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范文第1篇

1 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存在的伦理隐患与分析

1.1 来自医院内部伦理隐患

1.1.1 责任担当的错位

责任担当得当是确立正确伦理关系的基础,责任担当错位则很难维系良好的医患关系。从现行的医学伦理道德规范看,主要是规范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于患者的医疗器械产品的责任担当是由其使用者医护人员来实现,如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故障或质量缺陷导致的医疗事故,被患者追究责任的首先是医护人员。但是,医疗器械产品是基于物理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技术实现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按照现行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客观上无法实现医疗器械产品作用于患者的所有责任担当。特别是由于医疗设备故障或质量缺陷导致的医疗事故,单方面由医疗器械产品使用者医护人员实现其责任担当,则显得责任错位。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并完成对医疗器械产品故障、质量特性、不良事件等要素的责任担当,才能够实现正常的医患伦理关系,最终才能完成或体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责任担当。

1.1.2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重视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承担着医疗器械产品使用的技术支持任务,如维修、使用培训等,其作用理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重视。但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影响,医者为尊、医者为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对服务于医疗工作的其他人员常常不屑一顾,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中国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一般不同时具备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发挥的作用没有予以正确理解。一些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甚至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低水平的维修人员,临床或辅诊专业人员也很少征求他们的意见。当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不重视或不理解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不提供实现他们作用所需要的职权支持,也就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责任担当,最终还是会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及专长的不正确看法及对他们工作任务和作用的不理解,是导致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继续教育、个人发展等得不到重视的一个基本诱因。当出现属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责任问题时,甚至可能就逃之夭夭而不主动承担责任。因此,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得不到重视是一个潜在并十分危险的伦理隐患。

1.1.3 受制于卫生政策制度和行业文化机制

临床医学工程服务没有列入医学伦理责任规范,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所需要的职权及制度上的支持,其伦理制约和责任担当可能就难以实现。从现行行业管理机制和卫生政策制度看,还仅仅把诊断、治疗的责任范围理解为医生、护士、技师等诊断、治疗直接相关的人员,不认为医疗服务的责任与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密不可分;从现行医院文化价值指向上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做出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在医疗服务人员群体中的认同度较低,或不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贡献和体现的价值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这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服务的责任不担当、对医疗服务的贡献和价值不认同,可能导致对他们工作的医院不负责任,进而导致对患者乃至社会不负责任。因此,落实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责任担当,认同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贡献和价值,建立适用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2 来自医院外部伦理隐患

1.2.1 医疗器械供货商方面

医院需要依靠医疗器械供应商提供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如新技术产品推广、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使用方法的培训等。从目前医疗器械供应商销售管理看,主要为贸易性公司,当地药监管理机构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对其营销人员并无专业化要求。临床医疗服务需要把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产品用于患者,而作为供应商是推动医疗器械产品用于患者基本路径,非专业性的营销即是非伦理性因素。另一方面,追求营销成功率和市场占有率是销售管理基本方法,在现行医疗器械产品销售过程中,部分供应商或销售人员不实事求是介绍产品性能,或只讲产品可行性、不讲产品风险性,或夸大产品功能和疗效,甚至在医疗器械招标中存在虚假应标的行为,是非伦理性的。即使供应商具有对患者、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愿意高薪聘用医疗器械专业人员进行营销或咨询服务,但现行中国高等院校医疗器械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还是科研教学机构或部分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多数医疗器械销售公司难以吸纳专业人才从事其营销或相应的咨询服务[3],非专业化营销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专业化能力和伦理意识,对遏制来自供应商方面的非伦理性和非专业化的营销,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公众健康权益和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1.2.2 医疗设备维修方面

医院自行进行的维修保障并不能满足需求,供应商或第三方的维修服务是维系医院医疗设备运行不可或缺的因素。现阶段供应商通常将营销和维修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并且将公司的维修盈利能力与个人收益挂钩,这一机制促使其维修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在实施维修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或手段谋求盈利。另一方面,由于供应商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垄断或技术专有性,医院依赖于供应商的维修服务。供应商方面也看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这个可以盈利的市场,当某医院CT 出现故障,患者排队等候检查,院方要求供应商尽快到现场进行维修,但他们并不是从救治患者角度考虑尽快实施维修,而是要求医院先行预付维修款项,后实施维修,从而耽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如果医院采取购买保修的方式,高额的保修价格同样会抬高医疗服务成本,增加患者负担。甚至一些维修供应商或第三方维修机构认为医院用户不懂得设备原理,蓄意夸大故障原因,胁迫承担更多的维修费用,提高其盈利水平。无论哪种方式,高额的医疗设备维修服务成本最终也是转移到患者身上,损害患者的利益,背离医学目的,是道德的缺失。规范医疗器械产品的维修管理,使其获利合理,减轻患者负担,是医学工程行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2.3 医疗器械产品研制方面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医疗器械研制能力得到了加强。但是在临床医学工程服务过程中常常听到医护人员的抱怨:国产质量不如进口的、国产设备不好用。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发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至少在4万件以上, 如此高频率的不良事件对患者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医疗器械产品最终作用于人体,将存在设计质量缺陷的医疗器械产品投放市场一定是不道德的。由于医疗器械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中国已经建立了医疗器械注册检测与临床试验机制。但是医疗器械注册与临床试验前的伦理学审查不涉及产品设计要素的质量审核,主要是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或评价,不易发现产品内在设计的质量缺陷。一个正常使用、正常运行但人体工效学设计存在缺陷的医疗器械产品用于临床,仍然可以给人体造成伤害,为此中国也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但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设计质量是产品质量决定要素,医疗器械产品研制涉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没有进行伦理学审查的路径或规定,是一个潜在的伦理隐患。

