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大,三位一体,社区教育,策略

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为电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唐山电大通过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的研究,提出了“三位一体”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并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社区教育工作走在了全省电大系统的前列。本文对该模式的内涵及其必然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历史必然性

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是指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这三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促进电大发展的办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 “巩固提升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推进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社区教育”。在这种模式中,之所以首先强调巩固提升学历继续教育,是因为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电大作为一所成人高校的本质属性,今后,学历教育生源会减少,但需求仍长期存在。电大系统要巩固开展学历继续教育的阵地,在近期既要巩固办学规模,更要切实提高学历继续教育的质量,在社会上立品牌、树形象。之所以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实现从过去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向学历补偿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转变,这是电大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电大教育服务职能的一个拓展。而社区教育既是非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电大全面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机关和很多单位部门的参与、配合,最能集中体现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发展社区教育。

二、社区教育在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中的战略意义

(一)社区教育是历史为电大提供的一次实现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社区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必然会获得政府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必然要组建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教育机构,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电大具有开展社区工作的巨大优势,只要主动研究,占领先机,就能占领这块极具潜力和价值的阵地。

(二)从事社区教育是基层电大对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四大任务之一;“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是国家开放大学赋予地方学院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从事社区教育是基层电大对接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履行未来开放大学学院职能的题中之义。

(三)从事社区教育是确保电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电大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开展社区教育,可以扩大电大的社会影响、提高电大社会地位、拓展电大教育服务的辐射范围和功能,是保持电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电大“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下社区教育推进策略

(一)加强与当地政府联系的策略

政府是社区教育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政府的支持,电大就很难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大应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加强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联系,促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发展社区教育的政策。为了实施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策略,唐山电大利用全市合理化建议活动、市政协会议、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电大优势开展社区教育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赢得了上级领导的支持。

(二)加强组织建设的策略

1、调整内部机构设置,成立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职能处室。唐山电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抽调20名精兵强将,组建了社区教育学院办公室、资源建设处、活动指导处三个部门,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为学校各项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建立辐射全市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所谓四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就是全市依托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和唐山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唐山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唐山市社区教育网站建设、资源建设、社区教育干部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和评估检查等;各县(市)区依托电大分校成立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和县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乡镇(街道)依托乡镇成人学校或其他机构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各村和社区依托村民中心或市民中心建立村民学校或市民学校,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3、由点到面的典型带动策略――“431”社区教育组织建设计划。由于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社区教育只能采取由点到面、分步推进策略。

(三)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

社区教育队伍,包括社区教育管理者、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建立一支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唐山电大把学习、培训和交流作为提高社区教育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有效提高了社区教育管理者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唐山市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办法》,形成了50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

(上接297页)人力资源。

(四)加强全民终身学习远教平台和网络资源建设的策略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辐射性更强、覆盖面更广的社区教育,推广数字化学习,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唐山电大以远程教育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为重点,以资源的引进、应用、开发为载体,以提升为全市社区教育服务水平为基本落脚点,大力加强现代远程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2011年5月开通了唐山社区教育网(后更名为唐山终身教育网),并不断进行网站的优化升级;加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采用自建、购买、交换等多条途径丰富网络资源,提高了服务全市居民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在学校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唐山市开平区于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五)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

唐山电大制定了《唐山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根据“特色性、可读性、趣味性、系列化”原则,重点打造一批优质、特色课程,明确了社区教育课程及特色课程建设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社区教育课程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和评审奖励办法等,对优质特色课程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单位建设特色课程的积极性。从社区教育学院成立至今,已组织有关人员编印了家庭教育系列、文化涵养与文体休闲系列、公民法制教育系列、农业实用技术系列四大系列社区教育读本12部,印刷1.2万册,向社区居民免费赠阅。

(六)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全面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的策略

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实现大教育、大文化、大宣传、大培训的有机渗透和融合,全方位地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和谐社会构建、文明城市创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涵。

