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1篇

 

当代社会敬老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素质,大学生进行敬老会有更新的举措以及更有力度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的上升,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敬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表明国家应实现的目标,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来引导,否则,一切都无从实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方面的价值取向。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该四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及优越性,保障了公民权益。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公民个人密不可分,要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党巨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并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坚持的指导,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伟大的理论成果,坚持它的指导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实现我国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理论依据,是制定一系列政策的依据,只有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进一步彰显出来。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形成荣辱观,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及道德绑架现象的原因

 

(一)当代社会道德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总体道德风气较好,但仍存在不文明现象。总会有一部分人,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遵守公共道德,肆意破坏公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交车上为了一个座位而争吵,更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更严重的是存在道德绑架现象。道德绑架意指一些人,以道德作为借口,认为社会中资源多、有能力的人必须帮助资源少、处于不利地位的人。道德不同于法律就在于道德通过感染力和感召力提高人们思想水平,而法律是通过其强制性和约束力约束社会成员行为。道德绑架以强制性要求道德行为,失去了道德的应有状态。

 

(二)出现道德绑架现象的原因

 

首先,心理学上有一个种叫做“公正世界假设”的溯因机制,这种观点与以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相反,认为“善报必有善,恶报必有恶”,把充分当做必要,认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必然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具有了足以成功的品质,付出了能与他的成功相对应的努力;而失败的人也如此,一定是做了必然导致失败的行为,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由于这种心理我们在看到别人的不幸时倾向于寻找不幸者的问题,以求自保,在此种观念指导下根本没有道德而言。其次,所谓的流氓逻辑与强盗逻辑,流氓逻辑认为还会有比已发生的结果更坏的结果,所以目前的结果就是好的结果,以此观点来看就没有什么事是违背道德的。而强盗逻辑就是在流氓逻辑被揭穿时撕破脸,就算这件事情不好,但已经发生了,能怎么样。在这两种观念的指导下都难以发扬道德。针对这些引发道德问题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帮助社会公民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自觉践行道德。

 

三、大学生敬老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敬老现状

 

敬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孝”。从总体上来看,敬老现状比较好,对于自家的老人,大部分人在给老人物质供养的同时会注重精神上的慰藉。由于所处环境、思想观念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一部分学生认为“孝”体现在顺从,对老人言听计从便是尊老,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还是应当坚持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孝行出于主动,来自于对父母的尊敬,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密不可分。主动的“孝”更体现在独生子女身上。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赡养父母是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更加倾向于主动承担。而对于社会上的老人,很多大学生也能够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在“孝”得到弘扬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孝”成为一种功利性行为,对父母尽孝是因为父母首先养育了我们;“孝”成为我们做出一些选择的障碍,在自身的发展与对父母尽孝发生冲突时难以两全;农村所奉行的孝道教育观念是孩子应当无条件顺从父母,同时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可以影响几代人,这也是不健康的孝道观;孔子强调“仁爱”,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爱的观念,因此待人冷漠,不够关爱老人。第五,当代社会仍存在很多虐待老人、歧视老人的现象,这也是敬老主旋律下不和谐的声音。

 

(二)大学生敬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注重思想教育而缺乏行动。我们都具备浓厚的孝的观念,却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第二,敬老观念弱化。当代社会人们越发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在敬老方面更多地倾向于满足老人物质生活。我们走访过敬老院,大部分老人表示对目前的物质生活比较满意,而最缺少的就是精神上的陪伴。第三,敬老主动性差。虽然我国注重孝道观的培养,但教育要起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分不开的,所以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敬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受到了更高水平的教育,思想更加完善,进行敬老有更新的想法;社会对大学生有自觉的认同感,大学生敬老可以带动社会敬老风气的转变;各大学专业丰富,能够满足老人大部分方面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动用大学生敬老的力量,而让大学生产生敬老的观念,就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能够培养大学生接受孝道教育的自觉性,其次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发自内心进行敬老行为,真正考虑老人的需要,而不是功利性的养老。

 

(二)大学生敬老实践活动

 

