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1篇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供稿

7月25日,由市科协、市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台盟上海市委、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共同筹办的“玩转科技、点燃梦想——2013沪台青少年科技夏令营”主题日活动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左焕琛出席开营仪式,宣布“玩转科技、点燃梦想—2013沪台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开营并授营旗。市科协巡视员钱之广出席开营仪式并授分营营旗。

此次夏令营旨在通过交流活动和科普场馆参访,使沪台青少年感受科技的奥妙,激发他们走近科学、参与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培养其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树立以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梦想;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增进沪台青少年的交流、合作与友谊。

除了共同参与主题日活动外,由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具体实施的市科协分营,为来自沪台两地的小营员们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内涵的活动。沪台老师的科技制作课,教他们如何运用身边简易器材,创新、设计、制作别具巧思的小作品,通过动手,了解科学原理。期间,两地青少年还参观了洋山深水港、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等科普场馆。

宝山区科委(协)举行“我的绿生活”评选表彰大会

宝山区科协供稿

8月13日下午,由宝山区科委(协)、区教育局主办的“我的绿生活”评选表彰活动在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圆满落下帷幕。大会集中表彰了优秀科普PPT、环保时装秀“最佳设计奖”、“爱科学、学知识”反黑板报获奖选手,以及荣获本次活动的优秀组织单位。此外,对在2013年宝山科技节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个人、优秀项目予以了表彰。宝山区科委主任施永根、庙行镇镇长徐佳麟出席活动。

宝山区“我的绿生活”评选活动作为宝山区科技节(活动周)的品牌活动,2013年已进入第二个年头。今年,“我的绿生活”评选活动依然延续了“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秉承着向公众倡导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生活态度。活动得了宝山区教育局、宝山区少科站、宝山区反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共收到229件作品,在73件入围作品中,评选出了优秀科普PPT、环保时装秀“最佳设计奖”,另外还在科普村、居委中间开展“爱科学、学知识”反黑板报评比,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松江区小昆山镇关爱老年人,高温送清凉

松江区科协供稿

七八月,上海连续出现了超过39℃的高温酷暑天。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社区的老人们是否安好,成为了大家最关心的事。为此,8月12日,松江区小昆山镇党委副书记邰才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薛明在社事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上门探望了小昆山敬老院的老人们,关心他们的夏季生活,并送上防暑降温用品156份。

在了解到敬老院提供了空调间供老人活动,并发放盐汽水等防暑降温用品后,邰才富副书记又询问了老人们的饮食、身体状况,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合理搭配膳食,多注意老人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安然度夏。

随后,邰才富副书记一行又来到小昆山镇居家养老服务社,慰问了在高温天仍坚持为老人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员,感谢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为社区和谐稳定做出的贡献。

青浦区首个科普主题公园活动室向市民开放

青浦区科协供稿

日前,青浦北箐园科普活动室举行揭牌仪式,来自夏阳街道和盈浦街道社区居委的科普干部以及新青浦科学商店暑期夏令营的学生近50多人参加了活动。区科委副主任、科协副主席唐金龙,区绿容局党委委员、绿化署署长龚海明等领导出席。

龚海明署长介绍了北箐园科普氛围营造和科普活动室的情况。据介绍,2012年初,区科委、科协与绿化署不谋而合,设想在北箐园内建设科普活动内容,并由区科委、科协形成布置方案,陆续在园内添置科普设施,与原有的各类绿化和设施相映成趣、互为补充。经过两期的建设,青浦首个科普主题公园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科普画廊宣传区、科普互动展示区、健身步道功能区、低碳景观实践区和科普氛围烘托区五大主题区域。

北箐园的无间桥内设置科普活动室,分展示区、体验区和阅览区,配有20件流动科技馆展品、20面科普智慧墙和500多册科普书籍,日前已向市民免费开放。

今后,北箐园的科普文化内涵将不断深化,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内容不断丰富,真正让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科普的魅力。

崇明县新海镇接待新村乡假日学校的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实践活动

崇明县科协供稿

8月以来,崇明县新海镇科协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的辐射作用,先后三次接待新村乡假日学校的中小学生120多名参观新海知青广场、新海镇规划馆、新海科普体验室,让他们现场感受新海建镇以来的创业奋斗史。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龄化;介护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0-0103-03

2011年10月笔者参加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援助、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岗山旭川庄联合举办的老年介护师资学习,并到日本实地实践26天,参观了日本先进的介护设施,熟悉了介护技术,掌握了“爱天敬人”的服务理念,感受到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从制定到现在的10年时间里,解决了日本老人介护问题,使老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我国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不同,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的保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的介护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介护队伍,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均由护工完成,而护工大多数是来自边远地区、由农村的农民和少部分城市下岗工人、退休职工组成,年龄40~65岁。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无一技之长,整体素质偏低,并且政府无法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且易出现哄抬价格的现象。只有规范护工队伍,培养专业的介护士才能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安享晚年。

