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管理体系

碳排放管理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

引言: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低碳经济成为一种流行的经济模式,各国开始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资源并交易,而碳会计作为环境会计的一种应运而生,ISA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FSA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制定完善的碳会计核算准则,但是并没有出台标准的会计准则,碳会计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计量、确认和报告都存在缺陷,这也是我国企业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各国都开始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企业开始将碳排放权作为资产的一种,同时也是会计核算的一部分,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碳排放权核算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核算范围扩大了;第二,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碳核算得到合理的信息,为企业低碳发展和经济管理做出贡献;第三,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也受到企业碳排放权核算的促进。我国的碳会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一致的统一的标准,除了碳排放权核算,还有碳成本核算等内容。

目前国内外都开始深入研究碳会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国也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作为研究重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颁布了核算方法,但是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学者在碳排放权是资产的一种上意见一致,但是对于如何计量、属于何种资产却不一而同。此外,除了核算碳排放权,还包括分配、归集和计算碳排放成本等。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强制披露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方式不尽相同,内容也不够标准和完整,也缺乏可比性,信息使用者无法运用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也是构建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

2、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个工业大国,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试着执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也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督促企业加强节能减排。1988年确定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内的八个城市为水污染排污权交易试点城市。清洁发展机制自2005年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相应的带动了碳排放权交易所数量的增加,只2008年一年就有上海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等交易所成立,这也反映出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在国内普及,个人、企业都重视节能减排,2009年天平车险公司完成了第一笔减排项目交易,我国并没有实质上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基本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3、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目标和对象

3.1核算对象

传统会计主要是采取措施监督公司、企业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用监督结果反映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传统会计和碳排放权会计是存在差异的,《京都议定书》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影响企业资产等其他会计因素。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对象显然是碳排放权,计量工具就是货币,通过全面的记录企业涉及碳排放的经营活动并编制报表,监督企业的减排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可用的信息。

3.2会计目标

会计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传统会计目标,一般认为有两种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碳排放权会计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消除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更适合碳排放权会计目标,我国参与了CDM项目,那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就是非常必要的,相应的产生了碳排放权管理;再者,企业管理者能够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同时碳排放权交易能够监督、核算周边环境受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

4、确认与计量碳排放成本

4.1核算内容和对象

核算的主要内容是收集、分配和归类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等环节的信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企业中和碳排放有关的经营活动,其流程费用就是碳排放成本;第二,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了解经营活动中发生碳排放成本的环节和原因;第三,确认计量方法;第四,记录成本,制作报表并披露。

4.2成本计量

数据收集:计量碳排放量的公式是:A(活动强度)*EF(排放系数)=GHG(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系数就是使用单位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国家科技水平不同,能源利用率也不尽相同,因此碳排放系数也是不同的。

设定排放量:也就是碳排放基期,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排放的碳也不同,因此要设定一个标准也就是基期,一般是一年或者几年的平均值,企业碳排放量就是报告期碳排放量和基期碳排放量之差,可以得到结果并计算碳排放成本。

4.3成本计量方法

笔者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法,成本计量分为若干阶段:(1)产品研发,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实际上是预防成本,主要是研发费用,要将与产品研发有关的碳排放成本收集起来,符合规定的资本化并纳入碳排放-研发成本;(2)材料采购,传统材料采购不应将碳排放成本计入在内,按照产品数量计算碳排放-采购成本;(3)生产,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成本实际上是预防成本,这个阶段的成本应当进入碳排放-制造成本,没有计入的应分配到碳排放成本项目;(4)产品销售,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一般没有关联,应将这个阶段的成本计入碳排放-销售成本;(5)回收处置,这个阶段的碳排放成本就是销售产品并使用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污染环境的治理成本,企业可以将回收的材料用于生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成本可以包括废弃处置成本和循环利用成本等。

结束语

综上,本文介绍了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针对企业碳排放分析了具体的碳排放成本计量方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商业时代.2014,(05):107.

[2]肖序,熊菲,周志方.流程制造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5):29.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规划 规划管理 控制性规划 低碳城市

Abstract: the current low carbon in urban planning technology and policy research quite a lot, but the above studies have not yet solved low carbon technology or policy in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level, explore to establish the low carbon face the management of city planning framework, namely "index control-provisions guidelines-graphics guide" all three of the low carbon controlling planning framework, and combining with the guangzhou center low carbon planning/case,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nning framework.

