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废弃物处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鸡场 废弃物 生态
一、引言
农业部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对重污染区进行综合治理,实属重大而紧迫的工作。农业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近年来,在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畜禽粪便、粪水等废弃物污染环境的突出问题。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总量超过17亿吨,再加上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如此多的禽畜粪便没有资源化利用而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养殖场周围地面环境,同时也污染了地面水环境。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物主要有畜禽养殖场有机废水、粪便、恶臭、致病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转基因生物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城市中畜禽养殖业的粪尿排污的人口当量均超过3000~4000万人。养殖业的粪尿排泄物及废水中含有大量度的有机物、氮、磷、悬浮物及致病菌,并产生恶臭,污染物量大而集中。这些排泄物如果不按国家规定标准处理,势必对周围的水源、土壤和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从而成为社会一大危害,同时也使宝贵的肥料资源、能源白白浪费。
畜牧业是宣城市农业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区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宣城市充分发挥当地草多、叶多、水面广等资源优势,发展综合养殖业,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以广阔的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走“产、供、销、服务”一体化的经营道路。使生态型综合养殖业蓬勃发展,并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及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落实“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做出一份贡献。
二、鸡场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性
鸡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排出体外后会腐败发酵,产生恶臭物质,养殖场及其附近的大气环境。除养殖场排出的有害气体外,场内的化粪池、堆肥及施肥地也是散发臭气的主要场所。恶臭是使人的嗅觉产生厌恶感的气体物质,会对人畜产生有害作用。鸡排泄物产生的恶臭能刺激嗅觉神经和三叉神经,对呼吸中枢产生毒害。恶臭不仅污染人类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危害鸡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其它疾病,最终导致鸡生长和生产性能下降。再者,未经任何处理的排泄物排放到水体中,将对地表水产生严重的污染。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大大减轻养殖场粪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养殖场粪便等污染不经处理,随排放或处置不当,污染地面、土壤和地下水。粪便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所带来的危害。
粪便中含有大量含碳化合物、含氨化合物等腐败有机物,进入水体后,严重首先使水质浑浊,水色变黄,气味变臭。在微生物作用下,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时,溶解氧被耗尽,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多种恶臭物质,水体变黑发臭,水质恶化,不能饮用。
氮、磷是养鸡排泄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物。在有机分解过程中,有机物氮、磷还要被矿化为无机的氮、磷。多数含氮化物被氧化成硝酸盐,其中一部分滞留在表土层,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日积月累则会污染地下水源。含磷过多的污水流入河沟和池塘,使水体富营养化,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肆繁殖疯长,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并产生多种毒素,直接影响鱼类生长。由于藻类大量繁殖,加大了水的浑浊度,使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发生障碍而死亡,死亡的藻体和水生植物在厌氧条件下腐烂分解,导致水体恶化,从而危害生态环境。
在畜禽养殖行业,为增强畜禽的食欲,往往在饲料中加入食盐,这导致粪尿盐分含量增多,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和畜产品的食用安全,污染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畜禽粪便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三、鸡场废弃物处理与发展生态农业
养鸡场鸡粪便的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是发展其生态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生态农业阶段,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说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养鸡场产生的粪便既是严重的污染源,又是生产系统内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把粪便应用于沼气工程,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粪便的污染问题,而且粪便通过沼气工程处理后,可变为宝贵的能源及有机质资源,增加了养殖场的效益,实现了变废为宝。实现生态农业的首要条件是保证土壤的生态性,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肥料。经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及生产的有机复混肥都是优良的生态肥料,推广使用生态肥料是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理论; 废弃物效益产出模型
一、引言
随着农业发展逐年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成为新的起点,到“十二五”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再到“十三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问题无疑成为了我们所面临,并且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产出大省不免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效地对农业废弃物处理不仅可以带来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且从长远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主要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废弃物―秸秆,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展开其有关于经济学价值的论述。
