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1篇

要做好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就必须先了解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变异引起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另一类是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如果从地质环境或者地质破坏的速度上划分,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慢性的地质灾害。突发性的地质灾害也即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又称为环境地质灾害,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地质灾害的成因

1.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采掘的不规范性,部分开采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使他们在开采时,存在不合理或违规的开采现象,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人为地不合理开采,对安全工作不予重视,预留的矿柱较少,长时间的不规范开采造成应力失稳,形成采空区坍塌、山体开裂等,继而发生山体崩塌滑坡。

2.在河流断面上大量修建的水利工程、山区水库和拦水坝,使下游河段的水体发生了变化,当特殊原因诱发堤坝决堤时,会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两侧山体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和水土流失,另外,拦水坝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增加了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也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3.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人们不断地开挖边坡和依山建房,政府大量的修建公路,形成了人工高陡切坡,当应力失稳时,极易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4.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无节制破坏行为,导致了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的砍伐树木、放炮采石、破坏植被,从而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的沙漠化速度加快,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普遍认识,明确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确保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应对灾害风险,从而不至于惊慌失措。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不可预见性,强化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使之能够在地质灾害来临时主动应对风险。例如:可以村为单位,开展地质灾害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对人们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培养全体人民的灾害意识,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地质灾害教育宣传栏,从而保证做到在地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在灾害中从容应对,在灾害发生后能够积极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灾害能够更加重视,做到居安思危,增强防灾的意识。

2.建立地质灾害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科学的预警系统,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情况的分析,建立起适合当地情况的完善的地质灾害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并通过上传下达,层层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地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控,定期一些关于地质灾害的宏观变化信息,增加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的把握程度,从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还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地质灾害防范的电子网络平台,这已经逐步成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手段,在这种网络平台中,可以将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情况及时汇报到相关部门,从而为该地区提出有效地灾害防范措施,提高地质灾害防范的及时有效性。这能够迅速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覆盖整个地区,全部聚集到这个监控空间中,并在地质灾害防范过程中实行动态监测,做好灾害防范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3.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制定一套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预算和管理,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2)规范职能,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工作,需要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掌握地质灾害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变化的规律,找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并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与地质灾害管理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地方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提出解决办法,在政策上给下级部门创造条件,使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更快的发展,使之方便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中,对于地质灾害情况复杂的区域,要做到24小时监控,重点管理。

4.因地制宜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过程中,除了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建立对于地质灾害的有效科学的预测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强综合防治工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和带动村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好水土资源,尽量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需要科学管理,整体规划,边采边治,杜绝盲目开采。另一方面,在建造水利工程的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渠道的渗漏和水土的流失,减轻土地的浸润和软化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更主要的是,各地要依据实际情况,加大已有应急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工作,从资金、技术、人才上予以重点扶持,将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安排,去规划,去治理,一切以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的优化为基本出发点,合理布局,综合整治。另外,要建立一支有力的快速救援队,对灾区提供及时的帮助,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的损失,同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使灾民在众人的帮助下,尽快脱离险境,水利的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生活。#p#分页标题#e#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2篇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将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防灾责任制

地质灾害威胁的是一个地区的社会公共安全,是关系到一方平安、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各乡镇、各单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要全面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灾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要坚持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村组干部联户承包,群测群防”的灾害防范体系。要早安排、早准备、早行动,做到情况清楚,措施及时有力,无灾做有灾的准备,小灾做大灾的准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全县的总体部署,周密安排,明确责任,任务到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领导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责任事件,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二、以人为本,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单位要迅速行动,提前进入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态,加强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检查,进一步落实各项制度和防范措施,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开展险情排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各乡镇要抓紧时间,以乡镇为单位对本乡镇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一次全面拉网式险情排查,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发现隐患后,要及时对隐患点采取果断的防范措施,制定具体防灾预案,排除隐患。在隐患未排除之前,必须落实专人做好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填好并向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居民发放“明白卡”,落实监测防治责任,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将详细情况登记造册。各乡镇必须于3月1日之前向县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矿管局)报送《地质灾害隐患报告表》。

2、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要安排好汛期值班,公布值班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到岗到位,不得擅离职守,并确保通讯畅通。各乡镇必须于3月1日前向县政府办公室及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上报值班人员的名单和联络电话。要加密险情巡查,尤其要加密对傍山切坡建房和公路灾害隐患的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消除隐患。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做好应急调查、险情灾情速报和抢险救灾工作,指导当地群众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防灾避灾。要加强与防汛、气象、水文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出现险情,应立即通知群众转移,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必须立即派员应急处理,并在4小时之内将情况及时上报,

