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当不例外。随着现代社会意识的发展,中学生要求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自由”特性的意愿非常强烈。在一个纷繁芜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让学生学会做人,已然成为社会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策略和途径。传统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对当前中学生建立科学的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以及促进中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学生道德信仰现状

对于目前我国中学生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不少仁人志士困惑不已,纷纷寻找其中的根源所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人们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十年“”所造成的思想真空;在真空状态没有填满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我国中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规范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说教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烈,然而越是规范学生做什么,学生越是往相反的方向去做,造成说与做背道而驰的怪象,这也是造成中学生德育弱势的一个方面。

二、传统儒家思想道德的现代教育应用

1.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省”。

从本质上讲,理想的思想道德应该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传统儒家一直倡导通过内省的方式加强自身修养。曾子几乎每天都是:“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内省,可发现自己行为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加强正统道德的教育内化是积极先进的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孔子也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即是说,要向贤达之人看齐,遇到不如自己的人要进行自我反省。

2.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上的“慎独”意识。

在个人的道德实践上,儒家提倡“慎于言而敏于行”。但在个人独处时,儒家又讲究“慎独”。儒家的“慎独”思想要求道德主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为善弃恶,能够做到行为高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在个人独处自居的时候,也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贪欲和行为产生。

3.倡导中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道之以礼,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在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的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中学阶段正处于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各种思想交织并存。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彼此找到兴趣的共同点,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即使存在竞争也要做到“其争也君子”。

4.现实中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

儒家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说榜样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公平正派,否则就会“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中学生也应该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结语

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是促使道德主体形成主体性、自律性道德,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在具体实施这些策略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促进德育的内化,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必须经实践检验和鉴别后才能化为自觉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成为行为。班主任的活动方案要精心准备,内容要“实”,切忌“假太空”的形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而最终一无所获;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防止急功好利的短期行为。

2.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到“将心比心”。

“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 儒家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面对制造业向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弟子规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对接的资源,《“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统合起来,目的是创建现代服务外包文明,使现代新型服务外包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从“走进他人”的哲学层面回归世俗化生活“关心他人”的具体行为层面。 

儒家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人们修养身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培训应当是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第一位,对人类心性的关怀,才是最根本的关怀随着制造业向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弟子规是真正能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相对接的资源,弟子规以其注重实践的特征,多层次的理念,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给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儒家传统思想对人的理解可以进行现代性转化,进而构造现代服务外包体系的意识形态。

从国际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制造业的持续扩张,会产生对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在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抢占了先机,苏州已经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业城市。在此基础上,苏州的服务外包产业也应时发展起来。但是,虽然资源占优,但苏州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还是遇到了诸多的挑战,其中,真正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是什么素质的人才?这个问题企业的说法不一,专家们也仍在争论。而在相关的职业教育中,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问题。面对服务外包这个崭新的行业,我们应当从哪里汲取思想养料和实践经验?

传统和现代是一个生生不断的“连续体”。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化运动不但要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而且要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现代化社会中人的问题、人的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新近浮出水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单纯强调西方的“工具理性”会让这个问题更加陷入死角。在此情况下,反观我们的传统儒学,可以得到相当重要的启迪。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儒学的人文关切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对人类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则越大。[1]深入挖掘传统儒学的丰富思想资源,对于加强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遏制科学主义片面发展“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种种现代化弊病,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中国当代语境中,以儒家道德理想所代表的传统的文化形式,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儒家的道德价值系统,在经过实践层面与现代化社会结合并转化之后,可为现代社会的人提供意义的形而上基础以及道德规范基础。只有儒学把的全副价值关怀转入全力发展人文研究的方向上去,以人文关怀为本(文化层面),以工具理性为用(社会层面),“体用两分”,儒家的现代转化才有意义。“儒学不是要考虑如何去迎接‘西方文化’挑战,而是要考虑如何与‘西方文化——精神科学研究的路向’——联起手来,共同促进人类的价值关怀”。[2]儒家传统弟子规行为规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总之,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这对于21世纪新型服务外包业绝对是一剂救治良药,或者说在整个服务外包业暂时还无法找到一种价值理性的标准时,恰恰是儒家弟子规可以提供一种目前较为完备的价值理性标准。弟子规行为规范特别强调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服务外包业人才瓶颈的种种困惑,是大有裨益的。

