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推进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以“回引创业”为抓手,引导返乡农民工和企业家等围绕脱贫攻坚布局产业。积极组织开展第六届青年创业大赛、第二届乡土人才创业大赛等赛事,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大赛、省级返乡下乡创业项目推介会议暨集中签约等活动,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全面为入驻创业者提供服务。在电视台开办 “编制爱心网、情暖农民工”访谈节目,与网民互动解读创业政策,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厂房、进企业、进门面活动,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

2.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出台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方案,引进人才5年服务期内,允许市内自由流动;引进人才5年服务期满后,允许跨市流动。畅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人才交流渠道,2020年以来有12名干部人才相互交流。疫情防控期间,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托“互联网+”,开通网络招聘,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全天候网上“春风行动”,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3.市场开放度方面。编制“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许可事项清单,统筹多种职能手段优化政务服务。与全省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对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联合公安、税务等六部门印发 了《关于做好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与银行系统开展“政银便民通”合作,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极大方便市场主体退出。持续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营商通APP推广应用,继续推行简易注销等举措,切实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准入服务。

4.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加快普惠团认定扶持。全年共新评估和复核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1所, 惠及幼儿L1.6万名。深化合作办学,在部分区县开办中职“街接班",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医师执业注册4个事项实行优化准入服务,对公共场所许可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积极推行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实行医师和护士区域注册,促进医师有序流动和多机构执业,并将多机构执业纳入医疗机构技术准入考核及等级评审。

5.蓝天碧水森林覆盖指数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VOCs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强力推进秸秆等“五烧”整治,加大扬尘源管控。以实施《城镇污水城乡垃圾三年推进方案》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投入力度;将化肥、农药减量纳入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治;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强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监督性检测;配合林业、农业农村部门对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进行封存,推动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机制;加强全市造林绿化,全面推进生态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广全民义务植树,选聘生态护林员守护森林生态。

二、工作完成情况

1.创新创业活跃度方面。一是兑现政策扶持自主创业。1—11月,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627.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直接扶持自主创业1310人,带动吸纳就业3950人;为24名创业大学生兑现创业补贴24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52万多元;全市创业孵化园入住创业大学生47人,创业项目库项目总数346个。

2.人才流动便利度方面。一是进一步解决就业和吸纳人才。2020年来,共为1048名企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259人、中级371人、初级418人。

3.市场开放度方面。统筹多种职能手段优化政务服务,与全省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精准破解市场主体“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真正实现了“减材料、减事项、减时间”,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便利。

5.蓝天碧水森林覆盖指数方面。2020年1-10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7%,上升3.0%,未出现中度及重污染天气;PM10浓度为4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9%, PM2.5浓度2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2020年1-10月,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100%;全市14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分别达到II—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典型经验做法

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的“三位一体”就业扶贫模式被人社部作为全国人社系统唯一减贫案例推送国际减贫组织

四、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1.结合我市市情,经济发展底子薄,“包容普惠创新”指标下所涉及的区位优势、创新创业能力、市场人才吸引力、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交通物流水平等在硬件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2.“包容普惠创新”指标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的单位部门多,一级指标下有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业务又至少涉及三、四个不同的部门(单位),在平时的工作中仍然存在协调沟通不到位的情况。

五、2021下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与省厅、市发改委等单位对接,第一时间掌握新的工作政策和要求,同时与指标下责任单位做好衔接配合工作,加强业务培训,明确最新任务指标。为了确保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防止因目标责任不清而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6个二级指标专班,每个二级指标分专班确定一个牵头单位,具体负责协调推进该二级指标的具体任务。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2010年9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印刷学院成立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成为首批6家高校研究院授牌单位之一,开启了市属高校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新篇章。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为研究院揭牌,并提出了“把中关村科学城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的殷切希望。

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新闻出版总署大力推行绿色印刷战略,以及首都建设“三个北京”的背景下成立的。研究院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依托,通过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联合企业、院所共同参与,秉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服务行业、服务北京的宗旨,逐步建设成为实行事业法人管理、企业化运作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机构。

北京印刷学院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创新、办学格局开阔的传媒类大学。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传媒科技、传媒文化、传媒管理、传媒艺术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构成的新型数字媒体专业群,拥有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专业硕士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本科专业。学校有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是教育部“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挂靠单位。

二、研究院的目标与定位

研究院自设立之初,就坚持按照“科研成果国内领先、成果转化突出效益、孵化企业适应市场、人才聚集高端定位、平台服务社会认可”五大战略定位开展建设工作,并确立了力争在5年内,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以绿色印刷包装及其先进装备制造、创意设计产业等为主要研究领域,科研力量雄厚、各类人才聚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行业权威的高端要素聚集地的发展目标。

三、组织机构

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研究院的政策和技术咨询机构。研究院下设管理服务部门、独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结构单元,与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同步建设,一体化管理,并以学校全资公司――北京毕升新技术开发中心作为运营载体进行市场化运作。

不同于其他研究机构,研究院从成立之初,在内部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面,按照“探索产业全链条创新、服务全社会需求、探索市场化运行”的原则,有所突破。例如,在管理服务部门方面,先后成立了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等。

在研发机构方面,加强产学研相结合,联合行业骨干企业和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建设产学研紧密合作型科研机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按照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关键环节和发展方向,合理设立研发方向,形成了绿色印刷油墨、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绿色包装材料与技术、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绿色制版与先进材料、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发展战略6大技术版块。

坚持市场导向与战略需求并重,根据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根据市场需求定制产品、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良性互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等方式形成高效顺畅的研发运行机制,引领产业技术的进步。成立的研究机构有:

绿色印刷油墨研究所

与中国轻工业协会油墨分会共建,利用学校在油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先进的检测设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检测、研究服务,制定绿色油墨标准等。

绿色包装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与中国包装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建绿色包装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研究所

与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研究所。

绿色制版与先进材料研究所

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绿色制版与先进材料研究所。

数字喷墨印刷装备研究所

与北京赛捷图文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数字喷墨印刷装备研究所。

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

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建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

纳米绿色印刷联合实验室

与中科院化学所共建纳米绿色印刷联合实验室。

印刷电子研究中心

与天津大学共建印刷电子研究中心。

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共建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先后引入并组建了国家印机检测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基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设计中心、国家油墨检测中心、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北京分中心、行业信息检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研究院对外签订的研发、测试、技术服务总量突破了2,000万元。

