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供电系统;原理

在电力系统中,各种类型的、大量的电气设备通过电气线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由于其覆盖的地域广阔、运行环境又很复杂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气故障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在电力系统中任何一处发生事故,都有可能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重大影响,因此继电保护系统就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继电保护装置类型

1.1 距离保护

所谓距离保护是指相同故障、接地故障时采取的保护措施。当故障发生后,如相同短路、单相接地、缺相运行筹故障,CPU首先会接到相应回路点发来的中断信号,然后根据其中所包含的故障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向执行部件发出动作指令。

1.2 零序保护逻辑

当系统出现某相接地发生零序保护元件发出开口三角电压UO,而软件可根据三相电压信号自产出U=Ua+Uh+Uc 若Ua+Uh+Uc=U不成立,而U≠0,则故障仍采用U:若UO=O则采用UO。

1.3 负荷控制通常

此逻辑中,根据各回路中的负荷情况,将数据进行汇总向上级电业部门进行报送,当出现电力负荷不均衡时,电力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负荷等级向用电部门发出指令进行统一调配,单片机在此进行数据汇总,并与上级电业管理部门进行通讯邮递联络。三相重合闸该逻辑用于同路中突发性短时故障时,故障发能在发生后自动消除情况下,若再次送电不会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恢复电网供电,此类故障,如相间因细小的金属线等杂物短路,当金属线烧短后,再次送电并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2 继电器保护装置的功能

在供电系统中运行正常时,它应能完善地、安全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如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它应能自动地、迅速地、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地、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四点:即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和可靠性。

2.1 选择性

当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有选择性地将故障部分切除。也就是它应该首先断开距离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以保证系统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继续正常运行。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就称为有选择性否则就称为没有选择性。

2.2 速动性

速动性是指保护装置应能尽快地切除短路故障缩短切除故障的时间,就可以减轻短电流对电气设备的损坏程度,加快系统电压的恢复,从而为电气设备的自启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提高了发电机并列运行的稳定性。所谓故障的切除时间是指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与断路器的跳闸时间之和。由于断路器一经选定,其跳闸时间就已确定,目前我国生产的断路器跳闸时间均在O.02S以下。所以实现速动性的关键是选用保护装置应能快速动作。保护装置应能正确的动作,并随时处于准备状态。如不满足可靠性的要求,保护装置反而成为了扩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为确保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则要求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要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要可靠、运行维护要得当、系统应尽可能的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3 继电器保护的应用分析

3.1 继电保护的网络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的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程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隋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3.2 继电保护的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

4 如何提高继电保护技术

掌握相关技术知识,电子技术知识,由于电网中微机保护的使用越来越多,作为一名继电保护工作者,学好电子技术及微机保护知识是当务之急。微机保护的原理和组成,为了根据保护及自动装置产生的现象分析故障或事故发生的原因,迅速确定故障部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微机保护的基本知识,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性能,熟记微机保护的逻辑框图,熟悉电路原理和元件功能。具备相关技术资料,要顺利进行继电保护事故处理,离不开诸如检修规程、装置使用与技术说明书、调试大纲和调试记录、定值通知单、整组调试记录,二次回路接线图等资料。运用正确的检查方法。一般继电保护事故往往经过简单的检查就能够被查出,如果绎过一些常规的检查仍未发现故障元件,说明该故障较为隐蔽,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对此可采用逐级逆向检查法,即从故障现象的暴露点入手去分析原因,由故障原因判断故障范围。如果仍不能确定故障原因,就采用顺序检查法,对装置进行全面检查。掌握微机保护事故处理技巧,在微机保护的事故处理中,以往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消除重复发生的故障,但技能更为重要。

5 结束语

这里从微机保护自身特点和现场实际经验出发,结合长期处理继电保护事故的故障的经验和方法,对微机保护发生事故或故障的共性原因进行了一般性分类,并在一定范围内总结了处理事故的思路及方法,介绍了提高处理事故和故障能力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智能;人类智能;人工智能

0引言

不久前刚结束的围棋人机大战,使人工智能受到人们空前广泛的关注。它一方面表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也激起了社会对智能科学技术及其人才培养十分强烈的期待。人们对“中国大脑”计划的热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制造2025”计划正在快速推进,我国自主研制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在走向服务领域的许多行业,国内许多企业自发兴起的“机器换人”浪潮正高歌猛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虽然被人们解释为互联网向各领域的强势渗透,但是更多的有识之士却把“+”理解为“升级”,即“计算机互联网络”向“人工智能互联网络”的升级,而这正好与“中国大脑”计划相呼应!

