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第1篇

1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1.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表现。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主体——人”来看待,真正尊重学习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相信学生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成长能力,只要给予适当的、自由的环境,学生就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进行自我实现。而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动学生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1]。因此,人本主义倡导,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手段,至于如何学习则由学生自己决定。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以下任务。(1)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2)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推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3)组织广泛而易于利用的学习条件;(4)要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真诚、自由、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5)要推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1.3情感、态度对学习成败至关重要人本主义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营造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心理氛围,保证个体能够在自由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中,开发自身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情感和态度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理解和尊重,对于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情感、意愿和个性,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实现”,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通过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人本主义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支撑。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化是方法是手段,信息化教学的精神实质正是人本主义所追求的学生“天赋潜能”的开发,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自我实现。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创造广泛而易于利用的学习条件,并且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采用自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同时,在信息化教学中,必须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点至关重要。我们要警惕“泛信息化”,防止信息化带来的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人本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真实、尊重和理解,对于师生之间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性的肯定,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警示和借鉴。

2建构主义——信息化教学的模式选择

建构主义的贡献在于对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和知识的意义起着关键作用。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分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基本阶段或4个基本要素,教师要利用这四个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教学目标[3]。

2.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新知识技能与先前已有的知识技能建立联系,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能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社会、文化和问题情境,唤醒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意义建构[4]。

2.2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互动、协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思维可以互相交流,使学习者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3会话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同时,通过“会话”使学习者之间达到思维成果的共享。

2.4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即特定的“情境”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达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这就是“意义建构”。教学即是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这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建构主义还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认知学徒式教学”、“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以帮助学生完成“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这一学习过程。

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共分为7个步骤,具体教学设计内容见表1。结合这一教学设计模式,需要将3方面的内容融会贯通、渗透进教学设计环节,分别是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总结与评价。

3.1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智力水平、学习风格、情感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导。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有不同的影响,适合认知风格的教学更易发挥学生的潜力,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情感的维度对学习者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与学的相互适应,实现信息化与学习者的有效整合。

3.2教学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设计是指教师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描述。教学任务可以是问题、案例、项目或分歧。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2)教学任务切实可行;(3)教学内容符合学习规律;(4)任务设计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将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整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3.3教学总结与评价教学总结是师生在课后将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评价的过程结合教学目标,并辅以教学资料给出客观评价,旨在纠正或改进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深层理解。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智力因素,因此,教学总结与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教学设计模式整体评价建构主义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模式和方法选择。“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典型模式。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信息化教学过程首先就要利用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一个个“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协作与会话。当然,多种信息交流媒体的开发和应用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信息化的协作与会话,必然推动学生的“意义建构”,达成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4结语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建构;概率统计;随机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57-03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研究型”教学,[1]它主张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高中概率统计与其它数学的不同是:它是一门不确定性数学,[2]事件含有“随机性”,所以学生感觉特别难学。因此,教师要收集一些随机性的事例让学生体会“随机性”,通过实验,使学生形成随机性思维,创造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随机性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激活学生随机性思维,让学生越学越想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和建模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在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随机性思维,笔者积累了一些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方法和经验,以供参考与讨论。

一、构建随机性数学思维的意识

1. 体会“随机性”。概率统计的内容具有很丰富的生活背景,并且含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学设计中应提供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随机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譬如:天气预报今天下雨,但是今天可能是多云;投掷一枚硬币,它可能反面向上,也可能正面向上等等。

2. 理解“随机性”的本质内涵。概率统计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随机现象的特征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且它可能不止一个。正因为出现的结果可能不止一个,所以无法预测哪一个结果会出现,因此产生了随机性。某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体现其偶然性;但随着试验的次数增大,随机现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3]体现其必然性。概率研究的是从偶然性中探索必然性、从混乱中寻找规律性,进一步理解“随机性”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概率统计的过程中体会“随机性”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

二、营造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形成

1. 重视实验操作。统计规律性本身就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设置适当的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随机性规律,理解统计思想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当时笔者在讲概率的定义时,是这样操作的:课前,要求每个学生都选择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从同一高度抛掷20次,并把试验结果填写到下表中:

思考:观察表格,当实验次数越来越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靠近哪个值?