国家印刷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该机构是国家唯一授权的印刷机械质检机构,是经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质量检验机构。2011年对外提供检测服务50余次。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基地

对外开展委托测试、数据分析、产品研发、技术咨询与培训服务。

印刷包装专利文献检索服务平台

与北京沃尔森知识产权公司共建,建立面向印刷包装行业文献、专利、标准等的信息检索中心。

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北京分中心

与中国包装总公司共建,承担纸、塑料、金属等包装材料与容器的性能测试,直接提供面向市场的质量监督和技术支持服务。

设计中心

面向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站设计、影视影像处理、多媒体设计、动漫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环境设计等相关领域,开展设计、展示、文化创意、文化策划等方面的业务与研究。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提供印刷包装材料、信息记录材料等新材料性能的检测分析及食品药品安全性分析测试;实验室仪器分析人员培训;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有关分析技术的咨询;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等的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合作。

四、人才引进

采用“刚柔结合、柔性为主”的高端人才引进模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研究院先后聘请了美国工程院周郁院士、中科院化学所万立骏院士、北京大学何新贵院士、天津大学邹竞院士等专家指导研究院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提升。例如,根据北京市发展印刷电子产业的战略需要,成立了由天津大学邹竞院士领衔,北京印刷学院和天津大学双校共建的印刷电子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印刷电子用导电油墨的产业化和下游应用技术开发,打造了一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团队。

积极推进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完善人才发展的支撑平台,培养面向行业、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聘任知名企业家和行业技术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研究院顾问,指导产、学、研、用合作事宜,加强高校与企业的高端人才互动,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

五、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是研究院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一年多来,在研究院的积极推动下,学校在承接重大项目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多项,以及多个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和行业企业项目,科研经费在2009年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研究院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股权投资,学校无形资产入股,吸引社会投资的新模式。先后启动了高阻隔薄膜、平版印刷机数字化单元、印刷电子用导电油墨、CTP制版机及环保版材4个产业化项目,已在京新注册成立两个项目公司,吸引社会投资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其中北京市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700万元。通过探索和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投资及产业化促进的长效机制,积极搭建成果与资本对接平台,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支持和推动下,选取两个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产业化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重点投资的方式在京转化和产业化。同时,研究院作为首批科学城建设项目,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对技术转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采取收益分成、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创业。

大学科技园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吸引行业企业15家,涉及印刷机械、印刷材料、出版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探索“校区共建、多校一园”的建园模式,开放办园,建设“京南大学科技园”,盘活区域内科教、人才资源,与大兴区特色产业聚集区实现融合发展。此外,学校以科技园为主体,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目前已有4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成果

>印刷电子导电材料制备关键工艺与中试线建设项目

学校知识产权作价入股500万元,北京北印中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本项目已列入科技部“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

>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产业化

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资金700万元,学校知识产权作价入股800万元,北京北印东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元。

>单张纸平版印刷机数字化单元产业化项目

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资金1,000万元,学校知识产权作价入股960万元,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公司投资2,040万元。

>免化学处理型的环保型CTP版材产业化项目

拟申请政府股权投入的方式,学校知识产权作价入股900万元,北京中印周晋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400万元。

六、对外合作交流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尤其注重内引外联,拓展资源,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通过合作开发、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积极参与行业重大产品开发、核心装备研制与共性技术攻关。如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市科委、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联合中国科学院纳米所等21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了“全国印刷电子产业创新联盟”,研究院担任理事长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目前,联盟标志性产业化项目――印刷电子用导电油墨项目已经成功在京落地实施。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国际化视野推动和联合各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在学术研讨、标准制订、人才培养等方面引领绿色印刷包装产业的发展。先后组织了2011北京国际包装设计论坛、第十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印刷”创新论坛等在国内外知名的论坛和学术会议。

同时,先后邀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北京市政协、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知识产权局及大兴区相关领导到研究院调研和指导工作。

七、发展规划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市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82亿元,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播面积32万亩以上,加快建设5万吨粮库二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以茶叶、果业、水产、畜牧、林产业等优势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化基地、观光生态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示范庄园。深化拓展、两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规划布局,提升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经营效益,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农民创业示范样榜。加快建设新坦洋、南方佳木等茶叶示范庄园,改造升级茶叶初制厂30家。进一步提升巨峰葡萄、刺葡萄、水蜜桃、特晚熟龙眼、东魁杨梅、油茶、绿竹笋、毛竹、弹涂鱼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芙蓉李、脐橙、太子参、小种花生。鼓励发展蓝莓、百香果、畲药、金线莲、獭兔、山羊、章鱼等新优特农林牧渔业。争取每个乡镇建成1个上规模、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片,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坦洋工夫”、“巨峰葡萄”、“溪塔刺葡萄”、“穆阳水蜜桃”、“绿竹笋”、“穆阳线面”、“油茶油”等农业品牌为抓手,支持10家省级、36家市级龙头企业和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成长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现代职业农民。继续鼓励创建农业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五新”集成应用,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新增葡萄钢构大棚7000亩。充实农业专业技术力量,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拓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赛江防洪二期三期溪东、长汀和段建设,抓好水库、堤防、供水等在建重点水利项目实施和上白石水利枢纽、黄土岩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旧村复垦1000亩。加强防汛抗旱、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二、全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增量提质

全力打造镍合金新材料、电机电器两个千亿产业集群,精心培育医疗器械、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若干个百亿产业集群,争取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坚持以引进龙头扩大增量,以培育龙头提升存量,以龙头崛起带动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壮大。镍合金新材料产业以鼎信为龙头,重点确保鼎信镍业二期三期、鼎信实业三期和鼎信科技如期投产,争取鼎信不锈钢深加工项目、宏旺和甬金两个100万吨不锈钢冷轧、浦众和嘉盛深加工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引进一批不锈钢精深加工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建设全国不锈钢加工生产销售基地。建筑新材料产业以益联远大为龙头,加快拓展市场,引进上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协作配套,打造海西建筑工业化基地。电机电器产业充分发挥泰格、安波、亚南、银嘉、银象、远东华美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和怡和电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走低成本、高科技、节能绿色、高附加值之路,发挥技术、品牌优势,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就地配套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抢占高端市场,培育一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较大型企业,确保东方神、澳柯玛等157家企业在建项目大部分投产达产。船舶修造产业以白马、中正、福宁重工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加快福宁重工扩建、白马军民融合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等专精特新产品。食品加工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引领带动,促进小微企业拓展空间、加快聚集、形成集群效应。

