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合作学习 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知识观作为一种后现代的知识观,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知识观的审视与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合理的建构,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思想

1 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一件东西,是不能传递的,那么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脑袋绝对不是空着准备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教师不能忽视这一点,而应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当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2 知识的不确定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纯粹地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现,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进行不断地变革、深化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说”。

3 知识的情境性。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和外部世界分隔开来,因为意义构建依赖于外部的环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大多是依据所经验的情境来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如果抛开外部世界的情境,那么我们研究的只是抽象的智力,这种研究是不切实际和没有研究价值的。因此,知识应和它发生和联系的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使知识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在知识和世界的联系中构建意义。

二、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1 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切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收知识到主动地构建、创造知识的转变。以此来审视生物教学,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地位就要发生一定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学习方式上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思考与实践。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思考与体会。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说教,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自主构建知识的快乐,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

2 注重合作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建构主义认为构建知识是一种群体性活动,要重视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协商。因为面对某一知识,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知识的认识会相对丰富些。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的互动的交流。在合作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交流互动,应尽量避免个别学生支配互动交流过程而其他学生没有实际参与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走下神圣的教坛,充当“管理者”“顾问”以及参与者,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对话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按照建构主义中知识的建构性和社会性观点,开展生物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就很有必要了。

3 实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评估方式转变。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性,但并不意味着是终极答案,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更真实的答案。所以生物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即不应该把注意力只放在“结果”上,而应该注重探索知识的“过程”。目前的生物教学就必须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移,要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弄清它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关系,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范文第2篇

一、关注生活与数学的差异,立足学生视角有效进行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这起源与提炼、抽象的过程中,成人的认识与孩子的认知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应该知道的情况,事实上孩子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而是在老师进行反复练习和强调中,得以模仿和模式化的一种结果的呈现,这种“习得知识”的学习,在高年级的学习以及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一线老师重视的地步。

学习“等分除”的时候,二年级学生对于“每一份同样多”的认识是存在着很多的疑惑的,因为这一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很多实际情况是不太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和文字语言描述力求准确、清晰。首先,对于“每份同样多”的认识可结合分配时公平与不公平进行对比,形象认识,从而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有效挂钩。生活中“每份同样多”有的是规定好的,如物品单价。但规定中又存在差异,同类物品会由于规格不同、配置高低、类型不同等,从而使得单价也有所不同。这对于成人来说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但孩子不同,他们的认识比较单一,往往在不明确的情况下,对于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而无从下手。例如,王老师带了10元钱去商店买了5本笔记本,平均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作为老师,肯定这5本笔记本的单价是相同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有买练习本的经验,但现在的练习本的品种实在太多了,每次买的都不一样,价钱自然也就不同。受到这一经验的干扰,简单也就变得不简单了。如果不让孩子明确“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你让他如何解决问题?又如,在推理题中,4个李子和1个苹果的重量等于1个桃子的重量,2个苹果和1个桃子的重量等于13个李子的重量,一个桃子和几个李子的重量相同?如果不让孩子明确每个李子一样重,每个桃子一样重,每个苹果一样重,又如何推理?再如,速度、工作效率、平均数等的认识,这些数量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通过数学化后提炼出来的表述一般水平的统计量,只有从这样的视角让学生去认识、理解,他们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接受统计平均每月的参观人数、每月的家电的销量,有的时候还不一定是整数的情况。

二、关注数字与数量的差异,立足学生认知有效进行教学

从一年级开始认数时,就一直遵循从小到大的顺序,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到几百、几千、几万……,甚至是亿。孩子们感受着数字越来越大,大多数孩子到几百、几千、几万就没有办法去体会、感受和描述了,只知道反正就是很大很大。正是这些认数教学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认知、体验和强调,对后面学生对于数量的学习和应用产生了副作用。特别是当数值比较大时,对于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很多学生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课桌的桌面面积大约是400( ),很多学生认为400这个数已经“很大”了,所以要选用小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如何抵制这些副作用?