二、黑龙江省秸秆产量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产出大省,作物产量一直位居全国之首。2008-2013年,我省玉米产量从1820万吨增至3217万吨,玉米秸秆净增1676万吨;水稻产量从1520万吨增至2221万吨,稻秆净增630万吨;大豆产量从620万吨降至387万吨,豆秆减少372万吨;小麦产量从90万吨降至39万吨,麦秆减少56万吨。全省秸秆产出量比5年前增长1878万吨,增幅41%,其中玉米秸秆增幅最大,达77%。
面对秸秆剩余量增幅的逐年提高,展望国家对黑龙江商品粮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秸秆亟需处理,如何应对国家乃至全球倡导的生态问题,以及国家近年来对农业问题的改善,无论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因地制宜还是政府对待农业的大体扶持都是我们需要严肃考虑的事情。
三、循环价值理论模型分析
(一)模型描述
本文参考皮尔斯和图奈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以黑龙江省秸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整个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经济价值,如图:
图1.循环经济模型
在模型中,R代表“农业资源存量”,A代表“环境的吸收能力”,P代表“农业生产”,C代表“消费”,W代表“农业废弃物”(本文代表秸秆),r代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U代表“产生的效用”,并设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为δ。
由模型中R、P、C三种行为均能产生农业废弃物,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δ是决定能否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原因有三点:①δ越大,废弃物产生的经济价值越高;②δ越大,对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压力越小;③δ越大,效用越大。
(二)可产生价值的有效方法
目前,黑龙江有五种主要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本文将其定义为: M1代表每万吨秸秆还田产生效益的价值、M2代表每万吨秸秆生产饲料的价值、M3代表每万吨秸秆生产沼气产生的价值、M4代表每万吨秸秆发电产生的价值和M5代表每万吨秸秆栽培食用菌产生的价值。
M1: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养分的有效方法,是建设高产田的基本措施,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M2:黑龙江的某些村民利用秸秆养牛,不但发挥了秸秆的巨大经济价值,还节省了饲养奶牛的饲料开支,而且吃了天然饲料的奶牛产出的奶是天然无污染的,最有效地就是减少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M3:秸秆制沼气工程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通过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生活垃圾等有机废物,生产沼气。
M4:我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约占70%左右,燃煤严重污染环境,急需增加清洁能源比重,才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黑龙江省年产秸秆近6000万吨,与标准煤相比,各类秸秆的折算系数大致在0.429-0.543之间,其热值平均折合标准煤约1/2,按照此折算系数计算,其秸秆产量就相当于3000万吨标准煤,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发电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M5:黑龙江省是食用菌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种类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废弃物效益产出模型
根据秸秆输出,以及对秸秆有效地利用方法提出效益产出模型,如下:
效益产出模型:
S代表生产系统,PC代表成本投入,PM代表产品产出。
根据效益模型得出经济学价值计算公式:
r=W*δ (1)
M=M1*r1+M2*r2+M3*r3+M4*r4+M5*r5+Φ (2)
公式中M代表总效益值,r1、r2、r3、r4、r5分别代表五中利用方法的用量,Φ代表秸秆循环利用后,减少秸秆焚烧而引起的雾霾以及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的长远的经济价值。
(四)实证分析
到2016年,以粮食总产量达到7250万吨测算,全省四大作物秸秆可收集量W预计达到6643万吨,综合利用率δ达到85%,综合利用量W达到5621万吨,各项效益产生如下:
秸秆还田用量为1990万吨,占41.65%,生产饲料用量1000万吨,占20.93%,秸秆沼气用量700万吨,占14.65%,秸秆发电用量840万吨,占17.58%,培养食用菌200万吨,占4.19%。得出总效益值M=1990*M1+1000*M2+700*M3+840*M4+200*M5+Φ。
四、结论
伴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利用秸秆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方式更多样,有效地使秸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使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使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方面,国家应针对于地域差异性,由国家以及各地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并将成果有效地对接到秸秆产区,甚至针对秸秆大产区,采取“量身定做”的原则,有效地将秸秆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法应用于该区域。
从技术传播角度,由国家农业技术产业相关部门建立“互联网+”方案,有效地融通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并对利用产出效益好的地区,由国家产业部采访编写成功例案说明书在全国广泛学习。
以优化人居环境、农业废弃物―秸秆循环利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配套的优惠政策为引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秸秆“五化”工程建设,构建起以秸秆为原料的环保产业体系。本文应用循环经济理论与资源性农业废弃物的界定,从使用方式产生的经济价值,到解决眼前的农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生活水平问题,再到未来发展的生态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78-185.
[2]周宏春.《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1―61.
[3]鲍健强.《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2―75
[4]陈洪章.《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32.
