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范文第1篇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一章 术语解释

一、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二章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指挥机构:

总 指 挥:

副总指挥:

指 挥:

成 员:

抢险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消防组:

组 长:

成 员:

疏导组:

组 长:

成 员:

事故善后处理组:

组 长:

成 员:

施救组:

组 长:

成 员:

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 员:

警戒组:

组 长:

成 员:

合成车间

组长:

成员:

尿素车间

组长:

成员:

机修车间

组长:

成员:

电仪车间

组长:

成员: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三章 应急救援工作各部门职责

一、指挥领导小组:

(一)指挥部:

1、发生事故时,由指挥部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2、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3、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4、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

二、指挥部人员分工:

1、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厂的应急救援工作。

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3、指挥部成员:

安环部部长: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保卫部部长:负责救援、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总调度长: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有关信息。

技术部部长: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

卫生所所长: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办公室主任: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供应部部长: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三、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

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全体职工都负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公司自然灾害事故的救援及处置,其任务分工如下:

1、通信联络队:由保卫部、安环部、生产技术部、调度室、办公室组成,每部出1人,共5人。

负责人:办公室部长,担负各队之间的联络和对外联系通信任务。

2、治安队:由保卫部负责组成,共10人。

负责人:保卫部部长,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群众疏散。

3、消防队:驻厂消防队10人。

负责人:保卫部部长,担负救援、洗消和抢救伤员任务。

4、抢险抢修队:由各动静维修班、机修车间和电修车间组成,共40人,包括:铆管工、电(气)焊、电工、起重、钳工等。

负责人:机修车间主任,担负抢险抢修指挥协调。

5、医疗救护队:由驻厂卫生所,共2人。

负责人:办公室、工会、卫生所所长,担负抢救受伤、中毒人员。

6、物资供应队:供应部、车队、办公室组成,共10人。

负责人:供应部部长,担负伤员生活必需品和抢救物资的供应任务。

7、运输队:由车队组成,共5人。

负责人:车队队长,担负物资的运输任务。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四章 应急准备

一、宣传自然灾害知识,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每年至少组织1次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

三、每年组织1次自然灾害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五章 灾情信息管理

一、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需求。

二、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各级部门对于本部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六章 应急响应

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员工和财产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七章 恢复重建

灾后,领导小组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八章 对外沟通与协作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其他单位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公司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九章 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人事部和民政部门联合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十章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安环部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安环部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批准。

企业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相关文章:

1.港口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自然灾害防范措施意识

3.企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医院预防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范文第2篇

目前,全州即将进入主汛期。为切实做好汛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处置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各县市经信委、各县市(园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红线”意识,高度重视汛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深刻汲取近年来因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沉痛教训,高度重视强降雨、洪水、大风、泥石流、山体滑坡、雷电等自然灾害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切实把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抓实抓好。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建立责任体系、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对汛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周密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各县市经信委、各县市(园区)、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汛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要督促指导民爆、电力企业深化隐患排查、保障安全投入、完善安全设施,明确重点防范区域和部位,制定有效防范应对方案和措施,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

1、各县市经信委要加强民爆生产销售企业要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定期对厂房、车间和维护防汛、防雷、防静电设施的检测维护和对生产装置、设施的监控,雷雨天气情况下,民用爆炸物品,油储罐要停止生产和装卸,并维护好生产区的排水系统和其他安全设施。高度关注极端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严格执行高温、雷雨天气停产的规定,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把一切防汛不安全隐患解决在汛前,确保汛期企业安全生产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 基层政府 公信力 提升

一、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1.重大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中因异常的变化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具有不可预测性,时间性,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重大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重大的威胁。