1 日本老年介护现状

1.1 先进的介护理念

“介护”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日本老年人福利法中,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势人群,包括不能完全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1]。介护的理念就是尊重被介护者的意愿,充分发挥其残存功能,帮助自我价值实现,为其提供生活支援,从而达到提高被利用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2],充分发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最大价值。介护人员对利用者的每个动作进行评估,根据其残存的功能设计各种辅助利用工具,如让老人使用专用的刀叉来切菜、炒菜、做饭等,根据残疾程度不同制作成不同的餐具,让老人自己完成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生活动作;而不是像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照顾老人就是要呵护备至,尽量不要老人动手做事,否则视为不孝;虽然这些动作对利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他们要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体力,但每天坚持,既可保存剩余功能,同时也增强了老人的自信,减少了介护人力资源的投入。

1.2 先进的介护设施

日本敬老院很多老年设施都实现了自动化,轮椅、助步器厂家根据个体量身定做;为了满足卧床老人洗澡的需求,养老院配有可升降的浴缸,介护员只需要用躺式滑板将老人平推至浴缸中间摁下开关,浴缸自动升至所需高度,同时会有温水自动冲洗,按摩;马桶也是自动的,大小便后只要摁开关就会自动进行会阴冲洗,然后暖气烘干,卧床者也有卧式便器;减少了介护员的体力消耗及人员的投入。

1.3 完善的介护保险制度

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3], 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2004年开始实施介护保险制度[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保障老人利益,让老人颐养天年。

1.4 培养了专业的介护队伍

1987年日本只有25个学校培养介护员,到目前已经有500多所学校培养介护员,受过专业培训的介护士60多万名,以后每年还有5万名介护士诞生,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

2 我国培养介护人员的必要性

2.1 人口老龄化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5],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3%。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占14%为老龄社会,占21%为超老龄社会。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以及老年生活质量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6]。借鉴日本政府通过培养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介护队伍来完成对老人的日常照顾,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的社会养老和医疗问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介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2.2 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增加

根据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经历半个多世纪,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预期寿命已悄然增长至74.83岁。据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有望达到77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生育率的控制,老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增大,需要得到生活支援的老年人口必将增多。

2.3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历来是养老的一个主要的载体。家庭养老是中国居民的传统养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及大批农村青壮年及子女进城就业、居住,膝下有儿好防老的观念在逐渐淡化,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均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何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居家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养老模式无疑符合我国养老的趋势,是目前我国养老的必然选择。

2.4 劳动力供小于求

我国现在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很多发达国家都比我们老,但我国是一个老龄化速度最快、新出生人口、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这三个人口之间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的国家,劳动人口从供大于求到供小于求,出现家庭用工困难,造成市场上出现的非专业护工哄抬价格的现象,使老年护理成本飞速上升,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无法承担老人的护理费用。

2.5 从业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

统计数据显示,一名专业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30位70~75岁的老人,但只能照顾9位80~85岁的老人。至于85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平均每4人就需要一位专业护理员。从现在前瞻性地看未来,我国将需要800万~1000万专业护理人员,而目前拥有合格养老护理职业证书的人不过30多万,差距相当惊人[7]。

2.6 家庭结构小型化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过去是几个儿女养两个老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一对夫妇要照护4~8个老人,使家庭养老成本增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承担,另外我国失独家庭日益增多面临养老困境。

2.7 介护工作滞后,老年护理呼唤介护士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专门的介护士培训学校和师资,无一本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无系统的课程设置,介护学也还是依附在护理学的范畴[8],还没有明确地将介护工作从护理中分离出来,在临床上主要是护工承担介护工作。老年人感叹养老院难进的同时,养老机构也床位紧张,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护理人手少,无法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招聘有为数不少的护工,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上岗,也只能从事替老人喂饭、洗澡、翻身、倒尿盆之类简单的体力劳作,在老年介护工作中偏重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而忽视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9]。替老人量体温、测血压、清理褥疮、口腔清洁、插管护理、吸痰等护理工作,还是得由护士来干。护工护工,“护”几乎为零,护士护士则“工”大于“护”。一面是护士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一面是护工不能全方位提供到位的服务。老年护理成为困扰养老机构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协调和解决,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就大打折扣,培养介护士已迫在眉睫。

3 我国培养老年介护士的思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照顾,介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启动老年护理员资格培训是减轻家庭负担、维持老年人正常生活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最佳措施。如何培养一批专业的介护人员来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开展介护士的培训工作。

3.1 短期培训

通过以赴日本学习的介护人员为师资力量开办介护培训班并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介护注册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院有老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进行为期3-6个月的规范培训及资格认定,合格后由劳动仲裁部门颁发合格证后持证上岗。

3.2长期培训

在高等或专科学校开办介护专业,统一编写教材,通过招收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经过系统的3~5年的中等或高等教育,与考护士执照一样参加全国执业统一考试后方可上岗。

4 小结

4.1 建立系统的老年介护制度和服务体系

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养儿防老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但有些老人的老观念已经在悄悄的变化,去养老院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老人的选择。目前我国介护现状与人口老龄化和介护需求极不协调,发展老年介护事业,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只有建立专业的介护组织机构,将分散在民政部门、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卫生中心、保姆市场等多方面的介护资源整合起来,进行专业化介护人员的培训、晋级、考核、从业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介护行为。

4.2 提高国家对介护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

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老年介护士,派遣去发达国家引鉴介护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介护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介护研究,培养老年介护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总之,老年介护事业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介护事业新模式,使大多数老人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是社会的责任和政府的义务。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我国的老年介护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熊仿杰,袁惠章. 老年介护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16.

