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编制 林地经济 发展规划 

        1 编制规划的原则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林下经济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12-02

张掖市作为农业经济市,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再遇瓶颈,转型发展急需寻求新突破的局面。为破解发展难题,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下经济的发展则是这些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之一。尤其林下经济发展既能解决当前森林保护和林业发展问题,同时又能够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态经济发展等长远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从2008年10月起,我市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本次林改共涉及55个乡(镇)、373个村、10.7万农户、36.6万人,确权发证的集体林地82.92万亩,发放林权证3.13万本,签订承包合同9.45万份,主体改革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级检查验收。林改后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和经营林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个别分林到户的农民充分利用确权后的林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2012年,我市紧紧围绕“五项制度和一个体系建设”,以发展林下经济为重点,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市、县两级完成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宜林荒地和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社和农户,利用林改后自主承包经营的林地林木,大力发展以鲜食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以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努力提高林地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至2013年,全市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5亿元;流转林地1.3912万亩,流转金额2569.7万元;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44个,成立各类林业协会8个;农户投资372.65万元、造林3.9万亩;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8614户,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6.68亿元。涌现出了甘州区花寨乡夕阳村生态鸡示范点、临泽县鸿宝康枸杞种植基地、高台县黑泉乡胭脂鸡养殖种植基地、山丹县大马营乡城南村马兴全林下养鸡示范点,民乐县丰乐乡生态畜禽牧业基地、肃南县明花乡上井村西行口肉苁蓉示范点等林下经济典型和示范基地。

二、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的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好的开端,但是与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和高效能发展的要求相比,林下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基础条件薄弱,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我市集体林地面积小、分布分散,处于生态脆弱区,造林成活率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经营和发展集体林业的积极性不高,集体林业发展、广大难度大。其次现有的集体林多属公益林,灌木林面积大,资源单一,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发展林下经济。

2.思想认识不足,群众参与热情不高。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理解不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身边依靠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致富的农户也不以为然,怕投资大、收益慢、风险高,持等待观望态度;甚至有些群众认为在现阶段耕地都没有较好效益的形势下,要想在林地上取得经济效益可能性不大,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3.资金技术短缺,纵深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林下经济筹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下,政策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小,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经营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就缺乏启动资金,在规模化经营的进程中更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等方面止步不前,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后劲不足。

4.结构模式简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我市特色林果产业、林下经济模式简单、品种单一,加上绝大部分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方式,对科学技术掌握不够,致使成本高、效益差。目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没完全形成,产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还不健全,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竞争优势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5.服务体系初建,机制体制还不完善。大部分县(区)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刚刚成立,工作经验不足,具体服务林下经济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还不能很好的发挥服务职能;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还没正式开展工作,林业协会及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影响林下经济发展。

三、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虽比较滞后,但是前景看好,只要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得力措施,一定能够取得新突破,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新亮点。今后,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树标杆。我市地理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山区、绿洲、荒滩和沙漠犬牙交错,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资源禀赋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大。为此,要在深入调研,摸清林情,掌握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要做到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县一优势”的方向发展。

2.典型示范,整体联动聚合力。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首先积极培育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广泛宣传,及时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政府投资搞设施,业主租用搞发展,农民入股增效益的要求,拓宽产业规模。培育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大力推广“公司(大户)+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

3.多方融资,多元投入保壮大。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帮助农民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通过财政投入、受益者和损坏者出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尽快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农民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努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主动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积极争取税务部门支持,广泛吸纳民间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4.积极引导,创新发展增效益。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重点研发林产品采集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延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素质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平台。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模式;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59

20世纪90年代末,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明确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提出逐步减少商业性采伐规模,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逐步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号召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把中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商业性采伐规模逐步减小,给林业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非木质资源林业产业成为支撑我国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重要途径和选择[1-2]。林下经济是一种高效的林业循环经济,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家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加强林下经济制度建设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予支持,提高林业基层职工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林下经济种类和模式多样,不同地区应区别对待,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种类和模式,东北三省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职工数量庞大。如何实现林业发展的顺利转型,解决采伐量减少带来的职工生活下降问题,选择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东北地区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及主要策略做一探讨。

