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质量意见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活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同时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存在距离,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疑难。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而且课本上没有插图,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那么巧妙借用《苏州园林》的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与视频图画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师解说词,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它们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园林景色的实体感受,又听了视频中的分析、解说,学生终于体会到苏州园林画意美的特点,领略了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突出重点难点,解决课文疑难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着难易区分,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搞好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微课,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解读,弥补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课堂教学主次不清,有效地解决课文疑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学中,课文中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能否删掉?有何作用?是学生常常存在疑问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找出文中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然后配上色彩对比鲜明的大海背景图:一幅天空蔚蓝,大海呈现出碧绿的颜色;另一幅天空阴暗,大海呈现灰白的色彩。在学生积思求解之时,及时出示微课,通过图片背景的对比,结合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明确:第一幅图与海面的平静清雅相映衬,暗示了他们当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第二幅图,通过海面的阴郁,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两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勾画了人物的不同心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起到这样的作用:让人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丰满。借助微课展示,由文到图,对比分析,学生就能理解不同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也改变了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及时得到启发,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同时,利用微课,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课文的难点。
三、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习兴趣
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我们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就奠定成功课堂的一半。教学中引入微课的视频、音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如教学《木兰诗》,可以运用《花木兰》的主题曲《木兰情》导入,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音画皆美的视频,那哀而不伤的旋律,悲壮的画面,不落俗套的歌词,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结合影片和课文情节,用“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深入文本进行学习。视频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观赏中接受了信息,记住了知识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渗透语文活动,展示学生自我
微课应用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微课进入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活力,自然是水到渠成。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要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校教学质量应包含教师成长、学生进步两方面,因为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应涵盖德育、教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等几方面。学生个体质量也绝不仅指考试成绩,还应包括学习的兴趣与意志、学习的习惯与方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而后者是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基础学力水平,是极易被人忽视的隐性教育质量,隐性的教育质量往往决定人的终生发展方向。
二、?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有明确目的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不在于甄别、鉴定和评估,而在于通过信息采集、样本分析和结果反馈,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了解和掌控,及时的预警和改进,及时总结经验和示范辐射。教学质量的监控除了学校层面的监控,还有各年级组、教研组、教师个人、学生、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因此学校要通过校本培训、政治学习、教研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仅是学校质量管理的手段,目的是提升学生素质,发展教师。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观察分析事物,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质量问题,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有可操作性
学校管理部门一方面以考试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要引入教学过程质量评价的监控工具,使评价更加客观、科学,教学质量的监控更为有效。
科学的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有效监控和管理的工具。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科教学并确保高质量的工具。二是学校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的工具。三是学校学科教研组内部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工具。教师充分掌握了“标准”这一工具,在上课、听课时就不会茫然,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就自然增强了。
教学“六认真”是评价每个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它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着教师的成长,是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标准。其次,“以生为本,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深化课程改革,探索低耗高效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标准。我校教学“六认真”评价标准和“以生为本,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都经历了学习培训―教师酝酿讨论修改―教代会表决通过等程序,通过教师与质量标准的全面接触,较好地发挥了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的工具意义。
3.?教学质量监控应强化过程性监控
教学质量的监控应是全面、全员和全程的,也应该是多样、多元和多层的。要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要面向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要关注从发展原点出发的每个发展阶段和整个发展过程,要从单一的学习成绩监控走向多元主体与多元形式监控,要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中,要强化过程性监控。