[2] 王君俏. 老年介护理念的探讨[J]. 现代护理,2007,13(6):549-550.

[3] 胡颖辉. 日本老年介护及其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启示[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7):80.

[4] 板野美佐子,小林恭子. 老年介护工作人员教材[M]. 岗山: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07:45-51.

[5] 20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8.

[6] 陈茜,张晓君. 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J]. 医药杂志,2003,24(2):64.

[7] 易智华,周聪发,何雪莹. 本科护理专业开设《老年介护学》课程的思考[J]. 护理学杂志,2008,23(11):51.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3篇

一、寻求生活的链接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生活的点,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尊重与理解》时,我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与邻居的关系之后引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在学生讨论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畅谈邻里,明理激情。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辩论图片供学生辩论:邻里小孩之间打仗,大人应不应该帮忙?邻居家衣服掉到楼下,应不应该帮邻居送回去?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邻里生活,如:“帮邻居收衣服”“帮助邻居劳动”“共同清扫楼道”等。学生在活动中真情拥抱生活,在参与中真心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气息浓郁的环境中,率真无忌地展露着自己的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使课堂凸显着生活气息。

二、把握情感的切入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教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也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过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一课时,为了实现“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这一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生活现象入手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餐巾纸和筷子的原料都是树木,我们在享受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在破坏森林资源。同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平常不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就是在为保护森林资源尽一份力。由于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容易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容易产生亲近感。通过大家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护行动方案,一个同学说:“我们要倡议全校同学‘告别餐巾纸’,提醒伙伴‘今天你带了手帕吗’?”还有一个同学说提议自制节能卡发给其他同学,进行节能环保宣传。”这样的课堂,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抓住游戏的落脚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把游戏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受到品德教育。在教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让我们手拉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一些具体事情,我通过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和谐的群体关系,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我设计的第一个游戏是“一指运球”,每人只能用一个指头将这个球从起点运到终点,每组选派四名队员,小组组员可以商量办法并选队员;第二个游戏是“蒙眼取物”,体现集体智慧与互助。第三个游戏是“接力传球”,组内全体同学都参与活动,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先把球传回来。三个游戏我都参与其中,及时捕捉教育时机。通过让学生总结游戏时的心情,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使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想办法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快乐,同时也使同学们在游戏中机体了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了满足,智力得到了发展。

四、拓展实践的开放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4篇

一、南芬露天铁矿职工思想基本现状

南芬露天铁矿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之一,是重要的钢铁原料基地,现有职工2571人。既承担企业发展的重任,又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矿山经历改革、改制、改造的过程,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显著的变化,企业意识、主体意识已逐渐走向成熟,并上升为公民意识。其特点表现为对个人生存权、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尊重的要求;对企业发展、公共事物的关注、参与和评判的热情;对现代科学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总体思想状况是健康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震荡,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职工思想状况表现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追求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利己主义的思想行为日益突出。二是职工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社会精神污染和丑陋现象的滋生蔓延,对职工价值观念、心理、伦理素质等影响不断加深,消极、腐朽文化已侵蚀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部分领导干部、贪污受贿现象,使职工对党的形象打了折扣。四是企业改制、结构调整加之利益、分配制度改革,影响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居家休息职工,离退休职工内心深处的失衡,失落感加深,使突发事件因素增多,群体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多渠道、多形式丰富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针对企业道德素质现状,采取措施,使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化、科学化。使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良心,使社会舆论与道德良心相互呼应,相互映照。为此,我们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利用多种方式、多种宣传工具丰富道德建设内容。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解放思想,增强职工爱企强企信念。创新理论学习机制,打造理论学习教育平台,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多层次、多方位组织职工群众进行理论教育培训,开展理论学习研讨。紧密联系职工群众的思想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理论学习保持制度化,系统化和常态化。使职工的理论素质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不断增强,紧扣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把职工群众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编写摄录制作大型电视专题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全矿进行视频宣传,以发展史实的形式帮助职工记住历史、珍惜现在,勇担责任、不辱使命,增强爱企,强企的信念。