2 对策研究

2.1 制定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

临床医学工程服务是使用医疗器械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依靠,其伦理缺陷的危害不但可能导致其本身的机制和功能的显性或潜性退化,还会影响医院伦理机制整体作用,给患者乃至社会造成危害。需要建立相应的伦理约束机制来规范临床医学工程服务行为。建立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是维系医疗服务整体伦理秩序的基础。一旦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失去伦理性制约,特别是部分医疗器械供应商对医护人员采取的非伦理性营销方式,甚至可能扰乱医护人员的思想,最终损害患者利益和权益。制定临床医学工程伦理服务公约显得必要而又紧迫。从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学科属性看,其伦理公约可以通过医学工程全国性专业委员、省级专业委员会、军队系统专业委员会等制定并推广实施,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入职签约、集会宣誓、专题教育等方式,使得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在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中入心、入脑。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公约的形成,需要构建相应的伦理道德标准,使得其伦理公约具有公信力。

2.2 构建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道德标准

依靠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特点,临床医学工程服务同样在促进患者健康、追求和促进医学目的的实现,构建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道德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临床医学工程服务伦理道德责任规范应朝着职业化的最高标准发展,并且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能通过建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提高。因此,建立其伦理规范应首先考虑满足临床需求、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和利益、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留隐患、保证患者及时诊断与治疗、得利合理、突出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具体内容拟另文探讨。

2.3 强化对医疗器械产品供应商的伦理管理

2.3.1 建立医疗器械供应商专业化许可机制

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关系到公众健康和安全,营销又有重要的引导性,非专业性的营销需要加以制止。而医疗器械新产品需要通过营销方式使得医务人员了解其临床作用机制,医疗器械供应商的专业化营销又至关重要。因此,对医疗器械供应商进行专业化许可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如核发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时,要求医疗器械供应商具有与营销产品一致的培训记录,核查医疗器械供应商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的数量能否满足经营产品的营销要求等。甚至可以探讨依据专业能力和水平建立医疗器械供应商等级制管理机制。

2.3.2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营销人员伦理教育机制

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基于工程技术理论与知识进行设计和生产,临床医护人员并不具备分析或辨别产品的能力,十分需要相应专业营销人员的讲解与推广。营销人员实事求是并负责任地进行产品讲解与推广,对医护人员正确选择产品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建立医疗器械产品营销人员的伦理教育机制,对营销人员进行医学伦理教育,树立对患者、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应成为对医疗器械供应商伦理管理基本内容。

2.4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伦理审核机制

医疗器械产品设计者需要从患者角度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医学工程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应有伦理学专家或临床人员审核其科研项目的伦理符合性。这两者已经是医学工程领域课题研究和现代医学伦理学研究不能回避的。国家鼓励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产品研制人员自身应具有医学伦理意识,懂得符合法律及伦理责任的设计和测试标准,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研制伦理学审查的途径。特别是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人员对其产品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及滥用应具有预见性,需要了解产品使用者的可能行为及使用产品的可能环境,并考虑如何提醒设备使用者错误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危害,如设计专用监测软件控制危险值的上下限并报警等。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设计、测试,并能预测使用危险和事故,从源头控制存在的风险性。但是,现行医学科研管理办法,尚未制定医疗器械产品研制(设计)和医学工程科研立项的伦理审查要求。笔者认为,制定医疗器械产品研制人员到医院临床实习的规定可能是个好方法,可以让他们懂得医疗器械产品设计如何更加适用于临床使用并取得好的诊断、治疗效果,如何更加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5 树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成员的意识

不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的重要成员是其作用得不到重视的一个原因,也使得临床医学工程服务面临很多的医学伦理方面的争端,如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问题。但是随着大量、复杂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当新的仪器、设备及方法被选择或评价时,临床医护人员需要更多地听取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以正确评价相应医疗器械产品对病情分析和治疗的适应性。还有如信息科工程师掌握有关患者技术数据,这些信息可能影响患者治疗进程或者中断一些濒临死亡的患者的治疗。其次,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含厂家工程师)还要培训医生、护士及其他专门使用仪器的人员,甚至在医疗设备配置管理方面发表意见。尽管如此,以上方面仍然难以概括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所有可能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应用的伦理和实践两方面需要承担重要责任。不认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的重要成员,不认同他们在患者健康服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符合现代医流。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按照新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高标准实施临床医学工程保障。更重要的是,国家有关卫生政策改革、卫生行业管理及医学工程行业自身都应该树立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是健康服务队伍的成员这样一个基本意识,并明确其伦理责任。

3 结语

(1) 建立医疗器械产品伦理管理规范具有必要性: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产业不断发展,临床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范围更加广泛,成为实施诊断、治疗基本依靠,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内涵将不断延伸。应建立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伦理管理规范,强化临床医学工程服务的伦理管理,维护患者健康权益。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范文第2篇

据悉,对于脑的高级功能,诸如感知、运动控制、学习记忆、情绪、语言、意识等的认识,可能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由于大脑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组织,需要从分子、细胞系统、全脑、和行为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和整合,才有可能揭示其奥秘,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识能力。传统的实验研究对于解决人脑对复杂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加工及高级认识功能机制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有较大的突破。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脑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项进展。他们发现,实验室里制造的一个类似甜甜圈的东西,可以模仿脑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这个圆圈的环状部分由丝材料制成,圈里面填的是胶原蛋白凝胶。

生物工程师在培养皿中制成了相当于原始灰质和白质的材料,其中用了大鼠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通过圆圈中间的物质相互交换信号。当科学家让重物掉到这个圆圈上,以模拟创伤性损伤时,这个三维大脑模型中的神经元释放出了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与受伤动物的大脑释放的信号类似。

