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规划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常说旅游和旅游规划要以人为本,但对于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人们却不太清楚。本文试对此做出简要分析。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的内涵
旅游规划以人为本,是指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即在旅游和旅游规划中,人就是人,人要成其为人,要使人成为人。
旅游是一种奢侈性的活动,是人在生存性需要满足后的活动。奢侈性活动比生存性活动更具有人性。通常人们所说的“这才是人玩的”就是指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娱乐、游戏、旅游等更具有纯粹的人性或属人性。旅游规划就是为人提供具有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和活动,尊重人性,促进人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原则要求人作为人,使人有人性。人性从广义上来说是人的属性。旅游以人为本就是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从理论上讲,人至少有五种基本的属性:生物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
人的生物性,即人的生理属性。这主要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产生的本能行为。现实意义上,这不是一个纯粹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任何一个现实中的个体和任何一个阶段的人类都具有那个时期和阶段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的印记。
意识性,即人是有思想、有意义、有心理、有感情的动物。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意识的内存动机为主题,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成其为人的显性指标,也是人的属性,但实际上,人的生物性对人的心理、认识有极大的影响。
实践性,即人能主动改变世界,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与动物本能地适应世界相区别。人类强大的改造力使人类膨胀,伤及自身,出现环境问题。
社会性,人因群而成社,因互动而相会,故有社会。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方面。群居团体有边界,就有人群的差异,互相沟通交往就有个体差异,从而形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如地位、阶级、分工、职业等。于是又产生了社会管理。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的根本属性即人的本质。德国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社会的本体。旅游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差异而引起的人在不同的群体中的流动。如果只有一个社会,则没有旅游兴起的必要。从自身的社会中抽身出来,放下一切功利因素,才有纯粹的旅游产生。这是纯旅游,我们一般研究的是泛旅游,是包括了旅游交通、住宿等的非纯粹旅游的旅游。
历史性,人因代代相传绵延而成文明。如果放弃历史,人类一切从头开始,则无异于其他动物。人文景观在物理意义上,对人没什么功利意义,在历史时间中,人文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意义。这是人的属性。没有战争,民族难以融合,没有前人的代代艰辛,就没有我们心中的回响。现代人常怀着优越感去打量古人,民俗旅游则代表了这个历史的打量。
旅游规划人员人本主义素养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规划人员要具有人本主义素养。
尊重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这表明在旅游与旅游规划活动中,人们的人格是平等的,每一人格都应受到尊重。每一人格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自我的人格是不独立的。这一独立的人格有其独立的人身、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独立的经济能力、独立的情感世界,这一切在旅游中都有自己的权利,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
平等对待每一独立的旅游主体的旅游需求、消费。不能有旅游消费歧视。
尊重旅游主体的自由和选择,反对文化中心主义。主要是尊重旅游者在旅游中能自由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旅游消费。只要不伤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不有害环境的旅游消费都是正当的。
充分理解人性,营造宽松的旅游环境。旅游者的游戏娱乐等非功利要求成为旅游的重要主题,人的生理要求等被悬置了。游戏性在旅游规划中居于突出的位置。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目标:为旅游者提供非功利的旅游环境,提供成长经历。人作为主体时与主体之外的客体有四层基本的关系:改变对象,创造财富的实践关系,探索对象,追求真理的认识关系,确定目的,寻找秩序的价值关系,观照对象,把握意义的审美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关系主要体现为生产,认识关系表现为科研和学习,价值关系则确立道德伦理和秩序,审美关系表现为休闲和艺术。前三种关系都是功利性的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们忘却直接的功利目的的一种关系,追寻的是人之为人的有意义的世界。这是人的最高快乐的追求。是人成为人最重要的方面。旅游规划就是为人们提供功利之外的体验和经历的环境。旅游是人们从自己生存的功利环境中抽身出来,在一个与自己工作(实践生活、学习(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中打量、体验和休闲(审美),进行一种为人的享受和消费。
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理念:以旅游者为核心,为旅游者提供成长的快乐体验,旅游是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
