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伴随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扩招计划的施行,使得我国高校学生数量呈现出一种不断递增的趋势,而计算机作为一门十分热门的专业科目,报考该专业学生的数量相对也比较多,这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式相对更加的严峻。从社会信息量反馈来看,产生“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计算机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国各大院校应该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解决当下的棘手问题。
一、改革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各大院校都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但是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并不是很高,这使得教师也并不是十分重视计算机教育。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得人们也对计算机教育的关注度也随之不断的提升。因此,计算机教育成为了一种面向社会,为社会发展和各项生产活动服务的教学科目。同外国发达国家计算机教育相比,我国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外国同学年段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提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视度应该被纳入到我国各大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之中。因此,以当前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要去为依据,结合当前我国各大院校计算机科目的实际教学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其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使得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提出的要求。
二、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范围和随之不断的扩大,其喜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得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为了能够满足这一教学要求,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其内容的设定需要以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为依据,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从我国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定并不是十分的重视,在教学时缺乏创新精神,从而导致其设定的教学内容十分的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
(二)缺乏硬件设备的教学支撑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院校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条件十分有限,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计算机教学硬件设备供不应求,使得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的,当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使用的都是老式的计算机设备,这种设备的配置相对较低,使得一些新软件无法在计算机上良好运行,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受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影响,使得其不能够快速且数量的掌握并应用新的计算机知识,导致其在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系统或者是硬件故障时,不能够独自处理,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三)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将自己放置在主体地位的位置,导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都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主能力相对较弱,且不能够跟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提出的相关安排。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由于不了解学习目标而出现散漫学习的情况。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计算机教师都将讲解与计算机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是十分的重视,从而使得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性质和目标被忽略。
三、改革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
(一)改革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角色
传统计算机教学都是以教学和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点,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充当一个被动倾听者的角色,这使得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视[1]。因此,在改革和创新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帮助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将自己由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引领者和指导者,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机教学讲求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度等,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提供啊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视度,在教授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知识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策略和方案,使得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立足学生就业,培养现代化的技术型计算机人才
在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国各大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技术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来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的今天,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首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需要以学生自身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式为基础,结合新课改对于计算机教育提出的要求,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改革[2]。此外,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性,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完美的结合起来,进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重点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还是以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忽视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为重点,通过加强硬件设施投入和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的方式,提升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以案例法为基础的任务和兴趣驱动教学
对于教育教学活动来讲,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其需要达到的基本教学目标,而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以及在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满足与否则是教育者在选择教学模式阶段就需要思考的因素[4]。以案例法为教学基础,将任务和兴趣驱动结合到一起的教学模式是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在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充分的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将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计算机技术教学那里应用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具体且真实的教学案例将学生逐渐的引入到计算机教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深层原理之中,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性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学生日后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分层授课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依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次的教学[5]。对此,计算机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练习、评价以及课后指导等方式的作用,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合理些层次划分,从而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结束语:随着信息化网络时代的逼近,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改革其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素质,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教育目标,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林.论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2,11:98-103.
[2]裴志超.论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65.
[3]颜伟民.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18:143-144.
近年来,基础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高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加大,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契机,也是一种挑战。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如何培养高素养的语文教师,对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的开设水平直接关系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适应语文新课改的需要,如何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是业界必须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围绕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结合高师现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具体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探讨高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二、基础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普通高中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独立的思想,开放的理念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学科。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仅仅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教学。而应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把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应有开放的观念,这样才能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内容涉猎相当广泛,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是名副其实的“杂家”。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师教书的目的。那么如何育人呢?如何让学生认识假恶丑,真善美?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渗透,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发掘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语文教师的作用非同寻常。
