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调研制度

产品调研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调研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调研制度

产品调研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公众,金融产品,认知,消费,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不断扩展,形式不断创新,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但与此同时,社会公众普遍对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存在了解不够,也制约了人们在购买金融产品时的自主选择,而且金融机构若不了解公众的消费习惯,也会产生较高的制度成本等。所以,如何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提高公众对金融产品的全面了解,和金融机构如何了解公众的消费习惯以及提供什么类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维持金融市场有效运行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公众对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的了解度与消费习惯,我校金融专业师生组成的调查小组在假期对调查者所在地进行了调查,分别以湖南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娄底、怀化、益阳、吉首、衡阳、张家界等地区的消费者为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再辅之以网上调查法,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经常使用的银行卡的类别等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2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1份,探索湖南各地区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情况,对公众的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与消费习惯进行系统分析,为金融产品和市场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金融产品与使用程度的了解,为公众与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公平的交流机会,使金融市场更有效率地运作。

一、主要调查内容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图1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年龄结构上, 40到60岁之间者,占总人数的47%。,这类人群大多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文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7%,高中毕业生占17%,体现了我们的调查对象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多数的调查对象是企业职工或者个体工商户,分别为40%和32%,他们也正是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群。调查对象中月收入以1000到5000元为主,占59%,其次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的占到11%,1000元以下的则为30%。

(二)主要调查内容分析

1、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主要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报道获悉。

通过图2发现,购买理财书籍与参加金融知识讲座的比例只占总体的17%和20%,而通过网络等途径的却占38%,可见公众大多数不是主动去寻找并学习金融知识的,而是在信息全面却杂乱无章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被动接受金融知识的,所以金融知识的过于专业性与不够趣味性阻止了公众的了解欲望,建议金融机构从公众的兴趣着手,多设立一些通俗易懂且有趣味性的金融知识,还可以在传播性极强的社交网络微博等成立频道,打开网络传播的途径,既能够吸引人们眼球,使人们相互交流,也能扩展关于那17%喜欢与亲朋好友交流见识的公众市场。所以,顺着公众的习惯扩展网络金融途径,既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的,也能提升公众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

2、公众进行金融消费的方式主流是营业大厅购买。

通过图3发现营业大厅购买占了36%,大多为银行储蓄等产品,可见人们的储蓄意识还是排第一;30%选择通过网上购买的形式来进行金融消费,大多为证券和基金等产品;而上门服务购买占了24%,大多为保险产品;通过手机购买占10%,大多为小额金融产品。可见营业大厅购买和网上购买是金融消费的主流方式,通过分析以及对公众的具体开放式的访谈,发现网上购买进行金融消费人群占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网上购买具有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制,也不受上班时间的限制,不必花太多时间沟通,获取信息更具主动性,且服务费用低于传统服务交易费用等优点。在如今社会的快餐式消费的趋势下,建议金融机构发展网上服务市场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简化交易流程,完善网上金融的服务体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3、公众进行金融消费最看重的还是安全性的保障。

通过图4,不难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公众选择的都是安全性的保障,众所周知,金融消费都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并且收益与风险具有等价性。但是公众最需要的还是能够去除一部分高风险换来稳定收益,包括19%的选择金融机构品牌和规模、16%选择关于该金融产品的评价、15%选择质量服务的公众,其实核心还是在于它们所产生的安全性,金融机构品牌规模大,说明能够规避更多的市场风险,金融产品的评价高,说明更经受的住市场考验,金融服务的质量好,说明整个金融基础是完整的,基础越好,所遭受的不利因素就越少。所以金融产品的安全性越好,越能吸引公众进行金融消费,对安全性的追求应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4、公众常用的银行卡类型为借记卡。

通过对公众常使用的银行卡类型情况分析,不清楚自己使用的银行卡类型的公众只占总体10%的比例,说明公众对于银行借记卡先储蓄后消费无透支功能、贷记卡的可透支可存储依靠银行发放给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消费的两种不同功能的银行卡的分辨是有清晰认知的。选择借记卡的比例占总体的48%,说明大部分公众还是遵从于中国传统的消费方式,没有进行超前消费。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就业率低且不稳定等问题下,超前消费一般还是弊大于利,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因美国等国家消化商品过剩超前消费过度导致大量的经济泡沫产生次贷危机的,而中国的公众普遍有储蓄的习惯,所以避免了负债累累。可见公众使用借记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对公众引导关于借记卡的作用以及储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等知识进行普及。

5、公众使用并且了解的金融产品品种全面,分布比例大致相同。

通过公众使用和想要了解的金融产品情况的统计,消费者使用的如存款、股票等投资、保险、金融衍生产品、房地产等金融产品中,分布比例大致都维持在20%之内,差异不大,说明公众的投资方式很全面,全面也代表着平庸,没有侧重点,金融机构应在某一种最具专业性的产品中提升产品品质和吸引力,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消费金融。

