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第1篇

高级工程师,武汉市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科研、科技管理工作。长期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从事新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改进工作。参与“7万亩建设”相关技术规范的起草与制定;主持、完成《七万亩设施蔬菜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农机部分);长期从事“温室内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现代设施条件下水肥耦合与配方施放技术”的研究;致力于小型设施蔬菜机具开发,拥有专利5项。

导读:采用土法工程过滤与过滤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将沼液与沼渣分离,并通过相关技术对过滤系统进行反冲洗、重复反冲洗等以防止堵塞,从而解决了沼液滴灌易堵塞的难题,并将处理后的沼气沼液通过滴灌系统应用到蔬菜种植中,既减轻了沼液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又提高了有机蔬菜产量、品质,而且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一举三得。

江台市东台镇农业中心在市能环办支持下,通过借鉴北京市农业工程中心的思维方式,采用土法工程过滤与过滤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将沼液与沼渣分离,并通过相关技术对过滤系统进行反冲洗、重复反冲洗等以防止堵塞,从而解决了沼液滴灌易堵塞的难题,实现了将处理后的沼液通过滴灌系统应用到蔬菜种植中,不但减轻了因沼液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有机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水肥利用率。

1 土法沼液滴灌工艺技术特点

①利用三级过滤工程措施和微泡曝气、自动反冲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沼液的无堵塞过滤,达到了滴灌的要求;与水配比混合后,实现了对作物的灌溉施肥。

②沼液过滤后可作为有机蔬菜的追肥,成功解决了有机蔬菜种植中的追肥难题,并实现了养分物质从养殖场到沼气池,再到种植业的良性循环。

③沼液含有较高的速效养分,与化肥具有同等的养分供应能力,沼液滴灌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与传统单施基肥的有机农业相比,加施沼液可提高蔬菜产量,增产5%~15%,显著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与施用化肥相比,沼渣与沼液配施可以显著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并提高VC含量。沼渣、沼液的合理配施可以实现有机蔬菜高产量、高品质与低环境污染的协调。

2 装备设计

①曝气器 500 L塑料桶+污工潜水泵+双重铁丝过滤网。

②通用滴灌系统 配肥器(桶)+3 kW及以上污工潜水泵+侧翼迷宫式滴灌带或内镶贴片式滴灌带。

3 具体做法

沼液沉淀、曝气、过滤、配比、增加水溶氧设备。

①微泡曝气 一是改进沼渣沼液的施用方法,由最初的罐车行间直灌改为过滤塑料桶过滤后并入灌溉管网浇灌,避免了肥害烧苗现象的发生。二是建立沼液粗过滤和曝气系统,利用二级过滤措施和自然搅拌微泡曝气,可广泛用于液体及污水充氧曝气、固液分离、液液分离、富集表面活性物质。

②过滤 建立沤肥桶池,将沤肥池分为二个分池,即户用沼气池、塑料桶过滤池(兼混肥池),其中过滤池即为沼液储备池,与灌溉施肥、集水抗旱结合,实现一池多用,省钱、省力、省时、高效。塑料桶过滤池进口有20目(孔径0.97 mm)不锈钢网或尼龙网过滤,出口有80目(孔径0.198 mm)尼龙网或不锈钢网过滤。沼液肥经进出口2级过滤后进入滴灌系统,再经过田间筛网过滤器到达田间作物根区。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州市;固体废物;二次污染

1 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1.1 广州市工业废物污染现状

近年来,广州市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日趋复杂。2005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达2334万吨,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就占有1400万吨,该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总量虽接近1000万吨,但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废物处置需求,设施建设普遍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的标准,二次污染严重。

1.2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目前广州市平均日产垃圾6300吨。生活垃圾,主要在位于黄埔区的大田山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生活垃圾在处理过程中又给当地的居民群众造成了较为突出的二次污染。尤为令人吃惊的是,已开场10多年、并计划将于年内关闭的大田山垃圾填埋场,其污水处理系统至今还处于调试阶段,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涌里。

1.3 广州市有毒化学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目前广州市每年的危险固体废物产量约为2万吨,废旧电子电器12万吨,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32万吨。其中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处置的只有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3家,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达标率只有40%;大量的危险废物被不规范焚烧或倾入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甚至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广州市白色污染现状