Keywords: low carbon planning planning management controlling planning low carbon cities

中图分类号:TF7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近年来,低碳城市规划成为规划界的热点前沿课题之一,相关讨论与研究颇多,总结下来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按照过程论和框架论的观点,从城市整体碳源与碳汇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碳转化的过程与影响,提出城市减排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多为宏观策略和政策建议,包括城市产业发展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策略等,与现行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分离较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难以被规划应用与落实;第二类是从模型量化入手,研究城市的碳排放结构与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针对碳排放重点部门提出相关控制建议,对规划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作用,但技术基础要求较高且不涉及规划落实方面的讨论;第三类则是立足于现行城市规划体系,针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与详细规划分别提出相关的低碳规划策略,并形成规划方案,但其尚未解决低碳方案在规划管理层面的操作问题。

2低碳规划框架探索

2.1现行规划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规划管理体系采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详细规划”紧密联动的三段式,实现对现代城市规划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引导(陈荣,1997)。

其中,控制规划作为管理体系的核心层次,发挥承上启下作用。它以量化指标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意图和宏观的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的定量、微观的控制,从而既继承、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意图,又可对城市分区和地块建设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导则。

此外,控制性规划还是进行建设项目许可的重要前提条件,属于“管理性”规划,对土地个案开发具有较强控制能力,并且直接为规划管理人员服务。因此,低碳规划框架与现行规划管理体系的结合重点在于实现其在控制性规划层面的落实问题。

2.2低碳控制性规划

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主要通过指标与条文来实现,包括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指标、参照执行的引导性指标以及规划控制条文。强制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等;引导性指标包括地块面积、建筑面积等,落实到控规图则中有控制指标、指引条文和图形引导的城市设计导则。

因此,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低碳设计应立足于这一现行的规划管理体系,探讨以指标、图则、条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取代单一的低碳形态方案或笼统的策略目标,并以控制指标作为主要的管理依据,实现管理操作的简易方便(如下图所示)。

2.3低碳规划框架

2.3.1指标控制

为确保规划实施的简易可行,低碳控规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以现行城市控制规划常见指标体系为基础,不随意增加新的指标,尽可能将低碳规划要求转化、落实到现行常用的控制指标当中。其中,强制性控制指标包括常用的土地使用性质代码、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限高、容积率、绿地率、设施配套,同时增加“兼容用地性质”指标体现对用地性质适当混合的鼓励;引导性指标则包括地块面积、建筑面积等。

2.3.2条文指引

为进一步落实低碳规划设计的要求,使土地开发与建设行为能够更好地实现低碳发展,低碳规划框架还增加了设计指引条文作为指标控制未尽之处的补充。条文指引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传统控规中的城市设计指引,重点对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进行指引;二是本规划框架增加的低碳设计指引,重点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绿化、市政设施等范畴中影响城市碳排放的设计因素开展引导,补充了无法落实为指标语言的低碳设计要求。

2.3.3图形引导

此外,低碳控规框架满足规划管理实施中地块划分与控制线落地的需要,采用图形引导方式体现规划成果。图形指引包括规划总平面图、空间形态控制图、建筑高度控制图、道路断面引导图以及总平面规划意向图等,最后将上述图形成果反映到低碳城市设计导则当中。

3 广州市嘉禾中心区低碳规划

3.1 项目概况

广州市嘉禾中心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范围内,选址位于地铁2、3、14号线嘉禾枢纽站周边约500米范围内,根据近期建设开发的难易程度和空间完整性,以规划快速路和主次干道为边界,规划范围面积约为4.22km2。

由于嘉禾地铁枢纽站的建设、空港经济的辐射影响以及广州市城市圈层发展结构的优化需求,《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将嘉禾地区规划为片区级公共中心。

本规划根据战略规划要求,将嘉禾地区定位为白云区公共中心,重点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绿化、市政设施、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低碳规划设计,将其建设成为广州市低碳示范中心区。

3.2 低碳策略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交通模式等方面的空间锁定效应(潘海啸,2008),低碳城市规划应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绿化、市政设施、建筑等方面进行控制引导,力求减缓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

3.2.1低碳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与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关系非常密切。低碳空间布局策略以节能减排为导向,采用适应地区气候特征的空间布局方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结合合理的混合功能布局减少交通出行需求和距离,以降低由此带来的碳排放。

