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乡镇债务,来源,路径

一、河南省乡镇债务的来源

河南省乡镇债务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贷款、借款以及托管改制后的乡镇事业单位债务和其他债务;从河南省乡镇债务来源的主体比例关系来看,除了其它债务之外,由于托管改制后兜底产生的债务最高。然后,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向个人借款、向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向单位借款、向银行信用社贷款。

二、河南省乡镇债务形成原因分析

乡镇债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决不能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认识和看待这一问题,必须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其产生根源及形成机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寻求乡镇债务的化解之道。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不彻底,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省级财政收入所占比重亦有所增加,但却加剧了处在我国政权最末端的乡镇政府财政方面的困难,导致乡镇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严重不适应,形成“财力向上集中”、“事权向下转移”局面。在财权已经大大缩小的情况下,乡镇财政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而乡镇财政更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乏、税源枯竭和事权无限扩大而运转艰难财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事权与财权之间的矛盾,迫使地方各级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为履行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而无奈举债。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乡镇债务增加

城乡二元体制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发展以牺牲农民生活来发展市民生活,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实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其结果是农村、农业、农民只能维持简单社会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发展在一个较低层面上徘徊不前。这种二元结构对乡镇财政建设的直接影响是削弱了乡镇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减少了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

目前,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相当一部分农村经济欠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尚属初级阶段,难以形成高附加值、高税利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使得乡镇政府难有充足的财源。

(三)乡镇自身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许多乡镇政府债务成因于乡镇企业亏损和破产遗留下来的“包袱’’。这些乡镇出于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良好愿望,按照政府直接投资办企业的陈旧思路,在摸不清市场行情的情况下,盲目举债上项目,兴办各种乡镇企业,但由于信息、技术、管理、市场变化等原因,致使企业破产,各乡镇因此背负高额债务。财务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机制。不少乡镇政府或财政所岗位职责不清,财务管理松散,支出缺乏预算约束,多头审批,随意性大。

三、我国乡镇债务化解路径及对策建议

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很多,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坚持区别对待、分类处理的基本原则。最关键的是要严格区分债务的承担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来处理,不能搞“一刀切”。而且不能把乡镇负债看作是一种导致乡镇经济环境恶化而必须加以禁止的现象,要区分良性和不良债务。根据最优存量管理理论,并结合我国目前化解地方债务的经验,本文提出治本和治标相结合之策。

(一)进行乡镇债务重组

近年来,各地在化解乡镇债务的实践过程中先后摸索、总结出的通过“资产变现还债”、“拍卖‘四荒’化债”、“土地流转化债”、“削减高息化债”、“清收债权化债”等多种化债方法。不少地方采取这些方法化解乡镇存量债务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如黑龙江肇东市三年来运用这些方法化解村级债务4780万元。

乡镇现有的许多债务与债权是一种典型的三角债。农民或者企业欠乡镇的债务,乡镇又欠其他农民与企业的债务,乡镇实际上成了债权与债务的中介。因此,各地可以利用乡镇债务与债权的这些特点,采取“个人自愿,各方到场,干部带头,当面转账,完善手续”的办法,通过干部协调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式,让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挂钩,进行债权债务置换。经过双方履约签字后,互相冲转抵账,将乡镇的债权债务变成民间往来。

(二)广辟财源,寻找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之路

财为政之本,无财便无以为政。因此,合理寻找和扩大乡镇财源是发展乡镇经济,实现财政自求平衡的根本途径。各乡镇应根据本身的条件,合理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乡镇财源建设工作,努力提高乡镇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因地制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乡镇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既有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有短期阶段性目标,如本地GDP的年增长值、农民年收入的目标值以及针对一、二、三产业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经济收入水平,减少存量债务压力,降低增量债务发生的可能性。

(三)建立合理的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降低经济业绩在政绩考核机制中所占的比重,改变过于注重经济发展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其次,围绕乡镇政府经济职能设计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要将乡镇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信息服务、环境保护等各项经济职能的履行情况都列入到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并根据重要程度分配权重系数。

参考文献

[1] 文宏.我国基层干部对乡镇债务问题的认知分析[J].农村经济, 2012(6).

[2] 张白鸽,王磊.乡镇债务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J].农村经济, 2007,(10).

[3] 黄伯勇.乡镇财政透明度对乡镇债务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探究2008,(10).

[4] 黄辉.化解我国乡镇债务的十大对策[J] .商业研究,2006,(9).

