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法改革

土地法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法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法改革

土地法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土地地产权制度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健康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就是以“共有产权(集体产权)为中心过渡到有限制的私有产权(土地承包权)为中心。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行为和监督问题,降低了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强了制度的有效性。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这种产权制度安排的局限性日益凸现。

1.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

中国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集体到底是指哪一级,法律规定则较为含糊。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必然导致上级集体随意平调下级集体所有土地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对农民土地产权的随意侵害,必然降低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承包经营权的内涵不充分、不明确

正是由于承包经营权是一残缺的使用权,才导致了集体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村集体随时调整农民的土地;政府乱征用农民的土地;村集体非法出卖村集体的土地等。

3.土地承包期不稳定

中央明确指出,土地承包延长30年不变。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的土地承包期常常被打断,不断地被调整。频繁调整土地的承包期,造成土地经营周期的人为缩短,是造成农民不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进行粗放经营、掠夺式经营,而非集约经营的根本原因。

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有关土地产权的法律法规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但土地产权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尽人意。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二是无法可依。三是法律法规的内容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

1.兼顾公平与效率

若只顾公平,对土地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细分,则土地的可持续性就无法实现。同样若只顾效率,对农民的“成员权”则必然会出现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

2.能够有效地克服外部性

外部性有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之分。由于农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使得农民的土地权利不断受到乡村集体的行政性干预;由于缺乏地役权,使土地使用者可以“以邻为壑”,给他人造成“外部”性;以及由于农民缺乏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而对土地进行粗放、掠夺性经营,对土地所有者(乡村集体)造成了“外部性”。所有这些都损害了农地的可持续发展。

3.能够有效地克服搭便车行为

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以家庭经营为单位,就有效地克服了“搭便车”的行为,降低了监督成本,解决了监督问题,使农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因此,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土地产权制度应该继续坚持。

4.能够有效地克服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根据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正是由于农民预期土地会不断被调整,才引起他们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粗放性经营,而不注意用养结合,致使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土地的生态环境。也正是由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不稳定,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致于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地征用农地。

三、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明晰和规范农地的所有权

1.1耕地所有权。耕地的所有权应归属于生产队。这符合合作化以后农地所有权制度的传统;易于为农民所接受。

1.2非耕地的所有权。由于林地、草地、荒山等的边界不易界定,同时便于管理,一般应划归村集体所有;原来乡镇办果园、林场、草场等从持续利用出发,其土地所有权应归乡镇集体所有;原来乡镇办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占用的土地应归乡镇集体所有;村办企事业单位和基础设施占用的土地应归村集体所有。

1.3明确农地所有权的内容。

2.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

从目前我国农业的特点来看,就总体而言还未走出以公平为中心的第一阶段,但我国东部和中部部分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到以效率为中心的阶段。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向以效率为中心的农地制度过渡。

3.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最根本的就要明确、规范、稳定农地使用权,使之成为类似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一种权利。为此,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建立起使用者的农地产权制度。在这方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第一,长期稳定农地使用权。第二,农地使用权作为一种产权(或物权),其完整性应包括农地的占有权、独立经营权、收益权、转让权以及租赁、抵押入股、转包、委托经营等自由。第三,农地使用权可以继承和赠与。第四,由政府颁发同样的农地使用权证书,并建立起农地使用权的登记、获得、转移等法律程序。

4.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制度,第一,必须确立农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第二,要规范农地流转的形式。第三,要规范农地流转的法律程序。第四,要建立必要的中介机构,为农地的流转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评价等咨询服务和法律服务,以实现农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5.尽快建立现代农地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现实的许多土地产权都没有上升到土地法权的地位,有的虽具有土地法权的地位,但没有发挥出法律的威力,以致于土地产权的有效保护机制难以形成,土地产权运用的随意性到处可见。因此,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对维护土地产权的运行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土地法改革范文第2篇