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努力办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曾经对设置了本专业的全国各主要高校做了一次普遍性的专业调查,结果发现,各校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解差异非常巨大。最狭义的理解,是把本专业看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分支”;最广义的理解,是把它看做是“从理工到人文和社会几乎无所不包的综合学科”。

从科学研究和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这样发散的理解会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激励创新,把本学科的研究做深做透做到位。不过,从当前的本学科教育教学来说,这样分散的理解可能使“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迷失方向。

1基本模型

为了准确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首先需要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模型,这样才能从学科整体上厘清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规制过于宽泛和过于狭窄的偏差。图1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基本模型。

在图1中,底部的椭圆代表外部环境的客体事物,也就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其上的整个部分代表主体及其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接受来自客体所产生的“本体论信息”,经过主体思考之后产生与客体交互的“智能行为”反作用于客体,解决问题。就在这个主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智慧能力。其中的主体可以是人类个体,也可以是人类群体。因此,这是研究“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模型。

不断提升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目标,也是人类永不枯竭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不断去发现应当解决而且可能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努力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不断前进。

人类的这种智慧能力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部分:其一是根据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和现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预设问题求解目标的能力,这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内隐性的智慧能力,所以称为隐性智慧;其二是在隐性智慧所确定的工作框架内,在求解目标的引导下,运用相关信息和知识去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成功解决问题实现求解目标的能力,这是一种外显性和操作性的智慧能力,所以称为显性智慧。

在图1的模型中,隐性智慧具体表现为“主体所定义的问题、主体的知识库里已经拥有的知识、主体为求解问题所预设的求解目标(也存在知识库内)”,这三者就构成了主体为求解问题所设置的初始工作框架。显性智慧则具体表现为图1中的“感知、认知、基础意识、情感生成、理智生成、综合决策、策略执行、效果检验以及反馈学习优化”所代表的问题求解过程。

由于隐性智慧是人类内隐性的智慧,需要明确的目标、足够的知识、很强的直觉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甚至需要灵感和顿悟能力,才能创造性地发现值得解决的问题,所以,隐性智慧难以用人造机器去模拟。然而,由于显性智慧具有外显性和操作性特征,主要具备获取信息、生成知识、生成和执行策略的能力,因此,显性智慧有可能被人造机器所模拟。在约定俗成的学术语汇中,“智慧”比较抽象,带有形而上的色彩;而“智能”则比较具体,带有形而下的特点。于是,人类的显性智慧也常常被称为“人类智能”。

鉴于人类显性智慧与隐性智慧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深刻内在联系,人们就把研究和探索“人类隐性智慧和显性智慧奥秘”的科学技术称为“智能科学技术”,而把其中着重研究和模拟“人类显性智慧(人类智能)能力”的科学技术称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或者就简称为“人工智能”。换言之,人工智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部分。

图1的基本模型及其相关解释启示我们:“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既具有极强的基础性,涉及与物质资源同样基础的信息资源;又具有极强的深刻性,涉及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深邃奥秘;还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涉及极其广泛的应用领域。

因此,为了研究与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人们应当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应当自觉遵循“文理交互,理工融通”的交叉科学理念。虽然我国高校仍有文科、理科、工科之分,但是,为了培养有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是要在发挥各校特色的同时努力贯彻“文理交互,理工融通”的方针。这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鲜明特点,需要引起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2基本方法

概念是学科的基石。从图1的基本模型可以看出,“智能科学与技术”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概念。除了上面已经讨论过的隐性智慧和显性智慧的基础概念之外,还有信息(包括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特别是其中的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知识(包括本能性知识、经验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知识的内部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基础意识、情感、理智、智能策略、智能行为等一系列基本概念。

考虑到本文篇幅的限制,同时也考虑到读者可以很容易从现有文献中详细了解到这些概念,因此,这里只予以列举,而不准备展开具体的讨论。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献。

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研究和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确立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问题。只有掌握了这些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能准确地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便捷方法之一,就是把它们同读者已经熟悉的“物质科学与技术”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对比。众所周知,智能系统是一类开放的复杂信息系统,因此,这里的比较对象也要选择相对比较复杂的物质系统。表1就是这种比较的一些结果。

由表1可知,“物质科学技术”所采用的科学观包括(1)物质观:认为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2)结构观:认为研究的关注点应当是物质的结构;(3)孤立观:认为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与其它对象没有关联的;(4)静止观:认为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静止的,至少在研究期内是静止的。

基于这样的科学观,在处理比较复杂的物质对象的时候,物质科学技术所采用的方法论就是“分解一分析”,更具体地说就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直接还原”。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还原论”。

和“物质科学与技术”的情形不同,“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科学观包括(1)信息观:认为所研究的对象是信息;(2)系统观:认为研究的关注点应当是系统化的信息,即必须同时关注信息的形式、内容和价值;(3)生态观:认为信息不是孤立的或静止的,而是生长发展的;(4)机制观:认为信息的生长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机制。

