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成了城市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切入点。与此同时,大量的建设活动进驻了人类与自然接触机会最多的城市边缘,城市边缘区正在人类的建设中加速人工化。作为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最容易受各种自然的、人工因素的变动而改变其结构与功能的区域,一但受到损失或破坏就很难恢复。

1、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1.1双重性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环境和农村景观环境的过渡地带,它不仅接受了城市建设型景观的扩散,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乡村类型景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混杂的局面。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的双重特性。

1.2动态性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向外蔓延,人工的生态环境逐渐向外扩展,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也变成了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环境系统,这就使得该区域内的景观结构和构成元素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并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动态的发展着。

1.3开放性

城市边缘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域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高度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系统要从外部输入大量能源和物质;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系统又向外部输出大量的产品和废物,由此而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

2、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2.1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且趋向破碎化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无序蔓延和缺乏合理的生态环境系统规划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碎化,使得自然生态群落和廊道的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敏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被不断挤压,农田景观大面积减少,自然河流也被截弯取直,河道湿地被污染和填平、村庄原有的绿化在迁村并点中被夷为平地等一系列自然历史格局渐渐消亡的现实。

2.2自然景观一味人工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先还是乡村、农田的地方,现在成了开发区、大学城、居住区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快速破碎化,土坡被移平,水沟被填埋, 景观格局中的构成要素、景观功能以及景观格局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被人工景观要素所代替, 大面积的人工草坪取代了参天的树木,由此而形成的人工景观成片出现。到处充满着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使得该地区的环境景观远离了大自然,使边缘区绿色空间不断减少,在景观形式上也很难凸显自己的特色,在内在的景观格局上更是表现出了同质化的现象。

2.3缺乏与整体绿地系统的联系,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现有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功能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规划结构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缺少与整个城市生态廊道的连接,没有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与此同时,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不断聚集和产业、交通的发展,城市中心绿地出现用地不足的尴尬局面,又由于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系统无法渗透进入城市中心区,使得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更加明显。

三、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规划原则

3.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自然环境是其发展的优势,在生态环境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同时赋予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人工景观、人工建筑物能够自然的融合到周边环境当中,以此来突出以山、水、林为主要特征的边缘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效应。

3.2反映区域环境特性的原则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和生态条件的地域差别造就了不同地域的独特环境。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性,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地造就各个不同生态位的环境景观。

3.3共生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既有以农田、水体等为主要元素的自然生态特征,也具有以绿地、建筑等为主要元素的人工生态特征,自然和人工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交汇形成了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要使得边缘区的空间优化和功能组织实现异质共存,必须保持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生、生态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共生,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和主城区绿地系统的共生。

四、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规划对策

4.1保护城市边缘区的自然形态格局,组建独特的自然生态网络空间

在自然环境中,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和湿地、自然植被等要素是城市边缘区主要的景观资源。宏观上,规划和建设生态网格和生态圈层,以大片森林和水域串联城市公园、近郊园林、道路绿化和组团隔离绿带,形成生态网格,建设生物走廊和通道。微观上,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构建具有自我维护能力的绿色景观结构体系, 增强生态多样性和连续性,塑造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形成具有地域性和文化识别性的游憩绿带和近水生态休闲空间,提升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改变城不城乡不乡的尴尬地区形象。

4.2利用城市近郊的自然生态优势,实现区域生态一体化

城市边缘区是整体城市的一部分,是区域整体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同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将其与中心城区合为一体综合考虑,利用城市边缘区的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一体化的生态廊道与生态核心,合理组织现状绿地,合纵连横,形成相互联系贯通的生态廊道网络,从而实现区域生态的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在中心城市边缘区的建设中,通过对区域气候特征的研究,划定区域范围内的通风廊道,明确风廊控制范围,对风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风可以进入主城区,以此来缓解主城区的热岛效益。

4.3多尺度构建自然生态网络

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的原理对于维护生态网络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连接度至关重要。因此,在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规划中,应该充分借鉴“绿道”、“生态基础设施”、“生境网络”等先进的规划技术,通过构建廊道系统(河流廊道、山谷廊道、交通设施廊道、高压线廊道等)、自然斑块、生态基质等景观要素来形成多层次、多尺度的的自然生态网络系统。

4.4树立和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

没有居民的参与、建设和维护,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就很难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以观念先行为前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为辅助,才能不断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使生态建设和维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规划是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决定城市在区域范围内的绿地系统是否完整、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与主城区各功能片区在空间上是否协调和融合的纽带。因此,在城市边缘区环境规划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规划思路,利用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优势,遵循生态保护和城乡统筹发展、自然规律的原则,保持和营造良好的景观视野和生态环境基础,以此来创立一个健康的、有效的、多样的城市边缘区景观环境,从而实现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武汉市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7.

