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物流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量。政府从产业发展高度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策略,生产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仓储经营网络化、规模化
仓储主要是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检验、保管、加工、集散和转换运输方式,并为解决供需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矛盾提供场所价值和时间效益,使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价值得到保护,加快商品流转,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面对工商企业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需求,仓储企业与货运、快递、货代企业之间以及各类仓储企业之间将会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连锁经营与经营联盟。有条件的仓储企业将会依托自身优势,以城市共同配送为基础,通过转变经营方式与资源整合,发展区域配送网络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仓储配送网络。仓库租赁企业将会更加贴近现代物流需求,仓库设施的建设将向网络化与定制化方向发展,仓库开发方式将会更加灵活。私人自助仓储将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更多投资人将会进入这个领域,现有自助仓储企业将会不断扩建经营网点,并逐步走进大型高端社区。处于阵痛期的金融仓储业将随着三年左右的调整与规范期后在探索中前进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二、物流配送信息化
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新形势下,物流的信息化应该走在其他行业前面。物流配送作为政府高度重视的热点,为了适应连锁经营的发展等商业发展,物流配送信息技术也将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都在规划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改善物流配送信息服务技术,以提高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对物流资源进行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的调度以及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降低配送的成本,另一方面,配送过程中通过加强管理和提高配送效率,也可以M一步提升配送服务质量,优化用户订单配送服务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还降低了运行成本和费用。在物流配送中主要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除了普及性比较广泛的ERP系统、DRP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外,还包括条形码技术、EDI技术、射频技术、GPS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三、运输综合化
当下,我国的物流行业大量依靠铁路运输,辅之公路运输,并没有将运输综合化,我国拥有国际上最大的几个集装箱港口却没有与之相连的铁路,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运输也面临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总量明显不足,结构仍需优化通道资源配置不合理,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滞后。而是运输服务特别是道路运输服务效率和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国家对此也提出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来改进我国的交通现状。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综合运输将会有很大的进步,对于企业来讲,合理利用综合运输,多种运输方式进行联合,是提高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运输过程效率的有效途径,季候,水运资源,空运资源,公路和铁路资源将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连接的整体,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全面持续的有效支持。在不同运输方式的联合运作中,鸟背运输、鱼背运输、驼背运输都在进行广泛的运用,在这几种联合方式中,都涉及到了公路运输,因为只有公路运输能够提供门到门的服务,所以国家和政府对公路运输也进行了大力的支持,比如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型与特殊货车的出现,而这也为实现运输综合化提供了条件。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质量和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这一过程所耗费的总成本最小。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改变了供应链上原材料、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顾客的全过程,也必将改变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运作模式。因此高水平的电子商务的应用,必将带来供应链管理的变革,能够小促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这样也能克服我国企业现在对顾客需求的相应速度慢这一缺点,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大量定制化也必将在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融合中得以实现,因此,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五、小结
物流业的形成,是现代产业演化、升级的产物,作为一个将生产与销售连接起来的中间部门,为企业更快的将商品和服务传送到消费者手中,为消费者更便利的获得商品和服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专业化分工推进到更高的层次,引起了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在现代大生产的格局中,物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以及获取利润的努力互动,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的兴起,物流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物讯网,2012:《物流与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
[2]钱东人,初建环.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J].商业研究,2003,2.
