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师 课程与教学 基本特征 学校责任

课程与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和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教师是大学基本使命的守护者与捍卫者,在课程与教学发展中时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大学存在的意义。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从制度保障与评价机制、赋权增能以及制度规约与心理契约三个方面确保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是大学组织的神圣使命。

一、大学功能的扩展与课程和教学基本使命的坚守

课程与教学是我们研究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学校责任问题中的核心概念。为什么把课程与教学概念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诠释与解读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质存在,这是我们完整把握大学是什么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课程与教学,虽然为两个独立概念,但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本文把课程与教学作为整体概念提出的初衷。大教学观认为,课程属于教学论研究范畴。我国学者吴也显教授就提出了“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构成要素之一”的观点。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系统由前期研究、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组成,其中课程实施即为教学。杜威的整合论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一致统一的。这些思想都证明了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说,研究大学的基本使命,忽视了课程意义单纯谈教学是不符合逻辑的。大学功能的扩展与课程与教学基本使命坚守的判断从大学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到证明。“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大学自诞生以来,不同时期对大学的功能都有不同的判断和陈述。英国的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明确指出,“我对大学的看法如下:它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一。纽曼坚持教学是大学的唯一功能,认为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而不是为科学研究而设。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对大学的单一教学职能提出异议,他说:“如果规定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承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平的”。为此,在他看来,大学具有双重职能:道德的修养与科学的探索。1904年当选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范·海斯提出了“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进入21世纪,大学的功能又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扩展。除教学、科研以外又增加了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功能。从以上几个阶段对大学的基本判断和陈述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上述四种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大学对当时社会发展观的一种折射。其次,社会发展是导致大学发展的永恒变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功能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变化的。第三,无论大学受到何种挑战,大学的课程与教学作为基本功能没有改变,都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守与捍卫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使命。虽然几个阶段对大学功能与基本属性的认识存在差异,但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性受到各个时期大学的普遍认可。第四,对大学科研、服务以及引领社会文化使命的赋予,并不是大学课程与教学本质属性的改变或迁移,而是对其课程与教学形式的补充,也可以认为是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延续。詹姆斯·杜德斯达以下论述对我们把握大学基本使命的准确涵义颇有启发。他说;“大学作为我们文明中的一个社会机构保持了其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坚守人与传承者,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成为变革中的巨大力量。然而,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大学的变革却以缓慢增长的线性进度在进行。无论是改进、扩张、缩小还是改革,大学都没有改变我们最基本的任务、道路与结构。”詹姆斯·杜德斯达论述中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通过课程与教学这一永恒的形式来实施人才培养。在大学功能不断扩展的今天要处理好坚守与超越的关系,“现代社会最能被预见到的特质就是它的不可预见性。我们不再相信明天会和今天差不多。大学必须要寻求保留它核心价值中最珍贵的部分,同时还要开拓新的道路来热切回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大学既要坚守,又要超越,更要主动接受挑战,这应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大学本质属性的理论依据。进入21世纪,大学如果僵化地坚守课程与教学这个基本教育形式,而不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来认识课程与教学,甚至不及时回应社会对大学的种种期盼,高校势必被边缘化、势必会重新被戴上“教会式”大学的帽子。上述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析为我们理性认识大学的本质属性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对我们在大学不断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坚守与捍卫大学课程与教学基本使命、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意义与基本特征

顾名思义,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渐接近与契合课程与教学维度的要求,成为专门职业并在此维度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认识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意义与基本特征是大学组织为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提供保障的前提条件。