6、大多数公众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资本升值。

通过对公众进行投资理财的目的调查中发现,当人们进行投资时,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进行资本升值,人数占总人数的45%,而养老保障,家庭储蓄只占22%和18%;其次是短期投资和分散投资风险,占7%和8%.。说明公众对于投机与投资的取舍,更偏向于时间长的投资,说明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是消费者未来收益的累积。所以公众进行金融消费更倾向于收益率,金融产品提升收益率才能吸引公众,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增加要素投入和资源合理配置是我们发展的主要目标。

7、大部分公众对于金融风险抵抗力较弱。

由公众对于金融风险的承担程度情况分析可知,金融风险与金融收益成正比,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性来说,大部分居民能接受30%风险损失以下的占74%,而74%中的29%的公众为保守的投资理念,其选择的是只要保证不亏就好,也说明其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以保护本金不受损失和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为首要目标,通常不太在意资金是否有增大值,35%的公众能承受5%至20%的风险,说明这类投资者是温和保守派,持谨慎稳重的态度,希望投资在保证本金的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收益性,但常常会因较大的金融风险规避而不做出动作。只有16%的公众能够承受50%以下20%以上的金融风险,这类投资者专注于投资的长期收益,并且能够承担一定风险。能够接受50%以上风险的只有少数的9%,这类投资者高度追求资本的增值,愿意接受投资大幅度的波动。总之,从被调查者的结果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接受金融风险损失在30%以下的居民竟占74%以上,说明湖南公众大多数人不愿承受较大风险,希望在保本情况下能有所收益,由于风险的抵抗能力不强,故不敢期望过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建议各金融机构多开发小成本小风险的金融产品。

8、公众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心理较强。

通过公众对于金融风险的控制情况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公众对个人理财服务的了解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还是客观的,能够有效运用并且合理控制风险的人占47%,而不了解的人群只占12%,了解程度一般的人占41%,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公众尝试的投资经历较多,对于金融风险的规避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居民对个人理财业务的了解程度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将影响到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和金融资金的流动性及金融界的发展,中国的百姓逐步富足也将会突破传统观念。针对41%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了解一般和12%不了解的那部分公众,银行应加大其理财产品的宣传力度和范围,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理财产品的介绍,提高居民的理财意识和加深对其理财产品的了解。

9、公众对于购买金融产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收益和安全。

通过对影响公众购买金融产品的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在公众考虑购买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分别是:预期收益率对购买者在决策中的影响占21%。过去投资经历对消费者在决策中的影响占12%,,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看重占7%,购买金融产品的风险因素占29%,消费者募集资金的投资领域占8%,认购的起始资金占9%,方便套现占13%。

二、调查结论与分析

(一)公众对金融知识重要性的看法和认识还有待提高。

城乡居民居民目前获得金融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匮乏,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应尽可能的从多途径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以防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迹象,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防范于未然。

(二)从安全性来说,银行储蓄仍是城乡居民投资方式的首选。

传统的投资方式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其他的投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潜力,应鼓励其他投资方式逐步逐渐的发展壮大。

(三)居民在投资时最关注的因素还是利润回报。

现在人们在投资上还是一切向钱看,注重利润回报固然很好,但是不要盲目注重利润回报,仍旧要考虑其他的因素,这样在投资时才会获得平稳的收益,不然的话就会上当受骗,陷入金融诈骗的泥潭。

(四)了解公众所掌握的金融知识和消费习惯,能帮助金融机构创立更具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只有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随着金融产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加,国内外金融市场关联度的不断加强,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加,对金融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必然要求金融消费者知识水平和应用技能要与金融市场同步发展。各国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健全有序的银行业运行离不开具备相应金融知识和技能的金融消费者。

(五)正确的金融消费知识能有效的保护公众。

正确的金融消费知识能有助于帮助消费者购买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金融消费者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督促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规范行为、消除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三、调查对策与建议

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是一项较为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涉及到大部分的群众利益,其对象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推进该项工作需要政府、金融主管部门、教育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才能有效整合金融宣传教育资源,达到共同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的效果。所以对社会公众进行金融消费教育应当成为我国公共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政府应该为普及金融知识和金融消费教育搭建平台。

世界银行在“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与金融扫盲”方面提供了良好经验。2012年6月,世界银行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良好经验》。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扫盲工作开展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国际准则,为一国全方位监测识别金融领域的消费者保护工作提供了评估手段。我国地方政府往往十分关心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对金融的关注仅局限于如何在融资方面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

我们建议政府及金融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社会各地区系统地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政府应与高等院校联合编制《金融基础知识读本》。其次,政府应设立专门负责公共金融教育的组织网络,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媒体,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可以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公众在轻松的环境中,从新的角度认识金融,理解金融并学会运用金融工具为自己的生活理财服务。再次,要从基础抓起,建立常态化金融教育制度。金融知识的普及应从学生抓起,在金融机构聘请金融方面的教师,不定期地走进学校课堂,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金融行业去实地了解金融工具的使用。

(二)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领导者应该是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

美联储十分重视金融教育的普及,美联储设有承担金融教育职责的消费者和社会事务办公室,具体负责金融素质基础教育。美联储开展金融素质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直接向公众提供有利于社区及个人发展的金融信息,发起并组织金融培训项目,推动其他金融机构私人企业社区组织开展金融教育。