专家们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能在实验室里如此逼真地模仿大脑功能。如果研究人员能用人的神经元重建这个模型,并提升到足以反映其他一些神经系统功能的水平,这个模型可用于研究疾病,研究创伤情况和治疗大脑,从而避免人体临床试验的高费用和伦理问题。

该研究由美国塔夫茨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戴维・卡普兰主持,于最近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这是用生物医学工程手段制造器官―比如心脏、肺和肝脏―仿真模型的一个最新例子。

过去,研究人类大脑发育的工作大多依赖于动物实验,或人死亡后获取的大脑切片。以上两种手段都有用,但都有局限性。卡普兰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将丝制材料做成一个圆圈,在其中心添加了胶原蛋白凝胶。轴突从圆圈的一边长出来,通过替代白质的凝胶,把信号发送给圆圈另一边的神经元。通过添加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科学家把这个类似脑的组织放在孵化器中,让其存活了2个月,然后开始在它上面做试验。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范文第3篇

学科融合;医学教育;寄生虫;肿瘤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1]。作为医学教育者,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并督促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学科融合信息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学科交叉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力更加显著,学科融合信息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例如,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疾病通常并不只对单一器官造成损伤,更多时候的表现却是多系统、多器官受损,这远远超出了某个三级学科的单一研究范围,若继续从器官医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则难免出现疏漏[2]。因而,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需求,我们必须加大学科融合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和范围,督促并帮助医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2学科融合信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

2.1寄生虫的抗肿瘤作用

某些人体寄生虫的存在不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甚至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机制有关。

2.1.1寄生虫本身的抗肿瘤作用

一方面,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可阻断肿瘤细胞周期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如人蛔虫提取物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3],旋毛虫虫体蛋白对宿主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4];再如,疟原虫对S180腹水癌细胞的抑制作用[5],弓形虫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及黑色素瘤的抑制[6-7];另一方面,寄生虫能够分泌一些抗肿瘤的物质,对于某些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能够引起该肿瘤细胞的调亡,例如阿米巴滋养体对于Hela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能够引起该肿瘤细胞的凋亡[8]。

2.1.2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

寄生虫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抗肿瘤的现象可见于蠕虫及原虫感染。如旋毛虫幼虫能够刺激感染小鼠NK细胞,进而加强细胞毒性[9];当卵巢癌患者感染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刚地弓形虫后,卵巢癌微环境中受到抑制的CD11c+抗原递呈细胞会转变为活化型,增加了T细胞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CD11c+抗原提呈细胞重新获得了抗原递呈能力,启动CD8+T细胞特异性应答,引起效应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增强了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效果[10]。

2.1.3寄生虫与肿瘤的共同分子结构为抗肿瘤研究提供思路

由于肿瘤细胞可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抗肿瘤疫苗的研究一直举步维艰。有研究表明,某些寄生虫具有和肿瘤相似的抗原表位,因而,对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可为深入认识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例如,肿瘤细胞表面黏蛋白型O-聚糖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可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的改变,进而引起肿瘤细胞抗原性和黏附能力的变化,加速肿瘤细胞向恶性增殖和转移。因而,关于黏蛋白型O-聚糖的深入研究可为部分肿瘤的诊断和抗肿瘤药物或疫苗研发提供依据。巧合的是,有些寄生虫细胞表面具有和肿瘤细胞表面相同的黏蛋白型O-聚糖结构,这为探求寄生虫和肿瘤免疫逃避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也为研究复杂的肿瘤免疫提供了帮助和借鉴[11]。

2.1.4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促进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研究发现,一些抗寄生虫药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而一些抗肿瘤药物同样可以抗寄生虫,这提示,这两类药物可能具有相同的药物作用靶点。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Apicidin可通过结合组蛋白脱乙酸酶而导致组蛋白过度乙酞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和增殖,并使肿瘤细胞凋亡、分化,巧合的是寄生虫也具有此类组蛋白,所以Apicidin还具有抗寄生虫的效果[12]。由此看来,寄生虫与肿瘤在某些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生命特征,因此,深入研究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机制,可有效促进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2.2学科融合信息应用于授课及学生的反映

2.2.1学科融合信息在授课中的应用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并督促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不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前提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入了有关寄生虫抗肿瘤的相关知识和研究进展,为了考察教学效果,随机挑选了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观察学生对讲座的反映。

2.2.2学生对于学科融合信息应用于授课的反映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8份,全部收回。通过统计分析,发现90.55%(297/32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这一授课形式,97.56%(320/328)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的学科融合信息,可见学生对于学科融合信息应用于教学的欢迎程度。但与此同时,也有学生对于考试产生了疑虑,分析发现,有83.23%(273/328)的学生担心在期末考试中出现有关学科融合的考题。

3结语

从现代的医学发展趋势来看,学科融合在医学领域不仅仅停留在各传统医学学科之间,医学甚至还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与数学、工学、理学、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从而派生出像人体工程学、医学伦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边缘学科,而这些交叉学科将成为医学新发现生长点和新课题的孕育区,为突破医学发展瓶颈,扩展医学科学研究的新天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不容否认,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现代医学的许多重要突破也必将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来实现。这就对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现代医学的这一发展需要,我们必须从在校医学生抓起,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加入经典的学科融合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因为只有熟悉掌握了多种学科知识背景,才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各种知识融汇交叉、进而激发出创新的思想。总之,恰如其分的在教学中加入学科融合信息,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姜鹏 王黎 张玺 张紫芳 刘若丹 崔晶 薛长贵 王中全 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参考文献:

[1]胥秋.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组织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20-27.

[2]李红涛,张金钟,邱明才.医学发展中的整体观念与学科综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4):8-9.

[3]杨小军.人蛔虫提取物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4]段玲欣,关学敏,张传生,等.旋毛虫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1,29(2):142-146.

[5]薛长贵,杨胜利.感染疟原虫小鼠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观察[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7,10(2):90-92.