旅游规划要以旅游者为核心,一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旅游的人本主义的要求。旅游规划不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旅游资源为核心的观念在理论上其实是营销中的生产观念,是以自己为出发点的规划理念,不是以市场和旅游者为目标的规划理念。旅游资源是规划和旅游活动的载体,是旅游规划的基质和材料,但不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和核心。旅游者处于旅游规划的中心,旅游规划者是旅游者的代言人和表达者,而不是站在旅游者对面来规划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与旅游规划者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旅游规划是为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提供快乐的成长体验,感受到成为人的快乐,丰富人性的内容。人们在研究旅游现象时,很难把握旅游的特殊之处,常把旅游与其他服务业等同起来。不能体现旅游的特点,不能把握旅游发展的脉搏。旅游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功利性。旅游者去旅游肯定有其功利性,旅游企业等媒体也有其功利目的。市场经济把人类的大多数东西都商业化了。这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但在旅游活动进行中时,旅游者的功利目的就会暂时消失。如果旅游者在旅游中时时都在算计其功利的要求,他是达不到旅游的目的的。
旅游规划的主题是游戏。游戏是无意义或无功利意义的娱乐。是由游戏者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由的制定规则的活动。这是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形式。小孩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学会了规划,形成了交流,铸就了人格,使人在与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人性。游戏越无功利性其对成长的作用越大。
旅游规划的价值在于创造旅游的娱乐与享乐价值。旅游是人获得自由的表现,人的旅游活动有别于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也异于人因环境或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流动。旅游是人抛开生存发展意义的功利目的进行的人口空间移动,是主动的、自由的、有选择性的移动。旅游是高级的享受。其价值在于娱乐和享受,尽展人性非功利的方面。旅游规划是旅游活动的预构,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者愿望的提前表达。旅游规划就必须为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受的价值。至于旅游者的娱乐偏好和享乐偏好的具体方面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娱乐和享乐价值要求不同的旅游规划,不同的规划为不同的旅游者创造娱乐和享乐价值,这就形成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致使旅游规划取向的多元化。
旅游规划中规划的游戏,旅游活动的游戏与旅游者生活环境中的游戏是不同的。如修学旅游的学习与正式的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策划的修学旅游与正式的学习没什么区别,旅游者就用不着专门通过旅游的方式来进行修学了。
旅游规划人本主义原则体现
新。旅游规划的游戏、主题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新的经历、情绪、过程,是旅游者没有体验过的。旅游规划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知识活动,不是工业生产那样的标准化生产。其结果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是创造性产品,忌重复,重独创。不同的旅游规划要有不同的思路、主题和模式。旅游规划不同于旅游服务这样的第三产业的地方就在于其知识性。
戏。旅游规划是一种博弈,是一种游戏,是一种沟通。旅游规划是旅游物质载体(景观、建筑、服务设施等)与旅游者、旅游媒体、政府、目的地居民等各方文化、利益、制度的博弈。这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更主要的是,规划的内容也是游戏。不管是体验式旅游、参与式主题,还是经历创造,都要有明显的游戏性,而且是与旅游者日常生活有距离而又是其梦想的东西。于是就有游戏规则、表演者、表演方式、表演舞台、表演评价等。旅游规划就是要提供这些的基础。旅游策划与产品开发则是游戏的组合与实施、更新、创造。游戏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游戏的主角是旅游者。
乐。快乐与享乐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区分快乐与幸福两个不同的内心感受。快乐一般是获得某种个人成就带来的内心愉悦,幸福主要是由于满足某种情感而产生的内心的充盈。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主要不追求幸福,因为旅游活动商业运作后,其实质是一种交易,旅游活动中的关怀是商业化了的,旅游者没有期望从商业化的关怀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主要是通过远离原来的生活场景,释放压力,渲泄不满,达到某种成就而获得快乐。不是通过追求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而快乐或幸福的。
形式。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生物性的器官要获得快乐,主要集中在感觉、知觉、表象这样的心理学区分上。感觉要求,知觉形成旅游形象,表象产生回味。这就要求旅游规划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能给旅游者感官造成有效刺激。旅游规划中人的意识性是形成旅游者旅游需求偏好内在因素。旅游规划就要形成使旅游者好奇、认识、学习、体验的场景。科考修学旅游就是基于人性这方面的需求才产生的。人的社会性是文化旅游的基础。跨文化沟通和文化打量,体现了在文化中心主义背景下,旅游者具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好奇心。这可以算一种文化窥视。人的实践性是旅游规划中体现旅游者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因。旅游中的参与性、体验式主题多因人的实践性而起。与之相联,人的历史性常常要求在旅游中再现历史情景和体验历史情趣。
参考资料:
1.谢朝武、黄远永,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旅游学刊,2002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94
关键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53-03
收稿日期:2013-08-17
作者简介:杨小玲(1979-),女,陕西宝鸡人,讲师,从事城市详细设计研究。
一、景区概况
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 132米,面积1 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自中国秦王朝起,就已是历代王朝选为皇家“上林苑”、“御花园”之地。 秦始皇曾经在此狩猎休闲,汉武帝曾在此设立祭天道场。秦圣宫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宫。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 渊源二千年来被人们视为三秦旅游胜地。
