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活垃圾;转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U14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的枢纽,已经成为了城市重要的环卫设施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国内主要的垃圾转运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1、敞开式转运模式

该模式是最早的一代垃圾转运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力车或小型机动车辆将城市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某一指定地点,然后由生活垃圾转运车辆将其转运至处理场所。作业过程中,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式(有顶棚),有时甚至在临时选定的露天空地进行垃圾转运作业。

此种转运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转移和运输操作,但是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如垃圾散落、臭气散发、灰尘飞扬、污水泄露等。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原始转运模式的诸多缺陷和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而大多数城市已经或正在将此淘汰,但在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乡镇仍在使用。

2、封闭式转运模式

为克服敞开式转运模式的缺点,封闭式转运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封闭”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垃圾转运场所的封闭,二是指转运车辆上垃圾装载容器的封闭。实践表明,封闭式转运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时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转运场所的封闭,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转运容器的封闭,减少了运输途中垃圾的散落、灰尘的飞扬和污水的洒漏。但是由于垃圾密度小,转运车辆不能满负荷运输,封闭式转运存在效率低下、转运成本高等弊端。

3、压缩式转运模式

压缩式转运模式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及转运技术的发展,压缩式转运技术开始应用并迅速普及。相对于前两种转运技术而言,压缩式转运技术在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运输车辆的载运能力亏损问题,提高了运输效率,实现了转运环节的经济性。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日益重视,我国生活垃圾转运体系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今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转运技术将朝着更高效率(高压缩比、大容量、转运集装箱)、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更优美的建筑景观和大面积绿化配套的方向发展,一些简单落后的垃圾转运形式,将最终在国内被淘汰,而重点倾向于压缩式转运模式。

三、收集方式设计

1、城镇居民区宜设置生活垃圾压缩式收集转运站;对于居住分散、人口少、没有达到设置要求、不具备建设压缩式收集转运站选址条件的,使用中、小型压缩式收集车辆收集直运;对于运输距离较远的收集点,可以采用小车收集后接驳到大型车辆方式进行运输。

2、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收集应以压缩收集转运站为依托,实行集中收集模式,改变圆筒垃圾收集间为主的分散收集方式,逐步拆除城市垃圾间。并增设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提供源头减量、资源利用的条件。

3、在无条件建设压缩收集转运站的居民密集居住区,将垃圾收集间中分类收集容器集中在主要干道边,由大型压缩式收集车直接收集。在无条件建设压缩收集站的居住区区域,以小车收集,通过指挥调度在指定地点,将压缩小车收集的生活垃圾直接转驳到大吨位压缩式垃圾运输车。

4、农村生活垃圾,按照自然村的规模,每个或几个自然村设置一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间,再用压缩车收集运输。此外,根据调查,国内很多地方现阶段主要是用手推式垃圾车或人力三轮车收集,使用此种收运方式在使用上影响周围环境,收集垃圾难以密闭,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诸多不足。故结合发达城市的经验,垃圾收集车拟用小型电动车载桶收运逐步取代传统的手推车和人力三轮车转运。使用小型电动车载桶收运垃圾至垃圾转运站,该收运方式完全密闭,能有效降低垃圾臭味外溢,解决垃圾压缩站外垃圾收集车排队和垃圾的问题。并且压缩站的服务半径扩大,转运能力增加,可以撤除大量路边垃圾吊装点,减少污染源。同时增加工作效率,减少工人劳动强度。

四、转运站的环境保护设计

1、灰尘及恶臭气治理

在转运站运营过程中,垃圾车的装箱、卸料过程中会产生灰尘;垃圾在站内暂时停留因发酵等原因会产生恶臭气,所以要求垃圾车卸料和装箱作业均应在室内或半封闭状态下进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是对转运作业区的小环境影响还是较大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严格遵守日转日清,不许垃圾在站内停留超过24小时。

(2)转运作业及垃圾车行驶道路等地,要求每班清洗一次,保持环境清洁。

(3)转运站内应设置消毒、杀虫设施及装置,防止蚊蝇滋生。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卸料作业区的臭气等级低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2级,转运站周边臭气浓度的界值小于20。