一、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

1.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农村学校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环境很熟悉,只要善于积极发掘,利用有效的发掘方法,就可以将其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1)横向发掘。地理教学中,由此及彼,相互比较,能深入地了解乡土资源。如教学农业时,可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本县东部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本乡在本县西部以种植水稻为主?学生经讨论后认为东部石山区面积广不利种植水稻,西部小块的丘陵平地适宜种植水稻。因此,种植水稻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是土地平坦。由此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角延伸至广西龙胜、国外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如何充分利用梯田发展生产,说明平坦的土地对种植水稻的重要性。另外,引导学生探讨北方和青藏地区不适宜种植水稻,与家乡的自然条件相比,是因为家乡具备了种植水稻的另两个重要条件——具有丰富的水和热量资源。

(2)纵向发掘。有些问题较抽象,如果由表及里,逐层递进,更能剖析乡土资源的发展规律和原因。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可用手电筒做直射、斜射引起光线强弱变化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并探讨家乡一天里哪个时间人影最长和最短?气温是怎样随人影的变化而变化的?家乡哪个季节正午人影最短,光线最强,气温最高?原因是什么?哪一个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与太阳照射有什么联系?结合有关图片思考,这时在北极圈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何?过了这一天,家乡昼夜长短和正午人影长短如何变化,为什么?至于地球运动引起其它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可以利用以上方法顺水推舟发掘,可谓水到渠成。

(3)经纬网式发掘。将上述横向和纵向相互交织发掘,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乡土资源。如初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在北回归线附近后,可以进一步认识家乡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属于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夏季炎热多雨昼长夜短,冬季低温少雨昼短夜长,春季温暖白昼逐渐变长,秋季凉爽白昼逐渐变短;家乡还在亚热带范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地区和东南丘陵地形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等杂粮,零星种植大豆、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家乡以农耕区畜牧业为主,饲养水牛、猪、鸡、鸭、鹅等。

2.人文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农村发展的历史和过程,产生了人口、民族、宗教、文化、科技和风俗习惯等鲜明的人文资源,这都是亟待开发的一笔巨大的教学财富。如在“世界的人口”教学中,组织学生计算家乡的人口自然增产率,把家乡多年来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变化情况相比较,再根据目前的人口增长情况,预测今后家乡资源、环境的变化,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实际意义。

3.区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把乡土地理贯穿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可,达到认识的升华。如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习香港人避开地窄人稠、境内多低山丘陵的劣势,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维多利亚港等条件,发展多元化经济,成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引导学生把家乡与香港比较,探讨家乡自然条件的优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创造一个现代化的农村,为家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二、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案例

土地法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 管理制度改革 措施

Abstract: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tect the land rights of peasant is the foundation to coordina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rural land will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aced with the fierce land competition between rural area with urban and argiculture with industry,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measures to protect farmland. The former imperfect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caused a lot of conflict of land, resulting in serious waste of rural land with low utilization. And in expropriation of land, a variety of land rights competition occurred occasionally, even the frequent large-scale illegal land use. The imperfect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not only suppresses the people's interest in land, and also causes some coordination in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rural land;management system reform;measure

中图分类号:D9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合理的分配土地问题,是协调我国的城市、农村、与工业规划的基础。按照我国的土地管理的现状分析,理清关于土地现状的思路,推动土地管理的改革,使原来不完善的制度得以修正。让改革的指针落实到每个农村、每个城市、每个工业上,使其对于土地的规划也更加完善。对于农村土地管理的改革,科学的分析了我国的国土资源形势,通过系统的总结分析我国这30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造就了如今的改革方案,指导了农村土地管理的方向,对于以后的农村土地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一个目标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良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农民的权益,合理的配置安排土地使用,统筹城乡发展,为建立新农村新形势建立良好的基础。通过产权的稳定管理,来保护农村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对使用者使用用途的严格管理,来管制用地的各种建设,防止土地资源浪费以及违规的操作。通过节制用地来控制用地的资源,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利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严格的控制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节约用地资源,保护土地所有者的个合法权益.在改革的推动下,提升我国的农业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粮食的生产率,进而提高农民的收益.以建立良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农民权益为目,标,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措施

