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控制

1我国电商生鲜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1硬件设施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

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从汽车冷藏车辆来看,我国有保温车辆3万辆,而美国有20万辆,日本有12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从铁路冷藏车辆来看,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33.8万辆,冷藏车只有6970辆,仅占2%,而且都是陈旧机械式速度车皮,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厢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输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此外,专业冷藏设备如冷冻库等非常缺乏,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700多万立方米,但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而当原材料不足或生产淡季时,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在冷库建设中存在重视肉类冷库,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1.2整体规划不完善,资源整合受影响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储藏设备规划和运输设备规划等。软件规划就是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它包括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

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的资源组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产品安全防护弱

冷链物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现产品质量和市场安全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保证冷链物流运转的基础。但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冷链物流各环节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和温度控制等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HACCA(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尚处于启蒙阶段。

2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2.1缩短流通环节,发展冷藏运输设备和低温保鲜技术

2.1.1尽量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我国农产品即使在低温下进行流通,其在流通渠道停留的时间仍然比较长。因此,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快速及时地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流通渠道进行改造,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所以,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应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冷冻冷藏产品,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

2.1.2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并大力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

2.2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和行业协会并制定标准

2.2.1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建设

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建立起一整套的冷链基础设施,因此要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就必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组织的协调,成立一个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的联盟。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也就是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链物流模式。除了本地销售的农产品以外,外销的农产品可以由供应商将货物运送到主要城市冷链物流整合中心,整合后进行长途运输,由地区整合中心进行装箱提货和当地运送,再整合后发送到零售直销点。在整个过程中均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和实施监控。

2.2.2组建行业协会,引导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市场主体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组建的低温物流行业协会将主要围绕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和为企业服务两方面开展工作。在这方面,天津市走在我国低温物流行业协会发展的最前列。目前,天津市全市近70%的大型低温物流骨干龙头企业加入了低温物流专业委员会,低温冷藏规模占全市的60%以上。

2.3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整体规划系统

2.3.1创造促进我国生鲜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由综合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发展我国鲜活冷链物流的若干政策意见。一是制定产品经销企业、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税收、信贷和用地支持政策;二是加强对冷链物流技术研发投入,将冷链物流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三是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冷链物流中加工、运输和仓储等薄弱环节,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产品批发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和国家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要加强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大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产品冷链在观念上有所改变。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 现状 问题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和行业标准频繁出台。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建立了推进现代化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理念。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制定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但是,由于湖南省物流业发展起步晚,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长沙市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冷库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长沙市有各类冷链企业19家,冷库容量112962吨,申请建设的冷库容量约为20万吨。长沙市“十二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在重要农产品的主产区建立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大力培育冷链物流人才。

(二)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长沙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各类农产品无论是在摊位的个数还是成交额上面,基本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长沙市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经营规模在逐年壮大,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旺盛。

长沙市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各类农产品、水果蔬菜等的产量也很可观,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由表1可知,自2008年以来,长沙市大部分农产品总产量基本保持增长势头,并且增速不断加快,尤其体现在水果、蔬菜等类别上。

(四)农产品物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近些年来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食品制造业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些增加的产值和产量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制造企业的流入和从加工制造企业到消费市场的流出等一系列的流通环节都需要农产品物流来实现,因此农产品物流量将会大大增加。自2008年以来,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个数有所下降,但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以及销售收入却在大幅度增长,这些龙头企业较之一般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更大、生产销售体系也比较健全,这也必将大大增加对农产品物流的需求。

二、长沙市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长沙市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冷库面积严重不足,生鲜食品物流设施落后

长沙及周边地区蔬菜瓜果栽植面积已接近100万亩,年产蔬果几百万吨,占湖南地区产量的1/3以上。但是作为长沙市较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红星批发大市场和马王堆蔬菜批发大市场的仓储面积尤其是冷库面积有限,长沙应季果蔬的保鲜、反季蔬果的仓储都存在很大问题。冷冻冷藏保鲜行业的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不仅使得果蔬价格以及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全年性果蔬交易市场的形成也受到很大制约。

目前市区内冷链物流不仅存在设施设备不足或者陈旧的现状,同时发展和分布也不均衡,由此造成易腐食品流通过程中无法得到低温保障,产生了大量损耗,不仅大大增加了物流费用,也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冷链比率过低

目前长沙大部分鲜活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连贯流畅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散装鲜活产品在非冷藏环境中的运输、分销和零售的多次装卸搬运中二次污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因此大大降低。

