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区碳排放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低碳交通区域;试点建设与发展;城市
能源约束与气候变化使得低碳转型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过去10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13%,而源自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率高达25%。目前中国汽车的产量和销售量都居全球第一,增长率分别达到48.3%和46.2%,超过12%的合理增长范畴。车辆持续、快速增长引发了能源消耗量激增、空气质量恶化和交通拥堵等多方面问题。如何发展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的智能交通体系成为城市决策和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南京市以车辆环保分级制度为基础,运用RFID射频识别电子卡技术,试点建设低碳交通区域,以降低区域尾气污染排放,鼓励环境友好型汽车的使用,倡导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
1. 南京市机动车污染排放现状
1.1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出行和运输需求不断加大。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长三角重点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0万辆发展到90年代末期的27.4万辆,年均增长11.9%。2000年以来,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进入高速增长期。2000年到2005年年增7万辆,2006年开始年增10万辆。2010年新增汽车15.3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123万辆,年增长率近20%(图1.1)。
1.2 机动车污染排放现状
“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区工业污染源的关停和外迁,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机动车污染逐渐上升为影响南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全市与机动车相关的大气污染指标呈上升趋势(见图1.2)。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速减缓,但仍需在加强治理的同时做好对机动车尾气的防治,以保证南京市大气环境的日趋改善。[1]
据测算,机动车年排放二氧化碳300多万吨,一氧化碳、碳氢、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年排放量达40万吨,在空气中污染物的分担率分别占到91.4%、84.9%、37.5%和17.5%,交通快速路和主干道污染明显高于全市总体空气质量水平。
2. 项目背景
2.1 各国汽车减碳政策
据统计,发达国家交通领域平均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因此针对减少汽车碳排放,各国先后出台了严格的政策予以管控。欧盟于2007年底通过了汽车尾气排放强制性标准立法议案,要求欧盟新车碳排放量必须减至每公里120克。从2012年起不达标的车辆每公里碳排放量每超过1克将被罚款20欧元;从2013年到2015年,罚款逐年递增,分别将达到35欧元、60欧元和95欧元。德国于2009年公布了汽车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规则,1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车辆可以免除此后两年的排放税。[2]
此外,伦敦、新加坡、米兰等城市通过对车辆征收排污税费,设立低排放交通区等措施,鼓励使用低排放车辆。这些城市的实践证明,低排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降低区域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2.2 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
南京市于2008年7月实施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环保部规定,将国I排放标准以下的汽油车和国Ⅲ排放标准以下的柴油车核定为黄标车;国I以上(含国I)的汽油车和国Ⅲ以上(含国Ⅲ)的柴油车核定为绿标车。在车辆申领不同等级环保标志的基础上,2010年起南京市逐步在中山陵风景区、中心城区和河西新城限行高污染车辆(图2.2),即在上述区域禁行黄标车和无标车。依托南京市机动车环保数据库,环保和交管部门采用电子探头抓拍违章车辆,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截止2011年9月底,限行区域电子探头共抓拍 11367万车次,交管部门累计处罚无标车、黄标车 27.1万辆次。据统计,中山陵限行区高污染车流量由之前的1000辆/天下降到不足100辆,城区主干道则由350辆/小时下降到30辆以下。区域限行政策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全市高污染车辆的淘汰。2010年,南京市累计报废老旧车、黄标车2.3万辆,转出1.7万辆,年减少污染物排放2万多吨。
尽管对高污染车辆的交通管控取得初步成效,但对占机动车保有量90%的普通排放车辆仍无有效、可行的控制机制。尤其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市场,虽然在购买车辆时可领取一定补贴,但在使用中却未有相应鼓励政策出台。从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来看,既需要汽车厂商的技术革新,也要有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更要有政府的政策推动。因此,南京市自2010年起启动低碳交通区域的试点建设,旨在鼓励更多的市民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和低排放汽车,以达到在区域内基本消除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目的。
3. 技术研究
3.1 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卡的启用
2010年起,南京市研发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卡(图3.1),取代原有纸质标志,依照国家标准核发。电子卡芯片存储区可写入汽车牌号、车架号、车辆类型、车牌颜色、车身颜色、环保等级、标志有效期等满足车辆环保管理的识别信息,并具备防撕拆、安全性高、抗干扰等特性。数据区可以多次修改或补充,能使用8-10年,无需每年更换,节省资金,方便车主。2011年3月起,南京市政府下发通告,全面启用车辆电子卡,并进一步完善车辆环保数据库的建设。
3.2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为确保车辆行驶状态下电子卡信息的读取,南京市引入射频识别技术,即在后视镜背面或挡风玻璃上部内表面粘贴存储有车辆信息的电子卡,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无线射频系统读取车载电子卡中的信息,并传输至环保数据库,实现相关数据实时地采集、整理和分析(图3.2)。