农业的生产是人们粮食的主要出产地,民生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人口众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多,因此对于实施耕地的保护措施是非常最要的。一些人对于耕地没有进行粮食的种植而是开垦实施建设用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持续缩小,这样不仅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粮食问题造成负担。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及发展。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小,有些市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不足一亩,站在了国际警戒线的边缘。面对这样的严峻现象,实施耕地保护措施势在必行。面对现在的种种现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严格的执行保护耕地制度。

对于耕地的保护是实施各项农业事项的前提,不管实施什么制度,对于耕地的保护都是必要的,要达到耕地数目不减,质量不下降的标准。在对于农村的标准的改革中,国家设定了建立基本农田制度,将一些灌溉设施好、水土保持好以及分等定级高的农田进行特定的保护,并设定为基本农田。对这些农田要进行特殊的保护措施,并且除了国家规定的建设外,其他一切用地建设都不允许,并且对于土地拥有者要进行农田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三、严格控制节约用地

土地法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制度 改革 经济 现代化

土地制度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土地归属权限和土地利用权限的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国家对于财富和资产进行管理的一种体现。我国的土地制度一直处在变革的状态中,经过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目前,已经过渡到新的战略改革阶段。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转型有重要的联系,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为了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就需要争取实现土地利用的最大化。本文从最新的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的相关问题。

一、土地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所有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土地纠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所有权有两种,一是国务院的全面所有权,二是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权,二者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生变异。另一方面是产权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由农村用地产生的,农村的用地产权界定模糊,农村土地的用地指标模糊,造成土地使用率的不足。

2、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制度改革要重视农民的利益。以往的土地制度改革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农民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经历土地制度改革时会考虑自身的权益问题,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需要重视农民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推荐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其次,土地制度改革需要重视用地空间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用外延扩张土地的方式实现,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土地制度改革要重视土地收益分配的公平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价值也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利益分配的问题。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协调好政府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社会会出现混乱,在具体的利益分配过程中要重点分析土地升值的因素。第四,土地制度改革要注意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清晰的认识到目前的机遇和挑战,要确保土地制度改革下土地价值的持续增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

首先,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更加清晰。土地制度改革的工作是复杂的,其中最基础的工作是确定土地的产权问题,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土地的产权也发生了改变,要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明确土地产权的执行者。确定土地的产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集体林权,农村房屋的所有权和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等。

其次,土地制度的改革,突破了国家的征地制度,通过土地发展权和跨区域交易的发展,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我国的土地制度促使大量的农村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既有农民自用地的转用,也有政府征用地的转用,农地转用制度具有一定的限制,虽然规范了农地转用的流程的,但也造成了城市用地和农地转用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形成了集体用地征地与国有用地征地价格不同的问题。为此,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了土地整治政策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确保土地交易的自愿性和市场性。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为改革征地制度和促进机体建设用地的入市。土地发展权和跨区域交易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矛盾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征地制度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来提高农民的收入,缓解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第四,土地制度改革,相应的配套制度也在改革。目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遇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财政利益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对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以适应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改革了财税的制度,通过调整土地的收益分配,用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发挥利益分配的市场作用,扩大增值税范围,增加城乡建设维护税和物业税。另一方面,改革了户籍的制度,户籍的制度要和土地的制度配套改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三、实现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式及方法

1、征地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市场化,要实现同等入市和同地同权,这就需要对征地制度进行完善,征地制度的处理方式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焦点,对于是否征地,如何征地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征地制度的改革需要不断的缩小征地的范围,要运用完善的征地程序和多元的保障制度,实现土地制度改革的落实。

2、促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规范化。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农村土地征地补偿的标准不明确,造成人民为了利益,私自建设地上附属物,导致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成本的增加,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因此,需要将土地的补偿方案规范化,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落实,实现土地制度改革的规范化。

3、构建多元化的补偿制度。目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实行的是多元化的补偿制度,具体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用土地作为补偿方式,二是为农民做好安置的工作,三是通过金钱进行补偿。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补偿后的长久性,因此,需要加入保留发展权的补偿方式,让农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减少征地补偿后续的矛盾。

4、调整工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的比价。发达国家的工业用地和房地产用地的价格比基本上是相同的,这种比例有利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大,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量的土地用在了工业上,造成城市内部和外部工业用地严重超出居住用地和服务性用地。而发展工业的用地被非市场配置的机制影响,造成了大量土地投机的问题。因此,需要调整工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的比价,充分的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的作用,调整土地的用地结构,调整工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的比价。

参考文献:

[1]陶然,汪晖.中国尚未完成之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挑战

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0 (2):93-123.