一是提供生活必需品。有些老人生活困难,大学生可以力所能及通过兼职赚钱为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物品,满足生存资料的需要后才能让老人追求更高品质生活。二是开设兴趣班。由于儿女在外工作,出现很多空巢老人,精神方面极度空虚,大学生多才多艺,可以通过兴趣班丰富老人生活。三是开设心理咨询。随着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人极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大学生知识丰富,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及时解决老人心理问题。还可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座谈会,保障老人心理健康。四是举办文艺活动。大学生可以进行文艺汇演,同时呼吁老人加入,既能够丰富老人的生活,更有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五是举办健康讲座。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出于节俭不愿去医院就诊,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老人思想落后,有些生活习惯不健康,健康讲座能够矫正老人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能够进行的活动还有很多,无论什么形式,目的都是让老人更好地生活。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2篇

一、低年级智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低年级智障学生实践活动任务主要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内容,学校成立了“自我生活管理”和“内务整理”两个实践活动小组,主要活动对象是低年级智障学生。对于低年级重度智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耐心帮扶的方法。因为这些学生由于自身缺陷在用力的恰当、动作的准确、工具的使用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低年级中度智障学生,我们主要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扶的最终目的是不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边扶边放,先扶后放。例如系鞋带,教师先示范一遍整个过程,然后带领学生分步示范,先将鞋带穿在鞋头上的两个眼里,再交叉穿鞋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包办,并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最后打结时教师再多作指导帮助。这样反复练习,直到全部放手。对于低年级轻度智障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学校里是不多的),我们主要是积极引导他们独立完成任务。以穿衣服为例,先引导学生分别完成穿内衣、穿上衣、穿裤子、穿鞋袜的练习,再进行整体操作,重点让学生知道穿衣服的顺序和技巧。这样大量反复练习,直到学生能够独立、熟练完成穿衣服这项任务。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智障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劳动技能,提高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为将来能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了基础。

二、中年级智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与培养基本劳动能力相结合

劳动能力是一切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保证。智障学生由于大脑的残疾,使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传导神经受阻,导致他们反应迟钝,各种动作不准确、不协调、不到位。他们的劳动能力明显低于相应的生理年龄。为此,我在中年级智障学生中开展了培养基本劳动能力的实践研究,所依托的社会实践小组为“清洁校园”和“争当保洁员”两项活动。

我校中年级智障学生共有28人,其中女生有8名,男生有20名,残疾等级为智力二、三级。他们中除了智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学生。这些学生家长的学历层次不高,大多数是来自农村、从事低收入工作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生活大部分是比较困难的,根本不懂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和培养子女,很多都是包办代替,导致这些学生不但行为习惯很差,他们的劳动技能偏差也很大。基于这些学生的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为每名学生制定的目标本着“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原则,不让一名学生落下。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这28名学生中70%左右的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得到了运用,使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常对老师们说:“现在孩子在家能主动做家务了,看见地上脏了能主动扫地,桌上脏了也能去擦。”对于家长的肯定,欣慰之余我们感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多创设环境,多提供平台,提高智障学生劳动能力,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今后回归社会,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关键所在。

三、高年级智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动;教学;实践;能力

劳动课具有教育性、知识性、实践性、技术性和适应性并蓄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劳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无论是工具的使用,还是各项劳动的实际操作,只掌握其要领、操作步骤是不够的。例如教师教学生扎纸花时,课堂上教师只按扎纸花的方法,讲述怎样裁不同规格的红色软纸,怎样折叠,怎样用棉线从中间扎起,怎样把纸的两端剪成圆弧形,怎样拉开整理好――学生依照老师的讲述只记忆,不实践,条条背得很熟,却扎不起一朵像样的大纸花。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劳动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践。

有的教师认为实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学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学校没有实践基地、有的缺少制作材料、有的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教学等等。其实,实践未必都在课堂进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学内容不一定在一节40分钟的课上完成,可以用几天甚至几十天乃至几个月来完成,那么怎样具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实践的方式和实践的场所也不相同。

《制作小布袋》《常用绳扣系法》《钉钮扣》等教学内容,涉及的工具、材料简单,实际操作所用空间小,人人可以动手,讲授与实践基本上可以同步进行,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学生可以边听、边看、边实践,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蔬菜的种植》《除草》等种植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内讲授劳动知识。学生掌握了劳动知识,明确劳动要领之后,再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如果学校没有劳动基地,可以在课堂上讲授、到社会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又能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整理布置居室》《鸡蛋炒韭菜》|等家务劳动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照教材,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劳动操作技能,再布置家庭实践,把实践环节延伸到家庭,为了使家庭实践得以落实,可以统一制作劳动卡片。卡片的内容包括时间、劳动项目、技能要求。学生实践情况和家长的签订意见等。由学生和家长填写,通过卡片检验教学效果。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暑期实践;共性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改变了“等毕业实习”的传统做法,纷纷在暑期里自发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尽早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凸显了一些实践成效不佳、劳动权益缺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将使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甚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本文就这些共性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探讨,期待能够给有关各方予以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发展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自愿参加为主。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有:

一是通过父母、亲戚或朋友介绍到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见习。

二是由所在院校统一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到一些企业、乡镇进行考察,到敬老院和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担任短期的自愿者。

三是由所在院校推荐,学生自愿参加,到学校实训基地和其他一些大企业顶岗实习。

四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种媒体上的招工信息,前往应聘工作。

五是学生在家族企业实习或在家分担一些生产和家务劳动。

六是參加Q群组织的旅游活动或自愿者活动。

七是留在学校参加一些暑期校园建设工作。

统计显示,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许多学生受益匪浅。大部分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父母担当社会工作和家庭责任的不易,对自身的不足也有了一定的客观认识。这些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职业素养和个人品格意志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不少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修正了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就业做了一些前期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凸显的共性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肯定。但是,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凸显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集中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实习、见习机会不均等。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学生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尤其是行政管理、法律、文学、艺术等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基本找不到对口的实习单位。

2.学生的暑假实践活动主要以顶岗实习为主。许多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关系,参与社会服务和旅行等实践活动的机会不多。大部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企业顶岗实习,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几乎等同于暑期打工。

3.学生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国存在着的国营、集体、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等企业,各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各异,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条件良莠不齐。其中,在私营和外资企业顶岗实习,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节假日安排加班的现象,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学生在实习劳动中,普遍感到身心疲惫,体质下降。有的企业还延迟一个月发工资,致使学生假期结束还没拿到的报酬。这类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他们对就业产生了畏惧,身心的过度疲劳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4.实习专业不对口,劳动报酬低。在校大学生还未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无法独立担当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致使许多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致使他们的专业理论实践基本流于形式。尤其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基本没有选择实践内容、方法的机会,他们多数从事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如在工厂流水线上组装零件、在餐馆打扫卫生、上菜,在酒店前台收银等,这些工作不但劳动报酬低,而且工作的技术含量也不高,没能使大学生发挥知识与技术上的优势,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5.假期实践活动时间过长,学生没有条件学习和进行自我提升。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以致顶岗实习的学生大部分假期都在企业里劳动,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学生失去了认真思考、沉淀知识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更没有坚持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创新能力的初衷。

6.盲目择业,过于看重报酬,忽略实践活动的意义。一些大学生急于摆脱学校和家长的束缚,尝试独立自主地生活,将社会实践活动视为暑假打工。在选择实践活动单位时,他们只看报酬,不关注工作内容和环境,盲目择业,被一些不良企业雇佣,人身安全和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还有一些学生在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就职,总日耳濡目染一些社会不良习气,心灵受到严重的污染,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浩然正气。

三、解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性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多年培养而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接班人,是我国各行各业的新鲜血液。在大学毕业后,他们将很快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齐抓共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条件。

首先,社会各界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前,不少人认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应该自己去面对一个真实地社会,去亲身体会社会优胜略汰的自然法则。他们应该象其他就业者一样,依靠自身努力,学会立足于社会。然而,这些将在读大学生等同与普通就业者的想法,忽略了在读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即1.大学生刚刚迈入成年人的行列,无论在身体和心理上,可塑性很大。因此,大学时代是他们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思想道德、学习、工作等方面予以他们正面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走弯路,错失成才的机会。2.在读大学生基本没有兼职工作,是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成年人。他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技术,为未来的工作做好知识和技术储备。他们的暑期生活还需要家庭供给。人们不能要求他们象其他的就业者一样,就业赚钱。他们选择实践活动的方式不应以劳动报酬的多少为依据,而是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的机遇为依据。

其次,国家相关机构,应将保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纳入工作内容,采取相关措施,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制度化、正常化、正规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问题。