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公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中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景区空间设计。旅游资源观光价值评价:关中民俗博物院27分,广仁寺34分,曲江公园19分,翠华山64分。景区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1)内部交通组织:1)模式单一(关中民俗博物院),模式与线路上的单一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2)可识性较差(曲江公园),公园里没有路标和指示牌,行人不容易辨别方向。(2)管理问题:1)内部清洁(曲江公园),公园内清洁员工过少。2)环保意识差(曲江公园),游人随意坐落、行走在草坪上。
2.吸引人群类型、数量、时段等。游客由于人口特征,如年龄、性别、收入、客源地、教育水平和闲暇时间不同,以及目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对游客的教育水品和对关中历史的了解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客源绝大部分来自本地,且年龄较大,因此客源单一。翠华山的客源绝大部分的年龄在18~45岁,日游客量较大,而且易受气候影响。
3.景区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景区本身具有较高的环境和生态效益,不仅能改善周边的环境,更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景区能带来更多的的经济效益。目前景区的经济效益已经处于颈瓶期,存在问题有景区市场太小,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好,但是资源丰富度较差,旅游服务设施较差,其规模与知名度不高,究其原因导致了市场过小。旅游资源有限,缺少新资源的开发。现有资源已经处于稳定发展期,没有突破点。目的地空间作用,如南五台与翠华山属于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关系,应合理协调作用,形成旅游地空间合作。
三、翠华山旅游开发研究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1.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分类: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气象气候与自然景象、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
翠华山分为地文景观资源。
2.旅游资源利用价值评价。景观美学:吸引旅游者注意的首要因素,通过景观的独特性、功效性、宜人性及美学价值分析(翠华山是西北地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国家水利风景区有着宜人的休闲景点)。
观光价值:对旅游资源能够转化为观光型产品的内在属性评价(具有各种地质遗址,结合各种人工景观有着较强的发展潜力与观光吸引力)。
度假价值:对旅游资源能够转化为休闲度假型产品的内在属性评价。气候与旅游舒适性,旅游季节性与适游期(景区位于秦岭山脉,海拔高,湿度相对西安市区较高,温度较低,夏季舒适性高,冬季较为寒冷,旅游吸引力季节性变化大)。
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固定不变的稳定因子,部分可变的动态因子,不稳定的瞬时决策因子(可达性较好,已经开通了专门的公交线路,道路状况较好,景区的主要资源为自然资源,环境舒适度较好,空气质量好,安全性有待提高)。
评价技术。
价值工程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
3.旅游资源定价。旅行费用法,享乐定价法,享乐旅行费用法。
4.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旅游的机会谱: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产品以及能够提供何种类型的产品进行评价。
翠华山为准现代型游憩机会,开发还待发展。
资源—产品关系模式:共生模式,提升模式,伴生模式。
5.旅游资源开发模式。(1)完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2)人工整修重点风景资源和完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3)配备接待服务设施和解决进出交通条件;(4)加强旅游形象宣传。
(二)旅游市场扩散
旅游市场区域居民的收入与游力。
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的出游力成正相关,出游高频假日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群体。
高收入水平的群体有着更多的时间,消费能力,文化需要。
不同区域差异决定了旅游者出游能力和购买能力的大小(西安地区的生活水平相对陕西其他地区比较高,人均收入较高,出游能力强,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中产阶级的群体里,促进消费的增加)。
旅游市场区域居民的闲暇时间与出游力。
节假日的增加和工作人时间的规范化的实行,增加了出游的机会。
假日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旅游着的选择。
旅游市场区域居民的年龄与游力:
居民年龄与出游需求。年龄的不同,旅游的需求不同。中国的出游能力较强的年龄段集中在中年和青年,中国社会中年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最高。
城市居民的平均每月出游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基本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居民的年龄与游憩动机:
不同年龄组的市民出游的动机有较大的差异,都是以自然风光观赏为首要旅游动机。
体力较好的20~49岁的人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年龄大的偏好文史类景点。
文物古迹类景点,50~59岁选择上为首位。
居民的年龄与消费:
30~50岁的中年游客的消费水平最高。
银发市场:
世界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持续到21世纪,老年的市场有巨大潜力。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现在目的地的选择上二种倾向:具有安全便捷的条件,曾经涉足的地方,季节性较强;具有健身性的,文化层次较高。
职业与游力:
职业的不同,意味不同的收入,闲暇时间和教育程度的不同,旅游的倾向不同,偏好和需求也不同。
各种职业的人都把欣赏自然风景放在首位。
教育程度与出游力:
出游行为很大程度是一种精神消费,教育程度越高的需求量越大,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也可能是管理层的人较多,提供了公费旅游的机会。
家庭结构与出游力:
在国内,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家庭为组织方式的环城游憩带内的出游占市场全部的40%以上。
家庭出游的决策往往由25~44岁之间的妻子。
(三)旅游产品
