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健康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一些学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了心理档案,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等。但是,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
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人的教育行为都是以特定的人性观做基础的。不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其人性观都会深刻地影响他的教育行为。
有研究显示:具有消极人性观的教师,往往不顾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及其心理需要,强调学生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并习惯于用强制、命令、威胁的方式训教学生或惩罚学生。极端的事例经常见诸报刊:一些教师要求小学生在课上的40多分钟内,坐姿端正,不许扭动;有的教师对学生偶尔在脸上挠痒的行为,严加痛斥;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体罚学生,拳打脚踢,施以暴力;还有个教师竟然让一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脱下裤子,以促使其改正错误……试想,在这样的教师“教导”下,学生能不诱发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吗?从表面上看,教师体罚、伤害学生是师德问题,但实质上,它是教师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在人性观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对学生过度地压抑或体罚等,是导致学生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具有积极人性观的教师,则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师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其教育教学行为肯定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很多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因此,本文特别强调: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要特别重视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转变观念是比从形式上(上课、建档、开咨询室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更为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主张:
1.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这样的学校管理合乎情理,符合人性的基本需要,它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革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落实民主治校、参与管理等问题。例如,一些学校建立了师生定期交流的制度,拓宽了师生沟通的途径;一些学校要求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家校联系,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进步,缓和了亲子关系,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一些学校实施小干部轮换制,让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师心情愉快,学生心理健康,实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把成人的价值观、成人的需求、成人的信念强加于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他们应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自由。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
其次,要求教师对人真正感兴趣,在认识上理解人、信任人;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教育者应正确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避免惩罚学生。对此,有不少教师曾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只有爱,没有批评和惩罚是不行的。然而,事实教育了他们。一些教师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他们从观察了解特殊学生入手,逐步接近、关怀他们,消除了他们的抵触情绪,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一位教师介绍经验时说:“以前,我带的班常常成为优秀班,许多学生还在竞赛中得了奖。可是,毕业后他们却很少再回学校看望老师,这常使我感到困惑。现在,我遵循人性化的原则教育学生,班级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毕业时,全班有30多位学生打电话向我告别,这使我很感动。我明白,这是坚持人性化原则的积极成果,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效应,它显示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成熟。我想,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软方法,即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等影响学生,而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方法压服学生。从人性观的角度看,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有其独特的教育效果。
其次,学校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把生活和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有更多愉快的体验、并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入点。例如,北京光明小学在低年级试行欢乐考试,把教室布置得五彩缤纷,让学生自选考试形式(背诵、朗读、写字等等)和试题,并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成绩。结果,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期盼考试,欢天喜地参加考试。这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如,北京康乐里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为学生出版充满童趣的“班级作文集”,使写作文成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饱尝成功的喜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强化安全工作措施,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确保师生安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县局决定对我县中小学安全工作进行一次拉网式大排查,彻底排查安全隐患,切实纠正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具体安排如下:二、人员分工按照包乡联校所包学校检查。
三、检查内容1、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安全工作机构建立情况,制定了哪些安全工作制度,人员分工及责任落实情况。2、教育法规落实情况,教师有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是否有因管理问题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如作息时间是否科学等,课堂有无无故伤害情况,学校教学设施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教育部和公安部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六条措施》和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落实情况。3、楼梯质量及课间纪律。主要检查学校楼梯是否有裂缝,扶手是否坚固,学生上下楼梯是否拥挤,纪律是否混乱。4、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学生对挫折、失败等打击的承受能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情况,面对挫折和失败是否有仇视社会的情绪以及轻生的念头。5、宿舍管理。管理制度及机构建立情况,夜间值班及教师检查情况。在外住宿学生与户主签订责任书情况。6、学生之间纠纷情况。学生之间有无打群架,拉帮结派现象,有无敲诈、勒索情况,有无赌博、喝酒、吸烟等不良行为。7、火灾隐患。学校冬季取暖安全措施,学校现有的消防措施,用电安全,线路的排查情况,教师宿舍防煤气中毒情况。8、食品卫生。学校食堂卫生情况,食堂从业人员健康情况,防食物中毒的措施。9、学校危房情况,重点检查各类危房的使用情况。10、交通安全。主要检查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守交通规则情况,学生上学、放学路队纪律;学生骑自行车和乘车情况,学校在公路上上操、跑步情况。11、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情况。学校周围网吧、游戏厅及乱摆摊点情况,学生上网以及阅读不良读物情况,非法侵占校园财产情况。12、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伤害学生。主要检查门卫制度落实情况,值周工作落实情况,节假日值班情况,微机室等重点部位防盗措施,学校周围治安情况,有无闲杂人员殴打学生情况。13、统计各校已经发生而没有彻底解决的不安全事故。
四、检查要求1、各检查组人员要深入到所包乡校仔细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2、各检查组人员协助乡校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措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安全检查提纲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校园文化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向往友谊、积极主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发展中,因而心理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反叛性。中学生置身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校园环境的和谐,文化氛围的积极向上,人际关系的简约,都引导着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园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继承文化、整理文化、扬弃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在校园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校园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健康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园传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起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愉悦人的心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制度文化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行为文化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载体,精神文化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无形支持。