广州市目前使用的是EPS(俗称白色)泡沫塑料快餐具,其年消耗量在20亿~30亿只,大量弃掷的泡沫塑料快餐具形成“白色污染”。21世纪广州市的白色垃圾有300多万吨。由于EPS泡沫塑料消耗的是无法再生的石油资源,用作发泡剂的氟利昂是对地球大气臭氧层造成不可逆转破坏的“元凶”,它埋在地里会使土壤劣化,焚烧处理又会产生10余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故而成为灾难性的“白色污染”。它已同汽车尾气、有磷洗涤剂一起被列为我国环保治理的三大重点。因为白色垃圾需要百年以上时间才可以在自然界自然降解,所以解决它的污染问题被称做百年难题。

2 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对策

2.1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对策

(1)冶金废渣的治理对策。

①高炉渣:高炉渣的产量随冶炼技术及矿石的品位不同而变化。高炉渣属于硅酸盐材料。它化学性质稳定,并具有抗磨、吸水等特点,可供广泛应有,国内对高炉渣的应用都很重视,美、英、法、日本等国高炉渣的利用率已达100%,甚至出现了很多专营高炉渣商品的公司和工厂。我国高炉渣的利用率已达85%以上。为了适应不同的用途,高炉渣可分别被加工成水渣、矿渣碎石和膨胀矿渣等几类主要产品。

②钢渣:钢渣是炼钢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物,包括转炉渣、电炉渣等。炼钢过程中的排渣工艺,不仅影响到炼钢技术的发展,也与钢渣的综合利用密切相关。目前,炼钢过程的排渣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如下四种:冷弃法;热泼碎石工艺;钢渣水淬工艺;风淬法。

(2)化工固体废物的治理对策。

①对硫铁矿烧渣,应根据其含铁量的不同确定其用途,铁含量高的应回炉炼铁;低铁、高硅酸盐的硫铁矿烧渣宜做水泥配料。

②铬渣可代替石灰石作炼铁熔剂。在冶炼过程中铬成为金属进入铁组分中,可彻底消除六价铬浸出的危害;根据铬渣在高温下能还原成低价态无毒铬的原理,可将铬渣掺入煤中用于发电、用铬渣作玻璃着色剂或钙镁磷肥和铸石。还可利用碳对铬渣进行干法还原除毒;用电解法处理铬酸、生产铬盐精、回收原理含铬硫酸氢钠等。

③烧碱盐泥可采用抽滤、沉淀过滤法进行处理,或用于制氧化镁等;含汞盐泥可用次氯酸钠氧化法、氯化-硫化-熔烧法进行处理,并回收金属汞。

④电石渣可制水泥或代替石灰作各种建筑材料、筑路材料等,还可用来生产氯酸钾等化工产品。

⑤其它化工废物,如,磷渣可烧制磷酸;甲醇废触媒可生产锌-铜复合微肥;溶剂厂母液可生产二甲基甲酰胺等;染料废渣制硫酸铜等产品;胶片厂的废胶片和废液可回收银。

2.2 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填埋法。

①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

②对填埋场需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土壤。

③垃圾场表面覆土和排气管网设置。

(2)堆肥法.

堆肥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是:生活垃圾-分类-破碎-发酵-烘干-磨粉-配料-造粒-干燥-包装-出厂。如果是生产一般堆肥,则在发酵工艺完成后,即可直接使用;如果生产有机复合肥,则在配料工艺需要添加一定配比的化肥。有机复合肥的有效肥力是一般堆肥的4~5倍。目前广州市的固体污染只有少量是用的堆肥法处理。

(3)焚烧法。

广州市现在有1座大型垃圾焚烧厂――李坑垃圾焚烧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是广州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7.25亿元。投入运行的一期工程设计日处理垃圾1040吨,占目前广州市日产生活垃圾量的约1/7;该厂年发电1.3亿度,能满足10万户家庭生活所需,是符合广州特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是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别于垃圾填埋场的一大亮点。该项目还是国内第一个采用中温次高压参数的焚烧发电厂,通过提高蒸汽温度和压力有效提高蒸汽回收效率,使发电量增加20%以上。此外,与垃圾填埋场需大量占用土地不同,该厂在设计原则上尽可能节约用地,目前一期用地仅为3.2万平方米,是兴丰垃圾填埋场的1/10。

3.3 白色污染处理方法

①实行垃圾分类,以利回收利用。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走回收利用的路子。我国城镇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弃置已势在必行。

