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艺术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云南民族大学的特色学院之一,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族艺术研究传习基地”,设有“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也是美国“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云南合作计划的重要合作单位。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五个本科专业,共11个专业方向,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余人。学院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推荐权。学院现有专业教师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5人,硕士生导师10人,分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敖德萨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学院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丰硕。近几年来,学院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云南省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项目16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内各类舞蹈比赛、音乐比赛、艺术设计比赛、美术作品比赛中多次获奖。学院教学条件优越,有琴房100余间,多功能演播厅2个,舞蹈排练厅8个,专业画室58间,民间工艺作坊6个,艺术设计专用教室10间,天光教室2间,展厅3个。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藏有丰富的艺术类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学校直属的应用型技术学院。现有8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和16个高职专科专业,本专科在校生2424人,专任教师60人,教授、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师近600人。拥有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云南省重点建设高职高专示范专业。现有3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和5个艺术类专科专业。建有艺术类专业教学实训室8间。学院200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共有35件学生作品在云南赛区获奖,11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同时获、省级优秀组织奖。
云南民族大学文化学院(玉溪九龙池校区)是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由云南民族大学与玉溪九龙教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共同组建,是直属云南民族大学的全日制学院。学院坐落在玉溪市工业产业园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九龙池公园,占地300余亩,拥有良好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的硬件设施。现有师资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博士、硕士30余人,有教育部评估专家、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多人。任课教师师资库拥有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500余人。
经云南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云南民族大学艺术类舞蹈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在云南民族大学单独设点进行专业考试。
一、招生专业与计划
云南民族大学201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
学院 招生专业 层次 合计 招生计划(人) 学费标准 (元/年)
云 南 河北 山西 辽宁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广西 湖南 重庆 四川 陕西
艺术学院 舞蹈学 本科 100 75 4 4 4 - - - - - 4 5 - 4 8500
音乐表演 55 35 3 2 - - - - - - 5 5 5 - 10000
音乐学 40 30 - - - - - - - 3 3 4 - - 8500
美术学 110 90 2 - - - 5 2 - 3 5 - 3 - 8500
艺术设计 125 105 - - - 2 5 2 2 - 5 - 2 2 10000
职业技术学院 动画 50 50 - - - - - - - - - - - - 10000
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120 120 - - - - - - - - - - - - 10000
艺术设计 专科 50 50 - - - - - - - - - - - - 10000
文化学院(玉溪九龙池校区) 艺术设计 本科 100 100 - - - - - - - - - - - - 10000
合计 750 655 9 6 4 2 10 4 2 6 22 14 10 6 - - -
实际招生计划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部门公布的为准。
二、报名条件与资格
考生报名资格按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招生部门的规定执行。符合户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报考条件,有较好的艺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美术类专业考生应为非色盲、非色弱。
三、专业考试
云南省内的考生,舞蹈学、音乐表演两个专业使用云南民族大学单独组织的考试成绩,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专业我校认可云南省统考成绩。
云南省外的考生,我校认可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考(或联考)成绩。
(一)舞蹈学、音乐表演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考试报名
报名时间:2011年12月21日—2012年1月3日
报名须知:2011年12月21日至2012年1月3日在云南民族大学招生网“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网址为202.203.144.12:82)。
注:领取准考证时也可现场报名,但为了能尽快安排专业考试,请尽量在网上报名。
(二)舞蹈学、音乐表演专业云南民族大学考试准考证领取
领取时间:2012年1月5日—6日8:30—17:30
领取地点:云南民族大学教场校区排练厅(昆明市五华区教场北路190号,乘65路、104路、105路专线、139路、157路、168路公共汽车到教场北路口站下车即可到达)
关 键 词:民族文学艺术 语言艺术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民族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劳动和多种社会需求,一个民族本质上的特点充分蕴含在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①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共同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人格类型、民族性以及社会性格等概念,就是指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指神话、童谣、故事、谚语、文学等)、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造型艺术(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服饰等)和综合艺术(指戏剧、电影)等几大类型。每种艺术形式代代传承和发展,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印记。
一、语言艺术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间接反映。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文学所具有的民族性格是受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以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学为例。在蒙古族文学中,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自然景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形态,“毛毡帐裙”“食唯肉酪”的传统生活方式,使蒙古族文学散发着清新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和一种刚健雄浑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只能归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范畴,也只能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萌生、发芽。反映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和社会性格。