课堂,让数学科代表统计公布各组及全班同学的正面朝上的频率:0.48,0.50,0.50,0.51,0.49,0.50。

接着,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大量的重复模拟实验,得到结论:当随着实验次数越来越大时,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靠近0.5。让学生体会每次试验结果是随机的,大量的试验结果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抛硬币试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形成“随机性”思维,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

2. 展示推理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分析,并利用所取得的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促进学生学会运用随机性数学思维去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例如:用样本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由部分观测值得到回归直线,从而估计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某数学老师身高176cm,他爷爷、父亲和儿子的身高分别是173cm、170cm和182cm。因为儿子的身高与父亲的身高有关,该老师可以预测他孙子的身高。

通过画散点图或计算样本的相关系数,发现两个关系具有线性相关。利用回归直线方程y=x+3,从而可预测他孙子的身高为182+3=185(cm)

实际上随机现象的研究最终被概率统计转化为对确定现象的研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典型题目,创设思维情境,降低思维起点,进而充分展示推理过程,使学生在随机性问题的推理过程中,正确地理解随机性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转化。

三、在应用中强化随机性数学思维

1. 联系生活中有趣的随机性问题,增强学生运用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生活中有趣的随机性问题,增强学生运用随机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等可能性事件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故意与学生打赌说:“咱班65名同学,不看档案,同一天生日至少有两人,你们信不信?”先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生日,略作统计,公布结果,这会让学生感到惊奇(一般来说,366个人才肯定有两人生日相同),接着让学生运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计算(一年按365天),可求得概率: 。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凡事不能想当然。又如,教材中银行卡加密的例题,在密码不知道的情况下,随机按6位数字,正确的概率仅有1/ 1000000,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加密的必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科学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学生不断在体验成功中取得良性循环,越学越勇,越思越活,从而使得他们随机性思维的能力得到不断的磨炼。

2. 归纳典型模型,加强运用随机性数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思维的培养与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概率统计中存在着许多的随机模型,高中教材中几何概型、古典概型、线性回归模型、正态分布等等,这些概率模型都是对生活中随机问题的简约、抽象与概括。比如,去应聘,出现的结果为录用或不录用;分析抽奖,结果是中与不中;观察运动员投篮,出现的结果是投中或不投中……这些都是不同的随机试验。尽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渠道是多样的,若能建立在某种模型下,使解决问题变得简捷奇妙。

例1:3个小朋友在分20颗糖果,至少每人一颗,则有多少种分法?分析:设3个小朋友的糖果分别为x,y,z,满足x+y+z=20(x,y,z∈N* ),每人分到糖果的数量是随机的,随机性思维引导我们把这个问题与组合联系起来,将问题视为在20个球之间(即19个间隙)随机插人2块板块,并将2块板块之间(或外侧)的球合成一个自然数,这样每一种插法就是一组不同的分法,不同的插法共有C219=171种,所以共有171种不同的分法。

例2:甲、乙、丙等7人站成一排照相,但甲乙丙3人是好朋友,所以他们想在一块照,问:有多少种不同排法?因为甲乙丙3人要一起,所以用捆绑法,把3人捆在一起有A55种,但这3人的位置可交换,共有:A55A33 =720种。

以上两例都是随机性问题,但处理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如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熟悉一些常见模型,并且能做到灵活运用,将很好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随机性数学思维的能力。