[6]高剑,叶彬,武卫华,等.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协同VP-16体外杀伤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作用[J].中国共患病学报,2010,26(8):720-724.

[7]徐军,孙新,杨晓迪,等.致弱RH株弓形虫抗小鼠B16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3):305-306.

[8]钱晻,张秀华,梅兵,等.棘阿米巴滋养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1):37-40.

[9]BanyJ,JaniakMK,BudzynskiW.Activityofnaturalkiller(NK)cellsinthecourseofexperimentaltrichinellosisinmice[J].WiadParazytol,1992,38(3/4):117-126.

[10]BairdJR,FoxBA,SandersKL,etal.AvirulentToxoplasmagondiigeneratestherapeuticantitumorimmunitybyreversingimmunosup-pressionintheovariancancermicroenvironment[J].CancerRes,2013,73(13):3842-3851.

[11]刘春亮,吴士良.黏蛋白型O-聚糖在人类肿瘤中的结构异常及生物学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37(5):475-483.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转化生长因子β1

[中图分类号] R39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016-03

Study on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ion to the chondrogenic to transplant for repairing articular cartilage

LIANG Xiao-peng,TIAN li, LI Na, WANG Zhuo, TIAN Xiao-ye, FAN Ni-na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tiation effect of stem cells into chondrocytes by induced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Methods: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purified, and then cultured in inducing medium contain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MTT assay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induced cells;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ype Ⅱ collagen; induced cell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knee of rabbit, and X-ray photography was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repair and formation of cartilage. Results: MSCs could be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the chondrocytes by inducing medium, type Ⅱ collagen which was a specific extracellular matrix and necessary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SCs into chondrocy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effec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were obvious.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hat MSCs are induced to repair articular cartilage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In summary, MSC is a possible ideal source of seed cells in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 Chondrocyte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老年性骨关节炎、关节创伤等急、慢性疾病中,常因关节损伤导致关节软骨缺损。而各种原因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因自身缺乏有效的修复能力,损伤后常引起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等。因此,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一直是当今国内外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来源于中胚层,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且取材方便,易于培养,不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个体化治疗,可以冷冻保存以方便临床使用,因而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它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具有向中胚层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分化的能力[1-3]。而骨髓中存在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最重要的来源[4]。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5-7]。本实验用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使其向软骨细胞转化, 以期获得向软骨诱导效应与促进增殖效应,然后将诱导后的细胞移植于白兔膝关节内,观察移植后的效果,此法也为软骨损伤修复提供新思路[8,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3月龄健康白兔;DMEM-F12液体培养基、胎牛血清、PBS液(Gibco公司);胰蛋白酶、EDTA、青霉素、链霉素(北京原平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TGF-β1(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鼠抗兔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Neomaker公司);地塞米松(Sigma公司)10 U/L;bFGF(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 10 g/L;维生素C(Sigma 公司)等。

1.2 方法

1.2.1 体外实验

1.2.1.1 骨髓MSCs的获取、传代培养2~3月龄的健康白兔(沈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2.5 kg,雌雄不限。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MSCs,白兔处死后取长松质骨和长骨,用咬骨钳剪成碎块,然后用吸管反复吹打,使骨块中的骨髓基质细胞充分溢出,500 转/min离心6 min。弃上清,加入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及100 g/ml链霉素),反复吹打成单细胞悬液;以2×105/ml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5%CO2、饱和湿度孵箱内孵育。4 d后首次全量换液,弃去大量的悬浮细胞,以后隔天换液。待细胞长满单层后,用0.025% 的胰蛋白酶消化,以12传代。取刚接种的第2代细胞,改用诱导培养液(完全培养基含地塞米松10 mol/L,维生素C 50 g/ml,p-甘油磷酸钠10 mmol/L)培养,置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孵育。倒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

1.2.1.2 MTT法测定MSCs贴壁率取生长良好的细胞消化传代,以相同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2、4、8、24 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添加新鲜培养基200 μl,四甲基偶氮唑盐20 μl, 37℃ 孵育4~6 h。弃孔内培养液, 每孔加入200 μl DMSO, 振荡10 min, 吸出孔内液体并放入新96孔板中,在酶标仪上测定490 nm 波长处各孔的吸光度值, 并对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10,11]。以未换液组作为对照。

1.2.1.3 骨髓MSCs的体外诱导软骨形成取第4 代MSCs , 胰酶消化, 以5×104/ml 细胞密度接种于24 孔板中,在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加入地塞米松10 U/L,bFGF 10 g/L,维生素C 50 mg/L,在37℃、5%CO2孵箱内培养1周,换液2次。从第2周起用TGF-β1 10 g/L 替换bFGF,继续培养3周,随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摄片[10-12]。分别于诱导的第3、6、9、12 天进行MTT检测,方法同上。并以同时培养的MSCs作为对照。

1.2.1.4 Ⅱ型胶原的表达制备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爬片,取出爬片后,以4%多聚甲醛固定,并经氧化物酶阻断溶液浸泡。正常山羊血清封闭,依次加入:一抗(鼠抗兔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4℃过夜;二抗(生物素化羊抗鼠IgG)、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室温孵育30 min。上述各步骤间均用PBS洗涤,然后显色,脱水,透明, 封片,计算阳性率[13-15]。

1.2.2 体内实验取牛Ⅱ型胶原酸性溶液与两倍浓度的培养液0.5 ml混合,分别加入上述诱导前后的两种MSCs,终浓度为5×105 /ml,再加入约20 g/L 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充分溶解后加入凝血酶0.1 ml (含凝血酶约25 U)。放入37℃孵箱内,5 min后即成为细胞载体复合物。分别将该复合物移植于白兔膝关节内(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3周后处死动物并观察培养结果。检测方法:X线观察,分别于术后4、6、8周时处死实验动物,X线摄片观察软骨修复形成情况,重点观察有无关节间隙狭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s的分离、培养

