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社区教育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发展现状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
1.1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城市化建设,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中,根据某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数人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之后,心中的不愉快和压力、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情愫都得到很好的缓解。这充分说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调节社区居民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努力,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普遍提高,使得我国社区居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健康意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和发展工作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正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并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我国社区发展特点的服务模式,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我国当前社区服务状况整体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心理服务工作不够深入,很多都是日常工作中附带进行的,服务停留在心理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上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国内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相比我国,其居民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数已经达到千分之二点二,百分率高达40%,这种数据在很多国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和状态。反映了德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效果明显,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面向很多心理社会问题的学前儿童的父母亲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过低,工作覆盖面和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等都比不上其它欧洲发达国家,但是与非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在前进状态,具有前进的空间。目前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只有17%的人们能接受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很多人更加关注温饱问题,根本无法不需要一些服务性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每一个国家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深受国家国情影响,尤其是国家社会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要从国家基本国情出发,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
2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
国外社区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中,国家发展重点就是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发展早期就非常重视。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最终能够形成自己一套完美的发展模式,服务水平非常之高,并且覆盖面非常之广。这种特点主要是由于西欧国家注重社区发展,城市化进程比我国要早很多。而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比较晚,在早期我国注重发展国家经济和科技,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加快而逐渐发展起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不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基础服务机构,完善基础健康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机会,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心中和身体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绪。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体制不一样。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社区机构和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未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改变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同事还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基层社区服务机构。所以,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帮助部门工作人员全面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机构,构建我国和谐友好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鲲鹏,张庭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关键词:社区护理 人员配置 护理服务 继续教育
大力发展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社区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为了了解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提高社区护理的整体发展水平,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笔者对秦皇岛市海港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随机抽取的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12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制定,经护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论证,反复修改而成。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社区护理服务情况及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二、结果
1.社区护理人员配置
(1)人员基本情况。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年龄、学历及职称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人员的年龄偏小,职称和学历也较低。
(2)社区护理人员配置情况。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和护士的比例为1:1.25(表2),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人员配备不齐。
2.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表3)
以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为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开展最多的是医疗和健康教育,而康复则为最低。在医疗服务中,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开设了家庭护理项目服务的有11个(52.38%),开设了慢性病管理的有13个(61.91%)。
3.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社区护士继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其他的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均没有进修学习。表4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愿意接受继续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1.人员配置不合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士人员配备不足,医护比例不当。表1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大部分为30岁以上,年龄比例不当;学历为中专,学历结构偏低;职称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职称结构不合理。表2显示医护比例只有1:1.25,而在国外医护比例达到1:5以上。由此可见,秦皇岛市社区护士数量不足,高素质人员较少。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护理人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严重制约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建议:加强社区护士配置,引进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充实到社区;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依托,进行社区护理的系统培训,促使她们尽快成长;以老带新,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医学院校增设社区护理专业,专门培养社区护理需要的护理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社区护理服务范围较窄
社区护理工作面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护理服务工作也不再是单一的打针输液了,需要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秦皇岛市社区护理“六位一体”服务中只有医疗服务的提供是100%比例,其他各项护理服务提供得较少,甚至有些服务在有些卫生服务站还尚未开展。目前社区护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以基本护理为主,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建议: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加强人群保健,尤其是社区重点人群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的保健;建立系统的健康检查体系,建立健康档案。
3.社区护士缺乏继续教育