(一)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意义

为什么要强调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体现教师对大学基本使命的坚守与实践。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直接指向于课程与教学,其具体角色是大学课程与教学使命的守护者与捍卫者。大学的功能依次顺序为教学、科研、服务与文化引领,后者以课程与教学基本功能的存在为前提,是前者的逻辑延续,这个顺序是不可本末倒置的,即使定位于研究型的大学也不能违背这一逻辑顺序。但目前大学却出现一种怪象,把科研摆在了基础地位,把课程与教学摆在次要地位,无论从国家导向上还是从大学自身发展上,都把培养研究生的数量、获得课题资金资助的额度、在核心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篇数作为学校发展评价的依据。这是一校之长不懂大学的基本使命吗?不是。其根本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不能在生态状态下发展,不能摆正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不善于在同类高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的发展非教学化,把主要精力放在功利的追求上。二是教育经费扶优保重使大学不得不向“优”和“重”方向发展。三是国家在大学评价中并没有把课程与教学置于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国家近年来为什么重点强调大学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为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的原因所在。强调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正是大学教师对大学基本使命坚守与实践的具体体现。教师伴随着大学的诞生一路走来,可以说教师是大学发展的内在根据。中世纪的大学有两种称呼:一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二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这足以证明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重要意义的命题。然而,不同时期教师地位是不同的。在泰勒课程观时代追求的是“技术理性”,教师是完成预设课程与教学的工具;施瓦布时代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教师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多尔与派纳时代的课程观以“解放兴趣”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在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达到解放与自由。”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如果把教师置于泰勒的课程观中,教师则成为完成预设课程与教学的工具,教师的意义就凝固在课程与课程文本的复制和传声筒的作用之中;如果把教师置于多尔与派纳时代的课程观中,教师的意义就在于能主动地把握课程与教学,进而达到发展课程与教学的目的。

(二)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特征直接体现于教师课程与教学实践。一是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常态性与长周期性。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特征常常使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被忽视。教师的天职是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但在一些高校中,这一首要责任则成为教师发展的一般性要求。课程与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人才培养质量往往在短时期内难以显现,这正是造成了高校及教师不重视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而特别关注容易显现量化的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二是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隐性与模糊性。课程与教学的作用有时难以明确化,它以整体性方式产生影响,使人在无意状态下接受潜移默化的效力。为什么有人有“课程即教师,教师即课程”的判断,其要义在于课程一经渗透到教师心里,就再也不是原来的文本,而是在教师心里形成一种符合教师意愿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形式,这是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理念的集中体现。由于教师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内隐性不易被察觉,所以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也就常常得不到组织的关注。也正是这个特征,使高校组织对教师以及教师间的业绩难以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这同样是造成高校及教师不重视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教师课程与教学实践的自主发展性与非强迫性。教师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行为大多为非群体的个体劳动,而且主要凭借教师的个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在少有约束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说,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具有自主发展性与非强迫性。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师培训,借助所谓的教师发展学校——全国大区的教师培训中心,各省、地区的教育学院以及县、市教师培训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这虽然在教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却忽视和泯灭了教师的自主发展特性,使教师成为实施国家课程、预设课程的工具。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课程与教学的自主发展成为教师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理念被广大教师认可后,教师的自主发展水平则上升为一个新的高度。教师自主发展方式的存在使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发展上产生了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教师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特色、不同发展水平与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体现,这种发展是教师自觉的、无须强迫的发展,也是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学校责任

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责任主体有三:一是国家层面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宏观上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如《纲要》中提出的“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为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大学层面的责任主体,这一层面的责任主体具有二重性,对上是国家委托的人,负责具体落实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方针政策,责任是采取相应举措确保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对下是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确保大学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和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权力。三是教师层面的责任主体,这一层面作为大学课程与教学实施的载体,直接通过课程与教学作用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国家层面、大学层面责任主体要求的具体化、终端化。在三个主体中直接作用于教师发展的、与教师发展关系最紧密的尚属大学层面的责任主体,因为它既反映国家层面的意愿,又反映教师群体的意愿。伯奎斯特和菲利普在1975年出版的《高校教师发展手册》中,根据教师发展项目关注的重点将其分为: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以及个人发展,这里的“组织发展”就是指大学组织的责任。因此说,大学组织对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大学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组织保障。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直接指向于课程与教学。基于这个指向,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学校责任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在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中的制度规范与评价机制

