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办学的好坏。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教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体制能够高效运作的基本前提,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这个在我国职业教育界被广泛认可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传统的就是认为就是只注重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而忽视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WwW.133229.CoM事实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也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⑵近些年有两年以上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⑶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⑷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可见“双师素质教师”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即能讲授专业等理论,又具有在相关行业领域工作的背景,有很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和技巧。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专业老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很突出。比如,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多,很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只是简单的“职称+资格证书”,而不是“职称+实践能力”。真正能够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教师并不多,在我院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没有长期从事与所教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岗位工作,没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认就业为导向,认岗位为培养目标”的最终教学目的。所以说,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艰巨而迫切。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问题。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高教厅在《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法规意见指导下展开的,单“双师型”师资的认定,各院校都相应制定了一套参考高教厅标准的认定办法,不仅在具体入选条件、程序,而且资格划分上都互不统一。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高职院校中有不少是中职校升格的,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比例协调问题。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中,“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要求达到70%以上,而有调查材料显示,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达到“双师型”水平的比例为50%左右。由此可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仍将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问题。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大部分院校教师比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比较困难,参加其他相关培训也是如此,这也是“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一个原因。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问题。现行高效教师职务评定不利于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中,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导致专业课老师在花很多的时间和经历在科研上,而没有很多的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去实践。

令人可喜得是,各高职院校领导都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动员各个部门,各个院系积极思考献计献策。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了学院评估、示范性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成一种机制,长抓不懈。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各级领导班子极其重视并力求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对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比如多引进一些我省获得过“楚天技能名师”的本行业能工巧匠来我校担任专职或兼职实践教师,通过他们的参与从根本上提高我院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让我院一大部分骨干教师逐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针对现有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的特点,可以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一些专业教师走出校门进行在职培训。这种在职培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工作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不落后与社会的需求。

(三)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比如这个计划可以包括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顶岗学习”,不断充电,把顶岗学习作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在专业教师中树立一种竞争意识,要让专业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充满危机意识,要把成为“双师型”教师当做自己的目标和最终的职业规划。还可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与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验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本院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学院聘请的一些行业技能名师,对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追踪培训,让我院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风向标。

(五)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材编订工作。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各个企业、单位对每一个专业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多到第一现场参观学习。通过亲身体会去了解本专业学生需要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学习,企业、单位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这两者的融合落实到专业教材的篇订当中去,这样的教材必定是切合实际的,也必定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于此同时,也让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六)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欧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的范例也很多。所以可以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出国、出省考察、进修、培训,包括去“顶岗实践”,也可聘请一些专家来校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与管理方法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层次与力量。

高职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是高职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关系到整个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兆盈.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1.加强经费保障。在教师的培养期间,进行的进修、学习、科研等活动的经费由学校支付,学历进修的费用除按教育局相关文件执行外,学校还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2.加强组织领导。把建设专业教师队伍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上,把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

3.加强考核督导。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环境好、氛围强

要想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团队意识。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让教学团队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之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这对于稳定教师情绪、实现教师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例如我校专业带头人陈美娟老师任教三十余年,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而另一名专业带头人张艳芬老师在立体造型上有较深的研究,让两位老师搭档,合作培养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不仅结合了两位教师所长,也让两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交流,该生获得全区服装技能竞赛一等奖。两位老师不仅获得了个人的荣誉,也体会到了教学科目的融会贯通,从而加深了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让整个教研组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三、勤学习、练技能

1.选派中青年专业教师攻读在职或脱产的服装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参加由国内权威院校举办的服装专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服装专业课程,使其服装专业知识体系化,提高科研能力。

2.发挥地域特色,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分批组织服装专业教师到企业等部门实习和调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和授课内容,以便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1.1安康市医疗行业人才现状调查

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和群众健康需求的增加,医疗卫生单位业务量大幅度增长,现有卫技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截至2017年底,安康市辖区县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在岗22422人(含临聘人员),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023人,与2020年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5人的规划还有较大差距。许多乡镇卫生院甚至没有一名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也较少。我院承担着为安康市乡镇基层培养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重任,办好临床医学专业意义深远。

1.2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和班主任利用各种途径定期对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我院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从而明确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定位。跟踪调研过程中重点观测毕业生就业情况、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就业岗位、薪酬、用人单位满意度、基层医疗机构技能需求和知识要求等。通过对专业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前提

2.1用诊断与改进的先进理念进行专业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各专业中的主导专业,我们结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依据我院办学实际,制订临床医学专业发展规划,依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提升专业办学能力和水平为抓手,遵循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程序,不断查找不足并完善提高[2]。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定位是为乡镇农村基层培养全科医师、乡村医生,培养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专业建设思路是充分对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核心要求进行调研,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基层临床医学人才需求情况和基层医疗机构对我院临床医学人才满意度调查,全面制定临床医学(高职)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面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条件),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使临床医学(高职)一流专业建设有章可循,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日益提升。通过临床医学(高职)一流专业建设,能够为基层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临床医学人才,为实现“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

