客观地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多多使用语言、手势、眼神、行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汲取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2.同伴互评 感受成功的幸福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多数时间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当几名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后,他们就又成为了一个小集体,他们在小组中有着自己的角色,在小组的活动中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小组活动开展的质量,所以每位同学都非常关注自己与合作伙伴的表现如何。教师想了解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通过学生互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了。

3.自我评价 反思成长的足迹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表现形态不是先于活动的开展而存在,而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因此学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者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这一课程的。当课程形态的完善只能通过学生对自己挑选并不断修正和改进而获得时,“反思”就成为学生必要的活动内容。反思既实践于活动之后,又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展自己对活动的改进能力和对活动结果承担责任的意识。通过反思,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为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打好思想基础。

4.家长评价 不容忽视的环节

家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又一根植之处,学生的生活耳濡目染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我们要利用家长会和学校的开放日提高家长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向他们传授评价的方法。然后,在布置学生活动时尽量设计一些能由家长参与的活动,或是邀请家长做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将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让他们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就很自然了。

灵动、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力,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它带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

[2]唐迅.《构建新世纪教育理念》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劳动实践的反思范文第5篇

一、哲学实践观的确立

众所周知,实践概念并非是马克思所首创,而是在遥远的古代就已出现了。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宣称: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在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中,在他看来,实践即道德的践履,就是实践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但他的实践并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畴[1]。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也对实践提出过一些深刻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解决主、客体矛盾的中介,是通向客观真理的必由之路。黑格尔尽管提出了实践、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的论断,但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的活动范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所以黑格尔的实践主要是作为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出现,这无疑是绝对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者,例如费尔巴哈,反对唯心主义把实践理解为逻辑的或理论的活动,认为实践是感性活动,甚至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只是单个人的活动,是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的、活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哲学产生以前,所有哲学家都没有把实践看作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因而都没有能够从历史观的高度科学地揭示出实践的本质涵义。

科学实践观之新其次在于它突出了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突出了实践者即人的主体性,从而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实践虽然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但人却是带着主体的利益、目的、意志、需求和价值判断投入实践活动的,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否定和改变外部环境和条件,使之服从于主体的目的和需求[2]。旧唯物主义者只看到客体制约性的一面,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决定作用。而马克思在承认这种决定作用的同时,还看到了另一面: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所以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是社会的主体(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感性活动,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人。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了主体意识。实践唯物主义彻底改变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的性质和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地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并把它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实践观与科技哲学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的理论品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中把握的时代,从来都不是一种对精神以外的材料的简单接受,而始终立足于自身的活动,立足于一种内部的再造,即通过创造性精神而获取的、按照根据与结论而进行的理性明察的内部再造。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在面向新世纪的时代变化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其现实的路径选择是完成研究范式的转换。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因此,捕捉到现实世界的迫切问题并使其升华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是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不是超历史的抽思想,而是对时代课题的理论反思。哲学面向现实,但又拉开间距,使问题中的哲学升华为哲学中的问题。脱离历史与时代的理论会失去其生存的环境。因此,哲学理论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从时代性的状况去反思人类的存在,从时代性的问题出发去探求人类的解放,使哲学真正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精华。因此,理论应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成为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为现代哲学开辟的现实道路。

理论在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凸显了实践优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立场,并获得了如下洞见:在理论与实践的二者关系中,实践具有本体意义上的优先地位,理论的实际根基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之中。其开辟的哲学道路可以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表述:以往的哲学家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历史实践出发把实践提升为哲学最根本的解释原则,重新观察、解释和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哲学理论的归宿和指向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终极关怀。所以,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普遍应用,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新发展构筑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前提,并且还直接引起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构、方式、功能和效率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又必然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影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人际之间的交往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与此相适应,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普遍化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应。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种效应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当代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当代人的认识论。如果认识论还没有打开这本书,那么这种认识论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人们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三、科技哲学影响

哲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真理,经得住时间检验和实践验证。就理论层面讲,哲学主要包括哲学理论、科技哲学理论、军事哲学理论;就社会生活层面讲,哲学蕴涵于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中,包括领导决策、人际关系等诸多内容。由此可见,哲学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科技与哲学实现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哲学[4]。该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从属于哲学学科,是哲学理论发展中的衍生,具有與时俱进性。科技哲学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化妆品、保健品检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并进行评价。在该过程中,相关人员工作中遵循的理论依据,是哲学与科技问题的反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动力。科学技术、人才是国家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只有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才能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哲学是对自然界生活中多样化关系的阐述,科技哲学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由此可见,科技哲学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

四、基于现代哲学转向提升科技哲学社会维度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通常把近代哲学称为认识论转向,其社会生活基础是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人类思想认识客观性的反思。由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使近代哲学家们一直没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哲学以其实践的思维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被称为哲学史上的实践论转向,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转变,从而开辟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视角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讨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都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开始的。现代科技哲学的研究,也应以马克思开启的实践论转向为理论支点,源于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当代西方诠释学的现象学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与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

哲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首先,在其客观内容和普遍意义上说,哲学提供了哲学世界观,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次,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形成哲学认识论。最后,在其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上提供了哲学方法论,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可以说,哲学在最深刻的层次上为现代哲学开拓了正确的道路,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正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出发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实践论辩证法的反思方式,对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使每一个哲学命题成为这一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表征,以塑造、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著名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用以表征语言是人的实践方式和存在方式,进而从存在出发来分析人对世界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引申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来批判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从而形成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思与批判。鉴于哲学发展的实践性本质特征,作为哲学重要分支的科技哲学,其研究方向必然以哲学转向为导向,以现代社会的生活实践为根基,研究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现代社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力水平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空前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科技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化进程明显加速,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扮演核心的角色,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同时,由于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消解人的物化和科技异化成为人类理论和实践的新课题。鉴于现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理论背景以及科学技术现实的发展状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新型关联,决定新时代的科技哲学研究必然要立足于生存论的视角,增加其研究的社会维度,紧跟哲学时代主题的转换,把握现代哲学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系统的观念清理和价值排序,更好地完成科技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由此,我们选取一种广义解释对科技哲学学科进行定位: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这样,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然从人、社会、自然的综合视角来思考人类自身发展的合理性,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继而对其进行哲学思考。

增加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社会维度,将大大拓宽科技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科技与社会的研究将成为科技哲学研究的重要延伸和理论的生长点。把科学技术放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研究其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行机制,这种研究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哲学理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又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领域内,存在着大量急待解决的前提性哲学理论问题,比如,关于科学对社会消极作用的根源问题,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问题等等,都将成为科技与社会研究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