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学班级的管理逐渐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大学学校而言班级管理的主体就是学生,整个大学学生的管理工作基础就是对于班级的管理,学校整体工作的成败会直接的受到班级管理工作好坏的影响,同时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班级、学校的风气培养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影响。大学学校管理中班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就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这是按班级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信息时代;班级管理;解决措施

对于大学而言各项任务开展的最小单元就是班级,同时班级也是对于学习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地方。近些年大学班级的管理在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也在逐渐的提高和完善,但是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在新形势的背景下也是辅导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班级管理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所以就需要辅导员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

1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麻烦

大学班级管理制度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也在逐步的优化和完善。在我国目前许多的大学高校中班级的管理都在采用民主的方式来建立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致力于实现班级日常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但是对于我国的大学教师来说年龄逐步的趋向年轻,因此在班级的管理中缺乏社会的阅历和经验,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会常常出现一些的问题和麻烦,制定的相关班级管理制度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大学班级的管理,甚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大学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1没有形成新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单一

目前对于我国的大学院校来说招生的规模在教育改革不断的推进中在不断的扩大,对于现如今这个现代化信息时代而言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机制已然不能够满足班级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很难以顺应时展的潮流,在现如今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可能还会对现今大学班级的管理产生影响。在目前我国很多的大学高校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在管理管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没有结合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来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很多的大学的教师来说虽让说他们在班级的管理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额大学班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的机制来进行管理,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方式较为单一,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班级的管理效果差。

1.2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班级缺乏凝聚力

大学院校班级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凡是在目前我国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在日渐的丰富和多样化。手机和网络对于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说都会利用这些来进行信息的和交流,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班会召开次数的降低,导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从而直接的影响到班级的管理,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模糊学生对班级的概念。同时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不够的,很多的教师认识大学生已经到了成年人的年纪了,应该有着管理自身的能力,不需要过多的对班级进行管理,但是对于很多的大学生来说并没能够实现很好的自身管理,这样一来就会对班级的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使整个班级变得一片混乱,犹如一盘散沙。班级的凝聚力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好的凝聚力才能够构建一个优秀的班级题,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信任也会给班级凝聚力的培养造成阻碍的作用,从而导致大学班级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的进行。

2大学院校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立顺畅的班级内部沟通体系,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对于大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很多地方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学生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因此为了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根据实际的轻快来制定出有效的班级管理方式,建立起一个班级内部的信息沟通体系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2抓好制度的实施与落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班级的管理来说也是这样的,因此就要想班主任需要引导班级干部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班级的管理而言是一个基石,能够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和良好班风的养成起着推动的作用。班规制度只有落实下去,才能使它产生效力。这需要管理者带头遵守这个班级制度,给学生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每位学生都了解班规制度,在他们的心底筑起规则的城墙。例如:老师可以在每天的自习时间中,抽出五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同学朗读班规。每天有一位同学进行,这样轮流下去就可以在每位同学的心中形成一种班级规范观念,学生可以达到自觉遵守班规的效果。班规需要班级成员的共同维护,如果出现有同学违反班规或者无视班规的现象,就需要大家主动对他进行教育,让他改正自己的缺点,自觉主动的遵守班级规定。在这种模式的帮助下,可以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同学们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学习,在班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自己变得更加闪亮。

2.3建立适合的班级理念,创新班级管理的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获得知识的最直接传授者就是任课教师,他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最多的,与学生的接触也是最多的,因此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作为就需要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出各部门的作用,协调配合、相辅相成。现如今的大学生在自尊心和独立意识上都有着更强的表现,所以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管理者在新形势的背景下需要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通过班级管理的不断探索来寻求最为合适的班级管理方式,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增强对学生思想的关心,以更加适合学生的方式来进行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4实现学生自制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现如今对于大学生而言环境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制力,在我国大学的自制力普遍都是较差的,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大学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如果说大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自主思维的转变就能够有效的实现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对于大学生来说管理的效率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就是说要让大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制力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让大学生能够以自制力好的同学为榜样、去学习,能够更好的去管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自制力,从而实现学生对于班级归属感和责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同其他的集体一样班集体也会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同时也有着共同前进的目标。班集体的稳定和团结会直接的受到班集体中经济利益和权利利益方面内容处理好坏的影响,例如奖学金机制和权利机制等等,奖学金评比的公平性会直接的受到奖学金评比机制的是否完善的影响。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通过民主管理的很好激发,好的民主管理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班级体的团结和稳定,让学生能够在班集体中健康的成长和成才。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大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热情的提升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民主观念的引导,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主意识。现如今大学生大班集体中更多都是充当旁观者的身份,这对于班级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就需要转变这种观念,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价值、献言献策来帮助班级的管理和发展,这样一来对于自身的发展也能够进行很好的锻炼,推动学生的自身发展。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学生干部