实行实习单位资格审批制度,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管理体制和安全措施符合规定的单位进行考核,要求接受单位在大学生见习、实习的岗位、技术专业培训、实习内容和待遇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并给予合格的单位予以注册,由劳动就业部门向社会公布,供大学生自主选择。由此解决学生实习、见习机会不均,专业不对口、人身和劳动安全无保障的问题。

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积极协助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安排一些部门,接待学生参观、见习。如,法院有计划地开放申述厅,安排前来见习的法律专业的学生参与上访人员的接待工作。医院可以安排护士学校的学生或医学院的学生在前台服务区工作,为病人测量血压、填写病历等。汽车制造厂安排汽车设计专业的学生到生产流水线去观摩。使管理、设计、法律、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实地考察和接触未来的工作,激发他们担当社会责任的热情。

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公园、著名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旅游区、风景名胜区和体育场馆,使经济能力有限的大学生群体也有机会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他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人生观、道德观、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导,从而培养他们报国之志。

第三、高等院校担负着培養大学生的主要责任,应全面支持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它并入就业指导课程。学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实践单位、实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如,开设实践活动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准备,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有能力去探索、去创新。

学校辅导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及时协助学生解决难题。监督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引导他们在思想上锤炼自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

学校要设法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在假期里适当开放食堂、图书馆和部分学生宿舍,让学生有机会留校工作、学习和研究,有机会在本地参加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考察本地的风土人情、到科技馆和博物馆调研,到本地企业、事业单位见习等。

第四、学生家长要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做好后勤保障和思想教育工作。家长要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经济上予以大学生必要的支持,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打工挣钱,自己解决生计问题。要避免学生盲目顶岗劳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家长要鼓励大学生,因地制宜,就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服务,回馈父老乡亲的抚育之恩。在暑假时间的安排上,家长要引导学生纵览全局,做到工作、学习、生活都兼顾,既要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又要预留时间与家人团聚,增进与家人、家乡的情感,还要注意锻炼身体,坚持文化学习,积极进取,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沈永新

参考文献 

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范文第5篇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

林杉杉指出社保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教学方法欠灵活等主要问题[4]。实际上,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来看,上述问题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有三类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包括: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低;考试模式同教学内容适应性低。

(一)三种教学方式相脱离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处理多变的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传统讲授教学方式、实验实践方式、自主学习方式三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5]。传统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所有课程都以讲授为主,但有些专业课程具有相当程度的实务性,这些实务性知识的应用具有实践性与灵活性,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因此,讲授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课程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各个学校都高度重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且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建设,购置相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软件,与企业联合对学生进行实训,但是却没有针对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同教学目标与要求容易出现错配现象,往往实践内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此外,一般情况下,除了课堂以及实践课之外,老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关注较少,学生也难以自己主动阅读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专著,校园内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活动更少,这也使学生难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在课外,学生几乎不会自主认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实践课上表现也不积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部分原因是整个学校教学及学生培养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师生对话、讨论为中心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在短期内作出改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记,老师习惯于讲授,学生自然就没有兴趣参与教学;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对未来就业低预期的影响,学生往往只关注有助于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课程、知识、技能而学习其他非本专业的课程而对本专业缺乏认知,缺少兴趣,因而在课堂内较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就更少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了。在实践实验课上,学生的参与度也不理想,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地对待本门课,特别是到企事业单位现场观察或者进行社会保障的相关调查时,态度并不认真,敷衍了事。这部分与教师的要求及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有关,还有部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此外还与实践实验课的考核方式有关。