[5] 于水.乡镇债务形成原因及其预警机制构建[J].江西农业学报,2012,(2).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现有乡镇18个,其中建制镇11个,乡7个,建制镇占乡镇比例由38.8%提高到61.1%。全县总人口110.3万人,建成区面积为47.89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8.98万人。全县公建成投产水厂8座,集中供水设施11座,年生产能力为1520万吨,用水人口约为20.5万人;全县用电率为100%;燃气用户约为8000户,约2.2万人;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648.12公顷,人均22.36平方米;县城关镇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日生产能力2.5万吨,城关镇的污水处理率为98.5%。2008年全县小城镇市镇共用设施共计投入33445万元。全县18个乡镇都已做了整体规划,127个行政村、225个自然村都做了详细整体规划,2008年度规划投入为45万元。近几年来,县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相结合,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城乡一体,科学规划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强化管理,使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有了举足的进步,各个乡镇都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力度和投入。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为下一步招商引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也为乡域、镇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夯实了基础。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尤其是基础设施、公共、公益事业的建设资金难以着落。

2、城乡建设的品位不高,精品意识不强,建筑样式和建筑立面缺少地方特色,水平不高。城市建设中重复建设和违规建设的较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制度,从而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不必要流失。

3、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缺乏资金保障和组织保障,首先是县级村镇建设管理部门没有建设和管理经费,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或是开展没有力度;

4、体制问题至今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的人员不能“定人定事”,人员调动频繁,从而造成有事无人管或有事多人管的现象,进而导致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工作没有积极性,工作难以正常、有序、稳妥的开展。

5、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从而造成工作力度不够,工作成果不明显,小城镇建设的速度、规模、品位都不理想。

三、实现本县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快发展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直接关系着小城镇能否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今后各乡镇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资源、人口、生产力水平等客观条件从而为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聚集功能

小城镇建设应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多种社会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要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努力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把小城镇率先建成小康建设示范工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4、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

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是发展小城镇的一条成功经验。因此各乡镇要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和促进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与新建企业、已形成企业、有一定规模效益和有特殊行业要求的企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不局的指导工作,做好乡镇企业的建设规划,引导乡镇企业改善布局。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5、加强小城镇综合管理,巩固小城镇建设成果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促进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城镇化进程仅仅是拉近城市与乡镇距离的一个措施,其中着重提升了乡村的经济,并且主要是由城市带动乡村去发展。因而所形成的经济发展仅仅是乡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经济并没有因此产生太大的变化,对于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益更没有实现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很明显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它加强了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联系。一方面给予了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同时迎来了更多的消费人群。另一方面给予了乡镇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紧跟城市的发展步伐,实现深层次的共同富裕。城镇化的进程,并不是那么完善,很多内容及经济发展体制上都有着一定的疏漏,而且不容易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完全的控制。但是城镇化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所形成的优势十分自然,不仅深层次的改变了乡镇的经济结构,还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劳动力和消费者,使得双方的经济体系都获得了一定的上升。

一、城镇化后乡镇和城市经济的现状

(一)城镇化后的乡镇经济变化分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乡镇成为了变化最为迅速的区域,不仅整体呃呃呃经济效益有了全面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获得了有效的提高。城镇化化带给乡镇的经济变化是十分巨大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乡镇的人们一直难以赶得上城市的生活水平,而且消费能力也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的差异化,乡镇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实际的经济支柱,所形成的经济类型都是一些小发展的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十分的低,对于整体经济效益的促进没有太大的作用。同时,乡镇的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很多大企业对于这部分消费群体所设置的经济链,往往都不完整,很多时候仅仅有一个分销的地点,并不能带动整体消费的提升。而在城镇化以后,我国的乡镇经济有了迅速的变化,不仅增加了多种经济模式,而且所形成的经济内容更加合理有效,能够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的乡镇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有了城市的经济辅助,同时也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整体的态姿一片大好。但并不是所有的乡镇都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很多乡镇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完全模仿了城市的经济模式,缺乏自身的经济特色,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全面下降,难以迎合当前时展的具体要求。

(二)城镇化后的城市经济变化分析

城镇化除了给乡镇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和活力之外,还给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和契机,也就是消费群体和劳动力。在城镇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进行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人口的迅速上涨,给城市的经济形成了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系统,加以合理的利用,必然能够推动当前城市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城镇化不仅优化了城市的经济结构,还使得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全新的市场。在城镇化的发展当中,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消费者的行列当中,并且由于城市的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因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高的。但是,城镇化带给城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这部分压力,主要来自于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缺乏。伴随着人口量的增加,无论是医疗、学校等面向公众的服务设施,所具备的功能都在不断下降,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实际需求。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如果没能够切实的加强和完善,将会对现有的经济形成最为直接的影响。但是政府对于基础服务设施的引导,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想要在短时间内建设完成整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十分的不易,而且所消耗的成分相当巨大。因此,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

