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班级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对于促进班级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作如下探讨。
一、充分发扬民主,为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积极建言献策
建章立制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有为管理好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班级管理的竞争激励的建章立制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开展“我为班级管理献一策”等活动,调动学生建言献策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关注大部分同学的建议,对于好的建议应及时评价,并予以采用,对于不合理的建议,要做好解释引导。具体的做法是先召开班委会,让班委们就如何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草案,下发班上各小组进行广泛民主讨论,并收集好各小组的意见或建议,根据各小组收集整理好的意见或建议,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最后召开班会,进行讨论、表决。这种民主的建章立制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赢得学生的支持和信任,执行起来就可以减少很多的阻力。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增强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目标是不断向前的动力。制定好奋斗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不断争取进步。目标分为个人目标、小组目标、班级目标三个层次,目标的内容可细化为学习目标、纪律目标、卫生目标等。制定个人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要本着“优生拔高,中等生适中,后进生略低”的原则来定。小组目标要在个人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每个小组的目标内容要统一标准。制定的目标要公开,以纸质的方式粘贴在教室的显眼位置,用以提醒学生、激励学生。通过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增强竞争的意识。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班级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创先争优活动对于促进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班级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天要收集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班级管理的各种数据,每周利用主题班会的契机做一次公开、公正、公平的评比,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一周来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与别人的差距。表现好的学生要提醒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表现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争取进步,努力赶上。
四、尝试轮当班主任制度,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尝试实行轮当班主任制度不失为一种激励的良策,轮到的同学,首先就要从纪律、学习、卫生等各个方面严格地要求自己,树立好榜样才能有效地去管理好其他同学。另外要管理好班上的同学,当值的同学就要在组织管理上想办法,这是一个自律和他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省视、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搞好班级管理需要老师、班委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他就能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班级的管理。不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应时刻关注学生对班级的自主管理,及时发现学生考虑问题不周、处理问题不当之处,予以引导、指正。要重视班委会的管理,不断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每周班主任至少要召开一次班委会,引导班委们对一周来班上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这个分析总结的过程可以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五、调动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对于班级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要建立家校联系的畅通渠道,利用家长会、家访、教学开放周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转变家长的观念,增强“教育好孩子我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全面深入地交换学生的情况,探讨教育对策,形成教育合力。要制定评选优秀家长的制度,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并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调动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并让优秀家长传授教育经验,让家长们相互取长补短。对于家教失当的家长也不能批评训斥了事,而是要帮助家长分析原因,探讨有效的家教方法。
六、定期表彰奖励,树立先进,鞭策、鼓励后进
关键词:网络;现代班级管理;网络班级管理;学生发展为本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家庭和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网络我们是拒绝还是很好地利用?无数沉溺网络不能自拔的学生案例警醒我们,网络时代,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进行现代班级管理,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模式。
一、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
网络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推进,网络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以其提供快速、便捷的良好服务吸引广大青少年,另一方面,却让青少年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主要以德育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和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不足,无法积极应对网络环境。
二、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模式
现代班级管理是教育团队应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班级进行的管理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活动。现代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现代班级管理,一是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校通过对班级的管理考核,考核教师团队的工作,从而充分调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性,实现教师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改变“教”和“育”分离的现状。
三、 网络班级管理成为现代班级管理的重要补充。
网络班级管理是相对传统班级管理而言的,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局域网和广域网开展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在网络上进行现代班级管理,可以通过班级主页、网络课堂、电子档案、QQ聊天等途径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现代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对实体班级的管理,还包括了对实体班级对应的网络班级的管理。
四、借助网络进行现代班级管理的途径
1、 一班级主页——班级文化的支点
班级环境布置是传统意义上营造班级文化的主要手段。但一个教室的空间毕竟有限,除了四壁及板报,所剩空间已非常小。而利用网络空间,创建一个班级主页,将大大拓展营造班级文化的空间,还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加强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
2、电子档案——学生成长的见证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等都要作出具体描述。建立班级电子档案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可以随时修改、删减或添加内容;可以把大量的内容进行压缩;浏览较为方便等。它是展示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的一种集合体,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准确地追踪记录。