注重完善产业园区。进一步谋划提升承接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全链条的园区大平台,加快完善8个在建工业园区路网、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下白石半岛临海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用海审批等前期工作,建设溪尾下邳工业集中区。突出抓好鼎信万人生活区建设,加快铁湖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完成220千伏下白石梨村变、110千伏铁湖变及配套线路建设,开工建设220千伏溪北洋变、110千伏桂林变,提升区域发展用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和考核机制,优先保障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强园区用地的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考核管理,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突出结构调优和质量提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稳增长促转型政策,推进企业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嫁接改造、重组整合、品牌创建、上市发展。电机电器产业鼓励发展动力系统、成套设备等下游产品和硅钢片、漆包线、精密铸造、电机轴承等上游产品,推广产业信息化平台应用,推动产品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建设国家中小型电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电机检测国家重点试验室,全力争创全国电机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电机质量安全示范区。鼓励具备条件的按摩保健器材企业向新型医疗器械开发生产过渡转型。船舶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加快资产、岸线资源整合重组,加强与省船集团等国内外大型船企合作或兼并重组,导入现代造船模式,培育分段加工制造企业,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研究出台扶持电机电器、食品加工企业连锁经营措施,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落实成长贷款项目,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加快建立以税收贡献、技术创新和生态效益为导向的产业促进机制。

三、着力做大商贸旅游业,推进第三产业繁荣

壮大商贸服务业。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商业企业入驻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连锁经营企业加快扩张。动工建设东百置业、大运汽车生活广场、大润发商业广场、岩湖茶叶批发市场、雁塔物流中心、瓮窑蔬菜批发市场等商贸业项目。推进鼎信物流泊位和仓储基地、圣农、上饶物流码头工程、国药控股物流、电机冲片综合服务平台、茶叶服务集成平台等物流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与流通业互动发展。完成1家市场标准化改造、7家社区便利店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加快建设天润国际、银河柏悦酒店、白云山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提升旅游接待、商务会展等服务能力。吸引和鼓励更多银行在设点展业,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放,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发展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大力提升运输、仓储、家政服务、保险、通信、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组织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鼓励发展民族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实景演艺、“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城区畲族歌舞与文化传承中心、中华畲族民俗文化村等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发挥“珍华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抓好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新增1-2家省级文化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强旅游产业。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畲、古、茶、廉、红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的整合提升,鼓励发展采摘园、体验区、乡村游、农家乐等农业观光休闲项目,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完成世界地质公园主博馆改造、白云山北通道龟凤至南溪段改造,加快九龙洞景源拓展,开发建设白云峰景区,做好金钟山开发前期工作,启动建设白云山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4A旅游景区,做好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工作。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和营销创新,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的联盟协作,完善吃、住、行、娱、购、游等服务配套,争创2家3A级旅行社,1家4A级旅行社,争取5A级旅行社实现零的突破,打造海西山水旅游重要目的地,争取年旅游接待50万人次以上。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加快韩阳煌都二期、中茵·上城国际、金鼎观湖、乾元御景、华兴春天城、华兴天御、闽东世纪城三期、溪北洋中建融和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增加房源供应。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依法规范住房维修专项资金使用。

四、突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滨海山水园林城市

以构建闽浙赣内陆疏港大枢纽、通江达海大交通、城乡一体化大通道为抓手,加快推进“一市三区六组团”同城化。提升城乡规划设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着重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全力推进福寿高速、沈海高速复线至柘荣段、湾坞疏港公路二期、白马港铁路支线、白马作业区泊位工程等交通大动脉建设,加快实施国省道、普通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纵一线、纵二线建设,动工建设沈海复线至蕉城段,抓好衢宁铁路、福莆宁城际轨道前期工作。

坚持新区拓展与旧城提升并重。溪北洋新区坚持产城同步、全面开发,动工建设(溪北洋)至快速通道一期工程、溪北洋人行非机动车隧道,加快令之大道等23条主干道路建设,确保大部分建成通车;医疗器械园区、企业经济总部、工业孵化研发基地、溪北新村、一中新校区、“三馆合一”等项目部分建成或完成主体,闽东医院溪北洋新院区和卫生职业学院(筹建)新校区动工建设,核心区城市综合体开发全面启动,初步构建新城框架。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以富春大道为主轴,着力推进富春溪西岸城市综合体、中宝富春江南、金色阳光、富春小学、公交停车场、富春溪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商业广场、星级酒店、住宅小区、公园绿地、教育卫生、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动工建设富春大道三期工程,加快建成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城市新区。老城区重点完善功能布局,改善配套设施,推进“三旧”改造,优化人居环境;加快秦溪洋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和街尾旧城改造;拓宽湖滨北路,建设坂中大桥二期、江家渡天池桥、柳堤桥、察阳古街步行景观桥,实施一批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续建天马山、溪口、阳春、坂中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和环阳头岛无障碍步行慢道系统;抓紧建设汽车北站、瓮窑、王基岭、岩湖坂、溪北洋等公共停车场和公交场站;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管道燃气、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系统,整治提升“三边三节点”,打造设施完备、服务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温馨舒适的城市完整社区。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强化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职能,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两违”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打击力度。

坚持加快城镇建设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统一。大力推进、穆阳、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罗江、甘棠按照中等城市规模统筹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大商场、大物流、高品质居住区,形成区位凸显、产业集聚、百姓宜居的滨海新区,重点推进北部新区开发和解放街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穆阳、穆云、康厝按照小城市格局,加快生态旅游新区建设,重点推进畲族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和风情街立面、东旭北路改造,加快限价房、畲族文化交流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万和置业等项目建设,谋划启动白云山旅游综合体项目。镇抓紧祥安纸业等项目建设,做足农业高优示范、品牌特色文章,强化镇区街景及红色旅游大道沿线村庄整治,建成红色旅游大道。下白石、湾坞等沿海乡镇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拓展提升镇区、镇貌、街景,主动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社口、潭头、上白石、晓阳、、范坑等乡镇立足生态环境、山地资源、旅游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打造“美丽乡村”与扶贫攻坚同步。加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力度,继续实行“领导挂点、单位挂钩、资金整合、项目倾斜”机制,推动农村发展。实施农配网改造升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安保提升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实现农村班车村村通。培育提升狮子头、徐江、、溪塔、虎头、坦洋、晓阳、首洋、立峰、象环、英平、棠溪、后洋、金斗洋、彭家洋、不老等16个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试点,争取每个乡镇再建设2-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构建“珍珠连串式”美丽乡村走廊。抓好49个新农村试点重点示范村建设,加大第四轮省、市级、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及老区村、少数民族、库区移民村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全市农村面貌整体提升。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碧水蓝天美丽家园

