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航安全运行

民航安全运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航安全运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航安全运行

民航安全运行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航空管运行;危险源识别;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054-02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创造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航空器种类繁杂,飞行时间、飞行空域以及飞行环境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加上我国民航安全保障体系和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较低,飞行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民航飞行安全的各方面因素,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一套与我国民航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以不断提升民航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飞行安全。

1民航空管运行中危险源的识别

在民航领域,危险源指的是影响飞行安全、能够直接导致损失或降低指定功能能力的一种状态或情形,主要包括自然危险源(雷雨、暴风、能见度、地震、不利地理条件、流行病等)、技术危险源(风压、水压、燃油、硬件和软件故障、事故报警等)和经济危险源(材料成本波动、设备成本变化、经济发展形势突变等)。在民航空管运行中,这三类危险源都会存在,自然和经济危险源是必须考虑的方面,但是更应该将眼光着重放在技术危险源比如为航空运行提供服务的能源、确保飞行安全所需的功能上。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提供了分析危险源的三个步骤。第一,对一般危险源即安全问题侧重点进行识别,在这一步开始前,首先应进行差距分析,明确岗位的自身状况和其所处的状态;第二,说明构成危险源的具体因素,将危险源看成是一般危险的构成要素,也可将其分成特定危险,在每个特定危险中都可能会存在独特因素使特定危险源在本质特征上各不相同;第三,将危险源同可能诱发的后果联系起来,并对潜在后果进行评定。

对系统的描述应包括该系统的用途、功能、工作状态、运行环境等,特别是系统所处的运行环境与系统性能的降低和丧失所导致的安全后果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在描述系统运行环境时,应当描述一切会影响航空安全的重大因素,比如飞机场设施布置、天气状况、空中与地面的交通情况等,此外,在环境描述中还要涉及通信故障、报警故障、导航设备故障等相关应急程序和非正常运行状态。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准确有效的辨识,在系统描述过程中应对影响系统描述过程的各项因素比如人员、环境条件、管理体制、空管设备、航空器等予以充分考虑,而进行差距分析时,应对照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由重要构成部分和要素形成的检查单,从而明确管理体系中的已存在和未存在要素,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充。

识别到危险源可能带来的后果后,空管安全管理小组应当及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堵塞现有安全管理漏洞,避免执行出现偏离。依据防护情况对危险所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级,然后将风险等级确定下来,这对于建立一套完善、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民航空管运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提高民航空管运行效率的重要安全管理措施,也是促进民航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在民航领域,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的本质规律,将安全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提升空管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安全管理体制不断转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首先,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空管人员正确认识到严格管理是提升民航安全水平重要保障,提高空管人员的责任感和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将其落实到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中,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在民航空管运行中的安全管理责任,对于一线工作岗位,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程序,提出各个工作阶段的安全要求,做好应急防范,保证及时发现、报告并解决影响飞行安全的责任事故;空管人员是确保民航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空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专业队伍培养,重视人才岗位培养,还可开展一系列反事故预演强化空管人员应对突发飞行事故的能力。

其次,建立民航空管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安全信息比如事故数据、航空运输监察信息、航空器运行数据、交通活动信息等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分析、处理机制,制定与自愿报告相关的非惩罚性政策、实施办法以及操作流程,力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各种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进行收集和分析,这样以来,空管部门就能针对各种信息数据分析事故原因,发出适航指令,有效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还能实时掌握航空活动量及其变化趋势,从而确保航班安排的合理性,使得安全管理逐渐从事件管理过渡为事态管理,从事态管理过渡为风险管理,以有效达到安全风险管理目标。

再次,制定完善的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措施,以预防为主,将事前预防同事后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还应成立事故调查机构,健全民航空管运行的事故调查体系,颁布针对航空器和飞行事故的调查规定,在民航空管部门的带领下有序开展飞行安全事故的调查工作。

3结论

民航空管运行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具有持续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特征,担负着保障航空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任,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影响民航空管运行安全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还包括安全文化、人为因素、相关法律法规等,因此,应当从现代管理理念出发,建立一套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目的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升民航空管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民航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浅谈民航空管危险源的识别[J].科技信息,2012,33(27):516-517.