[5].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评价及产业发展机制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9-19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新兴产业;以废治废;资源化利用
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马鞍山生态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区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废弃物,秸秆固化燃料产业的原料非常丰富,农业秸秆燃料规模化利用产业亟待发展。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钛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的干化处理过程需大量的煤炭、天然气等燃料提供热量,利用秸秆替代化石燃料,发展农业固废处理工业固废的新兴产业,符合国家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潜藏着巨大的商机。
一、农业秸秆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潜力
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燃料,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2013年,马鞍山各类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50.9万吨,综合利用量85万吨,综合利用率56.3%,其中,还田占21.3%,能源化利用占25.3%。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马鞍山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迅速,一批秸秆直燃发电、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人造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等项目陆续上马。其中,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工艺简单,农业秸秆被粉碎后,机械压制成颗粒状或者棒(块)状,比重增大、体积便小,储存和运输方便,热值可达3200千卡-5500千卡/公斤,可有效替代原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用于取暖、炉灶、锅炉、发电等。
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产业前景看好,假如每年处理利用30万吨秸秆(相当于15万吨标准煤),将使马鞍山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从56.3%提高到76.2%,提升近20个百分点。相比燃煤,秸秆燃料可减少70%的CO2排放、90%的SO2排放,环境效益显著。安徽省政府对农作物秸秆利用企业进行专项财政奖补,利用水稻、小麦、其它农作物秸秆每吨分别补贴50元、40元、30元,马鞍山市政府也制定了系列财政奖补政策,对秸秆压块机、破碎机、打包机等设备购置给予一次性补贴,对场地征用、架设电力线路等费用给予补贴,对企业实行税费减免等。每亩农田夏秋两季产生秸秆约1吨,收购价格为0.08元/斤,每亩增加收入160元,即解决了秸秆堆放问题又创造了经济效益。总体看,马鞍山市秸秆规模化、工业化、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已初现端倪,产业链逐步丰富。
二、工业钛石膏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潜力
慈湖高新区的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钛白粉生产企业之一,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2014年,预计副产钛石膏150万吨(含水率40%-45%),公司为每吨钛石膏支付20元左右的处理费用,泥状钛石膏大部分被堆放处置,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已经成为当地工业固废处置的难题。马鞍山钛石膏历史堆放量较大,粗略估计有360万吨以上。钛石膏的大量排放即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又给企业带来了繁重的经济负担,钛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钛白粉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十二五”末期,我国钛石膏产生量将达2000万吨-3000万吨/年,目前,钛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用于复合胶结材料和外加剂,发展钛石膏综合利用产业,空间广阔。2014年,国家有关部委将出台《钛白粉行业准入条件(修订版)》和《钛白粉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将在清洁生产、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要求。
钛石膏可以替代天然石膏用于生产水泥缓凝剂、石膏板、石膏砌块、纸面石膏板、粉刷石膏、石膏腻子、石膏晶须、高强石膏等,其中生产水泥缓凝剂的工艺最为简单,且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可迅速破解钛石膏综合利用难题。慈湖高新区在建设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国家级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过程中,将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引进一批钛石膏利用项目。将泥状钛石膏晾晒风干,使含水率从40%-45%降至30%,再烘干至15%-20%,可直接作为水泥缓凝剂。2013年,马鞍山市水泥产量为1364.19万吨,用钛石膏作水泥缓凝剂,掺入量为4%-7%,可消纳钛石膏54.57%-95.49万吨,用做水泥缓凝剂的钛石膏市场价格为50元-80元/吨,经济效益明显。我国天然石膏资源储量相对不足,开发利用工业副产品石膏意义重大。随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钛石膏干化处理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钛石膏资源化利用产业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产业发展客观条件完备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承接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享有“长三角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战略”四轮战略驱动机遇。2013年3月,被国务院定位为老工业基地,同年12月被国务院列入资源型城市名单,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目前,正致力于推进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转型升级。马鞍山市的陆路、水路、航空交通发达,水、电、天然气、蒸汽资源丰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完备,已全面启动建设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科技支撑体系、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等。随着《马鞍山生态市创建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实施,现有工业体系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关键词:秸秆还田;农业生产;重要作用
秸秆就是成熟农作物的茎、叶、穗的总称。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可作为初级饲料,也是一种来源广泛、无生产成本、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利用机械化将秸秆进行粉碎后直接抛洒于地表,然后耕翻入土、腐烂分解、培肥地力、还田利用的技术,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优质、丰产、增收,提高生产效益。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作物秸秆是广火农村居民用来取暖、煮饭的主要燃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民用燃料逐渐被电力、天然气等所取代,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秸秆在农村居民生活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大部分的秸秆仍被一烧了之,而未得到合理利用。有的农户将大量秸秆堆放于田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极易造成火灾事件的发生。同时,堆放的秸秆是鼠害、虫害的极好温床;有的农户焚烧秸秆造成了粉尘、灰霾天气,焚烧后的残留物未及时清理,随雨水渗入地下、流入河流,不仅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还会严重污染地下水及江河水系,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而且焚烧后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有毒物质还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目前,秸秆还田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大力推广的一项技术措施。近年来,紫金县申报了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实施,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这不仅减少秸秆焚烧,而且对土壤结构也起到改良作用,同时又提高了土壤通透性能,促进微生物活力,为作物的根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秸秆还田技术愈加成熟。地方各级相关部门也日益重视,并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及宣传推广力度,逐渐改变了广大农户的传统观念,此项技术已被农民广泛认可并接受,秸秆焚烧的现象正在减少。