二、儒家传统文化“弟子规”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的对接。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有多个支流: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延伸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修身方法,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恰恰在世俗化这个功用上,儒家文化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教育平台,道德的人、精神成人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集体”想象,而是可以真正落实到个体的思维立场和行为规范。

儒家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人的内心自觉,强调对人自身的肯定。它非常强调对人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确立了一种“尊生”、“主动”的传统,肯定人的创造,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儒学的基本观念也是“仁”。“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如《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基于“仁”这一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我院开设《“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在服务外包职业素养中强调“关心他人”,并以此作为构建现代服务外包规范体系的基石。

儒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儒学传统经典《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就明确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弟子规强调人内心中天然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能通过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中的和谐。儒学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听从上帝的召唤或等待佛祖的启示,而是重视人内在的力量。

而现代服务外包行业的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弹性,很多方面是需要依靠员工的主动与自觉的,比如现代服务职业素养所要求的良好职业心态、服务外包流程沟通规范、情绪压力管理等。

现代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要造就一批服务外包人才,必须从现代人力资源出发,抓住人这个命脉。在现代服务外包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中,除一般制造业企业普遍推崇的员工的职业心态,比如归零、学习、积极、团队、服从、竞争、专注、多赢等外,服务外包更有一套自身特有的行业素养,或者说服务外包区别于传统制造企业职业素养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基于流程的服务外包素养。

服务外包包括商业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往往涉及若干业务准则并常常要接触客户,因此服务外包沟通规范的价值尤为凸显。此外,无论是近岸外包还是离岸外包,服务外包流程中涉及到员工服务规范特别是情绪控制和压力管理等服务外包素养至关重要。虽然制造业时代也需要沟通和员工压力控制的职业素养,但我们对苏州园区、昆山等地2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的调研显示,服务外包沟通规范和服务外包情绪控制与压力缓解是与制造业企业职业素养明显本质的不同,基于一种流程规范,服务外包沟通规范是基于“市场部(客户回访)—客户服务中心(接待客户来电)—技术服务部(进入日常服务)—客户(突况拨打客服电话)—相关文档(紧急事件处理预案、客户服务单、服务情况调查问卷)”的沟通模式,每个环节都要求更加细化更高的服务沟通技巧。这就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起制造业时代,服务外包沟通规范对人的重视程度更加地细化和重视,包括顾客心理和服务人员的态度非常地看重。

服务外包流程沟通规范是服务外包流程中最表征的素养,处理的是日常服务外包环节的工作。在服务外包沟通规范环节,弟子规有四个篇章与此形成对照:孝敬篇“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悌睦篇“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是最核心内容,对照着现代服务外包管理的基础“服从”、“执行力”,以及角色认知,员工,在服务外包企业最重要的职业素养首先是尊敬他人,这也是服务沟通规范的核心;悌睦篇“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对照着双向沟通,涉及到管理沟通和跨部门沟通等细化的服务沟通模式;“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对照着服务外包管理沟通上情下达;谨慎篇“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照着客户沟通效果,即有效沟通;“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对照着电话客服中的三段论沟通;诚信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对照着沟通的诚信准则,与当今服务外包行业要求的信息安全保护契合;“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对照着沟通过程的不臆测需求等。