民航安全运行范文第2篇

中国民航正是意识到改善航空安全管理的这种紧迫性和艰巨性,于世纪之交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安全规划纲要》(2001~2010年),全面、系统、科学地提出了今后10年的安全对策。

1 总体目标

十年规划要求大幅度降低事故率。在2001~2005年期间力争使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比1990~1999年降低5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74;在2006~2010年期间,要比1990~1999年降低8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3,即目前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要求经过10年努力,中国民航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且能适应中国民航实际发展的,能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航空安全管理系统。

2 具体措施

2.1 法规建设

根据中国民航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实施情况,研究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采用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程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并颁布执行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补充完善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特别是要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支线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资料中心,定期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汇编。

建立实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系统。

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的跟踪、研究机制,定期出版、发行相关的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参考资料。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民航总局立法决策,地区管理局及其地方办公室执法监察,企业对安全负责并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依法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2.2.1 政府运行监察和安全监督系统

进一步强化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安全监督职能,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民航总局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和地方办公室之间的职责关系,完善运行监察系统和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1)运行监察系统

完善运行监察系统。通过立法和运行监察员的严格执法,确保各航空企业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运行。

在未来10年里,要重点建设各地方办公室,加强对民用航空相关企业运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根据中国民航地区管理局的分布、各大航空公司所在机场位置及主要国际和国内航线的布局情况,建立地区和地方办公室。地区办公室设在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地方办公室设在客货吞吐量较大的机场或重点枢纽机场。

(1)监察员配置地方办公室监察员的数量要根据驻地航空公司的运输类航空器的数量、通用类航空器的数量和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确定。对各运输航空公司应确定主任监察员;对规模较大的运输航空公司,还要派驻由多名各类监察员组成的运行监察办公室。

(2)航空公司运行监察。加强对航空公司运行的监察。在开展航空公司运行合格审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法规、程序和咨询通告,编制运行监察员手册,逐步建立运行监察系统。持续监督航空公司按经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加强对飞机使用限制、操作程序、飞行人员技术训练标准等的监察,加强对特殊运行项目的审批政策和程序的研究。

2)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完善航空安全监督系统,组织、协调民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监督检查航空安全工作,组织航空事故调查,收集、分析航空安全信息,航空安全指令。

(1)安全监督和评估。建立航空安全评估系统,加强安全监督、检查。通过安全信息分析、安全评估,发现安全管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2)事故调查与安全鉴定。建立事故调查专业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加强调查人员培训,重视事故调查技术和安全危机管理的研究,提高事故调查水平。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鉴定实验室,配置高性能的译码设备和失效分析设备,加强飞行记录器译码能力和破损记录器的数据恢复能力,重视事故仿真和再现技术的研究。

(3)安全信息系统。未来10年里,建立一个高效、协调和可靠的安全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航空安全信息规范和信息报告程序。在强制性、自愿性和保密性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和利用安全信息资源,为民航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建立和完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加强航空安全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国内的安全信息共享。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培养安全信息分析和研究人员,注重信息研究的评估,提供航空安全趋势分析报告和航空系统缺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机场安全监察

严格执行机场使用许可证及机场使用手册的政府审批制度,推进机场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规范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防止因城市高层建筑和通信业的发展,影响机场的净空条件和通信要求。

建立和完善应急求援系统,加强对机场飞行区运行的适用性检查,定期对机场运行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4)通用航空管理

深入研究通用航空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安全对策,完善通用航空企业的审批制度和运行管理,健全通用航空飞行的规章制度,加强通用航空器的维修管理,加强监察员对通用航空运行管理的培训,加大对通用航空的监督、检查力度。

5)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加强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空中交通服务运行监察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航空安全的保障条件。

2.2.2 企业安全责任

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企业。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教育。

2.3 航空器审定系统

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标准、规章、程序,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的发展和引进情况,强化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加强民用航空器材料、零部件及机载设备的适航审查,规范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及其他管理工作。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航空器固有的安全水平。

加强证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解决与飞机、发动机设计相关的适航性问题和使用问题。

2.4 人力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政府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应保持在年均增长10%的水平,到2010年达到1200人左右;企业也要配备充足的合格人员,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

2.5 安全文化建设

民航总局要组织研究和推动行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也要建立有自身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重视“人的因素”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和管理因素”的研究,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采取多重事故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文化建设应通过安全教育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安全教育要形成制度,使企业和个人自觉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做好民航职工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民航安全知识和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保证民航安全成为每位旅客、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民航安全运行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航空安全,安全管理,飞行安全,管理体系

