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范文第1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要把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作者分析了约翰·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这可以为理解教育公平内涵提供有益启示。接着,作者指出在唯物史观视野中,教育公平已依次历经教育权利平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构平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基于此,作者指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并分析了把教育公平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决策依据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政府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若干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具体为:1.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歧视,高职生生均拨款标准普遍过低;2.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严重不足;3.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导向不合理,未能向薄弱高职院校倾斜;4.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未能疏浚高职生升学和转学的通道;5.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特色不鲜明,模仿甚至照搬本科院校制度。

为把教育公平作为价值追求,深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作者提出了改革建议:1.制定高职生生均拨款的基本标准,鼓励各地提高高职生生均拨款;2.调整和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大量增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数量;3.确立公平优先原则,转变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4.扩大高职生专升本规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查吉德在《江苏高教》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介绍了欧洲高职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扩张的产物。20世纪60至70年代,欧洲国家高等教育适龄学生人数迅速攀升,为满足迅速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欧洲国家普遍实施了高等教育扩张战略。在扩张路径上,多数欧洲国家纷纷建立了不同于传统大学的、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由此,以新型的高职院校和传统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双轨制”逐步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欧洲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作者分析了欧洲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1.高职的研究功能不及大学;2.人才培养工作更突出职业性;3.生源更具开放性;4.教学环境更传统;5.学术自治水平更低;6.毕业生的职业晋升通道更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之势日趋明显,与大学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作者认为产生欧洲高职出现学术漂移的主要原因有:1.为改变不利处境,欧洲高职模仿并拉近与大学的距离;2.为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欧洲高职只能使自己成为与大学类似的机构;3.升格和博洛尼亚进程成为欧洲高职学术漂移、与大学融合的催化剂;4.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欧洲高职提供了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虽然欧洲高职院校学术漂移、升格之风盛行,但高职教育并没有因此而消亡,因为在高职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使得高职教育依然能够与传统大学保持适当距离,这些制约因素包括:1.严格控制经费预算,限制高职的研究领域;2.实施课程认证制度,确保高职课程符合职业领域要求;3.有限的人力资源,限制了高职的学术研究;4.为保持竞争力,高职主动强化职业特色。

基于对欧洲高职教育历史进程分析,作者提出欧洲高职教育对我国的重要启示:1.扩大高职内部的多样性,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2.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战略选择权;3.建立高职教育质量认证制度,确保高职教育自主发展。

终身学习在行业中的发展趋势——企业大学与企业E-learning

吴峰在《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终身学习在行业中的发展新趋势。

我国企业大学目前的现状及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大学基本实现全员学习,企业的学习意识得到加强;2.企业大学成为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场所;3.企业大学是企业人才发展与选拔的理想场所;4.企业大学成为企业拓展资源的最佳工具;5.企业总裁担任企业大学负责人。同时,作者分析了我国企业E-learning的现状与特征:1.我国E-learning的应用飞速增长;2.E-learning方式基本实现了企业的全员学习;3.E-learning特征与终身学习理念一致,随时、随地、便捷学习,为员工学习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4.E-learning推动了组织扁平化;5.企业中的E-learning部门已经成为企业学习机构的最关键枢纽单元,未来企业中的首席学习官应该具备学习技术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范文第2篇

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中坚地位,同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型人才,实现了高等教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取得长期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下,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改革。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实施的最主要载体是产业,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专业对接产业,因此,建设一个优质的高职专业,能够带动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反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而区域产业的发展能够反哺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建设。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教育产业作为社会产业结构的一部分,有义务为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整体上应遵循“双赢”的原则。双赢原则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既完成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又推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基于此原则,现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2.1提供多元化入学方案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新生代农民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具备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的能力,但由于入学口径较窄,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符合传统的高考制入学模式。为了培养适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拓宽入学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入学方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为新生代农民工可提供以下入学方案:第一,申请入学。对旅游专业及相关科系感兴趣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自行向学校提交申请,经学校审批后可直升入学。第二,推荐入学。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设置推荐委员会,对于有特色的旅游人才可推荐入学。通过多元化的入学方案,放宽继续教育政策,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入学的“门槛”,一方面提高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力军的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2探索人才培养新取向