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可降解塑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可降解周期。广州市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和正在开发出以淀粉、秸秆纤维、天然草浆等材料制成的“绿色”替代品。

③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广州市也为此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2.4 广州市垃圾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1)填埋场场底防渗。

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必须在填埋场底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前垃圾填埋场底部都铺放一层防渗材料,主要有黏土、沥青、塑料膜等合成橡胶等。近几年国外开始采用人工合成防渗层,有的采用双防渗层,效果明显好于前者。垂直防渗可采用帷幕灌浆、不透水布等。各填埋场可根据具体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2)渗滤液的收集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物化及土地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厌氧 -好氧处理。物化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电解氧化、活性炭吸附、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膜渗析、汽提、湿式氧化等多种方法。和生物法相比,物化法受水质水量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尤其对 BOD/COD 较低而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 SR )、快速渗滤系统( RI )、表面漫流快速渗滤处理系统( ARI )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颗粒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量。

(3)填埋气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①填埋气的收集。由于大部分沼气在填埋场填埋过程中就已形成,所以沼气采集应在填埋过程中就开始实施。在荷兰,对正在使用的垃圾场,主要采用立式或水平式收集技术。立式采气系统是在垃圾场的填埋过程逐步建造成的,其方法是在填埋场内均匀分布竖立大口径钢管,在每个钢管外砌筑竖井,当填埋厚度达到 2 ~ 5 米时,将钢管向上抽一部分,并继续砌筑,直到填埋场达到设计高度,然后将钢管移走。

②填埋气的净化。溶剂吸收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沼气净化方法,如采用双塔式溶剂吸收法提纯垃圾沼气,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

2.5 广州市固体废物优化方法

1)用作生产建筑材料。许多工业废渣的成分,性质类似于天然建筑材料或人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如含有钙、硅、铝等氧化物并具有(或潜在有)水硬胶凝性的废渣,可作水泥、砖瓦等墙体材料;具有一定强度、体积稳定的废渣和废石,可作混凝土骨料。目前,利用热电厂的粉煤灰筑路,利用燃煤的灰渣做钢厂铸锭保护渣、岩棉制品、水泥原料等,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回收资源和能源。许多废石、尾矿、废渣等都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或含有提炼金属元素所需的辅助成分。若是用于冶金、化工生产,可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每年从废物中回收利用的金属在各种金属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为:铝18%,铜50%,铅50%,钢铁31%。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可节约大量的造纸木材,还可以减少由木材造纸工艺中的一系列污染

参考文献

[1]米歇尔.E.亨斯脱壳.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回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2]赫英臣,孟伟,郑丙辉.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选址与勘察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刘均科.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资源;农田灌溉;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 S2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灌面积居世界首位,农田灌溉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在海河、黄河及西北内陆河三大流域内,农田灌溉用水量达到了总用水量的80%-90%,随着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以成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快速增长,地下水超采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降雨偏少,地表水资源匮乏,大多数中小型河流基本上处于干涸断流状态,有水的河流又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北方短期解决地表水资源枯竭和污染造成水资源供给不足的办法就是不断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地下水超采问题越来越严重。

一、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有将近一半的国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基本都是比较平坦的,也可以叫做‘西北平原’,但由于周边有高山,远离海洋,因此,这里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由于水资源偏少,很多土地得不到有效的灌溉,基本都是沙漠、戈壁、草原和贫瘠低产的农田。如何解决干旱缺水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完善和实施南水北调(特别是大西线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安全(包括如何有效利用洪水,解决水资源污染,区域性资源性缺水)等有关重大问题,对于西部大开发,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西北地区农田灌溉方式

我国西北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无灌溉即无农业,半干旱地区降雨量虽在可从事旱作农业的范围之内,但由于降雨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农业仍高度依赖于灌溉。目前西北地区耕地总面积2.71亿亩,人均2.95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07亿亩,人均1.16亩,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其中林果和草场灌溉面积分别为1690万亩和850万亩,分别占全国的35.8%和35.9%。但大多数灌区建于50~60年代,输配水系统老化失修、配套程度低,田间灌水技术落后,目前大部分灌区仍沿用传统的粗放灌溉管理模式即田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不足0.4,农田平均灌溉定额为671m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457m3/亩高214m3/亩。农业节水潜力很大。西北地区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近70处,控制灌溉面积6000多万亩,对这些灌区进行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是解决西北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优越性对比

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型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渠道防渗输水灌溉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