自2012年起,学校在每年一次的全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唐山市先后被国家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领导小组授予“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成功组织奖”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此外,学校还着手社团建设,组建了唐山社区教育学院合唱团、舞蹈队、太极队等,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搭建良好的平台,社区教育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形式日趋多样。

(七)加强社区教育研究能力建设的策略

为推动社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从全市实际出发,每年《唐山市社区教育研究课题指南》,并于2013年制定了《唐山市社区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对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科研经费管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全市社区教育系统围绕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社区教育与文化繁荣发展、社区教育体制创新、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社区教育队伍建设、社会团体培育和管理、学习型组织创建、数字化社区建设、社区老年教育等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部分课题在市社科联立项并结题,部分课题获得省电大重点课题立项,实现了社区教育工作与课题研究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第2篇

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的发展基础和基本权利。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制度性的原因,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切实有效的途径,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专业互助与共享联系,教育如何摆脱“唯分数论”的现实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其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越来越成为教育质量能否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尤其在中国已加入WTO的大环境下,以及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与深入推进的教育现状下,学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显著成效带来生源骤然下降的社会现实,也同时带给学校必须实现“以质取胜”的生存挑战。因此,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成为当前教育内部首要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发展”等这些校本教育的策略和话题成为当前的教育热点。

基于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帮助广大学校探寻新的发展起点,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重庆巴蜀小学和新世纪课程网发起,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中央教科所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

该课题旨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严谨有序的调研、论证、资料分析、实验等课题研究过程,和广大学校共同探索新世纪学校发展之路;同时,将契合学校发展之需,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干预研究和个性指导;并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活动和制度化的信息分享工作,为广大学校的发展建立一个教育思想传播、经验交流、实践探索的公共社区。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严谨求实、探索创新、分享争鸣”为特色,以“打造名校、培育名师;创建一流学术社区、塑造未来教育家”为目标,汇集当代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精粹,以迅捷的速度、便捷的方式传播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信息以及来自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使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实践深度结合,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学校建设提供理念、方法和操作手段的咨询和指导,提高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致力于帮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追求进步、渴望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校长、教师和学生获得持久的成功。

具体而言,预期达到如下目标:

1、 促进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2、 改善学校管理,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4、 提高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

5、 总结并提升优秀经验,树立学校品牌;

6、 增进与专家、同行间的交流,构建一流的、具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学术社区。

三、 研究内容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将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一系列研究:

1、 学校办学特色:真正的名校并不依托于外在,而是依托于其内在丰富且深刻的思想追求与精神传统。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灵魂的体现,它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全面的调研和剖析,和学校一起探索、建设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基于此构建学校的发展规划。

2、 学校管理:优质的管理是学校办学理念得以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得以建设、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学习型组织是近年来国际流行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员工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团队、不断自我超越,在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引领下促进组织的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思想为先导,在学校管理中增进教师民主参与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和空间,改善学校管理,尝试创建新时期下学习型的学校组织。

3、 学校教科研: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以调研、座谈的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剖析学校已有的教科研工作,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以干预研究的方式,切实培养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学校的教科研制度。

4、 课程实施与建设: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新课程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将课程实施与建设地纳入到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总结、借鉴国外有关课程实施与建设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经验,帮助学校充分挖掘学校、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努力实现高质量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形成反映时代特色的、灵活多样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学校课程体系。

5、 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一次划时代的教育改革,都必须依据教师这支队伍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永远是教育研究中最为热点的研究课题。“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影响因素,并通过干预研究的方法,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策略和方法,为打造名校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6、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和现场评估,分析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干预研究中促进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7、 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状况最终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通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通过相关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干预研究,共同探讨和完善新时期下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之纳入规范化的学校管理体系和运作之中。

8、 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为此,“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国外大量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和学校一起探索如何避免简单、误用的“电灌”现象,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9、 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和需要整个社会参与的大事。因此,新时代要求学校走出象牙塔,注意吸纳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人士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在与外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将在调研和座谈的基础上,分析该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并挖掘可能的家长及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国内外的优秀经验和研究成果,设计、规划新时期下家校与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新思路。

