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60-01

现代物流作为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产物,近年来一跃进入我国市场,以系统化的目标制定、集成化的功能,规范化的作业,市场化经营,电子化信息以及周全的服务,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物流人才的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培养一批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成为各大院校进行物流管理教育的重心。

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兴物流模式,刺激着物流人才的培养,而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不足。

(一)物流人才数量上供不应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物流的认识,仍停留在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其操作很大成分是人力,不需要高技术含量,这就直接影响物流人员的教育与学习。在物流人才培养上缺乏相应的教育保障,很多高校没有物流专业,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此课程,但其招收人数或是报考人数较少,例如我国目前高校就读物流专业的学生总数不足10万人,就2011年应届毕业生来看,仅占总毕业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就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缺失。同时,由于教育水平与培养水平的限制,很多物流专业性人才,管理性人才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物流人才低质量与市场需求高质量相矛盾

物流作为一种新名词,被引进市场,刺激着一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但是由于新事物的适应时间较长的原因,以及我国本身物流观念的落后,造成物流人才质量不高。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精、尖的专业性人才。物流行业独立发展性低,很多物流企业由一些运输企业或是仓储企业改造而来,这就造成经营管理中物流知识与理论的缺失,即使一些原来具有运输、包装、仓储等经验的管理人才进入物流行业,但是他们的管理知识结构,仍不能适应物流管理现代化,信息电子化,作业规范化等要求,造成了经验与实际想脱离。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片空地,由于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模式僵化等,引起物流专业学生质量不高,这集中表现在,学生对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现状分析不到位,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较低等方面,这就直接造成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高质量需求与物流人员低质量供应的矛盾发生,进而影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二、造就现代化物流人才的对策

现代物流不同于传统物流,其更讲究物流过程的信息电子化、管理智能化、手段现代化与服务系列化等,学校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为适应现代物流需要,面向现代物流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引进教育,进行物流人才专业化、实践化培养,成为造就现代物流人才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培养“硬件”投入,扩大物流人才基数

物流人才数量的缺失,是物流行业发展的直接阻碍,这就要求进行“硬件”扩展,为培养物流人才创造广大的空间。

一方面,扩大高校人才培养基地。到目前为止,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较少,有的学校岁有相关专业的设置,但在招生人数上偏少,这就直接造成物流人才基数小,不能达到市场的实际需求,所以,以资金支持、设备投入、专业设置等方式加大学校物流学生的吸纳,成为扩大物流人才基数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吸纳高级物流人员。就我国现阶段物流发展来看,专业物流人才数量小,其直接的增加途径就是对外员的吸纳,这就要求政府以及各类物流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展开外员引进,确保国外高端物流人才为我所用。

(二)提升“综合软实力”,提升物流人才质量

一是,树立现代物流培养目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实际教育的开展,在物流人才培养中,必须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支撑。物流是一个科学而系统的业务领域,其设计领域的规模性与丰富性是任何一个流通行业为所能及的,这就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业务能力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思想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是,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在其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但是,在引进内同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实际与我国市场实际为出发点,建立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提升学生物流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如运输、包装、配送、制单结汇等;以能力提升为发展方向,如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进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课程,运用IT技术能力的培养等,针对我国国情充实新课程,如电子商务、供应链流程、物流成本分析等,以保证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化能力与全面化知识的提升。

三是,充实师资力量。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教学成败,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通过教师物流专业培训,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吸纳先进教师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教师为人师表,其自身素养对学生默化这学生的品格,这就要求加强教师思想建设,以传统文化、人文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达到为学生树立良好到的示范,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实现的目的。

四是,加强实践培训。物流业操作性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展开实践性教学。一是,积极创设实践情境,通过案例讲述、模拟训练等,促使学生操作性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实地考察以及企业实习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创设条件,展开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场所,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我国物流实践性人才需求的实现。

三、总结

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决定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只有充实物流人才数量,全面提升物流人才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才能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家锐.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5.