(一)经济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内的经济结构呈现出了十分分散的状况,很多的大型企业,都在进行独立的运作,尤其是房地产一类的企业,在发展自身体系的同时,还在压制着其他领域经济的崛起,而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这样的经济状态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由于缺乏明确的竞争对手,很多大型企业失去了前进的活力,整体的科技创新力度迅速降低,因而经济效益也在随之降低。在城镇化之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很多乡镇的企业融入了城市企业的发展当中,并进行了相应的转型。而城市的一部分企业,又因为开拓了乡镇这一市场,开始了全新的营战略,并针对乡镇着重发展一些特定的经济内容。因而,城市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有单一的经济主体,开始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姿态。服务业、互联网业、工业等经济主体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契机,并且也给予了市场经济全新的活力。

(二)巨大的劳动力系统

城镇化带给城市的,不仅仅有市场,还有一定的劳动力。当前城市的发展,劳动力是最为紧要的内容,如果缺乏了劳动力作为支持,整体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所从事的劳动力如果在文化水平上没有一定的建树,则需要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十分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工业活动,认为它们不仅累,而且薪资水平并不高,于是很多有大学生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进而导致了工业经济的整体降低,难以在城市获得较为完善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到来,相当多的劳动力进去了城市,而这些劳动力大都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他们十分符合工业经济的工作要求,而且所能产生的劳动效益也远远高于大学生。因而,工业在这个时候,又重新找到了发展的契机。同时,城镇化带来的劳动力,并不会仅仅为工业领域服务,还会有其他呃呃呃经济领域,但无论哪一个经济领域,劳动力系统所起到的都是巨大的推动作用,整天经济效益的上升也能够迅速的实现。

(三)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

城镇化的开展,拉近了城市与乡镇之间的距离,两者的消费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接近的倾向。城市人口的不断上升,使得消费的市场愈加广阔,很多企业都在这个时间段获得了新生,拥有了较为完善的消费群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大的,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观念,还是消费状况,都有着截然的不同之处。在对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上,城市化所能产生的效益是最为直接的,而且相比较而言,城市整体消费水平具有较多的消费群体支持,而乡镇的人数虽然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整体的消费水平,也会再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获得全面的提升。

三、我国城镇化后期的经济发展方向

(一)以人为主,激发市场潜在的活力

虽然城市的经济水平已然获得了整体性的提高,但是城镇化为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达到最高点,而它还有许多可以被开发的内容,尤其是市场方面,依然具有较高的活力。在城镇化后期的经济发展当中,政府应当把中心放在城市的人口上,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制定最为有效的市场经济引导政策,进而实时推动市场经济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充分尊重消费人群的主体性,全面激发市场潜在的活力。尤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合理的对其加以引导和完善,将能够推动城镇化的整体变革,使得城镇化经济获得迅速的上升。而且,人们只有在满足基础的需求以后,才能够形成巨大的劳动力,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如果基础设施方面的内容没有做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得到保障,城市的经济也会随之下降。此外,市场潜在的活力相当广泛,尤其是城市人口的不断上涨,给许多的经济企业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二)集中突破,发挥重点经济优势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变得愈加迅速,互联网经济也成为当前时代最为主要的经济主体之一,而且整体可被挖掘的经济潜力相当巨大,已然有相当多的企业选择了互联网经济。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政府也应当对互联网经济一类的主导经济加以引导,发挥它们的经济优势,使它们不再单一的存在于城市,开始向农村拓展,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能够形成全新的消费趋向。而对于轻重工业一类的经济体系,其本身污染相对较大,当前的时代又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内容,政府有必要加大对这部分企业的深化改革力度,使得这部分企业发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实际的转型,形成全新的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仅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者,而且还改变了乡镇的经济结构体系,提升了城乡的整体经济水平。而城镇化进程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停下步伐,依旧在不断的深化和前进,所形成的经济效益依旧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我国政府应当重视城镇化对于国内经济的促进作用,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政策进行实际的引导,进而整体性的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杜庆昊. 经济新常态下中欧智慧城市新内涵及合作路径分析[J]. 行政管理改革. 2016(12)

[2] R慧黎. 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探析[J]. 当代经济. 2016(15)

[3] 张晓波. 中国城镇化与扩大消费增长一个结构主义视角的分析[J]. 经济问题. 2014(02)

[4] 怎样的城镇化才能带动经济增长?[J]. 中关村. 2013(12)

[5] 董雨珊. 关于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6(22)