[3]蒋平,未来仓储行业发展将会呈现六大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11
[4]中国互联网即时配送专题研究报告.2016
物流过程是企业采购、生产制造、流通等环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关键推动力、以及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支撑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物流将极大地改变目前的商务、生产模式,最终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部分。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具普遍影响力的经济基础和“朝阳产业”。
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和日本已经走在物流发展领域的前列,欧洲的现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重视下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美国的经济模式具有将信息通讯领域里的新技术有机融入到社会之中的灵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与集成化。美国的生产流通率非常高,这使企业的利润和投资收益能持续增加,从而诱发新的研究开发投资,这种投资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美国专家Litan曾于2001年计算了物流领域里的信息革命对美国经济带来的降低交易、运输费用、减少存货等方面的管理性节约,如在制造业里,成本降低为1%~2%。信息化程度与中国相当的法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应用软件技术,追求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法国KN 公司在全球98个国家、600个城市开展物流业务。在没有自己的轮船、汽车和飞机的情况下,该公司通过自行设计开发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统,对世界各地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使其空运业务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运输量1.9万次,其海运业务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经济史学家Angus Maddison通过对过去1000年世界经济的分析指出:500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成果绝大部分是由通信和运输成本降低带来的,经济自由化以及运输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将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从这一点来说,融合了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现代物流将继续对世界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的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和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对现代物流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且在新的技术平台的支持下不断创新。
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呈现四个主要方向,即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相对而言,目前现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国物流业最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以2003年为例,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分析,2003年中国物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高速增长。
1.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9.5437万亿元,同比增长26.9%(按现价计算)。物流总值的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2.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全国社会物流总值26.9%的增长速度低13.3个百分点,说明由于物流运行条件的改善,社会物流总效益在提高。
3.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为7880亿,同比增长10.5%。物流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7%。从物流业细分类增长情况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发展最快,说明物流增值服务在加速发展。
4.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正在成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决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特别是7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层。说明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从简单应用发展到复杂应用,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略层面,从管理驱动发展到市场驱动,从技术推动发展到变革推动。
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营为主,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与信息支持。我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水平、规模均不能令人满意,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几乎没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务模式尚处于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200多家物流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物流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这是制约我国物流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物流业成本占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991年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说明中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轨期,由于体制因素特别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需要。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4月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国物流信息化亟需相关环境的支持。由于受物流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存在着标准间互相冲突、标准化程度不高、标准化适用范围有限和实施力度不足等问题。同时,我国对物流领域的立法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各行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互相冲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落后,物流技术领域缺乏具有宏观指导能力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权威机构。我国物流赖以发展的环境大大落后于物流发展形势的要求。
据估算,如果有可参照的标准与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费用可以降低80%,将各系统连通起来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至少一半以上,从而避免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与建设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的风险。
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是关键