英国金融管理局对金融知识普及的工作重点也十分重视。英美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有必要将央行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写入《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人民银行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中的目标和任务。金融监管机构也要为金融知识的普及保驾护航。在当今金融业还不成熟的社会大环境下,金融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对社会群众进行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避免客户在金融领域因短期、投机行为而承担过多的金融风险,更要对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会出现的误导客户的行为进行处罚,通过金融法规的普及来减少公众在金融领域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三)金融企业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应该担当主角。

我国的金融企业应成为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的主力,积极推广金融知识,强化公众对金融工具的掌握,帮助公众通过金融工具为自己的家庭理财,甚至为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更好的效益,使人们获利,便能让获取金融知识、学习金融知识成为人们的自愿学习的行为。金融机构除了正统的知识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发放金融知识传单,组织机构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讲解金融知识,解决理财问题。这样既普及了金融教育,也打响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知名度,从而可以吸引公众参与多种多样的投资,这样金融企业也提高了自身的形象,同时又获得了大量市场资金,是公众与金融机构两者的双赢。

产品调研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航天产品研制队伍;心理压力;分析;对策研究

一、压力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一)压力的概念和影响

美国压力管理方面的著名研究学者Richard Lazarus教授给“压力”的定义是:压力是个体体验到的超出其能够动员的个人或社会资源的一种状态或感受。

工作压力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关键在于压力是否在人们的控制范围内。在压力水平较低时,随着压力的增加可以增加工作的动机和挑战性,激发员工潜力,使工作绩效不断提高。当压力超过压力的最佳水平时,就会造成个体的紧张、焦虑,情绪低落,使员工不满意工作、绩效下降、缺勤、较高的事故率等。

(二)航天企业实施心理压力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时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航天企业正在逐步从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变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使航天企业在内外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航天企业大多属于国有军工企业,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工作的质量要求高、工作时间长、业余时间少等是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随着航天产品任务的急剧增加,员工队伍面临着艰巨、急迫的高负荷工作,使广大员工的身心健康状况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创新难度加大,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大。员工个人还要面临来自生活和经济上的压力,特别是年轻的职工,更加注重公平、尊重、发展等更为高层的心理需求。

组织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组织能否有竞争力关系到组织的存亡。所以,航天企业需要也有必要通过进行有效的压力管理以提高竞争力。

二、对航天产品研制队伍进行心理压力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北京航天飞行器研究所是从事某特殊领域设计的纯军品单位,自1971年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捍卫国防安全基石、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其中,航天产品是主业和立所之本,在所的发展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程中航天产品研制队伍功不可没,为研究所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特点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真实工作写照。尤其是在产品即将交付的攻坚阶段,加班加点的状况已成常态,可以说,“一切为了成功”的忘我品质就是航天产品研制队伍最大的共有特点。

(三)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压力特征

全体员工在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同时,普遍感到压力也越来越大。任务量大、工作节奏快、不允许失败、上级领导的重托令航天工作者们倍感疲惫。此外,随着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持续深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对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安全形势越发严峻,对产品要求及标准越来越高。以上问题,使航天a品研制队伍感到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四)分析、研究航天产品研制队伍心理压力的必要性

在对全院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行业差异检验时发现,产品研制队伍职工的情感衰竭和消极冷漠维度分;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7个因子得分;强迫因子得分;“贝克抑郁量表”平均得分明显高于服务业职工。由此可见,航天产品研制队伍作为全院员工冲在一线的排头兵,其面临的压力之大毋庸置疑。同时,由于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重要性,保持其队伍稳定也显得更加重要。

三、航天产品研制队伍压力状况分析

2014年《火箭技术研究院员工疲惫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研制人员的心理压力相较于其它岗位最大,很多具体的因素对航天产品研制队伍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我们认为,去除全体员工面临的共性原因,航天产品研制队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原因。

(一)从事国家重大工程的工作性质,使航天产品队伍肩负巨大的责任和使命

航天事业关系到国家的高科技发展及国防现代化建设,航天产品关系到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由于航天事业特殊的工作性质,航天产品研制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始终保持较高的警惕,不允许犯错使员工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二)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当前航天企业现有机制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和完成任务的需求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缺少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公平等理念,从这一侧面体现出了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过程,航天产品研制队伍首当其冲承担组织转型的巨大压力。

(三)航天产品项目管理不够科学、效率较低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前,在努力寻求发展的道路中,传统的航天产品项目管理模式出现了很多不适应。例如现有的管理模式、制定计划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管理上欠缺精细化、自动化水平低,设备更新维修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对航天产品研制队伍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也严重影响了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特殊工作性质衍生出的特殊的价值理念,带来了“一切围绕成功”的压力

每一类航天产品的最终定型,都要经过多项研制程序,但在研制过程中,由于产品的特殊性,衍生出了航天所特有的价值理念。“零缺陷”、“一次把事情做对”等要求的提出,是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特殊的价值理念使航天产品研制队伍面临确保成功、永葆成功的巨大压力。

