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跟完善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的结合自然美景进行设计,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合理的布置,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园林规划设计效果,对于后续的园林工程施工也有着积极意义。
1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意义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首要目的在于改善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还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成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园林中的绿色植物能够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对于空气也可以进行净化,从而全面改善了城市的生存环境。
1.2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了对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力度,对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风景园林的不断完善,使得园林工程的布局和规划变得更加合理,配套设施也越来越齐全,对于城市居民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借鉴的创新因素
2.1自然诗意
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而自然富有诗意的环境也一直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积极融入一些山水元素,来体现园林工程的自然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城市风景规划建设过程中,能够保留一份追求自然以及尊重自然的心态,在今后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自然诗意的元素,这样能够将我国崇尚自然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融入景观建设中,借此来提升现有的园林工程规划建设效果。
2.2功能要求
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除了确保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之外,还要充分地考虑人们的日常需求,这就要求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园林自身应有的功能性。在进行城市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对周边人群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实现了工作和环境的统一设计,才能够为人们营造出舒适并且符合情景的园林景观氛围。城市风景园林的建设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服务,也就要求设计人员结合人们对于园林的功能需求,来进行合理设计。
2.3空间序列
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主体需要借助于空间以及空间的顺利来进行呈现,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还会应用对景、借景以及艺术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让园林景观具备自身的鲜明特色。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绿色景观空间组织形式,让园林景观在整体上达到统一性以及协调性的设计效果。空间序列的选择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效果以及美观程度,也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加强对该方面的重视力度。
2.4民族文化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明确,并且在结合不同设计搭配基础上,进行园林氛围以及整体设计意图的合理选择,在此基础上开展后续的园林工程设计工作。
3园林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生态型风景原理
就生态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指的是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能够加强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力度,并需要针对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综合性规划和设计工作。在现有的生态视角下,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中,需要将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完整性的生态系统,并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手段,来实现生态系统中各个关键要素的合理配置,这也与我国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一致。因此说生态设计已经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规划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需要在生态型风景原理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做好风景园林场地特征的分析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规划设计场地的基本特点,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后期实施均需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控制,避免对于该区域内的基本地形或者地貌特征造成破坏。因此说现有的风景原理场地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保留园林场区中的自然属性以及人工属性,在此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设计方案,让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规划设计人员还需要针对该园林工程中的所有事物以及连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观察和调研,在结合了最小干预调研原则基础上,实现风景园林跟自然环境的合理共存。
3.2风景原理的地域延续特征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只有做好了植物群落的营造才能够让该区域内的生态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加强对植物群落设计的重视力度。通过营造植物群落的方式,能够对当地的空气起到良好的净化效果,还有着改善区域内气候环境以及降低噪声的作用,借此来发挥出园林景观的生态效应。在植物群落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观赏性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植物品种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尽量选择当地的树种,还要实现乔木、灌木以及操作的充分融合,这样才能够保障植物群落功能的完善性以及合理性,确保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此外在地域特征的延续过程中,要对当地的文化习俗进行综合性的考虑,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区域性特征。
3.3水环境的合理设计
在进行生态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还要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理念纳入规划设计过程中,做好各项水资源的节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配合地表水循环系统、人工湿地系统跟雨水收集系统等系统的综合性运用,这样也能够让水资源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意义。此外水资源的合理应用,也能够增添风景园林的艺术性跟美观性,给予人们更加优质的园林体验。
3.4进行风景园林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