四、 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各项内容,“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促进学校的专业化发展。研究拟分为前期调研、干预研究、成果展示三个阶段,以确保实验学校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专业支持。

在各个研究阶段,“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的研究方式主要遵循“标准模版+个案研究”的原则。即,通过科学、标准的研究程序,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各研究内容开展研究的标准模版,以确保研究在不同实验学校进行的科学性与标准化;同时,在模版中留有适应不同学校发展需求的选择与调整空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无论在前期调研,还是干预研究、成果展示阶段,开展个案研究。

(一)前期调研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课题组专家将以问卷调查、访谈、座谈、资料分析、现场观察、情境测验等不同的方式,围绕“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课题实验校展开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并结合课题实验校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条件,给出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诊断评估报告。

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诊断评估报告可以是围绕学校发展形成的全方位报告,也可以是围绕某一内容形成的专题性报告。报告中还包括相对应的学校发展建议,供学校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时参照。发展建议应具有可操作性,并应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各研究内容的调研方案及工具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二)干预研究

干预研究主要是指根据课题实验校的要求,在对学校发展诊断评估的基础上,课题组专家有针对性地、个别化地制定干预计划,并根据干预计划以课题研讨、现场指导、在线交流、模拟训练、实验基地、校际协作、挂职流动等不同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咨询、指导、培训等专业支持服务,并以内部通讯、期刊杂志、图书资料、光盘录象、会议纪要等不同的方式,提供各类研究动态、优秀实践经验、国内外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信息服务,帮助学校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在干预研究中,课题组专家主要负责制定干预计划,为计划的实施提供专业支持,监督并随时调控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估计划的实施效果等专业指导环节。

干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不是强化或形成学校对专家的依赖,而是通过寻找并激发学校内在的发展动力,帮助学校建立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即帮助学校建立自身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学校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自主权。

各研究内容的干预研究方案另见研究细案。根据课题实验校的不同要求,细案中的相关内容可做适当调整。

(三)成果展示

“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将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跟进课题研究的进程和课题实验校的发展状况,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系列学术研讨和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通过展示各项课题研究的成果与进展,创设信息高度集中的合作交流平台和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学术研讨社区。成果展示的目的,旨在争取更多的社会理解和专业支持与参与,从而增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持久的生命力,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创建“新时期,新教育”的品牌创造条件,进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成果展示的主要方式有:

以年会的方式,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大型研讨会,内容包括:

对一所课题实验校进行全方位或专题性诊断评估;

围绕诊断评估专题,遍邀国内外教育名家针对最新教育学术进展进行专题报告;

获得理事课题实验校荣誉的学校优先。

每两年举办一次“新世纪学校发展”国际研讨会,内容包括:

聚集国内外教育界学术权威、教育行政官员、媒体精英和知名校长等人士,交流不同国家学校发展动态和趋势,研讨热点问题,探求学校发展最佳途径,促进学校向多元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促进校长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分专题,每两年进行一次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与评比。评比结果将专门结集出版。

把握改革动态,不定期举办有关“新课程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或培训。

推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之光明网》、《新课程》、《学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大参考》、《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核心教育期刊、杂志和媒体上公开发表。

此外,“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将根据课题实验校的实际需要,支持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发起校长沙龙、校长论坛、举办课题研讨、校际互访、送教育下乡、论文评比、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课题实验校自助交流活动,并提供必要的策划、组织和学术报告等专业支持。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研究还拟将编辑出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丛书,收录课题实验校的优秀学术论文、学校管理案例、校长访谈、“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活动选集等精华内容,并请教育名家、名师予以点评。

五、 研究课题成员

“新世纪学校发展”研究课题成员主要由专家组和课题实验校构成,还可酌情包括一些个人成员。

1、“新世纪学校发展”专家组:

主要包括来自全国十五所高校中教育部下设的各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中教育管理、教育与心理、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一批全国知名的名校校长。

其中,专家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制和实施工作,现均为各课程改革综合项目组或学科标准研制组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对于把握新课程理念及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有着深刻的见解。

