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劳动实践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围绕三级课程,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北京市规定,各学科要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不管是语文数学也好,还是物理化学也好,都要有10%的课时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相应地,我们有了语文开放性学习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是要依托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一个资源平台,吸纳了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资源单位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书,定期推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用好平台资源,既要集体组织做好“四个一”这样的活动,又要就近就便、创新形式用好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自行走进。
一、家校联合的示范性,促进小学生的德育养成
在家庭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反应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道德的问题,学生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家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当然,如果在家庭活动中遇到家庭成员道德素养较差的情况,小学生会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内容,有所感悟,指出家长的错误,获得新的道德体验。如,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学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要求,如果家L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坚持走人行横道,孩子则会向学习家长,培养讲文明、懂规矩的优良道德。如果有的家长出现了闯红灯、横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孩子则可能给家长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总之,家长坚持示范性,对孩子的教育就有促进作用,反之亦然。
二、家校联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
1.爱劳动、讲卫生的优良品质。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家校联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如晚饭前布置饭桌、饭后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等,并将相关的图片提交到家庭作业交流平台。二是尊重并感恩别人的劳动成果。如开展家庭劳动体验活动“我和妈妈互换角色”,体验妈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妈妈的劳动量很大、很辛苦。体会到妈妈劳动的辛苦,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弄脏了家里的地板等。三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求小学生自己的个人卫生自己做,并要求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完成,要求家长监督小学生洗澡洗头、换衣服、剪指甲等个人卫生问题的完成情况,是家长帮助完成还是个人独立完成,家长通过写小纸条的方式将孩子的家庭表现反映给教师,对于不良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做专项教育。
2.遵纪律、重安全的优良品质。一是遵守交通,注意安全。家校联合调查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交通工具,课堂教学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长接送孩子过程中要结合路上的交通状况,给孩子讲述交通知识,并通过现场观察,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矩的重要性。如,在一个拥堵的交通路口,有的人乱闯红灯,遇到交通事故。有人违规超车,造成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二是不买小摊贩吃食,注意食品卫生安全。大多数小学校门口都会有一些无证摊贩在出售不卫生食品,家校联合共同监督孩子不要随意购买,不卫生的食品对健康不利。
3.爱学习、懂知识的良好品质。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是学生的必备品质。一是通过家校联合建立学习反馈机制,有利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针对性课堂教学。如建立“预习卡”制度,学校教师布置了课前预习内容,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完成得怎么,家长要做出评价,并反馈给教师。二是通过家校联合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会出现大的波动。如有的孩子因为迷上了电子游戏,导致上课不听讲,作业完不成,成绩下降等情况,家校联合的双向沟通平台,家长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给教师,教师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双方约定应对措施,共同教育。
三、小学品德教学中家校联合的具体措施
1.家校联合,合理衡量学生的品德状况。学生家长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如学习、劳动、公德意识等方面做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表现不好的“后进生”,要具体分析原因。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家长的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正确地分析其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也需要家校动态跟踪,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家校联合,健全“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能详细记录学生在不同年纪、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的道德表现,既需要家长记录家庭表现,也需要教师记录学校表现。要尽可能详尽、精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的道德变化情况。
关键词: 小学劳技课堂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1.引言
小学生在劳技课堂中可以对劳动有更深的理解及培养自己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是小学教育与学生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劳动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间接让其理解体会劳动人们的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劳动。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应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及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体质、意志力、情操及自身审美观、鉴赏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是新课标不断强调的内容之一,但是如何提高小学生劳技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提高小学劳技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改善传统的教学过程。
劳技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劳技课程对小学生实践性的要求及个人操作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此外小学生的整体心智水平都不是太成熟,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用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语言,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劳技课程当中很多操作动作都需要小学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这就要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水平要尽量高,争取每次示范标准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老师在进行示范动作时不能一味地求准确快速地完成,应该将整个动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演示给学生看。对于一些重要或者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应尽量多地演示几次。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才能加深学生对整个劳技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小学劳技课程知识和学习劳技课程的技巧。