为使空间布局适应广州本土气候特征,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低碳空间布局策略引入城市微气候评估技术,基于风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城市通风廊道。规划通过构建风廊、联结开敞空间、控制建筑布局等方式加强通风、增大风速,改善地区微气候条件,最终达到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3.2.2 低碳交通组织策略

研究表明,交通能源消耗带来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点部门之一,降低交通能源消耗是实现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

低碳交通组织策略是指以减少机动车出行为目的,以实现节能减排为导向的交通组织方式。具体包括应用TOD理念,以地铁站点为核心设立公交无缝接驳节点,并规划独立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提供便利的公交换乘以及慢行交通选择降低市民机动车出行。

3.2.3 低碳生态绿化策略

绿地通过蒸腾降温以及热辐射的反射、透射作用形成城市冷岛,有利于降低环境温度,改善地区微气候。强人为干扰的城市环境中,集中式绿地易于构建稳定成熟的城市植被,绿地规模成为单位面积城市绿地碳固定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

因此,低碳生态绿化策略提出,在条件可达的情况,规划应尽可能布局集中式绿地,同时提高植物群落的乔灌草复层搭配,结合空间结构布置功能多元化的公园系统,形成不同级别、不同特色,满足不同使用需求的生态绿地系统。

3.2.4 低碳市政设施策略

低碳市政规划是指通过应用清洁能源机制的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能源利用与资源使用上的节能减排。具体包括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城市供电、供暖等能源需求,引入城市雨洪管理设计、中水回用、城市垃圾回收处理等绿色市政做法。

3.2.5 绿色建筑策略

绿色建筑策略是指在规划范围内提倡建造绿色建筑,并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依据,引导控制单位土地上的绿色建筑数量,并探索建立鼓励措施,引导用地单位参与绿色建筑计划,推广绿色建筑。

4 结语与讨论

低碳控制性规划既是策略的方案落实,也是后期土地开发管理的有效工具,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既定的低碳目标对土地开发行为进行管理与控制。从低碳策略的提出到规划方案形成并付诸实践,低碳控制性规划将是承上启下的核心。

通过在嘉禾中心区低碳设计规划案例中的应用可见,以指标、图则、条文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形式的低碳规划框架能够将低碳策略有效地落实到规划管理行为当中,实现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是一个有效的低碳规划探索。而引入城市微气候评估技术,在空间上落实通风廊道的选址、范围,并通过对廊道内土地利用、建筑高度进行控制,实现风廊的空间规划,是该规划框架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当然,规划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低碳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市政设施等方面的策略仍停留在规划引导层面,难以落实到控制指标当中,规划控制性较弱。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转型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将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顾朝林,2009)。基于本土发展特征与诉求,建立完善的低碳规划理论、技术、方案到管理实践的低碳规划技术整体系统,需要更多的讨论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汪勰,. 低碳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应用探讨――以武汉市总体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0,(5).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 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龙惟定,. 低碳城市公共建筑能源管理[J]. 建设科技,2010,(8).

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张改景,. 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J]. 建筑科学,2010,(2).

陈飞,诸大建,许琨,.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型、现状问题及目标策略――以上海市实证分析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9,(6).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

一、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

发展低碳金融, 应当建立包括碳基金、低碳贷款、低碳保险、碳金融市场及碳交易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作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在其中, 碳交易市场作为低碳金融的基础, 占据重要的地位。

下面主要来谈一下,在碳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架构。

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中连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担负着微观主体和金融中介的双重身份, 其贷款政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一个完整的碳金融框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应当以低碳信贷理念为核心, 包括管理部门、低碳信贷产品开发、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及低碳报告制度在内的综合性运行体系。

(一)低碳信贷理念的构建: 碳金融的核心出发点

低碳理念的建立, 是现代商业银行建立碳金融的关键。随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和路径的确立, 宏观及微观层面都将发生发展模式和理念的变化。政府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对绿色经济的政策鼓励和扶持, 对传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发展的限制和约束, 实体经济从微观出发的自我发展路径的选择, 商业银行必然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尽快树立起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理念并体现在其贷款资源的分配和贷款方向的选择中。