2、“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实验校:

为确保课题实验校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同时为促进课题实验校在当地形成专业互助团队,建立可持续的内在发展机制,原则上每地级市3-5所实验校。

3、“新世纪学校发展”个人课题组成员:

除学校以外,可酌情考虑一些有志于以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学校校长个人、有潜质的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以及部分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地方学科教研员、教师进修学校教师等,以“个人课题组成员”的身份参加。

所有的课题实验校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原则上必须经过课题申报程序,经“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批准,正式颁发项目通知书。之后,实验校或个人成员将享受课题组成员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六、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

课题实验校和个人成员均可享有本课题研究的所有内部资料和信息,并分享本课题组的各项研究成果。此外,课题实验校有权参与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并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持;个人成员主要参加面向个体的专业化培训、教科研指导、学术交流等专业服务。具体权利如下:

享有“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提供的各类诸如在线交流、内部通讯、研究资料、会议纪要、图书资料信息,以及校际参观、与国际国内名校名师互访、评优活动等系列综合;

优先参与“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组织的各项交流、研讨活动,包括考察互访、专题培训、课题研讨、现场观摩、模拟训练、校际协作、挂职流动、教学互助、评优竞赛等,获得理念提升、方法引领,增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新世纪学校发展”课题面向社会公开组织的各项培训或专题研讨活动中,均可享受优惠待遇;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87-02

1“世界大学城”简介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以网络虚拟为基础的用于大学生日常学习与交流的网络空间平台,它是运用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身学习的校园。目前,随着“世界大学城”的提出与实践,越来越多的阶层开始对这一新型的媒介产生兴趣,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通讯、社交,实现了真正的“方便教学”。该网络空间把各大高校融合在一起利用互联网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构建出一座虚拟校园,进而形成“世界大学城”的规模。

2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各大本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课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其次是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性院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专门的从事创业教育与实践探索的教师与专门的机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再者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为典型的是温州师范学院。究其根本,教师指导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而目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依然不够完善,专业知识的狭窄也造成多数大学生无法正常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构建一些初具规模的创新教育网络平台,但目前主要停留在以静态网页为主要形态的创新创业动态及成果的展示,这种形态虽然能对信息进行更好的整理、筛选及传递,但对于部分希望学习到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的学生来说,这种形态依然不能满足其对教学研究资源、创新课题及创业项目的学习环境等需求。因此,借助高校信息化建设,基于“世界大学城”的大胆设想,建设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建设“世界大学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3.1创建目标

凭借“世界大学城”的校园云平台和教师、学生的个人空间,创建一个能将教学资源、系统资讯、教育管理、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等多个项目融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网络平台,目的在于为全世界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我学习、创新创业思想的交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网络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云平台建设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登录个人空间专业课程视频、音频、创新创业培训信息及创新创业动态等,学生登录个人空间后,能够全面了解创新创业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始自学、沟通交流等相关活动,从而开展对科技的创新与探索,将创新创业资源网络化。

3.2创建内容

①构建教学资源平台,并对资源进行整理、整合,在网络平台上陈列大学生创新创业课件、讲座视频和创新创业理论书籍等功能。②构建系统资讯平台,完成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关信息、组织机构及成果展示等功能。③构建教育管理平台,完成对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安排、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及创新创业技能比赛等功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④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成师生学习、交流、提问、解答、评价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⑤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在项目、专利申请、技术交流等方面完成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完美对接。

3.3创建运行方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将通过五大功能平美实现预期功能。①教学资源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视频讲座、教案、课件、论文、辅导图书、模拟讲座等资源,大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喜好对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②系统资讯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部门和教育名师简介、创新创业动态、成果公告等信息。学生可随时登录“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查看学校相关部门和名师简介,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动态,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成果,把握最恰当的创新创业时机,为创新创业成功奠定基础。③教育管理平台:创新创业培训安排,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审核,创新创业竞技比赛以及创新创业成绩等信息。高校可以通过此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评选,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商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学生可方便快捷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上浏览相关信息,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也同样通过快捷的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统一评选审核,并使用电子公章签署评审意见。④协同创新平台:登录“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的教师和学生可在空间内建立讨论群组、推荐创意发明、发起竞赛、学习等,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开自由讨论和协同合作,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探讨,甚至可实现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即时交流。⑤校企合作平台: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支持、合作交流等信息,为高校学生与企业、社会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平台空间上并寻求合作或技术支持等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