基于这样的科学观,“智能科学与技术”所采用的方法论就是“转换―创生”。更具体一些说,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基本模型(图1)所展示的“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其中,“信息转换”是手段,“智能创生”是目的。

十分清楚,“物质科学与技术”的“分而治之”方法论体现了它的“物质观、结构观、孤立观和静止观”;“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转换创生”方法论体现了它的“信息观、系统观、生态观和机制观”。

这个对比告诉我们,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导致学科的性质也不相同,我们不能把自己所熟悉的“物质科学与技术”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统统照搬到“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虽然在研究局部细节问题的时候,这两种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差异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研究系统全局问题的时候,这种差别就会变得十分显著。这也是值得“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者和学习者特别关注的特点。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就经历了一场方法论的变革。按照“分解―分析”的方法论思想,人工智能被分解为结构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功能模拟(物理符号系统)和行为模拟(感知动作系统)三大学派,结果长期不能互相融通。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一些研究人员提出“新的集成”和“现代方方法”试图找到三者融通的具体方法,但是都没有取得成功。2007年,本文作者按照“转换―创生”方法论思想提出了机制模拟的智能生成方法,结果发现:结构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功能模拟(物理符号系统)和行为模拟(感知动作系统)分别是机制模拟的A、B、C型,从而实现了人工智能模拟方法的统一,见表2。

由此可见,以往人们把人工神经网络课程、物理符号系统课程(即普遍流行的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课程)、感知动作系统课程(即智能机器人或智能体课程)分开讲授或者只讲授其中一门或两门课程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同时,我们一直把图1的模型称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模型”。不过,如果注意到“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科学观一信息观,系统观,生态观和机制观,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图1称为“生态意义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模型”。这是因为,虽然在经典意义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模型只能覆盖到图1模型中的信息层次,但在生态学意义上,知识和智能都是信息的生态学产物,因此生态学意义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模型就覆盖了图1模型的全体。在生态学的意义上,“智能科学与技术”基本模型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模型就合二为一:自顶向下观察,图1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模型;自底向上观察,图1就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模型。于是有:

智能科学与技术=生态学意义的信息科学与技术

如果把“智能科学与技术”模型中的“由信息转换为知识”和“由信息、知识和目标转换为智能”这两个核心部分命名为“核心智能科学与技术”,把非生态学意义上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命名为“常规信息科学与技术”,那么,也可以有:

智能科学与技术=核心智能科学与技术+常规信息科学与技术

在我国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其实就是“核心智能科学与技术”,目录中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其实就是“常规(非生态学意义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后者又被划分成“通信”、“计算”、“自动化”、“物联网”、“信息安全”这样一些更加狭窄而且相互交叠的二级学科,显然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3基本课程

北京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最近实施的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调查表明,我国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确实体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分支学科”的特点,很少学校的教学计划能够表现“文理相交,理工融通”的交叉科学精神。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真的把“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办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那么,这样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由以上分析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可以知道,为了学习、理解和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人们的知识结构必须包含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

为此,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分社共同组建的“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规划与编审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提出了如下的本学科核心课程和相应的核心教材。

(1)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是一个引导型课程,旨在以准确而通俗的概念、全面而浅近的思路、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刚刚踏入校门的新生了解:什么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什么要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怎样才能学好“智能科学与技术”?

(2)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是本学科特需的自然科学基础(脑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认知科学),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人类智能的脑科学基础知识和人类认知能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关于“脑结构如何产生认知能力(物质如何生成精神)”的科学机理。

(3)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不确定性数学引论是本学科特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必然涉及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包括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粗糙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引起的混沌不确定性)的描述与处理知识,特别要阐明这些不确定性的根源、相互关系、描述和处理方法。

(4)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机器智能是本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用“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阐述人类智能的各种模拟方法(包括结构模拟、功能模拟、行为模拟和机制模拟),以及这些不同模拟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一的途径,为学生学习机器(人造系统)智能奠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5)四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科技史与方法论》,由于智能科学技术本身富有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特色,因此这是一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总结性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史(特别是智能科学技术发展史)所展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知识,使学生能够从“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知识基础上站立起来,具有纵观和把握智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能力,使学生的学术眼界能够“形成于课堂,而又远远超越课堂”。

编委会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综合(加上各个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和各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将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文理相交,理工融通”的交叉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无论是理科型学校还是工科型学校,都要在保证上述核心课程优质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己的特色,而不应当削弱这些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5结语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第3篇