[2]吴峰.国内外物流人才教育比较分析与启示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体系;现代物流;物流网络

一、城市物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它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经营企业,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通信等设备的制造和经营业;不仅涉及农业、工业、货代、仓储、包装、电子商务、邮政、通信、银行、保险、消费者等生产经营和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用户,还涉及政府、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因此,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创造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二、锦州发展物流的制约要素

(一)在物流观念上,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

对生产领域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使得锦州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50—60%,高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3-5倍,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由于现代物流业在我市尚属孕育阶段的新生事物,受传统物流业思维的束缚,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企业从业人员仍缺乏对现代化物流观念的了解。

(二)在物流体制上,我市现代物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完善

在相当多的部门管理中存在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以及融资、产权、人才使用、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束缚,空运、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肢解了物流资源社会化配置的综合效益,影响政府的管理和企业经营顺利实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在物流需求上,生产制造和流通加工企业因为传统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

粗放经营、难以规范化等原因而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长期以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使货运市场呈现货源封闭状态,很多新设备、新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从而导致在物流效率上,物流设施分建、重复运输、浪费严重。普遍开花的自办物流降低了资源利用应有的集中度,仅物流设施分建引起的浪费就无法估量。而物流设施简陋和管理水平落后,必然引发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便利程度差等问题。

(四)资金短缺、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现代物流业务的服务范围一般来说是全国性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一个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一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传递工作,而运转这样一个体系所需要的设备、资金的投入是巨大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严重滞后,物流信息网络尚未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与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锦州的现代物流业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单一运作方式上,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物流企业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社会经济对综合物流服务的要求,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挑战,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2]喻丽辉,王丽梅.现代物流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中国出版发行业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引发对发展现代图书物流的思考,提出要增强现代物流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拥有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技术,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

[关键词] 图书;出版;物流

[中图分类号] F51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107-03

[作者简介] 高永青,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馆员,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及工商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9)

近年来,现代物流已经与高新技术和金融同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热点。许多国家把现代物流产业比喻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图书物流是以满足综合性图书的客户需求为目的,运用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加工、信息等功能,为提高图书产品以及相关图书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及效益而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因此,对于我国出版业来说,加快建立现代出版物流,是增强出版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现状

1.出版产值和利润过分依重教材

据统计,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出版利润中,教材的比重都没有超过30%,大众读物的产值贡献率在美国多年来都是超过60%,专业出版、教材两项也只有35%左右,英国大众读物的产值占到50%,日本则高达80%。相比之下,我国图书市场中教材的产值比重一直超过50%,教辅图书又占相当比例,教育出版的利润在整个出版中的比例更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图书出版结构失衡的问题明显,行业发展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2003年我国共出版图书19万种,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超过5.5%和6.5%。其中,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等教育类图书占到全国图书市场份额的80%以上,销售利润率达到20%左右的水平,是行业平均利润率的5.2倍。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出版发行行业几乎是由教育类图书支撑着的,而且这一状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

2.出版的原创性不强,出书跟风现象严重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出版的原创性不强,出书跟风现象严重,特别是反映我国科研、教学最新进展的图书开发不够。一是图书跟风现象严重,粗制滥造,甚至出现出伪书的情况。二是出版反映我国科研教学最新成果的图书虽然受到重视,但没有形成良性生产经营机制,没有成为出版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三是出版的扩大再生产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对出版业给予很大的财政和税收优惠,以保证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现在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一部分出版社的出版利润不能用于出版的扩大再生产,相当一部分本应用于出版发展的利润被出版社的上级主管单位过多的截留挪作它用。这一点,在高校出版社和部委所属出版社表现的尤为严重。从长远看,这是不正常的。