骨髓有核细胞接种48 h后开始出现细胞附壁铺伸,呈小的短梭形或三角形。第4、5天开始形成典型的呈均匀分布的骨髓MSCs簇状增生灶,且数量逐渐增多,细胞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第1~4代细胞间的附壁和生长速度无明显区别,呈比原代更均匀的长梭形,无马蹄形细胞及悬浮细胞生长(图1)。

2.2 MSCs贴壁率检测结果

通过MTT比色试验测定各组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经统计学分析, 由图2可知,换液组与未换液组有明显差异。显微镜下观察,MSCs呈长梭形,紧密排列。

2.3 诱导液对MSCs 增殖的影响

通过MTT比色试验测定各组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经统计学分析, 由图3可知,诱导组与未诱导组有明显差异。

2.4 Ⅱ型胶原的表达

以TGF-β1 浓度为10 g/L的诱导液诱导第4代MSCs 12 d ,大量MSCs变成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可见清晰密集的棕褐色颗粒。对照组MSCs呈长梭形,胞质未见棕褐色颗粒。图4表示实验组阳性细胞均值与对照组阳性细胞均值比较。

2.5 X线结果

定期行双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观察关节间隙改变及形成情况,重点观察有无关节间隙狭窄情况(表1)。

A4、A6、A8、B4、B6、B8分别为第4、6、8周检测的移植组和空白组

3 讨论

关节软骨在受到创伤后,难以自行修复。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软骨下骨钻孔术、软骨移植、骨膜或软骨膜移植、软骨细胞移植等,因其修复组织以纤维软骨为主,缺少正常透明软骨的力学性能及耐用性,而不能取得满意效果。应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化软骨形成的首要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骨髓的一群非造血干细胞,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MSCs因具有易于从骨髓中分离和体外大量扩增纯化、供区损伤小、便于自体移植、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条件下可分化形成软骨组织等特点,而被认为是软骨组织工程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本实验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培养法分离MSCs,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中,经反复传代扩增,最终获得成分单一的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培养的第4代MSCs,其形态为单一的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本研究的重点是MSCs向软骨细胞的定向诱导, 并将其移植于白兔膝关节内。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能显著刺激软骨细胞的增生、分裂和分化,因此本实验采用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液诱导MSCs向软骨分化。以含10 g/L TGF-β1的诱导液诱导第4代MSCs 12 d后,大量MSCs变成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可见清晰密集的棕褐色颗粒。由于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因此被作为MSCs分化为软骨的主要特异性蛋白。结果发现,与未诱导组比较,诱导后的MSCs中Ⅱ型胶原表达量增多,差异有显著性。在体内移植实验中,通过定期行双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观察到移植组和空白组的关节间隙改变及形成有明显的不同,移植组的无关节间隙狭窄结果在第6周可达80%,可见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是有效的。

地塞米松、维生素C、p-甘油磷酸钠诱导液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 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分化所需的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明显升高,移植后效果明显,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随着基因工程、材料工程等技术向细胞培养领域的渗透与交叉,MSCs研究将不断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有可能成为临床医生修复软骨损伤的得力工具。

[参考文献]

[1]李亮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软骨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2):161-164.

[2]卢华定,蔡道章,秦骥,等.Ⅰ型胶原负载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6):452.

[3]赵秀娟,智建生.关节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6):411-413.

[4]葛薇,姜文学,李长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封闭剂体内构建可注射性组织工程软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2):139-143.

[5]王军,胡蕴玉.创伤骨科微机图象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2,8(3):7.

[6]王军,刘亚平,张春礼.计算机视频图象处理技术在动态生物医学图像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13(3):135.

[7]Cook SD, Rueger DC. Osteogenic Protein-1, biologyandapplications[J]. Clin Orthop,1996,324:29.

[8]朱如森,张其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软骨组织工程的应用[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7,30(4):209-213.

[9]李亮华,李奇,林荔军.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纤维蛋白胶软骨模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5):4-6.

[10]贺明,付勤,王广斌.转化生长因子β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9):1673-

8225.

[11]同志超,王坤正,陈君长,等.转化生长因子β2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软骨细胞表型的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0):832-834.

[12]黄定强,杨大鉴,黎万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人工软骨的实验研究3[J].西部医学,2006,18(1):15-17.

[13]Simonsen JL, Ros ada C, Serakinci N, et al. Telomerase expression extends the proliferative life-span and maintains the os teogenic potential of human bone marrow s tromal cells [J]. Nat Biotechnol,2002,20:592-596.

[14]Wang WG, Lou SQ, Ju XD, et al. In vitro chondrogenesis of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in monolayer culture: activation by transfection with TGF-beta 2[J]. Tissue Cell,2003,35(1):69.

[15]Shi S, Gronthos S, Chen S, et al. Bone formation by human postnatal 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 is enhanced by telomerase expression[J]. Nature Biotechnol, 2002,20:587-591.