目前,翠华山旅游产品大多为基于资源的观光益智旅游产品,其主要游览内容为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初级旅游消费产品。按照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分类标准,翠华山风景名胜区包含大量初级开发的自然观光益智旅游产品和人文观光旅游产品。
(四)目的地品牌建设和营销
1.策划宗旨。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适应需求变化,并创造需求,完善旅游形象,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品牌形象,促进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现潜在市场,引导旅游消费。潜在市场是未来将出现的新的消费需求,如自驾车旅游、青少年专项旅游等是现在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3.市场定位策略。以第一、二圈层的游客市场为主体,以第三圈层的游客市场为辅助,大大提升第二圈层的游客比例,在继续发展扩大省内及周边市场的基础上迅速扩大西北及华中市场。在产品定位上,要超越观光游的起点,大力发展参与性及体验性旅游,发展中长期高消费产品。
4.营销思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旅游地本身,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市场的需求特征,努力完善旅游形象,开展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另一方面是制定对外营销策略,以多种方式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
旅游纪念品特色化,可设计各景区的卡通形象,制成各类纪念品,既能增加收益,又能起到推广品牌的效果。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对策;文化差异
一、引言
针对当今的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国家已把旅游业作为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辽宁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随着辽宁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来辽宁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国际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旅游实际上属于一种跨文化的沟通方式,旅游英语的译者必须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对待翻译工作。因为外国友人来此旅游的目的,不只是体验这里的独特气候,最重要的就是领略到辽宁壮丽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国度之间存在着文化和习俗的差异,所以国际旅游就是一种跨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际活动。旅游资料的错误翻译不仅会给交流制造障碍,还会造成误解,必定会耽误旅游业的进步。欲把辽宁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涉外旅游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旅游翻译能力,还要知晓异国间文化的差异,敢于承担发扬本土文化的重担,使语言、文化与旅游三者紧密结合,把辽宁文化和现代辽宁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外国游客。
二、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条主脉,儒家的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如dragon(龙),在中国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是权力、吉祥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骄傲地自称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贬义词,在西方神话中,它是使人恐惧的妖魔、怪兽,在《圣经》故事里,它是罪恶的化身。著名的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如果单单是传达语言而不考虑双方文化差异,那就失去了交际活动的意义。要想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把握好跨文化交际的方式,而精准的旅游英语翻译举足轻重,所涉及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历史、地理、道德、政治、法律、、礼仪、社会关系、民俗风尚及文学艺术等。
语境分为三个层次:①语言语境, 指语言活动赖以进行的时间、场合、地点等因素,也包括表达、领会的前言后语和上下文;②情景语境,指的是语篇所涉及的参与者双方、场合(时间、地点)、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或语域;③文化语境,即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文化语境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参考点。优秀的旅游英语翻译会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有效地避开局部文化碰撞和矛盾。
三、旅游英语翻译的对策建议
为了让辽宁走向世界,努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是前期重要手段之一,必须通过旅游英语翻译将辽宁的文化内涵和基本面貌发扬出去,把具有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旅游胜地介绍给国际友人。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从著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到现代翻译家推崇的“忠实与通顺”,介绍了翻译知识和技巧,介绍了诸多的翻译方法,如直译(音译)、意译、择词译法、引申和褒贬法、词类转移译法、增词法、重复法、文化类比法、省略法(减译和改译)等,每种翻译方法都必须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对双方文化理解和尊重才行。课题组通过工作实践积累和多年对翻译的了解,认为以下几种方法通俗易懂,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1. 适度增添
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内容在原语国家可能尽人皆知,但外国人却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文中一些带有原语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就可以添加解释性翻译,将这部分知识补充出来,避免读者的误解甚至不解,做到内外有别。例如,沈阳故宫内一段介绍“清代乾隆年间”可以翻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种补充公元年份的翻译方法可以让外籍游客熟悉中国的历史朝代及人物等。