2.2转变传统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重新定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上,自己充当引导者和督促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在劳技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2.1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劳技课程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题的学科,这就要求在整个劳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转变教学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劳技项目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得到的机会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动手完成。对于完成自己的任务,小学生肯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成就感,成就感对于激励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非常重要,随着成就感的不断增强能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小学生兴趣的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挖掘小学生内部的创造力,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2.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条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加,小学生的劳技课程种类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投资,尤其是一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相对于先前的多媒体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信息量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整个多媒体的效果非常好,其中包含的很多木偶类型的画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要讲的课程在网上特定地搜寻出一些相关资料,这样会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要学的内容。
2.2.3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在所有课程当中,劳技课程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劳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优势,如果在教学当中让小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很容易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整个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教育都是有利的。
3.教学单位要重视对于劳技课程设备的完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劳技课程最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自己实际动手,小学生的实际动手都是在劳技课程的设备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设备,小学生怎么进行良好的动手锻炼呢?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增加对整个小学生劳技课程的投入,使国家对小学生教学的投入资金准确到位。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引进更全面的设备,这样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劳技教师一定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发展,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我们国家的“小树苗”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顾志成.如何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效果[J].校长阅刊,2006,4:134.
[关键词]小学思品;情境;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65-02
[作者简介]曹卫东(1969―),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一个儿童的出生并没有附着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符号,如果单纯拾起前辈那些已经经过证明或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以及道德品质进行盲目灌输,那只会毁坏学生心中那块洁白的“白板”。而体验式教学是以儿童为中心而展开的传授方式,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的教学手段,更是小学思品教学所应当择取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本文将从情节体验、生活体验、实践体验三个维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摒弃腐朽学习方式,在体验中真正获得学习的快乐,真正习得有用的品德知识。
一、情境体验,改变单一说教式课堂
小学思品课所教内容一般为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所主导的主流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学生自发成长所能建构而成的,也不是学生能够凭空想象而来的,它必须依靠教育的形式,将之约化为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的常识性事物。而这个典型的约化过程又必须在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情境之中进行。同时,这种情境的创建又有利于学生焕发主动学习精神,激起内心道德养成的内驱力。我们应当注重各种和谐、良好的课堂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尽情发挥潜能,充分体验品德的美丽,从而一步步搭建起自身强硬的思想道德基础。
例如,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通过罗列一系列名人或身边人物由于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要培养起积极、健康的兴趣和爱好,那这种“不痛不痒”的教养方式只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甚至激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所以,要让学生真心实意地了解课余生活,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就应当精心设计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如教师要引用名人的事迹,就可以组织一个调查收集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调查和感悟。而为了增强学生对兴趣和爱好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时间,我们是否完全可以放弃我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辩论,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强化学生对兴趣爱好的认知和记忆。
二、生活体验,改变文本解读式授学
品德教育不像语文教育那般,把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了静观和解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基本情感脉络上,相反,思品教学内容所携带的语义抽象性和观念高深化并不是依靠字里行间地寻觅就能获得通透的理解,就能获得淋漓的体验。其实,小学思品所教内容都是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对象的,都是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而且,小学生所怀有的感性思维和直观性学习等特质,又决定了小学思品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才能接近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让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那些对于自己来讲属于无“实用性”的抽象观念。
例如,在学习《有多少人为了我》时,本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美好生活是依靠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和汗水换来的”,从而培养起他们尊重劳动者以及热爱劳动的美好品格。但假使教师直接在PPT上打出这个对于学生非常有益的道理,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那么,即便这种最初的期望是充满善意的,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劳动者的辛酸和无私。所以,为了改变单纯的文本解读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者的行为,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如设计这样的填空: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我最喜爱的劳动者”的演讲比赛,对象可以是父母亲,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自己一面之缘的人,只要是自己对他怀有感恩之情的人都可以。以此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淌,培养他们从内心深处感谢为自己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等。
三、实践体验,改变天马行空式学习
