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设计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路数据;采集系统;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214-02
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主要借助于单片机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整个设计包括数据显示、报警、数据测量和系统的控制四大部分,可以说现阶段智能化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更是成为了电气生产中不可缺失的一项综合技术设备,与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其数据的准确率更高、数据的采集更快,且所出现的故障更少,因此备受现阶段设电气行业的追捧。随着我国多路数据采集系统在行业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其设计的整体要求也就有增无减,所以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实际工作中找寻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设计的方式加以纠正,使其更加适应于现阶段的行业应用中,满足于市场的需要。
1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整个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备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1)以ATmega8单片机为基础构建的控制电路;
2)LCDl2864显示电路;
3)以MAX487为基础构建的485通信电路;
4)以AT24C64为基础构建的数据存储电路和键盘电路;
5)A/D转换电路。
这五部分共同构建成了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其具体的设计如图1。
由图中电路图显示可知ATmega16单片机是多路数据采集系统中的核心,其主要负责整个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控制,因此其本质上是一个八位的微处理器,且具有性能^高、功耗较低的特点,其结构是最为先进的RISC结构;因此整体的运算时间大大缩小了,且可以做到读写同步。ATmega16但骗子自身的驱动能力很高,在工作室5V时其I/O口的输出电压可达5V,每一个I/0口的输出电流也可以达到40mA。
由于整个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采集数据,所以一般需要ADC芯片的参与。但是当我们在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中加入ATmega16单片机之后,由于其本身就具有8路10位A/D,所以就不需要用单独的芯片参与了,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速度。变送器和传感器主要以电流信号为主要方式在输出回路中强度在4~20mA之间随后变成1~5V的电压信号输送到单片机AD中,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电阻的参与,所以在设计上需要在回路上增加一个250欧的电阻以弯沉该工作。AT-mega16自身携带ADC,因此只要和8通道的模拟多路复用器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对端口A的所输入的电压数据进行采样收集。一端的电压输入是以OV(GND)为基准。ADC由AVCC引脚单独的提供电源,AVCC和与VCC之间产生的偏差不得大于±0.3V。为了更好的减少噪音可以在在AREF引脚上加一个电容进行解耦。
现场显示的实现主要是借助于LCD12864完成的,具体来讲是4位和8位相并行的一种接口方式,且2线和3线的串行也具有多种形式,同时液晶显示器模块是点阵图形且具有国标简体中文字库,显示为中文文字方便信息读取。其显示的为128×64的分辨率,其中包含8000多个16平方点的汉字以及128个16乘以8点ASCII字符集。这一显示电路的接口方式更为的简单,在其指令的过程中需要的指令和操作简洁明了,所以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直接中文的交流,更加方便与理解其显示的含义所在,对于专业程度技术不高的人员来说中文显示器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设置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时候考虑到实用性其单片机的PD口连接LCD 12864的数据线,PC3到7口连接控制的总线,其可变电阻的RV1可以对显示屏的亮度进行一定的调节。单片机的PB5到B7连接键盘电路,从而可以确保所输入信息的准确性,同时引脚逐一接到1K的上拉电阻上,在其程序上的设置上设定为沿触发。
多数据线路现场采集的信号的储存是借助AT24C64来实现的,其由64K位串行的CMOS E2PROM构成的,且内部具有8k的8位字节,数据传送的控制由两部分构成,即产生串行的时钟以及所有起始停止的信号相对应的主器件来实现的。主器件或者从器件都能作为接收器或者是发送器等等,但是因为主器件自身功能在于控制数据的传输,是通过A0、A1和A2等构件的共有八种情况,换句话说就是要借助器件的地址输入端与多个AT24C64器件构件连接在总线上而实现的,所以需要对于选择器件上进行合理的配置考虑。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仅仅运用了一个AT24C64,所以A0、A1和A2的连接还要接地。