高等教育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型人才适应新型发展。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应摒弃以往仅专注于实用取向的现状,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产业人才的全新取向。首先,加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对高素质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加强旅游人才的道德素质,再提升旅游人才的专业能力。重视专业能力而忽视基本道德素质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通病。其次,重视高端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实践性,技能培训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缺乏高端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高端技能的培训应在原有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大高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高技能培训质量,选拔具备高端技能的专业人才。

2.3更新课程内容

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人才得到良好的对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依据行业供需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新的调整,与时俱进,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更新课程内容有别于增加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内容是在原有课程不做任何删减的基础上,新增课程科目或培训,而更新课程内容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敏锐的社会需求洞察力,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应剔出陈、繁、杂、旧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资源配置。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铺进,旅游地产、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旅游度假村等一系列广受关注的领域急需大量新兴旅游人才,高职旅游教育应及时更新相关旅游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2.4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型城镇化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体现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培养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专业人才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应认识到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在理论上应遵循四个创新原则:树立旅游创新理念、提高旅游创新素质、完善旅游创新机制、优化旅游创新环境。在实践上应注重旅游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指导,旅游课程实施中创新内容的设计,专业评价体系中创新机制的完善。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案结合,培养高质量且具备创新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2.5开展创业教育

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旅游产业,一方面要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鼓励旅游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大批高技能人才对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旅游产业数量发展上的贡献却凤毛麟角。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匮乏,创业能力不足,学校创业教育明显滞后。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定期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

2.6加强师资建设为了培养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型人才,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道德修养及学术风气

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应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第二,专业能力建设。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薄弱,科研能力不强,缺乏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带头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专业建设力度,注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对外交流培训,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第三,师资结构建设。在专业结构上,提高专任教师技能和素质,增加实验教师数量;在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三个不同阶段的结合;在学历结构上,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3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67-02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

1.1 专业设置应当瞄准社会需求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实需要问题;二是未来几年内,市场将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这是需求趋势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特征,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把握起来难度较大。

具体讲,从宏观层面: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观层面:需要对国家特别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层面:需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用人趋向。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三个层面,才能做到审视现实、前沿研究、全面规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互动。

1.2 专业设置要突出行业特征

在设置专业前必须综合考虑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认真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进行系统化。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

1.3 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岗位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仅要适应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需要,还要密切关注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而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效益获得的急切性等特征。

2 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1 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构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依托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技术呈复合化的趋势,可将课程分类组织成若干模块,进行课程的重组和调整,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机的综合。

结合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和充实课程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由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也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才能及时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使毕业生始终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职业特点。

2.2 围绕“应用”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乃至更新。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2.3 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

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将面对的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环境,如果学生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就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

所以,高职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除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外,还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考虑到高职教育课时的局限性,更多的是把学生人文能力实训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的培养。

3 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片面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二是由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3.1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包打天下的状况,一方面要在校内创造“仿真”环境,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到实践一线,通过岗位实训,提高其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与真实职业情境直接相关的学习场所的创建,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校内实训室、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做到:从实训设备、实训工具到现场工况都按照实际的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使用,把学习情境塑造成“现场实践”的“真实存在”的状态,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高技能、增长知识。

3.2 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

另外,企业还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从学校看: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借助企业实力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合作或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是互补的,能达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

4 结 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更广泛的国际竞争。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运作行为,是对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的一个深度挖掘。