“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要求学生要学会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中,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样才能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给予进一步改进。所以,如果小学思品教学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所教内容的本质含义和精神归属,而没有提供学生付诸实践和证明的机会,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只能是一种空想的观念存在,他们不会觉得有任何必要或实用性。因此,结合陶行知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小学思品体验式教学应当解除学生“天马行空”式的学习状态,提供各种可供学生实践和证明的机会,让学生巩固道德观念,树立社会和行为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和体现这些基本道德和规范。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主义”这个基本的公民素质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历史探究活动,即“请你探究李四光、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为什么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围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做到爱国”进行交流,并要求学生对讨论后的结果付诸实践,以表自己的爱国心等。
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对话,是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心扉,与教师、文本、环境以及社会等群体进行脉络交接的通灵关系,是学生个体潜能和个性的鲜明表征,也是儿童习得品德、实现社会化的最佳法则。因此,小学思品教学应当积极指引学生投入到美好的课堂情境之中,并充分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有创意、有收获的实践和认知。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一、了解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质特点
为了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首先就要对其本质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实践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相对于语数外等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小学思品课堂活动具有一项非常明显的特征,即实践性较强。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最终达到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位协调发展的教学效果。新形势下的小学思品课堂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引下,学生的思想活动经过不断取舍,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所谓整体性,具体说就是指思品课堂活动过程和结构的完整性。从宏观角度来说,小学思品课堂是一个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不断融合交汇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课堂活动中,小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开放性是指小学思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教育学及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时因地地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的策略
通过对小学思品课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从创设情境,引发共鸣;组织讨论,深化明理;深入实践,知行结合;利用网络,以生为本等方面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求真务实。
(一)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只有在亲身尝试和体验之后才会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思品教材在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因此,小学思品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征,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情景交流,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教材设计的主旨和内涵,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以小学三年级的思品课《我不耍赖皮》为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从而在社会性活动中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在学习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游戏中的两个人,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及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日后的游戏活动、学校生活及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要学会正确处理,切不可像游戏中的两个人一样。通过此种情境教学,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求真务实和回归本位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深化明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各种类型的讨论会和辩论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效果也相当显著。之所以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各种道德认知在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逐渐明朗起来,学生对道理的感受更深刻。同时,在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积极思考和探索,创新的萌芽不断出现。例如以小学思品五年级的《父母的难处》为例,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做家务的,小学生对于是否该做家务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一部分小学生认为自己年纪尚小,没有做家务的能力;有一部分小学生认为家长将自己视为掌上明珠,根本不需要自己做家务;另外一部分小学生认为家长平时的工作非常辛苦,自己应该在闲暇的时间帮助家长做些家务,分担家长的辛苦,同时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围绕这一话题,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生动有趣的课堂辩论,将想法相同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一共分为三组。学生先在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派代表阐明本组的观点,进而与其他两组的学生据理力争。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务实,直面社会问题,从而学会处理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最终达到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的教学目的。
(三)深入实践,知行结合。
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课堂明理,课外导行。一方面小学思品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活泼好动是小学生明显的特征。这些都要求思品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室内,教师要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的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德育发展状况却有所忽视。以三年级下册的《我的劳动感受》为例,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养老院打扫卫生。在打扫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哪些同学比较热爱劳动。打扫过后,教师一方面要对热爱劳动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对其颁发小红花鼓励其再接再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感受写下来,将这种感受永远记在心里。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感受解释社会、校园和家庭都是需要大家爱护和守护的地方,每一个社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求做到不乱扔垃圾,保护地球母亲免受污染的困扰。再如教师在教授《春天的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小学生在学校的某个角落种植小树,每过一段时间就带领学生观察小树的生长状况,并用纸笔将其记录下来。通过整个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小学生知道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因此,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关爱身边的花、草、树木等小生命,不要去破坏其生长。通过思品教师带领小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将知识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求真务实和实现小学思品课堂活动的本位回归的教学目的。
(四)利用网络,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