2、污水治理措施

转运站产生的污水有职工的生活污水,车辆、设备、场地的清洗污水,垃圾转运装箱过程中产生的渗沥液及雨水。

首先采取雨水与其他污水分流制,雨水通过站内雨水管道排至城市下水管道;二是清洗污水和生活污水经沉淀后处理后排放。转运站内污水治理中主要是渗沥液,因此,应尽量减少渗沥液的产量。垃圾渗沥液随着垃圾成分、季节而变化,也因垃圾转运工艺不同,产量也有较大的变化。由于垃圾在转运站内停留时间较短,其渗沥液污染指标较高,总量较小,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比较经济的处理工艺即稀释排放、集中治理等方法。综合比较各种垃圾渗沥水的治理达标方法的投资、技术、运行成本、管理等方面因素,转运站垃圾渗沥水采用收集后集中治理的方式既经济又合理。

3、噪声治理措施

转运站的噪声主要来自车辆进出站时的行驶噪声和处理转运垃圾设备噪声。主要治理措施是对作业设备和液压系统的泵及驱动电机座、泵及风机的机座设置减震垫;选用低噪声风机或带消音装置的风机;对泵站、液压站、风机站等建筑采用隔音门窗,墙壁铺设吸音板等措施。

通过采取以上治理措施,将转运作业区噪声控制在80dB以下,转运站周边噪声应低于昼间dB,夜间45dB的要求。

4、防止蚊蝇滋生措施及要求

由于收集车的卸载和转运装箱均是在室内进行,所以蚊蝇孽生环境受到一定限制。但为防止站内蚊蝇孽生,每班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场地及转运车辆进行清洗,同时定期对转运作业区(卸料、垃圾槽、料仓)、站内绿化区、污水收集区等处采取药物灭蚊蝇措施,以使蚊蝇控制在最少范围内。通过上述措施,在可视范围内做到苍蝇不超过3-5只/次的要求。

5、转运站绿化

垃圾转运站总体布置时,要重视绿化工作,绿化面积应不少于30%。与居民住宅相邻地段应建立绿化隔离带,种植香樟等吸收异味能力强和树冠枝叶茂盛的树木。

五、结束语

总之,城市垃圾转运系统能够缓解交通运输压力,降低车辆运输的次数,极大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S]

[2]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S]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范文第2篇

一、 成立组织

为彻底解决镇秸秆焚烧、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问题,镇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财政、环保、交通、林业、派出所负责人及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秸秆焚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检查、验收、考核等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并与镇村干部年末绩效奖挂钩。

二、整改进度

(一)关于“中央反馈任务十三:全省目前仍有70%以上的行政村尚未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方面

我镇第一季度按照《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全车辆、人员,为村收集,镇转运提供必要保障;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将垃圾治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落实专门经费,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开展,实施治理工作季度通报和检查制度,各村要及时维修和新建垃圾收运设施设备,确保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规范;镇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和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动机制,建立健全镇、村卫生保洁队伍管理、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有人清扫,有人管理,有人监督考核镇、村制定村规民约签订“三包”责任书,增强爱护环境责任意识,镇政府年初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对照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治理目标找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落实专人负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改落实工作.

(二)关于省级反馈任务十五:省控双胜断面仍为劣V类水体。2017年和2018年1—5月份双胜断面是劣V类水质。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污水、污泥存在直排现象,镇、镇、海龙镇等重点建制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辉发河及其支流方面。

我镇第一季度制定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级考核要求。加大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力度。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督促养殖户做好养殖粪污“日产日清”工作;由小组成员不定期下去检查,镇政府针对没有建设空间、养殖规模小、动态变化大的散养户,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符合环保标准的集中堆肥场(现已建完)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逐步实现全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认真落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工作方案》。全面加强对流经我镇支流的河道综合整治。

(三)关于省级反馈任务十八: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只做到了村收集,转运过程乡镇存在随意掩埋的现象,污染周边环境。方面

我镇第一季度各村屯已建设统一设置、统一标识的垃圾收集点。镇政府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保护措施,一抓到底”的原则,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初步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示或宣传牌,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

(四)关于“回头看”反馈任务十四:第一轮督察指出,省有关部门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管理、煤炭质量管控等方面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履职不严不实问题。整改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推动从源头、体制机制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但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虽然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工作,但责任压得不实、工作浮于表面,整改推进比较被动方面。

第一季度我镇定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书,成立领导小组,并依据《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考核办法》对服务企业进行日常监管。严把饮用水水源地项目审批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达到100%;整合规范煤炭经营,杜绝劣质煤炭的流通销售。

(五)关于“回头看”反馈任务十五:2018年6月,省制订《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整改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各市县做好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并于7月底前完成整治方案制订并上报备案。截止“回头看”进驻时,全省仍有10个县区未按要求制订工作方案,18个县(市、 区)一直未上报排查情况方面。