教师可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经验。如教学质量单位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大象在用鼻子卷1____(后面的单位覆盖住)的东西卷不动;小马驮着50____的东西欢快地走着;小猴子一手拿着300____的东西抛上抛下。这些数字的大小和大象、小马、小猴子本身的力气的大小产生了很大的出入,此时孩子们对后面的计量单位会充满好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学习、体验,数字和数量的区别在这样的对比情境中,不再是单一的,互相牵制影响的,而是互补的,印象会更为深刻。其次,可将有联系的数量进行转化,把不太熟悉转化为熟悉的去感知。就像前面提到的课桌的桌面面积大约是400( ),如果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去度量,一直感受到400个面积单位,不要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此时,可将面积的度量转化为长度的度量,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如果是400平方厘米就相当于长20厘米,宽2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用这样的转化和排除法,很快就会找到合适的计量单位“平方分米”。还可以借助操作缩短数字和数量的差异。如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可分割成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数字1000可以说很大了吧,但1000立方厘米大家都可以玩于股掌之间,这种落差如果不去操作一下,怎么可能消除呢?这时,大家可以去摆一摆,沿着长可以摆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这样的10排,一层可以摆100立方厘米,沿着高可以摆10层,一共是1000立方厘米。所谓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在数量之间联系的迁移中迎刃而解了。

三、关注数量与分率的差异,立足学生难点有效进行教学

在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发生这样的情况:小芳有45张邮票,比小华的邮票多■。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学生错误解答为45-45×■或45×(1-■),不难发现学生是把“小芳比小华的邮票多”想成了“小华比小芳的邮票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呢?追根溯源,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这类问题之前,接触的都是大、小数量的比较。在老师的一再指引和强调之下,已经非常理解了“大、小数量的相差量”是一样的。如“男生人数比女生多6人”就是“女生人数比男生少6人”等等。在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熏陶下,学生对这样认识已经根深蒂固,于是在解决分数问题时形成了负迁移。

打破这一现状的结点在于对“分数的意义”的全面、深入的理解,作为教师要未雨绸缪,提前在这里下足功夫。很多教师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都是重于形式,在“看图(图1)写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后,就开始让学生对照图和相关描述进行“诱导”,从而概括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有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至此,教者就认为学生已经理解单位“1”了,从而自认为“顺理成章”地搬出了分数的意义。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了形式和表面上,因为单位“1”的内涵是多样的,由此引发了同样一个分数的内涵的多变性。为此,我们可在学生初步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先进行纵向比较——看图(图2)写分数,然后质疑“这些图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写成3/4?”学生这时会很快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

图1

图2

不管一块饼、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是八枚棋子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里都把它们看成了单位“1”,只要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3份的数都可以写成分数3/4。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涂色部分虽然都可以写成3/4,但由于单位“1”不同,所以每个3/4所对应的“数量”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是无法比较的,初步体验分率与对应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实际应用中注意点。其次是进行横向比较——看图(图3)写分数,然后质疑“同样是两枚棋子,为什么写出来的分数却各不相同?”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每幅图的单位“1”不同,

图3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范文第3篇

我们的教育能否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在学生离开学校,离开老师,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一个班级的管理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培养。在班主任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能够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从而使班级进入自动化的管理状态。这是我进行班级管理的一个目标。借鉴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经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在些基础上构建起班级自动化运行模式。

1、发挥集体智慧,制定精细的班规班法

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应该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接一个新班,在新学期伊始,我首先做的事情是带领全班同学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有关校规校纪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发动全班同学参与班规班法的制定工作。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教育都明白作为学生在学生、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在初一入学不到一周时间,经过集体讨论、修正、补充,全班同学共制定了86条班规班法。这些都是班级同学中某个人提出来后,全班同学讨论认定的。班级一旦通过某个同学的班法,在这一条后面要写上他的名字,今后就由这名同学负责检查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什么漏洞,有人钻“法律”的空子,再定期进行补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的班规班法不符合实际,就集体通过取消这一条。制定完班规班法后,再集体研究违反了班规班法应采取的处罚措施。经过集体商议,一是谁违反了哪一条就要根据情节轻重写出500至1000字的说明书,同时接替负责检查这一条班法的同学,由违反的同学进行检查监督全班同学的执行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监督检查其他同学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改正某一方面缺点的能力,最终经过一段时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为班级、为同学或者是老师具体做一件好事,以弥补自己的错误。在学生不断做好事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向上的意识,同时体验到助人的乐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全班执行班规班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班级有了班规班法,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事事都有要求,人人都有事做。人人既是班法的制定者,又是执法者。这样长期在班级实行下去,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同时对学生走向社会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也具的特殊的意义在班级管理中,我采取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法。班级58名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小组长负责检查、监督、指导、帮助本小组的同学执行班规班法。同时和本小组中表现相对较差的同学组成互助组,在学习、纪律等各个方面给与必要的帮助。常务班长负责定期检查各个小组长工作开展情况,对小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班级的每一个同学,在具体负责检查自己提出的班规班法,管理好自己在班级承担的事物的同时,有机会轮流做值日班长,负责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班级干部,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具体负责相应的事物管理。班干部、小组长采取月聘任制。学生先自愿申请,然后经过个人演说和答辩,最终由全班同学集体表决确定人选。这样能够保持班干部的良好形象,把相对较高素质的学生选入班干部队伍。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充分发扬民主,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样选出的班干部在同学心目中才会有威信。在班级管理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以多种身份,多种角色去体验生活。换个位置,换个角度,都会激起学生心灵中新的东西、新的意识,有效锻练学生的多种才干,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对班级纪律松散、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我从不采取强硬的手段要求他们改正自己,而是想方设法让他参与班级管理,在班级中找一件能为之事,让他去做。这样也避免了无事生非。当这样的学生真心实意想为班级做点事情的时候,在不断为班级做事的过程中,会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增强。如,每一周我都要集中检查班级后进生所有学科的作业,每一学科我找一名完成作业最不认真的同学作为科代表,定期为我收作业。在把作业送给我的时候,自己先检查一遍。完成不认真要返回,重写。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些最不爱完成作业的同学,作业写得都很认真,科任老师也很满意。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极负责任。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管理能力,班主任只要细心挖掘,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其发挥作用,班级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优秀班集体的促进者。