[2]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三、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它用艺术与科学相协调的方法,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全方位地对城市进行综合控制与设计,进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传承和发扬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1、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当今我国进入社会发展高速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也倾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建筑、体现城市的地域人文特征、民族化风格、时代的个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策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思想,以自然生态因素为优先考虑对象,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使城市系统向一个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环境设计中,设计尽可能简洁,避免大量消耗能源,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已成为共识。

在物质要求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居住环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下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符号,只有将城市的特点融入当地文化之中,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才能将艺术与生活相统一,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主要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钟塔、广告牌、展示广告、指示牌、路灯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以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

2.2、城市绿化设计

绿化作为一种软质景观要素,在美化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绿化能有效的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能释放氧气,减低噪音,增加空气湿度许多功效。兼具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对城市景观色彩具有很好的调和作用,给我们在视觉上营造一份美好的感官享受。

城市中大片修剪整齐的草坪绿地,使人容易产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都市的文化氛围和都市人的文化品味。在花园城市新加坡,新建的高层建筑只占地35%,其余土地用于绿化,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到处都是树木相间,缀满藤蔓,这样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3、水体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是动植物生长、繁衍和栖息的一个重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往往和当地水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水对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水的流动性,以水体为主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人在观赏人文环境的同时,还感受到水景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有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城市环境发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早已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在保持现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现存的不足进行改善,创造能够保障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不断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满足人类在审美和实用上的需求,环境艺术也不例外,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环境――人――城市,这三者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审美现应当是把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综合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思潮多元化、自由化,我们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方面,重视人的各项要求,使之知道并适应环境,才能不断创造出满足使用者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生存环境,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既要以人为本,也要以自然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和谐为本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2充分的认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艺术实现过程,涉及到包括建筑、艺术、生态等很多学科和方面,其构成因素十分复杂,是任何单体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设计者不仅着眼于自然界的自有景观,更要对自然进行加工和再提炼,表现出融入作者感情和理念并且自然不造作的艺术品,因此环境艺术是表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这种人为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指建筑,包括房屋、道路、桥梁、城市规划等等,如果没有周密的艺术考虑,就等于乐队失去指挥,电影没有导演一样,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城建与环艺创作中,未能对造型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材质关系及外轮廓线等问题进行整体综合的考虑与研究,在风格上就不能正确处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关系。

3.3高效的管理

在现实城市环境设计及实现时,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高效、严谨的管理,常常出现急于求成、赶时间、赶任务的现象,导致设计和施工粗制滥造.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和领导者,应该杜绝此类浪费资源的现象,组织健全各级环艺、城建指导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在立项环节就严格把关,严格审查,量力投入,尊重科学和艺术规律,只有长远的布局与规划才能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艺术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严格把关,健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资格的审批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城市建设的可靠、安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能够协调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从空间设计、绿化设计以及水体设计等方面出发,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设计,进而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发展,人们在享受种种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资源的锐减、生态的失衡、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涉及人与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这一切都是由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过量的资源开采,城市垃圾的失当排放,城市建筑的盲目扩张等引发的。面对地球变暖,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在人类遭受了环境的重大创伤后,1992 年联合国和平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即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人口急剧膨胀,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导致区域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恶化,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比较重视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因此,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表现为城市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在环境与资源的承受力之内,保护和维护自然与生命支持系统。

2、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经济可持续性应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采用清洁生产,文明消费,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还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背景,离不开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和产业配置分工协调和城市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

3、社会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是城市的主体,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括关注城市人们的基本权利,人居住环境的改善,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续发展这一理念,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

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导向性。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 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按照规划的这种本质特征,规划制定过程中,预测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被确定,它就会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的确定是城市规划最高最综合层次的规划;它应是在研究城市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力基础上,综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包括当代与后代)而确定的。城市的长远目标确定后,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其做指导,突出近期规划的实效性。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市向未来目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近期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公众利益的矛盾焦点上,完成规划各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定位和发展预测; 对近期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交通总量、职能分布等提出科学的预测方案,并在地域空间上加以反映。同时应不断调整近期规划、建立反馈调查修改机制,使其更好地趋向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3、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 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通过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将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从而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体制等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 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新世纪的城市发展,应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环境。使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协调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珂 城市规划过程控制[ J] 城市规划汇刊,2004( 3)。

[2] 陈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 2)。

[3] 顾汇达 深圳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 J] 城市规划汇报,20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