生物医学工程伦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模拟微重力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c)-0008-05

Study of simulated microgravity affecting antitumor respons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gainst A549 transplantation tumor

LI Jing1 CHEN Jun2 LI Xiuyu1 NIU Lufang1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 Nav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48, China;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aanxi Province, Xianyang 71204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whole cell antigens (WCA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cultured in different gravity can generate different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cancer in mice which induced by lung cancer cell line A549. Methods The MSCs was isolated and cultured adherent cells from marrow and a 2-dimensional clinostat (2D clinostat) was used to keep cells in continuous 2D rotation at a speed of 30 r/min around the horizontal axis, to mimc the microgravity (MMG), and the normal gravity (NG) was used as control. And then MSCs was to irradiate to X-ray (15 Gy) to get the WCAs. The experiment group (MMG group) was immunized with WACs (once/3 d, 2 weeks) and then the mice were challenged with A549 cells; the control mice immunized subcutaneously with PBS control (PBS group), MSCs-NG control (NG group) and A549 control (A549 group), mice were monitored for their tumor growth by measure the diameter; then the weight and volume was plotted; the expression of PCNA was monitored by immunohistochemisty. Results A well-established lung cancer (A549) model was established, MMG could improve th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A549 lung carcinoma (P < 0.05). The A549 group had strongest inhibit effect, while the PBS group had the biggst tumor, the tumor of MMG group and NG group were found beginning to grow until 6 d; and the size in MMG group was smaller than NG group (P < 0.05); the weight of tumor were measured on 12 d, it showed that the weight of NG group was (458.7±21.6) g, while in MMG was (315.6±18.5) g; the resist effet in MMG group was bigger than NG group (P < 0.05). HRP stain showed MMG could down-regulated the PCNA expression (P < 0.05). Conclusion Immunization of with MSCs getting WCAs can suppress tumor growth, MMG can enhance this suppressing effect, it can be observed PCNA expression down, the further immune mechanism need more exploring.

[Key word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cer; Modeled microgravity

有关肿瘤发生“胚胎”属性的认识由来已久,“cancer”源于古希腊语,意味着“anaplasia(返祖)”,其内涵就是“to from backwards(回到起点)”。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属性,指某种情况下,一些细胞失去它原本所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成为一个具有未分化细胞特征的细胞,而具备这种特性的细胞往往都是肿瘤细胞[1]。正是基于此设想,一百多年来,研究人员尝试采用胚胎组织进行裂解获得瘤苗抗原,评估其对移植瘤抑瘤效果并取得初步结论[2],即干细胞或胚胎组织的粗抗原可产生类似肿瘤疫苗的作用。本研究组早前也初步摸索,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获得全细胞抗原(whole cell antigens,WCAs)可以产生抑瘤作用[3-4]。进一步评估发现,通常条件下MSCs瘤苗的抑瘤效率低,这可能将成为制约瓶颈有待突破。因此,探索可以提高全细胞瘤苗免疫原性的方法或策略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采用模拟微重力(MMG)干预MSCs全细胞抗原后进行免疫接种,评估比较不同重力模式下MSCs的WCAs的抑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BALB/c系小鼠(合格证号:军KS-2012-0004,军事医学科院动物中心);CO2恒温培养箱(Thermo 140型,美国HERA cell),普通离心机(HDL-40B型,成都科学仪器厂),2D回转仪(中国科学院),台式低温高速离心机(Labofuge 400R型号,德国Heraeus),倒置显微镜(CKX31型,日本Olympus);低糖DMEM(美国Hyclone),胎牛血清(美国Hyclone),PCNA-鼠单抗(美国Abcom),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二抗(北京中杉公司)。

1.2 方法

1.2.1 MSCs、A549培养与全细胞抗原的制备

1.2.1.1 MSCs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s,6周龄小鼠的股骨和胫骨,10%FBS-低糖DMEM冲出骨髓,接种于培养瓶里,24~48 h后去悬浮,每3~4天换液,直至需要传代。

1.2.1.2 人肺腺癌A549细胞 从液氮罐中取出A549细胞冻存管,放入37℃水浴锅中解冻,1000 r/min离心5 min,PBS吹打、离心后,以10%FBS+5%RPMI-1640培养,2~3 d换液,直到需要传代。

1.2.1.3 MSCs全细胞抗原制备 X线照射裂解法获得抗原,调整3~5代A549细胞密度为1×106,于培养皿中行X线照射,强度为15 Gy,时间30 s;照射后的抗原4℃保存不超过6 h。

1.2.2 CCK8细胞活力检测

在96孔板中接种浓度为2×104个/孔的2种细胞(MMG与NG分别培养的MSCs)悬液,置于培养箱中预培养(37℃,5%CO2);接种细胞后分别于第3、6、9、12天加入10 μL CCK8溶液;培养箱内孵育2 h;酶标仪测定在450 nm处的吸光度。

1.2.3 MMG干预

采用2D回转模拟微重力培养条件[5-6],MSCs细胞分为MMG组与正常重力(NG)对照组,MMG组细胞上回转仪上模拟失重(经计算以30 r/min为最佳效果),在此回转条件下重力及切应力对细胞产生的影响会降至最低[7]。MSCs长至融合后,消化细胞接种于盖玻片上,随后置于6孔培养板中,调整细胞密度为2×105个/孔;贴壁后上回转仓,将爬片插入到特制的Fixing铁架上,每个铁架相应放入4个玻片,置于小室,加入培养基(37℃,10%低糖DMEM);拧紧盖子安装至回转器上,整个回转系统放置在 37℃恒温培养箱,以30 r/min旋转回转48 h。NG对照组所有操作相同,即爬片后入小室,但小室不上回转器。

1.2.4 移植瘤荷瘤造模及实验分组

选择3~4周龄雄性小鼠,每组6只。依据免疫应激抗原的不同分为4组:PBS组、A549组(A549裂解获得WACs)、MMG组(MMG干预后MSCs裂解获得WACs)、NG组(NG干预后MSCs裂解获得WACs),实验组为MMG组,余3组为对照。NG组与A549组小鼠每3天接受1次皮下注射瘤苗刺激(抗原液加PBS共2 mL),2周后(共5次)进行肿瘤荷瘤造模。PBS组每3天接受1次皮下注射2 mL的PBS,2周后荷瘤造模。整体实验流程详见图1。

图1 实验流程图

1.2.5 A549皮下移植造模及肿瘤测量

1.2.5.1 造模 获得复苏后3~4代A549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接种小鼠上肢下方(腋窝下)皮肤。