长沙现有的冷库主要是传统的冷库,且这些冷库主要服务于肉类、鱼类产品的冷藏冷冻,面向果蔬提供服务的冷库很少。就肉类产品来说,长沙市目前仅有约10%的生鲜肉进入冷库系统。传统上面向长沙地区提供肉食品冷冻服务的上大垅、黑石铺和五里牌等三大冻货市场长期处于过负荷运转状态,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3.冷链物流环节多、协调性差

农产品的增值主要靠生产和流通,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不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是流通。由于长沙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较多、渠道不够顺畅等方面,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

此外,冷链食品的时效性对冷链各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性要求较高。从产品被采摘开始一直到消费者手中,冷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控制。其中的每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冷链断裂,可能是在仓库的月台上,可能是在运输途中,也可能是在超市里,都很容易产生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断裂了,都会影响到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4.市场化程度较低,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目前,长沙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很落后。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来完成连锁企业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还缺乏进一步完善,食品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且食品损耗及冷链物流费用也比较高。总之,长沙市的冷链物流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供应商。近年来,长沙市陆续有长沙冷冻加工厂、红星盛业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企业投入运行,但远不能够满足冷链物流资源极度短缺的局面。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冷链物流;农产品;水产品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35-4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Liu Xiaoli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consumers' demand on material life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giving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food and drug safety issues. Based on the fiv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dustri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quatic products, frozen food, dairy products and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providing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Fujian Province.

Key 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quatic products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及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尽管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安全隐患仍非常令人担忧。

2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为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物品的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1]。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内需求推动和政策扶持冷链物流得到高速发展,但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冷链物流包括了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等环节,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肉、水产品和花卉产品)、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以及特殊商品(如药品、化工产品)等。冷链物流对于建立现代食品、药品物流体系,加强公共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3.1 福建省冷链物流现状概述

2006年以来,福建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建成了一批现代化冷库,冷链物流新型装备得到推广应用,低温环境下的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设施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综合冷链流通率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肉类、果蔬、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0%、3%和5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为持平、低6个百分点和高20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至2015年底,福建省冷库总库容达282.88万吨,位居全国前列,人均冷库容量达73.5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倍。共有冷藏车辆1 356辆,冷藏集装箱495辆,保温车237辆。至2015年底,全省5 000吨以上库容的企业数达146个,有5家企业获全国冷链物流星级企业称号;其中第三方冷藏仓储企业仓储能力达68.1万吨,占总量的24%,第三方冷藏运输企业37家,拥有冷藏运输车辆632辆,占全省冷藏运输车辆的46.6%[3]。

2016年8月,福建省商务厅牵头制定《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6-2020)》,内容主要涉及食品冷链物流。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福建省冷链物流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了从财政投入、税费减免、公共服务等方面对福建省冷链物流提供保障,切实改善民生,从而促进全省冷链物流产业稳步发展。

3.2 福建省细分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2.1 果蔬农产品。福建省是我国农副产品主要产区之一,产量大、品种多。2015年,福建省蔬菜产量1 790.37万吨,产值484.96亿元,较上年增长8.2%;水果产量744.79万吨,产值265.51亿元,较上年增长6.5%。果蔬总产值750.47亿元,占全年农业产值的46.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2%,是福建省农业的支柱产业。

然而果蔬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易烂,2015年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腐损率达25%,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性,经济损失巨大。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的冷链则刚起步,冷链流通率较低,仅为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与国内其他省市及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此外,省内专门用于果蔬冷链的冷库较少,不到10%,大部分冷库为Q-18℃的低温库,适用于果蔬冷链的高温库(R-2℃)较少,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闽台贸易的发展,闽台冷链物流合作不断加强,福建省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和预冷技术、光电分等分级技术、信息技术等,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此外,在以福建农林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为主要科研力量的努力下,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涉足各种保鲜技术,如气调保鲜、真空保鲜、臭氧保鲜、辐照保鲜、涂膜保鲜、生物防腐保鲜等等,保鲜对象从柑橘、荔枝、龙眼拓宽到福建省其他常见果蔬(如枇杷、蜜柚等)[4]。

福建省果蔬类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目前有福鼎闽浙边界农贸中心市场、同安闽南果蔬批发市场、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海峡农产品批发市场、厦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南安的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泉州市华洲水果中心批发市场等。