[6] 汪小欣. 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 商场现代化. 2015(29)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环评与“三同时”制度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评与“三同时”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环评与“三同时”制度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市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的有力抓手,对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已颁布实施。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对环保突出问题处理应掌握的主要原则(试行)》对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提出了严格要求:“年1月1日后,凡不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企业,一律通报批评,实行限批;有未批先建项目的园区,一律通报批评,其中未批先建项目超过3个的园区,一律实行园区限批;年底之前的建设项目,凡环评率低于95%、验收率低于90%的县(市、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年1月1日起仍有未批先建项目的县(市、区),一律通报批评,对环评率低于98%、验收率低于95%的县(市、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把环评与“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与政策保障。

二、明确责任,严格程序,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一切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均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建设之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规定程序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要按规定程序向环保部门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或营业。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号文件精神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首先到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然后再到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需上报国家审批的项目,建设单位须首先向发展改革等项目审批部门报送项目建议书,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再到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首先到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然后再到发展改革等项目核准部门申请核准;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发展改革等备案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后、项目开工建设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严格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加强协调配合,依法履行审查和审批职责,坚决杜绝越级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审批、拆分审批等违规审批行为。对于不予备案的项目以及应备案而未备案的项目,不得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彻底清理未经环评擅自建设或未经验收擅自投产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等违法现象的发生。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擅自建设、投产的项目,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限期补办环评审批手续;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擅自建设的项目由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关停或拆除。对环保“三同时”不到位,擅自投产或长期以试生产名义违法生产的项目,依法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整改,确保建设项目环评制度落到实处。

三、科学规划,严格把关,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一)建设项目环评要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要求,严格把关,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流域水质尚未改善的县(市、区),应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对于污染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或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县(市、区)要实施区域限批。对不能达标排放或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企业,坚决不批准其新上项目。

(二)完善环境功能区划,明确产业定位。要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实行优化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方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通过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三)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

一要把好环境法律法规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坚决不批;

二要把好产业政策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

三要把好规划关,对选址或产业布局不符合当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或规划环评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

四要把好环评质量关,对环评质量低劣,环评文件不能支撑项目建设的坚决不批;五要把好环境管理关,不能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的项目坚决不批。

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处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采取召开听证会或问卷等形式征求相关群众的意见,在未取得群众广泛同意的情况下,环保部门不得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大力推进规划环评,规范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环境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各项开发建设活动科学有序、依法进行。

(一)对重大经济开发和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凡是由市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有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同步落实配套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从源头控制新污染和生态破坏,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水泥、煤炭、纺织、钢铁、造纸、电力、功能糖、粮食深加工、化工等重点行业,按要求做好发展规划及规划环评工作,专项规划必须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取得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该专项规划;未列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规范园区项目建设。新建化工等有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隐患的项目必须进入通过区域环评、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各县(市、区)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要求,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确定各自的化工集中区域或化工园区,明确产业定位,实行集中控制。

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建项目选址要按照规划要求和批准的开发区区域环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园区内新、扩、改建项目选址或产业布局凡是不符合规划环评要求的,环保部门一律不予审批。

(三)进一步完善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和区域环评。今后,新布设化工等工业园区必须依法进行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已通过区域规划环评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要根据开发区实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管理,为项目建设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

修编完善乡镇发展规划,建立乡镇工业园区,规范乡镇项目建设。凡是选址、产业布局不符合乡镇发展规划要求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乡镇工业园区外原则上不再审批涉污项目。加强乡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为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五、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环境安全

(一)以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强有环境安全隐患和水污染项目管理。不允许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输水河道两侧1000米内或其他环境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或存在环境风险的项目;在饮用水源地周边及饮用水源输水河道两侧1000米内已经建设的有水污染或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项目,应限期搬迁,消除隐患。

(二)进一步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要主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对项目建设环保部门要提前介入,实行前置性管理,使生产要素的布局和生产力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要坚持用环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用审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严格的环评制度和产业政策,坚决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建设。严格把关,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技术改造、拉动内需的名义恢复生产或迁入我市,支持发展技术含量高、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项目。

(三)从严审批重污染和存在环境风险、危害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从严审批精制棉、染料、印染、制革、碳素等污染重且难于治理的项目和有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等涉及环境安全的项目。对于设备投资低、工艺设备落后、环境安全隐患大、污染重的化工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已建设存在严重环境安全隐患的化工等项目要加强监管或限期搬迁,确保不出现任何环境安全问题;对于那些已建污染重、耗能高、安全隐患大,或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土小企业,建议当地政府限期拆除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四)坚持以人为本,严格审批各类房地产开发项目。要严格房地产审批程序,从环保角度论证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的合理性,注意周边环境问题对拟建居民住宅的影响。在工业开发区、工业企业影响范围内及可能危害群众健康的区域不得审批新、扩建居民住宅项目。