2、管道输水灌溉

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进行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已大量采用管道。目前我国北方井灌区的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投资少等优点,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省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左右。

3、喷灌

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通过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灌水方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喷灌的主要优点如下:(1)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m3水可以当2m3水用。(2)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等,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3)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4)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劳力,以便节约时间用于增加农民收入。(5)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6)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4、微喷

微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其利用塑料管道输水,通过微喷头喷洒进行局部灌溉。省水:比一般地面灌溉省水约1/3~1/2,比喷灌省水15%~25%。节能:一般工作压力为50~150Kpa,比喷灌低,因省水,也节约了提水所需的能量约50%。节省劳动力。灌水均匀度可高达90%。增产:与其它灌水方法相比一般可增产30%左右。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利用微咸水资源。

5、滴灌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比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结合我国劳动力多、资金缺乏的具体情况而研究开发的半固定式、移动式滴灌系统,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为滴灌在大田作物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其中,水窖滴灌是通过雨水集流或引用其它地表径流到水窖(或其它微型蓄水工程)内, 再配上滴灌以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家家户户都能采用的特点。对于旱贫困山区实现每人有半亩到一亩旱涝保收农田,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庭院经济有重要作用。

地下滴灌是把滴灌管埋入地下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灌溉水通过微孔渗入土壤供作物吸收。有的地方在塑料管上隔一定距离钻一个小孔,埋入地下植物根部附近进行灌溉,俗称“渗灌”。 地下滴灌具有蒸发损失少、省水、省电、省肥、省工和增产效益显著等优点,果树、棉花、粮食作物等均可采用。

6、膜上灌、膜下灌

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7、渗灌

是继喷灌、滴灌后,一种新型的有效地下灌溉技术,是在满足作物生理生长需求的技术条件下,将以前对土地的灌溉转变为对作物根系的直接灌溉。采用新型的亚表层渗灌防堵系统,可较地面灌溉节水70%~80%,提高土地利用率50%以上,冬季提高地温20c~30c以上,增强温室抗寒能力,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约20%左右,利用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可延长植物光合作用时间,可节省灌溉用工约90%以上,节省电能约60%以上,节省病虫害防治费用,可做到不用或少用农药。

8、控制灌溉

根据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薄、浅、湿、晒”的控制灌溉,既节约用水,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可改变以往农作物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它不需增加工程投资,只要按照节水灌溉制度灌水即可。

9、坐水种

在一些水源短缺的地方,春播时常因春旱出不了苗或出苗不齐。为保全苗,采用机械或畜力用水箱、水袋拉水,在播种时进行点灌,以解春旱,俗称“坐水种”。这种方法投资少、简单易行,是有效的节水增产方式。播种时每亩用水量仅5m3~10m3,丰水年可增产10%~15%,干旱年可增产60%~70%。

10、作物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根据作物的遗传和生态特性,即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受到一定程度的有益水分胁迫,通过影响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从而提高最终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和有机合成物质的总量,达到节水增产、改善作物品质的目标,是节水灌溉管理技术。调亏灌溉的关键在于是从作物的生理角度出发,根据作物的需水量特征进行主动的调亏处理。实践证明心:调亏灌溉实现了产量、水分利用、品质的全面提高。

四、节水灌溉方式在西北地区推广的必要性

水资源短缺与节水是我国尤其是我们大西北地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不仅关系到粮食生产、生态建设,并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工、农、林、牧业及城市用水还将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之前,西北地区农业用水总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只会减少,其将制约着西北地区在工业和城市发展中的步伐。因此,西北地区农业要发展,要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节水农业将是缓解现有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与节水灌溉农艺技术方面已有相当的技术支撑和储备,但其应用面积及范围还是有限。我们要开发西部,其基本保障条件还得依靠于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灌区节水改造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在节水中求得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和发展区域现代农业方略探讨[M].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设置;功能;施工技术

1引言

目前,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将容积率作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将其看作是商业命脉、利润源泉。因此超长、超宽的建筑物便有了市场。那么要建造超长、超宽建筑物,如何设置保证其沉降不均匀问题和分割单元问题,成为施工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2建筑施工后浇带的设置

2.1后浇带的布设位置

施工人员要认真对待后浇带位置选择的工作,因为其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一般情况下,根据力学计算和设计要求,将后浇带选择布置在受力较小的地方,不但不会影响整体立面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后浇带相邻混凝土单元之间的沉降不均匀和温度收缩问题。后浇带可设置在地下室底板、墙体、顶板连续封闭设置,宜设置在距支座1/3跨度处或受力较小处。