3.4网络平台优势

基于“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将为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最直接的服务保障和指导,且具有全方位的开放特性,学生可平等地进行交流,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更好地得到锻炼与积累。①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可以进行信息。包括市场供求信息、创业需求信息、合作需求信息等,主要用于帮助大学生和推广自己成型的产品或业务。②通过搭建一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理论知识学习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能良好地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等方面的问题。③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使大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创业实践活动之后,大学生们在网上,现场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帮助,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④集常规基础实验、综合能力训练、学科竞赛、创新课题申报、创业设计等多方位教育培训于一体,不但可以方便学校各部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也将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展示。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的喜好、需求和风格,选择资源、目标、类别,主动选择、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培养学生自主意识。⑤网络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例如网上讲座、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创业教育内容,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网络平台图文并茂,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被学生接收。⑥提供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及创造的能力。⑦从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出新知识,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践经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放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4.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第4篇

一、汲取传统道德精华,

协调学校人际关系

宝安实验学校地处新老城区结合部。“实验学校”实验什么?学生既有来自毗邻大型高档商住区金泓凯旋城的业主子女,也有来自新乐社区原住民的子女,更有大批来深务工农民工子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各异;就教师队伍来说,由于是新建校,教师既有来自全区各校的名优骨干、学科带头人,乃至为进城而辞职的各街道所属中小学的中层领导和学科组长,也有大批新毕业生和代课教师。如何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和每位学生快乐地成长?经过学习研讨,学校认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大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协调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伦理主张及行为规范,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交换法则、金钱观念等不同程度地侵入中小学校园,使学校人际关系出现不良苗头。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发掘和继承传统人伦思想的精华,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确保每个孩子在和谐校园里快乐成长。

2006年10月,学校申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实效性方式的研究”正式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为其子课题。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文化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发掘其有利于校园和谐的内容,当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借鉴。构建和谐校园,人与人的和谐是基础,没有人与人的和谐,就没有整个校园的和谐。学校通过发扬“敬师”“慈生”的传统道德思想,协调师生关系;通过梳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准则,协调师师、生生关系。还开展了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每周开设一节传统美德教育课,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大型传统美德教育展演活动,每月每班开展一次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举办传统美德教育主题板报、手抄报、书画比赛,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团结友爱之星”等。

学校还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着“既有中华经典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学校特质,并在办学思想、教书育人、成人成才等方面具有引导、启迪价值,且兼具文化深刻性和逻辑自足性”的总体特点,为学校十栋楼宇进行了文化命名。小学部三栋教学楼分别取名“养成楼”、“进学楼”、“敏行楼”;中学部三栋教学楼分别取名为“文风楼”、“质雅楼”、“德颂楼”;体育楼、艺术楼、行政楼、教工宿舍分别取名为“君健楼”、“和韶楼”、“弘毅楼”、“庸和府”。在行政楼中央大厅设立了铸有“美德如诗、爱心如歌、博识如海、睿知如泉、力行如剑”字样门型校园中心雕塑。行政楼校门迎面墙分楼层装配了诠释勤奋求实,探索创新校风;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教风;文明好学,合作探索学风的大型装饰浮雕。

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干群、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的协调,课题于2009年8月通过总课题组审查,正式结题,并于2009年9月获得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实践证明,传统道德有特定的历史性,但其合理因素仍是今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

二、紧扣素质教育主题,

建立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成功地解决了新建校人际关系的磨合问题,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然而,如何满足“业主子女”、“原住民子女”、“农民工子女”的不同教育需求,保证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一问题又摆在面前,学校通过学习研讨,逐渐明确了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与倾向,同社会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是旨在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的发展。因此说,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即实施个性化教育。

