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第1篇

一、经济转型关键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正处在需求侧转型供给侧的变革进程之中,在这一宏大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蕴含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已初步构建,较为成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走向世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示范引领。

1. 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和体系建设日显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彻底,所创造的生产价值更为显著,这一点已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与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体现其特有的存在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不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从属与延展;《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发与实施,对我国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纵向延伸和培养规格横向发展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实践。尤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更是落实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体系建设,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战略层面的支撑。

2.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应用路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路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基本形成了贯通中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路径。能力本位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能力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实一体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持续性引领作用。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打通和拓宽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培养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新型校企合作的结晶。

3.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日益清晰。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掘,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透彻,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实力日益增强。我国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深化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推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推动市场需求向有效供给转变,不断推进示范、特色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高效高质发展。同时,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并在此统领下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学、评价的驱动创新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变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4.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进程日益加快。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对综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主流。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进程,应对发展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国家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这一计划直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优先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也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三五布局改革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重组与优化,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驱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国家经济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主旋律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现实,查摆缺陷,深入反思,科学论证,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渐与经济转型发展相契合,率先完成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大功能。

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增长速度的减缓、产能的过剩,整个经济结构正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过渡到聚焦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仍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除了进行一线生产外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接受职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同时,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提升,在发展理念上故步自封,在发展路径上墨守成规,漠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新常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热情。理念的缺失已经严重滞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减退,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展、走向国际发展的最大障碍。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狭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社会是在进步的,经济是在发展的,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现代化、人才国际化的冲击,原有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其固有的专才教育、传承教育、非合作教育、订单教育、实用够用教育等思想理念过于狭隘,这种狭隘不单单是认识与实践层面上的狭隘,还包括人才培养趋同的弊端,直接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3. 高等职业教育资本投入不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速度的不断递增,高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使用等都存在严重不足,教育投入总体缺口很大,与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无法相比。这一实际情况直接导致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乃至社会对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更高要求。虽然每年都有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拨款和各种专项补贴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运营所需,但僧多粥少、杯水车薪、权责不清,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校企的深层次合作,难以建立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幅度不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走向国际化更是无从谈起。

4.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社会需求增长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规模和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扩张。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办学规模和院校数量扩张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反,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校企合作机制。我国企业要发展,要顺应国家重大经济战略的调整和发展,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高级人才。但是,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摆脱地域、行业的限制,能力本位思想严重,人才定位不准,职业规划草率,趋同现象显著,就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倾心建设职教集团,贯彻理实一体和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5. 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创新。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理念滞后、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机制不活、质量不高、特色不明等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明显缺失。这种缺失直接造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动态定位体系,没能清楚认识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没能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动态发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不断创新和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趋向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有效供给,就必须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促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多方合作,以动态的教育结构、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人才培养举措、高效的教育质量、新型的创新驱动强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引领性发展。

1.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国际化定位。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国际化引领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发优势和引领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本着教育强国的战略思想,以国家经济战略决策为根本,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按照国家经济特点、国际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培养层次、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品牌特色、服务领域等多方面的国际化定位,形成示范、特色、优质的多元化国际办学理念和国际发展趋向,促使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最大化。

2. 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的国际化定位。随着我国走向世界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规格正从地方需求、区域需求转向国家需求、国际需求,尤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涌入与冲击,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逼迫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思索人才需求国家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突出问题。同时,国家经济的有效供给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所需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凝聚给予了国际化定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直接体现。为此,必须在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国际化的视野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科学定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规则、举措和运营,把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教育联盟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持续学习理念成为人才成长的终生信条。同时,秉承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深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要敢于打破人才的地域与国界限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广纳天下英才,着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凝聚工程,最大限度地储备综合性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国际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3. 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的国际化定位。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并出台适应这种变革的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在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情感、教育时间、教育精力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资本的有效运营,促进人才质量提升,增加人才储备,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目标,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任务链群,合理规划教育投入的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关和人才质量关,注重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师资、设施、教法、学风、校风建设,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第2篇

Abstract: With China'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arket system, the various schools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re in the effort to improve students' skills and overall quality,and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course in all currculum reform,so the writer on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ssues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2-01

作者简介:王雨霏(197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张有朝(1980-),男,陕西西安人,硕士,中教二级,高新第三中学体育教师。

0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状况和结构的转变,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学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新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思路,从而使自己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处在一个优势的位置,所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内容进行全部的论证和修订,其中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也在发生着转变,笔者就自己的一些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程改革背景及体育课程改革的表现