2011年3月至5月,全市已投入使用的25个道路射频识别基站对10万张车辆电子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动态跟踪。实验结果显示,环保标志电子卡以及安装的射频识别基站之间具有良好的识别效应,环保中心数据库的运行良好。
4. 低碳交通区的试点建设
4.1 低碳交通区域的定义
低碳交通区域是指采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交通区域,在该区域内只允许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汽车通行,鼓励合乘和使用自行车或步行进入。
4.2 环境友好型汽车的认定
环境友好型汽车,是指碳排放量和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一类汽车,也是南京市级别最高的绿色环保标志汽车,相关信息录入电子卡内,享受在低碳交通区通行,在低碳停车场免费或优惠停车的待遇。环境友好型汽车包括:
(1)新能源汽车:包括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生物能源汽车等;
(2)比现阶段执行排放标准高一级以上汽车:目前南京执行机动车国IV排放标准,即指国Ⅴ以上汽车。
(3)碳汇汽车:车主通过出资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以抵消该车的碳排放。但该车必须是符合当前排放标准或比当前排放标准低一级的汽车,如目前南京执行机动车国IV排放标准,即只有国Ⅲ和国IV汽车才能碳汇。车辆碳汇资质自植树次月起一年有效。
(4)节能惠民汽车:低于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L及以下乘用车)》第二阶段能耗标准20%以上的汽车。
4.3雨花台风景区试点建设和管理
雨花台风景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年游客量达200万人次以上。但由于该园区车辆可以进入,汽车、游人混杂拥塞、尾气污染,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安全和健康,游客意见极大,人大多次提案要求禁车。为改善该园区道路交通环境和空气质量,将其作为首批“低碳交通区”试点,控制区域进出车辆。
2011年7月,风景区南门电子道闸建设完成。通过射频识别,电子道闸对进入园区的汽车进行智能化识别、控制(图4.3)。对“环境友好型汽车”自动放行,免费进入园区;对其他汽车按管理规定收取进园费用。下一步,园区已计划禁止除环境友好型汽车以外的车辆进入。
从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射频识别系统对进入园区车辆的电子卡识别率达100%,环境友好型汽车通行率100%,道闸运行良好,无需人工值守。此外,试点低碳交通区域的公众支持率较高,进入园区的游客呈小幅上升,并有车主主动将车辆停放在区域外,选择步行进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5. 低碳交通区域的发展
5.1 推广建设
通过对试点区域的机动车流量、车辆环保等级及污染物排放等测算,评估综合减排效果,可为推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2014年南京市将举办第二届青奥会,目前计划在青奥场馆、青奥村等区域全部推广低碳交通区建设,有效履行对国际奥委会保障“绿色青奥”空气质量的承诺。通过项目的示范和推广,逐步进行城市由点到面低碳交通区规划建设,实现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减碳。
5.2 新能源汽车计划
低碳交通区的推广和发展,把对不同排放标准的汽车“分类管理,限制与鼓励双管齐下”的政策付诸于行动,将引导公众转变高能耗、大排量的汽车消费观念,更多的选择小排量、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
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还可将新能源汽车引入公共交通体系。为体现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园区内公共交通“零排放”和园区周边交通“低排放”的目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为首选的交通工具。世博会上示范应用的各类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总计1147辆,总载客量超过了1.2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中示范。据测算,世博期间新能源汽车共节约燃油2811吨,减排二氧化碳8854吨,减排有害排放物285吨。其中园区内新能源汽车节约燃油2143吨,减排二氧化碳6752吨,减排有害排放物217吨。目前江苏省已将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方向首选为城市公共交通。一方面加快新能源客车的开发步伐,力争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大中型客车领域率先突破,形成中等规模批量生产供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开发新能源乘用车,用10年左右时间在南京实现公交、出租“新能源化”。
5.3 碳汇行动
在政府和企业之外,个人碳排放往往与城市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其人均碳排放在15-20吨。由于涉及衣食住行多个方面,大规模减少个人碳排放十分困难。而在交通工具的使用方面,私人客车日行驶里程相对固定,且要求车主短期内淘汰更换或改造后处理装置花费高昂,因此选择植树碳汇的方式达到减排目的更加简便可行。
据测算,一般车辆行驶1公里产生0.236公斤的二氧化碳。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产生二氧化碳约5吨。半亩成熟林地年吸收二氧化碳6吨。南京地区半亩林地的最低造价约1500元。据此核算,达到国Ⅲ、国IV排放标准的车主出资1500元,可种植0.5亩林地,即基本实现车辆排放与林地吸收的碳平衡,出资车辆相当于实现二氧化碳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则车辆被认定为环境友好型汽车,可享受低碳交通区相应鼓励政策。南京市相关部门正在拟订汽车碳汇行动的执行方案,以持续降低个人交通方面产生的碳排放。
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经济、交通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转型的重要机遇。依托于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建设起来的低碳交通区,将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来超峰. 南京市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 绿色科技,2011(1):82-84.