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和认真分析新校硬件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上级主管部门、全校师生和家长及社区的意见,邀请中央教科所专家一同拟定了《宝安实验学校2006―2010年发展规划》和《英语、体育、艺术教育五年规划》等四个征求意见稿,几易其稿,然后决定召开学校发展论坛,邀请近20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研讨和论证《发展规划》,确立了“优质+专长,规范+创新”的办学理念,决定“建立适合学生个别需要的个性化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以‘多彩的校园生活,多样的学生发展’为主线,突显英语教学特色,同时强化艺术教育、体育,构建三大特色教育模式”。

英语教学方面,聘请有经验的外籍教师,建立英语教研中心,实行小班化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努力营造校园英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体育艺术方面,试行“2+2”特色教育项目实验,让每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2项艺术技能。体育方面,建立学校体育运动指导中心,加强体育科研,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规定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以舞蹈、健美操、武术为专项教学内容,使学生较好地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技能,突出体育教学特色。艺术教育方面,建立专家工作室,聘请教育专家和艺术家任学校艺术教育顾问。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会学生每人掌握2项艺术技能,组建具有市、区乃至省级一流水平的学生艺术团队。

三、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对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方面关注得多一些,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方面重视不够,课程整齐划一。而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改革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开发校本课程,是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热点。

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学校软实力的一种建设。它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单一化、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冷清局面,使之成为改变学习环境、塑造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丰满办学内涵、彰显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的一条鲜活途径。宝安实验学校在确定了建立学生个性化教育体系的办学思路之后,在近四年的探索实践中,陆续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等7大类81门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等3大类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等3大类综合课程。

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拟定选修课程基本框架,动员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发选修课程,报学校学术委员会筛选或指导修改。同时,以学校选修课程基本框架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向学生和家求意见,然后在兼顾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意向的基础上,确定每学期的《选修课程目录》,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自主申报。最后,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形成选修课目、辅导教师、开课时间、开课地点及报修学生名单,在校园网上公布,并纳入学校课程管理系统。为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我们采取外聘教练、与校外培训机构联手等措施,确保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和团队活动。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一项班级的或团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以研究报告或作文形式呈现活动过程和成果。

综合课程包括学校传统项目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截至本学期,我校160多位教师开发或承担了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占全校专任教师的63%;近3300名学生参加了选修课学习,点全校学生总数的85%。七大类81门选修课、三大类活动课、三大类综合课基本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四、构建多彩校园生活,

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

建校四年来,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届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活动,让学生在发掘自我潜能,多方展示自己,获得成功体验中拓宽人格健全的发展空间。

2006年以来,连续三年举行庆“六一”文艺演出,几次汇演的同时,学校都分别在会堂和剧院前大厅展出了百余幅精美的学生书画作品,吸引了领导、来宾和家长的驻足欣赏和好评。这些活动展现了宝安实验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果,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009年5月,学校在前三届庆“六一”文艺演出的基础上,举办了首届校园艺术节,艺术节以“金色童年,阳光少年”为主题,举办了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全校性的美术欣赏课、庆“六一”学生美术作品展、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四大活动。艺术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体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节每年10月举行,至2009年已举办了三届。每届体育节的活动项目在前届的基础上都有所丰富,现在体育节已设立了学生田径运动会、教师趣味运动会、学生广播操比赛、师生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各类比赛,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充分体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活动主题,促进了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008年11月,学校承办了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选拔赛,也即拉开了我校科技节的序幕。次年举办了第二届科技节,开设了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小论文评比、科技演讲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展览和评比、科普专题展览、流动科技馆展览等活动。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班班活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叠起。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发展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英语作为学校特色教学之一,从2006年迁入新校园第一个学期举办首届英语节,至今已四届。形式多样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创设展示英语才华和魅力风采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第四届英语节设立了英语和双语教研活动、英语文艺节目汇演、英语阅读比赛、英语作文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电影欣赏、英语爱心集市、英语歌谣表演、英语猜谜游戏、英语游园活动等13个活动项目,全校近4000名师生及其家长积极参与,充分激发了全校师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大节庆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性特长的良好空间和展现自我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

