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构主义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构主义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启示范文第1篇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这一概念,使人类在认识发展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而来,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那么,与该理论对应的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创建优化的学习环境,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性学习。

传统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模式中认为学习环境是静态的,因而忽视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的解释和环境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话是协作的基本方式,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

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善于建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技能和习惯;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角色要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做――反思――学习――应用”等四个环节的内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对学生与教师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改革,提出了新的观点。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那么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对语文生字教学有什么启示呢?

传统的语文生字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按照应试的要求,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从属地位,便只能死记硬背。多数教师对生字的部分只会让学生进行抄写,以遍为计数单位,大量地进行死记硬背。他们的理论依据是:“重复就是力量。”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极其不科学的,学生对字词不理解,只是会机械地抄写,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对字词缺乏兴趣,学习这部分内容也缺少积极性。由于传统语文生字教学中存在弊端和不足,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其教学观可以为语文生字教学的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在语文生字教学中就应该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于一个生字,教师的任务不是告诉学生这个字读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的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听力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 启示

一、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是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这一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是以互动为机制,以输出为目的,以思想为交流内容,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原则中的具体诠释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习自主性,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以适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和社会环境,并能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付各种挑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在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协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相当重要;(4)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的高低,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的高低。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在听力课堂上努力创造生动、活泼课堂气氛,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听力课堂上教师要和蔼可亲,充满朝气与活力,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提高听力水平。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因为听力理解涉及语言知识、心理因素及听力技能等多方面,所以听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稳定情绪,大量练习,才能成功。其次,教师不应只放录音,对答案,而应兼顾培养学生说的机会,以免听力课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应区别不同的对象进行提问,对程度差的学生宜多启发、多鼓励,让他们多做机械性、重复性的回答;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多做描述、判断推理性的回答,使优中差生都有练习机会,学有所获,兴趣盎然。

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利用外语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接受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实践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为出发点的“全人教育”;切忌一味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他们的主观因素。教师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应通过他们之间的语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更加可能作为在社会和情景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2.注重精听与泛听,听力与口语相结合。

精听要求学生在听力练习中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通常,精听要求学生多听几遍,或者将文章分成语段、语句各个击破,或者是逐词逐句的听写练习。精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泛听,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听力材料总体把握的能力,不要求学生听懂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重点是对语篇的理解。泛听能力是建立在精听基础之上的,精听是训练基本功,泛听是巩固和扩大精听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听力教学目的。

听和说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和提高。听为了理解,说为了表达。听的能力若增强了,便为流利而准确地表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说的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练习听力时,也要多讲多说。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知识建构,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m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此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活动,向学生播放英语新闻、多媒体光盘节目、英语经典影片、名人演讲,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使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听力环境,熟悉不同的语音、语调及真正的、自然的话语特点(如迟疑、停顿)和特定场合和交际情景的真实用语(如通知、广告、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电话、讲座、辨论),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相对不足。同时,在课外,还可以利用语音室、校园网或电视给学生定期播放英文原声电影、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题材的记录片,或者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寻有用的视听网络资源。这些都有助于非语言信息的输入,克服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任务的“3P”教学步骤,即呈现(示范语言结构)、练习(学生运用这些结构进行句型练习)和表达(学生运用这些结构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对于语音和句法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在大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不是系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建构主义理论反映了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言教学从关注“教” 向重视“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的客体本身向语言习得和运用的主体转变的趋势。教师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望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权”、“在多大程度上负责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互动活动形式”等方面。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大部分课堂时间应是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时间,交际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实现从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中任务的创设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观赏者和评价者等多维度角色的转变。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教师可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尤其是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合理安排听力训练,培养积极的听力策略,加强课外听力。我们相信,只要经过科学而系统的训练,通过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听力水平就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海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建构主义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沉默;英语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99-02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考试成绩很好,甚至可以阅读英文原著,却在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时难张其口。他们的英语是背在脑子里,听在耳朵中,却无法做到说在嘴巴间。之所以不能灵活运用,没有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去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起了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足够的自我活动空间,加之学生英语课堂上的挫败体验,损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走进很多英语课堂,看到的总会是老师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则乖乖坐在位置上或沉默不语认真听讲,或埋头纸上龙飞凤舞,或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很少看到学生们开口和教师用英语交流,这种情况甚至在口语课上也会发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的控制者,是权威的化身。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被控制者,是成绩的提高者。这种现象俗称“课堂沉默”,这是困扰国内许多大学英语课堂的普遍症状。