关键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8-0009-03

1 操作系统课程的地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学习者的专业水平及发展方向。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硬件功能的首次扩充,任何计算机的使用都离不开操作系统。鉴于操作系统本身的特性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及其应用人员深入了解和使用计算机的必备知识,是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学好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软件技术的知识。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实施全面管理,是所有其他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的唯一接口,所有用户都要在操作系统上使用计算机,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对于操作系统的使用、分析、设计和开发,历来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课题与任务。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及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如Windows、Unix、Linux)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是各种类型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理论的综合,所以该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性强而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

2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主要是把学生集中起来,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了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比较少。

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环境薄弱。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分析具体操作系统实例的过程,课程设计环节几乎没有,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少,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国内的操作系统教材几乎都是纯理论性的,内容较陈旧,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教材中的知识点多而杂,导致学生只顾记忆知识点,而忽略了对问题实质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对操作系统各部分内容之间关系的把握。

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通过近几年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合理选择教材

操作系统的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教材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采用的教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国内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大部分偏重于操作系统理论的介绍;第二类是引进国外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的翻译版,这类教材受翻译者的英文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限制;第三类是国外具有权威性的英文原版教材,这类教材知识新实践性强。一般应采用第一类教材给学生用于理论学习,第三类教材中的实例程序部分给学生做课程设计,再选用Windows和Linux作为讲解理论知识时的实例。

3.2 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结构

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便决定了操作系统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彼此间教学内容的重叠性。作为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定义一系列的数据结构并加以程序化的描述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之前应具备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汇编语言和C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鉴于操作系统直接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控制并设置有相应的接口,故要求学生应预先修完计算机原理等硬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等相关课程主讲老师协商和分工,进一步理顺这些课程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调整授课时间,明确教学内容讲授的分工,从而为减少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及加强前期课程的必要准备奠定基础。

操作系统课程也应与当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保持同步。在友好的人机界面和面向个人计算机平台战略的保证下,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占领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市场;以高效率、高可靠性、优良可移植性及开放源代码的UNIX系列操作系统在全球商用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协议及其他支撑技术开始被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底层。所有这些都要求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应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和完善,而整个教学体系结构也需要进一步的整合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可将Windows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核心实现机理的内容加入到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中,或专门开设网络操作系统与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作为操作系统的后继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高年级讲授。

3.3 积极探索理论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使用的广泛普及为主要标志,而在教学领域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大显身手。从电子教案到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全方位展开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也应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由于电子教案在理工学科课程涉及数学或逻辑推导问题等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不太符合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原则,因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就操作系统课程而言,既包含普通的陈述性理论知识,也包括一些复杂算法和计算过程,如关于死锁避免的“银行家算法”及实例推演。对于陈述性理论的讲解,采用电子教案来改进教学手段是可行和可取的。对于复杂计算问题求解过程和复杂逻辑推导过程,如果仍然采取电子教案讲解方式并不妥当,而宜保留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贯彻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就是说,操作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且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和划定电子教案教学与黑板教学内容的分界线。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制作质量,使其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又突出重点和难点;既能充分地利用各种图表、图形等形象的形式,又能通过知识的信息编码过程浓缩知识要点。通过电子教案内容的动态化播放与讲解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此外,关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及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均应继承、吸收和完善。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还应积极研制和开发操作系统电子多媒体教学软件,建立功能强大的考试系统和试题库,从而全面推进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实施。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掌握操作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体验操作系统的抽象思维方法,培养规范的系统程序设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操作系统课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相对成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工科专业,其培养目标不仅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应强调动手能力与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对于操作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样应遵循这一宗旨。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学科对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普遍滞后。就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践环节方面的总体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而言,不应仅仅局限和着眼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更应着眼于系统软件的开发,特别是操作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能力的培养,这在网络全球化及信息安全关系国家兴亡与国计民生的今天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应构成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操作系统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课程教学及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面向高水平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关于计算机操作系统核心功能的实践课题、实践内容及实践要求,通过强化测评环节和真正落实相关实践项目来完成。在传授学生操作系统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系统软件开发方面的分析、设计与编程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

操作系统实践教学的难点主要包括学生实验课题、内容及要求的确立和操作系统综合模块化实验开发平台的建设两方面。对于前者,主要针对计算机系统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实现原理(其中主要包括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来展开。所以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中把页式虚拟存储器的设计与开发、通信软件接口的设计与实现等作为学生进行系统设计与编程调试的实践课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引入进程与线程的实现、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实验项目。但是,就操作系统综合模块化实验开发平台的建设而言,实施起来需要大量的经费与智力投入,因此应该全方位综合考虑和规划。

4 结束语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中要始终牢记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原则,通过使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能够抓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就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浅谈“操作系统”课程改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

[2] 黄廷辉,许倩霞.操作系统课程建设的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2).