《纲要》中提出的“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为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在确保课程与教学在大学的地位的同时,建立以课程与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是大学落实《纲要》要求的紧迫任务。在制度建设上,应重新设计大学制度建设框架,特别是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应重点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念,重点强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在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中的主导与指导作用。观念是一个人长期对某一事物的心理倾向与判断,在其心中有足够支持其观点的事实与根据。为此,转变观念是高校领导者的一项艰巨任务。在高校领导理念上,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与崇高的使命感,理直气壮地肩负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任,要大力提倡和积极支持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在导向上,把课程与教学发展置于教育发展的首位。在制度上,对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有明确的规范,大力倡导教师参与课程与教学,把课程与教学业绩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在评价体系上,加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权重系数,根据教师课程与教学内隐性与模糊性、自主发展性与非强迫性的特点,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评价为主,确保教师的业绩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大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赋权增能

赋权增能为既赋予和扩大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发展的相关权力,又通过扩大权力增强教师课程与教学能力。“赋权增能包括‘权’和‘能’两个方面,就‘权’而言,可以通过改革学校结构,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范围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从而赋予他们基本的权威和责任。就‘能’而言,可以设立更高的教师人职标准,使教师在达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达到赋权的目标”。在赋权增能问题上应重点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下放权力,由以往的教师“被发展”走向教师的自主发展。学校切勿给教师明确发展的条条框框,定出明确的不可变更的发展目标,更不能以领导的理想来左右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个体性,根据个体情况的自主选择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根据,任何形式的强加都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徒劳的。下放权力绝不是放任自流,无论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中如何选择自主发展方式,但还必须统一于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发展的宏观指导,下放权力必须以教师善用权力和会用权力为前提,否则,就会出现难以控制与驾驭的混乱局面。第二,教师参与。教师参与课程与教学决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也是学校实施民主办学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其目的在于,教师有机会参与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决策,增进教师对决策过程的了解,以激发其责任心以及为组织目标的达成而贡献力量。教师参与课程与教学决策主要体现于参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决策。参与国家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实现教育目标,参与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有效性。在参与课程与教学管理中,教师既是责任主体又是第一责任人。应该认识到,教师的民主参与是大学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成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师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范文第2篇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采用民办机制办学。尽管独立学院依托公立母校主体,但独立学院采用民办机制办学的特殊性,使其在行政管理方面与公立院校又有所不同,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引入人本思想,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效率,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让行政工作更好的为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服务,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1.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虽然我国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在办学规模和基础设施均达到较高水平,但独立学院作为新兴产物,发展没有经验性路径可循,所以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会面临较多的困难以及问题。特别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其“官民结合”的办学性质,决定了独立学院一方面会沿用母体院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同时又引进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就为独立学院的行政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民办企业的盈利性构成了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带来的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对矛盾,必然导致行政管理效率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这一状况的潜隐和放任,将会给独立学院成长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独立学院行政管理的研究,对提升独立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Www.133229.cOM

从管理角度说,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引入“以人为本”的观念,遵循人本思想,学院董事以及领导应采取各种措施,激发行政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种系统的现代管理方式,人本管理思想对提高学院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其灵活运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领域中,是推动独立学院事业发展的一大方式。

2.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独立学院与国外高等本文由收集整理院校不同,主要采取依托公立母校主体、采用民办机制进行办学。作为新兴的办学模式,由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民办企业的盈利性构成了办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独立学院董事会及领导一般采用行政管理人员“一人多岗、一人多职”的情况,这导致行政人员服务意识弱,行政机构配备臃肿,人员素质较低等现象。对比于办学历史悠久的公立院校,独立学院在行政工作上相对缺乏经验,由于母校主体与二级学院存在机构重叠,使得在一些工作上程序办公难度加大,导致行政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

2.1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在我国独立学院管理运行中,学校领导乃至独立学院董事会存在有“人人可以做,人人都能做”的观念,导致对行政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行政工作人员相对于教学一线老师地位低,进而忽视了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层面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2.2行政服务职能严重削弱,“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不强

行政服务职能是我国行政中的一种基本职能,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主要是指高校行政职能部门为教学科研、教职工、学生等各方面提供服务的工作。由于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规程多数参照公立母体院校方式操作,这就沾染了公立院校的一些不良习气,将自己错误的放在了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的位置。所以在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中,也普遍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等不良作风。由于自身位置摆放有误,造成工作态度出现偏差,影响到了工作效率。