作者:李沁峰

现在的安全管理理论,用系统安全的思想对系统进行分析能有效的提升系统的安全管理技术,也就是系统在运行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使潜在的组织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构建安全文化的主要措施。安全管理的前提是对无可预知的风险以及认为造成的失误进行有效的管理。现在的安全管理理念就设立了不断进行改善的风险交流机制,并依靠积极的行动力来最大程度化的降低或者根除潜在的风险,进行不断的改进组织整体的结构,从而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

1.民航安全管理体系

1.1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背景

通过百年的运营,民航界已经建立了一套民航安全管理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对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分析以及纠结,从而防止事故二次发生。当前,公众对民航安全的要求越来与高,国内的航空运输量也在急速增长。根据数据证明,全球民航界的事故率发生已经降到极低的水平了,想依靠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困难。所以,民航界一直在积极主动的寻找着一种全新有效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用新的、有效的理念以及程序做法能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这种安全管理手段与机制是基于体系与系统安全理念上,关注其系统的运行过程并进行追踪控制,达到具有持续性的闭环管理;关注符合规章制度的业绩管理,将安全有效的程序与做法进行整理并结合,从而降低运行风险;关注从组织失效的视角去系统的看待安全事故。这一类创新的系统安全就是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统。

1.2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所在,管理就是为了使这种生命力提供有效保障。民航的安全保障不仅需要高水平硬件配置,还需要在其管理上建立系统、科学和规范的体系。而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便为民航的安全奠定了基础,是民航持续发展的保障。

1.3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区别

这里需要相关企业促使运行的要素或者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体统,实现多种体系目标以及管理目标。比如,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被当作是系统管理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而在安全管理体系中被一项一项进行测试运用。基本原则是“持续改进”贯穿“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是以过程为基础”;贯彻原则和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是“领导作用”;保证质量基础是“全员参与”;有效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是“供方互利关系”;“过程方法”“管理方法”与“决策方法”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和其他管理体系中绩效管理的方法基本相同。在安全绩效管理中有管理绩效、绩效规划以及绩效评价。并且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的管理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区别。比如关注的对象不同、要求的标准不同等。

1.4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和传统安全管理的实践

在全球民航界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归纳,得到许多在安全管理上的珍贵经验与方案。安全管理体系是具有系统化的管理工具,是企业单位经过对安全管理的不断实践从而归纳、补充出来的管理过程,从而实现了闭环管理以及系统管理。

作为具有系统化管理工具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最终目标是创建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闭环管理体系,继承传统的安全管理,改善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系统化管理。组织失效以及人为差错都属于在人造系统中必然存在,并无法根除的客观因素,只能通过不断的优化来进行调控、降低。

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现当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与手段时,能在实施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

2.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国际民航组织对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一系列的要求,也是对各国民航业管理机构订立条约的指导性文件,不同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而颁布与之相对应的文件。

SMS有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管理承诺以及管理从策划:是对安全政策、安全策划以及组织保障的过程做叙述,勾画出安全管理组织的政策概括。

第二,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过程、组织保障和持续改善措施的重要支持因素。

第三,体系检测、评价和改善:是指安全管理在运行时,实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对运行和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改善。

第四,实施与控制:是属于主动或者被动的管理行为。其中包含有内部审核、功能测试、安全检查以及年度评审。通过及时的发现潜在问题,实施风险管理。

第五,安全信息管理:是安全管理运行的动力,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控制力、分析力、重大的风险预警、安全的趋势分析以及决策等作用。其作用重大并且不可或缺。

民航安全运行范文第4篇

一、阐释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均是采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界定的概念,其深意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措施体系,它遵循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起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为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而不断努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由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要想切实实现民航安全目标,那必须确保构成民航安全体系的组成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按照次序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投向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两方面,从而弥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纰漏之处,真实的推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分析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实背景

众所周知,民航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具有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极高的特征,因而经由民航事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都比较大,加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民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有了愈来愈高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如何冲破民航安全水平发展的瓶颈、有效改进繁杂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成了当下十分紧要的一项工作。

在民航运输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航空业基本上都是从事故特征中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汲取教训,从而弥补安全漏洞,这个时期产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飞机自身或者与飞机相关的运行因素出现问题,可以称之为物理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所以航空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强化飞机自身的建设,忽略了事故隐患的调控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航行业内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运行规章、政府监督和飞机运行规范化的运行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航空事故的发生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也遇到了某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健全的法规体系依旧无法顾及到民航安全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等等。而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随着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民航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有效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手段