据相关资料表明,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可增产5-10%,有效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益。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在现代农村社会、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正在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近年来,在农业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县秸秆还田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秸秆还田面积达40万多亩,还田率达80%,还田质量、还田效率也明显提高。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理化性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健壮生长。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在全部生长期内,需要光能、热能、氧气等,更需要从土壤吸收养分来补充各类营养物质。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有机质及其它微量元素,还含有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灰分元素等富碳物质,是不可多得的有机肥源之一,还田后是农业生产中优质的有机肥。相关资料显示,每1OOkg 干稻草约含纯氮0.6kg、磷O.lkg、钾2.3kg、硅2.2kg、有机质2lkg。秸秆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极大地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渗透性,增强了土壤的释肥能力及保水、保肥、吸氧、透气、渗水、蓄水、保温能力,促进作物长势,提高作物自身抗病害、抗旱的能力,为稳产增产打下基础。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运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农业已到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建设基础支撑,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重大举措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并没有根本上改变,农业工程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较为薄弱和滞后的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我国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藏、运输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装备落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另一方面,相对于农业技术,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农业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本身的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单一、技术落后、标准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短板。为此迫切需要构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当前长远需要,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协调、规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
2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世界各地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工程学科起步比较晚,其中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等服务的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和落后,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将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包括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在内的工程建设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支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研究队伍,这无疑将为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还将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工程研究的良性互动,繁荣农业工程学科体系,有利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促进整个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主要以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以农业工程技术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紧紧围绕农田基础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流通设施与装备工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设施与装备工程、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设施与装备工程等六大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建设工程领域开展系统、集成研究,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和技术与建设信息,形成有关技术成果、技术方案和模式标准等。
1 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农业部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提出的全国粮食主产区的12个类型区,选择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大的3个类型区:东北、华北(含西北)、南方,开展调研工作;在研讨分析农田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区域条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土地平整与田块集中、坡耕地改造与旱地雨水利用、现代灌溉与排水技术、机井与农电、农业机械化与田间道路设置、农田防护与生态景观建设等工程技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理,提出不同区域条件下的工程类型、建设模式、控制指标、建设标准等。
2 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全国不同区域和气候对设施农业(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的需求,选择西南、西北、华北3个区域,对设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研,提出3个区域种养装备和设施工程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形成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模式,并进行集成试验示范等。
3 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根据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及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在粮油、果蔬主产区各选择2~3个省分别对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的产地加工储藏装备与设施现状与需求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上述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框架和方法: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对比试验以及分析筛选,研究提出产地加工储藏工程装备与设施工程的典型集成模式;建立玉米、马铃薯、花生、香蕉产地加工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试验示范基地。
4 农产品流通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以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流通运输技术与装备及产地批发市场有关工艺技术进行集成研究,集成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物流(专用运输车、农产品冷链运输网等)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交易物流质量控制与监测工程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形成农产品快捷、高效、安全交易与流通的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与规程规范等。
5 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针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主要针对水、土对种植业产地环境影响)的共性问题及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农业废水与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农药化肥减施工程等方面的调研;建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技术评价数据库。对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开展农业废水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适宜技术试验验证;筛选、集成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技术:形成典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装备与设施工程优化模式;提出标准体系框架。
6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
主要建立支撑农田基础、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设施与装备工程的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集成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工程、农业灾害防减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技术,并开展试验示范;开展功能实验室设备配置模式与选型集成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装备与设施工程建设的政策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
通过涉及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等全过程的六大农业工程技术和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的结合、组装、集成,实现农业工程科技成果的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形成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的基础平台技术体系、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安全储藏的保障平台技术体系和实现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益的流通平台技术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化提升,由分散型向系统化整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向科学化、机械化、工程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