(五)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突出的个人价值实现和成长压力

当前,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航天产品研制队伍,每年招聘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为国家“211”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这一群体知识水平高,后备技术力量强且有发展实力。处于知识结构上层的他们也出现了诉求多、自身期望高、成长愿望迫切的特有问题,使得他们在同事间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与自身成长

压力。

四、营造“舒心、快乐、无忧”的工作环境――心理压力管理举措

在对压力源及产生压力的原因进行充分分析后,作为以航天产品研制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单位,北京航天飞行器研究所(以下简称所)开展心理压力管理迫在眉睫。

(一)从机制体制出发,减少流于形式、不必要的工作环节,提升管理科学性,使员工工作更加“舒心”

1.梳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与流程,加强企业内控建设。为了更好地加强制度管理部门和流程管理部门对工作流程细节的优化,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制度与流程的梳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让更多的机关管理人员参与到该项工作中,进而将航天产品研制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2.强化激励机制,提升员工工作热情。加强“英才”工程、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工作,拓宽员工成长平台,提升员工工作的成就感。利用创新基金、增量绩效等激励机制,满足不同员工的价值实现需求。拓宽员工成长通道,增加员工成长上升空间的出口,减少因成长发展通道拥挤、上升空间狭窄所导致的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压力,激发员工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二)从人文关怀出发,提升组织认同感,使员工工作更加“快乐”

1.畅通领导与员工间的沟通渠道,帮助员工释放压力。开会作为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很难让领导与员工之间进行深度沟通。为使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利用时下流行有效的微信群、微信公号等方式作为沟通平台,有效地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有助于让员工正确认识组织所分配的任务,使沟通渠道更加畅通。

2.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员工减压。在企业内部以各类文体协会为牵引,打造员工参加文体活动的重要平台;以一系列高参与度、高关注度的活动,有效提升了组织凝聚力,为员工拥有健康的体魄与阳光的心态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3.加强思想引导,传播正能量,让员工“累也快乐”。创新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形式,改变传统式的“说教”方法,针对员工关心的热点、改革的难点,从正面引导,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把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一,逐步打造一支关心员工、帮助员工的领导干部队伍,为缓解员工身心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从员工需求出发,提供差异化帮扶,使员工工作更加“无忧”

1.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提高员工自我压力管理能力。持续开展员工心理健康调查,采取分层取样的问卷调查方式,深入细致地对员工心理状况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及时对员工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测评预警。特别关注航天产品研制队伍中压力较高的重点人群,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保健。同时,在内部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与知识水平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使心理疏导更加“润物无声”。

2.加强对航天产品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结合航天产品科研人员出差较频繁、周期较长的情况,企业开展长期出差人员差前需求的调研,并对出差人员的合理需求进行了解决,并定期开展长期出差人员慰问工作,让出差员工时刻能感受到组织关怀。

3.设立青年周转房,解决后顾之忧。为缓解青年员工购房压力在允许新入职员工居住在青年公寓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了可维持三年居住的青年周转房政策,让有需求的青年员工得以安居,进而心无旁骛地从事航天产品研制工作。

4.帮扶机制贴心、有效。为将帮扶工作落在实处、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从不断细化不断扩大帮扶范围,提高帮扶力度,从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及法律援助等方面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帮扶机制惠及真正有需求、有困难的员工。

五、结语

妥善解决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压力问题,需要在人文关怀及制度保障两个层面的双管齐下。特别是在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好航天产品研制队伍的压力管理工作,把握员工思想动态脉搏,因势利导,保障队伍稳定,做到充分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在圆满完成各项军品任务的同时,实现快乐航天的梦想。

参考文献:

产品调研制度范文第3篇

一、创新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紧迫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日渐成熟,经营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特别是实行分业经营后,寿险业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机制,使其业务经营日新月异,并很快成为保险业的主体。与此同时,财险业则抱残守缺,仍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业务徘徊不前,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地位下降。为了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一些有远见的财险公司也开始着手探索财险营销方式。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国内财险公司运作的营销机制很不完善。可以说仍停留在初级的、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阶段,只重视保险产品的推销、促销、销售渠道及相关策略的运用,尚未真正建立起“立足顾客需求,实现各方共赢”的符合现代市场营销原理的财险市场营销机制。这种狭隘而残缺落后的营销机制,不仅妨碍了市场的拓展和财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公司竞争力与自身效益的提高,因而亟待创新和完善。

其次,根据我国入世前的承诺,国内保险市场不仅要加快对内开放,尽快消除垄断,而且将从今年起逐步对外开放直到3、5年之后完全开放。针对这一紧迫形势,若不尽快更新观念,创新市场营销机制,迅速与国际营销机制接轨,那么,我们在同机制完善、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国外同行竞争中,必无招架之势及还手之力,只能坐等市场和人才不断流失。因此,要巩固市场,占胜竞争对手,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向国外同行及寿险同行学习,不断完善和创新财险市场营销机制。

再次,启动财险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也需要创新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顾客对保险产品及保险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通过创新财险营销机制,才可能以顾客作为经营核心,真正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并通过市场调查、细分等,开发出顾客需要的保险优质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同时也促进财险业的更快发展。