四、催化随机性数学思维的激活

1. 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商讨,激活学生随机性数学思维。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多姿多彩,但其核心是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构建”能力。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探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让他们感到学得轻松,从而主动观察、思考、积极发言、相互启示,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1]例如,在讲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构设问题情景:在一个盒子中装有粉笔共10支,7支白色,2支红色,1支黄色。问题一:从中任取一支粉笔,则摸出白色和红色的概率各是多少?摸出红色或黄色的概率是多少?摸出的不是白色的概率是多少?问题二:从口袋中有放回地摸两次,则摸出都是白色的概率是多少?摸出都是红色的概率是多少?摸出一支白色和一支红色的概率是多少?摸出的都不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其反映的结论。这样,不但加强学生对独立事件和互斥事件的辨证,同时也清楚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间的联系,而且还推导出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运算公式[1]。

2. 拓展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丰收。

为加强培养学生灵活应用随机思维分析随机现象,提高及拓展他们用局部估计整体的能力,并激发创新意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置一串问题,有目的性地营造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

例如:如图,若长方形的面积为100平方米, 你能设计一个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实验方法估算该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案吗?

有学生说,向这张图的上面随机的抛撒一些黄豆,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落在不规则图形的黄豆数÷落在长方形的黄豆数)。

有学生接着说,这种撒黄豆的方法要多次进行重复试验。

也有学生说,还要观察多次重复试验得到的商是否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

显然,此题的解决方法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概率统计的研究方法和确定性科学一样,是认识社会、改造生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科学。

教学实践证明,在建构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随机性思维,对优化思维品质、修正学生的思维结构,提高学生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张家红.建构观下的高中概率运算教学探究[G].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83-02

Abstract: As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form, it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reform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phenomenon of doing information-reform of “taking teacher as center” as traditional-teaching design and proposes to put the blended-learning theory of “with teacher as domination and students as object” into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design research in classrooms. Taking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network as an example, we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an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 and adopt all links and elements of scientific arrangement in theory-course teaching process to form th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design model in the theory learning in class. This method has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vidences fo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the level of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Blended Learning; Design of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方向。经过几年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很多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有了较大发展,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地方普遍存在 “重建设、轻运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等弊端。信息化设备和教学资源建的再多再好,教师不去更好的使用,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将流于形式。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当前,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重心。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它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和手段,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核心。国内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信息化改造,这种改造不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特征与优势。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学习理论融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更加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作用。

2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国际上主流的学习方式,它将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与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西方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主张学生信马由缰自我探究,强调通过协作自主构建知识目标,形成新知识。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学习探究,强调“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

国内外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仅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个性化学习时间,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混合式学习理论等信息化教学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重大变革 [2]。这场教学变革既强调贯穿课程始终的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等线上学习,也强调课堂面对面学习等教师亲授的线下学习,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rning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 “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2]”,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认知行为与方式,实施课上与课下混合、线上与线下混合、虚拟与现实混合的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认知过程。

3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提出,他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3]。

“Intel未来教育计划”总结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被称为“典型模式”,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3]。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王文槿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作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和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3]。

4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全校公共课,开课范围覆盖电子信息类几乎所有专业。该课程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协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技术、因特网互联接入技术、网络安全与故障处理等,涵盖网络技术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了解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必学课程。该课程以理论为主,较为难懂,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理论模型的复杂和抽象,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加入,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形象,但如何在理论课的框架下科学安排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信息化环境,系统组织学生自主协同学习,这就需要研究针对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

4.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主要是让学习者明确学习主题,教学者明确教学应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是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在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分为学习能力目标、教学内容目标、线上学习目标、线下教学目标等。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分,只有持续有效的交流、沟通,分享彼此经验。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制定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认可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教学目标分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突出能力目标分析,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能力。

4.2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是教学目标完成的手段与方法,是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包括目标、内容、操作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描述[4]。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紧密相连,以问题引导学习任务,以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的进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全过程,因此学习任务设计关系到教学过程的优劣。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对问题导向和问题支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习任务的走向和完成程度。由于没有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手段,理论的抽象性让信息化理论课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变得非常重要。一般的理论信息化课堂学习任务分为四类:概念学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信息技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设计出不同虚拟学习环境,让理论变的具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开放性、真实性、复杂多样性、协作性、学习活动信息化。