三、?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1.?历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历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是大力弘扬细节文化,细节文化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必须要有梦想、有追求,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原本平平常常的事情就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原来不敢指望的东西就可以奇迹般地干成,原来有希望的事情就可以干得更好;二是完善奖励性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三是锤炼一支高执行力的中层团队,带动教工和谐进步。四是搭建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加强新教师和短板教师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2.?努力追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学管理,追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一是明确“六认真”工作规范,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二是推行教学“六认真”免检制度,增强其工作责任心、荣誉感。三是强化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四是开展两级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内容,有效开展研讨活动。五是重视作业改革,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六是建立学困生档案,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七是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校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八是认真做好教学质量的分析,追求有生命的教育质量。九是建立信息资源库,为教学服务。
3.?树立德育就是质量的意识。
关键词:物质的量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物质的量”作为基本物理量,是高中化学必须学习的概念,“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是高中化学定量研究和化学计算的基石。在历次教材改版中,“物质的量”在教材的呈现顺序几经变化:有的版本考虑到它的基础性安排在第一章,有的版本考虑到学习难度,在第一章安排了物质性质再过度到“物质的量”学习而安排在第二章。在新课程下,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鲁科版,都安排在化学必修1教材的第一部分“认识化学科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前最先接触的重要概念。其中,人教版安排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苏教版安排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鲁科版安排在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可见,不同版本的教材编着者在新课标框架内对“物质的量”的处理大致相当,即把“物质的量”概念作为引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开始。
1.“物质的量”教学难的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感到“物质的量”难教、难学,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东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物质的量”实质上是用集合体的形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多少,在汉语系统里,描述物质多少时有着丰富的量词:个、双、打、堆、捆等,针对不同的物质使用不同的量词在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已根深蒂固。而西方表述上则没有这些量词,只用单复数即可,“物质的量”作为不同微粒的共同表征也在情理之中。西方文化中对集合体的概念是单一明确的,而在汉文化中则是混乱而不明确的。“物质的量”来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翻译成汉语“物质的量”作为一个整体性的词组难以融入学生已有的词语系统中,以至于不少学生理解为“原子的量”或“分子的量”。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思维是以语言进行的,有着怎样的语言系统就会有相应的思维方式。用汉语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源于西方语言系统的“物质的量”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从微粒个数到微粒的集合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上都存在着困难。相对而言,我们已有的数目和量词等概念对学习“物质的量”是负迁移作用。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往往不可回避地对两者进行对比,实际上效果并不佳,存在着越说越糊涂的现象。“物质的量”、“摩”等词本身缺乏汉语的亲切感,外来词难以融入已有的词汇中,导致两者的关系容易混淆。学生往往用“摩”直接作为物理量,比如,求摩,某物质的摩是多少,摩尔数等词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
其二,高一学生的想象能力普遍不能满足从宏观到微观之间的相互过渡的需要。初中科学对微观结构要求的降低和大量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导致当前高一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弱化,物质组成的层级不清,各种微粒间的数量关系不清,“物质的量”到底是微观还是宏观搞不清。教材对概念表述也比较模糊。如苏教版这样阐述:“由于化学变化中涉及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单个微粒的质量都很小,难以直接进行称量,而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数目往往很大,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联系起来,在化学上特引入物质的量。”然后说到:“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质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阐述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它不像长度、质量等物理量那样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可比性,学生难以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物质的量”概念缺乏实验基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实验”能力。其他化学原理、化学概念往往都有实验基础,比如,化学平衡、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都有相应的化学实验来佐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2.“物质的量”学习难点及其发展
在“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概念的相对集中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科学概念是从科学探究结果中形成的形而上的抽象认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相对地呈现在开始系统学习化学的学生面前,其学习难度也在情理之中。加上如前所析原因,高一新生普遍感觉到这块知识难学。
其次,“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性工具,学习成效表现在各种量的相互转换上。学习困难的表现之一就是这种转换不熟练,容易混淆。比如,阿氏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气体摩尔体积与22.4的关系,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在计算中,学生容易回到用质量作为中心物理量的老路上去,主动运用“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能力不足。这与学生未能全面掌握“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法则有关,沿用初中建立起来的计算系统显然是正常现象,但这种沿用阻碍了新计算系统的建立。
第三,微粒中的层次意识不强,各种微粒数间的相互转换困难。由于浙江省初中科学是以知识综合性进行编排,化学体系相对欠缺,学生对化学微粒的认识深度不够。比如,水分子中的原子组成,含有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延伸到各种微粒间的“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之间的转换困难。
然而,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物质的量”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理解、应用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到了高一第二个学期,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应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与表述。由此可见,“物质的量”的学习掌握过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应用过程,一个有情境有需要的应用过程。“物质的量”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是暂时性的,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与应用“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机会的增多,多数学生将不再把“物质的量”当障碍。
3.“物质的量”的教学建议
在传统教材及其教学中,“物质的量”往往花费较多的课时数,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概念。实践结果表明,尽管花了较多的教学用时,这些学习困难仍然存在。在新教材体系中,“物质的量”安排的课时数与传统教材相比有很大的缩减,如何实现较短的教学时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从产生学习困难的根源和对学生学习要求两方面探讨。