文学作家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时,总会把他所要塑造的人物性格注入民族精神,使整个文学作品渗透着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审美习惯和共同的情感体验。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理的《死魂灵》《钦差大人》等众多作品,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众多文学大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个性鲜明,人们既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又能够捕捉到该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性。
二、表演艺术
各民族的生态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轨迹也不同,因此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会形成迥然各异的表演风格,不同民族突显出不同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它同歌唱一样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活而产生。世界各民族的舞蹈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和民族生活的描绘和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等文化现象。
在舞蹈形式的表演艺术中,朝鲜族舞蹈独具特色。鹤在朝鲜人民心目中是善良、纯洁、长寿的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崇鹤心态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与不断升华,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柔韧、飘逸的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典雅、飘逸、潇洒的风格,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朝鲜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长期的反入侵斗争和抗暴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勤奋团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形成了内韧外柔、柔中蕴藏着刚劲的民族性格。
塔吉克族是中国古老的高原民族,塔吉克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的艰苦条件下,因此塑造了他们淳朴乐观、不畏艰辛的民族性格。正因为如此,塔吉克人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并且把对鹰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融入民族舞蹈的表演之中:舞者展开双臂,像雄鹰般的勇猛矫健;身姿的起伏舒展、快速变化又表现了鹰起隼落的跳跃和扶摇直上的连续盘旋。塔吉克族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受特定的生态环境、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各种要素,印刻着民族所独有的标志,是民族认同的语言符号。
2.音乐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表演艺术,它的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音乐中体现的丰富情感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劳动生活、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成为表现民族心理的特定符号。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素材主要是以民间玛祖尔舞曲为基础的,表现了“人民的灵魂”。玛祖尔舞的音乐节奏通常是强烈多变的重音,它可以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两拍甚至有时落在小节的所有三拍上,最常见的是重音在第二拍。这些好像“顿脚”一般的强烈重音,活现出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风格,形成鲜明的音乐气派和风格。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俄罗斯出现了一批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强力五人组”。在音乐上除了继承和借鉴西欧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传统外,主要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形式,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自己民族的审美心理、美好夙愿和民族性格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民族音乐家,才使俄罗斯民族音乐由自立走向世界,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成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性的民族艺术。
三、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又称美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感性形式的艺术,故又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服饰等。造型艺术带有显著的民族性格,集中反映了本民族对美的追求,在其作品中无不印着本民族精神的烙印。
1.绘画、雕刻
绘画、雕刻艺术在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时表现力尤为突出,传递了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理心理诸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民族审美情感,昭示着生命之光、民族之魂。
狩猎游牧民族用极具民族风采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民族独有的情。素有“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之称的藏族,其绘画追求流动卷曲的纹样,浑厚朴拙的造型,强烈对比的色彩,奔放刚劲的线条,充分显示出人对生命之渴望和对大自然的膜拜心理,强化着民族审美情感。另外,蒙古族用动态美的审美心理来刻画造型,(转第133页)(接第141页)捕捉大自然中奔腾跳跃、雄伟健美的生命瞬间;用放纵粗犷的笔触,凝重简练的线条,厚实雄浑的墨色来泼写民族精神和抒发真挚情感。
新西兰的毛利雕刻文化是毛利民族文化精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利雕刻记载了每个部落优美的故事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渗透了毛利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与鲜明的民族性格。毛利的木雕、骨雕与玉雕构思奇特、细腻而又粗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与浓郁的古老毛利民族的文化特征。
2.工艺、服饰
工艺、服饰等艺术,同样体现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价值观、智慧和情趣。以服饰为例,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个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款式、原料,也表现在工艺、色彩、刺绣图案等诸多方面。
属于渔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其服饰上留下了高寒地带和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浓厚印痕。为了适应寒冷的狩猎生活,鄂伦春、鄂温克人一年四季都要穿袍服,他们厚重的袍服都要用狍皮、旱皮、鹿皮等制成,呈现出古朴、粗犷、稚拙的美。赫哲人的鱼皮服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沿江而居,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在赫哲族的服饰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赫哲族早年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用鱼皮为原料,如鱼皮帽、鱼皮衣裤、鱼皮套裤、手套、子及鱼皮等。
而草原畜牧类型民族的服饰,形成了特殊民族风格。草原大漠和延绵起伏的高山为草原民族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场所,培养了他们的粗犷豪迈的个性,尤其在服饰方面体现出色彩艳丽、纹样线条分明的风格。如蒙古族、藏族服饰原料主要源于牲畜的皮毛。为了御寒,服装大多以样式宽大、厚重为主,尤其是藏族大部分地区都穿以水獭皮、豹皮、虎皮为边,锦缎为面的羊皮袍,头戴金花帽、狐狸帽、红缨穗白毡帽等。可见,服饰艺术是民族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
结语
一个民族凭借什么可以被国际尊重,让世界认同?只有民族的本土文化才是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才能不为其他民族所取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不仅塑造了一个民族社会成员所独有的认知能力、审美心理、民族性和智力能力,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释:
①斯大林.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77页.