3.2.2 水产品。福建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区位优势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15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1 082.31亿元,水产品产量高达733.89万吨,位居全国第三,其中海水养殖产量404.13万吨,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增长。据福建海关统计,2015年水产品出口量约为81.2万吨,出口额约54.9亿美元。福建马尾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已聚集境内外超过1 000家交易商在场内交易,场内交易的水产品种达300余种,年交易量约200万吨,全年交易额超3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的9%,规模位居全国第一[5]。水产养殖规模和水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以及水产品贸易蓬勃发展,促使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福建省冷链物流以水产品为主,冷链流通率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腐损率为10%[3],位居国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95%以上,流通腐蚀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相比,差距较大[6]。福建省服务于水产品的冷库容量达184万吨,约占全省冷库总容量的65%,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的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省内已经建成了多种类型和功能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包括具有水产品交易功能的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农水产品交易中心、泉州华洲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马尾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具有更多水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功能的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和连江台湾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其中,宁德、东山、连江和霞浦四大闽台冷链物流中心已经具有水产品冷链一体化初步功能,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捕捞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等功能完备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为闽台冷链物流合作、水产业经贸合作提供基础[7]。

3.2.3 冷冻食品。福建是我国有名的冷冻食品生产大省,目前省内有201家速冻食品加工企业,与北方冷冻食品行业中速冻面米食品,如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等为主导产品不同的是,福建冷冻食品行业中以生产速冻肉制品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尤其是以火锅料为代表的冷冻鱼糜制品行业,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目前省内大型冷冻火锅料产品生产的企业有: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海壹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福建馥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其中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早期代表性的冷冻食品企业。2015年公司年产量超过25万吨、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逐步成长为国内较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冷冻食品生产企业。

3.2.4 乳制品。据厦门海关统计,2015年福建省共进口乳制品7.61万吨,同比增长31.4%,美国和新西兰是福建乳制品两大进口来源地,2015年分别进口3.4万吨、2.9万吨,合计共占进口总量的82.9%[8]。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乳制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高。乳制品保质期短、生产具有分散性,冷链物流作为乳制品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促进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目前福建省有福州国健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乳品公司、福建大乘乳品有限公司、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乳制品企业。其中,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拥有先进水平的冷链管控流程,在国内业界率先实现全封闭挤奶和牛奶贮藏、运输、销售“冷链”一条龙,确保牛奶始终处于全程2~6℃的冷藏保鲜状态,并在国内率先推出“24小时限时速递”的鲜奶消费服务,使得鲜奶能够安全地流转到消费者的餐桌上。目前,公司的乳制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拥有成品库冷库2个,约860平方米,均为低温冷藏库,冷藏容量250吨,主要配送长富鲜奶系列32品种,产品销售网络已进入全省各县市和省外周边城市,占福建省市场90%。

3.2.5 医药产品。医药产品的生产、储藏和运输对温度(一般要求温度在保持在2~8℃)、湿度、见光度具有特定的要求。如果运输过程中处理不当而使药品质量降低,产生的风险要远大于货物的损失,它将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安危。近年来,国内频发的药品安全事件暴露了中国医药产业的薄弱现状,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福建省医药销售额总额约331亿元,公立医疗机构集中采购药品200多亿元。全省共有药品流通企业8 440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272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33家。医药流通市场规模大、需求活跃,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广阔。据福建省商务厅介绍,2015年福建省冷藏药品的销售超过80亿元,约达到医药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然而,福建省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十分缓慢。据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10家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药品阴凉库(20℃以下)19万平方米,药品冷藏库(2~8℃)1.3万立方米,药品冷冻库(-18℃以下)600立方米,冷藏车50辆,便捷式保温箱450个。福建鹭燕中宏医药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也只有6辆冷藏车和10个冷库共3000立方米。由于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福建省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批量小、批次多,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此外,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为节省开支,部分企业没有完全按照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运输,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4 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冷链硬件设施制约发展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虽然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适应现代物流和消费需求的冷藏仓库和冷藏运输车辆,但福建省冷链设施整体规模不足,冷库的配套技术没有跟上,自动化控制水平普遍较低,布局不合理,整体建设缺乏标准规范,设计水平及施工质量都相对较低。冷库管理缺乏行业规范,市场化程度较低,冷库整体有效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仅为60%左右。专业的冷藏货车由于价格相对较高,企业无能力大批量购买,数量仅为货运汽车0.24%(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达到3%),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大部分来自普通货车的简易改装,制冷技术比较差,难以保证冷链产品的质量。