强化生态治理和资源保护。深化美丽·宜居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加强交溪流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保护,推进“四沿”坟墓生态综合整治,抓好白马港海洋环境治理。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力度,完成营造林3.08万亩,加强城市、村镇、道路和“三沿一环”绿化美化,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实施林分修复补植,完成城区一重山、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一重山和九龙洞景区道路两侧山体森林景观改造提升。严控水资源“三条红线”,继续推进交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城区水厂、罗江水厂取水口上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财政安排生态补偿资金600万元。继续推进南溪、秀溪、西溪上段水保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公顷。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抓好污染整治和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保“一岗双责”、“三同时”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改造,强化污水废气排放、畜禽养殖、石板材加工、建筑施工、采砂、道路交通、城市噪音等污染整治。坚决整治船舶冲滩拆解,加快推进港岐船舶绿色拆解基地建设。认真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加快推进一批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建设。新建、扩建、续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项目,建成柳堤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处理厂3月份运营,动工建设溪北洋和湾坞、、穆阳、上白石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项目实施。加大环卫设施和经费投入,提升城乡垃圾处理水平。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有效增长,积极引导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居民、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就业技能培训、指导,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新建保障性住房1504套,完成配租配售1200套以上,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500户、困难无房党员解困工程30户。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体化、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保障标准与补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乡村医生保障标准、新农合住院和门诊报销水平。

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深入开展扶贫攻坚,致力解决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市老人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尽快投入使用,推进闽东养老康复中心、溪北洋老年公寓和农村幸福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市“福乐家园”,依托敬老院完善乡镇“福乐家园”,推行孤寡残疾人集中供养试点。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抓好重度精神病残疾人医疗救助。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投资2.86亿元,实施项目31个,加快中小学扩容提升和薄弱校改造,新建、改建、扩建5所中小学,启动完小校建设三年提升工程,争取二中、民族中学一级达标。支持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民族中学图书馆建设。鼓励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办好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抓好闽东医院综合楼改造、市中医院新院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和1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海云工程”,完成“120”医疗急救体系、189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全覆盖。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构建“文化强市”,加快大剧院、妇儿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文艺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传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备战第15届省运会。加强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建设,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办好闽东苏区创建8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支前、人防、公积金、打私、水文、气象、地方志、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大调解”机制,严格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事项,积极化解积案。深化“平安”、“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安全,推进平价商店建设,稳定市场物价。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今年49个社区工作经费提高到5万元,村居(社区)主干月补贴从7月起增加100元。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巩固禁种铲毒成果。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道路交通、水上安全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衔接落实“单独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把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对接好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工作。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

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的同时,也为“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精彩纷呈而喝彩。

“十大体系”一年来的建设历程,承载体制机制创新之重,倚仗追赶跨越战略之策,令全市干部群众难以释怀。

厚爱一分,全市总发动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非常之举,需要非常措施。

市委、市政府把“十大体系”建设作为全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首要任务来抓,列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重要议程。党政主要领导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全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亲自谋划“十大体系”建设方略,经常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进行强调,多次听取汇报和调阅有关材料,并作出重要批示,不断为“十大体系”建设领航指路。市长王昭悠切实解决“十大体系”建设工作中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职能调整、行政管理权限下放、政务环境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使“十大体系”建设在政府体制改革创新上得到有效落实和推进。为切实加强对“十大体系”建设的领导,每个体系都有一名市领导挂帅,并确定有一个牵头单位和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市为重点、优势先行,县为示范、以县促县,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市本级6个重点体系先行突破,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和12个单项示范县(区)抓好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思路、抓住二个突破、办好三件实事、解决四个问题、坚持五个结合”的总体策略。先后下发了有关方案、工作意见等文件,为全市“十大体系”建设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宣传培训造声势。集中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市干部学习“十大体系”政策文件。市里两期副县级以上干部培训班培训1100人,两期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1420人,各县(市、区)共培训基层干部14000多人。成功举办了1场“十大体系”建设主论坛和10场分论坛,国内31位著名专家对赣州市“十大体系”建设进行“把脉”,建言献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开展了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237篇,评出一、二、三等奖35篇。精心编印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工作汇要》、《建设新赣州》(一、二、三卷)、《学习读本》,同时全年共编印62期《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简报》。进行了广角度的跟踪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中国质量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等市外主流媒体和本市媒体纷纷聚焦我市“十大体系”建设,以专题、专栏、专版等形式进行了深度报道。举办了以“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掌握政策”为主题的政策咨询、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的宣传造势和学习培训,为“十大体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和社会氛围,广东省、安徽省先后派出考察组前来我市作专题考察。

去年6月底,随着77个配套文件全部如期出台,标志着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长珠闽”经济运行相对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文本框架已经体系性地完成搭建,全市督查调度促落实的力度为此明显加大。市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市十大体系办公室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十大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调度,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先后还在赣县、龙南、上犹、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各县(市、区)提出的106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答复、书面复函和限期解决。对“十大体系”所涉基础设施(硬件)项目和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每月还进行一次专项督查调度,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突出重点,市本级先行突破异彩纷呈

市本级六个重点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心崛起”之势迅速凸现。

政策法规体系:高质量地完成了31个配套文件的制发工作,共有30多个部门积极参与,50多人次外出学习考察,发放征求意见函200多份,召开座谈会20多场次,收集意见271条;对1999年7月以来出台的270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清理,共废止不符合“合法性、对接性、现实可行性”原则的政策文件83个,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了体制机制,打破了阻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实现在全省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了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27.28亿元,同比增长1.9倍;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10.4个百分点,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下降7.7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延伸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商业银行在南康、瑞金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挂牌营业,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瑞金、龙南设立了外汇管理支局并已挂牌,在南康开展了远程外汇核销管理系统的试点;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在赣州市设立了分公司;市本级、信丰、南康、龙南、大余、兴国、寻乌成立了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环境的改善和金融服务的优化,进一步活跃了我市的生产要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信息网络体系:已有90个市直单位接入了市政务信息网,全市接入政务信息网的计算机数量达到4600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取得可喜进展,“赣州市人民政府网”全面改版,17个县(市)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40个市直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网站或网页;“赣州市政务信息网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已经建立并正式运行;“赣州市政策法规数据库”和“赣州市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社区服务设施项目正在实施。信息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服务功能。