3、及时总结报送工作情况。要及时书面报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情况,尤其要总结经验教训,宣传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要坚持月报制度,及时总结上报有关信息。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3篇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

一、防治重点

属宜黄—地质灾害多发区,县地处赣中南低山丘陵地带。雨量多、地质灾害易发面积大,突发性、群发性强。根据《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效果演讲》县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和重点防护点为: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1县境南部的夏造、枧头—顺峰和县境西北部的潞田—高陂。

切坡建房现象普遍,该区村宅多沿山坡脚地带分布。地形起伏大,滑坡、崩塌在雨季频繁发生。

2枧头镇蕉源—寨下、乡月形—黄塘。

3采石场和矿区尾砂坝、新建和改扩建公路边坡、水库(电站)坝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段应为加强防范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护点

1全县需要重点防护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个。具置防护措施见附表。

⑴乡滑坡隐患点。此滑坡隐患点房后山坡为陡坡。斜坡上覆盖一层厚3米的碎石土,结构松散—稍密;山坡上发育三条环状拉张裂缝,裂宽1050厘米,深30300厘米,缝长累计150米,存在易滑体1201503m3强降雨可诱发滑坡。

⑵镇滑坡隐患点。此滑坡隐患点房后山坡为陡坡。人工切坡高12米,坡度82度;斜坡上部覆盖一层厚3米的碎石土,结构松散—稍密,下部花岗岩强风化厚达11米,呈稍密状,存在易滑体14503m3强降雨可诱发滑坡。

⑶镇下组滑坡隐患点。此滑坡隐患点房后山坡为陡斜坡。坡度40度,表部覆盖一层厚度2米左右的碎石土,结构松散;斜坡上发育一条长达80米,裂深2米左右的拉裂缝,坡上存在易滑体80702m3强降雨时可诱发滑坡,危害范围110120m2

⑷镇村桥头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坡度37度。山坡上部发育一拉裂缝,缝长35米,缝宽130厘米,走向230度。存在易滑体,总体积4200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

⑸镇村寺背组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坡度38度。斜坡上还发育有拉裂缝,斜坡表部含砾粘土厚12米,结构松散,存在易滑体,总体积2700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威胁范围80100m2

⑹村面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坡度38度。斜坡表部残坡积碎石土厚0.52米,结构松散,斜坡上存在易滑体900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

⑺坑村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高陡。坡度40度,斜坡表部碎石土厚2.5米,结构松散,斜坡上存在易滑体,总体积2025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

⑻镇村喇叭口组五江口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坡度30度。斜坡表部残坡积碎石土厚0.51.5米,结构松散,斜坡上存在六块易滑体,总体积676.5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

⑼乡村小学滑坡隐患点。该小学校舍后斜坡坡度28度。斜坡表层为厚约8米的花岗岩强风化砂土层。存在易灾体,体积2520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

⑽村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坡度35度。斜坡表部残坡积碎石土厚约3米,结构松散,滑坡后缘可见拉张裂缝,裂缝呈弧形,长约20米,现大多被泥土填充。存在易滑体,其体积为2700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

⑾镇村一组乃排滑坡隐患点。该滑坡隐患点房后斜坡坡高20米。呈半圆形,缝长100米左右,宽0.250.4厘米,斜坡表部覆盖一层含砾粘土土层厚0.51.5米,结构松散,坡上存在易灾体,总体积4200m3强降雨易诱发滑坡,威胁范围120170m2

⑿村滑坡隐患点。此滑坡后缘表示为一条长120米弧形裂缝。缝深100-120厘米,滑坡体土体较松散,潜在规模7000立方米,如遇连续降雨或暴雨,有可能引发滑坡。

2全县各切坡建房点。

其分布地点及防治措施见附表。3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点498个。

(三)重点防范期

暴雨级以上的强降雨主要发生在5-8月。集中降水时段,汛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县汛期一般发生在3-9月。当连续降水达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时,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机率较大;当连续降水达到200毫米或短时间(1日或数小时)降水150毫米以上时,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将有可能发生,以上时段为重要时段,应密切关注,注意防范。