第一季度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辖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村庄和道路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台账,制定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宣传和教育方案。将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锦州农村;对策及建议;环境污染问题

1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辽宁省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土壤调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全市农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60万t,生活污水约0.5亿t。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难度大且建设成本高,致使管网覆盖率低,少数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组成日趋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农民的垃圾还田积极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处理率低、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导致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雨季被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清运车将垃圾倾倒在农村,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综上,由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2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近直接排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数村屯对太阳能、秸秆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在农田直接燃烧在浪费能源的同时,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及地下水潜在污染威胁;此外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农作物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这些都使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锦州市目前各县政府所在地均拥有一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但各乡镇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锦州市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现状,全面启动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沟及出户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实现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网初步形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力争在现有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线沿线、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区(县)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垃圾不出村,除沤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将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模式。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由县区政府统一负责,或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乡镇委托公司市场化运营。积极推进农户或村庄实行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收集,分拣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励收集废家电、废电池、农药瓶、废灯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各镇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镇区内(包括自然集镇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各村建立保洁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的四级集中处理模式体系,以及“市、镇(街道)、村(居委会)、组”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城乡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箱,聘用保洁员,配备垃圾转运车,保障垃圾的统一集中焚烧处理或填埋。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垃圾中转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农村居民点设置垃圾收运点。各村(居委会)负责选点建设垃圾池,组织落实保洁人员和设备,将属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对本村(居委会)保洁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由区环卫办统一转运至县(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专业环卫保洁队伍,环卫保洁员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备。

3.3农村畜禽粪便治理

目前,各县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涉及肉牛、奶牛、肉鸡、蛋鸡及猪等5类,且饲养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农畜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普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居多,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畜禽粪便治理应按照规模化养殖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分类治理原则。(1)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3)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进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针对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积极推广诸如发酵床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筛选及推广。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已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但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4农村新能源

利用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结合目前锦州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推广生物质能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等农村新能源。

3.4.1太阳能开发利用与推广

太阳能目前在农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热水、冬季养猪拌饲料等。至2015年农村30%住户采用太阳能供热。

3.4.2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随着北方冬季沼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广,沼气应用的优点在广大农村被普遍认识,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主要技术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也包括乡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和县级服务站。

3.4.3秸秆综合利用建立

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制业。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

3.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农村土壤监测体系

开展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

3.5.2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等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环保标准要求,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

3.5.3启动农用地土壤修复试点

工作开展农村地区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地区污染场地清单,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以环境纠纷多发区等环境热点地区,以及以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组织筛选农用土壤、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通过“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4结语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农村环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末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治理率可实现100%,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养,秸秆综合利用率可实现100%。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12).

[3]冯燕,周梅.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污染[J].山东环境,2002(13).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融合;人居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措施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备受政府的重视。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人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乡融合加速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从重要性上来讲,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反过来也会影响城乡融合的进程,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治理措施。

一、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及治理困境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在环境建设方面也在极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受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峻城乡融合的同时,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总量逐渐增加,这也加大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且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多数地区没有做好污染预防和处理工作,反而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要表现为:工厂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造成农田和水利的污染,不仅容易产生纠纷,也危及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工业规模在扩大,但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更新缓慢,污染总量在不断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工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大;现有的农村工业污染监管不足,且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1]。基于上述问题和情形,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业污染问题难易解决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长久以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化肥等,且小农经营模式导致很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使用,大量的化学品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城乡融合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能够专注于农业耕种的人数变少。由于家中缺少劳动力,反而人们在农业生产时更加依赖于农药、化肥。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农民秋收时会将秸秆等进行二次利用,作为能源使用,但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之后,农民对秸秆转化成能源的需求减少,因而近年出现了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在养殖方面,目前许多家禽的粪便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这也给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造成了污染,且由于农村中饲养家禽数量的增多,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三)农民生活污染趋势加剧生活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污染,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更为强烈,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城市居民身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且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的专业设施,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难易处理,这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不强,经常随意丢弃垃圾,加大了垃圾的处理难度;二是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没有生活垃圾管理主体。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大量的生活垃圾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理,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城乡融合发展既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利好,同时城市为提升环境质量,城市的污染也在向农村转移,如一些高污染企业迁至郊区或农村。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或蔓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进一步加剧了原本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土壤一旦受到污染,也会被农作物吸收,加大了农产品污染的隐患。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部分城市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且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或是没有将这些城市垃圾运回城市,使得农村堆放的垃圾总量增多。农村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生物多样性遭到,气候也会受到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源于当前环境危机,原有治理方式迫切需要改变。为了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同时弥补资金不足、技术不足、保障不足等问题。