工业园区具有产业集聚、技术密度大、便于管理等优势,因此工业园区的低碳建设是国家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不管是从管理上,还是从技术和政策上都缺乏一个完整的低碳激励体系。文章从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趋势出发,依据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园区和工业集聚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既要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才是真正的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要求提高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效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技术体系,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其向效能高、能耗低和碳排放少的模式转变。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要求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低;效能高、效率高、效益高。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低三高”的特点。只有符合这样的经济才是真正的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耗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它将全面地改造建立在高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二、中国工业园区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缺乏长远的考虑我国很多工业园区,在开发伊始,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论证和规划,更没有考虑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着产业结构相当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劳动密集型的低层次产业占据着主要地位等许多问题,甚至有的园区内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功能分布混乱,导致工业园区内土地浪费严重、竞争力极差、员工生活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
(二)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中国现在的管理架构主要分为两种,即政企合一模式和政企分离模式。政企合一的模式在园区管理后期往往会限制工业园的发展。而政企分离的模式在园区管理前期往往会造成企业效率低、进度慢等问题。在一些工业园区中,甚至出现了管理的重叠,给企业和住户带来不便。
(三)工业园区内环境污染严重目前,中国很多工业园区中,因为第一二产业比例较大,而第三产业和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较少,而导致了众多环境问题。这些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能耗、低技术的工业中。有时在公路上能够清晰地看到高架炉排放出来的滚滚浓烟。水污染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是部分工业排放的废水,这些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加工,就被放入工业园的渠道中,造成严重污染。另一个是住宅区的水污染,这些都是由于下水道的设计和管理不合理等造成的,严重的甚至影响了整个自来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噪音污染主要是指工业噪音,有的企业为了赶进度,昼夜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生产,机器和马达发出的巨大声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听力。工业园区的环境污染还有很多,这也是国家为什么提倡绿色工业园的原因。当然,当前中国工业园区中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可是足以说明中国工业园区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对工业园进行“绿色”规划已经刻不容缓。基于低碳经济理论,实现传统工业园向低碳经济园的转型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工业园区发展方式
(一)创新规划设计,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对工业园进行“低碳”规划,既能够保证整个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使我国早日实现节能减排的指标,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和谐正常运行。在进行规划时,工业园区的规划者要将目光锁定在一些低碳环保产业中,在生产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号召,严格控制各种污染、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对于超标严重的企业进行惩罚,并帮助其治理。与此同时,要注重新能源的生产、新型装备的制造、新型材料的开发等等,利用各种高端技术,减少园区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园区的环境,使人与企业、生态和谐相处。工业区的建设,应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有机整合,以组团式布局为特征,以生态廊道为隔离,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人居环境生活质量为目的。一般工业园区的系统主要有:道路系统、物流系统、照明系统、地下水道系统、供热系统等等。交通道路系统一般有辐射状、网状等等,每一个工业园所在位置的地势、植被、地质等情况都有所不同,工业园的交通道路系统也不尽相同。低碳工业园区在规划时,要依据地势规划,这样能够保证积水的及时流出,同时也可以节省道路修建的成本。同时,要注意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还要探测好地址,尽量不在地质疏松的地区修建道路。除此之外,在规划道路时,应该注意园区道路与园外道路交通的连接性,这样能够方便工业园内的人们外出。在供电系统方面,为了降低工业园区能耗总量,减小电力负载,应尽可能在周边开发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创新能源利用的新模式,这样既能够节省园区的电力,又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在供排水系统方面,现代工业园区供排水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生产的进度及经济效益,更关系到环境保护这一重要问题。