新课标必修部分对“物质的量”的要求是:“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其教学基本要求是:“认识物质的量,并能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物质质量及微粒数的简单计算。”发展要求是:“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用有限的教学课时达成上述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用最少的时间突破这些概念理解中的困难期。不必过多纠缠于概念的剖析而重在简单应用,让学生在微粒个数与物质的量、物质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相互换算中逐渐得到强化。不必过多纠缠概念是否吃透讲透而重在应用中领会。“物质的量”不同于其他化学概念或原理,没有讲透会产生“夹生饭”现象,“物质的量”及其衍生概念学生会在应用中逐渐深化,缺乏应用的任务驱动,学习困难的解决是低效的。
其次,教学中不宜用“堆”、“捆”等量词作为类比,而宜直接引入“集合体”,以免强化量词产生负迁移效应。不宜前后概念过多联系而重在删繁就简,突出主题,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概念衍生关系,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体系即可。重视几个相互关系式,而不必推广到诸如传统教学中必讲的阿氏定律及其推论等,控制教学难度与深度,降低学习负担,增加学习信心。
第三,“物质的量”的应用需要渗透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不宜一蹴而就而重在逐渐形成,不搞一步到位,讲究细水长流,在应用中强化,随着教学深入而逐渐加深应用难度。在后续的教学中,逐渐强化“物质的量”的应用,引领学生逐步摆脱初中以质量为基础的计算体系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以“物质的量”为基础的高中化学计算体系。
4.新课程下“物质的量”的教学设计
课时1:物质的量
师生探究1: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粒为单位存在的米与以袋装为单位的商品关系探究微小物件往往以集合体的形式呈现,解决微小物质从微观到宏观的表征方法——引入集合体概念。
师生探究2:探究1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引领学生体验任何宏观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微观粒子组成,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意识,产生如何表述巨大数量微粒的学习疑问。
师生探究3:化学反应间微粒数量定量研究中如何实现微粒个数与宏观质量、体积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得出采用集合体来研究,为引入“物质的量”概念做好铺垫。
教师讲授:开门见山地简要给出“物质的量”、“摩”是国际统一规定的物理量及单位,国际规定了阿佛加德罗常数及近似值,得出微粒数量与“物质的量”相互转化的计算式。
问题解决:给出练习题,巩固三个概念及相互转化的简单计算。
课时2:“物质的量”的巩固与“摩尔质量”
问题解决:阿佛加德罗常数定义及应用;“物质的量”与微粒数量间的相互转化;不同层级微粒数的简单换算。
师生探究1: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微粒的个数、质量是否相同,得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问题解决:给出练习题,巩固物质微粒数量、质量与“物质的量”的相互简单计算。
师生探究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与参加反应的微粒数、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教师讲授:如何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及例题示演。
问题解决:给出练习题,模仿、巩固简单的方程式计算。
一、数学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若能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我设计了求教室里黑板的周长,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设计成找教室内的四边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四边形……,这样,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
二、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拿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的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
三、重视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作用,而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思维能力从低年就要注意培养,如教学口算时,要逐步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交给学生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
四、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
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
教具、学具、电话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加学生感性经验,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条件
(1)教师要有正确的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在智育方面正确的导向,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智力,而且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一、数学教育的现状简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竞争的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又取决于教育质量和效益,因此,数学必将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前,虽然人们对数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深刻思考,但就我国目前的数学教育现状而言,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数学教学改革力度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未得到改变,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接触新事物,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详细,课堂效率低下;过度重视学生分数,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对我们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根本途径之一。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如何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感觉、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快乐地去学习,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让老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二是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人施教,分类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是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这使学生不仅消除了学习数学是一种负担的不良思想,还能够让他们贴身体会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结合教材内容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很多是从丰富的实际背景中抽象概括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提高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不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数学中的数量与图形的一系列问题,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大胆猜想、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并在不断探究和思考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学习数学要充分重视概念、公式和定理,并且要通过解题等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习题和每章节后的数学活动,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索思路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同时,学好数学离不开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灵活地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由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培养外,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让他们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应用价值。此外,学好数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出发,有效结合课本中的阅读与思考、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察与猜想等选学素材,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终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