[3] 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尧学,史美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机型;继电保护;事故;检查;发展

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四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1 微机型与传统继电保护比较的优点

研究和实践证明,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较,微机型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动作正确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由软件实现的动作特性和保护逻辑功能不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

(4)简洁可靠地获取信息,通过串行口同 PC 通信就地或远方控制。

(5)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开放的通信体系),使装置能够同上位机系统通信。

2 继电保护事故种类

2.1定值问题

(1)整定计算误差;(2)人为整定错误;(3)装置定值漂移:①元器件老化及损坏;②温度与湿度;③定值漂移问题。

2.2电源问题

(1)逆变稳压电源问题: ① 纹波系数过高;②输出功率或稳定性差;(2)直流熔丝配置问题;(3)带直流电源操作插件。

2.3 TA 饱和问题

继电保护测量对二次系统运行起关键作用,系统短路电流在中低压系统中急剧饱和时,因为电流互感器已经应用到继电保护装置当中,现场的因馈线保护因电流互感器饱和难以启动,这时就会很容易发生事故。而常用的数字式继电器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其主要工作电源仅有5V左右,数据采集电平范围也仅有10V左右,电流互感器饱和对数字式继电器的危害将更大。

2.4 插件绝缘问题

微机保护装置集成度高,布线紧密,长期运行后由于静电作用,会使得插件接线焊点周围聚集静电尘埃,在外界条件允许时两焊点之间出现导电通道,从而引起装置故障或者事故。

2.5 高频收发信机问题

在220kV线路保护运行中属于收发信机问题。各厂家生产的收发信机质量不一,在使用前应严格审核,应注意校核继电保护通信设备(光纤、微波、载波)传输信号性和冗余度,防止因通信设备问题而引起高频保护收发信机不工作。高频保护不工作的原因包括:收发信机元件损坏,收发信机起动发信信号产生缺口,高频通道受强干扰误发信,收发信机内连线错误,收发信机闭锁,作用区外故障时误动等。

3 事故处理的检查方法

3.1逆序检查法

如果利用微机事件记录和故障录波,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源时,应注意从事故发生的结果出发,一级一级往前查找,直到找到根源为止,要充分利用站内的设备各种信息综合判断分析,这种方法常应用在保护出现误动时。

3.2 顺序检查法

该方法是利用检验调试的手段,来寻找故障的根源。按外部检查、绝缘检测、定值检查、电源性能测试、保护性能检查等顺序进行。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微机保护出现拒动或者逻辑出现问题的事故处理中,特别注意微机装置的逻辑判断关系,以及软、硬压板、控制字和出口矩阵的投退情况。

3.3 运用整组试验法

此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设备的二次回路是否有异常,以及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动作时间是否正常,往往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再现故障,并判明问题的根源。如出现异常,再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4 事故处理时注意事项

(1)注意对试验电源的要求。在进行微机保护试验时,要求使用单独的供电电源,并核实用电试验电源是否满足三相为正序和对称的电压,并检查其正弦波及中性线是否良好,电源容量是否足够等要素。

(2)对仪器仪表的要求:万用表、电压表、示波器等取电压信号的仪器,必须选用具有高输入阻抗者。继电保护测试仪、移相器、三相调压器,应注意其性能稳定。

5 如何掌握微机继电保护技术

要掌握继电保护故障和事故类型以及继电保护故障和事故发生的条件,要下述几个问题:

(1)足够必要理论知识。①电子技术知识。电网中微机保护使用越来越多一名继电保护工作者学好电子技术及微机保护知识当务之急。②微机保护原理和组成。在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及自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要能迅速分析出产生故障或事故的原因以及故障部位,这就要求电力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微机保护知识,熟悉保护原理和装置性能,熟记微机保护逻辑框图,熟悉电路原理和元件功能。

(2)具备技术资料的阅读能力微机继电保护事故的处理离不开诸如检修规程、装置使用与技术说明书、调试大纲和调试记录、定值通知单、整组调试记录二次回路接线图等资料,所以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3)运用检查方法一般的继电保护事故往往凭借简单的检查手段就能够被查出。如果用常规检查仍未发现元件故障,则说明该故障较为隐蔽,应当引起重视。此时可采用逐级逆向检查法,即从故障暴露点入手去分析原因,由故障原因判别故障范围,查找到故障原因以后就可以采用顺序检查法对装置检查。

6 微机型保护技术的发展

微机保护装置在国内应用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了,微机保护产品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代,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品牌或国内知名厂家,其保护产品从原理到生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这些微机继保装置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微机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更趋自动化、智能化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电网相应配套的关键技术和系统也需要加快研发速度。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讲,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微机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解决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微机保护的设备管理和事件记录功能现在的微机保护,除了应完成保护、测控、通信一体化功能外,还应能提供被保护设备的日常管理和事件记录。这些设备管理包括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次数,累计故障次数、断路器动作时间监视、断路器开断电流水平,断路器触头寿命、设备累计停电时间、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检修记录、分区段平均负荷电流、日最大负荷电流、日平均负荷电流、累计电度等。对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如果有油温、压力等模拟量接入,还可进一步监视变压器的其它运行工况。