秦皇岛市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为中专学历,是由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在校时课程较少涉及社区护理,因此毕业后很难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所以当前急需培训护理人员,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继续教育,制约了社区护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更新。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加强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健全社区护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体系,鼓励护士参与,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进而全面提升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建议:社区护士每两年到三级医院或医学院进修培训一次,提高技能,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护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短期培训,针对社区护士年轻化的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补充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晓霞,王玲,等.北京市社区护理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4(1).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社会教育是广义的继续教育,支持社会教育的理念是“终生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过程,而非在限定生命阶段的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社区教育打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藩篱,在生活的区域继续开设课堂,把居民变成学生,并将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社会机构的人文教育“存量”资源,变为社会教育的“增量”资源,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途径,是营造温馨家园和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需要
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一个良好的平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质量更好,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不断地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营造更美好的生活。
(三)是不断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的需要
人的一生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落后社会,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知识是不可穷尽的,以前那种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求足够的时机及场合“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地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发展社区教育是保障社会成员在新形势下基本生存能力的良好举措。
二、发展社区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健全社^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和发展区(县)、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开展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休闲文化教育。区(县)成立社区培训学院,主要承担特色教育;街道(乡镇)成立社区培训学校,因地制宜主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居委会和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学习中心,主要职责是动员组织本居委会(村)居民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及学习活动。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完善和健全社区教育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集一点,个人出一点”。
(二)加大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水平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坚持“互惠互利、服务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工作,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学习需求。街道(乡镇)承担牵头协调作用,加强与社区学校的联系,不断健全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村)委会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发挥区(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等在社区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内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体育馆、运动场、图书馆等各类公共设施向社区开放,大力促进社区内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和劳动基地,实现社会、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资源共享,提高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社区群众性学习、文体、艺术、休闲活动蓬勃开展。
(三)健全和优化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
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是区域社区教育管理、实施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居民就近就便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平台。三级网络体系的健全和优化包括三级网络的场所建设、专兼职人员配备、管理规范等。运用播放教学光盘、网络教学、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等网络教育手段。制定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标准,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等。
(四)创新社区教育形式
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培育一批优质学习项目品牌。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通过开设学习超市、提供学习地图等形式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五)积极推动“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
“互联网+”实质是“互联网+行业”,如“互联网+传统购物”,出现了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出现了支付宝;“互联网+打车”,出现了优步、滴滴打车软件等。“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模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求互联网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习地点”“互联网+专业建设”“互联网+师资培养”等,营造和谐社区生态环境,助力全民终身学习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发展方向上,推动社区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学员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社区教育模式。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升社区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省级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自主开发数字资源。社区教育院校要加快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开发、引进网络课程、名师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实现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学习深度融合,并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广大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方便快捷的居民学习服务圈。
(六)加强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
加强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开展社区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成功的做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成立社区教育咨询团队及研究中心,研究社区教育及组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编写指导用书和培训教材,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谋求创新和突破,最大限度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决策和实践。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境外社区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间和地区间社区教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利用媒体强化社区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及时推广发展社区教育较好地区的经验及做法,营造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和课题为抓手,开展专题实验或综合实验,推动社区教育深入、持续发展,并提高层次和品位。
(七)加快社区教育立法建设
根《教育法》有关法规,社区教育也须制定相应法规,对社区教育院校的隶属关系、资金渠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课程设置、考核办法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于2005年9月28日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终身教育的法规,成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典范。此后《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分别于2011年5月1日和2014年7月1日实施,以上省级《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出台对社区教育立法工作的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制定和完善《社区教育工作条例》和《社区教育章程》等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语
社区教育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一项惠及长远、惠及群众、惠及子孙后代的工作,是一项发展中的事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大胆探索,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提供社区教育成功经验和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文学.江西省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7.