现在很多风景园林工程都是对废旧区域进行综合性改造,在进行该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除了遵循最小干预的设计思想之外,还要对废旧区域内的生态景观发展特性进行充分还原。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该区域内的一些可循环使用材料重复进行使用,还可以将其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比如在一些废旧矿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可以将积水湖作为重要的园林景观,避免资源闲置问题出现,这样可以在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基础上,有效减少工程施工成本。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调整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针对襄阳市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尤其强调襄城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进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襄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是若过度依赖旅游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加上襄城区地处汉江以南,是襄阳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阳古城老城区、又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如檀溪新区、庞公新区,以及规划建设的襄南新区,还有卧龙、欧庙、尹集三个乡镇,属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结合襄城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在食品加工业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将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尽快形成另外一个龙头产业来带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链,与本区的旅游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壮大襄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襄城区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两个龙头,多业支撑的襄城区经济发展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5到10年内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集团,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两家,过50亿的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提升我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有效带动力、影响力,为我市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农产品加工中心,构建全省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襄城区民营经济已经在襄城区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总体规模偏小,单个企业规模更小,也比较分散,缺乏大企业支撑,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民营经济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关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措施,从行政和法律层面针对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行政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应结合我区经济结构中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实际,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未来5到10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重点谋划,重点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一、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襄南宜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区应该尽早在产业方面与邻近的九集镇对接,争取在我区尹集与九集之间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加工产业带,以促进双方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双方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重点选择我区新207国道、305省道以及襄荆高速围合区域重点加以推进,争取纳入十三五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的笼子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在新建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园和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
1.就林果业发展方面,我建议深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建在我区,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产可以南漳、保康为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肥种植,采用公司加农业合作社再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植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多方稳固的战略利益的共享。关于加工原料来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我认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据是南漳保康已经是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区和拓展区,《中国有机谷发展规划》已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正式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需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点推进。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类产品适合有机谷种植,我建议尽快启动我区与中国有机谷(湖北文东集团--建设经营单位)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区定位为中国有机谷总部研发中心,依托该集团在中国有机谷南漳保康种植基地,在园区开展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配送业务,以实现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引进加多宝集团发展猕猴桃、草莓、茶叶、杜仲养生、蓝莓饮料,引进智强集团合作开发智强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建设方面,在奶制品生产上,我认为应该大力引进蒙牛、伊利乳业集团。依托我区比较丰富的草场资源,并根据这两大集团对养牛场建设的面积、种牛的选育、人工草场的种植技术、卫生标准、工人操作规范、运输条件等等要求,在邻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选择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积极筹划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袋装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预留其发展用地,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南漳有机谷,大力发展有机肉用牛、野猪生产,在尹集和卧龙规划建设肉牛工业园区、野猪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荆高速、麻竹高速、外环高速、焦柳铁路和蒙西华中重载铁路(在建)在尹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议,符合襄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符合我市关于襄宜南一w化发展总体规划,也符合襄阳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01:196-197.
[2]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关键词:廊坊电网;规划;建设
作者简介:李秀花(1962-),女,河北廊坊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高级统计师。(河北 廊坊 065000)董云青(1986-),女,河北廊坊人,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222-02