2.2后浇带的设置宽度

后浇带宽度的设置是施工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施工人员应根据施工规范,布设钢筋和预留宽度,支设模板、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宽度一般设置为800~1000mm,用来避免应力集中,方便组织施工。

2.3合理的设置后浇带间距

后浇带的间距设置应根据设计图纸留设后浇带位置,如无设计要求时,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要求:每隔30~40m左右设置一道。

3后浇带的功能

3.1解决沉降差的问题

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可以有效的解决沉降差。但是,施工人员首先要满足后浇带施工条件,即断开相互连接的建筑部分,再进行后浇带施工。一般情况,建筑结构的施工超过一半的工程量时,就需要采取浇灌连接的措施,以保证后浇带施工的顺利开展,施工人员开展后浇带施工时,需要合理的把握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以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在施工工程完全结束之后,施工人员需要加强主楼地基的埋藏深度,从而减小主楼的附加压力,从而实现减小沉降差的目的。沉降后浇带主要是考虑高层部分结构和裙楼之间沉降差而设置的。在这个区段内,两侧的结构沉降差反应到钢筋上所产生的钢筋应力和应变,相对来说不太大,不致影响到结构的沉降。因此,沉降后浇带钢筋一般可不考虑断开。但在施工中应注意,基础或地下室底板及地梁的后浇带,其下垫层混凝土不宜浇注太厚,下部钢筋必须垫加厚垫块抬起,离开垫层不小于5cm,以使两侧结构能够自由沉降。

3.2解决温度应力问题

个人认为:在施工过程中,浇筑的混凝土要释放大量的水化热。施工期间混凝土中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占应该到总温度应力的80%以上。温度后浇带主要是为了解决后浇带混凝土浇灌前,其两侧结构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因此,为了保证在这期间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后浇带内垂直于后浇带的受力钢筋必须断开;这一点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易被忽视,致使后浇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断开钢筋的位置,应尽量相互交错在后浇带两侧面,以利于再连接时接头位置相互错开。为了方便施工,一般可按正常配筋穿过后浇带,施工完该层混凝土后3d内用电焊将垂直于后浇带的主筋割断,断隙一般在5mm左右,待满足后浇带间隔时间后,采用水平钢筋用电弧焊工艺把断开的钢筋再焊接起来。

4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

4.1浇筑时间

后浇带浇筑时间应与主体结构分开,待主体封顶后沉降稳定后60d后进行浇筑。

4.2选用材料

后浇带施工时,材料质量是其整座建筑物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混凝土选用时要严格按配比单上的比例准确控制微膨胀剂的用量。施工人员常采用补偿性、早强收缩混凝土。此外,要保障补偿混凝土的强度高于或等于两侧连接的构件强度,从而确保后浇带质量。同时,需要在混凝土中按试验比例加入微膨胀剂,为后浇带的施工质量提供保证。

4.3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梁板后浇带采用独立的支撑体系,与主体架体一起搭设,主体模板拆除时后浇带部分架体不拆,模板就不受影响,从而保证后浇带两侧沉降一致,后浇带浇筑后无错台、下沉、漏浆现象,观感质量良好。

4.3.1钢筋工程

由于后浇带施工,有严格的时间间隔要求,才能浇筑混凝土。这就需要将后浇带处钢筋进行防锈和阻锈处理,现场采取及时刷涂防锈剂。后浇带处将两侧梁及板的受力钢筋,按设计要求进行隔一错一断开,与已完工后浇带两侧的梁板等结构构件,进行有效连接。

4.3.2模板工程

后浇带支模与模板支撑必须一次设计完成。4.4防水措施采用400×8遇水膨胀止水条,沿外墙混凝土剪力墙基础上部埋设一周,形成封闭路线。在地下室外墙与地库基础相交处和基础后浇带处,均采用3mm折形钢板配合末端密目钢丝网,共同防止地下水的侵蚀。

4.5混凝土的浇筑

后浇带处浇筑使用的混凝土通常为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1)混凝土应在初凝前浇筑,如已有初凝现象,进行一次强力搅拌,使其恢复流动性后,方可入模;如有离析现象,亦须重新拌和后才能浇筑。(2)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在竖向结构中限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3m,否则应沿串筒、斜槽、溜管或振动溜管下料,以防止混凝土因自由下落高度过大而产生离析。(3)混凝土的分层浇筑。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使得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在下层混凝土凝固之前,上层混凝土应浇筑振捣完毕。