3、QQ聊天、电子邮件——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钥匙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找学生当面谈话,但学生有时会高筑心理防线,教师费时费力,还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电子邮件或QQ聊天就比当面谈话、打电话或写信更为有效和方便。学生可以将他们对班级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授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自己遇到的难题与困惑等传给班主任。班主任再通过邮件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学生,问题会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班级博客、论坛——心灵沟通民主言论的平台
所谓班级博客是指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的博客,具有资源丰富性、活动协作性、管理自主性、组织虚拟性、主体平等性和时空无限性等特点。利用班级博客可以进行班级管理网络化,教育内容多媒体化呈现,学生间形成一个学习生活的共同体。在班级博客中,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共同参与者,这种班级管理真正体现了民主平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5、校讯通——家校联系的桥梁
传统的家校联系办法或是教师进行家访,或是请家长来校开家长会,或是打电话。这些做法不仅及时性不够,而且老师和家长交流起来也有诸多不便。“校讯通”利用互联网语音技术、短信平台等,搭建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空中桥梁”,解决了家访、开家长会易出现的家校时间冲突矛盾,使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增强了。
6、QQ群——永远的师生情意
随着QQ群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班级QQ群可以实现多人即时聊天,讨论,集合了群邮件、群空间、群共享等几大功能,在群空间中还具备了群相册,群论坛等方式让交流更加简单、方便、快捷和有效,深受师生喜欢,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交流途径。只要学生Q号不变,老师就可以一直与学生保持联系,让师生情意一直延续。让老师一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建立良好师生情谊。
六、借助网络进行现代班级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班级管理的宝贵经验。
(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三)、要强化外部和自律,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感。
(四)、要加强教师团队对网络班级的指导和参与。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限夸大网络对班级管理的作用。网络只是班级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常态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网络化已是班级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正确利用它,创建以网络为依托的现代班集体。
参考文献:
[1]王浩,班级博客:以德治班的新平台[J].中国德育,2008,(9).
[2]陆林,王洪涛,索文斌,倪蛟,“虚拟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4).
[3]陈建兴,班级网站教育的探讨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8,(7).
[4]黄洁玲,网络时代下班主任工作方式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8,(5).
[5]徐建丽,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J].职业教育究,2007,(12).
[6]彭月娥,孟艳,.网络谈心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5)
【关键词】:班级建设;困境;建议
班级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要场所。一个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班主任都对班级建设都费尽了心思:哪一个同学最适合的班长?哪一个同学的思想开了小差?那几个同学发生了矛盾?等等。班主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笔者对此进行了反思。
1、班级管理的困境
1.1学生个性与严抓细管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及发展和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同学之间关系复杂了,给人的感觉是事特别多。同时,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严抓细管,学生的学习、思想、纪律、卫生面面俱到。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的地位,往往出现问题激化。例如:学生在老师面前说闹打骂,处理过激导致学生矛盾激化;学生之间传纸条称呼老婆老公,就当早恋处理等等。甚至会出现学生打架伤人、自杀、离家出走等不可挽回的后果。学校和老师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老师埋怨学生太自私,不听话,个性强不好管理;学生把学校调侃为红岩中的渣滓洞。
1.2班长的职责与学习
班长、班长,一班之长,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集体的核心,班长对一个班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班内同学较多,关系复杂,班长协调各种活动的阻力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班长的各种活动比较多,很多同学由于担心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和个人爱好发展不愿意当班长。工作中常常应付了事,没有形成有凝聚力的核心,导致班级的管理混乱。
1.3班级管理职责不清
班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例如维持自习纪律,班长、纪律委员和课代表等等都有责,但往往是班长一人在管或无人管。学生抄袭作业是不对的,却没人负责。室内卫生清扫后,乱丢垃圾没人管等等。班级管理随意性很大,出现“人
人有责,人人不负责”的困境。
1.4班级管理缺少监督 班级管理人员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自身因素的限制,对同学的管理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影响了管理的效果,甚至激化同学之间的矛盾。导致“有人管还不如无人管”, 出现管理人员影响班级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人员缺少有监督与评价的约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2、班级建设的讨论与建议
2.1现实分析与讨论
2.1.1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时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大多敢于表达自己,却不懂的妥协,矛盾容易激化。学校教育就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怕出事,担心他们成为垮掉的一,就把学生看管起来,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或笼中的小鸟。学生精力旺盛是客观存在,学生个性增强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我们应引导他们找到适宜的发泄口,引领他们的发展。 2.1.2班级制度
毋庸置疑,制度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首要任务。传统的班级制度不能适应现在的学校现实。
首先,班额偏大班主任很难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提前预防问题的发生。
其次,班级管理模式简单,权利过于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保证,导致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再次,学生没有固定的班内组织,卫生小组、学习小组等各自为政,很难形成稳定的和谐的同学关系。最后,班级内部缺少监督与竞争,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2班级建设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合作学习。班级管理应该与课程改革整合为一体,实行协调高效的管理。下面的班级建设的策略仅供大家参考,一起探讨促进班级建设的发展。
2.2.1把班级分成三个小班
把班级分成三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调整为基本平均的三个小班,三个小班各自独立,在班内展开活动与竞争。例如,班级卫生分成三部分,有三个小班竞标承包或者定期轮换,并对该区卫生负责,定期班内评比。课堂学习也在三个小班之间展开竞争,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竞争和监督引入班级,可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学生在小班内的合作。小班好了,自然整个班级也就好了。
2.2.2 小班内独立成立班委