3.出版业面临滞胀,泡沫化倾向初现

目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种数大幅增长,但印数下降、退货增加、库存暴涨、效益下降等现象。 以2004年为例,全国图书品种增长9.4%,总印数下降3.8%,定价总金额增长5.5%,发行业纯销售数量下降1.32%,金额反而增长5.28%,库存数量增长8.04%,金额增长11.9%。出版业这种出版品种大幅上升、但印数和销售册数继续下降、退货和库存保持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图书生产上升,但消费能力在下降,出版业仍然靠提价保持增长。相当一部分出版社的库存量超过年产值,出版社不得不通过增加品种和大量主发图书来广种薄收,并造成新一轮退货,如此恶性循环,新书泛滥成灾,便形成市场泡沫化的现象。出版业面临滞胀局面,为出版业敲响了警钟。

4.突破出版业发展瓶颈,整合图书物流

图书供应链的整合首先在于对图书销售市场的整合。设置专业化的图书配送模式,是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必然选择,也是突破出版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对图书销售物流进行整合,需要将物流业务从主业剥离,构造第三方物流,实行独立化运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有利于提高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图书销售物流进行整合,把物流业务从主业剥离,构造第三方物流,实行独立化运作,可以使图书出版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供更多的精品图书和市场营销等主营业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行物流的独立化运作,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和规模化效益;通过对库存商品资源整合和提高物流效率,可以降低整个图书供应链商品库存水平,加速资金周转;图书商品的集中储存,可以减少仓库面积,降低仓储保管费用;加快流通速度,通过使用专用运输集装工具,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营。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品质量价格日趋益同的条件下,提高物流效率对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为图书出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发展现代图书物流,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将为出版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发展现代物流运动,保证物流在空间上的畅通、时间上的准确和质量上的稳定,将有助于提升包括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在内的合用价值。同时遍布全省城乡的高质量的物流配送网络,也可以开展多元化商品配送业务,这既拓展了经营空间,也将提高市场辐射范围,使得出版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有利于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更加激烈的图书销售市场的竞争。

(3)有利于促进图书管理水平的提高

图书出版和销售发展现代图书物流,必须要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结构,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物流机械与设备,全面推行科学分析与控制,实现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有利于促进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现代图书物流的思考

图书物流业务专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是: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物流公司,将分属于各图书出版企业的物流资源剥离出来,将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与优化,构建高效的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和运作体系,为图书销售客户提供图书分销配送的一体化物流服务。

1.要从增强现代物流理念入手

目前我们对现代物流的理性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出版界对物流业务的重视和开发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业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运输方式独立分散,没有形成高效有机的综合运输网络,运输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图书物流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图书物流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提高城市总体竞争实力是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目标。

2.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图书物流是新形势下深化出版业内部改革的一项新内容,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适应现代图书物流要求的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挖掘非生产环节上的潜力,改变原来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改革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出版业的主要领导必须有所认知并给予大力支持。

3.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重点

人才是推进现代图书物流的关键因素,但这方面人才缺乏的情况在图书物流业表现得却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的培养。同时,发挥大专院校在物流诊断、策划和研究方面的作用为出版企业开展物流管理服务。图书物流企业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专业优势,制定系统、完整、可靠的物流方案,提高运作水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图书物流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而又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图书物流人才。

4.要以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技术为支撑

(1)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物流技术的推陈出新,电子数据交换(EDI)和互联网(Internet)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人们过去的生产、交易以及生活方式,使物流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在一起。电子商务以其崭新的理念成为企业决胜未来市场的重要工具和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的主要方式。图书物流第一位投入和基础是信息化建设,包括图书物流信息的商品化、图书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图书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图书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图书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为物流供应链的整合和采用外部物流资源提供了条件。当前,应该首先从物流信息标准化入手,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在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发挥现代物流的资源共享和规模效应,建立完整的销售和库存图书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它包括订单数分析(EN分析)、订购量分析(EQ分析)、订购品项数分析(IK分析)、单品订购量分析(IQ分析)和订单单品订购量分析(EIQ分析);储位图书查询、储位容积率查询、储位图书指派、订单合并和分割、送货时间设定、送货路线设定、图书库存实时查询、图书状态查询、有效期限控管和通知补货机制等。与物流相应,发行中心与各出版社应实行出版、销售信息联网,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递和交换,逐步使图书销售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