六、严格执法与服务并举,构建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乡镇经济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一、区发展基础和现状

撤县设区十多年来,积极探索,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负重拼搏、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全区GDP达到103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递增19.8%,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6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均达到2005年的3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比2005年增长57.8%,年均递增1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比2005年增长44.5%,年均递增9.6%。区域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源于二、三产业的强劲上扬。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9∶33.8∶47.2调整为14.2:43.5:42.3。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4.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9.7个百分点,三产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一阶段,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区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医药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我区地处市水源保护地,通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推进工业化,发展洁净、高效的新型工业,带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水泥、啤酒、石油、鹿产品加工为龙头的资源型、特色型产业,拥有亚泰水泥、银瀑公司、采油厂支柱型工业企业。2009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1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总数发展到64户,规模工业产值达到68亿元,其中区属规模工业达到12.67亿元,比2005年增长153.4%,年均递增26.2%,工业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突出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制定出台了旅游总体规划,加快了核心景区景点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四个超亿元旅游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嘉来宝航空俱乐部、御龙温泉对外试营业,旅游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长大旅游学院完成整体搬迁,建筑装饰学院主体工程封闭,高等教育形态初步形成。服务行业随着旅游业发展也实现快速发展,区内流通等服务性行业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城乡流通体系日趋完备。服务业成为全民创业重要领域,区域经济活跃的亮点。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8亿元,是2005年2.5倍,年均递增21%。

(五)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引领推动、大力培育和扶持,我区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依托的区位优势,按照市整体经济布局调整要求,农业园区、牧业小区数量和规模及绿色植物面积日益扩大。2009年,新增特色农业种植园7个;新建牧业小区22个,新增规模养殖户550户。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增长18.4%。农业结构呈现品种向名、优、特、新发展,园区建设由分散向集中,由单纯注重基地建设向“企业+基地+农户”发展趋势。

(六)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逐步形成。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超亿元项目由2005年15个发展到2009年46个、超10亿元项目8个,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年均递增44.2%,其中工业投资达到64亿元。亚泰五线达产见效、亚泰六线主体完工,铸诚集团整体搬迁项目正式奠基,中冶京诚项目一期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实现了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初步形成了水泥建材、装备制造、鹿生物医药、旅游综合开发等大项目集群,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不断完善两个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9年,两个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占全区总数的56.5%,引进超亿元项目13个,占全区总数的48%。财政收入均突破1亿元大关,共实现2.3亿元,占全区的41.8%。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求快多于求好,经济总量需进一步扩张。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实力不强,本级财政仍然困难,“吃饭财政”导致很少有财力安排建设支出和生产投入。因而,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上,有的迫切求“快”而忽视了“好”,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协调性不够。

二是竞争多于合作,开发区分工需进一步明确。两个开发区的产业规划不明朗,个别地方大同小异,有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低层次竞争,给地方及群众带来不必要的利益损害,也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压力多于实力,壮大乡镇经济需进一步努力。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经济还十分薄弱,乡村债务沉重,个别单位更多注重考虑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主动发展、奋进赶超上意识不强。

二、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挑战来看,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区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正在丧失竞争优势。周边城市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对我区投资环境软、硬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地处市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地价偏高,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地制约我区经济发展。从机遇来看,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指出,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市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市把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域,外部发展环境将会越来越宽松。从自身发展来看,近年来,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城区多条主干道的拓改、美化工程相继完工,城市的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区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特别是抓项目、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创业创新的观念也已渐入人心,都将推动我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突出工业核心带动,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区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区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主导产业。依托我区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着眼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鹿产品及医药加工、绿色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加工、油气开发、煤炭开发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全面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把鹿产品加工业、环保建材业、洁净工业作为重点,提高经济效益,积蓄发展后劲,迅速做大做强,使其成为我区优势最明显、竞争力最强、扩张力最大的支柱产业。二是突出骨干企业。培育区域经济龙头,盯住支柱、规模、成长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贷款担保、人员培训、信用建设和信息化推进等方式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尽快形成骨干企业群体,彻底改变大企业不大、规模企业断档局面,形成规模企业梯次发展格局。三是突出技术创新。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品,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抓好开发区建设。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建设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使开发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区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建设“宜居、宜游、宜兴业”的现代化山水型新城区总体框架,推进我区城镇化步伐,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奢岭组团、双营组团、山河组团城镇建设。要把城镇建设、开发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城区和中心乡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