土地法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改革 农村金融体系 土地制度 维护农民权益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02-01

1、城镇化和农村金融现状

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高城镇化质量”首次作为重要政策方向被明确提出,这标志着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到达“拐点”之时,城镇化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人口开始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村落逐步被城镇所替代,相应的问题必然随之出现,那就是城镇化所要求的硬件和软件的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金融体系承担着为农村生产融通资金、盘活农村生产经营的输血功能,是制约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理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城镇化率要从47.5%提高到51.5%。金融发展亟需跟上农村城镇化加快的步伐。

2、城镇化改革和金融改革相伴随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即将拉开帷幕,金融改革要想取得大的进展必然首先要解决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所以城镇化改革的第一场攻坚战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土地制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然而城镇化改革出现却出现很多问题。

(1)现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不足。城镇化改革实际操作中耕地不能得到很好保护,地方政府为完成任务以及各种地方性原因会出现滥圈耕地进行基本建设,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给全国的耕地埋下很大的隐患;同时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不仅被征地农民受损害,低价补偿、高价出让,农民不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2)土地利益复杂,地权不明确。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中提及的“5年内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土地经营权的确定,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和依据。建立健全农地确权登记制度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减少和化解农村土地纠纷。

(3)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和规范制度。农村土地市场发育滞后,农地流转程序不规范。这是农地制度建设不完善的一个集中表现,导致了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使农户在遇到纠纷时缺少法律依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异,即土地抵押权限的不同,多数发展中国家为确保农村土地发挥社会保障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在允许城市土地和房产进行抵押流转的同时, 大都限制农村土地和房屋的抵押流转;同时相关机制措施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推广进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使农民仍然视土地为最后的生存保障,对金融机构行使抵押权时,农民将会产生失去土地和未来社会保障的担忧,从而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取贷款有所顾忌,影响该项业务的开展。

以上问题的出现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利益经常受损没有保障,使得相应的改革步伐缓慢,对于土地金融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3、相关解决措施探讨

(1)确认并保障农民的地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的关键。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等内生因素严重缺失,致使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与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户之间不能形成有效对接, 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失衡, 金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亟待转型。首先,农村金融一定要和土地挂钩,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难以实现其价值,譬如土地债券形式,发挥土地资本化的效能。其次,国家一定要扶持真正的农民自己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尤其是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三,完善农村金融有关的立法问题,创新土地抵押权制度,是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3)借鉴国内外试验和结合国内特色的试点,总结经验予以逐布推广。像深圳市的从最初的土地国有化,消灭集体土地所有权,到今天在尊重原有农民集体及个人土地占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开发中承认原集体成员的土地权益,并在补办手续后将之转化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最终消灭现有“国家-集体”或者说“城市-农村”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机制,实现土地资源在出让土地使用权基础上的市场流转和资源配置。放过权利争议,在城市更新中对既有土地占有利益给予承认和救济;先将房地分离,使土地限制的绊索不致伤害村民的房屋所有权。放过权利争议,在城市更新中对既有土地占有利益给予承认和救济,借腾笼而换鸟,此其一也。实在不得不涉及权利又无法土地确权的,就先将房地分离,使土地限制的绊索不致伤害村民的房屋所有权,此之二也。这两种做法,都回避了目前土地管理中僵化的强制性规定,在法律巨石的狭缝中寻找蜿蜒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63-66.

[2]刘祚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N].金融时报,2011-02-28.

[3]宋爱军.发展民间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J].发展,2008,(7):119-120.

[4]刘芬华.农村城镇化、异质性金融需求与金融产业结构调整[J].小城镇建设,2010,(7):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