2.2坚持工学结合、院校融通办学模式

2.2.1坚持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特色积极拓展校企(院)合作办学渠道,建立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设立校企(院)合作管理委员会,探索学院和附属医院领导交叉任职机制,为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提供保障。加强与两所附属医院的合作,完善医教融合机制。两所附属医院常年有九十余位中高级职称的医疗骨干承担学院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他们“面前有学生、身后有病人”,推进了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

2.2.2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生—学徒—实习生(医生)”三位一体的院校合作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临床医疗环境中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学生推行案例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二年级学生接受实践课操作训练,由临床教学团队教师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和见习指导(师带徒),实现“教在课堂、学在诊室、做在床旁”;三年级学生由实习医院医疗骨干进行实习带教。围绕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构建以需求为导向,“学生—学徒—实习生(医生)”三位一体的院校合作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2.3构建“平台+病例”临床思维培养课程体系把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病例、临床思维培养病例引入临床医学核心课程教学,这些病例以“虚拟病人”为创新点,提升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和专业教学团队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制定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评选管理办法,按照分层次分类型培养原则,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引领,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专兼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重视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一流专业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1.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在本省本行业较知名的技术权威和院级专业带头人,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学的发展。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青年教师,立足岗位进行培养,使其快速成长为各专业教学骨干,通过外出进修培训、锻炼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入手,着重强化专职教师队伍的功能。通过“内培外引、在岗培养”方式,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教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和省内知名专家的教师梯队。

3.1.2“双师型”教师培养

我院在两所附属医院成立医教处协调教学和临床工作,负责附属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遴选、教学任务的落实和业务考核工作。我院教务处每年开学初对新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医疗骨干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包括教案书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为保证医疗与教学深度融合,我院把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和医院相应的临床科室进行整合,在附属医院相继成立了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妇产科教研室、儿科教研室、五官科教研室,并由附属医院相应科室主任担任教研室主任,以保证教学和医疗工作落到实处。学院新入职临床医学课程教师先到附属医院相应的科室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经过教学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教学任务。学院临床医学课程教师定期到临床轮岗,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工作,要求每年至少1个月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3],以保证医学新知识、新进展及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及时传递,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

3.1.3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借力一流专业培育项目,通过努力建立以政策为引导的教科研工作体系,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水平。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评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培养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举办科研基础知识培训讲座;专业带头人带领中青年教师成立科研团队,共同申请课题,增强集体科研、团队攻坚能力;积极立项院级课题,增加实训机会,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研究方法和程序,提高能力,争取立项省级课题。

3.2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专业带头人是我院和附属医院专职教师队伍中遴选的拔尖人才,具有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既有临床医学专业每一门主干课程教研室的主任或骨干教师,也吸收了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和医疗骨干,专兼结合,主要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专业教学团队定期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每年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专业诊改。学院教务处每年对专业教学团队进行考核,通过绩效分配和二级预算给予一定专业带头人津贴和专业建设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稳步进行。

4建设一流的课程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4.1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标准

依据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相关数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临床医学人才需求调研和执业资格标准,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明了、确切。

4.2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力度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微课、慕课丰富学生课后学习内容,依据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构建课程体系,依据临床医学生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总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案。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蓝墨云班课有效管理课堂,把学生考勤、课堂测评、课程资源学习、作业等平时学习要素纳入考核之中,实现过程性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监测教师教学效果,定期进行学生评教,实现教学相长。

5建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5.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要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按照医院要求进行设计,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训。建设融教学、培训、考核、科研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依据临床医学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力度。我院已建成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实训楼建筑面积12000m2,拥有人体生命科学馆、模拟手术室、大型影像诊断实训室、康复实训室等先进实训场所,专业实训室80个,各类仪器设备价值三千余万元,实验实训设施较为完善、先进,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实验实训需要。

5.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保证每位学生能在二甲及以上医院随岗实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是探索基地共建、工学交替、随岗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院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搭建公共卫生服务实习平台。为此,我院将与企业共同制定随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随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探索实习促进就业机制,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院在全省共有固定的医学类专业实习医院37个,其中三级以上医院11个,其余均为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学院与实习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完全可以满足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需要。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教师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职业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创新教师培养路径和机制。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是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师队伍的建设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重点是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充分引入企业元素,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下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大致分五小块:(1)实践素养:企业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探索能力;(2)职业素养:事业心和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奉献精神、团队精神;(3)专业素养:专业综合知识、“理实一体”能力、专业敏锐性、科研能力;(4)发展素养:前瞻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5)品格素养:正直、自信、亲和力。