(二)低碳管理体系的构建: 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内部保障

低碳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保证商业银行实施碳金融的内部管理保障。商业银行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商业银行实施低碳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其中, 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 还要有对切实执行低碳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同时, 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 以调动商业银行推行低碳信贷的积极性。

(三)低碳信贷资源配置: 碳金融化方向的商业银行经营的关键

现阶段商业银行应当以风能、水循环、电动车以及各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开发和生产为对象, 开发提高能源效率、清洁机制下的低碳信贷产品, 包括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清洁能源、生物多样化保护、小额信贷等, 探索和创新低碳信贷产品。为此一方面要将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对于高风险贷款项目, 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 而且必须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办理环境管理企划书, 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贷款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要素评估。具体评价程序可以是:企业对贷款项目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 银行接到申请后由专业环境部门对贷款项目进行环境评估。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的环境要素评估必须考虑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能源的有效生产和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和污染控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对于低碳的项目银行根据环境等级评价标准给予不同程度的贷款优惠与扶持; 对高碳项目与高碳产品责令其对项目方案进行整改, 整改合格后由环境部门根据环境评价等级予以不同利率的贷款, 不合格的不予贷款, 商业银行这样就可通过低碳信贷评审对企业的投资做出导向性的规范。

(四)低碳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布局

由于碳金融业务属于新的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 不仅会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还会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 降低和转移风险,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低碳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低碳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低碳信贷风险控制系统, 对整个低碳信贷风险过程予以监控。目前, 低碳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 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这样, 就可以有效地规避由低碳贷款而带来的风险。

(五)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的建立: 社会监督与规制的信息保障

商业银行应当定期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社会责任的内涵做出阐释, 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改善环境和社会业绩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及未来的战略。低碳报告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商业银行所蕴含的绿色理念以及实现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也鼓励企业自己本身报告。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及其风险防范

“低碳经济”成为当今世界最耀眼的词语,碳金融则为其披上了一层实至名归的光环,碳金融引导金融资本注入实体经济,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碳金融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持,而商业银行正是这个体系中的主体力量与核心。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要不断创新并层层深入,同时谨慎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于其自身和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尚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需要以商业银行为平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要夯实开展碳金融业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同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进自身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 继续拓展低碳项目贷款领域和低碳项目贷款模式

商业银行要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充分有效地引导推动经济从“高碳型”转向“低碳型”。商业银行要将贷款重点投向以下低碳概念领域:1.低碳技术领域,旨在降低能源消费的碳额度,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如碳储蓄、低能耗设施等;2.可再生能源领域,旨在走出人类目前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如,生物能源、风能、水能等;3.能源效率管理领域,旨在高效建筑、建筑材料等领域促进能源储存与转化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要限制将贷款投向于“两高一低”企业。

(二) 稳步深入挖掘碳金融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已经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碳金融中间业务的拓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可或缺。银行碳交易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碳交易保理、信用证等结算业务。2.碳基金托管业务。3.碳交易中介服务。4.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

(三) 设立碳基金和开展碳权资产证券化业务

中国是碳排放权的最大供应方,但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却没有定价权。目前我国的碳交易极大多数是与国外国家和机构的合作,国内碳排放权需求者很少,国内居民间的碳交易业务更是甚微。我国碳交易在国际谈判桌上缺乏经验,因此碳交易开展要大型化,机构化。作为我国未来碳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应积极筹备开展碳基金业务,一方面在二级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并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从而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碳基金可直接投资于碳交易一级市场,充当碳排放权的需求方,进而凭借其机构力量并增加国际谈判经验使我国生产的碳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合理的交易和买卖,更进一步的行动是,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碳资产,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前述碳交易目前在国内较少,所以商业银行要在国内对其有关碳排放权的各项资产如贷款资产实施证券化,才能使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广泛吸取国内资源。

(四) 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要积极防范各种风险

碳金融涉及环境、政治、经济、金融很多领域,其风险是多元化的,主要有:1.政策风险:一是国际政策风险,二是国内政策风险。2.汇率风险:国际市场碳信用交易一般以欧元、美元等外币计价结算,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碳信用的价格。商业银行要运用碳信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3.法律风险:碳金融业务通常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容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特别是与国外金融机构会涉及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对于法律风险,在制定合同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实现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保护。4.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商业银行要审慎选择项目,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项目贷款风险。