 

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建设是学校综合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较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体现为班级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学生能够遵守执行的班级管理制度,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内部交往以及人际关系,集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荣誉感和集体感、归属感。

 

一、目前大部分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 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错误,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只关心如何形式化地执行规章制度,并不能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完全统一;班干部只负责监督其他同学是否做到不违纪、不犯错。 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使得该班级管理制度不能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学生不愿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他们渴望的大学生活,不仅要丰富多彩,而且能对自己产生较大的人生意义,希望能引导自己做好人生规划,而这都离不开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的课外活动。 事实上,很多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在寝室上网、玩游戏或者花较多时间谈恋爱,而不愿去参加班级活动;班级活动较少,活动设计的主题不突出,活动没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导致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班级中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 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甚至是综合素质的优秀。 结果是除了个别的幸运者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竞争中永远落选。 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由此以来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 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保持不大关心,学习差的同学容易丧失信心。

 

三、加强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班级自身的特点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规范作为辅导员,在接手班级的时候,就应该花时间和精力观察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整个班级的特点。 以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为例,学生整理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在制定班级规范时,辅导员在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化地有阶段性的指导学生该如何完善自身,从而能在服从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以学生为主体,每个人在制定班级条例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学生举手表决,通过多次修改,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对自身提出较高的要求,来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辅导员也要以自身为榜样,在日常的工作中,按照制定的班级制度处理班级工作,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同学,做到有奖有罚,做好表率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建设,, 建设班级的核心队伍

在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就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 这个时候,, 教师应该抓住大学生的心理,,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班级迎新晚会,自我介绍接龙、军训等,通过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彼此合作来完成的活动,, 让大学生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发现积极性较高,集体意识、责任感较强的学生让其担任班干部,认真培养。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学期初,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自己带班的计划,将培养目标细化为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个人目标和班级整体目标。 辅导员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和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制定任务工单和适当的奖励机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同过班级协商组织班级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走出寝室,加强人际交流,提升自身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 通过开展各种班级集体活动,, 形成自己班级的氛围,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四)切实抓好学风建设

以良好的学风形成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优秀班级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辅导员, 要根据高职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和当代企业选拔要求,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帮助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 二是与任课教师联系。 通过与任课教师联系,, 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根据掌握到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是在班级内部实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班级学生划分学习小组,, 成绩好的、中等的和较差的大学生组成一组,, 大家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基础上,, 大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 更好的融合,, 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

 

参考文献: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1、本科生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班级管理是“人—人”的管理,主体和客体都有思想、有情感。就班级管理对象而言大学生是客体,但是就人才成长而言他们又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才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

(2)在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

纵向的班级管理能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服务和引导,体现班主任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工作。只有跟上时展的步伐符合科学管理理论的要求,在管理上从人本主义出发,根据“学本位”的管理思想,才能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满足需要和信任学生,满足学生发展要求。

(3)强调管理的专业性

管理的专业性是教学有益的补充、延伸或扩展,可以给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有利于营造热烈的学术专业氛围,打造良好学风。加强管理的专业性应从学科特点,学校制度、学生特点出发,探索积极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保证在班级优化管理的基础上,使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4)加强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就是通过“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掘,从而把他们造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高校纵向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实践者,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本科生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的特点

(1)管理制度的科学和规范。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能够体现管理制度科学化和规范化。高校班级管理只有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跟新管理理念,才能保证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科学、合理、规范地实施高校班级纵向管理是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最佳途径。

(2)制定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纵向的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运用,可以统一师生的思想和行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大家的责任感,能够保证班级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应建立纵向班级管理的岗位职责、班级管理的教育制度、科学设计班级管理的管理制度。

(3)突出学生社区管理的地位。班级纵向管理更加重视学生社区管理的地位。树立讲卫生、遵守寝室作息制度、关心同学的风气,营造一种安全、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树立良好风气,突出学生社区管理的地位。

(4)学生管理的精益化。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更加全面的对学生精心管理,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要。要有精益化管理思想理念、要有精益化管理行为理念、要有个人服从组织的理念。

二、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教育学、体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德育学等方面的著作,以及有关意志品质的培养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为选题和实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谈话法

在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在课中和课后及时与同学沟通讨论,获取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及时地与执教教师进行实验课上一些问题的讨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应用情况

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能够培养一大批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逐步学会管理其他事务的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联系网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和应急联系网,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结合制度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精益化学生管理,充分考虑到人的社会价值和心理活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推进高校管理,才能做好高校管理工作。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要求的内化,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总的来说,纵向的班级管理模式,是适应新期本科生培养特点的有益尝试,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加强德育教育,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等方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普遍高校里进行这项推广工作的时间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探索和讨论,还需各方进一步努力。