二、现行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

现代保险市场营销是指保险公司为了充分满足顾客现实与潜在的经济保障等需求,实现自身经营及社会目标,而依法组织进行和市场有关的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过程。具体包括营销的理念与体制、营销活动的策划与管理,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制订与实施,团队建设与管理,市场调研预测与供求关系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及开发、保险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产品销售实务与促销策略、人员的培训与激励等内容。我国现行财险市场营销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1认识片面,营销观念落后。在各财险公司,营销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或“销售观念”阶段,一味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顾客及社会的利益。有的认为营销就是把保险公司的险种想法卖给顾客;有的认为营销就是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再经过短训后推销针对个人的分散性业务,发挥拾遗补缺作用;有的认为财险业务只宜于直销,而不应上营销;有的认为财险营销时机尚不成熟,应谨慎发展或等上级公司有了政策和办法后再说。总之,关于财险营销的认识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对财险营销的态度则既有大胆实践的,也有谨慎观望的,当然也有反对的。可以说,上述认识都有失偏颇,财险营销观念亟待改变。

2调研预测薄弱,市场定位残缺。市场调研和预测是现代营销的基础,市场定位则是营销的关键。但由于受错误观念及粗放经营方式的影响,各财险公司尤其是基层公司均不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特别是分业经营以来,不仅未增加相关人力及资金,而且大多撤并了调研机构,减少了调研人员,使该项工作近乎停顿。受此影响,相应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研发等便无法开展,市场定位也无从谈起。目前,财险市场上的各家公司几乎未对公司自身及保险产品进行定位,没有明显的经营特色,而是相互模仿,盲目竞争。

3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乏力。国内财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这种方式在业务恢复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则不利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也不利于公众保险意识的提高及保险商品的销售。

4保险产品单调老化,保险促销系统性差。多年来,顾客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忽视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目前市场上的财险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各公司的产品相互“克隆”、功能雷同。各公司虽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仍缺乏系列性及差异性,从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来看,仍显得单调老化、层次少、创新不足。就保险促销系统来看,各公司大多采用保险广告、公共关系及销售推广等零星的、不连贯的促销方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促销网络。

5培训与管理滞后,从业者素质较差。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与规范,各公司往往各自为政,随意试办财险营销。加之受专业人才及经验短缺的影响,基层公司普遍缺少组训讲师及营销主管,进而导致营销培训不足,营销管理滞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的不良循环,制约了财险营销的发展。有的从业人员甚至用欺瞒顾客、贬损其它公司、回佣等不正当手段诱使顾客投保,这不仅违背了保险职业道德规范,也损害了保险公司以至整个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

6营销大环境欠佳,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就营销大环境而言,一是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宽松,约束较多,限制了财险营销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如分业经营的限制,经营地域的限制,中介机构较少,对营销员身份定位不明、税负重、手续费标准偏低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保险公司及人的营销积极性。二是各保险总、分公司对财险营销的看法不一,扶持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也影响了基层公司投身财险营销的积极性。三是保险监管机构及行业组织的扶持服务力度不够。

从保险服务机制方面来看,也有待深化和完善。长期以来,各财险公司普遍忽视保险服务,大多把精力放在产品销售和保险理赔上,日常性的各种服务未受重视,服务机构及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不少公司推行“三个中心”建设,配备了一些专业设备和人员,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开发了一些延伸服务项目,受到了社会好评。但总的来说,我们的服务机制、服务项目、服务范围及品质等,仍同国外同行及社会要求相差较大。尤其是“顾客满意”的服务观念尚未深入员工之心,未能贯穿于保险服务活动的全过程,亟待予以落实。

三、创新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设想

1观念创新,建立科学的财险营销机制。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精髓是:以顾客为中心,为其提供满意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并在自觉维护顾客利益及社会利益的基础上,巩固与发展客户群,进而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持续稳健的发展。建立财险市场营销机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科学的调研、预测及市场供求分析,细分和挑选适合本公司发展的目标市场,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策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研制开发顾客满意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便捷通畅的销售渠道及精干高效的销售团队,灵活运用激励手段及促销策略等,以创新的思维、周到的服务,实现顾客、社会及公司