二、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护点和重点防御区段。并落实好预防责任人、监测人,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定期监测记录台帐;与工程设施直接相关的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负责日常监测。监测期间如发生重要变异情况,应按速报要求及时上报,果断处置。

(二)各乡镇场和县直有关单位要加强汛期对地质灾害防护防御点的巡视检查工作。重点位置、重点区段、重要时段要加密巡视。巡查各主要灾害点是否进行了监测,否登记、建卡,否明确了监测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否制定了预测预报方式和防灾避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是否健全等。巡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将巡查情况及时报市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同时抄报县国土资源局。

(三)严格控制切坡建房。

(四)密切监视住宅后山坡或人工切坡中上部的潜在易灾体(土体)变形迹象。应实施疏散撤离室内人员的紧急防范措施。

(五)对已发生塌陷或已出现地面裂缝等需要躲避搬迁的村宅。应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同时采取汛期迁居措施。监视时,对采空区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应密切注意其形迹的发展,及时发现险情,做好防护工作。

(六)对已出现塌陷形迹的农田、山地。

(七)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当出现继续大雨或暴雨时应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和防范。大雪过后,雪水融化,也应注意防范地质灾害造成损失和伤亡。

(八)各乡镇场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把辖区内的地灾点通知到村、组、户,做到早知情、早预防。

(九)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各乡(镇、场)对辖区内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及时抄报县国土资源局。若一旦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安排和疏散灾民,维护社会安宁。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乡镇场长为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其它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做好管辖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人。各乡镇场要成立由乡镇场长任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外地防治方案,方案要明确防治重点,指明村级行政首长为该村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负责人、责任人,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 地质灾害 影响 对策 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73-2

1前言

我国是一个幅员非常辽阔的国家,在我国各种地质环境都可以找到,也正因为此我国每年都会发生许多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地质灾害,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的腾飞都是一个很大的破坏。一般来说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断裂附近体现为地裂缝。软土地基变形、地面沉降以及砂土液化是主要的外在形式。山区一般多发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灾害,但是这些灾害发生的频率较低。据相关地质勘查显示,地质灾害与水文条件都有着很强的联系,对于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分析,将水文地质对于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防范地质灾害。

2水文地质及其结构运动

对于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运动和变化的现象的综合就是水文地质,一般来说储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中的,如裂隙、岩石空隙以及溶洞之中的水就是地下水。作为水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地下水的水量稳定、质量好,是农业、工业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在一定的外在条件下可以引起沼泽化、滑坡、地面下沉等危险的自然现象,储存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水的统称就是地下水,其来源可能是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和大气降水。地下水同时会通过地下渗流的方式对河流、沼泽以及湖泊进行补给,也可能直接流入海洋。而上层土壤中的水分有的就蒸发掉了,而有的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后散入空气中,重新回归大气,对于地球上的水循环是一种促进过程,对于地球上的滑坡、溶蚀以及土壤酸碱化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亚系统。

我国对于自然界的开发利用频繁,并且导致了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进而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许多城市地区地下水用量较为集中,常常会引发地面的沉降。地下水受到工业废水以及生活废水的深入,对于地下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污染,对于地下水资源是很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于地下水的形成、类型以及其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3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作为一种自然地理现象,水文地质对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以及危害都有着密切关系,根据相关勘查记录显示,一般在熔岩塌陷、地面沉降、砂土液化、软土变形等情况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较为集中,具体如下:

3.1熔岩塌陷

岩溶塌陷具有特定的形成条件,首先溶洞是开口型的,并且具有溶系的碳酸盐岩,上层有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在此基础上还有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对于地下水运动的均衡性形成破坏效果。一般来说水文地质对于熔岩塌陷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流冲刷力巨大,对于溶洞底层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其牢固性受损,上体抵抗力减弱后进而形成塌陷。熔岩塌陷一般发生于陡河断裂地带,这些地带的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基岩埋深较浅,并且受到构造力场的反复作用,因此容易导致熔岩塌陷。

3.2砂土液化

在临界地震作用下,饱水的疏松粉、西砂土会瞬间遭到破坏并且呈现液态的情况,受到震荡之后,饱和砂土就会变得密实,进而使得孔隙水压力突然上升,地震荷载的周期性作用下会导致孔隙水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进而土粒会处于悬浮状态,逐渐接近液态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砂土液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对于地质构造的破坏力也因此不同,有的地段沉积颗粒较粗,孔隙水压力会因为液化土层大大增加,并且逐渐超过盖层的强度,携带有沙粒的地下水会冲破盖层喷出地表,进而发生喷水冒砂。