针对这样的形势,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准确对接岗位群,深入各种类型企业,具体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职院校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地区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趋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了解对方所需,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当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主动服务,搞好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今国内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新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36-03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差,导致我国的高职教育处于“职”而不高的状态。这就使得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找合适的单位更难,而企业大量的新兴岗位高级专门人才又奇缺,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及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进行贴近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同时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是: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各个领域的人才,而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两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给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法及其有关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需求,并且将社会需求反映到教学改革的规划和措施中来。根据上述事实,总结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是:(1)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能力弱,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出现学生就业难问题。(2)不少高职学校定位不准确,在学校定位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将“专升本”的升学率作为判断该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标准,而忽略了多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二是一些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本层次教学,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能否升本的问题上。(3)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原先的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或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上的认识还是含糊不明,仍然在沿用和套用同层次普通院校的教学模式,漠视了对高职学生职业规划和素养的培育。使得教师难于有效和合理地组织正常课堂教学,学生们也难于领会到专业知识的本质和内涵。(4)政府对高职的构建、规划、发展等缺乏统筹的考虑,使得高职教育存在高职院校间无序竞争,高职院校与其他行业互动不足的问题。

二、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

2009年7月5~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巴黎召开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与研究大会”上,有148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和高等教育部长、教育专家以及私营部门代表出席。大会主题为:“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在这次大会上,提出未来影响高等教育政策与发展的七大新动力为:需求、多样化、机制合作、终身学习、信息和通信技术、社会责任以及政府角色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的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社会对职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实现贴紧就业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以人为本,重视素质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对所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才市场呈现出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以学生为中心。高职教育者必须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志,让学生从中学会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2)以德育为教学之本。德乃立人之本。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和不断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信念理想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强化校园文化的产业特征;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人文素质。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验室 问题 改革

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室设备经费的不断投入,高职院校实验室的教学硬件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课轻实验课、实验室管理薄弱等局面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实验室的状况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高职院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学科性和系统性,脱离实际应用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在领导和教师眼里,实验老师往往低人一等,于是一些实验老师总是千万百计离开实验教学岗位,进入理论教学队伍,这种现象在许多高职院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就使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思想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中,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

1.2实验老师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目前就我院而言,实验室队伍中高职称很少,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为主,一般以本科生或新工作的人员为主,研究生很少,从事学生实验工作的博士研究生没有。这主要是由于我院对实验室工作的误解造成的,觉得实验室工作就是保管仪器设备、准备实验、协助教师带实验,不需要高学历,因此实验室人员配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1.3实验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

实验室的实验一般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教学所要求的任务,而且实验项目经常多年重复进行,缺乏创新性,甚至和实际工程应用具有较大的差距。一名实验老师同时要承担多门课程实验任务,同时实验老师又要带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工作量非常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1.4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受限单一。

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受教师课时数、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高职类教师科研项目较少,加上很多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不愿在学生实验项目上多花费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相对差等原因导致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满足不了学生需要,或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得不到及时更新。

2.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

2.1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具有天然优势,学校更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和深化认识,将其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为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提高整体素质,优化实验老师结构。

实验教学队伍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是抓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根本。学校应该选拔一批高学历、高职称、责任心强、知识面宽和实验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水平。

2.3开展实践活动,带动实验室创新发展。

学校应定期开展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资助活动,每年预留一定数额的资金面向学生征集创新型实验项目,专款专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实验项目,并且自主地确定项目方案,相关指导老师据此提供指导性意见,这些都是传统的实验所不具备的特点。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4真正做到开放到位、创新到点。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推广开放式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开放实验室对指导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开放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老师必将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承认他们付出的这种劳动,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都应予以认真考虑,否则将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优化实验课程。

3.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成年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的质量,因此教学的中心是“学”。教师的“教”起引导作用,起领路人的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机械授课、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示教、学生照着做”的老方法,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3教师应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设计性实验是让已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合已学过的基本实验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将以往阶段性、验证性实验变为连续性、综合性实验,使实验技能训练达到一个系统性、科学性和开创性的水平。

3.4学校应根据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大纲、配套实验教材与临床实际,每学年对实验课的内容作相应的优化调整,加大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同时对实验课的教课标准作统一规定。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研室要组织教师对实验设置进行讨论。

实验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从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坡,臧丽.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室[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6:33-35.

[2]骆耐香,陈森洲等.探索实验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造新能力[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5,(7):87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