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思想道德实施活动。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职工道德素质。要坚持不懈的开展争当文明职工和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职工群众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哲理的启迪、身心的愉悦、心灵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在参与中得到精神激励和思想净化。如运用“文明班组”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强化班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内容的规范,使岗位班组达到美化、绿化、软化、硬化标准,使职工生活在优美的工作环境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讲道德、守法纪、树新风、讲文明、塑形象”、“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业绩”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弘扬铁山精神,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先进典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深处获得共鸣。要高度重视典型的真实性,不生拉硬扯,无限拔高,使广大职工群众感到真实可信,可敬可学。要通过实施“典型塑造工程”,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先进典型,使不同行业的职工群众都有自己的榜样,都有自己的镜子,运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发动职工都来关心和参与文明创建,引导职工比学赶超,上下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一队”(文艺轻骑队)、一刊(本钢工人)、一报(本钢日报)、一台(矿山闭路电视台)、一廊(橱窗画廊)、一网(矿山区域网),全方位、多媒体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使劳模精神深入人心,在矿山乐园建立矿山劳模一条街,为半个世纪以来矿山涌现出的国家级劳动模范树碑立传,让劳模精神永驻矿山。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作为企业的决策层,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搞好了,为群众做出了样子,能够以德服人,领导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职工就容易接受,一个单位就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首先建立领导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检查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学用一致,知行合一。通过自学、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讲党课、专题研讨等形式,不断进行“充电”,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其次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干部道德素质高低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注重对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实现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企业有利发展

没有强烈的思想道德意识,就不会有过硬的职工队伍,要通过实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职工敬业、精业、创业的“三业”意识。

一是恪尽职守,树立起职工的敬业意识。敬业意识是树立职工道德观念的核心问题,如果一个职工对自我职业和岗位的社会价值与追求的个人价值能够达到一致的认识,那么职工就会产生良好的敬业态度,激发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满腔的热情自觉的、创造性的将本职工作干好。因此要教育职工忠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克服职业偏见,不断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事业心。

二是积极探索,树立起职工的精业意识。对业务的精益求精,是职业道德的更深一层的具体要求。如果职工对本职工作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知识不懂,或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工作就不会得心应手,就不会保质保量。所以职工不仅要追求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本领,更要积极探索,开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具备高超的职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本领,树立起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升华的精业意识。

居家劳动实践感悟范文第5篇

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和当今社会上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均相对脆弱的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上所有爱心人士关心的前提下,对厨房建筑设计当中空间布局所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出的一种更加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 倡导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无障碍设计将是老龄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因伤养病等各类相对弱势的群体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水平和集中体现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最常见场所,对提升社会每个参与人的素质,形成全民道德底线,具有促进社会良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无障碍设计 厨房 老龄化 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 06-0043-04

一 高龄者生活空间

老年人对住宅厨房需求的依赖要比年轻人高。从生理方面来说,老年人身体各部分机能逐年降低,所以对住宅厨房空间设计必须符合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心理学方面来讲,无障碍的基础设施,能确保老年人顺利进行厨房工作,从而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这样有助于建立老人的自尊心,并保证老年人平等生活权利。

我国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也缺乏自己国家的老年人人机数据。由于现在无障碍设计建设是直接引用发达国家的老人人机数据,所以并不适合我国老年人。而且在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跟国外的老年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立足于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才能真正为我国老年人打造方便且适合他们使用的厨房空间。

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老人主要依靠“社会养老”,老年人在经济上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福利待遇、环境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对老年人使用厨房空间环境有不同层次的设计。其中,在西方欧洲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烹饪特点,许多老年人住宅厨房是敞开式,开放式厨房,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而是客厅的沙发、电视柜和其他家具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趣的、多功能复合的生活空间。在美国和北欧国家,对老年人体工程研究和建筑设计的无障碍研究、室内设计等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已在实际的设计和施工的方面实现了应用,并走在世界的前沿。

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慢慢的也向西方学习,―方面是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另―方面是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而在日本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超过95%的老人在家里养老。日本进行全面和详细地分析老年人的生活,包括老年人发展特点和身心特点以及长时间厨房空间操作。在日本和韩国的厨房为开放或双厨房的形式,尤其是日本的厨房经常与家务间相连,是住宅厨房最强的功能空间,也体现了日本的先进技术水平的地方。在规模上,老人厨房的材料、细节的无障碍设计,并针对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进行设计。随着厨房空间的设计可以与生活空间转型发展,有效延长了厨房使用寿命。

我国住房建设的发展给老年人住宅厨房设计提供了很大建设性的帮助。在我国20世纪50~ 60年代,主要是“生存型”厨房为主,其特点是体积小、乱、差。70年代初至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条件提高,提倡“一户一套房”的住房格局,这种住宅面积过小。这期间引发了“实用型”为主的厨房,但缺乏实际科学性,配套差等设计不足,其布局以l形为主,L形为辅,厨房空间几乎无法改变。2000年以来,“以人为本”的设计居家住宅是良好舒适生活环境的基本出发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促使着老年专用住宅受到人们的关注,住宅厨房由满足“基本需求”向“舒适型”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根据发达国家的设计经验,制定了老年人住宅厨房的相关行业法规和设计标准。如我国建设部在1999年2月了关于《老年人住宅设计指南》的文件,提出为适应社会人口老龄化,保障老人的“安全、自强、健康、适用”的基本要求,还有《住宅建筑要求>也于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明确了老年人厨房建筑设计相关要求。中国教育部对《住宅厨房和卫生间建设》政策于2002年颁布。中国房地产住宅研究会和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合编的《住宅厨房》设计标准以及住宅规定的要求,确保使用住宅厨房的功能性和设计质量以及设计标准等关于住宅建设的无障碍设计内容。