参考文献
[1]王军,董艳主编.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3]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陈自明著.世界民族音乐地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5]梁一儒,宫承波著.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学基础之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性
无可厚非的一点是,不论是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青铜器发展的时代甚至更早以前早在商周时期,打击乐器的出现使得当时的贵族阶级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舞蹈表演,而是开始试图通过声乐与舞蹈的糅合创造出一种更强烈的感官享受,而至此,民族声乐艺术开始逐渐出现在中国民族艺术的历史舞台上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受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感藥,在当时,活跃在传统文化这一层面的代表学派则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懦家学派,以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之后的民族声乐发展历程上,这两个富有哲学思想的学k对于那一时期的乐曲表现影响颇深,二者在不断的相互制约中渗入对方的思想,相互融合,在这个艺术萌芽的时期创造出极具哲学思想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最终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础。
二、在“感官思维”下的情感美学
在古典民族音乐形式下,鉴别一首曲目的好坏不单是要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还应该兼顾诗词艺术美学,包括诗词内表达的情感唱腔乃至于到后来要求演唱者应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在演出中能够很好的将诗词与情感融合,既能够达到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又能够因人而异地照顾到观众们的情绪,实际上这体现了对于表演者极高的要求,亦是出于对高层次情感艺术表现形式的尊重而当时梨园之内唱功高绝的戏子,往往受人追捧,她们具有k当的文学功底,能够读出—首词内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再辅以自身的演唱特点,从不同角度去演绎不同词曲,在反复的表演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特有的手势身姿唱腔等,而通过这些表现手法,表演者自身将情感全古位地鮝入到一首曲中,将这首曲目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诚然,这种表现形式极大化地强调了曲目自身的1青感,能痕将曲目自身携带的音乐价值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或许在某一角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特色,然而,亦是制约民族音乐发展滞后的框架之一古典民族乐曲要求更多的是对于曲目自身的一个呈现,将曲目承载的情感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形式相对而言,西方乐曲则更加重视表演者自身,他们看惯了单一的曲目表演,疲惫于常态曲目自身情感的展现,倡导表演者应该以自己的角度去演绎一首曲目,将自身情感作为一首曲目的音乐价值所在的爆发带来的这种新的思潮,将东西方戏曲文化緣合之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近代的表演者们开始逐渐以自身的情感去驾驭一首曲目,人们开始从简单的“看人听曲”发展为后来的“辨曲识人”。
简单的来讲,一首曲目所承载的情感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情”来划分,既“词情”“曲情”“声情”,三者相互依存,得以给观众完整的感官享受“词情,,的出现始于宋朝,词人们将寻常的所见所闻辅以自身的感受,寄情于物,寄物于人,以词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词自身的抑扬顿挫展现出词人不同的心境变化之后出现的“曲情”事实上是“词情”,的载体,词人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腔调去读出自己的词曲,他们试图为自己的词谱曲,通过变调和声等各方面的音乐手法更好地展现词曲自身的魅力,曲是一种流动的音乐形式,是人类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为艺术创造出的独特表现形式,一首曲或悲或喜,或怒或忧,都是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载体,而将曲与词进行有效的融合,把自身的情绪更加具体化地表现出来,让曲不再是没有灵魂形式化的流动音乐模式,而是更加明亮,更着眼于人类情感的需求“声情”则是在二者的基础上的延伸,上述提到的词情曲情,终究是书面化的东西,如何将声乐艺术实体化,既是“声情出现的基础”对于声乐艺术的把握程度,是衡量一个表演者功底高深的基础,通过感受词曲本身的意境以及创作者的内心,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歌者结合多方面的考虑进行表演,让聆听者和其自身一同去体会声乐所带来的美感,而这,即是声情传递词情与曲情的最终目的。
三、“贯穿古今融合内外”的创造性美学
早在古文明时人类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不断的创造实现自身文明的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而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艺术涵盖范围大,覆盖面广,其意义远非表面上简单的歌曲形式或是其他大致上声乐艺术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具有民族色彩的古典音乐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更多参照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地方特色,类似北方人民的粗犷,形成了潇洒豪迈的曲风;江南水乡则更倾心于淡雅,寄词情于山水墨画之中,以词载曲,以曲寄情,以情托声,从而形成各具南北色彩的不同声乐艺术,而这长时间的整合,汲取各地区忧质的声乐部分的过程,使古代声乐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阶段则是在时期中西方文化碰撞产生的具有中国古典艺术气息与西方先进演唱形式的近代音乐实际上这并非是简单的融合过程,中国民族声乐在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演唱形式之后,更加生动,也更加符合国际音乐的审美标准,开始在世界音乐舞台之上展露身姿,之前大开大合的演唱方式也更加趋于缓和平实,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喜欢上这种新音乐,评审也趋尚于专业化,在近代歌手演唱曲目的同时,在专业性评委们的眼中,固然要有自身民族乐和西洋乐的把握,也要有创新精神,对于音准音色音高的点评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挑剔的程度,而实际创逢性美学在声乐美学中的体现,正是在于不满足于现状,从不满足之中促使民族音乐的不断向前。