在旅游翻译中,传统节日也经常需要类似的解释性翻译。特别是当游客对传统节日、风土民俗很有兴趣时,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补充内容。比如“端午节”可以译作:Dragon Boat Festival―a festival to memorize
Quyua―a famous poet and statesman of Chu Kingdo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ho finally killed himself by plunging into the Miluo Rive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n the year BC 295 。
从理论上说,增添的内容可以很广泛,只要是与原文相关或理解原文内容所需要的背景知识都可以加入,比如历史年代、生卒时间、人物身份及其历史贡献、地理位置、音译名称在原文语言中的含意,等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翻译的侧重点、游客兴趣、必要性以及时间等因素却往往限制了增添的内容和详略程度。
2. 适度删减
初学翻译者一个常见的毛病就是把翻译对等词误以为是词的定义,从而把翻译对等词看作是完全对等。由于中西方旅游文体风格上的差异,一些汉语特色文化信息如果进行逐字的翻译难免会显得唆而累赘,不但对原文理解没有帮助,还会让游客更觉糊涂。在旅游翻译时,如果没有特别目的和要求,翻译时应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地删减,突出主题信息,以便外国游客的理解。
比如文字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有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袭人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各种桂花竞相开放、争妍媲美。最终翻译文本为:The Park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原文中对各种桂花的名称和特点作了详细介绍,语言华丽,句式整齐,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沁人心脾。但对现场翻译来说,费尽心思去翻译这些词句显然是得不偿失。试想一下,在那繁花似锦的公园里,还有什么溢美之词可以比得上那桂香宜人的自然之美?这里的译文就将四种桂花的名称全部略去不提,描述语言也高度概括,虽然在修辞效果上有一定的损失,但在口译实践中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3. 适度改写
在旅游翻译中,有些名词、术语是该国家或该地区特有的,如果直接按字面翻译,游客根本听不懂,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说法。
如沈阳故宫中的一段介绍: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病逝于盛京,十月葬于昭陵。在这段介绍中出现了“崇德八年”“盛京”“昭陵”三个历史专业术语,如果直译,枯燥乏味,外国游客理解和记忆起来会遇到障碍,反之,在翻译的时候,如果把时间术语改写为公元纪年,即“in 1643”,再把所处时代的地名“盛京”改写为今天的 “Shenyang”,那么这段英文介绍通俗易懂,准确流畅,外国客人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译文可作:Hong Taiji died of illness in 1643 at present da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and he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
4. 巧用文化类比
所谓“文化类比”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当我们不能在目标语中找到和原文本对等的表达方式时,可以把译语读者对原文不了解熟悉的事物替换成目标语语境下意思表达相近的事物来帮助理解的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巧妙运用类比方法来翻译辽宁的旅游资料,尤其是历史人物、历史朝代,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国外游客可以借助其自身背景文化来深切感受中国的独特文化风味,例如,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可以替换翻译为“Switzerland of Orient”,“观音菩萨”可以翻译为“Goddes of Mercy”,“清明节”则被译为“Chinese Easter”等,使外国游客将两国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译文的生动表达可帮助外国游客深刻记忆。
采用文化类比方法,可使游客“以彼知此”而缩短在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差距,消除文化陌生感,以迅速、有效地实现交际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也能使游客在自身背景文化的基础之上深切感受异国的文化风味,会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使游客产生认同感,达到宾至如归的效果。
四、结语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一定文化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或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健康积极的多国文化关系需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而高质量的旅游英语翻译资料是使“辽宁国际旅游项目”走向国际化的助手。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只要重视、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找到准确可行的翻译对策,在的基础上巧妙避开文化冲突和矛盾,建立积极乐观的多国文化交流关系,促进“辽宁国际旅游项目”的和谐发展。把有着深远意义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准确流畅地展现给全世界,把辽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使辽宁成为中国北方特色,传统文化独特、社会文明蒸蒸日上的国际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陆国强.英汉概念结构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杨 华,王志永.基于文化内涵的辽宁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策略[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4(02).