我国初期时在老年住宅厨房设计中,制定规范和实践内容方面确实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在人体工学、面积和高度以及各方面的设计,都参照国外进行深化设计。如舒适实用绿色化和具有安全保障的方向发展,在住宅厨房设计中也会将人性化与科技、环保节能相结合。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亚洲等地区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老年人厨房室内无障碍设计规范,缺乏细致化、人文化以及科学化等现实差距和实际区分。只是简单地借鉴国外一些设计经验,而不是对本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身体状况等进行设计。因此设计时以适合中国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现状去设计中国老人无障碍住宅厨房空间。

二 高龄者无障碍厨房的定义及使用人群分析

2.1 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定义

老龄化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伤残人士在社会上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无障碍厨房这种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精神的科学设计得到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与支持,从容持续地发展,追求目标是要使得有行动障碍的人群甚至老年人群体尽可能消除由于身体不便所带来的行为影响,让其能尽量无约束并且同等地加入到社会生产中来,既能保障他们对现在物质文明的享受,也能保证他们对精神目标的追求及实现。

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使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显著,老龄人口迅速增加以及弱势人群切身实际利益被广泛关注下,提倡无障碍厨房空间和人性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它的设计主旨是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对厨房空间进行改进设计,结合人体工程学、绿色设计及设计心理学等相关原则,有效解除厨房空间的障碍,以及简易化厨房信息布局等方法,以减少厨房隐藏的风险,提高易用性,使其成为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并尽可能满足各种各样的使用人群,从而实现厨房空间设计人性化和无障碍化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 无障碍厨房使用人群分析

厨房是百姓洗菜做饭以及开展饮食的地方,但其实厨房本身就是一个各种与饮食相关功能的综合体。厨房的作用决定着要求使用者拥有一定的厨房设备操作技术和能力:如厨房里的日常操作常常是以手动操作为主,设施的功能和摆放不同,厨房的操作者还需要有一些读写能力和日常生活常识。拥有上述操作能力的操作人员均可以被涵盖在无障碍厨房的适合人群。

2.3 高龄使用者

2.3.1有关高龄者的定义和分类

依据当代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上的各种规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高龄人群划分为60~74岁为前期高龄者,75―84岁为中期高龄者,85岁以上为后期高龄者。各阶段均有所不同,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不尽相同,年龄越大的人即后期高龄者,生存能力也就越低。

当前关于老年人的区分主要有两套标准:即根据年龄的区分方法和根据身体健康程度的区分方法。

根据年龄的区分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划分的无障碍标准)

第一年龄段:较为年轻的老年人年龄段(59至72岁);

第二年龄段:老年人年龄段(73至90岁);

第三年龄段:长寿老年人年龄段(90岁以上老人)。

根据身体健康程度的区分方法(《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对老年人划分的行业标准)

能独立生活的老人:即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需辅助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老人。

需要辅助工具的老人:即日常生活不能完全独立完成走路、上下楼均需要拐杖等工具辅助的老人。

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老人:及日常生活完全不能独立完成,时刻需要陪护人员的老人。

因此,我们将无障碍厨房的使用者定为年龄在59岁-90岁之间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和大部分需要简单辅助也能够独立生活的老人。

2.3.2高龄者的生理、心理现象

高龄者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各部分机能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主要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感知能力退化、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对环境适应能力退化。而正是上述这些功能的退化和能力的缺失,是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厨房设施的主要障碍来源。所以,在厨房建筑的无障碍设计中,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上述老人的实际情况和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适用的无障碍厨房空间设施。

退休后生活圈以居家生活为主,生活环境的改变对老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老人们在退休后的种种特殊行为也是建立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从老年心理学角度来看,伴随时间的改变,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的退化及环境角色的变化,绝大多数老年人在心理承受上定然会产生些许不同于以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抑郁感。

老年人有自己对色彩喜好心理。调查结果表明,色彩心理与知识层次和自身修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高低有不小的联系,不同年龄、性别对色彩的抽象联想。如绿、黄绿、茶、黄、橙色、白会使得老人们有积极向上的生活联想,对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益处。总体而言,‘上了年纪的人更加喜欢素净沉着、含蓄稳重的色彩。”厨房有着各式各样的事务,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和烦闷的感觉,尤其是身体反应和体力较弱的老人们,更加适合采用给人快乐鲜明的暧色调,而不适合采用沉闷压抑感稍重的冷色调。