服务外包沟通规范处理日常事物外,还有一个深层次、更高职业素养的规范,即服务外包情绪控制与压力缓解。一个专业的服务外包员工如果不具备情感能力,缺乏自我意识,就不能处理客户的抱怨甚至不能处理悲伤情绪,没有同理心,不知道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孝敬篇“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对照着服务外包阳光心态,现代化的服务外包员工首先必须热爱生命,弟子规价值就在于开启学生审美的窗口,让他们成为能够自我教育和自我拯救的主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照着责任心(忠诚等),这与服务外包行业的爱岗、敬业精神一脉相承;诚信篇“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对照服务外包精神“包容”、“内涵”等品质,比如大涵养、大肚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对照着见贤思齐,以人为鉴;博爱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对照着服务“250”法则,这是一条服务外包的精髓;“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照着服务情商(观察力),这一条与服务外包流程沟通规范中的电话客服三段论又形成了对照,除了电话三段论外,服务外包人才还要有电话沟通前的“您好,请问能否打扰您一会儿”的情绪观察力等;“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对照着同理心;“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对照着对待客户的感恩心态;学文篇“磨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对照着空杯子心态,这些思想对员工健全心智的培养都有重大意义。

可见,弟子规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有着诸多的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弟子规是与现代服务外包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最具对接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资源。面对产业转型,人才缺失严重,最大的阻碍就是服务外包职业素养的缺失。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服务外包人才素养标准。我们开发弟子规课程,正是希冀开发服务外包人才的职业素养标准和规范,解决目前服务外包的人才瓶颈。

三、以“弟子规”为行为准则(原则)构建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英才。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机器人,而是头脑灵活、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的服务者。现代服务外包职业教育是面向服务外包工作岗位的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使学生成为单纯的匠人,而是一批有着完整人格和活跃心灵的职业人。为达到这个目标,仅仅学习好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把“做人”放在“做事”之上,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所谓职业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而人的灵魂深处情操的陶冶对于他的行为处事必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弟子规”与现代服务外包的对接一般体现在三个维度上:精神维度;行为准则维度;行为规范维度。弟子规课程不纯粹是人文教育,也不纯粹是商务礼仪实训和行为规范教育,这门课程所聚焦的是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间的中间介质——行为准则(原则)。“90后”学生总体上呈现出更加“自我”、“自私”、难以沟通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是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难题。我们提倡对学生的思想熏陶,引导学生经得起未来职业生涯中的挫折和风浪,即使失败,也依然具备反思和调适的能力。

现代服务外包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走进他人”,如何关心他人,如何理解别人,最后上升到如何跟客户沟通,更好的服务客户即是服务外包行业理念的核心。理解人是弟子规教育的一个传统,当代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已开始走向理解“人”这一层面,这与现代服务外包对人的教育方式非常吻合,比如服务外包企业培训员工用到的“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等,其实质就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能够具备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掌握顾客需求,然后开展有效沟通。

那么,儒家弟子规思想在现代新型服务外包业构建“学生人”到“职业人”职业素养培训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泛爱众”,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的人格的过程。

弟子规关于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标。“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这就是弟子规想实践的步骤。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向深度、广度两个维度逐步扩展。深度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则要尽“忠”,这就意味着要有志愿者精神,要主动关心别人,而不能沉浸在“小我”。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像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广度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当这几步都已做到,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现代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对人的教育和关心实质也是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模式,从深度上讲,从见面第一印象到对客户表示热情、尊重和关注,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迅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要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最后到持续提供优质服务;从广度来说,从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必须有同理心,“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最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要有感恩的心,始终能够把关心他人作为一种终极价值。

《“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解决了对学生服务外包职业素养的行为准则(原则)培养后,还不能完全做到提高学生的服务外包职业素养,因为素养的提高必须落到行为规范维度,弟子规强调的“做人”目标还要通过学生的实践行为实施,为此,在课程外,我们还开发了系统的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维度、实践学生行为规范的延伸课程:《服务外包流程沟通规范》和《服务外包情绪控制与压力缓解》,基于此,一个宏观的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建立,才能缓解目前急缺的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难题。