“大数据”成为“互联网+”时代炙手可热的应用技术。源于游客对信息获取和分享的高度需求,更源于旅游行为本身的异地属性,“互联网+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中尤为领先。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发展成熟的旅游服务商,其中携程、去哪儿、途牛等均已成功上市。通过多年的运营,各服务商积淀了海量的数据,凭借大数据技术在营销和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并巩固了各自的市场地位。
国家旅游局在2014年高举“智慧旅游”旗帜,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广泛应用,旨在推动产业经济升级,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无论是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旅游服务商,还是以公众服务为出发点的政府,都将大数据应用技术放到了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一、旅游行业大数据应用现状
(一)广泛应用于营销及服务领域
基于大数据的旅游信息服务在国内外均已陆续推出。如英国航空公司提出“Know Me”系统、旅游搜索网站Kayak提供机票价格预测服务、旅游科技公司Amadeus开发的“Extreme Search”功能等。在国内,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等旅游服务商根据游客的出行需求、旅行爱好和历史的出游订单等数据,将数据挖掘及应用,致力于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针对性的市场营销。
政府工作毫不滞后于市场,2014年以来,北京、浙江、山东、四川、云南等省市已经大力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工作,数据采集及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游客服务体系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难以实现跨领域数据融合
尽管大数据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如火如荼,基于市场竞争的排他性,这些数据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中难以实现融合互通。从游客开始进行信息搜索、服务预定、旅途服务、社交分享、后期点评、攻略回顾等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行为中都留下了海量的数据却不能融合。数据的阶段性分离,难以对游客的连续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无法找到更多的关联价值。
(三)尚未在旅游规划领域充分应用
由于旅游规划是基于城市规划等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面向政府及其他旅游资源运营者的专业工作,因此,处于旅游产业链中较为前端的旅游规划领域,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十分有限。
二、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实施建议
(一)政府主导公共数据采集并建立大数据库
在相互竞争的服务商各自的数据无法融合的情况下,建议由各级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建立当地旅游行业公共数据大数据库,以颁布工作条例、发放补贴等行政方式采集公开的、其它可行渠道的数据,例如:公共交通的预定及乘坐的订单数据、实名制游客数据;景区门票预定、销售数据;门禁入园数据;景区视频数据;高速路及景区车牌信息数据;酒店入住游客数据;旅行社订单及游客数据;公共WIFI数据等。公共大数据库一方面可以给政府提供行业监管的依据,同时也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设计旅游规划行业的数据采集规范
旅游规划行业可依据研究分析和大数据应用的工作需要,设计数据采集规范,以明确数据采集的范围、类型、方式和数据存储的方式,促进大数据库的有效建立和使用。
(三)研发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技术
脱离大数据应用技术,大数据库将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碎片化的原始数据。从这一角度上而言,大数据应用技术才是大数据的关键所在。在政府的引导下,可由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相结合,共同推动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工作。应发挥旅游规划行业的专业技术,融合信息技术、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逐步构建满足不同分析需求的分析模型,并推广到旅游规划行业中广泛应用,不断优化。
三、旅游规划行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