的共赢。

2科学策划,准确定位。财险市场营销是一个事关公司未来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事先的科学策划至关重要,可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各保险总、分公司皆应广招策划精英,组建企业的“智囊策划团”,专司市场宏观调研及预测,制定公司的营销战略、体制及策略,实施公司的市场定位,创建企业品牌,策划其它重要营销活动,并进行财险营销的宏观调控与推广,确保各项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准确的定位是保险公司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顾客需求与公司资源能力的充分交融及相互满足,有利于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发展。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实力及在市场竞争中的现实地位,准确选择定位策略。(1)市场主导者的定位策略。凡入市早、规模大、产品及服务数量多、质量优的保险公司多为市场主导者。其定位策略是:积极防御、巩固既有市场,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提高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2)市场挑战者的定位策略。市场挑战者多为与主导者实力不太悬殊,且处于迅速上升期的公司。其定位策略是:努力完善自己,积极寻找市场主导者的不足和缺陷,并通过低廉的成本,差异化的产品、科学的策划及优质的服务手段,争夺市场,发展壮大自己,尽早成为新的市场主导者。(3)市场追随者的定位策略。保险市场上的中小公司多为市场追随者,其定位方针是:仿效或迅速借鉴先进公司的畅销产品、服务或成功经验,尽快改进完善、转化为自己的竞争力,再采用灵活侧击战术抢占市场,实现盈利与发展。(4)市场补缺者的定位策略。对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公司,可避开强手,寻找空缺市场,开发专门的产品和服务去占领它,从而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3创新营销管理体制,适应入世需要。财险营销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在入世后外资公司大举进军的今天,必须尽快改革现行不规范的营销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并推出适合国情、司情的营销管理体制,实现与国际接轨。其一,应建立科学的“系统垂直领导,分级管理”的营销组织机构,专门负责营销建设与管理。在充分运用好各种营销资源的前提下,做好内设机构的整体协调及功能定位,在组织体系上逐步形成“大营销”格局。其二,同步改革现行的人事、用工及分配制度,形成“全员营销,人人参与”的氛围。其三,应建立健全与此配套的风险控制机制,确保公司能稳步发展,综合效益不断提高。针对新的营销组织机构、人事用工、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应制定更严密的营销管理办法及各个业务环节、财务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防范和化解营销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4整合销售渠道,创新分销体系。销售渠道是公司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销组合的重要因素,事关市场营销的成败。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亟待全面整合仅靠员工直销及机构兼业为主的财险销售方式,及时创新营销网络。网络创新的依据是市场需求、产品特点及自身的资源状况;创新的方式是完善直销及机构,增加营业网点,利用电子传媒销售,利用保险及经纪公司销售,发展个人人销售以及银行、邮政等网络销售;创新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全面、多层次、方便快捷的销售系统;创新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消费,节约他们的时间、精力和体力耗费,实现顾客满意的营销宗旨。

5创新产品研发机制,尽快建立保险超市。保险产品的研制和储备是营销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营销组合的基础。创新产品研发机制,尽快建立保险超市,既可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推动企业的更快发展。因此,各保险总、分公司不仅要建立保险产品研发机构,还应建立产品的动态研发机制。既要做到“研究—储备—改造—开发—试验—推广”的动态良性循环,也要建立“研究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的产品创新机制,为保险超市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产品。

产品调研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工人;培训;企业文化;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00-02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特大型航空工业企业,我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基地,以军民用飞机研制生产为主,先后研制生产了30余种型号的军民用飞机。中航工业西飞以“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为核心理念,构建先进的产业与技术平台,初步具备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航空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

1 对企业文化的学习需求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现今企业内极其缺乏恪守企业规范习惯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需要企业通过培训,强化职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意识。价值观的确立是培训的重点,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员工必须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可以把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内容贯穿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安全都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 对自身技术的提升需求

在调研过程中,切页技术工人普遍认为:

(1)在日常的工作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知识,实践工作内容相对单调,经验不够丰富。

(2)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接触的文件资料,主要有:零件图纸、工艺文件、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图纸的读图能力欠缺,对工艺文件的理解能力欠缺、对各项标准掌握的不够清楚。

(3)对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的编制能力不够,主要依赖工艺人员、创新能力欠缺。

(4)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有限。

(5)管理能力有限。

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必须与企业职工的需求紧密联系。依据以上的调研需求,必须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

3 具体的培训方案

(1)专业技能培训。

主要针对职工从事的专业和岗位进行更加细化的培训,从而提升职工技能,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安排技能专业教师对职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聘请企业内能工巧匠对广大技术工人进行技能方面的提升培训。

(2)专业理论知识培训。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职工在理论上明确自己从事的技术操作的理论依据,明白各个零件制造的原理、产品装配的原理。这样才能让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好的制造方法。

例如,铆接装配工的培训内容应包括:飞机装配知识、钳工知识、铆接知识、飞机协调知识、机械制图、飞机制图、数控机床操作、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技术等基础理论课程。

钣金工的培训内容应包括:飞机钣金工艺学、钳工知识、机械制图、数控机床操作、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飞机钣金工操作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3)工艺文件的培训。

与企业内的工艺人员一起,编制汇总典型的生产工艺文件、关键重要件的生产工艺文件。针对每一个制造环节对广大技术工人进行工艺文件的系统培训,让操作者明确最起码的制造规范,这样可以使他们进行的生产制造过程更加规范,生产出的产品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文件的要求,从而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

通过培训,使在职职工明确各类工艺文件的性质和用途。明确指令性工艺文件、生产性工艺文件、管理性工艺文件、基础性工艺文件的性质和用途。例如钣金工应该明确产品图纸、数据、模线样板、标准工艺装备、移形工艺装备、标准实样的用途。

进行读图和识图的专门培训,提高工人读图能力,避免了因为读图不准造成的产品超差,从而降低废品率,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通过工艺文件的培训,使生产者指导自己操作的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工艺参数、检验操作方法。