为了保证对现场现场数据的准确信号的传输并确保主机中的数据的准确读取,本次设计多路数据采集系统的时候选择了RS485总线,这种总线自身就具有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的特点,所以其抗干扰的能力更强,对于波特率下且距离过长的传输具有一定的优势。
2软件设计
在对于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的思路中,整个系统控制都需要由ATmega16单片机来完成,在软件设计的单片机中选择ATmega16第一要完成实现初始化的设置,特别是对于引脚寄存器、LCD12864等进行的初始化操作。第二是依照相应的顺序通过PA口对所有数据电路上的模拟电压进行读取,并把它转换成相应的数字量,使其可以在LCD12864上进行中文和数值的显示,且通过AT24C64将所得到的数据存储起来,这些数据在通过485总线将数据信号传输到主机中去。本文中所选择的ATmega16单片机的AD转换以及MAX487之间的通信传递,其他的模块不多赘述。
ADC在对输入的模拟电压进行转变的时候是借助逐次逼近的手段使其转换成一个10位的数字量。其中最小值用字母GND表示,最大值用字母AREF表示。借助设置AD-CSRA寄存器的形式可以实现ADC的启动。向ADC启动转换位ADSC位写”1”运用这种方式可以进行单次的启动转换。对ADCS-RB寄存器的设置中要注意ADC的触发选择位于ADTS上因此可以依照其选择相应的触发源。在软件系统的设置中所选择的触发信号产生一定的上跳沿的时候ADC预分频器复位且可以进行一定的转换,当转换结束了之后触发信号依旧还仍然,但是还不能自动的启动下一次转换。
图2AD转换时序图MAX487有2个控制端RE和DE,1个TYL(CMOS)数据接收RO端和1个TTL(CMOS)数据发送端DI,以及1对RS485差分信号端A和B。当TXD为高电平时,经74HC04反向为低电平,使得RE=0且DE=0,接收器R打开,驱动器D关闭,此时MAX487处于数据接收允许状态;当TXD为低电平时,经74HC04反向后,DE/RE为高电平,使接收器R关闭,驱动器D打开,此时MAX487处于数据发送允许状态。具体设计如图2:
一、综合监测系统的设计思想
(1)铁路道岔综合监测系统实现的功能。预设计的铁路道岔综合监测系统将实现的功能为:对转辙机表示杆的缺口状态、机内的温度、湿度、转辙机驱动的时间、液压转辙机的液压以及液位等多种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和信息反馈。对道岔处转换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是道岔转换设备的故障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在设备将要发生故障或者是故障还没有对行车造成影响之前,及时的进行补救,排除故障问题。降低行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同时,可以采用远程监控的方式,对道岔出的故障进行监测和分析,有效降低人工往返监测的工作量,在需要的时候再采取措施,降低维护共组人员的工作强度。
(2)采用成熟的C/S系统架构。所谓的C/S系统架构就是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一种软件系统体系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充分的利用两端的系统的硬件环境优势,将任务合理的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降低整个系统的通讯开销。这种结构的最主要优势特征就是:应用服务器的运行数据负荷较轻;数据的储存和管理功能较为透明化。将该技术应用到铁路道岔转换设备的综合监测系统中,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花费在监测过程中的开销,同时由于数据管理具有极大的透明性,还能够极大的满足维护人员以及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的需要。
(3)采用各种成熟的技术。铁路道岔综合监测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都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包括视频采集技术、传感器技术、图像智能分析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铁路道岔设备工作状态的准确获取,同时还能够进行准确地分析,以及输出最准确地监测信息。采用成熟的通信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显示距离大于3千米的车站之间,咽喉区大量数据信息的传输。采用成熟的物联组网技术,有效的实现监控区域内分机的组网工作。
(4)系统能够满足道岔严酷环境的需要。设计的新的综合监测系统应该能够满足道岔工作的自然条件,即风沙、雨雪、高低温等,同时还应该满足电磁兼容性、雷击电涌、行车引起的振动和冲击等。
二、综合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铁路道岔综合监控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按照“三级三层结构”进行划分。所谓的三级就是三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其分别为铁路局管理部门、电务段管理部门、车站管理部门。三层结构分别为:现场信息采集层、车辙数据分析层以及电务段管理层。不同层次系统的设计主要为:
(1)铁路局层级系统设计。在该层次的系统中主要配置应用服务器、监测终端以及维护工作站等多种设备。其中应用服务器是整个铁路道岔综合监测系统的监测中心,其通过星型网网络的形式对整个铁路系统的电务段以及车站进行管理。监控终端主要可以对各个车站的数据资料进行调看,并且能够及时的显示车站的预警信息和报警信息,反应铁路现场的视频和图片信息。