(三)考试模式的适应性低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是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目前为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考试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闭卷考试,而且考试内容偏重于记忆型的知识,对实务型与实践型知识的考查较少。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听课积极性差,只在考试前两三周内死记硬背,即使有些学生考试的分数可观,但也不能说明他的实际动手能力就强,或者能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不能充分代表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好。实际上,考试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而且还可以通过考试来拉动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5]。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的设计与考试内容的选择应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不应只有闭卷考试这一类模式,考试内容也不应只重点考查课程内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考查分析能力与研究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与教师教学情况,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一)分类教学,实践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1.课程知识分类首先,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分为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两大类。理论性强的课程中原理、理论占主导,强调知识熟记、理论推演。实务性强的课程中实务技能占主导,强调职业应用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性课程的内容并不全是理论介绍,也含有理论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工作制度等实务型内容。实务性课程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实务性知识,也含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本质等理论性知识。因此,要具体把每一门专业课程不同的教学知识按照理论性与实务性知识进行分类。其次,按每门课程中教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行分类。重要性一方面指理论的经典性、应用广泛性,另一方面指实务性知识在工作中的价值性、必要性。每门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差异将导致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有所差异。2.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分类实践实验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一种可按照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技能实践、研究实践三大类。认知实践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本知识点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但并不需要深入的学习,也不需要严格的考核;技能实践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以及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这种实践要求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并不需要牢记书本知识,只是专业业务技能一定要达到基本熟练程度,需要较严格的考核;研究实践则要求学生以写调查报告及论文为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书写能力,还要具有独立研究能力,能够自己组织、调查、探索新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知识性质与重要性的不同以及不同实践形式的差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模式不仅应具有差异化特征,而且是讲授与不同实践实验教学形式的某种组合,如图1所示。I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也低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主,认知实践为辅。而II区对应实务性高但重要性低的课程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为辅,认知实践为主。认知实践包括案例讨论、参观实践、社区活动、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一般情况下,这类实践时间短,主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III区对应实务性高且重要性也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技能实践为主导,讲授与认知实践为辅。技能实践主要包括视频观摩、专家讲座、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践。这类技能实践时间相对较长,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实践。比如,针对金融保险、社保业务经办,可以采取企事业单位实训实践,也可以观摩金融财务、社保业务处理等影像资料而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V区对应实务性低且重要性高的知识,教学模式应以讲授与研究实践为主导,认知实践为辅。研究实践主要包括学科竞赛、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这类实践必须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会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与教学效果,实践时间也相对较长,既可安排学生集中实践,也可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单独参与。比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农村老人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问题可由学生进行调查,撰写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在这些实践形式中,有些实践活动既可用于认知实践、技能实践也可用于知识实践,而属于何种类型的实践则关键是要看实践的具体内容,内容较浅,属于认知实践,反之属于技能或研究实践。比如,在这些实践实验形式中,如果视频观摩的内容只是一种介绍性的图片或影片,则是认知性实践,如果其内容是较详细介绍专业技能或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与社会调查写作的,也可以是技能实践与研究实践。还有专家讲座主要是借用校内外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专业人员来给学生作报告或讲授知识,如果偏于一般性的专业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介绍,那么则是认知实践,如果是详细介绍较深的专业技能或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则可以是技能或研究实践。社会调查如果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求学生撰写一般性的调查报告或总结,则是认知实践,如果要求学生对调查进行提炼研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逻辑性的、有较强说服力又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论文或调查报告,则是研究实践。因此,针对同一形式的实践实验活动,教师可据教学内容、时间资源来决定具体的实践实验内容。

(二)考试模式创新在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整体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的同时,也需要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考核作出创新来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做到与完善的课堂教学内容及整体教学模式相适应。这种考核创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实践实验教学的考核对于认知实践并不需要过多的考核,关键是技能与研究实践的考核。技能实践中,重要的技能需要严格按照正常考试制度进行,比如,学生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精算软件测试,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进行上机测试,甚至可采用专业证书来代替或通过第三方进行考核,而对于无法进行精确考核的,比如角色模拟,可以写实习报告,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对实际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分。对于研究实践的考核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写出十分出色的论文,但是可要求学生能完成一份书写规范、思路清楚、数据真实的实习报告与调查报告,根据报告的质量评分。这些实践课要算作单独一门课,单独计分,不应与讲授成绩进行综合计分,不合格者要重修。2.理论教学的考核传统理论教学的考核所采用的题型以记忆型为主,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于实务型的课程而言并不适合,而且不同的课程知识又是技能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组合。因此,无论是何种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考核,都要有灵活性强的实务类题目,而对于实务类知识主导的课程,开放类、灵活性的题目应占主导。这样,可根据每门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题型,但总体上尽量以案例分析、论述题、辨析题等开放性题型为主,而不是以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等封闭性题型为主。由于开放性题型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答案并不标准,获得高分只凭记忆知识是无法达到的,关键是要靠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外要自学积累。这样通过开放性题型的设计迫使学生能主动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广泛涉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为了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效地解决现阶段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及对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一个方向是应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组合,加强实践教学,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实验教学,使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同时也要相应地对考试模式进行完善,便于考试模式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