各个小班自主成立班委,这样扩大了参与管理的学生面,缩小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压力。每个小班都对班主任负责,减小了班主任管理的压力。小班内部同学数目大约二十人左右,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的开展。小班内细分为四五个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和活动,有利于提高效率。例如:传统的卫生小组大约十多个人,常常发生谁干多干少的矛盾,这样人数减少了,矛盾也会随之减少。
2.2.3班主任总体协调
班主任关注和引导三个小班的建设与发展,对表现不好的小班可进行一段时间的直接管理,让学生体会到自我管理的好处。班主任从琐碎的日常管理中脱离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上,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自主化管理;学生自主能力;培养
下面就本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探索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制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
“自主化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立足点从直接管理转移到设计管理上来。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依托我校全方位推进学生自主化管理工程的实施,在进行班级管理方面大胆改革,围绕着“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这一指导思想,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班级文化目标,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
二、职高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职高生的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差,部分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最怕别人看不起。 由于长时间遭受冷落等不公正的待遇,不少学生程度不同的患有心理障碍。也有很多学生是大人婚姻的受害者。这些学生多数缺少师长之爱、同学之爱、家庭及社会之爱。正因为这些学生的家庭基础、学习基础、感情基础的不同,导致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从发展的前景来看,其实这些学生的心理却是比正常人要脆弱,教师只要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以能力为导向下,自主化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建设班集体的灵魂.班级管理目标具体化是真正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做好班级管理目标具体化的工作,首先必须将目标分解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班级管理目标具体化,必然牵涉到许多制度、措施的建立,因此在实现具体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几个原则:有益、有效、有据、有度。抓好班级管理目标的具体化,重视班级日常管理,努力调动起班级中的积极因素,全面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班主任对于自己所管理的班级的学生总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这就是班级管理的目标。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建设班集体的灵魂。
四、自主化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初探
班主任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自由地发展才能和兴趣,特别是创造才能和创造兴趣;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切实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敢冒险,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人。我的具体做法有:
1.和学生拉近距离
我刚担任班主任时,让学生以文字形式介绍自己,对班集体建设及所希望的班主任提出建议。明白了他们的理想与希望,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集体建设的目标形成,还可以兼顾每个个体。学生因集体建设有他们的建议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赢得尊重、信任。我更是珍惜这些交流的机会,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与尊重的桥梁。
我有问题会经常找学生商量,经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纪。学生有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就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力求做得最好。
2.培养骨干队伍
班干部选出后,要对他们充分信任,热情鼓励。班主任应正确给自己定位:辅助指导。班干部才是前台主角。班主任不可事事包办,更不可盛气凌人,对班干部要以友相待,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分工合作。用信任和鼓励增强他们对自己管理能力的信心和工作热情。
在指导班干部工作的同时也要关心成绩,增其实力。班干部作为学生的领头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能否服众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教他们会做人,会做事,会和作的同时,更要在学习上教会他们会学习,提高成绩。另外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要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协调关系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3.及时更换信息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管理;人本管理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
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
一、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高校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学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规章制度分为两种: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调节团体和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活动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维护个人在团体中的权益,从而使个体获得发展。在成文的班级制度中有一种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即辅导员或班主任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班干部,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控制。这种方式导致辅导员或教师只关心如何矫正学生表现出来的形形的错误行为与利己意识;学生只关心如何表面地、形式地维护规章制度;班干部只从事监视的活动,监视同学不违纪、不犯错。该管理方式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被群体所要求的整齐划为扭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班级中非成文的制度主要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班级中约定成俗的规范。由于多数的同学认为班级的制度不是由班级同学自己讨论制定的,在班级中大家也不会根据班级情况的变化修订班规,所以导致了规范全班学生行为的班级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不和谐的班级中合作与竞争氛围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竞争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奖学金等激励行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由此造成的竞争也很激烈。例如有些高校的奖学金发放制度不完善,因为单一地用总分来衡量,不能反映出一些同学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个制度的结果是除了极个别的幸运儿成了成功者,绝大多数的同学成为失败者,他们在竞争中永远落选。该制度安排并不符合学校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这样的理念。班级中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学习,对于学习上还要帮助的同学则关心较少。
(四)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大学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学生对本该使大学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是寄予厚望的,但希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非常大。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多余的精力,谈恋爱的现象就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理由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离社会距离太远”,“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学习气氛不浓”等等。