(三)探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处理挖掘教材的能力即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体现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构建文本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蓝本,创设师生都能共同参与的教学情境,真正地经历“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自身创新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乐于动脑、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三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高师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长期以来,高校的现代文学课教学已陷入困境。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重史轻文,忽略教材的文学性,学生学之毫无兴趣。出现上述情况与高校教师大多注重学术研究,忽略基础教育改革,教学与基础教育脱节有直接关系。因此,现代文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如何适应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养的人才,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高校现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一味地以教师为中心,一上课,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听,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一人讲的兴趣全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老师讲多少备多少,根本不去独立思考,更没有钻研、探究能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试想这样的教学如何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能承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因此,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阅读、思考、探究,进而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并逐渐分析解决问题。根据现代文学课的自身特点,可以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前教师的讲授大多按照概述时代背景—简介作者生平—分析其代表作—总结艺术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这一单调模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设计,比如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阅读其代表作,教师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课上同学们共同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养成独立搜集整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备课了,相反教师需要更精心地准备,才能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们经过讨论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更要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课下付出更多的心血。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才能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高校现代文学课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师的“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这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审美能力。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是现当代的名家名篇,如鲁迅的杂文、老舍的小说、徐志摩的诗歌、的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主要从美读和随写两方面来阐述。
1.美读现代文学课主要是讲授文学作品,那么讲授作品的第一步就是读,而且是美读。例如讲徐志摩的诗歌、朱自清的散文,教师就要透过文本读出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讲的戏剧,学生要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走进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通过读挖掘出作品深刻的思想美;讲巴金、茅盾的小说,通过学生课下的细读体味出作品独特的人性美。教师要把教学当作一种审美活动,从作品中寻找美、发现美,带领学生徜徉在作品的诗情画意中,使学生陶醉在作品的美妙境界中。这样,同学们就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追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教学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1 教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脱节
大学计算机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承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践锻炼,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但在传统教学中,很多大学生上课能听懂听老师讲授的内容,但到实际操作时就不知所措,不能把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相融合,或者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目的,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题目做了一些变动就不会做了,缺乏触类旁通的能力。
1.2 未重视分 次教学
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参差不齐的,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不良局面。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学不到想学的更高级的知识,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太简单,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 “吃不了”,对所学内容较难接受,完不成学习任务,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自我放弃。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了很大的障碍。
1.3 教学内容滞后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快,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的变化,致使部分学生认为书本知识无用,失去了学习兴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兴趣激发,不能引导学生树立计算机意识,很少有针对性的教学生什么问题适用于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应用计算机及其工具,解决自己专业及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等,致使学生认为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1 改革的设想
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网络的结合为契机,全面推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实验改革和师资培养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全面改革;以立体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代网络为依托,大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新途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新举措,使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理论、方法、能力三方面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2.2 改革的方向
建设以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标准;重视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平台建设、创新教材建设;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实验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从多个入口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如选修课、技能比赛、网络课堂、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
2.3 改革的措施
(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专业大类(理、工、文、管、法等)进行不同的设置,让教师有充分的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需要选择内容的余地,让学生深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建立起适应计算机课程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从培养合格人才为出发点和目标,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体现计算机发展水平、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体现时效性。要改变使用周期过长、部分内容过时的状况,多编写能反映计算机前沿技术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教学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上机创造条件,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增加部分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上机实践的趣味性,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的显著特点是: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生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相对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体会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兴趣小组。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间较为有限,仅靠上课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尽量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实质性内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还应该创建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网络组建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应用水平,提高心理素质。
(5)建立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实施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目标,使计算机的教学、实验和考核过程均在网络平成。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
3 结束语
21世纪计算机教育具有如下三大特点: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教育,从而实现量的飞跃;因人施教开展个性教育,以实现质的飞跃;倡导自主学习,以实现能力的飞跃。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把学生看成主体,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激发学生去努力获取应具备的才智和能力。这符合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3)
关键词:Table;DIV+CSS;网页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90-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很多在高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教育方式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较多的高校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引起充分的准备,而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与所要达到的水平还没有深入的了解;第二,高校学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很多时候只要有较小的问题出现就让老师来解决,进而就没有把解决、分析问题作为提高自己能力的一种机会;第三,在同学做上机实验的时候,很多时候同学都会仅仅只会做或者依照教师、实验书上面的操作方法一步步操作。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会注意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更不会去思考,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且,因为目前很多的高校对全部的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新设计的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的实际教学基本上都是从较简单的内容开始,这就会导致内容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而且会导致较多的问题:这对那些已经知道的那些学生,认为掌握这么简单的课程比较浪费时间,而且对那些有较多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高校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的改革是极为关键的。
2 层次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策略是一种在实际进行素质课程设计中得出来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主要的操作办法是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目的,把那些不同的学生,依据与有相关影响要素分成多个不同的教学组,而且需要根据不一样的教学对象不同,应给出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和目的,需要用不完全一样的教学策略、训练过程与评测策略,以期得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分层次教学办法也可以成为多层次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思想与了解学习理论的策略,这是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目标教学。分层次教学策略中的层次设计,所以需要能适合学生认知的不同,并且需要因人的认知规律,可以根据对象的个人资质的相异将学习者的学习范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间,在每一个不同的时间去完成和这个时段相一致的教学目的,这样就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进行教学,而且可以步步增进,这样就可以针对全部的学生,而且还可以同时兼顾优秀的、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逐渐减少学生间的距离和差异,这样就可以增进整体素质的目标,而且这种教学策略完全和变传统的应试教学变化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3 分层次教学策略
层次教学策略的主要特征有以下特点:
第一、层次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每个同学对自身的学习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所以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在学习时就能做到肯定自己,就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这样就有积极成功的心得。
第二、层次教学可以创造性地学习。由于学习者大多对获得现成的答案并不知足,需要能够有独立地思考、分析、判断与选择问题与答案。所以具有创造性较强的同学喜欢提出新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自身以前的知识,这样还可以探索新的问题,而且会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第三、层次教学策略可以做到自我控制。学习者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实际结果处理等方面可以自我的认知过程,可以能够立刻发现在课程学习中的较多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完全进行有目的的解决策略;
第四,层次教学策略能够自觉自理。学习者学有做自己学习的才能,而且可以能够积极主动地完全根据情况安排自身的学习目的和时段;
第五、层次教学策略可以积极主动的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高校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而且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表现能力与竞争思想;
4 计算机教学策略改革措施
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内容的改变。一方面需要选择恰当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题材。教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教学的最踏实的基本那天,如果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合适,会出现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现实教学的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在选择计算机课程教学材料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比较新的规划教材与优秀教材等,比如C语言选择谭浩强教授编著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其次是要按照最新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本科计算机教学科学性与规范性重要保障,需要依据教学课程的特点与专业的要求制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最后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要适合专业的目的。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老师要在讲解较多的计算机的主要教学章节的选择时要找到和计算机的教学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大学中的机械专业学习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学习的时候,需要运用计算机的机构运动的动画演练作为综合的案例,需要在讲述计算机的程序案例的动作要求。
第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与目的改革。在教学策略的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教研室讨论,这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的“三部曲”讲授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过程-说明演示策略与总结经验”。比如:在讲解Word 相关章节的时候,需要先做好一个较好的列子,需要用到的知识包括进去。
第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策略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是对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检验,最好的考核策略是可以能够较准确的反映教学的质量目标,是要能够进行教学策略的改革。由于需要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语言课程都可以笔试与机试,并进行单独记录成绩。笔试与机试都可以用试题库的目标进行命题的办法,而且在考试前需要教师组织编写模拟题目,而且需要采用全校统一考试的要求、统一阅卷的要求,考试既公平合理又实现了教考分开的要求。
第四、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编写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选择内容需要一直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能够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的全新的知识、全新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据每个学校学院专业教学要求,需要将计算机课程基础教材编成多本,而且需要分别选择语言文学和艺术类专业、理工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题材和教学内容。而且,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编写实验题材与题目等内容。
第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建立一个知道专业与责任心强的师资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使用老教师指导、以此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因为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比较年轻的新教师,这样就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与讲课;其次是要多开展教研活动的内容,以每年、每学期制作相关的教研计划要求,而且需要每周做教研讨论会,需要在教研的交流中得到问题与教学经验,这就对多媒体教学策略和网络平台的使用等进行专题研究很有作用,特别是经过开展省级教改课程内容可以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增强。
5 计算机教学策略改革效果
近年来,本校根据教学改革目的要求,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多的实践效果: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改革的效果明显。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申报省级优质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通过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新军.高等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54-55.
[2]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63-65.
关键词: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 实验
1 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至人们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且计算机在现代化办公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是理所当然的。当前的高职高专把学生技能的培养作为办学模式之一,我院把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重点培养,因为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实用技能之一。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文档的编辑、数据库统计、网上信息的搜索和资源利用,以及幻灯片制作基础等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能为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因此,我院把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通过多年来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基本构建起一套
比较完善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一门学科。
2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首先,使教师从“教育者”角色转到“引导者”角色上来。不再是简单地“卖”知识,而是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其次,使教师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再次,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墨守成规,照本宣科”,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新年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当一幅幅精美的贺卡诞生后,他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转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3 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技能和应用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各专业上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为了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4 注重“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
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纲举目张。
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中培养。“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中,“精讲”是前提,“多练”是关键,“实验指导”是重要环节。授课以知识点与实例结合为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做到“精讲”,教学效果生动直观,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师重点讲计算机“能做什么”,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会做什么”,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安排较多的上机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安排比例为1∶1,即36学时讲课,36学时上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得到教师的答疑。
5 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机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相给合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校园网、Internet在教学中的作用,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①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声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③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④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Internet得到教师的答疑,同时设置了“名师解惑信箱”。
6 加强教学督查,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保证计算机的教学取得成效,稳定和发展计算机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我院为了建设好一支计算机教学骨干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院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度,主任经常到教室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且要求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每三个星期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形成制度,鼓励教师在职自学。鼓励青年教师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常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把自己的教学心得言传身教,形成一种老中青结合的“传帮带”体系,保证和稳定教学梯队的合理性。
(4)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研究经验。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和学习,参加省或全国的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会议,并积极撰写论文和教材。
7 严格教学,提高考证通过率
我院实行双证书办学模式,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作为我院实行双证书之一,同时也是我院迎接教学评估的教学成果之一。由于我院的学生主要来自不同地区,学生所在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计算机的文化氛围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乡镇学校基本没有计算机的文化环境。总的来讲,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应用性和实用性方面比较少,作为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主要从事技术性行业,因此应该接受动手能力强的教育。我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来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教育。为了更多的学生能通过计算机技能考证,教师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具体措施如下:①对所有新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明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重要性;②对新生进行摸底调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辅导;③采用“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④考前熟悉考试系统,并进行模拟测试。
我院严格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注重计算机动手能力培养,并且争取每一位首次参加全国计算机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I级考试的学生都能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1]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