(2)电务段级系统设计。电务段级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监测终端、应用服务器以及维护工作站等多种设备,其实整个监测系统的网络中枢部分,也是整个电务段监测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网络通信信息的管理中心。电务段在整个系统中的功效相当于人的大脑,及时的对眼部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然后将如何操作的信号及时的传输到各个工作执行部门,对铁路系统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降低其对行车的安全带来的影响。
(3)车站级系统设计。车站级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部分,其主要由现场设备、传输设备、管理层设备等组成,其主要功能就是转辙机的相关工作信息进行获取,这些信息包括:转辙机杆的缺口状态、其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振动的加速度、液压、液位以及转辙机的驱动时间等。
【关键词】风光互补 基站 蓄电池 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M614;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3-0149-04
1 引言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幅员辽阔,各地环境复杂多样,阿拉善郊区和农村基站供电以农电为主,引电距离远且成本高。电力缺乏是开展通信网络建设的巨大障碍,而且后期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也关系到基站的正常运行和后期投入。
由于阿拉善地区具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可采用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来解决传统供电线损大、成本高的难题。这样不但缓解了电力紧张局面,同时也实现了绿色能源的利用,开发了再生能源,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 技术原理分析
2.1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结构
太阳能风光互补供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蓄电池和控制器组成。其结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2 风光互补电源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1)在阳光照射时,由太阳能电池发电供电;
(2)在无光照而有风时,由风力发电机发电供电;
(3)在既有阳光照射又有风时,被确定为优先供电的太阳能优先供电,在必要时投入风力发电机,以便加强或接替先供电的能源,维持供电;
(4)在既无阳光照射又无风时,则由蓄电池放电供电,直到光照或风力出现,蓄电池放电损失的能量得到补充。
3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设计思路及应用实例
3.1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设计思路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根据当地太阳能资源和气象条件;
(2)根据当地风力资源条件;
(3)根据基站负荷功率;
(4)根据基站目前电源配置情况;
(5)综合以上条件合理配置太阳能/风能电站的功率。
3.2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风光互补设计及应用实例
(1)阿拉善盟(阿左旗)地区简介
阿拉善盟地处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该区域的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年日照时数达2 600~3 500h。由于气象意义上的日照时数并不能完全对应太阳能电源设计时所应考虑的有效日照数,而是以日照能够产生阴影为衡量标准,其计时起始时间为日出、终止时间为日落,因此计算实际日照时数应以气象日照时数减去3~4h为宜,即本案太阳有效日照按每天5.5h计算。阿拉善盟地区风力资源也较为丰富,加之地处高空西风环流区,全盟多大风天气,年平均风速为3.7m/s,年平均风速变化幅度为2.9~5.0m/s,全年平均七级以上大风日数为16~58天。
(2)阿拉善盟(阿左旗)地区风光互补系统配置情况
两种能源的特点如下:
太阳能资源的季节性变化相对较稳定,但太阳能昼夜稳定性较差,只能在白天发电,发电时间相对较短;
风能资源的季节性变化相对不稳定,但风能昼夜稳定性较好,只要有风全天24h都可以发电。
以上两种能源各自有其优缺点,要想百分百的依靠太阳能或者风能发电,其系统供电的稳定性都是不太理想的。其实这两种能源存在着非常好的互补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它们的互补性,合理地优化配置风力发电机与太阳能电池的子系统容量是风光互补电源供电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根据内蒙古当地的气象情况,太阳能资源丰富且相对稳定,而风力资源较不稳定且与风机本身的性能密切相关,可控性不高。因此,选太阳能作为主用能源,且风、光按3:7的比例配置。
1)太阳能电源配置
太阳能电源配置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S=JU(IT+24NI)/NHρ (1)
其配置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若按7:3的比例配置太阳能和风能电源,则对应的太阳能光伏板容量为:6614.35×70%≈4630Wp。