各种音乐表达形式不断地出现在民族声乐的舞台上,通过有效的贯通,相辅相成,成功为中国民族声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民族声乐在表现形式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也反应了人们热衷于民族声乐的创造,而每一曲脍炙人口的民谣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四、“雅俗共赏时代轮廊”音乐美学的当下
随着全球化进植的不断加快,在当今的世界上人们开始着眼于“时代特色,,这个宇眼上,上到穿衣风格,下到日常交流,时代特色触碰到的不单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对人们思维逻辑模式的影响现代声乐艺术表现出的时代特色是侧重于表现形式,而对于乐曲本身的质量则相对放宽而我们去考量在这样一个时代轮廊的下富有现代性气息的音乐,则更应该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之上,固然需要注重艺术本身的质量,但基于时代特色的考虑下,现代音乐更加侧重于和声的表现,往往单人的演唱力度达不到观众对于新音乐的需求,年轻一代需要的是音响的刺激,而传统形式表现出的景点美学,类似于京剧等形式的话剧表演,更多是活跃在老辈们的世界里而一系列摇滚乐队的出现,对古典曲风的修改乃至颠覆所带来的新鲜的时代感,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现代与古典的结合,极大地满足了在这样一个时代特色的大环境下年轻人所需要的感官刺激而另一方面,即便不站在年轻人的立场,而从社会实用性备度上看,一个时代的特色需要这个时代的产物去衬托,既有实体化的服饰与人评论,也有脱离实体上升到精神层面上的音乐艺术品,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产品,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它必须反映出这个时代固有的时代气息我们试图去深究音乐产物与时代气息的关系,试图将音乐与时代分割开来,创造出音乐自身独有的魅力,但是在目前来看,这毕竟只是一种想法,或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音乐无法脱离时代的束缚,而一个时代的表现也需要音乐去给它润色,唯有将时代的某一阶段性与音乐的实用性相互结合,才能够不断地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音乐美学,才能够让这一阶段的音乐美学更好地服务于这个时代。
20世纪,各个国家思想不断的碰撞,这是一个艺术爆炸的时代,而中国民族音乐需要把握好这样一个契机,把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民族音乐美学推广到世界这样一个大舞台之上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音乐不仅融合了古典的曲风,甚至古典清唱与现代的说唱艺术结合,这极大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使其富有独特的演唱手法,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出在这样艺术碰撞时代下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价值所在而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一部分,对于自身风格的保持与探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风的表现形式上中国民族音乐不似欧美草原上的悠静长远,而是贯穿着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历史文明的磅礴大气,而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音乐美学与西方音乐最根本的区别在当下,中国从事音乐事业的人们已经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备跃起来,他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中国风的演唱方式不断地被外国音乐制作人所推崇,甚至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尝试用中国风的唱法去演唱西方音乐,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西洋乐也或多或少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而当代的声乐美学更加讲究时代感,讲究传承,每一派系的音乐的发展都是经过上一代的不断传承而屹立于音乐的舞台之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音乐派系的划分越来越多,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意味着音乐派系的消亡,但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推移中,仍然有部分音乐得以传承下来,而得到传承的音乐往往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主导音乐,它影响着这个时代下所有音乐的发展,成为这个时代音乐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价值;教学形式;时代感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一、汉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们身边周围都需要语言的沟通。一个家庭之间需要语言沟通,一个民族之间需要语言的沟通,一个国家之间也需要语言的沟通。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不仅学好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还要学好大家共用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普通话——“汉语”。