总之,现代服务外包企业强调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并重,而人才的培养应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目前,服务外包产业转型过程中正面临着“90后”的用工潮,这些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冷漠、自私、封闭、急功近利的特质,要改变这些特质,将之塑造为具有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的综合职业人才,塑造成能适应各种变化的工作环境的新职业人,仅仅靠岗位教育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方面的训练。人的教育,对人的理解,从儒学传统到现代服务外包行业,是一脉相承的。在现代服务外包人才素养意识形态框架中,深入挖掘儒家传统中的人文思想,进行人的心性塑造,是一个基本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开发真正实用的课程实训模块,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真正对接。

参考文献:

[1]方克立.展望儒学的未来前景必须重视的两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1,1.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比较

在薛宝钗出现的第五回中,书中就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进行了比较:“(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一、玉带林中挂――林黛玉形象探究

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对林黛玉的感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对林黛玉在整书的形象――多心、灵慧是一个高度概括。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才气在文中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尤其到了海棠诗社成立后,对林黛玉的聪慧描写达到。别人作诗往往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林黛玉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和丫鬟们调笑”,似乎心全不在此,却在香尽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她过人的聪慧灵气可见一斑。

相比于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林黛玉丧母来到贾府,依傍外祖母和舅氏姐妹生活,寄人篱下的遭遇使本来就多心、敏感的她更加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在贾母房中吃饭时,贾母在正面榻上独坐,两边余有四张空椅,王熙凤拉林黛玉上座,林黛玉不肯就坐,十分推让了一番,后来在贾母的肯定下才告了座。在贾府的生活中,她是孤独的,除了对贾宝玉的真情,她处处收敛自己的感情,如履薄冰。[1]

在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后期,她逐渐改变了初来时的敏感、少言谨行,慢慢展露出她的另一方面――恣意孤傲,追求自由,这也是她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年代,在贾府这样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中,林黛玉是其中最为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主人格的特殊形象。但林黛玉并不是深刻的思想家,她对封建社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2]也并不是在反对奴隶社会的层次上进行反击,而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渴望,对封建势力、虚伪的人际关系的厌恶使她表现出赤子之心。在《红楼梦》中,是唯一一位与贾宝玉在灵魂上相契合的知音。也正因为她的真实性情、不屈从于封建势力,才使敏感、多疑的她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二、金簪雪里埋――薛宝钗形象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在第三十七回,薛宝钗替史湘云安排螃蟹宴,向史湘云道出自己的处世之道:“又要自己得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然后方大家有趣”。这种处事方法伴随薛宝钗的一生,是她善解人意、大方宽容的精神源泉。薛宝钗的形象所传达的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仁”为中心思想,以“礼”为行为规范的典型代表。薛宝钗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她将做人的道理发挥到极致,安守本分,识大体,顾大局,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以善良为基本,又有难为可贵的理性。[3]

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唱戏摆酒,众人都来祝贺。贾母问她喜爱听什么戏,喜欢吃什么食物,她“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使得“贾母更加喜欢”。从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上,便可见出薛宝钗的为人处世之道,她的善良、体贴都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典型。[4]

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在对贾宝玉的感情上,两个人都心怀爱意。但是在表现上却各有不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纯真爱情是真挚而勇敢的,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中,依然能做到表里如一,充分表现出林黛玉的赤子之心。如此敏感的她在爱情中并不顾别人的言语,全心全意对待贾宝玉。[5]但是由于林黛玉的敏感、多疑,使她本意接近的行为反而疏远了与贾宝玉的关系。最终在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不惜以命殉情。而由于薛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使薛宝钗形成了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由自己做主的观念,认为与贾宝玉谈情说爱是一种不道德、违背伦理的行为。所以,薛宝钗选择了隐藏自己对贾宝玉的爱意,不仅与贾宝玉保持距离,还刻意远离。虽然最终薛宝钗成为了贾宝玉名义上的“宝二奶奶”,却终是“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她根深蒂固的伦理思想最终成了她的婚姻,却也败了她的爱情。[6]