口岸服务体系:龙南海关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开关运行,检验检疫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赣州公路口岸作业区顺利通过南昌海关和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上级口岸部门的验收;赣州出入境检测中心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立项;赣州铁路东站国际集装箱货场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成功引进三家口岸物流货代企业;赣州至厦门的“铁海联运”已经开通;赣州驻深圳口岸办事处开始运作。口岸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优化了投资和创业环境。

人力资源体系:全市年内共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名,人才总量达到49.6万人;市人才市场升为省级人才市场,并与各县(市、区)联网,举办了三省六市(广东韶关、惠州、东莞,福建泉州、漳州,江西赣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赣南科学院,并已正式运作,赣州技师学院在校学生突破万人大关;选拔了192名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1070名;在信丰兴建了100个“农户安全储粮示范仓”;聘请多名外籍专家实施了伟良钨业超细超粗炭化钨粉研发、变速器设计、旅游开发决策、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并推广了“一村一品”模式;选派了34名优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两化”工程硕果累累,其中培训城镇公民8.8万人、农民77.66万人次,23万人经培训实现了就业,1.74万人分获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举办了首届技术能手技能大赛,500人参赛,100多人获奖。这些成果,为我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赣州被列为全省“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开通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门户网站,在部分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村干部养老保险、“五保合一”、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纵深推进;新增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创历史新高,征缴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同比分别增长17%、21%、5%;确保了全市102270名参保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33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基本完成,城镇失业登记率下降到3%,下降了0.7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民工工资监控机制,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2020万元,接到投诉但尚未清欠的工资仅为18.66万元,占全省总额比例不足1%;十大救助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为构建和谐平安赣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他体系同步实施,齐头并进。产权交易体系:全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5宗,交易额达21586.6万元,实现资产增值3089万元,其中,成功转让原市接待中心整体资产;办理国有土地交易95宗,面积754.175亩,交易额3.217亿元;办理房产交易14726宗,交易面积288.69万平方米,交易额23.8亿元。技术标准体系:完成脐橙国家标准的编制并已报审;初步建立了稀土、钨、“猪-沼-果”等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项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技术标准数据库。贸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供销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产品流通等体系建设,已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354家,新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物流服务体系:编制完成了《物流产业发展纲要》和《赣州市2006—2015年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市物流中心、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启动营业,汽车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县一级有28个物流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

主攻特色,单项示范县建设争奇斗艳

12个单项示范县(区)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力创特色。

章贡区成立了现代物流产业协会;自筹268万元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全区农民参合率已达到73%,已有1510名农民领取医疗补助金共计94.47万元;实施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赣县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创了“5+1”管理模式,把全县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统一纳入到“五办一中心”管理,建立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网络。

信丰县组建了民营性质的诚信担保公司,为400多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6000万元的信用担保;该县还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项目表彰县。

安远县建起了社会保障征缴大厅;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工作站,重点乡镇还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初步构建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机制;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具体办法。

寻乌县组建了赣南脐橙良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以果业协会为载体的县、乡、村三级果业服务网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寻乌蜜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上犹县构建了人才交流中心、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中心、劳务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基建审计中心等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崇义县被省信息中心列为“江西省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唯一的试点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迈出大步;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公害山羊标准化示范项目列入全国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中科院与章源公司合作兴办了博士工作站。

定南县建设了天晟大市场、昌盛贸易广场、金桥文化广场、杨梅建材大市场,县城综合、专业市场的经营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编制了《定南县贸易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定南县县城2005—2010年商品市场总体规划》;生猪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新亮点,生猪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35万头的总量中,80%以上销往珠三角市场。

全南县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1项,撤销93项,废止政策文件32个,新制订出台政策文件30多个;整合了全县国有林业资源,成功引进属国内500强企业的江苏阳光集团,投资1.1亿元组建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了国有林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难题;“高山蔬菜”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宁都县兴建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宁都黄鸡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被确定为省级地方标准,并获赣南首个业内国家证明商标;一批企业和农产品标准获国际、国家和省级认证。

会昌县初步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框架;实现了“五保合一”同场征缴;在全县各乡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901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建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全年共筹集救助资金300余万元,发放20.1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58名。

石城县把土地交易中心、房产交易中心和拍卖行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组建了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了产权交易“三合一”、“四分开”,全年累计交易额达3938万元,增值908万元,增加税收309万元;《紫石牌烤烟综合标准体系》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和验收。

优势聚集,综合示范县建设交相辉映

7个综合示范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综合示范效应。

南康市组建了“三场合一”的大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共向8721户农户、18956名村民发放低保金共计163.8万元;赣南卷烟厂以赣烟商标获质押贷款6600万元,开创了我市以企业品牌质押贷款的先河;开展了“民主推荐,差额选举”党政领导干部试点;投资近1亿元、占地405亩、可容纳5000名学生的新南康中学已竣工使用。

大余县建立并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103名;建成了“世界钨都网”等系列网站;开展了“金边瑞香”原产地标识注册和“南安板鸭”原产地保护申报工作;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开展了钨矿区采矿权、国有商品林经营权拍卖工作,其中钨矿区采矿权拍卖收入达2997万元,是拍卖底价的3.8倍;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资产经营公司。

龙南县取消行政许可项目216项,清理政策文件141个;设立了出口退税基金和出口创汇奖励基金;南昌海关驻龙南办事处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已经启动;金塘物流服务中心即将完工;占地400亩、总投资1.2亿元、按照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龙南中学新校区已经建成。

兴国县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理财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等中心,其中,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多、品位高,首批35个单位已进驻中心;完成了县四套班子和35个县直单位政务信息网络的布线接入工作;在县政府办公楼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了2个政策法规文件触摸屏查询系统;制订了兴国灰鹅和兴国鱼丝系列标准,启动了兴国灰鹅原产地保护工作;农产品检测站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建设;建立农资连锁加盟店94家;兴国第二医院为民办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典范;将军中学创下了赣州民办学校“五个第一”。