4.6混凝土的养护

大气温度在5℃以下时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加草帘的保温养护,覆盖物层数由施工方案计算确定。大气温度在5℃以上时采用覆盖塑料薄膜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4.7后浇带的成品保护

后浇带浇筑完后,应进行防护,顶部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放置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钢筋污染和踩踏;楼板面后浇带两侧用栏杆围护,架子设离楼面200mm高左右密铺脚手板,以防止钢筋踩踏及水平运输过程砂浆、混凝土的倾泻污染。基础后浇带两侧需做好防水措施。比如设置混凝土防水台等。

5结语

总而言之,后浇带的渗漏水问题,比起以往有了较大改观。说明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近年来得到不断完善和更新,随着工艺技术的成熟,能有效地改善建筑物后浇带处渗漏水、强度低、连接差等质量问题。该工艺具有技术先进、安排合理、节约成本的明显优势。因此,施工人员要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组织好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作,加强现场质量和安全管理,杜绝各类质量通病的发生,以合格的实体质量,完备的功能,良好的观感质量,赢得业主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建,王传亮.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探析[J].江西建材,2014(18):42.

[2]黄兆文.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探析[J].科技视界,2014(10):117.

[3]陆明泽.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浇带设置与施工技术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17):210.

微塑料污染的解决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城市的水体污染,导致城市景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而在这些被污染的水体中,主要都是由于类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淡水湖泊及城市景观河流受到了不同人类经济活动而引起的人为富营养化。所以,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恢复景观水体的生态系统,已至关重要。

一、我国的富营养化污染现状

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我国的河流、河段已有近四分之一因污染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应用要求(这是我国最低一类的水质要求);全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淡水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营养化非常严重,有些水域已经丧失水体功能;我国近海海域受到严重陆源污染,赤潮的爆发频率不断增加;本文中着重考虑的城市水体污染亦很严重,我国1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日趋恶化,在118座接受调查的大城市中,97%的城市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严重污染。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全国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条河流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11.4万km河长中,Ⅰ类水占4.9%,Ⅱ类水占24.0%,Ⅲ类水占29.8%,Ⅳ类水占16.1%,Ⅴ类水占8.1%,劣Ⅴ类水占17.1%。枯、丰水期水质变化不大。

以天津市而言,该地区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了中下游河流“有水皆污”的状况。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量高,其中80%以上的污水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至河流和水库的,导致水体水质差,水中氮磷等物质含量超标,危害极大。南开大学的佟玉洁等人在《天津津河营养状态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中评价津河的富营养化总体水平已达到中――富营养化。

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在天津渤海湾于水中无机氮,无机磷,化学耗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导致近海地区多次发生赤潮现象,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富营养化定义及其危害

水体中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如氮,磷等,不断补给至过量积聚,致使水体营养过剩的现象叫做“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会导致以藻类为主体的水生植物大量的繁殖,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水中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藻类的呼吸作用,和藻类死亡被需氧微生物分解都需要氧气,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大大降低,使水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中,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死亡,水质浑浊发臭等众多不良后果。对人类工业,生活,灌溉用水都有不利影响。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富营养化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大量污水在未经处理的状况下直接排入水体,就加速了富营养化这一过程。则这样的富营养化称为人为富营养化。

三、富营养化指标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采用的一般指标为: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mg/l~0.3mg/l,生化需氧量大于10 mg/l,磷含量大于0.01mg/l~0.02mg/l,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g/L。

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来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主要来源与农业肥料,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

氮源方面,农田径流所携带的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会导致藻类繁殖破坏水质。最新研究表明,生活污水中人类粪便等所含有的氨氮和尿素排入水体后,亦能破坏水体本身正常的氮循环,造成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磷源方面,同样也由肥料,生活污水等原因导致,尤其是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洗涤剂中含有大量的磷酸盐,水中的磷含量25%都来自于含磷洗涤剂。调查表明,由于大量含磷的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可使其本身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而这并不仅仅是切断磷源所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由于湖泊水体中的底质中多年积聚了大量富含磷酸盐的积聚物,这些积聚物由于不溶性铁盐的保护层作用无法参与水体的混合作用,但是当发生富营养化时,水中的含氧量急剧减少,保护层消失,磷酸盐则又被释入水中。可见,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五、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富营养化的防治可分别根据外源性营养物质和内源性营养物质来控制:

1.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的控制。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人为性富营养化造成的,即有外部氮磷物质输入水体。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所以,首先最为重要的是从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入手,尽量减少或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这就必须找出该水体的人为排放源,控制排放源的污水排放量,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城市污水方面,应大力提倡不含磷的洗涤剂,从而减少外源性物质向内源性物质转变的可能性。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禁止或限制含磷洗涤剂的政策,我国在部分城市也有类似措施。

2.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上文已经提到过,进入诸如湖泊,河流等水体的营养物质,在水体分布中是十分复杂的。营养物质在进入水体以后,大致被分为三种状态:被水中的藻类吸收,成为水生植物的一部分;也可能被湖泊河流等的底泥积聚,被水生植物的根部固定,或由不溶性铁盐的保护层固定,在缺氧的条件下又被重新释放至水中;或者氮磷营养物质直接进入水体溶解与水中。由上述可知,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以上三种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大致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三种:(1)物理方法。主要针对底泥中聚集物的工程性措施,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挖掘底泥,可减少以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深层曝气,可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人为湖底深层曝气而补充氧,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经常保持有氧状态,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磷和氮浓度低的水注入湖泊,可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物理方法的缺点是成本高、不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排除营养成分对藻类的刺激作用。比如曝气增氧设备,要求动力大、费用高,对小水体比较有效;在水资源紧缺状况下,大量引水冲刷不可取;收藻设备受动力和活动范围的影响较大;底泥疏浚可能由于提高水中的有效氮磷浓度而利于藻类的增殖等。(2)化学方法。这是一类包括凝聚沉降和用化学药剂杀藻的方法,例如有许多种阳离子可以使磷有效地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价格比较便宜的铁、铝和钙,它们都能与磷酸盐生成不溶性沉淀物而沉降下来。在化学法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杀藻剂杀死藻类。这种方法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在实际运用中,仍发现化学方法有其不足之处。北京在城市河湖水防治中发现,使用化学制剂除藻,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学成分,有些不仅对藻类有抑制性,对其他生物也存在毒性。治理微囊藻水华的方法,多用硫酸铜等药物清杀,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有时候并不理想,往往在清杀之后,微囊藻水华照样大量出现。此外,现阶段的清杀药物对藻类并无选择性,在杀死微囊藻水华的同时,也杀死了其他藻类,污染了水体。实验表明,硫酸铜的毒性与很多环境因子有关,其毒性随水温的提高而增加,在35℃以上时很容易导致鱼类死亡,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对大型和具有流动性的水体来说,使用杀藻剂的工作量大,费用较高,效果难以保证;一旦杀藻剂被分解或被稀释,藻类很快会大量繁殖,形成恶性循环。(3)生物性措施。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并抑制藻类过量繁殖,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如采用景观生态浮床种植美人蕉、插种水葫芦、安装生物栅等。目前,有些国家开始试验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大型水生植物包括凤眼莲、芦苇、狭叶香蒲、加拿大海罗地、多穗尾藻、丽藻、破铜钱等许多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污染物的性质进行适宜的选栽。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因其茎叶中吸收有大量的氮磷元素,所以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具有其独特的经济效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

此外,还有养鱼除藻等措施。例如,近年来,有些国家采用生物控制的措施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也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例如德国近年来采用了生物控制,成功地改善了一个人工湖泊(平均水深7米)的水质。其办法是在湖中每年投放食肉类鱼种如狗鱼、鲈鱼去吞食吃浮游动物的小鱼,几年之后这种小鱼显著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增加了,从而使作为其食料的浮游植物量减少,整个水体的透明度随之提高,细菌减少,氧气平衡的水深分布状况改善。但也发现,浮游植物种群有所改变,蓝绿藻生长量比例增高,因为它们不能被浮游动物捕食,为此可以放鲢鱼来控制这种藻类的生长。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单一的防治对策很难解决问题,多种处理方法的联合将成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赵章元等.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趋势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91,4(3):18~24

[2]谢维飞,自锦.水体育营养化评述[J].四川环境.2000,19(2):22~25

[3]曹萃禾.水生维管束植物在太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生态学杂志.1987,6(1):37~39

相关期刊更多

华夏教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国外塑料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江汉石油科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