现代工业园区供排水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排水进行管理,通过现代化集中式污水处理保障工业园区排水符合国家规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现代化工业园区供排水设计,避免企业由于供水不足而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塌陷。同时避免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加强现代化工业园区供排水设计是保护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着眼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加快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研究和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信息、人才、广告等方面的服务,有效延伸园区管理与服务功能。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模式,它将资源生产的整个过程融为一体,利用物质新陈代谢和再生的原理,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能源的低消耗、低排放、循环利用等。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合理开采能源。循环利用能源,使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不同于传统的“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传统工业园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通过关闭一些资源利用率低、能耗大、污染大的企业,促使其引进新技术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园区的管理者要对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新能源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低碳企业入驻。其次,治理污染,限制排污量,实行节能减排的政策。最后还要招聘专业的管理人才,完善园区各方面的管理。建设节能型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到开发区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划,加强对引进项目的筛选,要大力引进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节能技术的研究、节能产品的开发、节能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发区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配套推进。积极引导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运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创建循环型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内各级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服务。重点扶持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带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三)倡导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节能型园区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传统的工业园由于成本资金的限制,基础设施的选用和建设多高碳。这些基础设施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低碳工业园区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选用碳含量较低的新材料或者高科技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技术要求水平高,质量也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保证使用年限,也安全健康。首先,园区企业要积极采取引进先进技术,例如企业的工业用水采用净水设备后,可以直接浇灌草坪、树木,不但降低了污染,而且节约了水资源。其次,低碳工业园区的企业要及时对企业内部的设备进行修理完善,保证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污染。同时,淘汰陈旧的设备,积极更新换代,这样才能够避免因设备问题而导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最后,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方面的规章制度,还要制定相关的惩罚和奖励措施,保证企业内部做到节能减排最大化。在工业园区的能源经过多重利用之后,最终会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废物,这些便是低碳中的“碳”成分。在低碳工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处理好这些“碳”是整个工业园的真正意义所在。树木绿化能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方式降低碳排放,工业园区应注重加强绿化工程建设,在选择树林位置时,规划者要仔细测量、观察所在地的地域、气候、风向等自然因素,保证树林的位置正好能够吸收大多数的碳化物。在选择所要种植的树种时,要结合好更多的自然因素,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的植被和生态系统相适应,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选用不需大量浇灌且容易存活的树木,进一步节约水资源。此外,应积极鼓励倡导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在当下能源紧张的局面下,节能减排任务重而紧迫。工业园区的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要积极加入节能减排的行列,担当起社会责任。园区规划者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主动性。对于园内的工作人员和居住人员进行引导,或者采用一些手段,比如超市不得准备塑料袋,促使人们用布袋或者可以循环利用的盛物袋买东西;也可以减少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茶杯的使用,节省资源。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过低碳的生活,也能够促进工业园的“低碳”进程。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2]胡兆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之路初探[J].中国能源,2009(11).