2、调动学生保持参与班级管理的持久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课堂氛围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全球传媒类唯一具有中国化的新兴专业,其发展速度之迅猛可通过最几年不同高校争办次专业现象可见一斑。新兴传媒艺术专业不比其他老牌艺术专业(主指音乐、体育、美术)拥有那么深厚的专业办学历史、那么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以普通话艺术语言表达为外在承载形式,教授给学生包括:1、进行播音或主持的基础创作能力;2、采编、制作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能力;3、出镜采访、写作能力等。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在整体教学规划实施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准备、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取得包括学校、学生、社会三方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下。如果学生无法真心喜欢上你的课,就会出现厌恶的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学生荒废了大学四年的打好青春,成为人生阴影。因此,播音与主持专业需要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用以来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笔者这么多年在高校的任教经验认为,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从以下四方面条件:

一、构建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课堂良性互动的氛围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师生互动、智慧摩擦的有效释放之地。课堂上良性互动是形成较好课堂氛围的突破点,需要师生共同完成,也就是需要师生相互尊重和理解。作为传媒类学生,他们与天俱来的独特性格:开朗、大方、好动、任性、喜欢问问题、不喜欢循规蹈矩,这些对于作为此专业教师的我们来说,应该懂得理解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等都需要我们去理解,要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因为有了学生而存在的,试着用多角度参与他们的思维活动氛围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带领他们看清事物本质,把他们的思绪引导到课堂上来,这就需要课堂上积极的良性互动;作为弟子(学生)来说,更需要尊重自己的老师为培养学生,在教书育人上所花费的良苦用心,应该静下心去体会作为老师的那份对学生的"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状态,和老师一起达到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共鸣"。只有在教师与学生两方相互理解、尊重,不断交流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和真挚的师生之情。

在整个教学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老师与学生所在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必然会出现意见不能统一与摩擦。在一般本科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中这些意见不能统一与摩擦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1)学生进入学校的思想态度不端正,报以得过且过的态度。老师应该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注意学生的言行、时时关怀、因材施教。(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因为想要照顾整体,更想重点抓"苗子"培养,可能会出现学生误认为的老师"偏心"。对此情况,首先老师应该用平等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同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有不同程度的侧重,训练强度可适当做调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需求。但必须强调的是在做法上不能偏激。(3)由于如今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一般进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个性较强、思维活跃度高,容易造成课堂上态度比较散漫,更易激发师生矛盾。当矛盾冲突出现时,老师应首先沉着面对,授课方式更应及时做出调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静下心听课,思路回到课堂之中,老师需要用极大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才能确保整体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

二、构建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创新专业教育教学理念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有了六十多个年头。但现今,此专业的现状是: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普遍存在过于陈旧的现状。随着时代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时代,更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培养成具有创新性、多素质综合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面对学科的发展、面对人才培养核心的转变,迫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而这种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需要师生间的密切配合,革新专业教育教学理念。

三、构建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作有效支撑

许多专家都认为,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就应是一全才,能触类旁通。这话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作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迈入新时代,特别是现在学生进入90后,个性张扬、一般不服输、有才的孩子越来越多。笔者发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尤为如此,这对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挑战,你要站上这个专业的讲台,你必须做到:

第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进入高校等于进入一个虚拟战场,因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技能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科,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经常进行总结、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因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促进学生对你的敬佩之情,同时才能加深互动交流。这样的经历会使教师具有事实创造性教学的兴趣,更容易在课堂上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以情感人,以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经历也会有利于教师保持年轻心态、不断探索,使学生更能专注于专业的学习。