学校完备的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实施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区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社区教育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结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校教学的重点或修正学校教育的偏差。从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对象上看,教师既是学校教育的教学主体,也是社区教育的教学主体。但是,社区教育的教学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可以是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校生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教育对象的交集。但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更广,基本上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绝大部分社区居民。从教育管理体制上看,地方政府是两者共同的权力源头。但是,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社区教育由社区党政领导主管。学校建在社区,学校全体人员生活在社区,学校能促进社区的发展,社区服务于学校,两者息息相关,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国内外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合作发展现状
1.发达国家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发展的特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是德国现代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德国教育的秘密武器,即两个教育机构、两个教学场地、两种教学方式、两种证书、两大资金来源,以社区教育为途径来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如学校实行半日制授课,学生上午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下午则接受社区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两种教育形式灵活转换。日本拥有独特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政府“自上而下”地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社区举办教育的义务,并通过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如公民馆等,为学校提供校外活动场所,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日本强调学校必须与社区相结合,提倡学生亲自参与所在社区的生活。学校为社区服务,而社区既担负对成年人进行学校教育之后的终身教育,又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养。美国的社区教育主要基地是社区学院,它几乎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社区学院普遍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大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以服务社区教育需求为最高宗旨。社区活动实现了教育化,学校教育实现了社区化。英国自1978年成立了“社区工作人员协会”后,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各大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普遍设立推广部或社区教育部,为社区成员提供多学科推广课程。地方社区直接承办多种类型的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距离教育,形成开放式社区教育系统。
2.国内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重视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如北京、上海等地由政府机构牵头,以社区为中心,社区所有教育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组成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进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在更为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几乎独立于社区之外,与社区联系不多。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学校资源能够向社区开放,而内陆地区社区教育的力度和程度均不够,社区和学校之间有道无形的围墙,将双方完全隔离开来。总体而言,我国学校与社区教育联系甚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社区双方虽然意识到了彼此合作的必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但双方都在试图寻找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久而久之,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便形成了博弈关系。
3.不同合作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国内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为政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学校与社区教育发展,没有保障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通的政策法规,学校资源极少向社区公开和开放,大众也没有意识到社区所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反观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大都注重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社区教育的发展,并得到社会各界和民众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负责社区教育的各项管理工作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活动经费来源广泛,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自筹等;政府重视加强社区教育的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以社会化途径发展社区教育。如何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先进理念、组织专门机构、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加强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的策略
基于学校和社区的密切联系,为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更广阔的领域走向融合,笔者建议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对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1.明确“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指出,非学校化社会“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伊里奇认为,学习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果,学校应从传统的理念中摆脱出来。他比较重视社会的教育作用和教育资源的利用,强调所有的学习者和潜在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都能接近学习资源,并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教育理想。他所提的教育形式普遍化的教育网络,迎合了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各种资源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
2.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机构
(1)树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观念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和政府部门的职责,学校教育也不再独立于社区之外,学校和社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关系,学校和社区存在大量可供交换的教育资源。要实行统筹规划,才能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2)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存在多头管理、实际上却是没有主管机构的情况。日本“社区学校委员会”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属于半行政、半社会的终结性教育管理服务组织,负责学校社区教育一体的目标导向、策略制定、组织实施和综合调节等工作。同样,我们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社区领导、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学校领导以及部分居民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指导,协调学校与社区内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保证“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持续运行。
(3)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运作实体
在学校和社区彼此资源交换的基础上建立实体,如社区学院或社区文教科等,由各区教育局直接指导,市、区、街道分别安排有关人员负责工作。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教学计划、规章制度,有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有相对固定的场地及专项经费等,并设立实职化领导岗位,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师生、家长、居民、青少年等)将任务分派至学校、社区学院或家长学校,通过学校社区互动、师生互动、家长学校互动等方式,全面推进“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4)健全“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制度
有关部门要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为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要明确规定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确定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