T选择72h是为了保证当地连续阴雨天数达不到3天时系统仍能可靠供电。要求补足蓄电池极限能耗的选取时间,则应结合工程投资额度进行调整。
风机提供电能为:6614.35×30%≈1984kW,配置风力发电机(含塔杆):2套1kW,合计2kW。
2)蓄电池组配置:采用风光互补系统站的蓄电池组,与普通基站的蓄电池容量选择不同。应重点考虑当地连续无风阴雨天数,并结合通信设备的重要程度、工程投资确定蓄电池持续供电时间。
蓄电池组容量的配置可按照YD/T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蓄电池持续供电时间。阿拉善盟地区考虑蓄电池持续供电时间为72h,经计算选择48V/1 000Ah蓄电池2组。
至此,48V/15A负载的配置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48V/15A风光互补系统的配置情况
序号 设备名称 配置参数
1 PV 4.6kWp
2 风机 1kW,2台
3 太阳能控制器 300A系统1套
4 风能控制器 2台
5 蓄电池组 48V/1 000Ah 2组
4 风光互补基站供电系统应用分析
4.1 经济性分析
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对于一个功率500W的基站,市电引入距离超过20公里,前期引电投资较大,平均每公里费用约3万元,仅拉电费用就超过60万元;变压器费用、机房以及电源设备费用、空调费用超过13万元。建设初期,投资总费用超过70万元,且开通基站后平均每年电费1.5万元,传统农电的费用存在前期投资大的问题。此外,拉电的建设周期长,一般从申请到开通需要1~2个月的时间,而且还经常受到停电的制约。
风光互补基站由于供电能量有限,尽量不使用空调。为了保证基站和蓄电池组的正常工作,一般采用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基站的机房都建成了地下或半地下的机房,通过地热辅助设备调节机房温度,且风光互补基站尽量使用胶体电池。
农电基站与风光互补基站投资对比具体如表3所示。
而对于采用太阳能风光互补型的基站,建设周期短,产权归局方所有。除去建设初期投入的太阳能风光互补以及机房等配套设施的费用,后期系统每年还可以节省1.5万元的电费。如果一套风光互补系统在网20年,则可以节省30万元的电费以及高额的引电费用。
4.2 节能分析
目前各行业都在贯彻国家节能减排计划,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电力消耗在通信运营企业能源消耗成本中占据很大比例。中国联通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每个风光互补型的供电站功耗约为500W,每年的耗电量超过4 000kWh,加上不用空调省下的费用,比常规基站节约将近一万多度电。据统计资料显示,按照每节约1kWh电相当于节省0.36kgce的能耗,即相当于节省了1kg废水的排放量,同时节省了0.959kg二氧化碳和6.5g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个基站每天可以节约9.86kgce,一年就是3.6tce,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59t。具体如表4所示。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大幅削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压力很大。采用太阳能风光互补技术,可为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解决好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出贡献。
4.3 注意事项
(1)适用在市电无法引入、市电不稳或市电引入建设成本高的站点建设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2)由于风机的机械运动,系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磨损,其使用寿命将较低且维护难度较大,因此使用时要慎重,应制定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监控系统标准,确保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更加重视该站点的防盗技术手段;
(3)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比普通站点所配置的电池容量要大,且通常使用胶体电池,成本较普通铅酸电池高;
(4)受地域和气候限制,选址时对自然环境(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要求较高。
5 结论
在太阳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且互补性好的地区,太阳能风光互补系统要比引接传统市电体现出更好的经济性,且节能效果较好,可为节能减排工程作出一定的贡献。选择风光互补系统,应在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做出评估,做好系统配置。
参考文献:
[1] 马勇. 基站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设计思路、推广应用情况[A]. 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08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2] 朱振宇. 通信基站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设计[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38-41.
[3] 马也骋. 风光互补发电在通信基站节能中的应用[J]. 通信电源技术, 2012(6): 43-45.
