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第1篇

小学劳动课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的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活动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这门课程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使课程内容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自主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题的选择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对于劳动课更是如此,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题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劳动课课题的选择上要避免大而空洞,主题确定要小,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这样就使学生的目标感更强,而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春晖小学老师的《泥塑》一课,就把同学们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泥的制作搬上了课堂,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动手欲望强烈,整个课堂都弥漫着一种学习创作的氛围;幸福路小学李娜的《剪染纸》,王小玲的《折餐巾花》;齐礼闫小学罗明军的《橡筋动力模型赛车》;京广路小学的林丽的《编织吉祥结》;陇海中路小学海三霞的《设计制作公益广告牌》等。另外,课堂过程中可以采用主动参与、主体体验、探究、调查等主要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诸如体验自然、志愿服务、观察、实验、调查、手工制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二、教师的指导贯穿每一个环节,作用不容忽视。

劳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恰恰相反的是,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劳动课的过程一般包括:引题----实践探究----经验分享----成果发表等几个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给予鼓励、启发,推进学习的不断深入。伴随活动过程的展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如幸福路小学李娜老师执教的《剪染纸》一课,教师对于染纸的方法指导贯穿在学生的操作之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后立即得到解决之法,事半功倍,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始终集中在课堂活动中。所以在活动中通过经验分享,师生交流活动的体验与感悟,反思活动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认识与情感的升华。这样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三、劳动活动重视过程的经历,而非最终结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劳动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说”与“做”统一,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结合实际活动内容,放开手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区),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自己去调查、考察、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或写研究报告。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如何;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被激发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次所听的劳动课程,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有不少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在规定的表格中调查相应的内容,有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亲身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论,所以只有关注的方向落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劳动课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遇到问题时,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才是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或把教师的主管经验强加给学生。

四、劳动课活动中要做到全员参与。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第2篇

作者:余传信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改变世界。学校聚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享受劳动成果,为我校劳动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1、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展劳动第一课教育,班主任老师引领示范如何扫地、拖地、并规范班级卫生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人生观。

2、班级文化布置有劳动文化,各班张贴劳动宣传标语,让劳动文化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

3、班会课开展劳动教育榜样、班会讲述名人爱劳动的教育故事、开展劳动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

4、学校每周开展班级劳动卫生文明班级评比,促进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和改变世界的美好。

5、班主任组织开展好每次大扫除活动,老师带着着学生一起干,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收获。

二、创新劳育课程设置

根据我学校校情、学情开设符合学校建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劳育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劳动的热情。如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课程,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次数逐步增多、形式日益多样化。

1“特色课”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心灵手巧”手工课, “烹饪美食制作”,“茶艺”,“组装机器人”等特殊劳动课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热情,以劳促育,培育孩子们动手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特色活动”培育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

(1)我校春季和秋季组织学生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活动、“劳动研学”活动,带孩子走出教室,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美好,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劳动的成果,既获得了真实的劳动体验,又增强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加深了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2)我校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家长跟孩子们分享劳动的美,让学生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开展“亲子包饺子”活动,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通过劳动教育增进亲子关系,并体验到劳动的美和乐趣。

三、搭建劳动创造平台

1、学校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快乐菜园子,每个班一个块土地,孩子们在自己班菜园种上蔬菜。劳动课老师带领孩子到菜园子跟孩子讲解素菜生长的特点,孩子在学校就可以体验自己亲手种的菜。

2、学校通过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其他节日为平台,为学生搭建劳动桥梁。春节开展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春节制作花灯、包饺子、贴对联劳动教育。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比赛。中秋节开展制作月饼。植树节带领孩子们植树,一起为学校增添新绿。在雷锋节和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劳动感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这些活动丰富、有趣,又契合生活,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3、通过综合实践课、主题班(团队)会、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四、建立良好劳动评价体系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第3篇

1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课程资源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要以《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爱好、特点灵活地开发实施学生资源包,拓展、调整课程实施内容。

农村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着独特活动方式和业余生活。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的游戏或活动,如滚铁环、跳方格、扳手腕、跳绳、踢毽子、爬竿、乒乓球等,每一种活动都拥有不少的爱好者。教学活动如果能吸收其精华,发展其优势,那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交往能力等都将非常有益。

学校每年都举办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能否吸纳小学生组织运动会、创新体育节目呢?学校大胆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整个运动会的组织,让体育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加以指导,由学生自觉宣传保健知识、调查锻炼状况、自主确定项目、参与制定规则、安排比赛日程、制定应急措施、活动消息、组织竞赛开展,这样“我们的体育运动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在井然有序的实施中。

通过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增设了滚铁环、丢沙包、玩陀螺等民间比赛项目,收集整理了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资料,利用广播、手抄报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介绍相关知识。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比赛规则,安排比赛程序,活动信息。学生制定的比赛规则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充满童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许多学生全程参与组织,与体育教师一起划跑道线、分发号码、准备器材,担任小裁判、小记分员等,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并提出对运动会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

2 捕捉本土资源,优化课程资源内容

农村教育资源是丰富的、取之不尽的,农村小学虽然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落后,但它有着特有的课程优势。

2.1 走向田间,走向社会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辽阔的田野也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如新鲜多样的农作物,孕育万物的土壤,各具特色的飞虫野花、池鱼家禽等,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比学校更详尽、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让课堂教学走向社会,走进田间,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生活知识,理应成为农村综合实践教学的主导。