2.4 高龄者特征

退休后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一便是生活方式和所处环境的部分改变。从以前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状态转变为清闲娱乐的轻松生活状态,很多人都有强烈的不适应感,有的表现强烈的还会采取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其二就是社会日常的交往也发生了变化,主要的交往是以家庭活动和休闲为主。

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例并不相同。老年女性人口的数量略多于老年男性。据国外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当前老年女性人口比老年男性人口多出近464万多人,而这项研究还预计,在2060年将会达到最高,多3139万人。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多出的老年女性人口中65%-81%都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所以,我们应该以女性老年人口为主要参照人群来进行相关设计。

老年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会出现慢慢变低的现象。在对老年人住宅厨房空间进行无障碍设计时,应在老年人人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老年人人体测量信息情况,来设计规划出老年人在使用厨房时的空间活动尺度和厨房设备的合理尺寸等,从而设计出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无障碍厨房空间环境。

三 厨房空间现状分析调研

3.1 厨房空间现状概况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对厨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步看重厨房的舒适度、品位、美观大方、节能环保等综合品质,厨房已经成为代表住宅舒适程度、卫生指标的重要因素。社会观念的转变,使人们认为厨房除了烹制食物,还充满了生活情趣。现代的居家理念为“在厨房生活”,因此,厨房空间逐渐成为家居空间的主要成分,厨房是生活的主角这一理念中更是充分表明了厨房的重要地位。

现代厨房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的设计师Catherine于1896年分析了厨房操作环节,并提出能够将设计理论付诸于现实,认为厨房可以被设计为独自―人也能应付自如,人们不再需要负责家务的佣人。基于这一基础理论得到了观点,即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来实现最佳绩效,而在以后几年里美国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Christine Frederick于1913年在住宅领域引进了她的理论,随后传入德国,被更多建筑师所采用并体现在厨房设计中。此后,学科交叉现象开始出现,设计师在设计厨房时有了更大的设计范围,以品种进行分类的情况边缘模糊,生活与理性结合,艺术与思想交流,使得个性化厨房的理念首先在欧洲的橱柜界诞生。如今,“厨房生活”的理念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交流下又有了明显改变,更加注重时尚与传统风格结合,个性风格与时代气息融合,强化厨房空间的科学合理性等。

我国约有三亿家庭,约一亿户家庭居住在城镇。而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水平目前正由生存型向文明型转换。我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新的住宅设计规定,规定厨房面积必须大于或等于三点四平方米,厨房内应设有碗柜、炉灶、洗池、切菜台等,并对通风排气做出了要求,至此,我国居住环境开始转入文明型阶段。

3.2 厨房空间功能分析

厨房按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准备区域、烹饪区域和贮存区域三个区域;厨房按空间类型可分为封闭型、家事型、开放型、起居型;厨房按布局结构可分为一字形、二字形、U形、L形和岛形五种布局结构。

3.3 厨房空间的构成要素

厨房用具大致可以分为烹调工具、调理用具、洗涤用具、储藏用具、用餐器具五类。

厨房环境的组成除固有设备外,厨房的环境也很重要,如色彩、材料、光照、通风等。根据色彩,可以将厨房分为三种类型:单色系、对比色系、类似色系;在厨房中,地面、墙面、柜面和台面等都需要使用材料。

家庭生活中最大的空气污染来自厨房,且其中还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所以,良好的通风环境是厨房所必须的,不仅维护了人体健康和厨房卫生,也是厨房安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空气流通的厨房设备有抽油烟机、排气罩、排气扇等,保证厨房免受空气污染问题。

除以上环境外,厨房内还有一个隐秘的但必不可少的空间:各种辅助管道和电线等。管道包括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和暖气管道等;电线除连接电线外,还泛指各种电源插座、开关、各种计量表。

3.4 厨房空间的使用过程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可知,每天在一套厨房里发生的操作及行走次数约为三百六十次,而大多数家庭厨房的使用年限为二十年,所以在一套厨房里总共大概会发生两百六十多万次的操作和行走,且厨房里的操作大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弯腰、伸展、停顿与加速,这是与其他劳动和闲适散步所不同的。

每位家庭主妇为完成各种家务,需要在厨房里不断地行走,仅就厨房和餐桌之间的往返而言,就多达三十次,此外,家庭主妇还会行走到厨房的各区域去打开电器或做餐前准备等。由“绳线研究法”可以计算得到,家庭主妇平均每天在厨房各个区域共行走两百六十米,假设厨房的使用年限为二十年,难么她就在厨房里从北京走到了广州,近两千米的距离。其中,超过一半的行走路程同餐桌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放食物和餐具等;约五分之一行走路程往返于洗涤区域和餐具存放区,如洗涤碗筷和收拾碗筷时。