《红楼梦》通篇都用了大量的隐喻,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更是如此。对林黛玉的判词是两株枯木上挂着一围玉带,而薛宝钗的判词是雪中的一股金簪。此处便揭示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都是不得其位,遗憾终生。林黛玉的性格是冷漠、多疑,却真实、赤城,而薛宝钗隐忍、大方,端庄贤淑。林黛玉的一生更重情重义,为爱情甘愿失去性命,薛宝钗更顾全大局,她不会为了个人感情牺牲生命,而是一个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定守卫者。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对个人感情与伦理规则相冲突时,她总是不自觉地选择压抑个人感情遵守伦理原则。这是一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高度认同,并且是一种积极主动地信仰。在四十二回中,林黛玉因行酒令而提到《西厢记》《牡丹亭》中的诗词,薛宝钗立即进行训斥,并用自己年幼热衷于《西厢记》《元人百种》等“闲书”,后在成人之后,在封建家长的教育下“改邪归正”的体会进行教育。可见长期的封建传统教育环境已经使儒家思想在薛宝钗的心中根深蒂固,宁可不识字,也不要因“杂书”移了性情。[7]

相较于林黛玉的真性情,薛宝钗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她的性格中充满了丰富而复杂的矛盾纠葛,与林黛玉相比,她温柔大方,沉静淡泊,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但是她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深重,无形中将封建礼教的思想融入到做人的准则中,将封建社会的功利主义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融为一体,是一个性格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结束语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是《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重要人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对于《红楼梦》的主旨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以为支持一方贬低另一方对于深入原著是无益的,读者应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客观地看待这金玉之缘。

【参考文献】

[1]赵云瑾.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比较分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9(05):42-43.

[2]方铁桥.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1,23(06):17-18.

[3]胡文炜.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宝黛形象[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06):22-23.

[4]丛培欣,丛培梅.浅析林黛玉、薛宝钗形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01):17-19.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先秦儒家 人本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B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91-02

经过两千多年的社会国家教育实践,先秦儒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

1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性光辉萦绕着先秦儒家

1.1人性是先秦儒家建构其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与依据

为了对别人进行教育,先秦儒家对人的本性进行假设,从而为自己的育人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无有不善……。”(《孟子・尽心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并且孟子认为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他主张施行仁政,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所以他主张“礼为用”,对老百姓进行正确引导和教化,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注重人的道德是儒家思想的突出特点,正如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传统。”先秦儒家的这一人性观,为统治者所接受,成为教育者进行教育与管理的理论依据。因而,要充分认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人性观的探讨就成为认识其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1.2以人为中心来建构并阐述其天人合一思想

先秦儒家一开始就把人作为万事万物的中心,并以此来观照、建构并阐述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万物之灵,所以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先秦儒家看来,人不仅是万物之灵,更是宇宙的中心。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就旗帜鲜明地把人作为宇宙的中心来阐述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唯有天下最诚心的人,才能过成认识到和实践自己的本性;能尽自己的本性,就能认识人有共有的本性;能认识到人的本性,就能认识到万物有本性;能认识到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能帮助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发育”,就“可以与天地参”了。儒家代表人物认为,正是人具有的这种中心地位,决定了人还能借此“知性、知命、知天”。孔子曾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规律。这说明,先秦儒家把“智”作为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借助它来认识人类自身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人具有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性的体现,也是体现人外在价值的一种表征。