(一)市场需求的前瞻分析
基于大数据本身所具备的相关性和前瞻性,凭借科学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结合深度的市场剖析,旅游规划专业机构可提出更客观科学的市场分析结论,前瞻性的提出旅游区及景区在建成后投入运营时市场需求的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规划滞后市场”的行业短板,为城市发展、旅游区及景区高效运营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定位、核心项目设计、运营措施。
(二)游客行为的深度解析
旅游规划工作归根到底是以规划指导旅游区及景区的建设、运营,最终面向游客提供直接服务。因此,对游客行为习惯的深入剖析,是旅游规划工作中旅游项目设计、道路交通规划及游线设计、服务设施系统规划等工作的根本依据。通过类似景区中,游客在游玩经历、路线轨迹、服务设施使用等数据和应用分析结论,将为类似新旅游区或新景区的规划工作提供客观的、科学的参考信息。
(三)智慧旅游服务体系规划
“智慧旅游”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体系。依赖于针对性的大数据应用分析结论,在旅游规划工作中可更加前瞻性的、针对性的进行智慧旅游服务体系规划,例如智慧导游导览系统的功能设计、智慧营销的核心策略、智慧服务设施的布局、安全预警及应急疏散系统等。
关键词 铝电解 多功能 轨道
铝电解多功能天车是电解铝厂的关键设备之一,它担负着电解质结壳的破碎作业;氧化铝添加作业;清理铲捞渣、更换阳极、吊运真空抬包作业;槽上部机构吊运检修、物品吊运的多功能化作业;同时两台车联动还可进行电解槽上部整体机构的吊运作业;多功能天车的实际运行率也就直接影响着电解生产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本文是根据铝厂电解铝多功能天车轨道中压板的松动问题进行提出问题,并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造,根据运行情况,次方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天车道轨紧固介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和周边大、中、小企业合作后,发现天元铝业全功能电解铝天车,自重60吨。因两跨平行度、直线度误差较大,又采用加固钢筋二次抹面找平方法,压板以每500间距用Φ20mm螺栓固定在,传统压板紧固QU100mm轨道上。运行中长期存在压板松动,轨道大幅度弯曲,两跨间距不等,二次抹面混凝土损坏,多功能天车机组无法正常行走,直接影响单位正常生产。该厂成立“轨道维修班”,每次维修后,只能运行三天。为此我们通过分析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多功能天车自重为60吨,分六组车轮组在两跨为QU100mm钢轨上运行。车间采用混泥土结构梁浇注预留孔,用Φ20mm螺栓固定车间厂房全长。
二、受力分析
该厂采用传统形式浇注预留螺栓孔,根据空口直径最大可以采用Φ22mm螺栓。电解厂房全长近500米,无法改变混凝土结构梁预留螺栓孔。又因多功能天车机组自重为60吨,螺栓拧紧后最大正压力小于车轮摩擦阻力和压板侧压力,导致压板松动和螺栓弯曲变形,导轨中心距偏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混泥土结构梁浇注预留孔设计不合理。
(二)车轮组边缘与钢轨摩擦阻力过大。
(三)压板受力面积太小,二次抹面找平基础松动损坏。
(四)压板螺栓没有设置止退锁片。
三、改进方案的实施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改进方案并对其进行实施。
实施方案一:混泥土结构梁浇注预留孔直径无法改变,只有采用填实压板长形槽,确保压板和螺栓之间因长形槽的间距改变压板定位距离。首先我们采用木楔加水泥的方案浇注压板长形槽,通过两周后的使用,发现效果有所好转。但因车组运行震动,造成木楔和水泥松散,一个螺栓松动,其他螺栓随之被击破。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压板受力面积太小,二次抹面找平基础时有损坏。
实施方案二:(一)采用铺设厚度为8―10mm的废旧钢板,裁剪为300×700mm矩形为垫板,增大压板受力面积。(二)利用垫板螺栓孔间距连接两侧螺栓,增加螺栓抗弯强度;利用垫板可焊性,在压板尾部焊接止退挡块。(三)利用垫板可焊性,在每隔两点使垫板两端焊接直角与混泥土结构梁包裹,充分增大螺栓、垫板和压板之间的受力混泥土结构梁现象,避免了过去受力不均,各个击破的现象,多功能机组天车使用无轮缘车轮,采用在车轮组前段添加水平轮结构,用滚动轴承与轨道之间 “S形”运行轨迹中,产生纯滚动摩擦,缩小车轮边缘与导轨的启动扭矩摩擦阻力大的因素。(四)螺栓设置锁片,涂抹“厌氧型螺纹锁固胶” 止退。
四、可行性方案分析
(一)垫板制作(根据混泥土结构梁宽度而定),厚度δ=8―12mm。按照混凝土梁确定两孔间距,串如螺栓后与垫板点焊。增加螺栓的抗弯强度,形成拉、撑为一体,使螺栓受力分解。如图1-2中2和5图示。途中采用挡块1与垫板6焊接定位,迫使道轨压板不应槽型孔偏移。垫板两端采用钢板δ=8mm与混泥土结构梁两端焊接,防止垫板受力后偏移。
(二)制作简易钢轨起吊器,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分组同时进行。15天后全部完工。
(三)安装形式。(如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