4.3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析,学习者兴趣、情感、态度分析等。学习者特征分析是教学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习者的特征,才能选择适合的教学与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和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平台能够将学习者特征实时传递给教师,这使得教师可以全程掌控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论课是较为单调和枯燥的课程,学习者的兴趣会随着理论的深入而减弱,实时监控学习者特征,能使教师围绕当前学习者特征,设计问题导向,调整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4.4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形成有效认知的必要条件。建构主义的学习认为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才能产生有效认知行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学习情境应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互动,驱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目的。因此,设计学习情境不能凭空幻想,不局限于知识本身,要面向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课的学习工作场景很难在生活中实现,也无法应用于生活中,这就需要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各类信息的集合,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三维等形式,可根据需要营造立体多维的虚拟工作学习场景,实现无法在生活中实现的工具和场景。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和四层模型学习难度大,将其模拟成七层和四层居民楼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学习资源在线实现,学生可自主模拟数据传输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深度挖掘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场景和资源,是理论课学习情境与资源设计的重要原则。

4.5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它贯穿教学全过程,决定课堂发展走向,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全程监控和直接参与。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设计、互动、监控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参加活动,适时生成学习过程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并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理论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可设计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式学习活动、协作学习活动、案例实践活动等。这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学习研讨开始,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质证、练习,充分理解知识点之后,分组进行案例实践和分享学习。因此,一堂理论课学习活动既是整体又相互独立,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单独设计与实施。通过学习活动的指引,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协作学习到独立实践,完成知识学习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应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赫.陈晓慧.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58-60.

[2]何克抗.多媒体课件大赛发展历程回顾与评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22-23.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理学 信息服务 网络课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的载体,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效果[1]。目前,很多开发人员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不深,影响了网络课程的质量,限制了网络教学优势的发挥[2,3]。我室所构建的生理学网络课程具有选材合理、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交互性好等特点,较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在第六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及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上均获得奖项。笔者以生理学网络课程为例,介绍建设经验及体会,以供同行参考。

1 构建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创造情境、设问探究、协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4,5]。网络课程是为学习者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网络课程也应该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来构建,融入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引导,以设置问题为主线,运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多媒体素材,供学习者学习参考,同时还需建立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平台,使问题能得到及时解答;也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平台,能及时评价学习效果。因此,一个比较完善的网络课程,至少包括在线学习内容、教学资源、学习评价、交互性平台四大方面内容。

2 构建情况

生理学网络课程以姚泰主编的《生理学》(第6版)教材为蓝本,设置了课程介绍、在线学习、实验辅导、在线测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留言论坛、在线交流8大模块,各模块主要用途如下:

2.1 课程介绍模块

设置课程简介、教学安排、适合专业、教学大纲等栏目,让学习者对本课程的特点、学时安排、学习的重、难点有较明确的认识。

2.2 在线学习模块

以章、节、知识点为主线,以文字、图像、动画来讲述,包括教材相关知识点及知识扩展,让学习者进行轻松、有趣的学习。

2.3 实验辅导模块

设置了实验大纲、实验讲义、实验操作录像、实验报告范例、实验常用设备和药品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前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课后能复习与强化。

2.4 在线测试模块

编排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6大题型模块,共3700多道题,让学生自己评价学习效果。

2.5 教学资源模块

设置了图片资源、动画资源、课堂教学录像、电子课件、教案、生理学课外读物等教学资源,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

2.6 教学评价模块

学生可以匿名登陆该模块,以反馈教学效果,有利于改进教学。

2.7 留言论坛和在线交流模块

为师生及学生之间提供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习平台,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有效解答。

3 教学实践与应用

生理学网络课程制成后,挂在校园网上用于辅助教学,得到师生欢迎。投入使用后,年点击率1万多次。该课程应用后,解决了生理学教学中诸多难题:①学生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内容,能有效缓解授课学时数少而学科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网络课程上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③网络课程提供了在线聊天室、留言论坛、教师信箱等栏目,师生之间交流不再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增强了互动效果;④网络课程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教师课堂授课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例如生理学网络课程提供的实验操作录像清晰、生动,学生可以一边观摩网络课程上的实验操作录像,一边操作,学生实验操作成功率得到了提高,这就减轻了实验课教师的带教压力。