学校有一块专供学生劳动实践的蔬菜基地,春种秋收农村学生并不陌生。春季,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下种、育苗、除虫、松土、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秋季,蕃薯、玉米成为家乡的特产,许多家庭把蕃薯制成粉丝、薯片、薯条、蕃薯酒等出售,这更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广泛的素材。因此,笔者以蕃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求学生以不同形式参加劳动实践,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亲身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同时了解蕃薯的营养价值、由来、常见食用方法及蕃薯的种植、种类、收益、从种到收的过程等,利用蕃薯制作淀粉、粉丝、薯条、薯片及酿酒的方法与过程。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自己劳动实践的感受,体验到了劳动果实的甘甜,增强了劳动自豪感,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探索、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访谈、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2 了解家乡、了解传统习俗

学校地处大山腹地的古麇之都、木瓜之乡,附近有被喻为“郧县圆明园”的清朝中期古建筑“花房子”,宋代古战场金花寨,神踪仙迹的武当行宫,鬼斧神工的青龙洞,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公母山,微波荡漾、泛舟垂钓的人工湖,晨钟暮鼓、香火袅袅的石佛寺……这里民风淳朴,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俗:每逢春节、元宵,玩龙灯、唱大戏、踩高跷等;每到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踏青、祭祖、扫墓、包艾饺;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在综合实践课堂上,笔者首先教唱《谁不说咱家乡好》,激发学生去主动了解自己的家乡,重点是对家乡人文地貌、传统习俗的探访。将家乡优美景色、名胜古迹、杰出人物、名优特产、民情风俗搬进课堂,让学生把家乡与别人的家乡进行对比,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家乡并不差,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增强“谁不说咱家乡好”的自豪感,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感激之情。然后以“未来的家乡”为题,让学生畅谈对家乡的向往以及如何建设自己的家乡,再动手画一画。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深化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当地农村生活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切实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联系起来。

针对家乡每年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的特点,设计了给各景点写写广告词、给家乡当当小导游的活动,从而深化内容,挖掘教材。这样把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资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整合起来,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情境。

3 整合其他学科资源,拓展课程资源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门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样可为综合实践课所用。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做好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沟通和整合,更是开辟教学资源的另一途径。如在教学了解本地“花房子”的变迁主题活动时,联系到圆明园的毁灭;在“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上,联系品德与生活中“只有一个地球”,美术教材中的折纸花瓶、奖杯、布贴画、工艺娃娃等。综合实践课教学不仅要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还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污染”时,联系“各种各样的食品包装”“伤心的地球母亲”“在自然灾害面前”等,借鉴统计方法让学生进行调查,用观察、实验方法研究家乡水域的污染状况,从而体验“白色污染”的可怕,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展开“如何保护环境”的大讨论。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第4篇

一、综合性学习从语文中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从语文学科的这块沃土上来的。综合性学习应当有语文味,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和根基,否则综合性学习就是为他人作贡献。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学习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感受秋天的快乐,并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你的画和介绍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个专题,是很好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内容。教学时,重点就要从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及秋天与其他季节的比较等方面,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感受秋天,从而发现秋之美、秋之趣。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笔下流淌出浓浓的秋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综合运用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综合性学习服务于生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为了配合这个单元的专题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既培养语文能力,又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提到: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这一要求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活动途径等方面的建议。

(一)打开文化的视角。

综合性学习内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里有生活中的人,有神话中的人;有古建筑,也有古画。《孔子拜师》蕴涵的文化是关于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开天地》蕴涵的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介绍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绘画瑰宝。“日积月累”借助生肖邮票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本单元的内容都在讲“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讲,跟他们谈“文化”似乎有点高深,有点玄乎,这就需要教师做点功课,拉近学生与文化之间的距离。教材中出现了剪纸、对联、中国结等很多特具民族特色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查找像剪纸、对联、中国结这样鲜明可感的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找到的资料也就丰富多了。

(二)触摸生活中的文化。

打开了视角,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还是有距离的。“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传统文化跟各地的习俗有一定的关联,让学生调查和了解本地特有的习俗、物产、风景、古迹,还有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民族的东西,也就让他们触摸到“文化”的外壳。

三、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淡薄。广大教师机械地、被动地执行着别人为他们设计的课程,基本上是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这次课程改革则不同,它强调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人”,是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促进者。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学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而且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更需要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劳动。

(一)注重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勇于主动体验。

温州是具有活力的改革开放的城市,而一枚小小的钮扣让永嘉县桥头镇“桥头纽扣市场”成为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在中国崛起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创造很多辉煌。然而,随着“桥头纽扣市场”经营方式的悄然变化,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似乎这纽扣也为很多人漠视,特别是2000年后的新一代孩子,对它的了解更少,甚至一问三不知。因此,让孩子们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走近纽扣,了解永嘉桥头纽扣的影响力、成长史、制作过程、种类等是很有必要的。

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达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关注实践的开放,让学生醉于主动体验。

形式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要时刻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做到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加了,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体验、探究、创新。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愿小学语文老师孜孜探求,让孩子走进综合性学习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语文教学[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范文第5篇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拿着水桶,抹走桌上的尘埃,擦亮窗户。拿起油漆桶,刷走墙上的涂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很久没有做过了,趁着寒假,我有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通过此次社区服务,我不但享受了劳动的快乐,而且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墙上,那些各式各样的涂鸦,硬生生地挂上的图画和办证,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环境是靠大家来保护的,可是大家却不以为意。

从中,我还人知到自己应该在有空的时候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那应该也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我们要帮助辛苦劳动的父母,在他们感到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抚慰他们劳动后的疲惫。我终于了解到了清洁工的辛苦,了解到了环保的不容易,了解到了清洁工认真的精神,瓜子壳、烟头等都是他们劳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