1.3对群体人性的完善是先秦儒家思想的追求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一向重视认为“修己”、“治人”,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非常关注修己,并通过修己实现自身人性的完善。他们把修己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等级是“修己以敬”,也就是说做一个普通的有道德的人,做到见贤思齐,不断反省自身;第二等级是“修己以安人”,这就是说不仅自身要有道德修养,而且在与人交往时,能使周围的人得到实惠,并且受到道德教化,即“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 《荀子・修身》);第三等级是“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说个人道德修养好了,能使所管理的百姓相安,使他们安居乐业,并都在道德上受到教化,即“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礼记・大学》)。儒家教育思想尽管强调修己、正己,但是这种强调与推崇是以群体的完善作为目标的,也就是说,先秦儒家崇尚人性的自身修炼,并推己及人,从而实现整个群体的修炼,进行达到育人治国的目的。

2 “人为邦本”“君轻民贵”的核心价值理念表征着先秦儒家

先秦儒家之所以为统治阶级所接受,能够用来教育社会,一个根本与核心的价值思想就是他们提出“君轻民贵”、“人为邦本”的价值理念,并借这一核心价值思想向世人表征着其价值追寻。众所周知,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仁道教育,认为道德教化首先施仁,行仁。“治国”就是“治人”,这是先秦儒家“治国之道”的立论基础。治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儒家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国绕着治人展开的。儒家教育思想“治人”中的“人”既包括教育者以外的别人,又包括教育者自身。所以,先秦儒家认为得国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而育人的关键在于育人心。因而,先秦儒家的整个教育体系最终来源于“人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其中“爱民”“爱人”当为这一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先秦儒家的价值体现。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民贵是统治人民的出发点。与此同时,孔子重视“民、食、丧、祭”,比较鲜明地提出了富民、教民的思想。从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出,无论孟子,还是孔子,都非常关注人,关注老百姓,认为政在为民,只有治理好了民,才能算是为好了政,同样的,育在为人,只能育好了人,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3 “正己正人”,自强不息的整体发展体系彰显着先秦儒家

先秦儒家一开始就把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教育理想,并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与不懈追求去努力实现这一价值追求。

3.1“修己”“正己”“正人”的内在教育体系

先秦儒家思想认为,治人是目的,正人是目标,正己是手段,而修己则是基础。因此,他们认为“正人”即人性的改造非常重要。而人性的改造主要通过自身的修养――正己来解决。正己,是儒家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亦是儒家教育思想实施的主要途径。正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雍也》)但这种“正己”决不是凭主观愿望就能轻而易举实现的,而是以身作则地去实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可见教育者表率作用的重要。教育者的行为准则就是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会认同与接受教育者的权威。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也是每一个普通百姓的责任和人生目标。

“正己”的前提基础是“修己”。儒家对修身的论述笔墨之多、思想之深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对象研究的范畴。《大学》规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这句话表明了修身与治国的关系以及一个人修身的方法与途径。可见,修身是儒家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儒家实现自身价值,展现个人光辉的重要性所在。正因如此,儒家把修身作为教育自己、教育国家、教育社会的逻辑起点。

3.2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内在发展品质

先秦儒家为了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不仅强调自身的内在修身养性的发展体系,更强调个体的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孔子就曾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并把这作为正人的基础。孟子也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而要达到这种正人的目的,只有正己;面对上天所降的各种困难,只有借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克服。

4 以仁为核心,任举贤才的人才标准表现着先秦儒家

仁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中心观念,基本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儒家主张的教育伦理。“仁”的概念,古已有之。到了孔子,把“仁”发展成为他的思想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根本。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他鼓励人们努力去实践仁。《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不少,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其中重要的有下面几条。当孔子的学生子贡、樊迟、子张分别询问什么是仁德以及怎么样实行仁德时,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方可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爱人”(《论语・颜渊》)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可见,以仁为核心,就是强调用一种道德伦理、道德准则来教化、指导人的言行。为什么要强调道德教化呢?理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孟子也谈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教化是“禁于将然之前”,刑罚是“禁于已然之后”。教化的目的和功能是“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见,儒家“仁治”的教育思想是:用伦理道德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把推广伦理道德作为为教之道,同时教育者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使人感化,心悦诚服的归附。而且,其道德教化治本,刑罚只能治标。因此,治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消极的惩罚上,而应该努力积极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

正是在这种道德教化的影响下,先秦儒家极力维护尊卑贵贱等级。但同时在用人方面总的来看尽管是主张论资排辈,但也强调“举贤才”、“以道事君”。表现着先秦儒家用人制度的民主性。“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真正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微贱,也可以推举任官。而且在君臣关系方面也强调“以道事君”“勿欺也,而犯之”。而且“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参考文献:

[1]刘玉嫦,林玉俭译注.孟子[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0.