4 建设体会

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6],但网络课程本身涉及教育学、计算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能建设好一门网络课程呢?从我们的建设过程来看,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4.1 充分认识网络课程开发应用的对象,有针对性设计和开发

学习者是网络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开发网络课程的首要环节。学习者分析包括对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期望、学习风格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分析等。只有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特点来确定开发内容的范围、深度以及内容各部分的联系,设计者才能有针对性收集和制作素材,制作出实用性好的网络课程。

4.2 组建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来参与的开发团队,是网络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保障

网络课程的重点是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开发,所使用的素材例如典型的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往往是该学科全体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成果的累积。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因不具有该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和处理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专业课的教师受到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限制,本身的教学经验没法在媒体制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开发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需要成立网络课程开发团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牵头,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共同协作,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4.3 各级领导重视是网络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软件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开发团队。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投入经费,改善条件;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交流,使开发团队的素质得到提高,为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开发,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4.4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的建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课程的构建思想,从根本上转变只重视教的思想,明确认识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网络课程构建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不断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不断吸引学习者来学习。 在课程建设上,应建立丰富多样的资源库,如图片库、动画素材库、教学课件、案例库、课堂教学录像、课外学习、相关知识网站的网址等等,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途径的信息资源, 不断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上,应运用大量精美、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和案例来体现知识的内容,同时提供学习方法与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学习结束后,还必需提供学习评价的内容,使学习者能及时了解学习结束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强化。在课程建设上,还应设置在线聊天、留言论坛、教师信箱等多种交互性平台,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答。

4.5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的内涵,大量应用多媒体素材,避免网络课程成为教材搬家

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一些抽象而且难以理解、记忆的学习内容制成图像、动画或者视频,将抽象的文字描述与直观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学习素材,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张士军,林耀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4):297-298.

[2]张海燕,陈燕,刘成新.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5):73-76.

[3]陈柳君,房爱莲.基于情境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1(4):297-298.

[4]胡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1(3):74-76.

建构主义的典型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单片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是电子技术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却忽略了如何教的问题。本文就单片机的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都是以单片机的结构为主线,先讲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接着是指令和软件编程,然后是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器件的应用,最后再讲一些实例。

按照此种教学模式,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结构,甚至数字电路也是刚刚接触,要他去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实在不容易。至于很多书一开始就提出总线、地址等概念,更使学生难以理解,不管用什么巧妙的比方都不容易让学生理解。

于是学生糊里糊涂地学完了第一部分单片机原理与结构,接着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是单片机的七种寻址方式,更抽象,很多学生直到学完单片机还不能理解寻址方式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寻址方式,刚开始学当然更不懂了。然后是单片机指令,111条指令,又不分重点,反正全是要记住的,等到指令全部学完,大部分学生已对单片机望而生畏,开始打退堂鼓了。

第三部分是单片机软件编程。如果说前面的东西不能理解,还能靠记忆来获得知识的话,这部分就纯粹是理解和掌握了。如果以前没学过编程,短时间内很难掌握编程的有关知识,更不必说编程技巧了。可是教材上明明规定,要编出这样、那样的程序,学的人编不出来,当然只会认为教材的要求是合理的,应该做到的,我做不到就是我没学好。

此外,现在的单片机教材基本都是以单片机为蓝本来学习计算机原理,而不纯为学习单片机技术。在教材、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又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满挫折的过程,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单片机入门难。

另外,在中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开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均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没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宗旨。尽管安排有实验实训,但实验实训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没能做到相互连贯、相互印证,实验实训项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程度不够,课堂教学与学生练习没能达到有机结合,习题与课堂内容没能紧密相扣,考试形式和内容多以理论为主,仅凭一张试卷评定学生能力,没能体现考查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传统的单片机教材和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演绎和推理,加之单片机课程本身所固有的抽象性、教学传统尚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对单片机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以至于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变成“问题课程”,不仅让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产生一定阻碍,教学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因此,对单片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改的分析