廊坊市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500千伏线路过境线路有12条,220千伏变电站16座,110千伏变电站75座,35千伏变电站96余座。35~220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度4017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42条,长度1057.4公里;110千伏线路149条,长度1507.2公里;35千伏线路121条,长度1062公里。这些电力设施担负着廊坊地区6429平方公里土地上424.9人口、10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214个村民委员会的生产、生活的供电任务,为全市各行各业提供着电力保障。
一、综述
众所周知,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与社会经济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随着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廊坊市全社会用电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保持了高速增长,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达到54亿元,超过“十一五”以前投资的总和,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毋庸置疑,廊坊电网的合理发展已成为廊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与稳定不可须臾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廊坊市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廊坊供电公司也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加速廊坊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电网建设与改造资金41.82亿元,新增220千伏变电站5座,新增主变容量240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18条,长度403.99公里;新增110千伏变电站23座,新增容量237.3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线路71条,长度613.851公里;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达17.2%,高于廊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3%)4.2个百分点,电力弹性系数达到1.323,实现了电力的超前发展,为廊坊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可靠、安全充足的电力保障,为推动廊坊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廊坊供电公司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作为准则,不断争取资金,多上输变电工程项目、加快廊坊电网建设,以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廊坊电网计划投资91亿元,建设坚强廊坊电网。但是,在电网发展和电网建设过程中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廊坊电网发展及电网建设,进而影响到廊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网发展规划与地方政府规划的衔接问题
廊坊县域总规划中电力专项规划和园区电力专项规划因没有与电力部门沟通,存在与电网规划脱节的问题。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和电网建设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1)各县(市)区在总规划中虽然包含了电力专项规划,但未曾与电力部门沟通,与电网规划存在脱节的现象。在电网规划落地时势必造成:空有站址无进线电源;线路走廊预留不符合电网设计要求,无法走线;变电站规模不符合设计要求,预留地面积小,不能按设计规模建站。这样的结果不仅影响电网规划的严肃性,更重要的是由于不能落实电网规划、不能及时建设投产输变电项目会造成该区域电能不足,影响到招商引资、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
(2)目前廊坊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38个,只有龙河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广阳产业聚集区、码头新兴产业聚集区、安次工业园区4个园区在总规阶段与电力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根据电力部门规划的上级电源方向,预留了电力基础设施用地和线路走廊。其余园区总规阶段,虽然编制了电力专项规划,但由于没有与电力部门进行沟通,园区仅预留了站址,对线路走廊没有预留,出现空有站址而电源线路无法进入园区的现象。很多园区希望变电站进线线路,按电缆线路敷设,但由于投资高,上级部门不同意对省级园区高压线路入地要求,因此很多园区在总规阶段预留的站址,在实际建设阶段并不能实施下去,给入园用户用电增加了困难,给电力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最终影响园区的发展。
另外,园区电力专项规划如果没有对电力需求考虑充分的话,会造成需要建设电力基础设施而没有用地指标的情况。同时如果不能得到规划、土地、城建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也会受影响。
2.电网建设项目施工受阻严重
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工程常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无法按计划开工建设,无法按期投入运行而发挥作用。一是村民或企业抢栽抢种、漫天要价,得不到满足就阻挠施工;二是部分地区的各类园区缺乏远期规划,未将供电设施的站址、线路走廊纳入规划方案,当与电网建设项目出现冲突时往往是被批准的电网线路路径要进行调整;三是线路工程在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时相关单位的名堂繁多、报批程序复杂。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造成工程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难以控制,工程难以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除公司遭受一定经济损失外,对廊坊电网争取电网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3.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近年来,廊坊市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施工违章作业等造成的输电线路跳闸停运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行为意义重大,事关廊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1)国家及地方建设项目增多,项目建设时忽视电力设施保护问题,导致一些杆塔成孤岛、线路被“包围”,一旦线路发生故障将会造成大面积停电,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2)在电力线路通道内违章种植树木形成的线树矛盾难以解决,其中有一大部分树木已经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在开展输电线路通道内树障清理时,树主无理索要赔偿,并扣押电力工作人员的车辆和工具,致使消除隐患工作难以开展。
(3)输电线路通道内的违章建筑和堆放的易燃物品对输电线路造成重大隐患。如廊坊南外环龙河变电站出线处有一大型木材市场,正好处在四条高压输电线路下,一旦发生火灾损毁输电线路,将对廊坊市及开发区的用电产生重大影响。
(4)盗窃电力设施的现象严重。不法分子肆意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直接造成电网及用户停电。
(5)电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主体由原来的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变为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的变更给电力企业开展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不便。
(6)缺乏法律意识。不法分子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才去盗窃或者破坏电力设施,人民群众是因为缺乏法律意识纵容了不法分子的行为,从而也损害了自身利益,威胁到自身财产安全。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电力设施进行保护,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不能很好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了很多本可以弥补的损失。