2.3金字塔式的垂直行政机构臃肿,行政管理制度欠明确

相对来说,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经历短,没有公立院校长时间的文化经验积淀,在行政设置以及管理制度方面有着明显的缺陷。当前独立学院仍按照母体院校机制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机构——“董事—院—系”,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由权利逐渐集中,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尽管学院进行机构精简,但摆脱不了“再膨胀”的怪圈,其管理层次和人员剧增,导致职务重叠、权责不明,虚职、副职的人数日益增多。这不仅降低了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而且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

2.4行政人员素质发展不平衡,缺乏系统培训,业务能力需加强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工作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行政素质。但在我国独立学院中,受诸因素的影响,学院领导不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问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部分领导认为,行政工作无外乎是跑腿、接待、处理公文等日常杂事,因此在人员安排上,常不考虑工作性质和个人的性格及爱好之间的关系,既不对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也不明确定位其工作岗位的职责,这就导致许多行政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另外,行政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与行政管理岗位常常不吻合,直接导致一些行政岗位是要求有较强的业务知识水平和能力才能够胜任的。现在许多独立学院的行政人员都是在对本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上岗的,这就导致其行政效率低下,工作效果是事信功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2.5行政人员待遇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归属感不强

在独立学院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人事安排问题,行政人员在待遇和发展方面普遍低于教学一线教师,加上人们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校一部分人不愿从事行政管理工作,高学历的人拼命要转到教师队伍,有能力的人想办法调动工作或岗位,独立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变动过于频繁,使行政部门无法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人员梯队。独立学院基于待遇相对较低、发展机会少等因素,这就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转贴于

3.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提高独立学院行政管理对策及建议

3.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坚持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出发,就是要把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师生服务上,切实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要切实把握学生的心态,营造良好的人际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和学生应该尊重学院行政管理工作、尊重行政管理人员,要努力实现全体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人文氛围。

3.2建立学习型管理团队,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创新理论的发展,运用学习型管理模式,打造学习型管理团队,是一项创新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创新管理方式,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学院领导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营造学习氛围,定时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学术活动,如辅导员技能大赛、文体艺术活动、学术能力讲座等以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实现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3.3建立扁平化组织体系,扩大系部自主权

扁平化是当前公司企业、政府机关运用较广泛的一种组织管理结构。它减少了管理层级、精简了行政管理人员、降低了管理费用,从而实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独立学院要推进“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应借鉴扁平化的机构设置形式,改变原有的垂直式的组织机构,将行政权力适当下放,精简机构。如现在较多的独立学院实行的二级管理制度,将一部分人事权力、资源配置权等下放给下属系部,由于系部是直接接触师生的基层单位,扩大系部自主权,便能满足师生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3.4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强行政人员归属感

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以青年人居多,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注重他们的个人事业发展,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对于稳定行政人员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非常有效。通过健全行政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机制,完善人事安排制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工作效率就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 案例导向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1-01

引言

高职数学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掌握其他技术型课程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际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这是我们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现阶段高职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后,分析“案例导向”教学的实施要求,提出在目前的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案例导向”教学。

一、现阶段高职数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高职数学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乏力”的局面,我们通过对高职数学教学课堂进行观察以及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后得出结论,我们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考核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

从我们对高职数学课堂的观察来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很少,教师在讲台上上演“独角戏”,而学生则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例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内容上重难点不突出,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等。从整体上来看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

2.教学目标不明确

从我们对于教师的访谈和对于课堂的观摩情况来看,我们认为现阶段的高职数学的教学表现出不明确性,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大量的随意性和大量的不确定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而检测不到位。教学目标表现很模糊。

3.教学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从教学考核方式的角度上考虑,我们的高职数学教学表现出大量的学习特点不明确,考核方式要求较低,对于学生的实际作用不大。我们认为考核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向性的,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学生可以根据考核内容选择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范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现阶段的考核多以考试为主,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高。

二、“案例导向”教学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案例导向”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当中一直比较提倡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从其基本的含义来看,我们认为“案例导向”指的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给学生更清楚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的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一直受到教师的欢迎,因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案例导向”教学的实施需要我们的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我们总结认为实施“案例导向”教学需要我们的教师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因为案例导向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案例是否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另外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学生而言,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需要通过一些比价明显的案例和比较明确的认识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三、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案例导向”教学的具体方法