(2)合理选择图书物流设备系统

发展现代图书物流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图书出版、销售供应链和物流资源的整合。通过构建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实现整个图书供应链的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和统一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就目前物流设备的建设,并结合图书的特点来看,图书配送中心的物流设备系统选取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自动拣选系统。该系统相对于人工定位力、法来说,可接受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信息,继而自动完成商品定位、数量确认、货位确认等工作。第二,分拣系统。分拣系统承担两项功能:按照配送方式形成配送数据,通过机械设备分发给客户;把各基层书店的退货分拣为退回供货单位的货物和退回物流中心的货物两大类。第三,报件分拣系统。该系统可自动识别报件所属的客户,进行打包处理之后,进入到货位。该系统利用条码技术,具有自动纠错能力,可以协助有关工作人员确认某书箱图书数量、图书品种是否正确,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3)引进的技术、设备要适合中国书业的实情

目前国际上物流的设备很先进,技术已经很成熟,但不能将国外的设备、技术不加分析地全部引进。引进的技术、设备一定要适合中国书业的实际情况,一是要看企业的图书业发展的水准,二是要看企业的资金实力,中国很多企业的失败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引进了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先进设备”,却背上包袱倒闭的。

根据出版业的业务发展特点“完善的系统设计、低廉的运行成本、适度的设备配置、渐进的发展步伐”的建设思路。使出版业的物流建设能跟出版业的业务发展、经济发展相配套,既要避免物流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避免贪大求全、求洋造成企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5.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

对于现代图书物流的建设,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到改善企业整个供应链的高度来思考;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建设成本的控制问题。按照我国出版业的实际,图书物流的建设应该体现高度信息化、适度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与实际需求匹配的原则,控制建设成本的投入。现代物流业是一项投入大、回报慢、本身效益低,但综合效益高的产业。图书物流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应,以高效、正确、快捷地运行,服务于出版营销,加快周转,提高出版社整体经济效益。鉴于我国图书出版和销售单位的体量普遍不十分大的现状,应该提倡建设为出版社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和打破省际边界的区域性第三方物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提高物流运作场地和自动化设备系统的利用率,细化服务举措,增加物流配送收入,摊薄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胡睿.图书物流:中国书业的胜负手[N].现代物流报,2005-09-16.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鉴于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物流需求与供给关系存在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特殊性,以及物流需求并不因物流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而立即得到释放的基本特点,为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在传统的以物流服务供给为核心的政策基础上,需要围绕物流服务需求培育进行政策创新和突破,以便使近些年在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物运输枢纽和场站、物流企业培育等物流供给政策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将物流业的发展推升到一个更高水平的供需匹配的境界。为此,笔者提出“物流需求聚集圈为手段的服务需求带动政策”的政策构想,以期在需求培育政策创新层面进行一定的探索。

所谓“物流需求聚集圈为手段的服务需求带动政策”,就是改变目前泛泛的培育物流需求的政策做法,建立依托物流需求可能产生区域内的针对性需求培育政策支持体系。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两个需求聚集圈:

一是以城市的增量产业聚集区为基本依托的需求聚集圈物流需求培育。这是培育现代物流需求的重要路径,就是将增量产业的布局发展与物流需求的培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政策设计与实际操作。即在城市尤其是经济后发的中西部城市拟规划建设的新的产业布局区域内,按照增量布局产业加高水平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的模式,通过制定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发展和招商政策方案,引进具有较高物流管理水平和较强内生性物流需求的制造业、商贸服务业,并通过创新物流服务模式的方式,在规划区域内形成区域性的物流需求高地,聚集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需求,形成符合产业扩张、辐射要求的创新性物流服务环境,实现由高端物流服务需求带动的物流产业聚集发展格局,既能彻底改变目前的落后产业布局方式,又能通过物流服务需求的有效培育,加快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以城市高端增量需求营造的良好需求环境换取存量物流需求提升,构建依托城市的物流需求聚集圈。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缺乏高端的需求聚集环境,仅仅靠目前的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政策来推动,不仅难度大、见效慢,而且物流服务业往往很难与制造业、商贸服务业提升有机结合,因此,充分利用城市规划新区高端物流需求培育的示范效应,带动存量物流需求的提升,就成为城市制定物流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之所以提出“物流需求聚集圈为手段的服务需求带动政策”,并将城市的增量需求与存量需求区别对待,希望依托高端增量需求带动存量需求,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特征,这种特征支持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发展,需求聚集培育的高水平物流服务具有很强的辐射和扩张能力,通过扩张能力来带动存量,将有效破解低端制约高端、落后淘汰先进的现状的物流竞争难题。为此,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物流运行机制和产业组织方式的研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1.市场定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市场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很多的物流企业力求在物流业务上的全面化发展,缺乏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经营,只追求短期的业务增长,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当前的物流企业没有较为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对物流市场的细分研究,对其业务功能没有相应的战略定位,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物流服务,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物流市场的发展。

2.营销资源条件不足

物流企业想要制定营销战略和开展营销活动,需要有相应的软件、硬件资源作为支撑,但是,纵观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大多都对物流设备设施等硬件投资较少、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对于营销团队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影响了物流企业的营销能力。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软硬件的共同投入和发展,但很多物流企业忽略了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比如对于人力资源团队的建设力度不够,会使得营销人员流动性大的物流企业缺乏人才,难以形成较强营销力的营销团队,影响了营销的管理水平,进而束缚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市场的进步。

3.营销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多物流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对物流企业的长远规划,整体的经营管理及营销管理水平都较低。基于管理水平的制约,很多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物流服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在物流业的发展中,其营销水平不高致使企业缺乏清晰明确的战略指导,在用户中没有知名度,继而会导致行销过程中的执行能力差、效果低等等问题。所以,营销管理水平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

二、基于物流市场发展现状的市场营销战略探讨

1.分析和挖掘物流市场机会

物流市场是物流企业发展的主体,想要改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应先分析和挖掘物流市场的机会。当前物流业竞争激烈,随着Fedex、DHL等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物流市场,我国物流企业更应审慎分析物流市场,寻求符合自己的市场机会,进而根据物流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变化,发掘并应用市场机会。

2.立足自身,选择目标物流市场

物流企业的发展,要在充分分析和挖掘物流市场机会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的硬件、软件等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目标物流市场,选择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等等中的某一方面,进行重点业务的强化,形成一定的专业化水准,打出品牌,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

3.强化物流渠道及物流促销

当前的物流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必须要有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为客户提供快速迅捷的服务。当前物流发展中,小批量、多品种的物流需求大量存在,需物流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运营途径,快速完成物流的需求,满足散、小客户的物流需求,物流发展中营销战略的运用要具备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可以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操作,对货物的库存情况、在途情况以及接收情况等等信息合理掌控,保证物流渠道的畅通,通过营销战略的运用,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4.从竞争营销走向共生营销,提高物流效益

当前物流业的发展中,除了物流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外,可以选择合作竞争,以竞争促合作,依靠合作来竞争,通过这种优势互补的方式,形成资源共享、成本降低以及价值链增值等合作竞争效益,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中心、配送中心、零售商等环节实现相互依存,共促发展,提高物流效益,带动物流行业发展。

5.实施共生营销战略,培育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对客户的争夺是现代物流的竞争目标,赢得客户,物流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发展。物流企业可通过选择全方位的服务定位,根据企业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各层次的需求,树立起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核心文化,使客户对物流链的各个环节都满意,将企业品牌打造成用户认可、认知品牌,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提高产品服务及竞争优势,实现功能的创先与完善,巩固物流企业的市场地位,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