2.政府公信力

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就指出“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对它的行为授权。”因此,“政府公信力”指的就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在人民心中的诚信度。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可以反映公民对政府信任的程度,是对政府在面对社会差异和利益分配,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民主、负责等途径获得公众普遍性信任的能力的概括。我们可以从这个概念中看出,“政府公信力”涉及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即政府和人民群众,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政府主体责任及义务的履行,确保了人民群众这个客体对于政府可信任度的提高,信任的提高又加强了政府的权威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主客体间协调配合有助于良性循环过程的产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与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与基层政府公信力之间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对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可以使民众远离灾难,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公信力,基层政府健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可以体现出政府的责任意识与诚信理念。其次,灾后第一时间的救援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援救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基层政府客观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破坏,有效地制定重大自然的预警方案,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控力度,完善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制度,规范救灾过程中的政府行为,通过制定的具体营救措施,提高面对自然灾害中的工作效率,展现良好的政府姿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不断加强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其三,灾害重建可使民众树立生活的信心,因此必须要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竟相支援,加大舆论的监督力度等,以上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对自然灾害的抵御产生积极地影响,对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没有制定相关完善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前预警机制,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在人们群众中的认可度,对基层政府公信力将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同时,具有良好公信力的基层政府可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一个量的积累,只有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处处彰显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夯实群众基础,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才能不断促进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才会在灾害到来之时经受的住大自然的考验。在重大自然灾害到来之时,拥有良好公信力的基层政府可以使人民上下一心,更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团结、高效的应对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基层政府的地方危机,降低人民的恐慌,达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有不断加强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才能更加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公信力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面临的挑战及原因

1.基层政府应急能力不足以及应急保障的缺乏

在我国,自然灾害大多发生在偏远地区(或山区),这些地区也是政府行政部门中最薄弱的一环。当自然灾害突发时,一些基层政府往往措手不及,惊慌失措,缺乏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尽管基层政府会临时组建抗击自然灾害的领导班子,试图提高救灾过程中的效能,但由于基层政府的地位导致这种临时的指挥所在其运行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信息不畅、协调失灵、调度失措、处置不力及保障缺乏等,这些都无疑影响了自然灾害的救援。且灾难一旦过去,这些所谓的救灾指挥所就会在一定时间内解散,生命周期太短,利用价值不高等问题就会凸显。对于我国而言,并没有健全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危机一旦发生,应急保障物品和人员的缺乏,将进一步加剧救灾局势的恶化。同时,基层政府往往在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论证情况下,不计成本,不论代价地所谓制止灾害,其结果甚至可能发生更大的次生灾害的发生。

2.基层政府管理低效,体制僵化,信息滞后以及技术设备陈旧

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时,基层政府尽管也会第一时间处置,但重要的是必须要层层报批,请示领导,由上级政府制定救灾方案。这往往就错过了救灾的最有利时机,同时这也是部分官员推卸责任的借口。正因须层层报批,请示领导,基层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消息,甚至有些基层政府还故意隐瞒消息,所有这些都无不造成流言满天飞和人心惶惶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自然灾害的及时有力处置。与此同时,基层政府的基础性的应急技术比较落后,也迟滞了救灾活动的开展。例如在2008年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自然灾害发生时,出现了大面积的通信中断,人们断水,断电,中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人们无法正常的生活,整个救援工作也无法开展开来。

3.灾后援助不利

灾后重建工作是自然灾害发生后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基层政府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在重建的关键环节往往是捉襟见肘。其一是由于救灾过程中的大量投入,导致了重建过程中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些基层政府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救灾过程中,对于重建的工作只是轻描淡写的“做样子”,重救灾而轻重建的思想,直接会导致众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得不到充分的落实。与此同时,由于观念和相关专业人员的缺乏等诸多原因,灾后群众缺乏及时心理安抚,这也增加灾害援助的难度。

4.宣传教育不足,防范意识较弱和应急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缺乏对民众防范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更没有像日本那样对民众进行防范自然灾害、自我逃生及自救演练,甚至有些基层政府和民众心存侥幸心理,这无疑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极大增加他们的恐慌心理,从而造成相当程度的混乱,给救灾带来本可避免此时却无法避免的更大灾害。与此同时,有些基层政府没有树立预防第一的理念,功夫并没有下在平时日常预防与应对上,尽管一些基层政府也有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案,但往往是将其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另外,我国目前尚相当缺乏应对与处置重大自然灾害的专业人员。应对与处置重大自然灾害既需基层政府的努力,更需更需专业人员的临场指挥与救援。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拯救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以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之路径选择