2 目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下对高职教师的要求,分析目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1 教师队伍数量短缺,结构失调。据调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平均生师比约为22:1,有些甚至为26:1(不包括外聘兼职教师),高职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专兼等结构上出现严重的失调。据了解,一是在理论教师、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三者所占比例中,理论教师比例过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过小。二是学历和职称偏低的教师比例过大,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甚至还有专科学历的教师,中级以下职称教师居多,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年龄“断层”现象和高级职称教师的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知识和技能的更新。2.2 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高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没有经过企业的锻炼,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还没有认识高职学生的习性和特点,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理论过多,教学方式单一呆板,造成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产生很大的偏差,联系实际的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内容甚少,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2.3 教师的企业“职业能力”缺乏。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突出它的职业性,而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企业的锻炼,对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与职业技能缺乏了解,这种知识和技能没有在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的“训练”是很难获得的。但是大多数教师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到企业顶岗实习,如果仅仅只是通过这种“短平快”途径来说明教师已经获得企业“岗位能力”的做法是浮躁和肤浅的。2.4 教师对参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积极性不高。随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实施的推进,意味着是对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进行颠覆式改革,教师要面对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考核标准等新的工作任务,教师工作量和工作责任的大大增加。许多高职教师已习惯于“学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其生活、工作环境也相对稳定,一旦需要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很多教师会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2.5 教师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与考核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质量建设深受学科教育质量观的影响,教师的评定标准仍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出台的,没有出台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相应标准,过分强调教师科研成果,忽略了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为什么一些教师科研成果多,但学生就是就业难?考评办法和激励政策缺失,教师成为“双师型”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据调查大多高职院校没有“双师型”教师的考评办法,对“双师型”教师的时效性和职责没有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待遇相对普通教师并没有明显优势,这样的状况会影响教师成为“双师型”的积极性。2.6 教师专业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由于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流失短缺,导致教师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一是教师教学时间和培训时间冲突,培训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职教师培训内容大多与实际需求脱节,课堂理论学习的时间太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过少,顶岗实习的计划性不强,缺乏监管,顶岗挂职锻炼的实际效果欠佳。

3 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职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关键,本着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导向,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围绕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上积极践行。3.2 严格把好教师“准入”关。借鉴企业的实践经验,建立和执行高职教师“准入制”。高职院校新进教师,要求应具备本科或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并具有在行业中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学院成立考核小组,严格把关与筛选;教师在校教学2—3年后,还要去企业进行实践培训至少一年,获得新的技能后经考核合格再回学校任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能。这必须建立在政府、企业、学校共同重视齐抓共管的基础上。3.3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建设,实现教师与企业专家的深度合作与互动,构建教师到企业现场顶岗实践,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培训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顶岗实训,进行现场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3.4 管理好兼职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兼职教师应是来自每个行业有市场背景的人,尽快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兼职师资队伍,,要实行兼职教师与本校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制度,要切实做好外聘兼职教师调研工作,提高兼职教师管理的计划性。3.5 引导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师资建设方案,逐步调整师资的数量、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使之适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下对师资的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人事政策和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和保障功能,搭建好平台,引导教师走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道路。为激励学院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际,促进产学结合,同时为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生产一线所需的知识、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了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普通教师向真正意义上的“双师”教师转换就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实践。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学院的帮助引导,企业提供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铁岩,吴兴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2]臧晟鹏.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

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中厂”模式 “双师型”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0-01

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并在部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任务措施时,提出了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三对接”的新要求,即“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为了顺应教育形势,深化内涵建设,更好更深入的把改革进行下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

运用现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念,在师资的引进、培养、建设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地规划,将保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更有效地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并实践“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实现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整个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基础。

下面就“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和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一、“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的意义

“校中厂”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旨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使骨干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依据企业车间生产、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即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相应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证书。

“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工程,是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也是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法

(一)学校重视,目标明确

中职学校应依据学校现有基础制定出《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规划》,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师团队,分层次进行培养。

如:1.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2.“双师型”骨干教师素质提升;3.学科带头人培养;4.青年教师培训;5.引进企业“能工巧将”(外聘教师队伍);6.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调整师资比例,整体设计,梯队培养。

(二)制度先行,措施到位

1.学校以省名师、市名师市专业带头人、校专业带头人、校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的培养模式,在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有发展有前途的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骨干教师标准》、《骨干教师评选标准细则》等文件,对教师成长和能力培养产生较大影响,并给与有利、力的制度保障。

2.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规定专业骨干教师两年内累计必须有二个月44天以上时间进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建设内涵,提升素质

在实施基于“校中厂”模式下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时,应该注重建设教师的内涵,多方面提升教师能力,主要包括:

1.学习职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

“双师型”骨干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相关的职业文化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在这里指的是行业职业道德,即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师要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并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

2.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双师型”骨干教师要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校中厂”教学过程中。因此,骨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3.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企业车间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这必然要求骨干教师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4.组织协调能力

骨干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需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5.实践能力

(1)利用“校中厂”实训基地发挥“校本”培训优势,为骨干教师的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2)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3)有计划的安排骨干教师进厂(公司)挂职实践锻炼。

6.科研与开发能力

(1)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及企业的科研项目。

(2)开发教学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