[3]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在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低碳发展没有统一路径可循,必须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现阶段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层次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空间布局相对分散,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环节”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因此,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从源头上管控碳排放,成为镇江低碳发展的首要课题。
一、前瞻谋划,科学设计,以规划引领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遵循低碳发展理念,我们按照“经济布局更加集中,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开发秩序更加规范”的要求,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了《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划分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生态平衡四类区域。并提出到2020年,建设空间控制在28%以内、生态和农业空间70%以上,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低碳发展空间格局。为了把《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到实处,彻底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发展格局,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明确园区面积、明确四至边界、明确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明确发展目标、明确推进机制等“五个明确”的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三集”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等,打造形成了8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3年以来,80个园区主要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三类园区的产业集中度每年都分别提高2.5―3.0个百分点以上。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的过程中,实现了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
二、严格管控,差别扶持,以政策推动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为了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市政府出台实施了《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准入、环境准入、规划引导、财政支持、土地管理、分类考核等6个配套政策,通过“严管+扶持”的方式,推动低碳发展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三严一补”:
“三严”――一是严规划管控。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上位规划地位,其他各类规划必须服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共同遵循的战略思路与目标愿景,实施“多规合一”,形成主体功能区、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等总体与专项、远期和近期规划组成的主次分明、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二是严产业准入。制定了四类区域产业准入指导目录,明确产业发展鼓励清单和负面清单。成立产业项目评估委员会(主要是产业政策、碳排放和节能量的评估),对重大项目逐一评审,对列入负面清单的项目,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国土资源部门不予供地,规划部门不予办理规划手续,金融机构不予提供金融支持。三是严土地开发。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控制在30%和15%以内,生态平衡区域严控各类土地开发。
“一补”――强化生态补偿。集中市级年新增财力的10%、辖市区年新增财力的5%,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专项补助资金,设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池”。重点支持适度开发区域、生态平衡区域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建设,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健全体制,创新技术,以机制保障低碳发展的空间布局
强化组织保障。我们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月度督查、季度调度、年终考核等工作制度,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确保低碳城市建设每月有进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强化技术保障。整合国土、环境、资源、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发了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简称“低碳云”)和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与服务云平台(简称“生态云”),对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企业、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在线分析,实时掌握碳排放及能源使用状态,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碳实现可观、可感、可监测和可考核,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整合和分析有效调控政府作为、干预企业行为、引导群众生活,切实将低碳发展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低碳发展;形势;绿色;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27
1国际形势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碳排放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碳排放。英国是最早提倡低碳经济的国家,欧洲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碳排放,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也积极推进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投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2015年,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气候会议――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大会签订的《巴黎协定》将全球气候治理带入低碳绿色发展的全新时代。
中国面临碳减排的国际压力。201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76亿吨,占全球排放的27%,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排放量,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大陆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3%。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不断扩大。为了应对国际碳减排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我国与多国签订气候变化声明,向世界表明中国减排决心。2014年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随后与印度、巴基斯坦、欧盟、法国等国签订《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2016年巴黎气候大会上的《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方案》,都反复强调中国碳排放到2030年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