关键词:节水;节能;整体设计;经济合理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blems of cement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the key points of quality control of cement concret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ement concrete; raw material;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发展越来越大,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国内出现了大量高层综合楼,给排水设计不仅要满足高层综合楼给排水及消防用水的要求,还要做到节水、节能又要经济合理。
从系统上分,高层综合楼的给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雨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灭火器的配置及气体灭火系统。
生活给水系统的给水设计用水量,应根据下列用水量确定:1)居民生活用水量;2)公共建筑用水量;3)绿化用水量;4)水景、娱乐设施用水量;5)道路、广场用水量;6)公用设施用水量;7)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8)消防用水量。其中消防用水量仅用于校核管网计算,不计入正常用水量。室外给水系统,其水量应满足小区内全部用水的要求,其水压应满足最不利配水点的水压要求。小区的室外给水系统,应尽量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当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水量不足时,应设置储水调节和加压装置。加压给水系统应根据建筑规模、建筑高度和建筑物的分布等因素确定加压设备的数量、规模和水压;应优先利用市政水压供水,当市政水压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的水压要求时,应根据卫生安全、经济节能的原则选用储水调节和加压的供水方案;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物用途、层数、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节约供水、能耗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使用性质或计费的给水系统,应在引入管后分成各自对立的给水管网。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的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宜采用垂直分区并联供水或分区减压的供水方式;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宜采用垂直串联供水方式。
建筑的室外给水管网,宜布置成环状,或与市政供水管网连接成环状网。环状给水管网与市政给水管的连接管不宜小于两条。室内生活给水管道宜布置成支状管网,单向供水。建筑的室外给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管段服务人数、用水定额及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等因素确定。小区的给水加压设备,当给水管网无调节设施时,宜采用调速泵组或额定转速泵编组运行供水,泵组的最大出水量不应少于建筑生活给水设计流量。当建筑物内采用高位水箱调节的生活给水系统时,水泵的最大出水量不应小于最大小时用水量;当生活给水系统采用调速泵组供水时,应按系统最大设计流量选泵,调速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
生活污水、废水采用合流制,室内污废水靠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卫生间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内。污水管自上而下计,生活排水管道的立管顶端应设置伸顶通气管,污水管出户后,汇入室外排水干管,室外排水干管应根据小区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接管线短、埋深小,尽可能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建筑物地下室生活排水应设置污水集水池和污水泵提升排至室外检查井;地下室地坪排水应设集水坑和提升装置。污水泵宜设置排水管单独排至室外。当综合楼内包含餐饮功能时,排出的含油废水应经除油装置处理后方可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雨水排水系统应迅速,及时地将屋面雨水排至室外雨水管渠或地面。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当地或相邻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确定。屋面雨水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汇水区域性质、地形特点、气象特征等因素确定。高层建筑群房屋面的雨水应单独排放,高层建筑阳台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阳台雨水立管底部应间接排水。屋面排水系统应设置雨水斗。小区内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建筑物位置、沿道路布置。
消火栓系统应根据建筑分类、耐火等级、建筑类型、层数或建筑高度等综合确定其消火栓给水系统的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及水压。消防水源可由给水管网、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供给,利用天然水源应确保枯水期最低水位时的消防用水量,并应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室内消防给水应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当室内消防用水量达到最大时,其水压应满足室内最不利点灭火设施的要求。室外低压给水管道的水压,当生活、生产和消防用水量达到最大时,不应小于0.1MPa(从室外地面算起),生活、生产用水量应按最大小时流量计算,消防用水量应按最大秒流量计算。高层建筑的消防用水总量应按室内外消防用水量之和计算。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应布置成环状,其进水管不宜少于两条,并宜从两条市政给水管道引入。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的要求;当室外给水管网不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高层综合楼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3.00小时计算。室外消火栓的距离应不大于120米,每个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按10~15L/S计。
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应与生活、生产给水系统分开独立设置。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应布置成环状。室内消防给水环状管网的进水管和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引入管不应小于两根。消防竖管的布置,应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报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且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0米;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3米。消火栓的间距应由计算确定,高层建筑不应大于30米,群房不应大于50米。当采用高压给水系统时,可不设高位消防水箱;当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时,应设高位消防水箱。消防水泵房当设在首层时,其出口宜直通室外,当设在地下室或其它楼层时,其出口应直通安全门。消防水泵房应设不少于两条的供水管与环状管网连接。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经计算确定,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应按10~15L/S 计算。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设计,应密切结合保护对象的功能和火灾特点、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用途、容纳物品的火灾荷载及室内空间条件等因素,后确定。应按各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选型与火灾危险等级。水源可由市政消防给水管道供给,也可由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供给,并应确保持续供水时间内的用水量。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设有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报警阀组前宜设环状供水管道。系统应设独立的供水泵,并应按一运一备或二运一备比例设备用泵。系统的供水泵、稳压泵,应采用自灌式吸水方式。每组供水泵的吸水管不少于两根。
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自动喷水系统,应设高位消防水箱,消防水箱的供水,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不设高位消防水箱的建筑,系统应设气压供水设备,气压供水设备的有效容积,应按系统最不利处4只喷头在最低工作压力下的10min用水量确定。系统应设水泵接合器,其数量应按系统的设计流量确定,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按10-15L/S计算。