从国外发展的情况来看,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从基础性的业务执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数据连接性、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等诸多阶段。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的系统复杂程度越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从多家权威机构进行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发展尚处于业务执行和数据采集/内部可视化之间,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管理的效率尚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具体讲就是要通过推进物流活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提高针对具体行业与区域的解决方案的水平,达到现代物流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就要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EDI、GPS等相关代码方面实现标准化,物流软件也需要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物流集成化发展的横向集成最终落实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通过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物流信息来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供应链、理顺经济链的重要作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与电子商务B2B或B2C系统的对接。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是与电子商务系统高度集成的统一平台。同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现代物流 信息技术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
一、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构成
1.现代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
2.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3.现代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4.现代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技术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可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和有智能等特点。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等,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射频识别技术适用的领域: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要求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
射频识别系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系统的组成也会有所不同,但从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系统一般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等几部分组成。
射频识别系统根据其完成的功能不同,包括四种类型:
(1)EAS系统。EAS系统是设置在需要控制物品出入门口的RFID技术。这种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所是商店、图书馆、数据中心等地方,当未被授权的人从这些地方非法取走物品时,EAS系统会发出警告。在应用EAS系统时,应在物品上粘附EAS标签。当物品被正常购买或者合法移出时,在结算处通过一定的装置使EAS标签失活,物品就可以取走。物品经过装有EAS系统的门口时,EAS装置能自动检测标签的活动性,发现活动性标签EAS系统会发出警告。EAS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止物品的被盗。
(2)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是使用带有RFID阅读器的手持式数据采集器采集RFID上的数据。适用于不宜安装固定式RFID系统的应用环境。手持式阅读器可以在读取数据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波数据传输方式适时地向主计算机系统传输数据,也可以暂时将数据存储在阅读器中,成批地向计算机系统传输数据。
(3)物流控制系统。在物流控制系统中,RFID阅读器分散布置在给定的区域,并且阅读器直接与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相连,信号发射机是移动的,一般安装在移动的物体、人体上面。当物体、人体流经阅读器时,阅读器会自动扫描标签上的信息并把数据信息输入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存储、分析处理,达到控制物流的目的。
(4)定位系统。定位系统用于自动化加工系统中的定位以及对车辆、轮船等进行运行定位支持。阅读器放置在移动的车辆、轮船上或者自动化流水线中移动的物料、半成品、成品上,信号发射机嵌入到操作环境的地表下面。信号发射机上存储有位置识别信息,阅读器一般通过无线的方式或者有线的方式连接到主信息管理系统。
2.EDI技术。EDI技术是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的缩写,是指按照统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的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EDI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企业间的数据交换网来实现票据处理、数据加工等事项的作业自动化、省力化、及时化和正确性,同时通过有关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的共享来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化。
EDI通常由四个方面构成:关于信息传递方式的规定、关于信息表示方式的规定、关于系统运行操作的规定和关于交易业务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利用EDI系统的各方达成的共识,这些规定实际是对这四个方面涉及的内容进行标准化工作。
3.EOS技术。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自动订货系统是零售业与批发业之间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连接方式将各种信息从订货到接单,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系统。EOS并非单个的零售店与单个的批发商组成的系统,而是许多零售店与许多批发商组成的大系统的整体动作方式。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资料;利用电话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货,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零售商对送到的货物进行检验后,便可以陈列与销售了。
EOS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对于传统的订货方式,EOS缩短了从接到订单到发出订货的时间,缩短了订货商品的交货期,减少商品订单的出错率,节省人工费;二是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库存水平,提高库存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能防止商品特别是畅销商品缺货现象的发生;三是对于产生厂家和批发商来说,通过分析零售商的商品订货信息,能准确判断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有利于企业调整商品产生和销售计划。四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效率,使各个业务信息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加便利和迅速,丰富企业的经营信息。
4.GPS技术。GPS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简称,中文意思为“全球定位系统”,是结合了卫星及无线技术的导航系统,具备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的特征,能够实时、全天候为全球范围内的陆地、海上、空中的各类目标提供持续实时的三维定位、三维速度及精确时间信息。
GPS的物流功能:一是实时监控功能。在任意时刻通过发出指令查询运输工具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电子地图上直观显示出来;二是双向通讯功能。GPS的客户可使用GSM的话音功能与司机进行通话或使用本系统安装在运输工具上的移动设备的汉字液晶显示终端进行汉字消息收发对话;三是动态调度功能。调度人员能在任意时刻通过调度中心发出文字调度指令,并得到确认信息。四是数据存储、分析功能。
5.GIS技术。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6.物流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利用把数据和信息转换成可使用的知识,吸取和分享专家意见,并把知识管理成资源,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软件。以其特有的问题处理能力,成为企业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专家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知识库、推理动力和客户界面。
知识库包含专家意见,采用的形式是一系列“如果,那就”的条件语句。通常,它对有关决策所需使用的数据和推理去访问一系列“专家”而开发出来的。综合和协调这种由若干专家参与的决策推理,开发具有实质内容的知识库,可使缺乏经验的人员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推理动力在知识库中搜索用以确认有关具体决策所适用的规则。常用的推理机制有正向、反向或双向推理。正向推理、反向推理在分别使用时由于搜索、匹配过长,使处理问题的时效性差,因此可以同时采用正、反向推理,即双向推理。
客户界面有助于决策者与专家系统之间交互影响。该界面用自然语言以格式化的形式向客户提出关键问题,并对客户的回应做出解释。良好的界面允许客户提炼知识库,使之能获得额外信息和专家意见。客户界面包括解释器、专家接口。