二、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后,我们发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然学生本身也存在问题。但就班级管理而言,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班委会和团支部所能做的大多是遵照校方的意思去落实工作,所以谈到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责任人首先应该是学校。
(一)对教育目的的片面理解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即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也要考虑人本身的因素。学校是现代社会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另一方面也协助学生实现了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全面的发展。21世纪,只有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现代的教育应该围绕人一生中的4种知识支柱而展开,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许多学校忘记了自己肩负着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挖掘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学校里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个人人格的完善,民主意识的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力等等的培养都被忽视了。在此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对优秀的学生的评价、对优秀的辅导员的评价、对优秀的班级管理的评价、对班级所具有的功能的认识、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选择、各种教育方式、管理手段的选择上都会产生偏差。另外,学校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也没有把握好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服从”、“统一”,漠视已进入成人阶段的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尊重、自我成长的要求。
(二)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把握不准确
学生作为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理由;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三是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四是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
(三)对学校管理的“教育”特性认识不够
学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是一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有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特性。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且学校管理的主要客体——学生更具有特殊性,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他们是具有可塑性和可发展性的。对于学校来说,追求效率和效果不是学校管理的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学校中的一切活动都无不与培养人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管理活动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和任务,通过管理活动既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又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往往表现为学校的价值、态度、文化弥散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是所谓的“管理育人”。例如,学校制订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学生在这种制度中深切地感受到他是被尊重的,由此,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也会学习如何去尊重他人。然而一些学校在对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不仅是对现成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还不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被教育要诚实做人,但在课堂外他发现学校的很多措施和学校在对外宣传时所做的许诺不一致时学生学到的可能是“虚伪”和“欺骗”。所以,这类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仅要利用管理这一资源来发挥其教育的功效,更要谨防不良的管理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大学班级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校方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次就是推行制度化建设,在保证管理目标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班委会及团支部以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是为着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学生观的一个基本判断。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帮助下都能学好,都能成绩优异;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学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是自由的、具体的、独特的、不断生长着的生命体。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下,学生还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学生要听从老师,对老师的思想观点来不得挑战。尽管可能大学老师愿意和学生探讨,但由于历来的“威严逼人”型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养成接受性的习惯,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养成互动的学习习惯。
(二)以制度建设为班级管理的有效载体
推行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管理制度为同学提供了行为标准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但是在制度“管”学生的环节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制度跟着学生走。学生到哪,制度跟到哪,置班级于制度控制下,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有操作性。班级制度要在形式上精确,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搜集资料,进行比较,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三是班级制度的制订应符合下列的基本要求:首先,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学校要求。其次,科学性。要从班级出发,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学校管理特点。再次,教育性。要从管理需要出发,考虑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最后,有相对稳定性。在执行中要不断完善,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
(三)确立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所在系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把握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负责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班导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导,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导、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做到以“生”为本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发初.关于新时期大学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D].科技信息,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