通过工艺文件的培训,使职工对自己使用的设备、仪器、工量具、专用工具和各种工艺装备有全面的认识,并能灵活科学的使用。

通过工艺文件的培训,使职工明确的知道所生产产品的材料特点、零组件类型、标准件种类和数量、成品件的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4)绝技绝活的培训。

创造向高技能人才学习的平台,聘请厂内高技能人才总结出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将这些工作经验以课题的形式展现出来,编写典型工艺规范、提炼典型工作方法,对普通技能工人一个课题一个课题的进行讲解,从而使广大技能工人学习到自己工作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技能,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生产加工的思路。经过培训在短时间内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使整个生产车间的技能水平有长足的进步。这些进步直接影响到的是企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整个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发展的益处会直接体现在职工身上,那么,职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就会更加充沛。

(5)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职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钣金工专业的职工可以学习钳工加工、铆装钳工装配、数控机床操作的工种,从而可适应多岗位的需求,为将来的转岗和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6)技术操作安全的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操作安全意识,减少甚至消除安全隐患。

(7)培训时间

由于工作性质问题,培训时间也称为培训工作的矛盾点。在职职工除了日常工作外,经常加班,周末也存在没有时间上课的问题,所以培训时间的确定也要结合职工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4 提高培训教学质量的途径

(1)要了解学员想学到什么知识。

(2)要了解公司培训的内容要求。

(3)根据用工单位需求和要求编写教材。

(4)培训教材要根据学员的水平制做,容易理解和掌握,且课程不易太长。

(5)培训内容考试及必要的奖罚制度(奖一定要有,如物质或名誉),如公司内部,最好和绩效持靠。

(6)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培训方式。

(7)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即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

(8)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活动,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习企业较先进的加工制造方法。

总之,通过培训,可以很好的确保产品质量;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能够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机床设备;能够使工艺装备的数量尽量的少些、寿命尽量长些、费用尽量低些、生产准备周期尽量短些。

参考文献

[1]王海宇.飞机钣金工艺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产品调研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航天器 软件 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V4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64-02

航天器项目管理是一个涉及单位多、综合性强、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的复杂系统工程,管理难度非常大。计划管理是航天器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天器的研制过程中,软件产品同硬件产品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配置项,因此航天器的软件计划管理是航天项目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航天项目中软件产品按计划交付所必须的管理过程,在型号的研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分析研究航天器型号的软件计划管理及控制措施,对于按时完成型号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航天器研制的通用流程

项目管理是指为完成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应用一定的规范或者规章制度对项目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即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种工作。航天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系统中一个分支,综合性强、技术难度大、涉及的单位多、可靠性要求高,而且研制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航天项目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

航天器设计分为系统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通常按照航天器的通用研制技术流程是先由航天器总体单位进行航天器的系统设计评审工作,完成后给各个分系统单位下达分系统的研制技术要求,然后各分系统单位分别开展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工作,下达分系统内部的软、硬件产品任务书,从而启动软、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

2 航天器软件计划管理的方法

现阶段,航天器研制单位已经结束了以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过程,已经引入了相关的计划、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软件的管控。软件计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研制的成败。软件的计划应力求完备,不但要考虑到一些可控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如果发生意外应如何应变。按照航天器的通用研制技术流程,在分系统完成详细设计后,启动软件产品的研制工作,航天器软件产品的通用研制流程如图1所示。

通常软件计划管理使用OPENPLAN工具进行管理,在OPENPLAN中软件计划严格按照技术流程编制,每个阶段安排合理的工期,软件的最终交付时间满足分系统的计划节点要求。

在整个流程中,主要关注A10:建立和软件功能基线;A3:原型软件验证与确认;A21:软件入受控库;A24:建立并软件产品基线;A31:软件入产品库这5个控制点,这也是难度比较大的控制点。

首先,建立和软件功能基线是软件研制的前提条件,有了明确的输入,对软件来说就是有了软件用户需求、软件任务书、相关通讯协议以及接口文件,软件研制单位才能知道软件该如何干,这些输入条件需要分系统研制单位和卫星总体单位进行充分的协调后才能确定,但是在型号研制之初,往往型号设计方案需要反复协调,输入条件迟迟无法确定,更有甚者,因为技术方案复杂,航天器总体单位无法提出明确的输入条件,直接影响软件研制工作的启动,可能使分系统的研制计划受到影响。