第二、作为教师,课堂为自己的主要阵地,你得站稳讲台,课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安排与设计,需要把每一堂课程都当做精品课来进行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就同学们感兴趣的某一重难点展开讨论,良性互动,掌控好整节课的节奏,只有这样的讨论才能有灵感的迸发、有了灵感就一定会有活跃的话题,而教师思维的活跃程度就在于他自身专业能力的体现。

四、构建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升华

课堂以为的实践活动是升华融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之外,在校大学生必经的一个过程就是--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关注他们,既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测也是增强师生之情的一个较好方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大多以在广电传媒行业内,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反馈回教师处时,这既是对教师的充分信任,同样也是对教师平时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真正上直播做节目与在校模拟演播室做节目的心态把握和前期准备要点是什么?如不是学生提及此问,教师也无法仅仅在课堂之上能讲清楚。也就对教师及时更新平时课程教案,不再只就一般化问题、理论上的问题进行单独教学,而是将播音与主持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接受更多、更全、更实用的最新知识,使他们能学以致用,增强他们在业内的竞争力,树立自信。这个过程,也会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

五、结语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环境;网络信息;创新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建构主义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对许多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行为,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发展,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已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经济为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独的书本知识以及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更加适合于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建构主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也称建构——阐释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它是对客观主义的批判,它有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人

论和方法论。建构主义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20世纪皮亚杰、杜威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应用于学习和课堂教学,为建构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般表现为认知的建构主义、社会的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对教学影响较大的是认知的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并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哲学观,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先导者,认知的建构主义代表者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基于原来知识基础上的重新构件与升华。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别,具体表现在: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对事物的意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通过合作学习,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但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传递知识的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创建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应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协作对于学生收集资料,对问题的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意义的最终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辩论,共同完成的一定任务,从而对问题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协作与沟通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学生、专家。

3.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学习的协作过程中,学生间对同一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体验和理解,他们之间协商、相互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可以说,交流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社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就是指事物或问题件所构成的内在规律间的联系。

二、建构主义在职业技术教学中的融合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适应于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

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社会实践性。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基础上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基础上的,它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它的知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升华“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知识的累积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知识的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职业技术教育所具有的这种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特点,恰恰符合了建构主义知识观。

(二)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性适合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性理论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和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的。“它主要强调个人建构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下建构的,因此所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它强调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真实性任务中解决的问题,带有责任感;同时,由于任务本身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样性,具有挑战性,因此,容易激发起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情境性的学习呈现了知识的复杂背景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职业技术较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许多知识需要在实践和技术操作中加以巩固和深化,如市场营销、装饰设计、机械制图、等一系列专业中的课程都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些知识的获得如果只依赖于课堂的教学环境,必然要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因此,建立适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十分必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现场勘测等手段获得相应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使他们能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中,激励学习者自我反思,完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而不断汲取各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三)信息网络技术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的平台,使之成为可能

建构主义的教学和学习理论,自产生至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但建构主义的影响在上半世纪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教学和学习理论也颇受人们的争议,其中的焦点问题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问题。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信息网络的出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教育也带来新的变革,为建构主义的实施提供了有利平台,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为网络信息时代的知识的自主构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可以说,建构主义和网络信息技术二者之间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关系,这种关系为自主学习或创新学习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所呈现的特点与优势可以满足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以及认知多样化的要求,为建构主义的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信息技术为学习的提供了丰富资源,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充分的扩展,学生的学习正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探索和研究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优势,满足了建构主义的诸多要求,它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为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效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习不是被动的,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通过练习、强化所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而获得知识,形成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运用认知技能控制他的认知理性”。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充分地了它的技术作用,即效能工具作用、信息工具作用、情景工具作用、交流工具作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充分发挥各种学习工具作用的同时,尤其重视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和智能伙伴的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告诫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对职业技术教学的指导意义

根据目前职业技术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的现状,寻求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培养方式迫在眉睫。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产业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有沟通、协作能力,对知识的终身构建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主义教学模式。

(一)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能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有所认识,能够自觉地安排学习计划并能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内容,对材料信息具有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三)确立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的探索中,通过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身能力,在相互交流的中,学会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学会理解和宽容,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四)建构主义模式所建立的新型师生观,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更为复杂,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承担学生的工程技术指导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接触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建构主义提倡的近于真实得教学“情境”创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使校企联合办学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实现成为可能。实习和实训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不断地参加实践才能够学以致用,发现能力的不足;而企业通过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不仅带来新的劳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论观点,增强了企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