瑞金市建立了“政银企协作”和“融资项目双向推介”两项机制;已争取到并设立了赣州市商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支局的分支机构;选招了4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担任乡(镇)长助理;成立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实行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开启了非国有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先河,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三个外来投资项目相继实施;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建立了食品安全质量监测站,鳗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进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行列。

于都县六大信息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农村“三院”(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建设成为示范样板;于都县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标准点成为国家级奶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立了探矿权采矿权交易中心;吸引6365万元社会资金兴办民办学校6所。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失地农民过渡生活补助、重病救助、子女就学补助等政策,发放各种补助150多万元;市物流中心入驻物流企业已达86家;汽车交易大市场、卷烟物流中心、众成物流公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工行分理处升格为支行;设立了市商业银行开发区支行。

深化改革,新组建机构项目推进开局良好

按照建设“十大体系”的要求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对一些单位和部门的体制进行了创新性或整合性改革,并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职能调整和强化。如:将市粮食职工中专、计生职工中专、财会职工中专和商贸职工中专等四所学校整体划转赣州高级技校,整合组建了赣州技师学院;撤销了市冶金煤炭工业行业办、市建材行业办、市物资行业协会、市轻化纺食品工业行业办、市二轻工业行业办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组建了大行业办,改变了过去“一能多专”的机构臃肿情况;新组建的赣南科学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办、市信息办、市口岸办、市招投标中心、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升格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已正式运作;对新组建的政府机构开展了跟踪问效,如在对已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大交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出台了《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试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快了政务公开进程。

同步驻村工作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投资拉动持续有力。坚持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工期倒逼、观摩推进、督促通报、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县106个重点项目建成75个,完成投资145.5亿元,占年计划的103.2%,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05亿元,占年计划的100.5%,增长28.9%。列入市计划的29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54.26亿元,占年计划的118.4%。恒瑞公司8千亿单位肝素钠提取、奥科公司10万吨纳米级材料、必康医药产业园二期和前店子美丽乡村4个观摩项目,在全市重大项目观摩中再次获得第一。抢抓政策机遇,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78亿元,新增贷款8.17亿元,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完成了五洲公司100吨高纯金属钒、100兆瓦弱风发电等30个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签约项目31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0.13亿元,增长21 %,其中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中德产业园汽车液压缸、远景风能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__。

(二)扩量提质建设园区,工业转型效果明显。制定了《关于工业保产稳增长九项措施》和《关于落实县级领导联系包抓2015年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的通知》,努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依托园区承载,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第十次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专题会议在我县召开。以“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区五园”新入驻企业11家,累计达到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53个工业产业项目完成投资84.8亿元,恒瑞公司8千亿单位肝素钠研发生产基地(一期)、奥科公司10万吨纳米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木森公司电子商务物流园项目建成运营,中德汽车液压缸项目开工建设,全县38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正常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8.56亿元、增长23.9 %,外贸进出口630.76万美元,主要工业品产销率达92.7%。完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二期,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5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

(三)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三农基础更加牢固。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特色化开发、园区化承载转变,农业地位明显提升,粮食产量达到10.14万吨。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前店子生态休闲农业园、万福有机茶园等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相继建成,累计达到20个。市级农产品加工园已入驻企业18家,建成投产11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食用菌1520万袋,高山生态蔬菜5200亩、魔芋6450亩,九眼莲2130亩、茶叶21300亩,水杂果5100亩,带动发展立体生态农业204户8650亩。建成陕南生态黑猪万头猪场5个、千头猪场20个、百万只秦岭山地肉鸡大棚10个,万只肉鸡大棚306个。积极打造陕南生态黑猪、秦岭生态肉鸡、“__四宝”等“山地农产”品牌,认定“三品一标”7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扎实开展“双包双促”活动,实现脱贫2.18万人。陕南搬迁有序推进,19处4100户移民搬迁户基本建成。50个新农村示范村“五大建设”完成投资5.18亿元,新农村覆盖面扩大到202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打造提升精品景区,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开展“旅游开发提升年”活动,四大精品景区改造提升完成投资1.85亿元。天竺山国家4A级景区正式授牌。漫川古镇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推进有力,月亮洞洞内灯光提升改造、天蓬山寨景镇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

金钱河百里生态长廊、白龙洞等旅游景点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投资6亿元,结合古镇景区,围绕“漫川人家”、民居改造等6项重点工程,前店子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获全市观摩评比第一;漫川关镇小河口村、天竺山镇僧道关村被评为“__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色河镇陆湾村被市政府命名为“秦岭美丽乡村”,发展农家乐集群3处80余家,成功举办了“2015天竺山登山节”活动、千万门票大奉送等精准营销活动,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明显拓展,全年接待游客55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增长14.4%,其中美丽乡村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7万元。电子商务新型业态迅速发展,“大秦岭农特电子商务-__展示体验馆、逛集网等电商平台建成,中国网库运营平台项目落户__,“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通过命名。电子商务孵化园入驻企业达20户,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40家,电子商务累计实现交易9.5亿元。全年培育限上商贸企业8家,新增各类私营企业334家、个体工商户1775户。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百亿达到107.49亿元,贷款余额45.49亿元,分别增长13.1%、15.5%。(五)扎实推进城镇建设,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完成了13个镇103个新型社区、县城四大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县城“四大片区”十大城建工程完成投资18.7亿元,十里大道东延建成通车,宏祥小区一期全面建成,“气化__”工程完成城区主管道敷设15公里,加气站建成投入使用;天竺山大酒店、翠屏山公园等工程加快推进;10个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7.2亿元,漫川、高坝、户塬、天竺山4个市级以上重点示范镇框架拉大、品位提升;十里、杨地等6个县级重点镇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带动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落户2.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三里店、高坝、户塬等6个棚户区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完成入户调查457户,征迁2107户,回购安置房616套,新建410套,完成投资2.61亿元。