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在过去的很多年间都存在心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在于大多数企业在过去的很多年间都以学历的高低来决定人员聘用的情况,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旺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其技能实践能力相对而言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拉开了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所以课程设施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现有的课程改革来看,他们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理论学习时间压缩。而对于体育课程而言,高职院校的改革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相对而言没有普通本科院校那么充足,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教育财政拨款支持,而生源收入是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高职院校由于过去校舍面积小、学生人数少、基础设施相对简陋和落后,所以在发展中需要改进和投资的内容相对较多,而体育在这些环节中往往处在最后一个阶段,为此,在职业技术教育当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相对都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条件设施都比较简陋,这对于教学的有效完成时不小的障碍和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2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应突出自身特色

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苦难和各个短时间很难有所改变的局面,笔者认为在其教学改革应该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从学生的学习内容上应该有所改变,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都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掌握新的体育项目动作上,但是这种教育思路与很多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之间存在直接的矛盾,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课程安排上,教师尽量选择可操作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传统体育项目,而对于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技能基础,而且也是各个单位首先需要满足的设施要求,所以通过这些有限的设施实施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才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在学习期间,会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上,通过进入工厂的实践学习来帮助他们全面提高,所以他们很少有时间可以去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所以在课程改革中,笔者认为引入学校体育社团组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和组织实施体育活动的途径。其三,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受到各种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所以很多学校在进校之后更是加紧时间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就是希望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有所专长,所以这部门学生对于体育的关注程度很低,所以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学分制度的学籍管理方式更利于学生灵活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一方面也能更贴近学生自己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最后,在课程信息方面,教师应该积极的了解项目发展趋势,并在学生的学习中树立模范体育明星教育方式,因为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生在入校期间学习成绩往往都不是很好,但是这些学生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所专长,而体育明星往往是他们在所有崇拜的偶像当中最不可或缺的,所以体育明星激励手段也是帮助他们提高体育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中的体育教学改革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也会迎来全面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单纯需要积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去尝试新的体育项目,更多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并对学生的体育心理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体育行为,并及时的对症下药,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唐静萍.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2]刘波.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最优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蛋白质与酶工程 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蛋白质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的一个新兴生物技术领域,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有控制的基因修饰和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加以定向改造,设计、构建并最终生产出性能比自然界存在的蛋白质更加优良、更加符合人类社会需要的新型蛋白质。因此,有学者称,蛋白质工程是第二代基因工程。而酶工程则是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人工操作,获得人们所需要的酶,并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催化功能。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酶工程的重点是在于对已存在的酶的合理利用,而蛋白质工程的重点则在于对已存在的蛋白质的分子改造。随着蛋白质工程的发展,其成果最终也会应用到酶工程中,使酶工程成为蛋白质工程的一部分。

蛋白质与酶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因此,如何使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适合时展的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从事蛋白质与酶工程研究及生产的技术人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校2002年开设生物工程专业,最初并没有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后经大纲修订增加了该课程,通过近5届学生的培养,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此作一浅析。

一、制定好教学大纲,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内容要求,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为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围绕教学计划,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人才市场需求,我们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著名大学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一是适当增加了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时数,理论课时数由原来24学时调整为28学时,实验学时由原来16学时,增加为20学时;二是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我们增加和删节了部分章节内容,使教学大纲的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性;三是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细化,明确指出了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并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四是详细地规定了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明确了平时、实验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避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和任课教师随意操作成绩的弊端。制定好教学大纲后,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当依从教学大纲。我们从教材的选用,教学参考书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以及实验内容的合理安排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蛋白质与酶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教材较多,不过大都有所侧重,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偏重理论学习,选用的教材为蛋白质工程;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则偏重对蛋白质的应用,选用的教材是酶工程。结合我校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多方面的要求,有必要兼顾理论和应用的学习。因此,我们以王大成主编的《蛋白质工程》和郭勇主编的《酶工程》为核心,参考了众多《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教材,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组织安排,既兼顾了蛋白质的分子设计等理论学习,同时也掌握了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等技术。

2.指定内容更为广泛的参考用书

在教学参考书指定方面,选定更为广泛的参考用书,着重实际应用技术方面的参考用书。例如,选用汪家政主编的《蛋白质技术手册》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编写的实验指南等,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根据参考书提供的案例,加强实际操作技术的学习。另外,我们还为学生确定了部分国内外学术期刊,如《生物工程学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等作为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蛋白质与酶工程的发展前沿与动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紧扣课程主线,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按照大纲和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是保证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系统性、完整性和合理性的保障。我们依据大纲、结合选定教材对课程内容做了如下调整安排:删除了酶工程中第一章绪论,将其整合到总的绪论部分,有利于同学们对比分析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删除了第二章微生物发酵产酶、第三章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这两部分内容将在专业选修课微生物发酵工程、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等课程中详细学习,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删除了蛋白质工程中第三章突变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将其部分内容整合到蛋白质结构基础一章,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层次,增加学生掌握蛋白质分子设计的必要基础;将第五章酶分子修饰与蛋白质工程中蛋白质的修饰和表达整合;将酶工程中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改为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参考蛋白质技术手册补充蛋白质和酶的提取方法。优化调整后,教学内容更为精炼,体系更为清晰,同时兼顾了理论学习和实际的工业应用。