(一)单片机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这是历史的沿袭。因此该课程对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要求相对较高。我国现行的相关教材中知识相对陈旧,教学内容很少体现单片机知识在相关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用脱节――既未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没有体现单片机针对各专业所应有的“专业基础性”。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学生对单片机课程的不同学习需求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对单片机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更新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革后的单片机课程内容采用模块、课题、任务体系结构,将整门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一模块由多个课题组成,每一课题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每一任务由任务目标、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和任务实施四个相互连贯的部分组成。

(二)单片机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受魍辰逃理念的影响,当前单片机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明显落后。特别是在中职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单片机学习方法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教学改革中亟待加强研讨的重点内容之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能依赖于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对书本内容的记忆和对教师思维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促使其认识和解决有关问题,由此产生认知的需求和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意义建构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由学生的自身需求而在其头脑中逐步将信息加工整理或改造和重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知识建构这一规律,为学生营造学习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改革,每次教学均围绕一个任务目标进行各教学环节的组织,以任务目标为主线,进行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解。任务中用到什么知识点和技能点就讲解什么知识点和技能点,用到多少就讲多少,在哪里用就在哪里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边讲边学,边学边练。教师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用相关软件进行验证,并要求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分析和操作。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实时解答,并用课后作业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任务电路和程序进行局部修改,以培养学生单片机应用电路和程序的设计方法。

(三)单片机改革实践性教学设计方式

单片机教学法中,往往习惯于使用单片机模块化教仪来进行实验项目。当然,这非常有利于项目式教学的开展。因为在目前生产的单片机实验教仪一般都是按实验项目来设计的。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做两件事情:一、程序录入,并烧录;二、接线。大部分学生连电路的构成都不知道就把线连好了,学习到了最后很多电路看着只有似曾相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前面提到使用万能板,但是如果所有电路都使用万能板的话会有几个问题:当电路太复杂时,一是学生会觉得很累,劳动强度太大,无法实现;二是学校的教学成本也太高。因此,笔者在实践教学的中又融入了Protues仿真练习。 Protues是目前最先进的单片机设计与仿真平台。它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完成系统电路设计、代码级调试与仿真、系统测试和功能验证等强大功能。笔者对Protues的融入分为两个环节。

1.讲解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在该软件上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各个电路部分的功能和连接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建立对整个电路的框架的清晰认识。

2.学生自行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完成整个电路的绘制和仿真。在绘制和仿真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完成仿真练习后,学生在进行模块话练习一是可以熟门熟路了,二是不但知道该怎么连接,还知道为什么该这样连接。

(四)单片机改革考核形式,实现教考分离

这门课程以往的考核形式相对单一,考题侧重于记忆,例如背几条指令,说几个部件的作用,编一段简单的程序。有的学生单片机考试成绩很高,但却不会实际运用。因此,改革单片机课程的考核形式,恢复单片机课程应有的活力和作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极其重要的教学改革任务。

改革考核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的,因此考核也应针对几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方法和考核的内容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既关系到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因此,应通过对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来促进教学过程的改革。《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主要是对编程能力、软硬件分析能力、软硬件调试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考核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包括三个方面:综合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50%;实训过程的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提问、作业、表现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综合能力的考核完全采用“试题库”的形式,实行教考分离,由多位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集体编制出“单片机试题库”。试卷包括应知和应会两方面内容,所谓应知是指对各知识点的考核,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器件;应会是指会编程、会调试、会分析。对于应会部分要求现场调试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现场评分。

三、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在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当然,我在教学中要注意不是新的方法好我们就要完全抛弃旧的方法,比如在融入了仿真实验后,笔者仍然没有放弃物理性的实验方法,因为仿真性实验只能是物理性实验的一个补充。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多学习、多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并综合加以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单片机课程教学只有进行改革现有你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