1 林下经济的内涵及模式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模式不同,对林下经济的定义也存在差异,其中一种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进行种植和养殖的循环经济;也有观点认为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等复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还有观点认为林下经济是以林业科技为依托,选择适合当地林业条件的动植物和菌类进行生产的系统生态农业。因此综合不同的理解和概念,我们认为林下经济的概念是以现代林业、森林生态学、农业等研究理论为基础,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河流资源等,开展动物养殖、经济药用植物栽培、菌类驯化和栽培等生产经营活动。林下经济主要模式如下[3]:

林―药型:指在林下进行药用植物栽培以及后续加工的模式,药用植物栽培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传统行业,在开展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基础上,同时按照药用植物GAP栽培技术规范建立栽培基地,采取农户分散栽培和林场集中栽培等形式,栽培的药用植物种类包括五味子、刺五加、平贝、人参、地龙骨、龙胆草等。

林―菌型:食用菌栽培是目前东北林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包括黑木耳、元蘑、猴头菇、香菇等一些列的栽培和深加工基地,黑龙江省林福特产研究所申报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黑木耳工程中心,为东北地区的黑木耳菌种资源培育、栽培模式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现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已是我国最大的黑木耳栽培和加工基地。在发展传统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同时,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长白山地区松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味牛肝菌等菌根性食用菌资源的调查和半人工栽培研究、杨黄等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等均取得了可喜进展。

林―养型:动物养殖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能够实现人工养殖的高价值野生动物资源,包括林蛙、野猪、狍子、梅花鹿、野鸡等,而肉牛、猪、养等传统家畜的养殖及深加工是林―养型的两个重要模式。

林―菜型: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是林区的优势,其中山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刺老芽、老山芹、蕨菜等,从单纯的野生资源采摘向人工驯化栽培推广转变,同时发展林菜资源的加工、保存等项目。

林―果型:东北地区的坚果资源丰富,包括红松、榛子、核桃楸、山杏等,例如近年大面积推广的大果榛子等。

林―游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郊区游、短途游成为周末休闲的重要方式,合理利用林区森林资源,开发包括采摘、农家院等休闲模式。

2 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虽然林业资源丰富,但是林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存在较多问题,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缺少上层的整体规划,结构比较松散;科技含量不高,还处在资源直接利用,深加工和高科技产品相对匮乏;资金短缺,市场发育不完全,物流配套不到位;机构和人员的配置不合理。

一是根据地域特色,做好上层设计和规划。通过调研,明确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下经济模式,通过整体设计,科学规划,建立养殖/栽培、加工、销售等一整套产业化营销体系。提倡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整合零散种养户,形成品牌效应,加强质量监督,提高产品整体竞争力。建立示范基地和考核激励机制,同种养户签订责任状,开展培训。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开展项目合作。加强科技投入是提高林下经济产品的有效途径,通过引进现代林下经济经营理念,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同时邀请专家开展林下经济种养、加工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户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促进科研院所与地方的项目合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和产品研发,并对林下经济相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政策上明确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发展林下经济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资金效率,在政府主导下,成立地区性的林下经济合作社,促进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推进规模化生产。加大信贷扶持和融资力度,提高补贴,最大限度减少种养户的风险,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丁国龙,谭着明,申爱荣.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02):52-55.

[2]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04):57-59.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地;发展经济

1 林下经济的特点

第一,林下种植林业经济是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的产业经济;第二,林下经济是循环经济,它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第三,林下经济是一种高效经济,它是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投资少、产出值高,且见效快、优质、安全、节省劳动力等特点。

2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2.1 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2.2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3 林下经济发展的推广模式

3.1 林菌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香菇等食用菌。

3.2 林禽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667m2可投放60~100只。

3.3 林牧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每667m2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3.4 林粮模式

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5 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3.6 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3.7 林草模式