4.2 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整体比较低

福建省物流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信息平台的建设严重滞后,冷链物流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几乎是空白,开放程度很低,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信息网络。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仓储、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无法实现优化调度,合理配置。信息化程度低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和准确性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冷链物流运输效率,导致冷链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保质期缩短。

4.3 断链环节多

目前,由于福建省冷链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货物的运输环节温控手段粗放,冷藏运输及配送过程缺乏监控,配送环节操作不规范,城区配送大部分采用常温而不是冷藏配送,冷藏货物的装卸和进出冷库过程大部分处于断链状态,全程温控系统和质量溯源系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省大部分冷链企业都不能保证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整个流通过程都处于完整的冷链系统中[9]。

4.4 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不完善

我国冷链物流的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不够健全规范,缺乏引Я和监管力,一些冷链物流行业出台的标准与企业实际运作脱节。目前,福建省还未形成一套在冷链物流各个流程中都适用的标准化体系,使得冷链行业的准入门槛极低,操作流程与操作资质更是毫无规范性可言,各冷链物流企业缺乏统一性以及协调性。

4.5 冷链物流人才匮乏

目前,大多数冷链物流从业者来自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等岗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一线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福建省内针对冷链物流技术和人员的培训很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无法与冷链物流产业对接,虽然设置有物流管理、食品工程、制冷技术等相关专业,但是交叉度不够,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不能适应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

4.6 冷链理念薄弱

由于冷链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商品流通环节的各企业及人员对低温物流认识不足,且关于冷链物流的理论研究及供应管理的思想落后于物流发展现状,企业对保证产品鲜度和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普遍认为冷链流通成本很高,会使产品价格增加很多,消费者无法接受。冷链理念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福建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

5 结语

随着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颁布和政府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视和关注,福建省冷链物流产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福建省预计投资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共69个,投资额达106.47亿元。在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基础上,要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和软件等基本设施设备的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服务档次;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兴起,推广物联网技术,加快福建省冷链物流信息化进程,实现冷链物流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GB/T183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2006.

[2] 雷国.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5(4):59-61.

[3] 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福建省商务厅,2016.

[4] 福建省制冷学会.福建省食品贮藏保鲜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6(1):137-145.

[5] 蔡婉坤,叶.福建省海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59-61.

[6] 郑晶晶,叶.关于福建省进行“蓝色粮仓”建设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36):23-24.

[7] 陈宾.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物流技术,2015(9):48-50.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 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夏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牡丹江市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城市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冷链物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秦皇岛市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祁县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0-12/2014-02-14

[4]宁波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jjmy/ltyfz/t20120210_

461180.htm.

[5]鲁钰锋,温海涛,姚舜.基于冷链物流下的我国果蔬流通模式再造探讨[J].中国市场,2011,(32):22-23.

[6]孟瑶.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1,(6):229-230.

[7]张荣忠.正待扩张的冷链运力[J].中国远洋航务,2010,(5):54-55.

[8]王任祥.宁波港腹地拓展与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J].综合运输,2005,(5):50-52.

[9]丁曙光,张晓宇.宁波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分析与对策研究[J].水运科学研究,2008,(1):27-30.

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背景。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这既对流通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冷链物流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已超过4000万吨,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11.5万辆,分别约为“十二五”初期的2.3倍和3.6倍。同时,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兴起,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冷链宅配、生鲜供应链、冷链资源交易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向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冷链综合服务商转变。冷链物流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冷链“不冷”、“断链”、交叉污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系统指导,推动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

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一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一些已制定实施的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部分领域标准规范仍然缺失,冷链运输、仓储等环节标准规范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近几年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冷库为例,目前存储型冷库多、流通型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在部分冷库相对集中的地区,已出现过度竞争现象。三是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应用不足,在“最后一公里”环节,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占据主流。仓储、运输、订单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企业缺少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大量“断链”隐患。四是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领。第三方冷链物流尚处在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创新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五是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实现商业化普及。包括共同配送在内的一些先进组织形式和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六是行业有效监管不足。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无法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以及温度控制、制冷和温控记录设备使用等情况的全方位有效监管。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问: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了哪些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答:《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8方面具体意见:一是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现行冷链物流各类标准,率先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二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统筹规划,逐步构建覆盖全国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企业建设完善停靠接卸冷链设施。三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支持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为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四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提高冷链基础设施等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五是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强核心技术工艺、装备等的自主研发。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取缔非法改装的冷藏运输车辆。鼓励第三方C构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开展认证。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六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和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息共享和记录应用。七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和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冷链物流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八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分级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此外,《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把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