三、结论

通过前面对现实情况的阐述和分析,以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且把握好低碳经济带来的众多发展机会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总体上,自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以来,国际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积极的创新,不断挖掘和迎接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期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各个可以有所改进的方面的努力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例如在实施绿色信贷的进程中缺少可操作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时应该向国际社会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商业银行自身的业务水平,使之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柳钦. 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N].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2]陈荣. 低碳金融互为支撑[N]. 中国化工报,2009-12-30(004)

[3]丁红雨.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碳金融”中的机遇与挑战[J]. 知识经济,2010(8)

[4]杜莉,韩丽娜. 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N].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9)

[5]高建平. “碳金融”或将成为境内商业银行“新宠”[N]. 金融时报,2008-5-5(005)

[6]高岩,王卉彤. 发展低碳经济对商业银行创新的推动力[N].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

[7]黄岱,刘彦文. 碳交易:我国商业银行的新机遇[J]. 绿色商业

[8]雷立钧,张利英.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战略选择[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8)

[9]李蕾. “碳金融”何时到中国?[N]. 解放日报,2009-7-2(010)

[10]李明,卢爱珍. 碳金融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新疆财经,2010(4)

[11]李平. 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J]. 生态经济,2010(8)

[12]李威. 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 国际商务研究,2009(4)

[13] 商语青. 对创新碳金融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J]. 河北金融,2010(9)

[14]王宇,李季. 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机制[N]. 中国经济时报,2008-12-9(005)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1.1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实现低碳发展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一般要包含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五个大的阶段,要提高低碳建筑的建设效果,就不能仅从一个阶段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对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融入低碳环保和生态城市的要求,更好的实现目标。进行低碳建筑的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应从建筑的策划阶段就开始进行考虑,如何把低碳、生态的理念更好的融入到建设与使用中区,例如选择一个合适的施工地点,而设计阶段主要进行的考虑是如何更多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最大化的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在建筑的施工环节,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的应用先进的低碳技术,优选施工方案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在环保的前提下减少工程返工的数量,从而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至于到了建筑的拆除环节,就需要对原有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满足低碳要求,尽量回收使用旧材料,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类,避免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破坏环境,整合后的资源还可以进行再生性利用,在大程度的保证低碳要求。有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操作,融入低碳、生态要求,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有政府的监督和引导,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1.2从物质构成的角度降低建筑的碳排放由于建筑都是由各种材料与设备组合而成的,所以在进行低碳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其构成角度入手,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低碳材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绿色材料的应用、能自行保温材料的进一步推广、复合型材料的不断发展等。通过对建筑中使用材料的分析,发现铝合金材料最符合低碳要求,其次就是塑料、钢材、玻璃,而建筑中使用数量最大的水泥和混凝土,其低碳效果最差,所以在今后的建筑结构中,应大力推广铝合金材料的结构,减小水泥的使用量,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数量,还可以提高废旧材料的利用效率。在建筑的预算阶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可能的精确计算各种材料的使用量,便面产生不必要的材料浪费,而在建筑的过程中,还应利用好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能,做到物尽其用,避免大材小用、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在运输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搬运设备,细化搬运过程,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能就地取材的材料尽量不在其他地方运输,设备的选择方面,要选则与建筑工程相适应的合理设备,功率、型号满足施工要求即可,不应盲目选择大功率设备,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2构建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议

建筑产业涉及人员众多,保证其良好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建筑的碳排放量比例较高,做好低碳建筑管理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所以,建立健全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建筑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困难,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加快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立,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2.1以低碳建筑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生态城市的理念,必须要建立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它是生态城市的基础,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建筑行业涉及面较广,通常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会带动许多相关专业的发展,这也表明了建筑行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在发展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可以以低碳建筑作为一个突破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2.2制定符合生态城市要求的低碳建筑多元评价标准检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生态城市理念的指导下,要经常用评价体系对建筑进行评价,检验其是否符合生态城市的要求。只有建立的了一套科学、客观、符合事件情况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建设过程中不偏离生态城市的大目标,在生态城市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建设。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不同城市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与评价指标,而且要保证评价体系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与实际情况保持同步。(见图2)2.3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政策支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不断创新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强大动力。在生态城市、低碳理念的推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支持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出台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规范体系建设过程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从而保证生态城市的建设速度不受干扰。2.4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随着环境的日趋恶化,资源的不断减少,生态城市建设与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发展得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其比较成熟的建设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为了更好的建设低碳建筑管理体系,我国可以加强与国外的经验交流,多去外国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其发展成果,并在实践中进行推广和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步伐。