三、建议与对策
1.电网规划与政府规划有效衔接
各级政府要将电网规划纳入地方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使各方面工作有序协调发展。园区规划应做到与电网规划有效衔接,园区建设应结合园区产业结构等因素,考虑电力设施建设问题,在园区用地上应预留出足够的电力建设用地。政府和园区就园区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要建立定期与电力部门沟通的制度,以便供电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力负荷需求,及时调整电力建设投资方向。要强化“大规划”管理理念,由政府组织,构建统一规划信息平台,建设纵向到底、横向贯通、数据翔实、规划信息共享的大规划体系,以提高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与投资。
2.电网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各方努力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成立电网建设协调工作机构,并实质性地开展工作,给电网建设工程的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相关部门在批准建设项目时应考虑敏感性建筑与预留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减少项目施工难度。要加强电力法律宣传。电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阻工、部门支持不够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电力法律的宣传不到位。
【关键词】开发区 规划 城市管理 对策
1 利津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利津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6月,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35平方公里。利津经济开发区已经经历了规划起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向优化发展阶段转型,目前已建成工业区约15平方公里,划分为西部综合新区、东部新城区、西部综合工业园区、北部化工工业园区和南部综合商贸物流区五大功能区,其中工业区布局为石油化工区、纺织工业区、精细化工区、盐化工区、高技术产业区、机械加工区和食品加工区七大产业区。区内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2亿元,搭建起了“六纵十二横”的道路框架,集中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处理厂及高压变电站等设施齐全,为每个入区项目提供“七通一平”的直接入住条件,已经成为利津县工业项目的重要集聚中心、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开发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调整跟进速度慢。利津经济开发区在规划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缺少适应性调整,缺少分期实施引导和适应不同发展条件的应变方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态势下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的各类发展规划的研究和调整工作也明显不足。规划要么被无序调整、更改、突破,要么停留在原始规划控制面积以内,在开发效益和产业布局上,不能够在地块、项目等方面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2)特色产业、园区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利津经济开发区还处于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尽管工业区布局为石油化工区、纺织工业区、精细化工区、盐化工区、高技术产业区、机械加工区和食品加工区七大产业区,但目前除去石油化工产业形成高端多产品产业链条外,其他产业大部分仍然处于单体企业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能力。没有形成单独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各功能区分区不够明晰,项目布局相对散乱,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
(3)规划管理职能落实不到位。利津经济开发区还没有完全实现县一级的管理职能,影响了区内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造成管委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于经济发展。即,与经济投资建设规模相比,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跟不上区域扩张速度,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母城或周边区域衔接不够,行政管理体制活力不够,乡镇(街道)部门之间的行政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机构和利益协调机制。
3 开发区优化管理的对策
(1)落实并强化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在机构设置上重审开发区“封闭管理区域”范围界限,实行封闭式管理。依据新的县城总体规划对园区分区规划进行修编,对开发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实现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的和谐布局。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经济、行政以及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从宏观上对开发区城市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开发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把城市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领域和行业,发挥出更大社会价值。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在执行开发区规划上也要接受广大市民基于法制轨道上的监督,提高规划的有效性和社会效益。也可按照建立省规划委员会的原则,成立规划委员会,其专家学者要多于公务人员,并尽可能邀请省里的专家参加,以增强规划的调控作用,而不成为政府决策的附庸。
(2)切实加强和创新体制建设。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发挥管委会与街道办合署办公“人区物”的“三权合一”的职能优势,协调县直各职能部门委托或授权,提升开发区内设部门或派出机构的自主决策权,提高执行力。建立健全绩效评估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使区内环评、安评、能评审批及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工业技改项目备案、项目登记备案等县级审批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着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打造开放式公共决策支持平台,对原则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形成公众参与决策的整体智慧,达成管委会、社区与企业协会之间的积极合作,最终形成经济开发区良好的分工体系,实现区域优势的共创和共赢。
(3)立足长远,处理好开发区发展与环境、空间、群众利益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把好项目准入关,督促、帮助现有企业加快改造升级,加强水气污染综合治理,逐步淘汰“三高一低”类产业,逐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积极推进用工企业、技能培训机构、劳动者间加强合作,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实现当地就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增加在文教卫生、弱势群体救助、“三农”工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和谐。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利用好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监督手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机构体系,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依法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考评制,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公信力、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米景峰.试论开发区规划管理的几个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08(4):42-43.