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趋势之一: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品剂。
2.趋势之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成为物流发展的突破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Public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PLIP):是指为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企业和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共的商业性平台,其本质是为物流生产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 能实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现代社会经济是一个服务经济的社会。建立客户快速反应系统,是物流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的基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加强同合作单位的协作。
3.趋势之三: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将日益被重视。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无孔不入地恶意攻击、病毒的肆掠、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企业长期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赣州市;现代物流;区域经济
赣州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与长江、珠江、闽东南三角洲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和经济关联性。近年来,随着赣州市“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十二五”时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73.87亿元。2012年,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将赣州建设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2014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赣州综合保税区。两项政策的出台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也为促进赣州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随着赣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赣州物流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变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赣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为同属服务行业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
一、赣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赣州市物流业总体规模逐年增长,物流服务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物流总额稳步增长。2011-2013年,赣州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4.13%。201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4885.92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12.14%,总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所占比重大,达到2024.35亿元;农产品物流总额967.26亿元;区域外物流产品总额1358.61亿元;贸易批发购入物流总额358.63亿元;再生资源物流总额177.07亿元。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赣州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各交通方式齐全的交通运输体系。公路目前有G105、G323、G319、G206 等国道,有厦蓉高速、大广高速、赣韶高速、济广高速、泉南高速等高速公路[1],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16公里,新增473公里;铁路方面高铁建设实现零的突破,赣韶铁路、赣瑞龙铁路建成通车,开通赣州到厦门动车,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78公里;水运方面有位于赣江起点的赣州港;航空方面有江西省第二大机场――黄金机场。
3.物流企业主体不断发展壮大。2012年全市已备案的物流企业共有1087户,注册总资金总额为45.64亿元,从业人员16.85万人。全市物流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7家,全市国家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2家,赣州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60家。截至2012年底,赣州市60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货物运输能力共计达到10.74万吨,同比增长36.25%;物流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共计33.19万平方米[2],同比增长32.58%;完成营业收入28.26亿元,同比增长16.57%;完成地方税收0.88亿元,同比增长23.8%。
4.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十二五”期间,赣州市物流园区建设加快,重点发展了中心城市物流区域、瑞兴于物流圈、三南物流圈等三大物流区域,加快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出口加工区、三南出口加工区、瑞金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和完善,为赣州市工业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和货物中转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3]。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赣州市物流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1.社会物流总费用较高。从赣州市物流办统计的数据来看,2010年到201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平均为19.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物流费用的偏高削弱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地方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软实力不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较低、服务单一。根据有关数据的显示,赣州市现有的物流企业主要有货物运输型、仓储配送型以及货运型。2012年,赣州市备案的物流企业共计1087家,其中货物运输型物流企业有720家,占总数的66.24%;仓储配送型物流企业有236家,占总数的21.71%;货运型物流企业有40家,占总数的3.68%。从企业总体水平来看,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运行效率低,只能提供运输、装卸、仓储等传统物流服务,能够提供加工、包装、物流信息和物流金融等服务的物流企业相对较少。
3.物流信息化、物流标准化水平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较高。虽然赣州市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未形成一个功能齐全、信息资源丰富,能够对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公众、政府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现有的传统物流企业自身业务量小,信息化意识薄弱,同行缺乏信息交流,难以实现商务合作,空车配载率居高不下,运输效率低。同时,现有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水平低,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及装备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也导致难以与国际国内一流的物流企业接轨。
4.体制机制因素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工作,政府对物流行业的管理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更需要成立专门的综合管理机构来引导、理顺、协调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目前赣州市还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现有的“赣州市物流办”是非常设的协调议事机构,人手少,事情繁多,工作开展面临重重困难,难以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监管和指导。