从上述对于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和“案例导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式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高职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实际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而进一步发展。

1.“案例导向”需要教师“吃透”教学内容

“案例导向”教学的实施要求中我们已经谈到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开展案例导向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2.“案例导向”需要教师进一步掌握学生的情况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后,还需要我们的教师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学生,因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学生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案例导向”教学,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案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认识。

3.“案例导向”需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明确目的性

我们认为“案例导向”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师例举一些典型的案例促进学生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而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线设计案例导向教学的基本环节。因为案例导向教学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计案例,而我们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在于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尤其是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案例导向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性。

四、结语

从我们对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的认识我们认为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在于从学生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目的性出发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范文第4篇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这三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五天的集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学的理念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养成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时代背景及思政教学理念下,如何实现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教育高效的开展,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己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研究问题和工作任务。

1高职院校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说明

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对于国家建设及民族兴旺来讲,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树立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责任使命,而实现这一愿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及必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作为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规划中应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主修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中,以推进思政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基本现状

近些年,国家逐渐加大了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及要求。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基于高职院校招生特点,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已成为工作重点。而随着国家及高职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显著的进步。(1)对思政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方针政策,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教法改进、教学研究、师资力量加强等方面卓有成效。国家提倡职业院校“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是在平等的地位对待的,部分学校更提出了“强技能必先强思政”的理念,说明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了重要的地位。(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而同时,通过调查发现,有些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胜任力不太满意或觉得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不断拓展。对现有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不难发现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不断拓展,如今思政教学已逐步向媒体、网络、社会等拓展,而接受的渠道也逐渐向手机、网络、报纸杂志等过渡。相对于传统的思政教学,现在的思政课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已经逐步拓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2.2存在问题

关于现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情况,无论是从学校及学生认识,还是从教学工作开展中均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1)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认识程度存在偏差。如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更没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对其今后工作及成长的重要性,这种被动的在学校接受思政学习的思想将使得其教学效果收获甚微。而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及指导,使得部分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逃课等问题相当严重,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降低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得学校开展思政课教育的目的及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不能有效的贯通,久而久之,思政课教学形式化的问题必然存在,且对学生成长及成才带来显著影响。(2)思政课日常教学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部分教师实施思政课教育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有甚者,课堂上学生睡觉、说话的学生普遍存在。该类学生的存在将对其他学生造成严重影响。而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即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听、主动的想及主动的接受思政课教学是关键,学校及思政课教学工作者应特别引起重视。(3)思政课教学考核方法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思政教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存在明显的区别,思政课教学在掌握思政课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应理解其精神实质及内涵,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现有思政课考核采取试卷考试或以论文结课的方式不能全面评估学生对思政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结果将对思政课教学存在误判,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3.1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的主体在于学生,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基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校除了重视学生技能知识的培养外,应将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作为重点课程来抓,并将思政课教育教学纳入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来实施,以使任课教师及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二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牢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以实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

3.2加强教师个人素质及技能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及素质属于主要的方面,学校应作为重点进行培养:一是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技能的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思政教研队伍;二是思政课教师思维观念的转变也是关键,思政课教育教学已被作为学生重要的课程进行教学。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形式化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将思政课教学作为主修课程来对待,采取多种方式,应用多种手段开展思政课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反馈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一方面可以改善日常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对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听课制度,如高职院校可成立监督小组,建立有督导专家、校领导等人员组成的监督小组,不定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发现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及特点,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二是任课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开展座谈,及时了解高职学生内心的想法及在学习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对学生实施针对性辅导及在后期教学中加以改进。

3.4注重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多方面评估学生

关于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对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从过程、结果分比重进行考核,如关注学生的考勤、作业及实践活动等,以对学生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全面的掌控及判断;二是关注参与评价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施。即对学生应既作为评价的对象,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考虑,并将自评、班委评价及老师评价结果相融合,以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全方位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解,以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与提高;三是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及限定硬性指标,如对于一些经常旷课及不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学生不及格的评价,以督促或规范学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而相反,对于思想素质表现优异的学生可给予满分或其他奖励,以激励其他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