1.自然灾害的预警阶段

(1)逐步完善我国基层政府的预警机制与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统筹协调各个部门、整合各类资源、具有一定权威的综合性的组织体系,加快落实长期性的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不断健全防灾预警系统,将预警系统以及指挥系统作为常态发展以提高预警能力。其次,基层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为主体的保障体系,这既是抗灾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核心力量。对于不同种类灾害频发的基层地区不仅要根据灾害特点准备适用的应急储备物品,而且还要有充足的人员保障。同时,相关人员要严格规范救灾物资的使用条例,避免出现挪用物资、非法占据的行为,督促基层政府官员落实责任,协调上下级部门及政府间的配合关系,下放部分权利,提高责任意识,依靠科技力量,健全保障体系和危机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基层政府应急能力的实质性提高。

(2)科学做好灾前预测和预防工作信息的

基层政府在不断完善和更新科技设备的基础上,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实行相关应急专业人员全天24小时的灾害监测制度,定期前往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实地考察,杜绝隐患,不断加强高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管理能力。同时,信息的准确获取和是预防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完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快速获取,及时的与共享。

2.自然灾害的应急阶段

(1)健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和运行机制

必须要加强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和同级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建设,应用先进的科学应急技术不断更新应急设备,加强监测预警机制和系统建设,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制度,规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程序,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以提高应急反应的速率和效率,完善基层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基层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分级响应机制,建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队伍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减少损失,统一指挥,分散执行,坚持不懈的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逐步完善应急法律规范,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

在抗击自然灾害中,政府要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方面要靠政府自律,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法律的约束。逐步完善法律机制,要以宪法有关规定为依据,在完善应急法律规范的过程中,强调高效应急处置是政府法定责任的法治精神,通过总结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结合上级政府的立法在应急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则,使本地区的应急法律规范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应急程序的规范和应急能力的提高有法可依,按照法律规范的程序和原则,最大程度的提高救援的质量,这样才能使民众的权利得到保障,从而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3)完善基层政府与社会团体协同救援的多元体系

在基层地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在民众,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强化社会参与应急救灾的激励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群众自身的危机应对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危机应对水平是决定政府应急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建立应急征用补偿等制度,建立专职救援队伍面向社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救援的补偿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伤保险政策、指战员转岗安置政策等。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村委会和其他组织应当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调动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力量在应急中发挥作用。基层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群众、社会团体的力量,坚持权利运用公开透明的原则,克服单边主义的思想,努力构建社会救援的多元体系,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降低应急重心的高度,从而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的造成的影响。

3.自然灾害的恢复阶段

当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之后,灾情已经趋于稳定,灾后重建工作已经有序进行时,接下来我们将面临一个重要阶段:灾后恢复阶段。首先,在灾后恢复阶段,要避免“重救灾,轻重建”的思想,正确评估灾情,启动救灾专门资金并将其常态化,安置灾后民众,确定重建思路与方案。其次,基层政府在重视物质资料建设的同时,更要兼顾广大受灾群众的心理教育的辅导。其三,要逐步完善自然灾害事后的危机评估机制,通过对己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事件进行评估后,可以发现灾害预测、预警工作、资源投入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最后,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使民众的意愿和利益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切实的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的公信力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才能在自然灾害到来之时不断强化基层政府的权威,促进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稳步提升。

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与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建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态度、工作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扩充应急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措施,将会对我国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产生实质性的提高,从而在重大自然灾害到来之时可以有效地抵御其带来的破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同时,当面对自然灾害时,只要基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提升民众对基层政府的认可度,才能更加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1]吴洪彪.公共危机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7.

[2]魏成坤.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与提升途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印海延.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唐湘林.县级政府灾害应急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2.