[2]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黄朴民等.白话四书・大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艺术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23-01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精髓,艺术教育的学了个人的技术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当代大学生的品质,具有一定的责任与担当。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艺术学校的学生,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没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学习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无济于事,最后甚至还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重视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学习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许多的学校虽然忽视专业课学习,将重点放在了艺术的技艺提升方面。但是一般的基础课程在大部分的高校艺术学校中都有开设。想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在高校基础课程中开设相关的课程或者涉及相关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有许多的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等全国通用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许多意义深刻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提升、人文素质的修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础课程虽然在高校艺术教育学校中的所占的比重没有一般的普通高校高,但是却也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能够保证高校艺术学生在思想文化上的不断升华,从而让大学生不忘国之根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高校艺术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学习相结合

在高校的当前教育中,艺术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随着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传入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高校的学生,非常热衷于外国的这些节日,忽视了我国留下来的传统佳节,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一种冲击。因此,作为高校艺术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去教育好高校的艺术学生,在进行一般的艺术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着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给学生。例如,在戏剧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梅兰芳的光荣事迹讲给高校的学生,让高校学生有好的榜样与力量,从而敬畏梅兰芳的良好品质,给自己的人生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此外,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可以让高校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增加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团队精神,从而使高校艺术学生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在整个艺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与责任让学生在完成艺术学习的同时也培养好高校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合作与尊老爱幼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以使高校艺术学生逐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优秀高校艺术毕业生。

三、大力弘扬与发展传统艺术教育

传统艺术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我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被世界各地的国家争相模仿与学习。对于大学生的艺术类学生来说,戏剧、绘画、剪纸、书法、皮影等的具有本土性质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许多的高校艺术教育中就缺失了这些优势,为了使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相结合,高校必须要重视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教育,对于有地域特色的学校来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自身特色的传统专业。例如,在我国的河南省的一些艺术高校,可以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戏剧专业,在我国河南,戏剧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豫剧等专业,此外,还可以继续学习河南的烙画、皮影等艺术,使高校学生在学校中既能学到相关的特色专业,又能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特色的带有民间艺术气息的传统艺术教育,让高校的艺术学生更加充满爱国的力量。此外,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的民族乐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地方特色的舞蹈与歌曲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新疆舞蹈、陕北民歌等都是具有地方性质的文化,也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的教育中,学校也可以设立这些专业让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来选修,从而增加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学习能力,也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族的本土文化弘扬下去,继承下去。

四、改革一些无关紧要的学科专业

在现在的一些高校中,许多的艺术类学校开设许多没必要的专业,而且开设的学习专业太多,再加上本来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会让高校的艺术类学生因课程太多而负担太重,最终导致学生的每一门课程都不能学到精华。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开设专业要适度,而且要特别重视一些传统文化的设置,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专业,学校可以把它们剔除,从而保证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己喜欢的与我国的一些传统的专业,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艺术专业,将我国的优秀艺术发挥到极致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高校艺术学校中还存在很多较杂较偏的艺术专业以及国外的文化专业,这些专业不具有代表性,对于大部分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没有较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艺术学校进行一些相关的专业改革,对于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后备人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与弘扬者,高校艺术学校有责任与义务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艺术生作为艺术的传承者,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当代的大学生要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拥军.浅论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 音乐天地,2012,10:9-11.

[2]陈宏.谈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