3结束语

碳排放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能源计量 低碳环保 节能减排

能源计量就是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煤气、热力、液化石油气、生物质能等可以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的有用能源过程中,对用能单位用能过程进行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特征参数等的检测、度量、计算。能源计量覆盖到社会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小到电表、水表的计量,大到冶金、造船等。正确的能源计量数据有助于我们实现科学的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效果,促进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

1、能源计量为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1、节能减排的前提

企业开展的节能管理、能源统计以及能源利用状况分析等工作都必须建立在获取准确能源计量数据基础上。没有这些计量数据,节能减排就无从谈起。所以说,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的前提条件。通过合理配备计量器具等,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然后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实现节能减排。而为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需按规定选用合格的计量器具并做好器具的使用管理工作。例如:某市鼓励135加耗标煤3000吨以上的企业严格推行计量能耗精细化管理,配备专职计量管理工程师,有效增强了员工的节能意识,在能源计量与节能巡查、适时监控的作用下,这些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跑、冒、滴、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节能效果明显。

1.2、企业新能源开发的基础

在能源紧缺形势下,企业纷纷研究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在低碳环保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已被认定为新能源开发的四大领域。而在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需要从新能源规模化生产的流程、质量检验等角度确保其质量。在这些待解决问题上,扎实可靠的计量检测技术和管理体系是促进新能源开发以及生产的基础。因此,能源计量是新能源开发的基础,为新能源开发增加助力。

1.3、评价节能新技术效果的基础

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企业纷纷加大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这是发展低碳环保经济的技术手段。能源计量能为这些新节能技术进行评价和测试,得出准确的量化结果。例如: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核查和清单编制工作,确定企业的排放源以及高能耗点,企业借助这些基础性数据明确节能减排的要点,如:引进技术和资金进行节能改造;建立节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监控体系等。

1.4、开展碳交易的重要基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剧烈变化的发展,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关注日益增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据了解,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低碳环保经济发展、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基础就是核算能源消耗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准确的能源计量有助于我精准计算能源消耗量,进而判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第三方监测机制,通过发达的能源计量手段促进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所以说,能源计量是开展碳交易的重要基础,它在我国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效果。例如:构建科学、实用的用能和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监测以及管理体系,这些数据作为政府作出相关决策的依据,也给企业和相关技术机构工享。或者与国外技术机构合作,加强计量监测和分析,渗透计量技术,从源头上分析碳计量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恰当运用能源计量,促进低碳环保经济发展

2.1、完善计量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

为推进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全国各省市纷纷成立节能降耗计量服务队,监督指导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指导其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建立起计量器具档案台账,并定期检测器具,解决计量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能源计量水平。另外,还实行信息化能源计量管理,加强档案管理,扎实稳打的推进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相关部门利用“5・20世界计量日”、“全国质量月”等契机,开展种类多样的能源计量知识宣传活动――结合能源计量审查工作,进行能源计量法律法规培训活动;结合能源计量示范单位评选,推广先进的能源计量工作经验;结合低碳核查试点工作,全方位宣传低碳知识、低碳计量和碳核查的意义和作用等。通过多种宣传活动的开展,增强能源计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使能源计量基础工作得到夯实,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为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政府在引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之余,还加强企业的计量数据管理,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整理、统计、分析,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在企业节能减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例如:某钢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其能源计量信息网络系统,系统包含74台衡器、488个计量点,实现了进出企业的物料以及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水、电、气、煤、焦炭等能源的信息化、全过程监控计量管理,指导能源的科学管理,该系统在企业的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中发挥显著作用。

2.2、加强能源计量执法监督,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的计量管理

为落实《节约能源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法律法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用能企业能力计量的执法监督,每年进行一次集中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督促企业加强计量管理,指导重点用能企业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推动计量的精细化管理,为新能源的开发、生产工艺改进、质量检测提供计量技术保证。某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全省95%的重点用能企业均已通过计量检测体系的认证,共有专兼职计量工程师近两万人、计量管理标准3000多项。

3、结束语

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为缓解能源紧缺现状、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能源计量工作为推动低碳环保经济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只得大力推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