3.5 厨房空间主要问题

现有在使用厨房设备时发现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是设备的设计问题,设备缺乏简单易懂的操作方法,结果使操作者不能轻松应对,甚至可能会由于错误的操作导致严重后果;二是空间位置问题,安放、使用厨房设备时没有注重各个家庭的特殊生活习惯和需求,导致使用者在使用厨房设备时面临潜在危险。另外,厨房空间大多不宽阔,一些设备在使用时会改变厨房的可行走区域。综上所述,要想设计一套能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厨房,就必须将以上因素放入考虑之中,尽可能清除掉厨房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在研究橱柜使用问题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OWAS(工作姿态分析系统)的人机工程方法来进行分析。通过模拟各种工作环境中的姿态,OWAS分析了各种姿势的工作人员身体的受压情况,以此对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产品设计提出指导。对家庭主妇使用低柜的场景进行模拟再现,对不同姿态下人体受压迫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行台面操作的家庭主妇保持直立的身体姿势,身体没有受到压迫,所以台面操作的姿势是无害的:当家庭主妇使用低柜抽屉时仅有上半身略微向前倾斜很小的角度,不足90。,腿部呈直立状态,所以仅上半身受到轻微压迫,而下半身并没有受到压迫,所以使用低柜抽屉时的姿势也是无害的。

3.5.1高龄者使用厨房时存在的障碍

通过一种名为“AGE EXPLORER”(年龄探索者)的实验来模拟高龄者使用厨房的整个过程并发现其在使用厨房的困难。该实验由一种衣服来模拟体验者身体受限制的情形。实验者通过亲身了解年纪大的人在行动上的各种不便和在厨房中遇到的困难。实验人员在厨房进行各项操作,根据他们的真实感受,可以总结出老年人在厨房活动时的普遍问题,包括:第一,年龄大的人不再有熟练的身体运动,其行动、视力、听力方面能力都有下降;第二,老年人身体素质大不如前;第三,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减弱。

3.5.2轮椅乘坐者使用厨房时存在的障碍

对于具有下肢障碍的残障人士,需求的移动空间和限制的操作空间是最大的待处理因素。所以,我们以使用轮椅人的身体作为模版,用绘图的方式来形象描述、分析使用轮椅的伤残人士如何使用厨房及其困难所在。

经大量研究资料分析可得,使用轮椅的伤残人士在使用厨房时的常见困难有:一、轮椅使用者在移动空间和操作空间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同时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腿部和脚部的活动;二、轮椅上的伤残人士受清洗池、操作台面和灶台的布局影响较大。若三者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那么就会不利于轮椅上的伤残人士在厨房进行操作,增加其劳动难度。再如橱柜的位置和开合方式设计也对轮椅上的伤残人士有所影响。此外,常见的一般高柜和低柜,其高度和距离都不适合轮椅上的伤残人士,还有个别厨房设备,如微波炉和电烤箱等,其下端没有提供可以摆放食物、餐盘的载物台,这就极大加重了轮椅上的伤残人士从中拿取食物的负担,还可能出现不小心被刚加热的食物烫伤的情况。

四 高龄者无障碍厨房设计方法与实践

4.1 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原则

以老年人为核心,满足其多种生活功能需求和自身的喜好,尽可能多地提供方便措施让老人达到目的,同时注意安全性和舒适性。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用性,可以做一些合适且合理的使用规范和原则。由于老年人和伤残人士的身体行为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在制作规范和设计原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身体机能,尽量减少蹲、坐、起立等大幅度动作的转换次数,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疲劳和不可臆测的危险;还需要具有能够向用户起到提示指导的作用。

无障碍厨房要做到既无障碍又要保证其安全性,安全保障不仅仅要避免危险的发生,同时还要保证危险发生时的人员安全条件。安全的保障能力设计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危险的避免、危险的警示、危险的隔离。

在设计上做到消除空间障碍,在安全上做万全准备,在此基础上,厨房的人文化和人性化设施也是一个需要考究的环节。从人文化上,设计者需要知道所面对的对象是否身体有不便的特殊群体,所以设计出的厨房氛围应该适合他们的心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从人性化上,在保证通风采光等条件的情况下,任何便利的操作方式和渠道应该尽可能地提供给使用者,还有及时而有效的提示信息也能准确地传达,以及各种辅助工具也该一应俱全。通过人文化和人性化的双重设计,使得使用者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厨房家居生活。

4.2 高龄者无障碍厨房的设计模式

对厨房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根据的是“模组式”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和优化的,并根据“模组式”理论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功能模型。

4.2.1“模组式”设计方法解析

模组式设计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产品相同功能不同性能和规格以及产品不同功能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一个设计模块,就产品的功能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设计出适合不同客户所需的个性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模组式是基于模块化的形式上,是将各部分模块进行重组与再造。使产品具备的几个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功能模块,即子系统,又将这个子系统与其他产品要素组合起来构成新的子系统,如此就会出现功能以及性能各异的多种产品。