[5]郝玲玲.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电力系统;影响;对策

一、电力系统在风灾、地震、冰灾等灾害中的影响

1、在引发电力系统的自然灾害中,风灾是最为严重的一种。日本的统计表明,其电力供给中所有故障的70%都是由架空输电线路的故障产生的。2005年登陆美国的数次飓风,都给登陆地区的电力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失。其中飓风卡特里娜造成290万户用户停电,飓风威尔玛更是造成600万户用户停电。事实上,由强风暴所造成的大停电在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地呈现递增的趋势。

除了在强风作用下输电塔的倒塌,导地线的裹冰舞动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导地线在裹冰的情况下,由于截面形状的改变,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即使在风速不高的情况下,也可能引起导地线的舞动。舞动是一种发散型的振动,振幅很大。日本对其国内的输电线舞动状况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观测,通过研究发现,舞动所造成的事故包括线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所造成的损失包括电弧烧伤、断股、断线、杆塔损坏、倒塔、防振锤或间隔棒损坏等。

2、地震的发生也会对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威胁。近年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都对所在地区的电力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些破坏性强烈地震中,电力系统中高压变电装置的破坏尤其引人注目。在我国发生的地震中,也多次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威胁。例如: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电力系统遭受极大的破坏,从此展开了电力系统抗震的若干研究工作。

3、除了强风和地震外,其它的一些自然灾害也威胁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稳定。一些极端气候条件对电力系统的破坏还非常严重。除了冰灾、雪灾以外,洪水、沙尘暴等也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电网应对自然灾害的对策及建议

1、要不断提高电网的防灾抗灾水平,设计时应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科学适用原则,综合政治、安全、经济等因素,充分考虑不同线路的重要性和差异性、同一线路不同地段的差异性、不同供电区域的差异性等因素。对重要线路提高设防标准,如重要电源送出线路、骨干网架、重点用户配电线路等;对跨越主干铁路、高等级公路、通航河流、重要电力线路以及运行维护和事故抢修特别困难的局部地段适当提高设计标准;对同样电压等级的线路,根据其在电网中的重要性,给予差异化的可靠度要求;从设计规范考虑,在不同地区建设的线路,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有更详细的地区差异化设计原则。

2、自然灾害有许多不可抗力的因素,但有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可预测性,在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上可以提前防范。随着当今气候变化加剧、环境恶化、资源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地震、台风、暴雨、冰雪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还会进一步加大。面对灾害我们有必要加快电力系统内部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加强与气象、地质、水利等相关部门的专业合作,形成电力行业自己的自然灾害数据解读能力,提高灾害预测和预警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3、加强电力系统相关技术及科学方法的研究,积极推进电力抗灾技术创新。研制和开发新型防冰雪、防污闪涂料及绝缘材料等抵御自然灾害的新产品,并加快其推广应用;优化导线、杆塔、金具等电网设施的设计,提高电网设施防强风、防冰冻、抗震减振等抗灾能力;研究输电设施故障测距、在线监测及报警系统、电力设施快速修复等技术,提升设备安全监测及防灾综合技术。应密切关注国内外先进的防灾研究方面的动态。

三、电力系统提高电力基建工程质量建议

1、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强网工程,构建坚强牢固电网

当前随着电网架构逐渐增大,系统日趋复杂,各级电网企业要针对电网系统存在的大面积停电风险和配网薄弱瓶颈制约等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自然灾害对电网造成的巨大破坏情况,增强风险意识,加大电网建设投资力度,通过加强电网技术改造,优化电网结构,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防范发生大面积停电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停电事故,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防范各类风险和灾害冲击.要全面分析电网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强输,配电网薄弱环节的改造力度,深入开展互联电网安全防御体系,电网应急处理技术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完善电网安全稳定措施,构筑牢固的电网安全稳定"三道防线",强化电网安全的技术支撑,提高驾驭电网的能力.

2、强化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厂网共同维护系统安全

大电网的调度运行日趋复杂,对电力调度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电力调度机构要从维护电网安全稳定出发,进一步加强调度运行管理,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加强负荷预测与监控,完善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故,防范和化解电网风险,要严肃调度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发电企业要服从调度管理,严格按调度指令安排运行生产,积极配合开展涉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涉网技术协调问题,加强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厂网共同努力保障系统安全.