1.2.5.2 测量 按皮下肿瘤体积及形状进行动态观察,接种后分别于3、6、9、12 d观察肿瘤增长,测量最长径与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公式为V=1/6πab2(a为长径,b为短径),单位为毫米(mm)。并在12 d处死小鼠,切下肿瘤,电子秤称量肿瘤的重量,单位为克(g)。

1.2.6 HE染色及PCNA的表达

12 d获取肿瘤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

1.2.6.1 HE染色 切片蒸馏水漂洗入苏木精染色,酸水及氨水中分色;自来水冲洗过蒸馏水;分别入酒精中脱水,伊红染色液染色;脱水、透明、封固。

1.2.6.2 免疫组化 二甲苯脱蜡,入3%H2O2浸泡10 min抗原修复,5%BSA封闭,加一抗,4°C过夜;PBS冲洗,加上HRP标记二抗,然后37°C孵育半小时;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

1.2.6.3 结果观察 倒置显微镜下,伊红淡染示细胞浆,胞核被蓝色复染记一个完整细胞,在此基础上记录HRP标记(褐色沉淀)记录阳性细胞数,于10倍下观察,分别取3个视野后计数平均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4.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MG干预MSCs的细胞形态和增殖情况

在NG组(正常对照),爬片1d即可见较多细胞贴壁,呈纺锤形和多角形,可见细胞核;而MMG组采用MMG干预后细胞出现“圆形”改变,细胞间距增大,排列稀疏。见图2。本研究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于第3、6、9、12天分析OD值,具体见图2;提示MMG可影响细胞增殖。

2.2 MMG上调MSCs的WCAs抑瘤作用

本研究分别获得NG及MMG条件下MSCs的WCAs,以WCAs刺激小鼠获得免疫应激模型,同时以A549细胞及PBS行实验对照;其中阳性对照组的WCAs抑制最强。3 d时,4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肿瘤产生。6 d时,A549组未观察到明显的肿瘤产生,PBS组体积[(45.5±16.4)mm3],MMG组[(19.03±6.5)mm3],NG组[(26.4±9.2)mm3],与NG组比较,PBS组增大(P < 0.05),MMG组减小(P < 0.05);与MMG组比较,PBS组与NG组均增大(P < 0.05)。9 d时,A549组未有肿瘤产生,PBS组体积[(83.5±12.6)mm3],MMG组[(26.7±5.9)mm3],NG组[(57.7±10.2)mm3],与NG组比较,PBS组明显增大(P < 0.05),MMG组明显减小(P < 0.05);与MMG组比较,PBS与NG组均增大(P < 0.05)。12 d时,A549组肿瘤体积[(6.03±1.21) mm3],PBS组体积[(138.7±9.4)mm3],MMG组[(41.9±8.1)mm3],NG组[(79.7±12.4)mm3];与A549组比较,其余组别移植瘤均增大(P < 0.05);与PBS组比较,各组体积均减小(P < 0.05);与NG组比较,PBS组明显增大(P < 0.05),MMG组与A549组明显减小(P < 0.05);与MMG组比较,A549组较小(P < 0.05),PBS组与NG组均增大(P < 0.05)。见表1。

12 d处死小鼠切下移植瘤进行称重,PBS组[(892.3±10.6)g],NG组[(458.7±21.6)g],MMG组[(315.6±18.5)g],A549组[(114.2±16.7)g],与A549组比较,其余组别移植瘤均增大(P < 0.05);与PBS组比较,各组体积均减小(P < 0.05);与NG组比较,PBS组明显增大(P < 0.05),MMG组与A549组明显减小(P < 0.05);与MMG组比较,A549组较小(P < 0.05),PBS组与NG组均增大(P < 0.05)。见图3。

表1 MMG对MSCs瘤苗抑瘤体积的影响(mm3,x±s)

注:与PBS组比较,#P < 0.05;与NG组比较,P

与PBS组比较,#P < 0.05;与NG组比较,P < 0.05;与MMG组比较,P < 0.05;与A549组比较,*P < 0.05

图3 MMG对MSCs瘤苗抑瘤12 d质量的影响

2.3 MMG抑制移植瘤区PCNA的表达

获取12 d的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PCNA组化染色(图4a),并HE染色,可以看到均匀分布的腺癌细胞,胞浆红染(图4c);其表达均数为:PBS组为(122.3±0.1)个,A549组为(31.6±0.1)个,NG组为(77.5±0.1)个,MMG组为(60.2±0.1)个。与PBS组比较,其他组PCNA细胞均降低(P < 0.05;与NG组比较,MMG组、A549组PCNA细胞降低(P < 0.05),PBS组升高(P < 0.05);与MMG比较,A549组PCNA表达稍低(P < 0.05),NG组与PBS组均升高(P < 0.05);与A549组比较,其他组表达均升高(P < 0.05)。见图4。

a

a:PCNA的HRP染色图(10×);b:柱状图分析,与PBS组比较,#P < 0.05,与NG组比较,P < 0.05,与MMG相比,P < 0.05,与A549组比较,*P < 0.05;c:HE染色(10×)

图4 瘤体PCNA表达情况

3 讨论

肿瘤组织的异质性与其去分化属性高度相关,系指在某种情况下,一些细胞失去它所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呈现未分化特征,这些属性其实就是胚胎属性[9]。病理学家经常通过评估比较靶细胞与本体组织的胚胎属性标识该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细胞越接近于胚胎属性其恶性程度往往越高[10]。正是这种肿瘤起源的探索[12],人们猜想采用胚胎组织或可实现肿瘤的预防接种,然而此类探索一直未得到有效突破,直到近年来干细胞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真正地论证了干细胞瘤苗的肿瘤预防接种作用。