[2] 闫飞.我国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34-41.
[3] 张丽.现代城市长效管理的制度完善与模式优化[J].城管天地,2012(5):63-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的生态工业园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基础
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聚集、产业集群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园后的第三代工业园,是工业园未来发展的趋势。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在生态工业园的实践中非常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涉及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简称IE)又称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人类工业生态系统。它借鉴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作用,建立由不同产业和企业组成的,能实现主副产品和废弃物上下衔接、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使各种物质、能量在循环转化中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无或尽量少的废物排出,形成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生态链。这样,既能节约资源、能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K.Turner和D.Pearcezai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理念。它强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具体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追求“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对人类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或管理上的改进,尽量减少各种资源和能量的使用,这是从源头上,即输入端方面实施的方法。再利用原则是指要尽可能多次或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产品,这属于过程性方法。再循环原则是指尽量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再生),使其成为制造其它产品的原始资源,进入再生产或消费环节,从而减少垃圾产生。
1.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要顾及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它追求世代伦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和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等方面的思想。它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理念中资源和环境无限的观念,是人类“自然环境哲学”的重大变革。其战略目标是:持续保持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要以资源、环境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要素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
2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1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概况
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位于县城以北,规划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首批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园成立以来,在旬阳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中,始终坚持生态工业、循环发展理念,以创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双赢局面。2014年,旬阳工业园累计入园企业645户,其中规模企业21户,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入园企业1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增长42.6%;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9.1亿元,增长16.9%;实现税收12.7亿元,就业10503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园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园区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O.69吨标煤/万元,年均下降21.96%,工业用水重复率在8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32kg/万元,年均下降21.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O.19kg/万元,年均下降18.54%。短短5年多时间,园区已形成8个各具特色的小工业园区,“三废”循环利用实现年节约标煤34.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万吨,循环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
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2013、2014年连续两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陕西省发改委授予“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省科技厅授予“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省工信厅授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座谈会在旬阳县召开,园区经验在全省宣传推广。
2.2陕西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念建设园区,按照清洁生产方式组织企业生产,着力实现园区企业上下游匹配、产品互为转换、资源和能源相互利用、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并实施严格监控。
2.2.1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先后聘请多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并联合6个科研院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在编制规划时首先体现循环发展新理念、新要求,并结合旬阳县的资源特色优势、区位优势、发展基础条件等方面,完成了《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布局规划》、《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项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了园区循环产业布局、设计构建了园区循环产业模型,科学确定了园区环境目标与控制指标及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各项系统规划,科学指导循环发展。
2.2.2创建园区循环产业链,建设循环发展示范企业