7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展将出现原理突破和应用革命,由数字时代跨入信息化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如何学好神经网络范文第5篇

家长说

A 广种才能博收

■家长:李培

■女儿9岁 某寄宿小学学生

■上学前学过10种特长

孩子上学前我送她学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最短的学过二个月,学得长的也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我的想法就是让她全面发展,当时的特长班没有现在这么多,她也就剩个书法和武术没有学,也是真的学不过来了。

当时的想法主要是广种博收,因为说不清孩子到底哪方面行,哪方面不行。孩子的爱好也常变,今天爱画画,明天爱唱歌,她的行与不行都是这样一个个班试出来的。

我认为孩子学什么都不白学,不能说孩子学了声乐就得会唱,唱了就得好。只要她了解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就行,就算收获。我送她学声乐时是明知她在这方面不行也不感兴趣的,那也让她坚持了半年。因为我自己对音乐就不太会欣赏,大家跳舞也掺和不上,我的想法是越没有天赋越应该培养,如果没学过琴,她可能永远对此一窍不通。学了就不一样了,她可以不会唱,但她会欣赏,她不能和大家一起唱歌,但她会弹钢琴。小时学的美术功底虽不能让她成为画家,但她当上了大队宣传委员,画个板报啥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小时学过国际象棋,她现在在班级里敢跟男同学对弈,这可是一般女孩子都不会的,很能让人刮目相看。

我认为孩子要想在社会立足,一定要全面发展,不是因为喜欢才学,而是因为需要而学。很多才艺方面的本领我都想让她在学龄前学到,上学后就更没有时间了。

B 在学习中塑造性格

■家长 闫 琰

■女儿6岁 小学一年级学生

■学龄前报过表演、美术、舞蹈等,现在还在学着英语、钢琴、舞蹈三个特长班。

我女儿小时候上的表演班我觉得特别有效果,很能锻炼孩子。没学表演前她性格内向,在生人面前很少说话,也不爱出头;学表演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上台表演时大大方方地,一点也不怯场,很有表演欲望。而且她语感好,发音准确,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学校里相关的只有语文课,教起来就泛泛多了,朗读方面没有特长班引导孩子那么系统。

舞蹈班我一直在送她去学,上舞蹈班的目的是让她去锻炼身体,另外在舞蹈班上能学到一些比较规范的舞蹈动作,要不她在家里一天到晚也喜欢瞎比划。看到别人家孩子学珠算马上就能出得数,学识字马上就能看报,也挺羡慕的,只是工作太忙,没多少时间送她去学。

C 学不成就当“熏”一下

■家长 董 洁

■儿子3岁半 幼儿园中班

■随园学幼儿奥林匹克数学

幼儿奥林匹克数学对还说不清10个数都是咋回事的3岁孩子来说,听着就有点难。想让他学,都是我这个当妈的主意。不过当初看着各式教具都很正规、漂亮,老师也负责,就打定主意送儿子去学。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不争气,脑瓜也不笨,就是不给你学,别人都在那里好好听,他却一点儿稳当劲儿也没有,还拿着教具当金箍棒耍个不亦乐乎。学完了还有作业,起初都是他爸爸在一旁逼着做的,告诉他不完成作业就不许找妈妈。几个回合下来,孩子一听要他说数字,就带着哭音说:“妈妈你别说了!”我这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别学不成,再给孩子学出心病来,我将来咋收场啊。后来跟老师一商量,决定由着他的性子,从拿教具做游戏开始培养兴趣,也不追进度了,也不逼着写作业了。孩子学习的情况开始好转,偶尔也能听到老师表扬他这节课学得不错。但因为每次课后作业照样拿回家,儿子又不大做,也说不清他学得到底如何,他爸爸就觉得你这样教育孩子太没成果。我的心思是,学多少不论,就当在旁边“熏一熏”吧,知道点总比一点也不知道的强吧。

D 学一门精一门

■家长 邱 智

■儿子2岁

我想让孩子学特长目的明确,人的精力有限,想都学到又都学精不可能。我想让他学精,将来也好以一技立身。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我就想让他学武术。一来是学了武术身体好,不容易得病;二来能防身,走出去也不怕人欺负咱;三呢,我们想这家家的孩子都在忙出国,将来我儿子也得走这条路吧,靠我们两个工薪阶层给他攒出国费难了点,最好是他自己能挣钱。要是从小学好武术,将来到国外挂靠哪个武馆教拳谋生,不比出去给人家洗盘子强多了。学得再好点,说不定还能当个武打明星啥的,那可就大发了。我都去少年宫打听了,真有教武术的班子,不过他们只招6岁以上的孩子,这还得等。再稍大一点,我想带他到附近公园看看,先拜个师傅也行啊。