自然灾害防范工作范文第5篇

下午好!根据市政府新闻办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民政局,就本市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

**濒江临海,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常常受到来自海洋、陆地的多种自然灾害侵袭。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趋势。

据统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涝灾、五年发生一次风暴潮灾、十年发生一次洪灾。概括来看,**自然灾害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台风的多发性。平均每年有2-3个左右的台风影响**。2005年“麦莎”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亿元。二是潮位的趋高性。从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黄浦江潮位从4.5米上升到5.72米,且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平均每年超警戒水位1次增加到了10.3次。三是暴雨的突发性。**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城市高楼林立、热岛效应明显,极易形成局地强对流天气。2008年8月25日的雷暴雨突袭中心城区,为本市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大一小时雨量,对城市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四是洪水的复杂性。最为严重的是台(风)暴(雨)潮(水)“三碰头”和风暴潮洪“四碰头”,对**城市防汛工作是个严峻的考验。五是大雾、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市区平均每年雾日39天,郊区更多。2008年1月7日至11日持续大雾,对城市海陆空造成全面影响;同时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对城市交通、农业、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响之大也为**历史罕见。六是高温的威胁。**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常年为9天(1971年-2000年平均值),最近10年来达到了17天以上。

近年来,**灾情虽然较为平稳,但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发生巨灾,后果和损失将无法估量。2009年是**筹办世博会的“临战年”,是**建设的“高峰年”,全市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达到86个,如此高密度建设增加了**在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脆弱性,易引发各类事故灾害。总体来看,防灾抗灾的形势比较严峻,不能有丝毫懈怠。

二、**综合减灾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本市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从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管理转变。特别是2005年本市成立市应急委(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之后,综合减灾工作纳入了应急管理的轨道,全市形成了由区县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管理和重点部门或地区应急单元构成的点、线、面为一体、覆盖全市的应急防范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市民政局作为本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职能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与市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局、市国土局、市农委等涉灾的职能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灾情会商,与市安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民防办、市教委以及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社会和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城市综合减灾工作在“测、报、防、抗、救、援”等六个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气象局已建立起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海啸预警报系统建设;国土局完善了中心城地面沉降水准检测网;农委完善了**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在灾害防御和抗灾方面,**在防汛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超过400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城镇排水、区域除涝等“四道防线”为骨架的防汛保安体系。全市建立了市容环卫、房地、绿化、电力、水务、燃气、交通、消防、通讯、环保、生化等专业抢险队伍。在救灾和灾害援助方面,颁布实施了《**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了气象、大雾、雨雪冰冻、防汛防台、地震、海洋等多个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建立了灾害援助体系,主要通过政府扶助、生产自救和社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来进行救援工作。

据统计,2007年和2008年,全市分别各种灾害预警137次和45次,启动应急响应23次和24次,灾前紧急转移30.6万人次和5.07万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应急救灾工作,确保了城市平安有序地运行。

三、下一步**综合减灾的重点工作

综合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下一步,**将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推进综合减灾工作。我们将以筹办世博会为战略机遇、以国家设立“5.12防灾减灾日”为重要契机,强化城市“安全发展”的理念,完善全民防灾教育体系;加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提高预测分析的准确性;完善城市灾害防御规划体系,提高灾害情报传输、预警能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综合减灾工作的规范化;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的演练和宣传;探索建立跨地区应急救援网络,健全城市自然灾害综合救援机制。

国内外灾害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灾害的预防与处置过程中,公民、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居民的应急防护意识不强,在公共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应对技能相对较弱(比如,2008年初雨雪灾害中,本市有近4000人因雨雪天气造成骨折等外伤就诊,医疗急救日出车数屡创新高)。为此,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起,着力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一是要推进市民减灾宣传教育。把加强危机教育、塑造发达的“应急文化”作为综合减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为纪念死亡14万人的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把9月1日作为“防灾日”。其防灾教育的特点是在点上抓学生教育、在面上开展国民防灾教育运动。)在今年本市首个“512防灾减灾日”期间,全市将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情报信息的知晓率,加强市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不断增强市民自我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其中,市民政局将从5月7日开始到月底(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防灾减灾金点子”。二是要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加强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是全面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国际防灾减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强调“政府的作用”转变为重视“建设应对灾害能力强的社区。”为此《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立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本市在前几年开展各类社区防灾减灾活动的基础上,计划今年正式启动此项工作。5月12日下午,将在长宁区新华街道田渡社区举办一个启动仪式。三是要扩大综合减灾工作的社会参与。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包括应急抢险、医疗卫生、心理调适、社会工作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提高民间的社会动员力;要引导保险业介入灾害预防和灾难救援,分散灾害风险,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生产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