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

4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要抓好科学的发展规划

发展林下规模经济,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保护生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使林下经济成为绿色、生态林业生产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多渠道地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4.2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林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这项工程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鼓励林地经营者发展林下经济引导种植户发展林下种植,尤其要鼓励规模种植转移到林下。要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种植者和林地经营者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互惠互利。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伊春林区 林下经济 模式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是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相结合利用转变,形成多维立体产业经济结构,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

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的颁布实施,在我省林区将掀起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本文就伊春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 伊春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伊春是因林而建、因林而兴典型的依赖资源生存的城市,国家决定在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主伐后,企业经济衰退严重,失业率上升,职工收入水平降低,给林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替代产业,实现经济转型,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实现群众脱贫致富是当务之急。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挖掘了林下土地资源潜力,发挥了林荫空间和水热条件等自然优势,是资源环境代价小、能耗低、效益高的生态产业,符合伊春林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发挥伊春林区林地资源优势,变山为宝,变林为富,促进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培养新兴支柱产业,保护生态和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伊春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伊春林区地域广阔,土壤肥沃,物种繁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林区经营面积39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32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83.8%。有野生动植物1800种,山野菜、山野果、山药材遍布崇山峻岭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

2.2 生产加工优势

伊春林区通过招商引资和对现有企业改造扩建,不断扩大和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加工能力,已形成一大批如葵花药业、忠芝集团、伊春市林都山特产品有限公司等国家、省知名企业,产品涵盖制药、特色养殖、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等8大产业链条,林下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2.3 科技优势

伊春市与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其在林下经济资源培育加工等方面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为发展林下经济作技术支撑;有伊春林校技术培训的优势,培养大批实用技术人才投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主战场。

2.4 市场优势

伊春的林特产品以纯天然、无污染而著称。伊春黑木耳,伊春红松籽、伊春蓝莓等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而以“林都”、“忠芝”、“雪山来客”为代表的林下产品则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黑木耳、蓝莓、野猪产品的旗舰品牌,为打造中国北方最大森林食品基地形象搭建了重要平台,提高了伊春森林食品的知名度。目前,伊春林区的林特产品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并向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国家出口。

3 伊春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

依托伊春林区特有的林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循环发展,努力提高林下产业经济效益。

3.1 发展林菌型林下经济,打造森林食用菌产业基地

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条件,结合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在林下种植黑木耳、猴头、滑子菇等食用菌类,获得成本低,质量好,产量高的食用菌产品,打造全国知名度高、拥有自主品牌的森林食用菌产业基地。

3.2 发展林果型林下经济,打造坚果、浆果产业基地

开展红松籽林、榛子林改造培育,野生蓝莓、蓝靛果、山葡萄集约化经营和人工蓝莓、蓝靛果、树莓等浆果种植栽培,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新建和规模扩建坚果、浆果生产加工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坚果和浆果产业基地。

3.3 发展林药型林下经济,打造寒地特色药材产业基地

推进林区野生药材开发保护和种植集约化,在未郁闭的林内种植适合小兴安岭生长的刺五加、五味子、林下参、防风等道地药材,林药间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林木生长。发展寒地道地药材种植,培育具有小兴安岭特色的北药知名品牌。

3.4 发展林业养殖型林下经济,打造特色养殖产业基地

利用林下透光性强、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发展森林猪、鹿、狐狸等养殖;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柴鸡、野鸡、肉鸭等。特色养殖的产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污染。同时养殖动物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生长。发展多元化特色林业养殖产业,打造中国北方高档特色肉食品、高质皮毛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3.5 发展林菜型林下经济,打造特色种植产业基地

依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山菜的需光特性,发展刺嫩芽、蕨菜、猴腿、老山芹等特色种植和山野菜采集,进行林菜立体种植,既收获了大量纯天然山菜,又使垦后的林地土壤疏松,铲除了杂草,使林地得到了全面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发展林业特色种植,为社会提供纯天然菜品,打造小兴安岭特色种植产业基地。

3.6 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打造北方苗木花卉产业基地

利用林区土地资源,开发培育红松、花楸、黄菠萝等林区特色珍贵树种苗木,引进白扦、紫叶稠李等适生彩叶树种,开发百合、萱草、玉簪等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园林苗木花卉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