产品通过模组式的方法可以实现大批量的产品生产,产品具备的几个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功能模块,即子系统,又将这个子系统与其他产品要素组合起来构成新的子系统,如此就会出现功能以及性能各异的多种产品。

模组式产品设计是为了实现在生产产品的时候成本最低的目的,用不同功能以及性能的组合来达到产品多变的效果,这种设计方式是最经济实用的。模组式设计产品的时候其产品组成是由不同的组合产生的,而模组式中的模块其几何连接接口以及输出输入接口都有相应的标准和一致性。

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组合化、无障碍化以及系列化,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应该就产品性能、功能以及成本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量,通过宏观分析来确定产品生产模块的划分。所以,我们将模组式设计的特征分为相对独立性、互换性、无障碍性。

4.2.2模组式在高龄者无障碍厨房设计中的基本原理

无障碍厨房模组式的设计通过对厨房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使得不同模块之间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厨房系统,这些厨房系统种类多样,能够适合不同年龄的人使用。无障碍厨房模组式设计与传统厨房设计有更多的创新点:

模组式设计方式其功能全面,外形美观大方;模组式厨房功能区域的组成快速,通过各个功能部件的不同组合就能产生大量不同的无障碍厨房设计产品,并满足不同的需求。

对无障碍厨房空间的功能以及结构都进行了相对严密的分析,并对无障碍厨房使用人群进行了定位,根据无障碍厨房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厨房空间环境,并提出了无障碍厨房空间设计的理论模型和功能模型。

“自由度”是无障碍厨房的叉一个特征。它是在厨房布设一些滑轮、轴承一类的滚动性五金构件,进而使得正常厨房中的固定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移动性。不同身体状况的特殊人群都可以根据自身而调节,增加无障碍厨房的无障碍性和普适性。

4.3 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功能模型

通过模组式的设计基本原理,我们结合厨房空间各个区域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板块,他们分别为食物存放区域、厨具摆放区域、洗涤区域、烹饪准备区域以及烹饪烘烤区域。模组式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满足厨房的功能,通过功能与性能的结合,降低厨房操作的难度。另外,厨房的五个功能模块在操作时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和使用习惯来调整功能模块的组合方式。在无障碍厨房的设计中,区域采用了很多无障碍的组件,在材料生产、运输以及厨房安装的过程中,因为这些组件变得更加方便。

五 结论

以目前我国的无障碍设计的实际情况为重要的基础,对现有厨房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开展探讨,结合建筑功能理论、绿色环保设计和无障碍设计的有关理论,完全摒弃现有厨房空间里已有的布局障碍,简化原有厨房里的不必要设施等方法来提高厨房的无障碍设计,使其更加适用于高龄人群和残疾人群等特定人群,以此来展现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目的。结合全文,主要结论如下:

1对无障碍设计的相关理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2根据现有厨房空间的布局情况,以及现有厨房设备的使用情况开展调查,通过对目标人群的调研,确定了无障碍厨房的基本适用人群,并就这类人群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

3对现有厨房的布局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结了厨房空间布局方面的特点和难点,并对无障碍厨房的高龄使用人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更加适合高龄使用者的无障碍设计的新理念。

4提出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相关理念,总结出高龄者厨房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

5首次指出了无障碍厨房空间环境的实际效果,并就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种类人员的使用者提出了解决方案。

6总结了无障碍厨房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有些匆忙,但不会耽误作者对将来开展此项研究的建议,如下所述:

1要有足够的无障碍设计实践来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关理论。

(1)无障碍厨房的适用人群和技术指标。

(2)无障碍厨房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流程。

(3)无障碍厨房的设计有关措施和经验。

2要加强向社会宣传无障碍理念的广度和深度。

(1)社会大众对无障碍设置、设备的理解和拥护。

(2)建筑院校对无障碍设计开展深入的教学和研讨,使其在未来设计师中生根发芽。

(3)无论是建筑设计企业还是开发企业都要对无障碍设计的关注和支持。

3建立健全无障碍厨房的评估体系。其内容有:

(1)群体综合评测体系

包括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记录、对外界环境的心理变化测评等。

(2)群体区域测评体系

群体范围的单一评测,在某一区域或群体内开展更为细致的评测。

(3)设计成品测评

设计完成后的评价体系,即如何保证完全实现设计师意图的评价体系。

(4)无障碍厨房的建造用料测评

针对相关无障碍设备的生产进行有效的跟踪和评测,保证所采用的设施和设备健康、环保。对产品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格审查,实行企业一票否决制,坚决不允许出现企业中的偷工减料情况。

(5)无障碍功能测评

不同人群的使用情况评测,即当初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的结果是否满足实际人群的需要的评价体系。

(6)无障碍厨房的价值测评

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否得以实现的评价体系,它是无障碍设计的“晴雨表”,所有无障碍设计都要以这个“晴雨表”的评测结果为主要目标。

(7)科技创新性的评测

新的无障碍设计理论相对于原来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的基本理论的评测体系,多用于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