教师说

付出了辛苦,有没有收获?面对无法拿试卷衡量的问题,让我们听一听老师们的看法。

A 学前教育能帮助孩子更快溶入集体

■二经二小学教师:张晓丹

学前教育很重要。现在许多孩子上学前都参加各种辅导班,什么美术啊、英语啊,我现在带的一年级的班级90%以上的学生都接受过这种学前教育。其实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这类辅导只会有益无害。

学前辅导对孩子上学后的一系列问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在一家都是一个孩子,家长要比从前注重孩子在群体的位置。由于在家被重视惯了,孩子初到学校,会在新的集体中有迷失感。有过学前教育的孩子适应能力就比较强,也更合群。一般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主观评价,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肯定起很大作用。如果孩子学前参加过一些学习,就会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赢得大家的认可,从而更快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的家长要比从前开明许多。他们更注重孩子的乐趣和兴趣。所以孩子们感觉不到“累”,而是觉得充实、愉悦。我班有名学生会拉小提琴,她爸爸就说,这是孩子自己要求学的,只要她觉得快乐,什么精通不精通,哪怕成为一种消遣和爱好也不错。这种观念就比从前家长的“学一门,精一门”要现代多了。

另外,有特长的孩子比较容易排遣自己的情绪。像写作好的孩子,就经常把自己的想法或不愉快的事情宣泄到日记中去。还有的孩子会通过自己的特长建立起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比别人多一种表达自己思维的方式。比如我所带班级里的一名男生,爱好美术,而且画得真不错。他把自己所有的课本上都画了一个小标记,证明是自己的所属物;有时回复老师的书面作业,比如“今天你都做了什么”,他也会用不同的图画回答,很有新意。

学前拓展孩子视野、兴趣对开发智力也是有好处的,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但我还想提醒各位家长一点,无论你为孩子选择辅导班也好,选择幼儿园、少年宫也好,别忽视了孩子的学前知识面,这一点是要日积月累的,辅导班针对的是专长,而孩子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知识和常识。现在不少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就一种答案:“长大你就懂了。”孰不知,这样的回答会抹杀孩子的求知欲望―――他们在家长那里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不爱问了。像一次我让一年级的孩子用“秋”字组词,一个学生就组成“秋波”,学生们哄然大笑,我问“那什么是秋波啊”,大家一起答“秋天的菠菜”。这时一个男生就站起来说:“老师,不对,秋波是一种眼神。”这个学生平时就很好问,他的家长回答得也十分巧妙。像“秋波”一词,解释深了、浅了都不好,“一种眼神”就解释得很适中。

B 学前教育方式很重要

二经二小学教师:于乐

课后我们几个老师唠嗑,常会说“某某学生基础比较好,某某学生基础不好”,其实都是一年级的孩子,何来“基础之谈”?这要是在几年前早就产生疑义了,可是现在随着学前教育的普遍化,孩子在入校时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能力就已经有较鲜明的差别了。

我们学校所有刚入学的学生都要经过一次面试。这不是什么所谓的考试,只是让孩子在心理上认识到,我们已经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了,我们已经上学、是学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有的孩子表现得很大方,不怯场;有的则往后缩,声音非常小;有的孩子知道进来要敲门、行礼,很有礼貌;有的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对老师充满敌意……怎么表现的都有,但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就表现得很自信。例如:有个孩子学过表演,非常大方,我们让他模仿几个动作,他都表现得绘声绘色,而且善于展现自己。后来这个孩子在学习上也是勇于讲、勇于发言,自信十足的,很有朝气。还有的孩子学过英语,和老师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都非常流利,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他越是表现自己,老师就越会给予肯定,这样就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孩子学起来也就更有兴趣和动力。

近几年随着对刚入学孩子的接触,我们逐渐发现同样是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也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幼儿园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方式有着不同的影响。比如说,来自某幼儿园的孩子课堂发言比较积极,听课也很专心,课下这些孩子也是很热心主动。还有一批也是来自同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就表现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时上课甚至自己摆弄其他东西。通过了解发现,这些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是施展“以玩促学”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让一种东西先引起你的注意,再让你边玩边学。这种教学对学前的孩子固然适用,但与学校的教育方式却有所冲突。

C 一定要寓教于乐

■张女士 鹤立教育机构沈阳代表

总体来说,学前教育应该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掌握尺度,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这样才能达到及早开发智力的目的。

就拿我们现在办的这个“幼儿快速阅读”班来说,孩子是否能及早突破阅读关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在学龄前阶段有阅读能力的孩子,阅读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故事类书籍,像《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他们都能看,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读书学习变成一种主动行为,而这一点,不也正是很多家长们在孩子入学后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吗!学会阅读,对孩子入学后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而且,这种帮助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方面,对于解决算术课上的应用题,帮助也很大,有一定阅读量的孩子,理解能力肯定比没有基础的孩子要强,解应用题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吗!