1。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建构出行之有效的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正式进入认为要素的研究时段,但那时更多的是侧重于环境对空勤人员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等到90年代中期,各大航空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始在飞行员培训、机务人员培训方面引进了人为因素的概念,开始关注人为差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规章程序等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缺陷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大型民航企业运行体系已经具备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和框架,只需在具体落实、操作执行等方面加强训练,就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价值和功用。

2。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从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概念从诞生到现在,仍旧有不少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论辩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都明白,多个体系的兼容性远远大于对抗性,其总体发展的趋势多朝向整合为一体,因此,一些航空企业之前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后期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可观的借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管理体系正处于快速成长、年轻开放的状态,实践也已证明其安全有力的概念和措施能够被吸收殆尽,所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3。热衷于体系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目前,国内的许多民航企业都在“关门造车”,热衷于自顾自的进行规章建设、体系建设,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那绝对不能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规章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因而必须不断更新和健全规章,才能保证规章跟得上时代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引进大量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营运人员,毕竟安全文化由共同的理念、做法和动机构成,它的基调需要依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来选定和培养,只有企业自身热衷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制定好安全文化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建立并健全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作为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准则,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据,其善于明确在职人员的责任和权益,能够有效规范在职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关于安全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应该依据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法规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适应民航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二是与国际民航法规体系相契合,三是具备优良的执行成效,四是企业自身标准必须高于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健全出相对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才能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

四、结束语

民航安全运行范文第5篇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现实世界映射到虚拟世界的技术,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在不断扩展。目前,常用的又包括计算机图形(CG:ComputerGraphicJ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在内的最新发展成果。事实上,虚拟现实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新技术的集成。

虽然人们对于什么是虚拟现实并无统一的认识,但是诸多学者却公认虚拟现实具有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构想性(Imagination)的特点,简称为所谓浸没感,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能够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由计算机所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样: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而构想性则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境。

由于虚拟现实具有的以上特点,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实世界中已知的客观规律进行模拟,因而在各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应用莫过于各种场景逼真的游戏,玩家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过着现实生活中向往却无法实现的生活,身心得到一种接近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体验。除了用于娱乐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在规划、设计和人员培训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在民航安全管理中也有不少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民航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安全是民航运输业的生命线。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民航行业,从航空器设计、机场应急救援演练、事故模拟再现、事故征候调查仿真、到各类行业运行人员(飞行人员、机务维修人员及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教育培训与训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技术水平,而且将节约资金、大大提高运行安全水平。从国内外参考文献看,虚拟现实技术在民航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培训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飞行人员和机务维修人员的培训中广泛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以我国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CDZS机场塔台视景模拟机、DRS航管雷达模拟机和DPS程序管制模拟机为例,这些系统是为训{练机场塔台管制员而设计的大型虚拟现实系统,能真实再现塔台管制工作环境,以360。开阔的机场和近空视景,逼真的飞机滑行、起飞、降落,各种天气如雨、雪、雾以及夜航等,通过预先设计出的各种繁忙和危险情况用以对塔台管制员进行系统训练,并可以对训练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支持多种训练组合方式,是培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主要手段和标准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加真实地模拟机场复杂、大流量的运营环境提供高画质、高清晰度视景,具有很好的沉浸感,因而具有较好的训l练效果。

模拟机是各种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应用,在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的支持下,利用二维或者三维的显示技术创造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各种传感器感受用户操纵动作或者身体方位作为输入,计算出相应的响应并输出反馈给用户。使用模拟机可以将现实中较少发生的危险状况模拟出来,使受训l者短期内反复操作以至熟练掌握却不面临任何实际的危险,避免了训练事故,提高了训练水平,在飞行员、机务维修人员和管制员的训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06年以来,随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训练器的出现,攻克了原来由空客、波音垄断的盲点和局面。

对于机务维修人员的培训,亦可应用模拟机。如飞机试车是项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用飞行模拟机替代飞机进行试车培训,机务人员一方面可以熟悉试车的相关规程和工作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降低飞机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规避了因误操作带来的一切风险。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

航空器设计耗资巨大而且时间漫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设计图纸转变成三维模型,并可与实物一样进行装配,使设计人员有如身临其境观察航空器及其部件的外形、内部结构及布局效果,甚至可以进行计算机模拟的强度、刚度、振动、风洞等试验,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随时修改设计,避免了生产试件所需的大量时间和资金浪费,提高了安全性。