一、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

我国的儿童在还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大部分都是天真活泼、开朗好动的,想象力丰富,喜欢提出问题,而且都是很新奇的问题。但是入学之后,随着知识和年龄的增长,提问却越来越不积极,主动发言的次数更是迅速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无问题大学生的产生。首先,素质教育提出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已经广为倡导,但是,课程倾向于科学理论传授,片面夸大科学作用,忽视人文课程,缺乏人文精神的传统知识型教学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仅仅被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得到的来自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少之又少。勇于创新、善于质疑的精神在学生身上从小就得不到充分弘扬与培养。其次,长期以来,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学生眼里一直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任何从教师嘴里讲述出来的知识都应该是完全正确、不容置疑的。所以,学生会认为从书本、教师身上学到的知识都是毫无错误的,即使有时候自己的想法跟书本或者教师讲得不一样也会认为是自己错了,从来不会怀疑是教师或者教材出了问题。再次,素质教育虽已推行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革除干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完全是纯记忆的知识,知识量大,难度深,学生无暇顾及也不重视个人的思考所得,认为只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考上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最后,由于我国受儒家传统的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倡导人人谦逊,保持中庸,随波逐流,如果过分展示个性会被别人看成是异类。同时,服从权威的思想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无问题大学生”。

2.其他原因。在许多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教授的方式都是整齐划一的,以一节课50分钟为例,5分钟为课文内容简介,25分钟单词句法讲解,15分钟课文内容讲解,5分钟其他时间。这样一来学生每节课练习英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随着大学的扩招,好多学校的英语都是大班授课,往往是几十甚至几百学生坐在一起听老师上课,课堂不容易控制,导致回答问题的往往是极个别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练习口语的机会,慢慢的也就养成了不爱回答问题,沉默不语的习惯。这是英语课堂沉默的一些特殊原因。

二、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的讲授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实质上只是为学生的建构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环境、情景和时间上的保证。

三、建构主义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反对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认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主客体浸润的结果,是教师利用教学来提供认知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演讲者转变为先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由此,基于这种理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达到教授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涵盖其他人文学科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情景脉络教学观。教师要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中去,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例如使用实物或多媒体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学习教学观。传统教学中虽然师生同处一个屋檐下,但是教学多是老师向学生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很难有机会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也很少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中融入互动的因子,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协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使学生开口说英语,达到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培养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

将建构主义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实现英语课堂新面貌,需要广大师生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相信在共同的目标的引领下,有教师和学生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一定会远离沉默,焕发出勃勃生机,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龚智敏.对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3).

[4]李细平.关于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06,(9).

建构主义的启示范文第4篇

一、结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也可以被称为是结构主义,它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过是引导、帮助和促进的角色。建构主义理论包含了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这四种基本的课堂构成元素,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培养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建构主义一改传统课堂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一味地关注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数量,而是主义在所营造的教学氛围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理论指出学习者对周围的教学环境会产生同化和顺应的两种不同的状态,知识并不是直接从教师的传授过程中获得,而是需要学习者在一定学习氛围和社会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环境会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合理利用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效果,利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借鉴

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论对教学理论的丰富,还是对学习理论的创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大学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1、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启示我们去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和看待教师与学生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传统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被动式教学,而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指出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自主性的探索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思考具体的英语交际环境要怎样输出地道、流利、正确的英文表达。这种理论使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重要的转型,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型课堂,变成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中心,学生不再是对教师单纯的依赖。

2、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对于语言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样才不会使语言的学习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根之花”。英语的学习效果是需要在一种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言环境中的才能被很好地检验出来了。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不一定能说明英语学得很好,还要能够运用自如才行。建构式教学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因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制作丰富的课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才能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架构,才能有效地实现的新、旧语言知识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可以发生积极的改变,逐渐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际的目的。

3、努力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与主动思考能力,指出学习者学习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讲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强调“教学相长”,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其自身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对实际的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作为一个外力的形式出现的,因而只有努力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才能起收到重要的成效。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取适合学生自身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灵活地组织一些丰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如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情景对话、常见的英语小游戏、针对某一话题用英语展开辩论等,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还要创设一定的激励情境,利用多种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快速掌握所学语言知识。

4、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增强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建构主义的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大学本科教育 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设计的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很多大学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策略、变革教学方式,使之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对当今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是有普适的指导意义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情境性与动态性。它认为知识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说,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景来进行再创造。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或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是一个小文化圈,大学里言论自由,一所学校可能存在几家不同的思想或言论。大学的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选修课程。大学的课堂有更多的活动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观点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很好的体现了大学本科教育的这一特点。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遵循建构主义的这一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探索并形成自己认识的空间,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大繁荣,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且属于自己的经验,教师不应无视这些经验,而应当以这些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学生观指导下,大学应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设置创新活动小组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推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课程设置的丰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与大学本科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是不能由他人替代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具有三个特点:(1)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当面对新的信息时,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理解。(2)学习的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并使用学习资源完成的。(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独立、抽象的存在,通过实际情景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因而,教学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大学本科教育应要求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搜集资料,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指导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实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不仅是去教学生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不是只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就足够了,而是要多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充当“助产婆”的角色,使学生养成参与意识,积极的去归纳、去探索。

(三)组织学习的协作性、互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大学本科教育的课堂中教师应多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其进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教师应明确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

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地位,使学生承担更多管理自己的学习机会,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维持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大学中完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心理建树。

五、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很多方面对大学本科教育有启示与指导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应围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并结合学习环境来进行,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探究性、创造性,切实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余杜.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启示[J].外语教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