二、城乡融合视野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为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负责,同时也是为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负责。城乡融合不仅是经济的融合发展,更体现在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层面的有机互动与融合,且在城乡融合进程中要避免城市污染向城市蔓延,农村环境治理更要汲取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以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城乡融合等发展战略,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为前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处的空间环境,鉴于农村原有生产方式、资源和能源使用方式、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环境治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具有复杂性,因此要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统筹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治理措施,制定完善的人居环境改造方案,进而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计的可持续为共同目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要放弃发展经济来保护环境,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最终依然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技术力量。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人们的居住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也看到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归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要树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平衡好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增加农村的收入,同时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而是在充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如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业、新能源产业等[2]。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改善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公共卫生间、垃圾处理厂、绿化带等。此外,通过拓展农村公共服务,还可以为低收入人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环境。

(三)以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城乡融合发展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也应抓住机遇,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如何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城乡融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人才不足、技术不足的问题。鉴于此,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挥城市和农村现有的优势,只有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综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任务艰巨,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居环境的改善能够为乡村发展奠定物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还不够完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的现状,在持续发展、统筹发展、环境与生计双赢目标的指引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着重考虑如下方面。

(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城乡融合视野出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问题,应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寻求解决之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十分复杂,以往单一依靠政府的治理方式很难实现治理目标,因此,要将政府和农民共同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平等主体,同时吸纳企业、社会等参与进来,形成最终的治理合力。首先,以合作治理理论为指导,发挥政府、村民、村委会、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前提是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因此,就需要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尤其是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应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强调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责任,详细规定广大农民在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权利和义务[3]。社会组织包括环保协会等,目前环保协会要发挥自我监督和自我落实的管理作用,就应积极组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工作,对农村的道路、公测、垃圾中转站进行清洁,同时也可组织对村民环保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宣传教育活动,或是针对政府在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和治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政府层面则应发挥好引导作用,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设计,借助政策、法律、制度、宣传、教育等手段,激发不同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协调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发挥产业技术的支撑作用,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除了上述主体以外,市场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导向,重点培育农村环境治理的龙头企业。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环保企业的恶性竞争,做好环境治理企业的信息公开工作,并将失信的环保企业拉入黑名单[4];二是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保设施技术标准,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产技术、秸秆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为相关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或是重点培养产业孵化机构等,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层面加以倾斜。

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压缩

中图分类号X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132-02

近年来,东营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多,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加,伴随而来的生活垃圾收运问题成为了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一直是城市垃圾处理系统中精力、经费消耗比例最大的环节。有资料表明,垃圾的收运费用约占垃圾总处理费用的60%~70%[1]。因而优化现有垃圾收运模式,降低作业成本,对东营市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生活垃圾收运现状

1.1 垃圾收集模式

东营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500t,普遍采取混合收集模式。现有的收集容器主要有废物箱、铁质垃圾方箱、塑料垃圾桶。废物箱主要设置在主、次干道两旁及公共场所,用于收集行人所丢弃的果皮纸屑等,废物箱收集的垃圾由环卫工人用保洁三轮车运至就近的垃圾箱。垃圾箱容积约6m3,分为地上箱和地下箱两种,地下箱放置于地下垃圾池中,垃圾池多数位于城市道路两侧,垃圾池底部设有排水孔与城市污水管网相连,池上周边设有盖板,防止垃圾被弃入池内;地上箱大多置于单位内部及商业区内。标准物业区及部分机关单位开始采用标准塑料垃圾桶。居民区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由居民投放至指定的垃圾收集点。居民区生活垃圾袋装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

1.2 垃圾运输模式

东营市中心城区垃圾清运车主要有2种车型:摇臂车和后装式压缩车。居民袋装化垃圾及塑料桶装垃圾由5t、8t后装式压缩车直接清运至垃圾填埋场。铁质垃圾箱收集垃圾则由5t摇臂车直接清运至垃圾填埋场。

各级环卫部门对垃圾清运采取派车单制度和“五定”措施:定人员车辆、定清运量、定清运标准、定油料消耗、定安全保障,加大清运力度,确保垃圾清运达到日产日清。东营市中心城区垃圾收运方式现状如下图所示:

2 现收运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垃圾车运输效率低、亏载严重

5t摇臂垃圾车是城区垃圾运输车的主要车型之一,垃圾箱容积6m3,无压缩装置,生活垃圾在自然状态下被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要做到日产日清,有部分垃圾箱甚至不满也得清运至填埋场。5t摇臂垃圾车平均有效载重2t左右,运输车利用率低,亏载严重,车辆疲于奔跑在城区至填埋场的道路上,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还增加了市区道路交通负担,排放的尾气也影响城区空气质量。

2.2 垃圾渗出液污染城区环境

东营市城区生活垃圾含水率大,一般在55%左右,铁质垃圾方箱密封性能差,渗出液极易污染箱体表面及周围地面,市民大多不愿走近容器倾倒垃圾;压缩车亦无污水贮存功能,垃圾装车后没有专用压缩的场所,一般只能就地压缩,夏季垃圾含水量更大,在装车压缩和运输过程中渗出液洒漏污染路面,环境空气明显受影响。

2.3 收集设施臭气、蚊蝇难以控制

垃圾收集箱露天放置,尤其在夏季,蚊蝇孳生、恶臭扑鼻,附近居民只得紧闭门窗,市民对此怨声载道。地下池虽然顶部设有盖板,底部有污水排放孔,但总有垃圾掉落池底,加之城区排污管网本身就排污不畅,许多池都不能顺利排出污水,雨季经常出现地下箱、垃圾浸泡在池中,更加重了恶臭的影响。

2.4 混合收集资源难以回收利用

东营市中心城区未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废物箱虽然标明了可回收、不可回收以及废电池分开投放,但现有收运模式环卫工人只能是混合收运至垃圾箱。在目前将垃圾填埋作为惟一处理方式的情况下垃圾混合收运还能适应。但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和处理水平的提高,垃圾处理方式也将向分类处理方向发展,这种混合收运对实现垃圾的回收利用非常困难。

2.5 有害垃圾管理存在漏洞

电池、日光灯管等有毒有害物品在源头管理上长期存在漏洞。虽然环卫部门在一些道路设有分类收集废物箱,但是收集来的电池仍然和其他垃圾混到一起,最终在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处理体系。

3 优化对策

1)修建密闭式垃圾收集站,改变生活垃圾收集方式。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在新建、扩建的居住区和旧城改建的居住区应设置垃圾收集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收集站应配置垃圾压缩机、污水导排系统、冲洗系统、除臭系统。拆除垃圾池地下箱,城市道路沿街店面大力发展定点定时垃圾车收集,建立“街道―垃圾收集站―处理场”的垃圾收运系统;居住区垃圾由新型标准桶收集后,清洁工用小型垃圾车运送至收集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现收运模式中压缩车就地压缩造成的污水撒漏污染环境,还可以避免大型压缩车在小区内占道工作影响居民出行及噪音;部门单位、学校等实行压缩车收运;

2)建设中型垃圾压缩转运站,提高运输效率。中心城区与现运行垃圾填埋场及新建焚烧厂距离均在20km以上,现清运模式车辆亏载严重,运输效率极低,驾驶员劳动强度大,因此根据中心城区垃圾产生量建设一座中型垃圾转运站非常必要。垃圾转运站不仅能实现垃圾封闭化、大运量的运输,提高长途运输的经济性,还能显著改善垃圾运输的环保性,减少交通运输的车流量;

3)增加大吨位垃圾运输车,淘汰能耗大的摇臂车。随着收集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改变,5t摇臂车已经不适合垃圾清运工作。购置大吨位垃圾运输车取代小吨位,不仅能提高运输效率,而且能缓解交通污染;

4)试行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分类收集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生活垃圾的处理难度,减少处理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延长处理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能通过物资回收获取部分收益,是合理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4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102-2004)中,生活垃圾被分为六大类: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标准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有点细、太过专业、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由简到繁,不妨借鉴济南市垃圾分类收集方法,将垃圾分为四类:一是可回收垃圾,主要指废纸、废玻璃、废塑料橡胶制品、废金属和纺织物等;二是大件垃圾;三是有毒有害垃圾,主要指不加妥善处理对环境可能会造成现实危害的垃圾;四是不可回收垃圾,主要指厨房产生的厨余、果皮等。

5)加大对有害垃圾的宣传和治理力度。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存在直接或潜在危害的垃圾,要加大宣传及治理力度,让广大市民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有害垃圾必须专门处理的观念,改掉随手丢弃的不良习惯。环卫部门要加大治理力度,对有害垃圾要分类运输,在不具备焚烧的条件下,实施固化后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