中国企业面临低碳贸易壁垒等发展障碍。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凭借自身技术优势,以碳足迹、碳标签、碳关税、碳信用等名义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对产品低碳节能技术的要求,达到阻碍他国产品进入市场的目的。低碳绿色壁垒对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要求严格甚至苛刻,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及产品出口带来极大威胁和挑战。发展低碳高端绿色产业、构建低碳产业链、生产低碳产品将成为我国产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我国政策举措
21低碳绿色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
自十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提高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施政目标。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历次会议分别从法律、制度、理念、工作落实等方面对低碳绿色发展做出指导和工作部署。2014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进一步将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在主要目标、约束性指标和重点工作中做出了应ζ候变化、推动低碳节能发展的部署。主要目标中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等相关内容,同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15%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约束性指标;明确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工作,包括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健全统计核算、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碳排放标准体系、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等重点任务。
2016年8月,讲话在G20峰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五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22低碳法规、政策和规划体系逐步建立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和顶层规划步伐逐年加快。201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应对法》(建议稿),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行动由政策上升为法律,立法程序启动。国内各级规划体系也相继建立,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的编制。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 〔2016〕 61 号),提出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到达顶峰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的重点工作任务,包含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扩大低碳城(镇)试点、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扩大到80个、创建20个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试点示范内容。
23各领域政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国家各职能部门相继部署了低碳绿色发展的工作安排,制定指导政策,例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重点工作部门分工》《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 年)》《“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领域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形成了支撑我国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
3国内重点行动
低碳节能试点示范逐渐铺开。“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各类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低碳节能发展的经验,从低碳试点省份、低碳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镇、低碳试点园区、低碳社区等针对不同区域范围的试点示范,到低碳产品认证、两型企业试点、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试点企业、绿色建筑示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等针对不同行业、技术领域及不同对象的试点示范,范围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覆盖范围广、试点对象各具特色。这些试点示范工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和实践,初步探索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国内碳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自2012年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个省市陆续建立起各有特色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13年七大交易试点逐步开始运行,2014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猛,已有2000多家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试点。随着2013年年底全国各碳排放交易试点纷纷启动、政府在碳减排领域连续出台一系列推动政策,我国碳市场初具规模,碳金融不断创新,众多企业在履约期大考中逐渐找到节能减排对于企业发展的经济价值。国家发改委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
4结论
低碳发展成为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承担起碳减排的责任,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低碳发展大趋势下寻求新的机遇,在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符合国内实际的政策支撑机制和行动落实机制,探索有我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石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6(2):70-73
[2]邓荣荣,陈鸣中国低碳发展的国际比较――历史、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5(10):20-24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景观;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58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城市发展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水平,而低碳理念作为一种新理念,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资源,还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运用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低碳理念概念及在园林景观中运用的重要性
1.1 概 念
低碳理念主要是指建立在节能、环保及低碳能源技术基础之上,共同促进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种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衍生出低碳经济、低碳能源等多个概念[1]。
1.2 重要性
人们生活日渐提升,对自身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理念的运用,能够科学、合理的规划绿色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引起的,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基于此,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园林景观建设当中,能够突破城市整体拥挤错乱的格局,调节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不仅如此,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空气治理方面工作效果并不好,为了能够减少煤炭燃烧及汽车排放物,积极实施低碳理念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兼顾预防和治理2方面,从而发挥积极作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低碳理念给予相应的指导,能够选择合适的植物,合理安排植物布局,实现生态植物和景观建筑相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2 低碳理念的运用原则