努力建设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提升健康审美情趣,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这是我们一直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 , 要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如在校园墙壁开辟作品栏、精品屋,张贴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摆放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展现才华、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教学楼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警句,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体育活动场所,以强身健体为主题,设计标牌。这样使学生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心里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模式、家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合作模式、班级心育模式、学科渗透模式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的心育模式都有其行之有效的一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应该考虑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教育内容、学校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如游戏模式适合小学生,但不一定适合高中生;活动课模式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注:蒋建民,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站工作现状调查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01,(5).);小组练习适合提高交往技巧,但班级讲座可能是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有的乡镇妇联与村委会合作组织家长学校,与家长的一些经济利益挂钩,效果很好,但城市学校这样做比较困难。这些差异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4.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资源,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5.培养一批“研究—实践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从浙江省近年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实践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两者合作时,实践者对研究者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研究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过多的指导,以致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以编书或写调查论文的形式结题,课题结束了,研究工作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终止了。所以,发展一批“研究—实践型”教师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持建设,各市(县、区)网站由相应的指导机构建设,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网站,各级网站相互联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网站内容可以根据年级、性别、问题等分类,并使用个人密码,保证不同年龄的人进入合适的网站。
7.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浙江省已有专家在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评价问题,(注: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2,(4).)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形式如个别和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价也需要研究。只有确立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质量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8.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有三类:民工子女、贫困地区学生和残障学生,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必然会对其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浙江省有49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会使学生心理发展有别于汉族学生。因此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建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浙江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
(一)行政立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
根据浙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法规,使心理健康教育合法化,同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事编制问题,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起引导作用的力量有: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委教研室、学术团体。目前这些力量之间的合作不多,没有形成合力,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感到“山头太多”,无所适从。对此,有关部门可组织分级培训,如省级培训(高级培训)、地区级培训(中级培训)和县(区)级培训(初级培训)。要确定培训教师的资格,制订培训大纲和考核方法。同时,结合培训工作可以组织科研活动,共同研究具有浙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式。
(三)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其次是帮助少数人治疗心理疾病。但有人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结果使人敬而远之。此外,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特殊途径,其功能是“感化”或“教化”那些常规教育无能为力的“差生”。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老师给学生提供解决各种心理困惑的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对老师期望过高。要消除这些误解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四)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富阳在农村开展的区域性推广经验值得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借鉴。落后地区要主动邀请发达地区的教师去传授知识经验,或到发达地区观摩学习;管理部门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系统有步骤地向落后地区推进。
(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和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浙江省只有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有心理健康教育类专业或方向,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科和和本科专业,但培养的人远远满足不了中小学的需求。从长远看,高等院校设置这类专业或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和正规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各地区的师范院校能在今后3至5年内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则到2010年就会有一批良好专业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保安全、抓质量、求发展”为主题,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工作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好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相互联系,齐心协力,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祥和的教育教学环境。二、工作目标通过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的广泛宣传,制度完善,强化责任,落实措施等,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校园风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上访事件,无周边环境问题。以求师生平安,秩序井然。三、工作任务与措施(一)明确工作重点。根据局文件精神,学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重心:1、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危害等教育;2、要加强未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师生的遵纪守法观念;3、要认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网络文化中的腐朽、消极内容的能力;4、要加强对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倒屋伤人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5、对容易引发火灾、存放危险品及人员集中的场所作重点检查,要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的完好;6、要加强对实验室、机房等重点部位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严格剧、易燃易爆品的管理;7、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工作;8、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9、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10、做好贫困学生的帮困结对助学,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势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教育系统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班、周会课集中讲座、板报宣传、校园广播广泛宣传,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要求以及安全防范知识等。积极引导和教育师生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重点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师生的安全防护知识和卫生常识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防电、防水、防火、防毒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学习。并注重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四)、完善制度,安全工作有章可循。结合学校实际和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完善安全和卫生管理制度,诸如,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设施定期检查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大型活动审批制度、流行病预防隔离制度、治理周边环境协调制度,使得相关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在实际工作中依章办事,狠抓落实。(六)协调关系,加强周边环境治理。学校将尽全力协调与当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学校周边村、组与村民的关系。争取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严厉打击破坏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依法治理周边环境。同时,注重协调与全体家长之间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消除误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努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要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游戏厅等严禁未年人进入的场所,远离不洁的小摊商贩等。4、创建活动与优秀班集体评比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创建工作的全面展开。
(八)、加强领导,创建工作常抓不懈。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金珍云任组长,其他行政人员、村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本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并且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责任到人。使得该项工作常抓不懈,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