4.注重实验课的教学

蛋白质与酶工程是一门理论兼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实验教学,我们在狠抓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们开设了如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实验,学生可根据学习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生物材料来源的蛋白质提取纯化方法。同时增加微生物或酶的固定化实验,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固定剂的浓度,探讨不同浓度固定剂对微生物细胞的固定效果,并比较微生物固定前与固定后的优缺点,最后进行结果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固定化方法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或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人讲起来娓娓动听,有的人讲起来则索然无味,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与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是分不开的。因此,有必要将传统“填鸭式”教学转向“自主式”教学。在教会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该课程课时短、内容多,处理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就成为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大量运用,可以将所教授的知识以各种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等方式直观生动、形象逼真地表达,不仅扩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一章中,采用由GE公司开发的多媒体动画教学软件,非常形象直观呈现了分子筛、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易于学生掌握,反应很好。

2.结合科学研究,采用实例教学

生物工程作为实验操作性和科研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尝试在教学过程融入教师的科学研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拟定问题,由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例如,在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一章中,结合植物凝集素的分离提取的科学研究,采用学生先查资料、设计研究方案,然后教师就以凝集素的分离纯化过程为主线进行讲解,使整个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也增加了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连贯性。通过实例教学模式,融入科学研究思路,同学们不但掌握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培养了科学研究的素养。

3.自学讨论教学

大学课程的教学,并不是传统的所谓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模式,应该融入学生的自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从教学的客体转变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等内容采用自学讨论的模式。例如,有关蛋白质与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部分,我们将该部分内容分为3~5个方面,采用分组自学,并完成多媒体制作,然后随机抽取3~5名同学走上讲台,讲授所学的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视,崇尚创新思维的构建,其考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在考核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能力评价。我们将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3部分,即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成绩(20%)和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参与课堂讨论和讨论报告完成情况等。

另外,实验考核部分由于加大了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考核的标准就不应该只看实验结果,而应重视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及其在实验过程中处理突发问题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期末考核我们采用闭卷的形式,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除了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外,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单个知识点的考核,增大知识面的考核力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工程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蛋白质与酶工程的内容也会得到不断更新和充实,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适应时展需求。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目前我们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阶段,在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王大成.蛋白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孙毅.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其前景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162-163.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任务,而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招生大幅度下滑,毕业生毕业困难,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困境。职业教育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中发挥着长大作用,而要想继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必须加大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稳定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很强,其旨在培养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新技术、新工种逐渐取代了那些传统的工作,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这些新工种的出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容易造成学生就业难问题。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既要对已有劳动力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改革,结合时代背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劳动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1、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在发达国家中,针对职业教育有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业学校、企业的职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如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社会企业带着歧视眼光,企业比较倾向于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从而使得职业学生难以顺利就业,使得职业教育不被认可。故此,我国应当学习发达国家,针对职业教育,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政府、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办学标准化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2、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在现代社会里,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得票变形能力方面。就当前职业教育来看,其依然偏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没有结合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在这样背景下,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小学应当最大限度的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要多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都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2]。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承担着,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故此,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职业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多安排教师进入先进的企业中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另外,还必须强化职业教师素质的教育,为职业教育培养职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3]。

4、做好就业指导

就当前职业学校来看,其发展的重心依然是在专业知识及爱与和技能的培养,对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其最终结果是要走向社会,虽然决定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是择业却成为职业学生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道门槛,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迟迟不能顺利就业,从而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故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当积极的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学生顺利就业,职业学校对外树立好的形象,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源。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学校要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一方面要引导做好就业规划,另一方面要教导学生择业技巧,使学生择业的过程中临危不乱,从容应对,从而顺利就业。例如,学校可以临摹招聘现场,通过模拟招聘现场,来观察学生的择业技巧是否科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4]。

5、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职业学校作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地方,学生能力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职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故此,在职业学校中,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能力考核工作,要督促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定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在考核中找出学生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循序渐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让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认可,促进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5]。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要强化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28-33.

[2]王凤君,张晓刚,张秀霞.新时期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J].职业技术,2012,12:23-31.

[3]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8-60.

[4]侯晓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19-124.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