1.比较花费时间、经费和人力;

2.时效性比较差,有时候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研究结果,有时候研究课题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或研究手段逐渐变得落后;

3.由于纵向研究耗时较长,可能发生被试流失的情况,这就会影响被试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概括性;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大学生班级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班级;自主管理

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即学生在高校管理者的引导下,根据教育培养的要求,独立自主地管理班级,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过程。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物系14级本科班推行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以党的十提出的最新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管理学为基础,采用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层级目标推进法”,即将“班级自主化管理”这个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层面(组织机构、制度、文化、思想等),具体到“自觉、自理、自为、自省”这四个层级递进的发展阶段中去实现。

一、第一阶段:自觉阶段

“自觉”即自我发觉,学生开始萌发自主管理的意识,是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准备和启动阶段,目标是引导、宣传、启蒙学生的班级自主管理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自主管理的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兴趣。在角色定位方面,教师是“总设计者”,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到班级自主化管理之中;学生要从“班级被管理者”向“班级管理者”转变。该阶段的任务是:

(1)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说明班级自主化管理的意义、目的、如何构建以及依据的原则和方法;

(2)召开各班班会,运用自荐和民主投票的方式初步组建班委会,作为构建班级自主化管理体系的临时委员会。

二、第二阶段:自理阶段

“自理”即自我管理、治理,是班级自主化管理契约的初步构建和关键阶段。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班级管理机构与制度,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角色定位方面,教师从“总设计师”逐步过渡为“设计顾问”,指导学生自己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则完成角色转变,成为班级“管理者”、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该阶段的任务:

(1)自主组建班级管理机构。班级管理机构是班级自主化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2)自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因此,班级自主管理的关键是构建一整套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制式化、学生能够自主操作的制度体系。14级本科班的班级管理章程分为主体内容和附件两部分。主体内容即班规,包括《班级公约》《班级组织机构》《班级制度》(考勤、请销假、班干部责任制、会议制)等,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责权利;附件主要是将各项管理制度制式化,包括《班级管理章程》《会议记录》《各班卫生情况记录表》《课堂纪律表》《突发事件记录表》《班干部量化考核表》。

(3)搭建班级信息自主化交互平台。主要基于三个方面。A.人脉资源。我们实行“三级会议制”和“民主参会制”相结合。“三级会议”即实行“辅导员—全体班干部会议—各班班委委会(各班班会)”的阶梯式管理方式;“民主参会制”即抽取3名学生参与全体班干部会议,如表2。B.书面系统。即通过纸质(制式化)载体如各种情况调查表/信息反馈表、班干部考核表、班级意见反馈表、会议记录、活动宣传单、学生的思想汇报等实现班级信息共享与交互。C.网络系统,即通过各级QQ群、班级微信平台、邮件、微博、空间等,快速、及时、全面地传达和反馈学生信息。总之,建立“收集—传达—反馈—更新”的班级信息共享交互链,是班级自主化管理的基础和通道,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低障碍的信息对流和交互,避免班干部权利独大,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为班级决策提供强大信息支撑。

三、第三阶段:自为阶段

“自为”即自己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去参与、管理、决策,是班级自主化管理制度的完善期和维护期,目标是学生能够自主执行、完善、修订、班级管理制度。此阶段角色定位:教师依然是指导者,但要格外关注班级自主化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修正、完善和改进;学生对班级自主管理有较高的认同度,既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者、维护者和修正者。任务有:完善班级制度,如心理委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用《班干部量化考核表》对班干部进行量化考核;组织机构方面,由各宿舍民主选举建立宿舍管理委员会,综合管理宿舍事务,关注学生生活动态。

四、第四阶段:自省阶段

“自省”即自我思考、自我反省,是班级自主化管理的瓶颈期、疲软期、转型期。目标在于将班级管理重点从制度层面深化到精神文化层面,反思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此阶段角色定位:教师要当好“目标控制”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调查、分析班级自主化管理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学生此阶段产生一定的“矛盾”心理,既有强烈的班级自主管理诉求和认可度,又对个人和班级产生一定的消极和迷茫情绪。此阶段的任务:

(1)使用《班级自主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和《班级自主化管理访谈录》对班级自主化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确定下一步改进计划;

(2)完善“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开放式交互平台;

(3)注重学生职业规划发展。

综上,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创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一套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民主化、可操作的班级自主管理体系,使班级管理步入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志荣.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新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6(6).

[2]杨秀莲.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管理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花晓波.从学生自我管理谈高校班级创新建设与管理[J].高教高职研究,2008(9).

[4]杜可平.学生自治与班级管理[J].安徽教育,2006(4).

[5]赵明吉.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