社区教育课题申报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中心区、构建和谐新*、争创全区人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新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探索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社区教育特色,积极争创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区。

二、工作要点

1、举办*区第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20*年,是全国第四届全民终身学习宣传周活动,也是*市首次承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现场会”和“全国社区教育成果展”。各社区学校,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思考和策划活动方案,献计献策,并积极推选社区教育成果参展,逐步扩大*社区教育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

2、认真完成成人教育四项重点培训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并完成“阳光工程”指标任务。20*年是我区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第二年,要在总结*年“阳光工程”的基础上,做好*年的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在杭职高、技校专职教师资源,建立“阳光工程”职业技能教师师资库,并发挥*职高就业再就业培训资质,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政联合”三条社区教育培训途径,争取在培训职业和工种上多样化,在培训质量和服务上优质化,在操作实习和理论课程设置上专业化,使受培训人员能“学得好、用得上、转得出”,并满足受培训人员技能考级需求,努力提高受培训人员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二是要确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20*年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任务。通过调查摸底,提早启动。三是要根据各镇实际,切实做好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认真完成农业局下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500名指标任务。此外,要指导、协调中小企业深入开展职工教育情况。四是要合力做好20*年成人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积极探索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我区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

3、开展*市民“迎*”系列活动。通过“*知识进社区”、“健康理念进家庭”、“文体活动迎*”等活动,迎接*,宣传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和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活动中来。

4、办好各级老年学校。要继续关注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文化生活,积极主动与民政局(民政科)联合,开展舞蹈、戏曲、音乐、书画等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有特长老年人在社区学习型社团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在社区群众性学习团体中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培育我区“一街一品”和“一社一品”的社区特色教育;成立*区老年学校总校,进一步加强区、街道(镇)、社区三级老年学校建设,创新机制,完善体制,要积极为区、街道(镇)老年学校输送学员。

5、切实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各街道(镇)社区学校和社区(村)市民学校,要联合妇联、团工委、关工委,明确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加强工作整合,充分挖掘辖区社区教育资源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一是积极开展青少年假期社会实践。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整体性思考青少年校外教育,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定责任人,使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社会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二是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尤其是要重视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积极开展“一帮一”青少年帮扶工程,关心生活困难家庭、父母离异家庭和心理行为有偏差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6、举办首届*社区教育研讨会。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要高度重视我区社区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发挥区教育学会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分会这一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科研作用,发展新会员,扩大科研队伍,完善各项制度。要紧紧围绕“*城市东扩,*社区教育东进”这一总课题,确立地区的研究项目,认真做好20*年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并积极准备,举办好*区首届社区教育研讨会,认真组织好市第十一届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审的选送工作。

7、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日常管理。要认真贯彻执行杭教成[20*]23号《明确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审批管理职权的通知》文件精神,按要求做好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年度统计及检查工作。通过年度统计和检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体现社区教育以政府主办、教育主管的运行机制,重视各级社区教育的组织建设,成立各级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委员会人员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协调、协助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场地、经费、人员等具体保障措施。在落实社区教育教师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组织和工会关系。

2、加强三级联动。区社区学院、街道(镇)社区学校、社区(村)市民学校要加强工作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业务上要积极开展指导帮助,在基础建设上要认真进行督导检查,在重大培训和活动项目上要坚持合作共赢。

3、加强检查评估。积极推进各类学习型机关、企业、家庭、单位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要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学习型社区评比活动的文件精神,认真参与到学习型社区评比的各项活动中去,完善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导向机制和评比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社区(村)市民学校进行检查,开展达标评估,进一步规范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情况。

4、加强队伍建设。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培训;要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自身学习的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的社区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证培训、社区文教干部培训班、学会人员工作交流会、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先进个人(社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学习型市民和优秀志愿者)评比等,建设一支能动脑、勤动手、善创新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