(三)安全管理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NationalAviationSpaceagency)启动了航空安全计划(ASP:AviationSafetyProgram),广泛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该计划通过对航空系统建模和监控,向管理者提供实时详尽的数据以支持决策,进行事故预警,从而达到避免事故发生的效果,具体措施包括:通过虚拟现实的训I练设备,加强训练,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通过探测恶劣天气,并向飞行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增强低能见度下的情境意识从而避免事故;向飞行员提供合成的视景,显示地面地形及目标、空中交通管制状态、着陆进近模式以及跑道表面状况等信息,提高着陆安全性。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数字化得的民航运行系统

随着我国民航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陆续被引进,上文提到的各种训练设备在我国都有应用,也有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从应用领域来看都是单项局部的应用,未能体现民航运行高度系统性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民航运行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还不充分,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从民航运行的系统性出发,本文提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数字化的民航运行系统的观点。

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将现实世界的物质及其演变规律映射到数字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虚拟的“现实”空间有多大内涵有多丰富,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民航运行系统是完全“人造”的系统,理论上说,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制造出一个与实际完全相同的“数字化”的运行系统,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对民航运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民航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由于种种人为原因、组织失效造成的“系统性”问题。下面对当前民航运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几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用以说明数字化民航运行系统的应用。

(一)机场设计安全问题

机场运行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设计水平影响。由于目前我国在机场布局规划和设计中主要还是靠经验和参考同等级别机场的布局规划,许多机场都存在由于先天缺陷而造成的对运行的困扰,甚至造成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如跑道滑行道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跑道侵入事件,停机坪滑行路线和停机位设计缺陷则可能导致车辆与航空器抢道、车辆刮蹭甚至航空器与航空器刮蹭的事件,而候机楼通道设计缺陷则可能造成楼内控制区边界上的薄弱点,形成空防安全的隐患与威胁。另一种情况是在更改设计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估手段,对更改设计的影响估计不足,破坏了原有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引发运行中的问题,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机场运行涉及众多航空器、保障车辆和人员,要在图纸上预见并避免未来运行中的问题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虽然机场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到最后投入运行,中间经过多次专家评审,但是仍然难以避免有考虑不周而遗留下的问题。

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场初始设计结束之后利用图纸进行建模,根据预期的吞吐量设置相应的参数,配置相应数量的运行车辆和运行人员,使机场在计算机中先行“运行”起来,统计模拟运行中的不安全事件,分析引发原因中的设计因素,修改设计以避免“木已成舟”后再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实现机场的设计安全。

(二)航班延误的评估与应对

航班延误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令人无可奈何的情况。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航路上的天气原因,也可能是流量控制原因,也可能是由于航空公司飞机调配造成的,还有一种可能是航空公司为了提高飞机利用率而安排了实际上难以准确执行的航班计划,造成航班延误。

航班延误具有累加效应和扩散效应,一个航段的延误极可能导致该飞机执行的后续航段继续延误,甚至由于打乱原有的时刻表占用跑道、滑行道和停机位而使正点到达的其他飞机无法落地或者出发航班无法正点起飞,造成更多的航班延误和机场保障的混乱,航班密度大的繁忙机场受到的影响更大。准确的预测航班延误的后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航班延误造成的影响。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航班延误的后果,可以对延误的后续影响和扩散影响得到直观的评估结果,航空公司可以根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飞机派遣计划,机场也可及时调整跑道、滑行道以及机位和登机口的分配,而民航主管机关也可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航空公司虚占航线的情况。

(三)机场容量评估和扩容

机场容量同样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影响机场容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空域容量、跑道滑行道容量、机位数、货运能力和候机楼布局乃至地面交通限制等。一个机场的容量符合“木桶效应”规律,即取决于航空器运行流程、行李和货物流程及旅客流程中的“瓶颈”环节,对机场容量进行评估,或者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实现机场扩容,本质上是要找到这个“瓶颈”。实际生产运行中,由于以上众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很难准确找到影响机场容量的根本原因。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这些因素统统视为变量,调整某一个变量数值,而保持其余变量不变并观察容量的变化,依次类推得到机场容量对各个变量的经验公式,从而方便地找到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容量“瓶颈”,使得评估结果和扩容措施有了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