3.3地面沉降

一般来说,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都可以引起地面沉降,而且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沉降、软土层形成的沉降,还包括海平面上升等情况,这些情况发生的频率都较低。人为因素包括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油气资源等,都会导致地面沉降,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下沉较为常见。随着地下水的开采而产生地面沉降,其沉降的速率和发展趋势都将随着地下水位的改变而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与地面沉降漏斗基本一致,因此超量的开采地下水是地面沉降的罪魁祸首。

3.4地基变形

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以及地质开发中的常见问题,软土地基的结构是非常不稳定的,并且容易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影响。软土层由于其特殊性而具有诸多危害,而水文地质则是加深了这种危害性,软土的触变特性再加上原状土受到振动,对于结构连接有很强的破坏,对于土的强度降低以后会很快的变成稀释状态。加载初期,容易在地基中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对于地基的强度有很深的影响,变形除了因为软土除排水固结引起外,还包括剪切变形的情况。

4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

地质灾害由于水文地质产生的,当前最基本的应对策略是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为基本原则,对于灾害现象要最大限度的予以控制。对于无法规避的灾害,应当提前做好应急处理方案,将灾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1实时监测

对于地质灾害常发高发的地带要实行二十四小时监控,对于地下水运动的具体情况要清楚掌握,对于异常信号一经发现要立即提醒相关人员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区域为山区,当地政府应当对山区的抗震工作加强指导,对于当地居民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多雨的季节,对于地下水的流量要实时监控,一旦地下水流量超过标准范围,就应当对水流的方向、流量进行调控,避免地下水运动引起进一步的灾害。

4.2开发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下水资源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储存量过大对于地质结构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过大的地下水储存量会使得冲击力不断增大,并且这种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地质灾害,因此要做好防范灾害的工作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对于地下水资源不仅要做到充分利用,还要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对于地表结构的稳定性是很大的帮助。在我国北方城市,一般都将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等问题,对于地下水进行定期的开发利用,而有的地区则开始将地下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地质灾害。

4.3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应当组织现场人员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将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避免造成进一步的人身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紧急处理措施应当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进行指定,才能更加科学的应对。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紧急处理措施对于地质灾害的减免是非常关键的。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人员的安全性进行提前处理,保障人员安全后再进行财务救助。对于熔岩塌陷、砂土液化等情况,应当采取加固处理的方法,避免进一步塌陷和液化等情况发生,对于地面沉降和变形等情况,要充分考虑路面通行的安全,及时设置危险警示标志或进行交通风度,防止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范文第5篇

1.1崩塌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崩塌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大规模的崩塌现象会在瞬间将公路摧毁,造成严重的灾害,零星的落石也对车辆和行人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崩塌对山区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安全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1.2滑坡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滑坡无论大小,对公路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通常情况下而言,一般小型滑坡会造成山区公路的阻塞,严重的情况下,大型滑坡会直接将公路毁坏,给山区公路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1.3泥石流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泥石流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泥石流在爆发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以及沉积作用,对地表产生强大的改变和破坏作用,可以将山区的公路掩埋,甚至摧毁,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造成公路堵塞、断道,交通中断,给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变,甚至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山区主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很容易对山区公路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国土、水利、交通等各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在公路建设的可研、勘查、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使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处治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地质灾害的联合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各部门联合监测机制,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化,是防范地质灾害、保证山区公路建设安全的首要工作。

2.1加强宣传教育

我们要加强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通过社会宣传和从业教育,使人们、特别是参与山区公路建设的人员都能够了解地质灾害的识别、防范知识以及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标准等,为保证山区公路的正常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建立联合监测机制

交通、国土、水利、地质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联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各个不良地质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特别是我们公路部门自己,应将公路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和养护工作中来,建立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联合监测体系中各成员应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预防和处治工作统筹安排,争取最优的社会效益。

2.3加强汛期监测

在山区降雨的多发季节要主动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并将具体的监测结果准确、及时上报。因为在降雨多发季节,山区会进入汛期,此时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只有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尽最大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4延伸参与图纸评审和施工监督工作

要让监测结果利用到设计和施工中去,就要让勘查设计单位充分享用监测数据,还要让监测体系的主要专家和人员参与可研和施工图的评审、施工督察工作,确保地质病害工作预防和处治工作到位。