其实,现在的家长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有了解,但怎么掌握尺度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能让孩子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得不累,那就是最好的效果。

专家说

专家说:

为什么一样的付出,收获的会是不同的种子?面对纷繁的早教科目,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A 早期教育势在必行

天才和英才不管是靠外力还是靠自己的力量,都要通过早期教育才能产生。早期教育会使生下来具有很高天赋的孩子成为伟大的天才人物,即使是普通孩子,通过适当的早期教育也能成为一般人认为的英才和天才。

有人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这么辛苦用功是非常可怜的,不如等他大一些,才能以最大的努力得到最好的效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

人的大脑的成长,3岁时已完成60%,6岁已完成80%,如果在6岁开始学习,这时脑的资质已经大致固定了,想重新组织头脑的回路或提高其资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在头脑快速成长的2~3岁时期实际是学习的最适当的时期。此时,头脑会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形成优秀的回路,并提高神经细胞的质,只要让他稍微活动,就会不断提高。两三岁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输入,也是能够极度提高脑神经细胞的质(成为充分含有记忆元素DNA的神经细胞),使将来的学习更容易。

在早期教育中,突出早期阅读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专门研究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的道门博士认为,发展大脑神经的最好方式是教儿童阅读,并且起步越早越好。他们认为,幼儿在学说话之前学会阅读,有助于大脑神经网络越来越多的联系,从而加强大脑的智力功能。并且,他们的方法也很简单,把单词写在卡片上,每天教幼儿连看三遍,任何孩子都可以认识新词。字要写大些,配上图片与色彩效果更好。

从这一理念出发,现在的家长们领着孩子学习各种特长应该得到肯定,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小就过度使用头脑会不会发生神经障碍呢?

关于幼儿的头脑疲劳的问题,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早在50年前就指出:让6岁以下的孩子进行学习,不但不会疲劳,而且会比现在更坚强。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带来疲劳,例如吃饭必须应用下颚、牙齿、舌头,这些器官所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工作才能供给我们新的能量。换句话说,我们为了强化自己的肌肉,自然会要求肌肉去活动。关于孩子的精神发育也是一样,他们不但不会感到疲劳,还会因为知性的活泼化而获得健康和强壮,这个时期幼儿最能以自然的倾向接受文化学习了,如果只是让他们玩、睡眠,那么真是糟蹋了孩子的敏感时期。

如果了解才能递减法则,那么就会知道,光让幼儿无所事事地游玩,这种养育方法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

B 读书切忌“盲”与“忙”

“存在就是和理的”,当学龄前孩子奔走在各个课堂之间时,我们已没有讨论它是否应该存在的必要,只是,怎样能够使这种学习更加有效?

当我们了解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之后,许多家长大概已经在摩拳擦掌,准备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开花”了,但是且慢,就像只有合适的温度和土壤才会开出鲜艳的花朵一样,培养英才,也一定要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向。

有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存在盲目性。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了,就不惜耗费巨资买琴请教师,全然不顾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悟性;孩子连母语还没说明白,就送进了所谓的“双语幼儿园”或英语学习班;十位数以内的加减法还要掰着手指头算呢,就忙不迭地学起了奥数……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这些本领需不需要学,答案是肯定的,但一定要选择最佳的时期。比如说,两三岁的小孩最适合学的是阅读,而不是英语或奥数。

也许有些家长要问,没学过怎么知道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悟性?的确,诸如钢琴、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家长在孩子学习之前很难判断他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父母双方是否有这方面的特长、或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倾向来做决断,自己实在判断不了的,还可以依赖科学技术的帮助。

一种新兴的“皮纹多元智能”学科近年在美国及台湾地区受到了广泛推崇,依赖皮纹与大脑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人先天的智能倾向。一般而言,先天智能倾向分为类,他们分别由大脑中不同叶区所掌控。由于大脑纹路与手指皮纹同步成长,所以通过对指纹的测量、分析,能准确获悉孩子不同部位中脑细胞的含量,知道大脑功能中的优越顺序,从而让父母对孩子的潜能有所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顶叶区的大脑细胞量值较高,那么就说明这个人体觉功能很发达,也就是用身体的触觉来记忆,用动手操作来理解事物,这说明这个孩子运动天赋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