因此抓输入是航天器软件计划管理首先应关注的问题。抓输入首先是抓航天器总体单位的输入,分系统研制单位的软件计划管理者跃层来督促总体单位的输入文件的到位,对计划管理者来说明显感觉有些吃力,但是这又是计划管理者所必须关注的控制点。通常在这个阶段运用的管理手段就是协调、及时与上层机关的计划管理者沟通,督促并安排双方进行协调,如果此项工作迟迟无法完成,或者已经超出了所能承受的最后完成时间,计划管理者必须做出决策,就是基于现有的初步协调结果。分系统自行编制输入文件,同时反馈给航天器总体单位,作为软件研制的临时依据,当然,这个决策必须要争得相关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抓输入的第二层意思是抓分系统的软件用户需求、相关通讯协议、任务书等输入文件,这项工作是分系统的内部工作,是必须完成了分系统级别的设计评审后开展,在这个阶段,就需要软件研制单位参与输入文件的讨论,很多时候软件研制单位积极参与到输入文件的协调中,可以提前了解系统的设计方案,将软件的实现方式也可以提前与方案设计师进行沟通,有利于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其次,原型软件验证与确认是新研软件研制的第一个阶段。其实按照通用的软件研制流程,应该是不应该有这个原型版软件的,但是航天器的特点是设计复杂、研制周期短,在3~4个月的时间内研制出一个全功能的软件,而且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工作,实现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现阶段几乎所有新研航天器软件都在第一阶段提一个基本型,研制流程是首先由总体确定一个基本型软件的要求,再在这个基础上研制一个基础版本,由这个版本负责与其他硬件产品的调试,并根据调试的结果,改进软件原型,确定最终的软件需求。抓原型版软件的研制是计划管理者所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的管理手段就是做好计划,勤沟通,勤协调。新研型号在原型版研制阶段通常比较艰难,方案是新的、软件是新的、设备是新的、产品是新的,方案需要软件验证,软件需要在产品上验证,产品又需要设备验证,当所有都是新的时候往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各个部门配合,这时候就需要计划管理者多与设计师进行沟通,多跑现场,做好各种条件保障工作。

再次,软件入受控库是软件研制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编写,完成软件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单元测试和组装测试工作,这个阶段工作项目比较多,主要是软件研制单位内部的工作,和其他单位的接口相对较少,因此计划管理者主要关注点是抓内部资源的冲突,而且要在入库前安排软件走查工作。

最后,软件入产品库是计划管理者最终关注点,入产品库标志着软件产品完成了编码、测试以及第三方评测等全部工作,具备软件落焊固化的条件,在这个阶段计划管理者需要关注的是要抓产品升级。因为在这个阶段软件产品要参加系统测试和整星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各种问题,有可能是方案设计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软件设计的问题,因此可能会发生多次的软件升级,因此本阶段要针对每一次升级制定计划,编制软件升级计划,如图2所示并做好跟踪,联合软件产保经理做好软件的版本控制工作。

综上所述,计划管理者编制好软件研制计划,按时跟踪,主要关注上述5个控制点,即可较好地管理好软件产品。

3 航天器软件计划管理的难点及措施

经过调研,在平时的软件计划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以下3条:

(1)输入条件不能按时到位,影响计划节点;

(2)软件版本太多,版本升级计划不到位,导致各方资源冲突;

(3)软件研制过程中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冲突,需要综合调配解决输入条件不能按时到位的困难解决办法在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研制过程中版本升级计划做不到位的情况经常可以遇到,通常计划管理者只做了第一个版本入库的计划,至于后续版本管理者关于软件会发生多少问题,后续会出现多少版本,无法提前做策划等状况,则了解总体的测试计划,配合分系统的测试计划,制定软件版本的研制和升级计划非常必要。因为在科研生产资源冲突极其严重的时候,只有制订计划,各研制单位才能依据计划调配资源,使各种资源尽可能满足各型号的计划要求。否则很容易出现某个版本研制未完成,还不具备入库条件,而这时候整星催促要上星测试,那么只能把这个版本匆忙入库,更改功能基线,原本为此版本安排的各种资源需要重新调配,浪费了资源,等打算重新启动的时候资源已经调配给别人了,影响最终的产品交付。因此软件计划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任务中的资源冲突的问题,近年来中国航天器型号任务逐年递增,几乎所有型号项目都受到资源的约束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幅提高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是航天器研制单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软件研制工作也不例外。资源冲突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冲突、设备冲突、场地冲突,而每项资源冲突又分为型号之间冲突和型号内部两种冲突。资源被同时分配到几个不同的型号时,或者当不同型号同时需要使用某种有限资源时冲突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多型号并举的管理模式中,解决资源冲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合理确定各个型号在不同阶段的优先级,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各个型号目标的目的。为了实现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计划管理,建立综合策划制定,航天器研制单位已经形成了“型号-产品-部门”三级调度体系,“型号”一级主要下达任务需求,“产品”一级安排产品综合计划,“部门”一级调配内部资源,三级调度体系的运行必须以科研生产综合策划为前提,科研生产综合策划是对全年的各型号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的工作,明确各项任务的宏观计划和先后次序,作为各型号全年工作策划的输入,因此软件产品研制的各项资源是在综合策划的基础上进行调配,每年年初各部门根据型号计划安排各项资源,使资源尽量满足各型号需求,如果各型号都能够按照预期的计划完成各项工作,出现资源冲突的几率不大。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工作,或者临时计划较多,打破年初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平衡,从而导致资源冲突。解决资源冲突的办法就是做好计划,严格执行计划,对推迟或者延误的项目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必要时刻求助的各级领导的协调。

4 结语

该文从航天器软件研制技术流程出发,陈述了软件计划管理的几个控制点以及控制措施,给航天器软件的研制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辅助管理方法,为有效提高航天型号软件的可靠性及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