在工业园区发展布局上,首先细分为8个小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产业,由一个龙头企业引领、相关企业配套,从而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并在园区中分别选择鲁家坝、柳村、草坪作为三个发展重点,分别建设锌材料、新型材料、烟草加工三个循环产业示范小区。在创建循环产业链中,通过企业整合、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土地置换等有效形式,先后对16家企业进行整合归位,实现了上下游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循环的发展模式。依托陕西有色旬阳大地复肥公司、西部尧柏水泥公司、陕汽集团公司、陕西中烟公司旬阳烟厂和中电投西北公司五大龙头企业,建设园区新型材料、水泥建材、装备制造、烟草食品、清洁能源和生物制品等六大循环产业,形成一批新建、技改、扩建项目,引领产业链条延伸、扩展与配套。通过龙头企业带来投资,提供技术,开拓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技术、市场支撑,完善配套园区产业链条,实现由办企业向建产业链提升。例如,2009年工业园成立时,积极引进陕汽集团公司,和当地企业合资建立宝通公司,形成年产3000辆汽车生产线,并组成一条由宝利汽车配件、亨通铸件、宝利汽车销售与修理和长江汽车培训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县域工业由矿产开发向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依托旬阳县丰富的铅锌矿产资源,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促进陕西中科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上游陕西旬阳大地复肥公司生产的硫酸、锌焙砂作为原料,并利用大地复肥公司生产中余热发电后的低压热气(300—500℃)作为能源,生产纳米氧化锌,形成循环经济锌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西部尧柏水泥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形成矿石资源开采、原料供应、水泥生产与水泥制品、运输与销售等10多个企业组成的水泥建材产业链。目前,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和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已被确定为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成为全省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的典范。
2.2.3积极运用与创新企业清洁生产技术
园区大力鼓励企业引进清洁生产技术,积极组织企业主动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先后与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8个院校签订“县校合作框架协议”,解决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难题。在黄姜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上,园区与旬阳县恒源生化有限公司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陕西中科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联合攻关,成为国家最大的新材料纳米氧化锌生产基地,获得专利7项;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利用铅锌尾矿生产水泥综合利用技术,年可利用铅锌矿尾渣约40万吨,利用固体废渣率达32%;针对旬阳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新森林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中药材研究基地。截止2014年末,园区内共有4家企业被授予高新技术企业,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国家级或省级科技奖项。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促进了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推动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2.2.4建立生态园区“三废”利用平台
为降低废弃污染物排放,实现循环发展,园区管委会结合旬阳县长远规划,建立了县城区域与园区企业共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废气余热发电站等设施,实现综合利用、配套建设。投资6915万元在草坪工业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15吨;投资1.4亿元在老龙沟工业小区建设1.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投资6000多万元在园区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和陕西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建成2座废气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达5300万kW,年可节约标煤6500余吨。通过对“三废”的综合处理、循环利用,使“三废”的处理率达90%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排放标准。
2.2.5园区实施严格监管
(1)坚持总量控制。园区始终围绕环评确定的排放总量,坚持首先从入园项目准入入手,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控精管用能减排,确保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在陕西省环保厅审批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核定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粉尘2689.2吨、COD1347.8吨、SO21406.4吨、NH3—N286.1吨、NOx2385.2吨。到2013年末,园区规模企业年排放粉尘113.9吨、COD50.3吨、SO2459.06吨、NH3—N10.8吨、NOx1707.4吨,分别占总量的4.4%、3.7%、32.6%、3.8%和71.6%。
(2)加强对企业精准化监管。一是建立由发改委、统计、环保、园区构成的“四位一体”监测监管平台,加强对数据的科学系统分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营中不断完善园区企业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月报、季报表统计。二是在检测地点上,实施企业监测和部门监测相结合,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形成日常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目前,园区列人中省重点用能监测企业3家,其中:尧柏水泥公司为全国万户重点用能企业,旬阳卷烟厂和中科纳米公司为省级用能监测企业。三是实施全过程监控。首先从企业项目源头人手,把循环经济落实到项目设计之中,将各项能耗、排放落实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将节能减排落实到企业技改之上。定期评估、经常督查。坚决杜绝企业生产过程中乱排、偷排等行为。积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扶持资金,进行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技改扩建,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3)以企业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对标监管。积极按照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对企业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原料、能耗、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对标监管,帮助和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达标生产、达标排放。例如,目前尧柏水泥公司达到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中一级标准16项,二级标准13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已超过国内先进水平。旬阳卷烟厂在能源、原料选择、生产设备方面达到行业清洁生产二级标准。通过对企业清洁生产环节对照管理,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不断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这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结果显示:园区六大循环产业年节约标煤10742.2吨,减排SO281.99吨,余热发电5300万度,实现循环经济效益7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