“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建立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5)保证资金投入
【关键词】临床路径 医院管理 国内外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78-02
1 临床护理路径起源
1.1 临床路径的背景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起源于1950年美国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1](Bostun New England Medieal Cent Ho spital,NEMC)第一次成功的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选择了DRGS(Diag nosis related groups System,疾病诊断治疗分类标准)中的某些病种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既可缩短平均住院日和降低费用,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医疗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诊疗,此种模式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即后来的临床路径。
1.2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一种用系统管理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的照顾模式,是由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2]。临床路径可以加强患者诊疗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医院为减少医疗费用和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而实施的一种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
2 临床护理路径国内发展及现状
1996年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第一次引入我国[3],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临床路径研讨会[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已在心胸外科等六个病房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试点,现已用于33各病种[5]。国内许多医院等也相继引进临床护理路径,并开展了部分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和试点工作[6]。2001年7月,国际著名护理学专家、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护理学教授吴袁剑云博士来我国,推动了临床护理路径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7]。在整体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临床医疗护理服务,促进了医疗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8]。目前临床护理路径应用范围已有明显扩展,既有传统外科领域的,如剖宫产手术、腹腔镜手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也有如慢性病、心血管病的应用。此外,关于医院管理、医疗体制、医疗保险、质量管理、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的关系也在深入探讨之中。临床护理路径在健康教育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被取得成功,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了患者良好行为的养成和疾病康复。但我国制定的单病种临床护理路径病种少,应用范围局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仅有个案报道,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3 临床护理路径国外发展及现状
国外对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都有大量文献报道[9]。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国际部已把临床路径列入医院评审的核心标准之一,在喉切除术、泌尿外科手术、骨外科手术ISI等择期手术患者中应用尤其普遍。1997年起澳大利亚Westchester医疗中心已经把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心脏瓣膜修补、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2000年,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已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30个病种[10]。随着临床护理路径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和实施病例范围也逐渐扩大,已不在局限于外科手术患者,而是从急性病向慢性病[11]、从外科向内科、从临床医疗服务到社区家庭医疗服务扩展。例如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糖尿病、心力衰竭及在门诊术后随诊患者中也能观察其实施效果[12]。早在1998年美国东南外科协会就制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路径表》。在美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在门诊进行,全麻清醒后即离院,后续护理通过社区护士或家庭医生的家庭访视完成。在英国,教区护理是英联邦社区护理最重要的服务形式,由辖区内全科医生或诊所及所雇护士担任,提供全天护理服务,强大的社区医护力量使得医院的病床周转大大加快。国外的社区服务与我国有很大区别,其社区医院服务完善,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力量缺乏。
4 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
4.1 提高病人满意度
开展专科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可提高部门间协同工作的效率,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如对住院糖尿病病人通过在健康教育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
4.2 促进整体护理的开展
开展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为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整体护理的推广和深化,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临床路径提供专业信息,提高护理人员各专业之间的协调能力,对发展专科护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3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临床路径,规范了教学流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增加师生沟通,提高了护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4.4 促进医院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的设计与实施包含了人本管理、循证医学和PDCA循环等理论,所采用的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完成活动、饮食、护理、监测及出院指导等,协调易患、护患、病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个案管理者,提醒、监督每日进程,保持护理病历完整性等。临床护理路径可是护理人员由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不再机械的执行医嘱,而是有目的、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使护理效果更有效、更安全,同时能有效地促进护理人员对护理程序的运用,全面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5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一套适应临床与社会现状的护理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护理体系,现在重在推广,写下这篇综述时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过程及优势,全方位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给以更多的启发,使之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Ol sen C A.Building cri tical path ways for a hospital based homecare program[J].Out Reach,1993,14(3):1-3.
[2]张帆.临床路径在我国医疗管理中的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疗管理杂 志,2004,20(7):410-412.
[3]黄惠根.德国护理行业的变革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启示.护理管理,2006,26(2):39.
[4]张彤,李文,杨俊.临床路径在临床医学及临床医疗中的作用探讨.卫生软科学.2008,22(2):162-163.
[5]骆海燕.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发展.家庭护士,2007,5(8):53―56.
[6]Kiyama T,Tajiri T,Yoshiyuki T,et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stall-dardized clinical pathway in gnstrectomy patientsd Nipon Med She.2003,70(3):263-269.
[7]孙玲红,孙琦,龚有红,等.我国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护理管理,2008,8(3):24-28.
[8]徐宇红,孙勇,杨俊玲,等.临床路径在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护理研究.2006,20(3):659-661.
[9]Hnfinann PA.Critical paih method:an important tool for coordingclinical carejmalon Quality Improvement.1993,19(7):235-246.
[10]Okamura K,Ozaw-H,Kinukaa 7F,et al.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UPP hospitalization by clinical path.Nippon Hinyokika GakkaiZasshi,2004,95(7):8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