3着重做好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

对于山区地质灾害我们有些见子打子,穷于应付,要做到心中有数,除了动态监测,我们还应着重做好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1)要重视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研究。我们在对山区公路的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积极获取和收集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的监测数据,并且要深入实地了解山区公路地质地形地貌,并制定防治地质灾害的相关规划,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准备工作。(2)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我们要积极加强对山区的地质和地形条件进行勘察,对不良的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进行及时确定。(3)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治措施纳入施工图设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针对每个地质灾害点的具体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处治措施,做到公路地质灾害预防和处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工作规范化。

4科学化的地质灾害防范和处治施工

施工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最最重要的关键环节,要有科学的防治方案,还要靠老老实实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环节,一是要注意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要认真保证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址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采用常规的、针对性强的、造价方面经济的、效果上适用有效的措施,不到万不得已,应避免动辄采用桥隧那些高大上的方案。下面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常见地质灾害作重点讨论。

4.1崩塌

(1)崩塌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一定的坡度和一定的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前体条件,通常情况下而言,坡度在50度以上,高差较大才有可能发生崩塌现象。其次,结构松散破碎的岩石最容易发生崩塌,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震比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崩塌的多发地区。第三,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以及降雨等天气因素也可能会引发崩塌。(2)崩塌常规防治。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测,随时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其次我们要对各种危险岩石进行清除,并对坡度较大的山坡进行积极改造和绿化,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大型崩塌,我们要采取积极避让的措施。第三,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施工,避免对周围的山坡形成较大的扰动,在人工开挖和爆破的时候要注意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此引发崩塌。

4.2滑坡

(1)滑坡的形成机理。滑坡由滑坡壁、滑坡体以及滑动面三个部分组成,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地质灾害[2]。其形成机理,从地质的角度来说,比较松散的沉积层很容易发生滑坡,尤其是下伏岩石比较坚硬,而上覆岩石比较松散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滑坡;另外,如果岩层的倾斜方向和斜坡的方向一致,也很容易诱发滑坡。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说,坡积物比较丰富的、植被覆盖比较差的陡坡地区也容易出现滑坡现象。从水文角度讲,水是滑坡形成的必要原因,当地下水排泄不畅,在底层中形成了软弱滑动面,一旦力学平衡突破临界点,就可能发生滑坡。(2)滑坡的常规防治。在进行山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主动避开滑坡多发地带,同时做好滑坡的监测。其次,减少人为活动的不良影响,同时从挡、固、减、排等角度采取措施防范滑坡的发生。挡主要是指修建相关的挡土墙,对下滑的岩体进行阻挡;固是指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岩体内打上抗滑桩,使想要滑动的岩体和岩石本体进行稳固的结合;减主要是指在想要发生滑坡的岩体上方取土,这样可以使想要发生滑坡的岩体的负荷减轻,从而减小下滑力;排主要是指将滑坡易发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干,避免滑坡的发生。

4.3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一般由山洪、大量的泥沙和石头等组成的,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的主要类型有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通常情况下而言,构造运动强烈和岩性脆弱的地区是泥石流的高发地区,而且泥石流往往是由暴雨引发的,暴雨的降水量和泥石流的具体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也非常大,植被破坏以及废弃土石方的堆积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条件。(2)泥石流的常规防治。我们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防治。在泥石流的上游区域提高植被覆盖率,并修建相关的排水系统,同时注意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进行断绝。在泥石流的中游区域修建相关的阻拦设施,将泥石流携带的泥沙和石块进行拦截,使泥石流的速度和规模得到有效的削减。第三,在泥石流的下游区域,我们要积极修建一些排洪泄流的堤坝,使泥石流顺着我们修建的堤坝流动,减少对公路以及其他建筑物的危害。当然对于常规措施无法处治而又无可绕避时,也只有采取棚洞、桥、隧等高端方案了。

4.4加强施工质量

地质病害的处理,施工具体而琐碎,难以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和计量,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方精细化施工,监理和管理方要加强旁站、巡查和抽检,把质量落实到工序上,控制在验收前。以确保地质病害的处治效果。

4.5加强养护和后期监测工作

地质病害处治后,施工和设计方应加强质量回访,总结经验。公路管理部门应注意日常养护和后期观测,强化管养,动态监测。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