灭火器的配置,应标明配置灭火器的类型、规格、数量及其设置位置等。灭火器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1)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2)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级;3)灭火器的灭火效能和通用性;4)灭火剂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5)灭火器设置点的环境温度;6)使用灭火器人员的体能。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宜选用相同类型和操作方法的灭火器。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技能培训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nificai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与自动化处理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与扩展某些人类特定智能的学科,最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猛,在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实现人类与机器的便利沟通,现在已经实现了文字,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实用化的功能。数据挖掘则是如何从大量不完备的数据中自动生成可应用的知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里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主体系统则是指的让计算机具备愿望,能力,选择等心智状态的实体,实现计算机的自主性。从当前的应用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5~10年内,人工智能将会应用在教育,医疗,管理,生产等绝大多数的社会领域中,将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在本文中,作者将以高职技能教育为切面,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前景,并提出建立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职业技术辅助教学系统的思路,方便进行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人士研究与借鉴。
二、人工智能在高职教育教学领域的典型应用及其不足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方面是很久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热点,从最近几年来的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三种应用的层面:一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它是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引入至CAI系统中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智能,即让某些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来取代教师进行授课,即时答疑,提高教学的效率;三是智能数据库,对于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库的访问速度与交互功能,便于快速搜索与整理数据。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技能教学来说,上述的三大应用领域还有些不够契合,主要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对于学习者的活动流程的监控与记录能力不够。传统的CAI系统,侧重于对理论思维知识的辅助教学,而对于学习者的身体活动的记录能力不佳,这样无法即时准确地保存技能学习过程中与身体活动相关的数据。众所周知,技能的教学是与学习者身体的活动相关联的,行动数据的获取量不足就会导致无法对学习者的技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与纠偏。
(2)与使用者的交互功能不佳。传统的人工智能交互是文本与图像,虽然简单直观但形式单一,还无法通过生动的语音和动作与使用者进行交互。这样在教学辅助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智能水平有待于提升。现代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虽然已经能够实现教学数据的排序、统计、汇总等简单的操作,但是离真正智能化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系统无法根据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情况统计分析,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在即时交互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高职技能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教学人工智能应用的不足,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情况,特地提出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设计思路:
(1)使用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实现行动数据的采集。
智能接口是为建立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自然和方便。学习者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无法像传统的人机交互方式一样将数据录入至计算机中,而是需要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等等高级的智能接口技术来感知学习者的活动,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统计,并转化为大数据存放至海量数据库中。至于具体采用哪种智能接口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2)应用专家系统对于学习者在技能操作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专家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实效的一个领域,它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计算机能够实现特定领域内的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系统。利用它来对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发现学生与老师都没有发觉到的某些特殊的学习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学习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使得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3)使用智能检索与生成技术对于分析结果进行输出与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检索系统,可以快速地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可以利用网络的环境,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结果展现在学习者或教师面前,方便掌握学习的过程。
四、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展望
通过应用了上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系统,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产生非常强大与积极的影响。首先,该系统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机械的日常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再通过传统的测验,考试,交流等方式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由系统监控学习者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的一举一动,自动进行学习效果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积极地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备了明确的方向。其次,该系统也会增加技能教学的趣味性,将培训的活动转化为类似于电子竞技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差异,更能够培养自学的能力。第三,该系统可以与现有的高职院校校园网实现无缝的对接,将全院校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智能加工与挖掘,可以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也可以方便地扩展成为完备的高校智能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邱月,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