2.1 量化性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需要充分考虑影响园林景观中的各个要素,计算其碳排放量,并利用碳排放量指导造景方案的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构建原生态理念的绿色发展模式。
2.2 因地制宜性
因地制宜主要是针对园林景观所在区域造景材料的选择,避免长途运输,最大程度程度减少能源消耗,另外,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能够更加倾向于选择低碳材料,减少碳排放量高的材料,从根源上解决碳排放问题,促使园林景观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
2.3 可持续再生性
随着城市园林景观不断发展及人们审美水品的提升,更多节能新产品应运而生,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要确保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发展,而不是一时之需,更多的要考虑长远发展和效益,坚持走资源可持续再生道路。
2.4 生态性
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在周边环境基础之上,避免对原生态土地的改造,保留原来景观,不仅如此,在植物选择和种植上,也要顺应生态特点。
2.5 共生性
共生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而言的,将各类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并进行群落种植,形成大景观景观墙,在实现植物共存的同时,还能够节省独树修建的成本。除此之外,还包括乡土性、保护与恢复的原则[3]。
3 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理念的运用
3.1 合理配置植物,提高固碳能力
园林绿化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贯彻和落实低碳理念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调节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减少碳排放量。碳汇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储存生物碳库中[4]。因此,加强对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选择合适的植物,并加强对植物的管理,确保植物健康成长,并发挥吸收碳、释放氧的作用。
植物选择时,要结合当地情况,选择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形成低碳园林绿地,例如:香樟、银杏等;在植物配置时,要深入分析和了解植物的功能及特点,合理的栽种植物,建立特色园林景观,兼顾环境保护及观赏2方面功能,不仅如此,还需要渗透低碳理念,充分考虑植物固碳能力,促使各植物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最大程度上吸收碳,可以将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合理配置,提高局部景观固碳能力。
例如:我国上海世博园作为一项成功案例,其将低碳理念运用到植物配置中,把场地分为原生态实地保护区、内河净化区等,在沿水地带栽种水生植物,给人们一种生态野趣的景观形象的同时,促使其发挥汇碳能力,另外,针对复层,栽种乔木和灌木,从而促使其有效改善园林内部环境,减少二氧化碳。通过构建垂直绿化景观,提高景观审美价值,减少能源消耗。
3.2 营造水体景观,提升园林整体效果
水体景观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园林景观整体效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园林景观中,人们对水体景观的需求日渐增强。基于低碳理念,在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在兼顾景观美观的同时,还需要坚持低碳性、生态性原则。因此,低碳理念要渗透到水体景观设计过程中。
在水体景观选址方面,要结合当地自然水源及地形情况,就地取材,避免水源运输造成的资源浪费,减少碳排放量;针对水体景观设计,要坚持合理性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整体园林景观的效果,还要避免过度浪费;水体景观涉及的灯管、音乐等辅助设计,需要与管理部门共同协商,减少水资源、电能等能源的过度消耗,另外,还需要对水体景观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水体污染,提高园林景观整体效果,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5]。
例如:后滩公园作为上海世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有场地,建立水净化系统,结合黄浦江一面倾斜的特点,通过将内河进行过滤、沉淀等12道工序,将黄浦江水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等级,且净化数量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为世博会场提供景观、浇灌用水。
3.3 创造人工景观,提高资源利用率
3.3.1 材料选择方面
园林景观设计涉及道路铺装、建筑等多方面工作,在材料选择时,设计人员要坚持低碳理念,避免选择不可再生原材料的使用,减少碳排放,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材料性能和寿命等因素,优先选择能够回收再利用材料。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景观材料层出不穷,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基于此,在材料选择时,可以尽可能选择新型景观材料,例如:利用木结构代替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使用量,还能够大大减少碳排放量。
3.3.2 积极普及可再生能源
低碳理念的本质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新能源的开发为园林景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风能、太阳能等,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一般利用太阳能在照明系统当中,在减少电能使用量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园林景观建设。因此,积极推广和普及可再生能源十分必要。
3.3.3 重视施工细节管理
园林景观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开展施工工作,减少高能源消耗机械操作,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消耗,保护周边环境,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园林景观竣工后,还需要加强维护和保养,从而有效提高园林景观整体效果。除此之外,园林景观设计师也需要加强对低碳理念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导园林设计,促使园林景观最大程度发挥积极作用[6]。
例如:园林景观内部道路的设计,要结合公园面积大小、形状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实施人车分流形式,在园区入口处开设停车场,禁止车辆进入园区,提高道路利用率,并在园区内部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将其延伸至园区各个角落,提高可达性。并积极落实自行车租赁业务,减少能耗,缓解交通压力。
4 结 论
根据上文所述,低碳理念作为新型理念,在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园林景观设计能够为人们创建宜居、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十分必要,加强对植物、水体及人工景观的管理,选择新型原材料,坚持相应原则,提高园林景观整体效果,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睢志强,王雅静,周蕴薇.景观视觉模拟评价的研究进展及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18(03):259-261.
[2]郝宏波,闫晓云,刘子龙.居住区园林景观中的自然要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05):12-14.
[3]王万喜.玻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1,10(08):158-159.
[4]杨铁夫.休闲式酒店园林景观设计探析――以张家界湘电国际酒店园林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3,14(01):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