(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制定下发了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开展了“节能有道,节俭有德”节能宣传征文活动以及城区烟煤禁烧、锅炉改造、扬尘控制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减排二氧化硫1856.51吨、化学量需氧5696.88吨、氨氮797.49吨、氮氧化物253.28吨,被市政府授予节能减碳工作先进单位,全年新标准良好以上天数350天。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中天钒业公司、鑫发牧业公司等9个减排项目,强化10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淘汰落后产能,减排任务和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积极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工业污染防治、小流域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重点镇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11个项目,完成投资1.39亿,以主要公路、河流沿线,村庄、社区和移民安置点为重点的农村保洁工程有序推进,金钱河、银花河、谢家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荣获国家级南水北调先进集体。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41个民生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139个,完成投资8.72亿元,占年计划101.6%。色小路、双鱼路等农村公路建成通车,S203省道色河段建成7.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260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49处,解决了4.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网改造完成10KV线路53千米,改造户表1.2万户。__省科技资源统筹__中心建成被省科技厅正式命名,“__秦岭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县通过验收,高考二本上线1516人,连续七年位居全市第一,县中南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成功进入全省教育强县行列。县医院迁建加快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合参合率达到100%。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为4.5‰。新增城镇就业29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万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建成,小河瓦沟口等20个示范村文化活动器材、法官姚湾等39个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全部建成,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县

档案馆被授予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填补了我市县级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空白。审计、统计、妇女儿童、残联、国防动员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八)多方凝聚民心民智,美好蓝图如期绘就。坚持科学性与前瞻性,汇聚民心民智、凝心聚力编制“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完成了25个重大调研课题和23个专项规划,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初稿》,经会议讨论、征求意见、专家提升、反复打磨,形成了《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策划了“十三五”重大项目560个,总投资1538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分别是“十二五”的3.57和3.26倍。确立的“四大定位”、“五个翻番”、打造五大百亿产业集群、撤县设市、如期脱贫摘帽等宏伟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更加坚定了我们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十二五”工作简要回顾。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是__历史上发展质量最好、民生改善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六大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实现翻番目标。突出项目带动战略,以“一区五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城镇四大片区工程、电子商务等为主的重大项目将在“十三五”时期释放产能和发挥效益。五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干成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取得了一批填空白、蓄势能的重要成果,实现了补短板、增后劲的新突破,实施了一系列添活力、惠民生的新举措,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经济社会稳步迈入全市前列、全省中等偏上方阵,为“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__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仍需加力。“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0项预期性指标,提前和按期完成的有27项,仍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和高速公路总里程3项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任务。二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产业发展层次低、链条短,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培育缓慢,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总体竞争力和抗压能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大,还有9.61万贫困人口未实现脱贫。四是财政收入总量偏小,骨干财源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民生、保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促投资稳增长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对2016年部分预期指标适当进行了下调。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工作难题,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系列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求进,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县、旅游活县“四大战略”,落实改革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创新带动、科技带动“五大举措”,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歼灭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7亿元,增长11%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1.1亿元,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亿元,增长18%;财政总收入达到7.7亿元,同口径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同口径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600元和9270元,分别增长11%和14%;社会(文秘站:)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4亿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节能减碳和减排指标均控制在市上下达的范围之内。

(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三年消除贫困村、四年脱贫全覆盖、五年同步奔小康”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目标,以创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县为契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全年实现脱贫2.66万人。一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业”的思路,加快编制《2016年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新农村示范村“五大建设”,启动实施6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其中新农村示范村40个,到2016年底,实现全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全覆盖。有机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果,重点抓好产业基地转型升级,压茬推进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工程,确保3年消除贫困村目标全面实现。二是精准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本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的原则,逐村制定产业规划,逐户选优特色产业,逐业确定帮扶措施,深入推进“双包双促”活动,重点发展种养业、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和旅游服务业六大类32项扶贫产业,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最大限度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对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特别是对“两灾两困”户进行搬迁安置,建成移民安置点23个,安置4600户1.84万人。结合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手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农村电子商务,提倡创业创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广泛组织开展贫困人员实用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人数达到10603人。四是稳妥实施兜底保障及其他扶助工程。加强低保、扶贫等政策衔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贫困人群,实行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提供医疗救助;对贫困户在读学生实行从学前一年级到高中阶段十三年教育,免除学杂费及经济补助,逐步实现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积极探索光伏、生态补偿等脱贫模式,让贫困户从中获得更多收益;加快推进各类保障房建设,全年实施各类保障房300套,确保特困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能就医。

(二)狠抓项目支撑带动,力促投资稳定增长。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扭住招商引资不懈怠,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的关键性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一是夯实责任建项目。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包抓项目“六个一”工作机

制,坚持“月通报、季考评、年考核”以及工期倒逼、观摩推进等强力措施,成立30个重大项目包抓工作队,安排重点项目106个,年度投资160亿元。二是强化招商引项目。大力开展节会招商、专题招商、叩门招商,鼓励引导__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认真抓好二十洽、厦门投洽会、关天博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__核桃节和专项招商等活动,为__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力争全年签约项目30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以上。三是抢抓机遇争资金。抢抓“一带一路”、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等战略机遇,围绕国家投资导向,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国家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谋划储备各类项目不少于500个;采取“投贷结合”方式,支持部门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确保争取中省资金10亿元,增长30%以上,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抓好新型合金材料汽车零部件制造、黑龙谷-海螺宫秦岭国际休闲度假区、中国核桃交易中心、环山绕城过境公路等36个重点前期项目,确保项目接替有序。(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等改革任务,着力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质量,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长17%以上。一是加快园区发展。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重点抓好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孵化园三期等工程,加快推进中德产业园汽车液压缸、恒瑞公司低分子肝素钠、奥科公司二期钡纳米及3D打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新增入驻企业10家,实现集中区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围绕“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加快五大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五大百亿产业集群”集聚。十里必康医药产业园,要加快实施二期续建工程和国家级中药材战略储备库建设;漫川金川生物医药产业园,要抓好300吨双烯,3万吨黄姜淀粉饲料以及__优源生态农业产业园等项目;中村五洲全产业链钒产业园,要抓好100吨高纯金属钒和万吨有色金属材料储备库,着力打造高端钒产业基地。鹘岭黄金产业园,完成在户塬、色河等地的钒、金矿产勘查,加快纵横公司、秦金公司的技改扩建,实现日处理金矿石1500吨,年产黄金2000公斤;金钱河清洁能源产业园,要抓好猛柱山电站装机蓄水发电,完成宽坪二级电站等项目建设。二是抓好工业技改项目。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好一批新能源项目建设和节能技改项目实施,推动工业循环发展、追赶超越。加快实施100兆瓦弱风发电,2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着力抓好丰源公司-钒氮合金节能技改清洁化生产、奥科公司-热能循环利用、盛合镁业水电镁一体化循环等6个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大力开展天之润、金川封幸、__优源、盛合镁业等企业的循环化项目,推进陕南绿色循环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思路,严格控制过剩产能出现新的投资,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企业生产要素,促进重点投产企业正常生产。落实“一企一策”包抓措施和有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扩产提质增效,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销对接会,拓展市场,推动企业产需衔接,加速资金周转,确保主要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4%以上。四是培育壮大混合经济。落实好中省市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以创新技术和小微型企业为重点,激发市场活力,拓宽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非公企业流动。新增各类私营企业160户,发展个体工商户1200户以上,培育年产值过亿元以上企业6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3%以上。