学好汉语我们才能无障碍的跟别人交流思想,交流心得体会,无障碍的生活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为了普及我们国家使用的汉语文字,国家采取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之外还学习汉语文的教育教学政策。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作为世界最悠久的文字,汉字在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汉字文化。汉字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相当强的实用科学,其对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汉语文教育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注重教育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理论实际相结合,课堂上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二、汉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现代汉字本身的研究,将自己抑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在日常的汉字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汉字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本民族地区学生在教学当中遇到的学习方面的困难,比如:咬文嚼字,发音是否准确,写字是否规范,字词的讲解必须具体,详细等。有一个老师教学生“回来”和“来”这两字词时没详细的讲解它们的区别,很马虎的告诉学生“来”这个字。学生就这样记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跟汉族去交流时学生不管自己人回来还是别家人要过来都用“来”这个字表示,这时候别人不理解和疑惑的问题就会出现。所以老师的细心,认真的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汉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汉语文,并且使用到学习生活中。
三、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需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1、注重学生写字的正规、准确。汉语文教学必须打好汉字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学生汉语文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将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便可望得到迅速的提高,甚至产生飞跃。相当多的学生书写混乱、错字多等现象反映了汉字教学的严重不足。一个人写出来的字就是他的“门面”、“看字如看人”这句话准确的说明了写一手好字多么的重要。
2、注重学生的语法与语感。如果给他人进行良好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法入手,不管是汉语文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都一样,掌握好实词的基础上能更好的掌握虚词,虚词的使用则理性得多。特别是连词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日常口语。比如:“你怎么才来”这句话为例,加了“才”这个字之后表示他来晚了,让人等了很长时间了,表示有点不耐烦的意思。像这种的知识点在汉字当中很多。只有学好虚词,才能自如地运用书面语,并提高口语的水平。而且,虚词的使用与思维的发展关系密切。当然,虚词的教学也应当是动态的,结合语用实际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各不同,所以学生在使用,学习汉语文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表达时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语法形式去表达,这样以来也许跟汉语恰恰相反。比如蒙古族的语言为例。蒙古族说“我不去”这句话时“不”这个语气词蒙语中在“去”这个动词的后面,而在汉语文中“不”在“去”这个动词的前面。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语法,依靠经验。
而在阅读中,语感的意义则更大。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培养思维的过程,还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要培养语感,必须通过多阅读。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大胆的跟他人沟通,表达。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而反复地读名篇佳作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特别应当提倡朗读和口语交流。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手里拿着一摞子的材料不准确,流利的读出来出来,那等于没学好语言。
3、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与实际运用时的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汉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尤其少数民族的人都聚集在本民族居住地附近,所以接触的人之间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提高汉语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通过老师,书本,电视媒体来提高自己的词汇量。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4、注重拓展,积极引导与总结。教材上的内容比较虚拟型的,一切现实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从历史而未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智慧的窗户。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要透过复杂的问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