5.高层次物流人才严重缺乏。随着赣州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对具有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以及物流规划能力的高级物流人才需求剧增。目前物流从业人员中以从事体力操作劳动的人员居多,这些岗位对学历要不不高,上岗前也只需进行简单的培训。而对物流行业有系统认识,能为物流企业规划合理物流方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中高断物流人才奇缺。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赣州往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长株潭等方向的快速铁路通道,把赣州打造成为区域性铁路客货运输枢纽。加快完善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构建赣州至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周边重要经济区的快速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加快口岸建设初步,形成公路和铁路及航空运输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格局,打通出海通道,完善口岸基础设施,降低口岸物流成本。
2.推进物流信息化、物流标准化进程。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并与周边市域物流信息平台对接,为政府监管提供帮助,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引导物流企业建立立体化自动化仓库,大力推广使用标准化物流设施及装备标准化,如托盘,发展标准化仓储;发展智能式搬运车、系统化传送带等推进装卸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物流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提高赣州市物流标准化的水平,逐步与国际国内的物流标准接轨。
3.加快物流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人才引入环境,引进有国际交流能力、会操作、懂经营的高端物流人才。同时支持驻市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物流中高端人才,为赣州物流业发展储备人才。大力支持对各类物流从业人员(尤其是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扩大物流业开放程度。开放性、国际化是现代物流业的显著特点,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利于促进赣州市物流产业发展。依托赣州综合报税区的建设及赣州市“十三五”规划主攻工业的战略,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多参与同国际物流服务业的合作与交流,缩小与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提升全市现代物流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赖锦洪,刘珊伊.交通立体化 物流网格化.赣南日报 2014.01.
[2]赣州现代物流网http:///
[3]陈曦,龚政.赣州区域物流业发展研究[J].合作科技与经济,2011.01.
基金项目:
本文为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足赣州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16017)。
[关键词]现代物流 现状 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的发展背景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尽管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物流业发展还处于较初级的水平,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在我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的带动下,中国的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必然会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将成为我国本世纪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中国物流发展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随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内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不断扩大,资源分配组织供应逐渐打破了部门和地区的界限而转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物流活动开始考虑整体的经济效益。物流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开展了集装箱运输、散装运输和联合运输等业务,使得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2.中国物流大发展和国际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随着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增长迅速,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企业、连锁商业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加强。传统的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物流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产、零售企业开始退出物流领域,不再新建仓库,转向市场寻求合格的物流商,这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已经开始起步。
三、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
1.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物流业呈现需求扩张,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增强,物流企业追求个性化,物流市场日益国际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加强等趋势。
2.现代物流发展的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研究,为使我国物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引导,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取向。从国民经济结构的角度看,物流产业是属于要大力、优先发展的服务性、基础性产业。国家要在法律、税收、市场监管、国家投资及吸引外资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积极营造适宜物流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2)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的运输系统是物流也得以运营的基础平台。欧美和日本物流发展的历程说明,要使物流步入顺利发展的轨道,必须解决基础设施和运输业的瓶颈制约。日本政府在物流近代和现代化阶段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大都市圈物流中心等物流设施的建设,从而使日本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物流先进国家。因此,政府等有关主管部门要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物流枢纽设施、物流基地等的规划和建设。
(3)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行业的运行效率的高低,它是实现物流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差距的前提。标准化的物流不仅降低了工作难度,减少了物流损失,降低了物流的综合费用,可以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可靠的物流服务。
(4)把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要满足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必须扩大,形成规模效益。国家要在政策和经济手段上有意识的采取扶植措施,促进现有物流企业间的重组兼并,把中国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造几个“大船”,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应对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
四、结论
中国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和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笔者由于研究不足,对物流行业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仅仅根据所得到的有限资料做出一些思考和判断,一些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度笔者目前很难确认,可能会使本文的一些论点和判断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得出的结论或者判断可能与物流业的现实有一定程度上的出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牟旭东,陈健.物流—第三利润源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