(四)强推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围绕“强产业、建园区、促增收、奔小康”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土地、资金等要素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重点抓好__优源生态农业产业园、色河峪河生态养殖园、宽坪黄花岭万亩有机茶园、板岩耿村食用菌加工园、漫川关生态农业休闲园、法官秦岭原乡生态休闲农业园、户家塬意发生态养殖园区、小河东坪生态肉鸡养殖园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争创市级以上园区不少于2个。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紧盯特色农业“件”、“园”,围绕农民增收,全力打响“山地农产”品牌,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加快现代立体农业产业园、茶文化主体公园、生态水产养殖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各20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个,创建市级以上专业示范合作社和标准化养殖场,分别达到5个和10个以上,培育职业农民100人,推广使用“农技宝”1000人,完成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5个。三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围绕“果、畜、药、茶、特色农产品”五大优势产业,实现种养一体化发展。加快畜牧产业开发,新(扩)建标准化万头养猪场3个、千头猪场20个、万只鸡大棚300座,标准化养殖基地16个,九眼莲2000亩、魔芋6000亩、茶叶5000亩、高山生态菜5000亩;抓好核桃、中药材基地建设,新增核桃产业建园8000亩、药源基地3万亩、水产品产量350吨、食用菌1600万袋,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70万亩。四是巩固农业基础设施。续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248公顷,完成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防护和滑坡体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磨沟水库枢纽工程,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十里、高坝4个镇的应急供水工程,解决4.6万人供水问题。抓好以工代赈项目,主要新修农田100亩,改造提高150亩,新修河堤1.4公里、道路19.5公里、铺设管道25公里等工程。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及时足额兑现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购置等各项农业补贴。加强科技推广,提高粮食单产,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以上。

(五)着力打造精品景区,大力培育新型业态。坚持“旅游活县”战略不动摇,坚持把发展生态旅游和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围绕A级景区创建,全面提升天竺山、漫川古镇、月亮洞、天蓬山寨精品景区建设。推进天竺山国家5A创建,完成规划提升、宗教佛国文化工程和乡村旅游产业带建设。完成漫川古镇国家4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漫川古镇以核心区民居改造提升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漫川人家(二期)、法官“秦岭原乡”、前店子美丽乡村、小河口水上乐园、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等旅游景点连片开发,全力打造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面提升月亮洞景区设施,加快天蓬山寨南服务区、入景公路和“景镇一体化”建设,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奠定坚实基础。围绕环境美、经济强、民风好要求,抓好漫川古镇社区、小河口、法官庙等6个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县城周边、景区周边、景区之间为主的旅游经济带。加快构建__智慧旅游系统,优化__旅游网络,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借助媒体、网络、陕豫鄂旅游联盟等新型营销方式,推介宣传__精品旅游,努力实现全年接待游客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以上。精心举办“2016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天竺山登山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__旅游品牌。二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扩大旅游购物、连锁销售和休闲娱乐业覆盖范围,重点抓好一批旅游商贸物流项目,实施丰阳明珠二期、丰阳丽都商业综合体等新建项目6个,加快天竺山大酒店、立秦时代广场等续建项目10个;重点抓好县级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中村移民新区农贸市场、天篷公司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全年培育限上商贸企业5户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机遇,做足用好“互联网+”模式,加快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电子商务,扩大主要工业品、农特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双向流动,助推农民增收。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服务站点布局,加快流通时效,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严格实施规划

管控,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按照“拓展组团结构、东扩西进、南优北升”的县城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县城“一心、一圈、两廊、四区”人字形空间形态,科学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现县城详细性规划全覆盖,使县城产业区、经济区、商业区和休闲区等区域功能相对完备,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二是加快城镇建设。加快实施中村移民新区、宏祥小区二期、高家沟西停车场、城区供水工程等16个新型城镇化项目。重点以西河、河南、城东、十里“四大片区”建设为主战场,抓好翠屏山公园、南新街东延及城东路网、气化__等十大城建工程。巩固提升高坝、户塬等8个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特色景观小镇和生态旅游名镇。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主要抓手,加快实施三里店、东城区、漫川、户塬等9个棚户区改造工程,年度完成投资3.1亿元。启动第一幼儿园扩建及西关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年度完成投资1.2亿元。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和结构,强化产城融合,持续完善城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城十一体化进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力争全年完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四是经营管理好城镇。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城市经营,统筹县城、集镇、村居土地、设施等资源,盘活增值空间,重点采取“五个一批”去地产库存措施,积极化解房地产等库存。大力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城镇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和方式,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城镇新格局。(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一是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型社会四大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资源产业率。加快__优源年产3万吨淀粉饲料厂、天之润年产5万吨药渣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广远公司年产16万吨生物蛋白质复合饲料等循环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循环发展示范项目。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使全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70%、尾矿及废渣资源年利用量200万吨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支撑企业达6家以上。二是实施重点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天津对口协作项目对接,大力争取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项目资金。加快推进法官庙、小河口、水码头3个村污水处理站及漫川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县城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抓好高坝、中村等5个镇污水处理厂和10个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强6个镇19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完成3大出境河流及大气自动监测站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行畜禽清洁养殖模式,完成意发、良群牧业等5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狠抓__等10户重点用能企业以及规模以上企业的节能监管,严格节能审查制度,确保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率达100%。推广节能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实施锅炉拆改、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争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任务,抓好水杂果建园、油用牡丹观光园、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丹治”(二期)工程、造林绿化等项目建设,新建养殖小区沼气6处,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确保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