2009年Li等[2]首次采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s)作为免疫种子,发现其对结肠癌株CT26的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后又有学者发现ESs对肺腺癌细胞的移植瘤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抑制机制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sponse,CTLs)上调高度相关[11]。由于伦理及培养条件的显著ES地肿瘤全细胞疫苗的研究面临许多挑战。

近两年,本项目组对成体干细胞――MSCs的免疫抑瘤作用进行了探索,发现其同样具有抑瘤接种作用[3]。研究证实,MMG可使得细胞呈现巨大改变,那么是否可以改变其WACs特性呢?本文旨在分析MMG作用下,MSCs的WACs作用改变的情况。本项目之所以构建A549组源瘤模型,是源于20世纪肿瘤WCAs“专职”免疫抑制的假说[10],采用干细胞对其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间接比较MSCs的抑瘤作用;另对于肿瘤的预防可能更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在重力消失的情况下,组织、细胞会产生与正常地球重力作用下迥异的结构与功能,并且研究人员已经利用这种差异推行在组织工程学中[16],而其模拟方式,无论是一维、二维或三维,都是选择合适的速度进行回转来最大程度地减轻重力的影响[17-18];本研究团队长期进行细胞空间动力的研究,以二维回转培养为主,反复验证其结果可靠[6,8]。本次研究中,将MSCs采用MMG干预48 h后通过X线裂解获得WCAs;较之正常对照组,MMG组的抑瘤作用提高。本研究显示早期接种3 d的肿瘤增殖无明显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至第6天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学者曾分析了ESs肿瘤增殖改变情况,发现疫苗接种后随着时间延长,肿瘤抑制愈明显;并深入分析不同肿瘤负荷程度下干细胞瘤苗抑瘤的差异,认为低负荷组肿瘤抑制效果更为显著[15]。本研究切下移植瘤分析其重量和形态学变化,发现质量的改变与体积的改变同步,提示肿瘤内部尚未存在空洞或液化等干扰因素,但是需要进一步采用小动物影像摄像进一步证实[16]。PCNA在细胞增殖的启动上起重要作用[17],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敏感指标[18-20],本研究发现,MMG组PCNA的表达较NG对照组更低,提示肿瘤抑制率提高。本研究初步分析MMG可提高MSCs全细胞抗原的抑瘤能力并可直接抑制细胞增殖。

在获得这些初步数据后,更多的疑问摆在面前,MSCs抑瘤的作用是否也与CTL作用有关?MMG是否也是通过该途径的变化发挥其作用的?MMG是否有长效抑瘤的作用,是否能触发机体长效的免疫“记忆”。因此,此后本项目组将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endoza PR,Specht CS,Hubbard GB,et al. Histopathologic grading of anaplasia in retinoblastoma [J]. Am J Ophthalmol,2015,159(4):764-776.

[2] Li Y,Zeng H,Xu RH,et al. Vaccination with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generates a broad spectrum of immunological and clinical responses against colon cancer [J]. Stem Cells,2009,27(12):3103-3111.

[3] 李静,陈军,李秀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全细胞抗原干预肺癌细胞系A549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2):4-8.

[4] 李静,陈军,钱彦方,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全细胞抗原干预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15(4):610-613,621.

[5] 李静,陈军,钱彦方,等.红花苷对模拟微重力下细胞迁移的作用[J].中医杂志,2013,54(1):55-58.

[6] Braunecker S,Douglas B,Hinkelbein J.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in microgravity-a simple mathematic estim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for space environment [J]. Am J Emerg Med,2015,33(7):920-924.

[7] 李静,陈军,钱彦方,等.模拟微重力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着斑形成及整合素表达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9):5625-5630.

[8] Stadtfeld M,Maherali N,Breault DT,et al. Defining molecular cornerstones during fibroblast to iPS cell reprogramming in mouse [J]. Cell Stem Cell,2008,2(3):230-240.

[9] Jabari S,Meissnitzer M,Quint K,et al. Cellular plasticity of trans-and dedifferentiation markers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J]. Int J Oncol,2009,35(1):69-80.

[10] Kuppers R. The biology of Hodgkin's lymphoma [J]. Nat Rev Cancer,2009,9(1):15-27.

[11] Yaddanapudi K,Mitchell RA,Putty K,et al. Vaccination with embryonic stem cells protects against lung cancer:is a broad-spectrum prophylactic vaccine against cancer possible [J]. PLoS One,2012,7(7):e42289.

[12] 季晓昕,李铎,李非.微重力反应器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4,27(3):161-164.

[13] 杜挺媛,张舒,曹新生,等.流体剪切应力对模拟微重力下MG-63细胞骨架系统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25(4):235-238.

[14] 戴钟铨,李莹辉,丁柏,等.回转对COL1A1-EGFP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科学:C辑,2004,34(1):68-74.

[15] Dong W,Du J,Shen H,et al. Administr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generates effective antitumor immunity in mice with minor and heavy tumor load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0,59(11):1697-1705.

[16] Savai R,Langheinrich AC,Schermuly RT,et al. Evaluation of angiogenesis using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in a xenograft mouse model of lung cancer [J]. Neoplasia,2009,11(1):48-56.

[17] Whittom A,Villarreal A,Soni M,et al. Markers of apoptosis induc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alcohol dependence [J]. Alcohol Clin Exp Res,2014,38(11):2790-2799.

[18] Birey F,Aguirre A. Age-dependent Netrin-1 signaling regulates NG2+ glial cell spatial homeostasis in normalgray matter [J]. J Neurosci,2015,35(17):6946-6951.

[19] Whittom A,Villarreal A,Soni M,et al. Markers of apoptosis induc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alcohol dependence [J]. Alcohol Clin Exp R,2014,38(11):2790-2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